丛沓藏书

卷八百十一

○总录部 游学

传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又曰:「不学将落,故士之立。诚志道自强不息,潜心大业,思齐古人,曷尝不主。善以为师,多闻而求友。遵来学之训,耸游方之操,裂裳裹足,不远千里。造太学,抵名都,修庠序之仪,徇切磋之益,因之而交胜。已讲前言,游道日广,知类通达,总经术之奥杰。然名家,膺推择之命,跻彼高位,强识而让,为世所宗。稽古之力,与时偕盛。自非多闻为富,广业以勤,方来时习,脱乎匏瓜之系,亲仁约礼,г乎雾露之润,亦曷能有所立哉!

孔子为鲁司冠,已而去鲁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南宫。敬叔言于鲁君曰:「请与孔子弥苈尘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弥芪,世窦老子」。

陈良,楚人,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苏秦,洛阳人,与魏人张仪同师事鬼谷先生,颖阳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号为鬼谷先生,六国时从横家也。秦后并相六国。

甘茂者,楚下蔡人也。为秦左丞相。初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说。

李斯为秦相,始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乃西入秦。

汉晁错,颍川人也。错,音措。景帝时为御史大夫。初学,申、商刑名于轵,张心炎生所轵县之儒生,姓张,名心。炎错从之,受申商法也与洛阳宋孟及刘带同师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即《律历志》所云方士唐都」者,受《易》于杨何何字叔元,甏ㄈ《思儒林传》,习道论于黄子景帝,时人也。《儒林传》谓之黄生,与辕固争论于上前,谓汤、武非受命,乃杀之,官至太史令。子迁生于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邹,县名峄,山名,于此行乡射之礼,过梁、楚以归,亦为太史令夏侯胜字长公,始昌之族子。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简卿姓简,名卿,简音奸。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熟,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礼之丧服也,徵为博士。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苍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令郡国官有好文学、敬长肃政教者,二千石奏上,与计偕,诣太常,受业如弟子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尝同于后苍受业,而奇后为博士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礼之丧服,京师诸儒称述焉。官至前将军。

楼护,字君卿,齐人,父世医也。元始中,封息乡侯,列于九卿。护少随父为医,出入长安贵戚家,诵《本草》、《方术十数万言。长者咸爱重之,共谓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学乎?」由是辞其父学经传。官至广汉太守。

杜邺,字子夏,本魏郡繁阳人也。祖父,武帝时徙茂陵。邺少孤,其母张敞女邺壮,从敞子吉学问,得其家书,以孝廉为郎。哀帝时,迁凉州刺史。

班彪字叔皮,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伤子阋韵,履不造门嗣。虽修儒学,然贵老、庄之术,叔皮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彪后为徐令,以病去官。

后汉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十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永元中,为司徒。

马严,字威卿,援兄子也。章帝时,为御史中丞。严少孤而好击剑,习骑射,后乃白援。从平原杨太伯讲学,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览百家群言,遂交结英贤,京师大夫咸器异之。

周磐,字坚伯,汝南安成人。和帝初,为谒者父业。建武初,为天水太守。磐少游京师,学《古文》《尚书》、《洪范》、《五行》、《左氏传》。好礼有行,非典谟,不言诸儒宗之。官至重合令。

张衡,南阳西鄂人。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谓、班嗣贵《老》、《庄》之术,学遂通经,贯六艺。永元中,为侍中。

景鸾字汉伯,广德梓潼人也。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能理《齐诗》、施氏《易》,兼受河、洛图纬之书。州郡辟命,不就。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早孤,锐志好学。十八至京师,从侍中贾逵质正大义。逵善待之,瑗因留游学,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诸儒宗之。汉安初,为济北相。

崔琦,瑗之弟也。少游学京师,以文章博通称。后为临济长。

李固,字子坚,司徒ぶ子也。少好学,尝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三辅,学《五经》,积十馀年。博览古今,明于风角、星算、河图、识纬,仰察俯占,穷神知变。每到太学,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令同业。诸生知是,ぷ映宓窞蔽太尉。

杜乔,字叔荣,河南林虑县人。少好学,虽二千石子尝步担求师。建和初,为太尉。

黄昌,字圣真,会稽馀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学宫,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汉安初,为大司农。

