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部 勤政守法,致治勤政。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曰:「人道敏政」。况乎宇宙之大,民物之众,内抚诸夏,外安百蛮,体元以立制,建侯以共治,礼乐征伐,于是乎在。三皇以前,风俗简朴,虽曰无为,无不为也。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朝以听政,昼以访问,暮以条令。故《虞书》曰:「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夏禹则曰:「予思日孜孜」。商书则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周书梓材》曰:「既勤朴斫,惟其涂丹ぬ」。无逸曰:「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乃至未明求衣,斋居决事,亲临庶狱,延见大臣,议论讲贯,或至夜分。斯则圣人之用心也。始乎劳终乎逸,若阈杏晔,┐荷秋敛,而岁功成矣。
殷中宗太戊严恭寅畏天命自度用法度也
,治民祗惧,不敢荒宁知民之劳苦,不敢荒废自安也
,故享国七十五年。
高宗、武丁,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怨,故享国五十五年。
周文王日,中昃不暇食,享国五十年。
宣王将朝,诸侯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故庭燎之诗,美其能自勤以政事。
汉宣帝地节二年五月,始亲政事,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三年十二月,初置廷尉平。季秋后请谳时,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狱刑号为平矣。
后汉光武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罢。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又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说文》曰:「札,牒也」。
。勤俭之风,行于上下,数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禁坐,列御坐也
,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解,百姓宽息。自临宰邦邑者,兢能其官。
顺帝永建元年九月,初令三公、尚书入奏事。
魏文帝黄初五年五月,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辨得失。是年,帝南巡,观兵于吴,留司马宣王镇许昌,录尚书事宣王固辞。帝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明帝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无厌怠。明帝太和三年,改平望观曰「听讼观」。帝尝言:「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断大狱,常幸观。
晋武帝泰始四年,帝临听讼观,录廷尉雒阳狱囚,亲平决焉。
元帝太兴元年,新作听讼观。
四年四月辛亥,帝亲览庶狱。
明帝太宁三年四月,诏曰:「大事初定,其命维新,其令太宰、司徒以下诣都坐参议政道,诸所因革,务尽事中」。
成帝咸康六年,初依中兴故事,朔望听政于东堂。
后魏孝文太和十五年五月己亥,议改律令,于东明观亲折疑狱。七月乙酉,车驾巡省京邑,听讼而还。
十六年二月,幸北部曹,历观诸省,巡省京邑,听理冤讼。五月,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流徒限制,帝亲临决之。
十七年五月,帝临朝,尝引见公卿以下,决疑政,录囚徒。
二十年二月辛丑,帝幸华林园,听讼于都亭。
八月壬辰朔,幸华林园,亲录囚徒,咸降本罪二等决遣之。帝听览政事,莫不从善如流。哀矜百姓,尝思所以济益。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常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寻省,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尝临朝堂,谓太子太傅穆亮曰:「三代之礼,日出视朝。自汉、魏以降,礼仪渐杀。《晋令》有朔望集公卿于庙堂而论政事,亦无天子亲临之文。今因卿等日中之集,中前则卿等自论政事,中后与卿等共议可否」。遂命读奏案,帝亲自决之。
宣帝正始元年八月,诏雒阳令有大事,听面敷奏。
永平元年六月,诏曰:「慎狱重刑,著于往诰。朕御兹宝历,明鉴未远,断决烦疑,赜胸愧。可依雒阳旧图,修听讼观,农隙起功,及冬令就,当与王公卿士亲临录问」。
延昌二年正月,帝御申讼车,亲理冤讼。
六月,帝御申讼车,亲理冤讼。
三年四月,帝御申讼车,亲理冤讼。