王奂,明《五经》,负笈追业。尝赁灌园,耻交势利。后为议郎。范丹,字史愠铝,敉食迫松,傥县吏遁去。到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尝为莱芜长,后去官,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何胱植永,南阳襄乡人。少从郭泰、贾彪等游学洛阳,泰等与同风好,胂悦太学,于是中朝名臣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等皆深接之。辟司空府。

戴封,字平仲,济北刚人。年十五,诣太学,师事贸阜令东海申君。为西华令。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馀,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者多异之。后为尚书郎。

承宫,琅邪姑幕人也。时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后为侍中祭酒。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也。家世贫贱,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不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典,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并不就。

魏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少孤,与叔翁居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琊界游学。后为征南将军。

乐详,河东人。少好学,闻谢该善《左氏传》,乃与南阳步陟诣许从该问难诸要。今左氏问七十二事,详所撰。太和中,为骑都尉。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年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傍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读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足千里,所谓以郑君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为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君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耶?」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介。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介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原旧能饮酒,自行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行。至陈留,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涣俦。鹗τ、岩,栽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饥,可以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归以书还。孙崧解以不致书之意,后为郡所召,署功曹主簿。华佗一名,字元化,沛国谯人。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志傩,⒘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蜀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左氏春秋》。为大中大夫,卒。李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

吴士燮,字威秀,苍梧广信人也。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

晋范晷,字彦长,南阳顺阳人也。少游学清河,遂徙家侨居郡。命为五官掾。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少好学,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后选大著,音敷作,固辞不就。

赵至,字景真,代郡人,寓居洛阳缑氏。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遇嵇康于学写石经》,徘徊视之不能去,而请问姓名。康曰:「年少何以问邪?」曰:「观君风器非常,所以问耳」。康异而告之。后乃亡到山阳,求康不得而还。又将远学,母禁之,至遂阳狂,走三五里,辄追得之。年十六,游邺,复与康相遇,随康还山阳,后至辽西,幽州三辟部从事。

梁周兴嗣,字思纂,世居姑熟。年十三,游学京师,积十馀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后为给事中、直西省。

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世为农夫,至峻好学。初事宗人沈麟。士麟士卒后,乃出郡,遍游讲肆,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官至国子《五经》博士。

陈戚衮,字公文,吴郡盐官人。衮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三年中,大义略备,对策高第,除扬州祭酒从事。

陈贺德基,字承业。祖父事梁,俱为祠部,有名当世。德基少游学于京邑,积年不归,衣资罄乏,又耻服故敝。盛冬止衣衣夹襦,吕矍ㄉ惺殪舨坷伞。

后魏公孙表,字玄元,燕郡广阳人也。游学为诸生。慕容冲以为尚书郎。

邢峦,字洪宾,河间郑人也。少而好学,负笈寻师,家贫励节,遂博览史传,有文才宦灾菘、け砉、卑葜、惺椴、┦扛咴什、澈H、诵院、梦难、Уs鸥、菏榍Ю锞鸵挡┩ň史郡,召补功曹。

冯元兴,字子盛,东魏郡肥乡人也。少有操尚。世父僧袭为平原太守。随僧袭在平原,因就中山张吾贵、常山房虬学,通《礼传》,颇有文才。

徐遵明,华阴人也。幼孤好学。年十七,随乡人毛灵和等诣山东求学,至上党,乃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一年,便辞聪诣燕、赵,师事张吾贵贵,门徒甚盛。遵明服膺数月,乃私谓其友人曰:「张生名高而义无检格,凡所讲说,不惬吾心,请更从师」。遂与平原田猛略就范阳孙买德受业一年,复欲去之。猛略谓遵明曰:「君年少从师,每不终业,千里负帙,何去就之甚?如此用意,终恐无成」。遵明曰:「然,吾今始知真师所在」。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于此」。乃诣平原唐迁,纳之,居于蚕舍。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又知阳平馆陶赵世业家有服氏春秋,是晋世永嘉旧本,遵明乃往读之,复经数年。是后教授门徒盖寡,久之乃盛。后广平王怀闻而徵焉,至而寻退。

孙惠蔚,武邑人。年十五,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历中书博士,侍读东宫。

董徵,顿丘人。年十七,师清河监伯阳。受《论语》、《毛诗》、《春秋》、《周易》,就河内高望崇受《周官》,后于博陵刘献之,遍受诸经。数年中大义精练。太和末,为四门小学博士。北齐李铉字宝鼎,年十六,从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虬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天保初,诏铉与殿中尚书郎邢邵、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

刘画,字孔昭,河间莫阜人。少负笈从师,服膺无倦恨,下里少坟籍,便杖策入都。知太府少卿宗世良多书,乃造焉,世良纳之,恣意披览。河清初,还冀州,举秀才,入京,考策不第。

邢峙,字士峻,河间莫阜人。少玩典坟游,学燕、赵之间。后为清河太守。

马敬德,河间人。少好儒术,负笈从大儒徐遵明学《诗》、《礼》。后为国子祭酒。

张雕家世贫贱,而慷慨有志节,雅好古学,精力绝人,负箧从师,不远千里。起家殄寇将军。《北史》作「张雕武」。

后周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东魏天平中,受礼于李宝鼎,遂博通《五经》。河清中,杨休之等特奏为博士。

卢损,范阳人,世任岭表。父[A13C],游宦京师。损少学文,随父客汴、洛间。

沈重,字德厚,吴兴武康人。专心儒学,从师不远千里,遂博览群书,尤明《诗》、《礼》及《左氏春秋》。梁大通三年,起家王国常侍。初,在梁为散骑常侍,高祖徵为露门学士。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除荡寇将军。

隋薛鲎值镭佑缀醚в兄拘醒,笆于长安。时初平江陵,何妥归国,见而异之,授以经业。天和中,袭爵虞城侯。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少好学,博涉经史。初仕后魏察孝廉,射策甲科,为襄城王长史,兼行参军。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少与河间刘炫为友,同受《诗》于同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尝问礼阜城熊安生,皆不卒业而去。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就之读书,向经十载,虽衣食不继,晏如也。遂以儒学知名,官至员外将军。

卢思道,年十六,遇中山刘松,为人作碑以示思道,读之多不解。于是感激读书,师事河间邢子才。又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解褐司空参军长史。唐张士衡瀛州乐寿人,父友国子博士刘轨思授以《毛诗》、《周礼》,又从熊安生及刘焯受《礼记》,皆精究大义。初仕隋为馀杭令。太宗贞观中,为崇贤馆学士。

高子贡,和州历阳人。弱冠游太学,遍涉《六经》,尤精《史记》。举明经,历秘书正字、宏文馆直学士。

○总录部 赐书

中秘之书,藏诸私室,西汉而下,殆逾千示┆,而得之者甚鲜。岂非君恩之赐,特出非常,儒者之荣,举无伦比者乎?其有名动萆鹩,高宗室,或在公成绩,或为政有方。由是龇⒌乱羟,推眷奖幽,经秘记咸所宠赐,垂之编简,足为美谈者也。

汉班ヵ为右曹中郎将,与刘向校秘书。每奏事ヵ每奏校书之,ヵ以选受诏,进读群书于天子前读书,帝器其能,赐以秘书之副ヵ孙彪,幼与从兄嗣共游太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自远方至。时东平王求书不得,而ヵ获赐秘书,明见宠异。

后汉王景明帝时,辟司空伏恭府。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渠,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

东平王苍,光武子。章帝建武七年,遣诸王归国。帝时留苍赐以秘书,列仙图、道术方。

黄香,字文强,章帝赐香淮南子。孟子各一本,位至尚书令。

蔡邕,陈留人。有赐书四千许卷,位至左中郎将。晋皇甫谧自表就武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守学好古,不应徵命。

南齐晋安王子懋启求所好书,武帝曰:「知汝尝以书读在心,足为深欣也」。赐子懋、杜预手所定《左传》及古今善事言。

王俭为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国子祭酒。高帝建元三年,省总明观,悉以四部书充俭家。

萧晋,兰陵人。家有赐书,志学不倦。

梁西阳王大钧年七岁,高祖尝问读何书,对曰:「学诗」。因命讽诵,音韵清雅,高祖因赐王羲之书一卷。

陈江总,笃学有辞采。家有赐书数十卷,总昼夜寻读,未尝辍手,位至尚书令。

唐李大亮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太宗尝赐荀悦《汉纪》一部,下书曰:「卿立志方直,竭节至公,处职当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岩搜暗浼。然此书叙致既明,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也」。

○总录部 聚书

士大夫以诗礼立身,儒素为业,广聚坟典,以遗子孙。若良农之储耒耜,百工之利刀尺也。缮其简编,饰诸缃帙,手自刊校,心无倦怠。至于义畜百家,室盈千卷。观乎油素,达圣哲之心,遗之子孙,有清白之业异。夫金玉满堂,赀币润屋,多藏为累,厚亡可俟者也。

后汉杜林、扶风人家多书。王莽末,客河西,于河西得漆书《古文尚书经》一卷,每遭困厄,握抱此经,位至大司空。

魏王修家不满斗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也!」官至奉常。

蜀向朗潜心典籍,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年八十,手自校书,刊定谬误,位至特进。

晋张华为司空,领著作。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身死之日,家无馀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

葛洪博闻深洽,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伎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洪后为谘议参军。

裴宪为尚书,与荀绰家俱有书百帙。

宋王昙首,太保宏之弟也。幼有素尚,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

南齐崔慰祖,清河东武城人也。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范蔚家世好学,有书七千馀卷,远近来读书者,常有百馀人,蔚为办衣食。

沈麟士,吴兴武康人。累徵不就。火烧书数千卷,麟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乃手写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

梁陆少玄,光禄大夫澄之子。家有父书万馀卷。张率与少玄善,遂通书籍,尽读其书。

沈约聪明过人,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位至特进、侍中。

任鹞秘书监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馀卷。率多异本,获溽岣咦媸寡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鸺胰≈。

袁峻,字孝高。笃志好学,家贫无书,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课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仕至员外散骑侍郎。

王僧孺为南康王谘议参军,好坟籍,聚书至万馀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鸺沂橄噗。

张缅性爱坟籍,聚书至万馀卷,抄《后汉书》众家异同,为《后汉纪》四十卷,晋抄》三十卷。又抄《江左集》,未及成,文集五卷,位至御史中丞。

孔休源为光禄大夫,聚书盈七千卷,手自校理。

陈姚察,年十二,能属文,父上开府僧坦知名梁、代二宫,礼遇优厚,每得供赐,皆回给,察为游学之资。察并用聚书图画,由是闻见日博。仕至吏部尚书,求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馀卷,无所不览。

北齐郎基字世业,中山人。为郑州长史、颍川郡守。基泛涉坟籍,清慎无所营求,尝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唯颇令人写书。潘子义曾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基答曰:「观过知人,斯亦可矣」。

辛术为东南道行台尚书,及定淮南,凡诸赀物,一毫无犯。唯大收典籍,多是宋、齐、梁时佳本,鸠集万馀卷,并顾、陆之徒名画,二王已下书法数亦不少。

后周裴汉借人异书,必躬自录本,至于疾疹弥年,亦未尝释书。仕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隋陆爽,字开明。初仕北齐,为中书侍郎。齐灭,周武帝闻其名,与阳休之、袁叔德等十馀人俱徵入关。诸人多将辎重,爽独载书数千卷。至长安,授宣纳上士。

唐王方庆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并散亡,仕至太子左庶子。李袭誉居家清俭,凡禄俸必散之宗亲,其馀但写书而已。及从扬州罢职,经史遂盈数车,仕至凉州都督。

吴兢家聚书颇多,尝自录其卷第,号《吴氏西斋书目》,仕至左庶子。

苏弁聚书至三万卷,皆手自刊校,至今言苏氏书,次于集贤、芸阁焉。官至户部侍郎。

韦处厚聚书万卷,手自刊校,官至相位。

王涯,字广津,太原人也。以词艺登科。践扬清峻,家书数万卷,侔于书府名画,人所保惜者,必以厚赀致之。函奁皆饰之金宝,为垣窍而藏之,衣复壁,后为相。

梁孙骘,开平初,历谏议、常侍。骘雅好聚书,有六经、史、汉、百家之言,凡数千卷。洎李善所注《文选》,皆简痪至校勘详审。

赵凝镇襄州,凝好聚书,至数千卷。

后唐王都为定州节度,好聚图书。自恒山始破汴州。初平,令人广将金帛收市,以得为务,不责贵贱。书至三万卷,名画乐器各数百,皆四方之精妙者萃于其府。

张宪,沉静寡欲,喜聚图书,家书五千卷,视事之馀,手自刊校。仕至太原尹。

贾馥故镇州节度使王见泄偌揖窞槿千卷,馥手自刊校。

○总录部 晚学夫学者所以博综古今,而发明道义者也。故仲尼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若夫习童蒙之性,负刚毅之气,或栖身丘壑,躬樵牧之后,或结党豪侠为奔走之事,爰动《子衿之刺,聿兴墙面之诮,则有逮迟暮之岁,厌泥涂之辱,改节不[A092],服勤自修。覃研六艺之文,砥砺五常之行,致位卿相,垂名简册者,比比而有。以至既居显赫之任,方从来学之业,斯乃朝闻夕死,老而弥笃者之谓也。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晚,如何?」对曰:少年而学,如日出之光。二十而学,如日中之光,老学如秉烛之明,孰与眯行?平公曰:善哉!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直伉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谷永少为长安小吏,后博学经书,位太中大夫。

魏崔琰,字季中,陨倨于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举,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太祖时为中尉。

孟康以郭后外属,转散骑侍郎,于时皆共轻之,号为「阿九康」。既无才敏,因在冗官,博读书传,后遂有所弹逼,湮囊逖哦切要,众人,乃更加意。

蜀向朗,字巨达,领丞相长史。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简,以吏能见称。自去长吏,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诱纳后进,讲论古义。时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

晋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少便弓马,好游猎,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兼人。晚乃敦悦经史,尤明《易经》。随师受业,还家教授,常数百人。初为郡门下掾。

胡奋家世将门,晚乃好学,有刀笔之用,所在有声绩,居边特有威惠。武帝时,位至大仆射。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少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患,慨然有改励之志。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憔咭,郧楦、嬖唬河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阍唬汗湃斯蟪,闻夕改君,前涂尚可。但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

宋沈攸之,顺帝时为车骑大将军。晚学读书,手不释卷,《史》、《汉》事多所谙忆。尝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梁张充字延符,少好逸游。父绪尝告归至吴,始入西郭,逢充猎,右臂鹰,左牵狗,遇船至,便放绁脱前。蒽端次父绪曰:「一身两役,无乃劳乎?」跪曰:「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年」。绪曰:「过而能改,颜氏子焉」。及明年,便修身改节,学不盈载,多所该通。起家抚军参军。

刘峻,字孝标,平原人。自以少时未开悟,晚更厉精,明慧过人,苦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水」。于是博极群书,文藻秀出。故其自序云:「黉中济济皆升堂,亦有愚者解衣裳」。言其少年鲁钝也。峻后游东阳,紫松街室居焉。

后魏谷浑父衮,膂力兼人,弯弓三百斤。浑少有父风,任侠好气,以父母在,常自退抑。晚乃折节受经业,遂览群书,被服类儒者。后为仪曹尚书。

刘兰,武邑人。年二十馀,始入小学,书《急就篇》,家人觉,敏遂令从师,受《春秋》、《诗》、《礼》于中山王保安。家贫无以自资,且耕且学。三年之后,便白其兄:「兰欲讲书」。其兄笑而听之,为立黉舍,聚徒二百。后为国子助教。

后周杨汪,少凶躁,好与人群斗,拳所殴击,无不颠踣。长更折节勤学,专精《左氏》,通《三礼》。解褐冀王侍读。隋豆卢怪苊鞯窞蔽左武伯中大夫棺砸,跃业未通,请解职游露门学。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学。

王颇,字景文,齐州刺史颁之弟。年数岁,值江陵,舀随诸兄入关。少好游侠,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东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左传》、《礼》、《易》、《诗》、《书》,乃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勤学累载,遂遍通《五经》,究其旨趣,大为儒者所称。

唐李安远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家代为将,甚富于财。然数从博徒游,至于破业。晚始折节读书,敬慕名士,但逢胜已皆倾心而与游焉。后为怀州刺史,终。

侯君集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遇,方始读书。

姚元崇,少居广成泽,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年四十,张憬藏谓元崇曰:「当以文学备用,将相无自弃尔」。遂折节读书。后为相。

梁韩建为华州刺史,比不知书,治郡之暇,日课学习,遣人于器皿床榻之上,各题其名。建视之,既熟,乃渐通文字。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