孝明熙平二年九月,诏曰:「察讼理冤,实为政首。躬亲听览,民信所繇。比日谅ウ之中,治纲未振,狱犴繁广,嗟诉骤闻,虽曰司存,每多诬壅。曾是寡德,实深矜慨。自今月望当壮龀,渠非啄芍,屯髦髡呖,尚诸近远,咸使闻知」。
孝昌二年二月甲申,帝、皇太后临大夏门,亲览冤讼。孝庄建义元年五月,诏曰:「自孝昌之季,法令昏泯,怀忠守素,壅隔莫申,深怨宿憾,控告靡所。其有事在通途,横被疑异,名例无爽,枉见排抑。或选举不平,或赋役烦苛,诸如此者,不可具记。其有诉人经公车注不合者,悉集华林东门。朕当亲理冤狱,以申积滞」。
出帝太昌元年六月癸亥朔,帝于华林园纳讼。
六月己夕,阜帝临显阳殿纳讼。
永熙三年五月庚子,又幸华林都亭纳讼。
西魏文帝大统五年秋七月,诏自今常以朔望亲阅京师,见囚徒。
后周明帝武成元年五月己亥,听讼于正武殿。
武宗保定三年四月,帝御正武殿,亲录囚徒。
建德元年十二月己丑,帝御正武殿,亲录囚徒,至夜而罢。
二年十二月戊午,听讼于正武殿,自旦至夜,继之以烛。
六年五月辛亥,御正武殿录囚徒。
隋高祖初即位,乘舆四出,路逢上表省者,则驻马亲自临问,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民间疾苦,无不留意。
开皇二年十二月丁亥,亲录囚徒。
四年九月乙巳,亲录囚徒。
十年七月庚戌,亲录囚徒。
十二年八月戊戌,亲录囚徒。
十七年三月辛酉,亲录囚徒。
十八年十一月甲戌,亲录囚徒。
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谓侍臣曰:「每有章奏,朕所亲览,其诣阙者,并即引见,不得辄相止抑,致有幽枉」。
九月己巳,亲录囚徒。
二年闰二月,亲录囚徒,多所原放。
三年八月,亲省囚徒,多所宽宥。
八年二月癸未,亲录囚徒,多所原放。
太宗以武德九年八月甲午即位,十二月癸未,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治,或二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之心也」。贞观二年五月癸丑,谓侍臣曰:「书不云乎,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故树君以治之。然而不能独治,必藉良佐以相辅弼。朕今临御天下,子养生民,思弘君道,以安百姓。卿等岂不见隋主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国亡,公卿贵臣,暴骸原野,毒流百姓,祸及其身。朕每念及于斯,未尝不忘寝辍食。所以师古作法,不敢任情,欲共卿等不为逸豫,唯务治民,须君臣相体,善恶必陈。闻公卿以下,皆难于言。朕岂开延之道有所不尽乎?」敕中书令侍中于朝堂受词讼,众庶以上有陈事者,悉令封上。帝皆亲览焉。
二年八月甲戌,幸朝堂,亲览冤屈。
三年十二月辛酉,亲录囚徒,多所原放。
十年十二月,亲录囚徒。
十五年四月,亲录雒州、河南、雒阳二县及行从诸司囚徒。
十一月庚子,录在京囚徒,多所原宥。
十六年七月,谓侍臣曰:「朕数诏公等,欲闻愆阙,庶几善道,以匡不逮耳。今尝达夜不寝,思为政术,非唯忧勤百姓,亦欲贻法后昆」。司空长孙无忌奏:「闻古来拨乱之主,载籍所存,天造草髂,┲辰爰始,经纶之日,何尝不思闻帝道,祗奉王度,及即位之后,渐染骄盈。《诗》云:鲜克有终,此非虚说。陛下君临四海,将二十载,视朝以后,每留群臣。陛下为解威严,贷以颜色,唯欲其论国家善恶,用康政化,哀愍黎元,圣情转切。此岂臣等独蒙恩泽,四海苍生,谁不幸甚!
十七年二月己亥,帝亲虑囚徒,非伤化害物者,多所降宥。帝以天下太平,励精风化,每旦召见,三品以上赐食御前。初发德音,必先政道,奖诱臣下,令各有所陈。群臣虽无可进,说帝必深叙戒惧。
七年辛丑,谓公卿曰:「朕闻隋炀帝对群臣,未尝言及政道,朕实以政事切心。若见卿等,不觉自然发言」。司徒长孙无忌曰:「臣闻欲知国之存亡,先观其为政,此隋所以丧,陛下所以兴也。
八月,帝见诸方,使人先问其田苗善恶,百姓疾苦,奏称百姓更无疾患,而今兹有年。因谓群臣曰:「自去秋不雨,涉兹春夏,积旱三时,野无青草,中心怵惕,无秋稼之望。迄于夏季,方降甘雨。今此年丰,上天所赐,虽祥瑞之美,无以加焉。
十八年二月丙辰,帝谓侍臣曰:「天下静乱,必在于君,化以成俗,亦繇其主。朕少小军旅于学业,恨不能该览经史,撮其善事,为百姓行之」。
二十一年正月,诏以「无识之徒自蹈刑宪者,宜顺阳和,时申恩惠,诸司见禁囚,并宜将过详其轻重。自此以后,每视朝,录禁囚二百人,帝亲自案问。降死至流流入徒、徒入杖、杖者并放。
二十二年闰十一月癸巳,亲录囚徒,多所原遣。
高宗永徽元年正月,召朝集使谓之曰:「朕初登大位,固以黎庶为心,事有不便于万姓者,各宜面奏。有不尽者,亦任封进」。自是每日引刺史十人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理。
显庆四年十月壬辰,亲虑在京囚徒,多所降免。
龙朔三年二月庚戌,敕:「京城见禁囚,每日将二十人过,帝自虑之,多所原免。虑不尽者,仍令皇太子于百福殿虑之」。
咸亨二年六月癸巳,以时旱,亲虑囚徒,多所原宥,仍令沛王贤虑诸司囚周王显虑雒州及两县囚。
中宗景龙二年六月壬寅,亲虑囚徒,多所原宥。
玄宗开元五年七月,引畿县令见于别殿,帝谓之曰「诸县令等,朕闻春夏以来,苗稼甚好,近日稍多雨水,深虑漂浸田畴。只如巩县、密县、汜水等,既山水暴下,冲突庐舍,至于百姓溺者数人,言念于兹,不忘鉴寐。虽已遣御史检校安存,卿是亲人之官,若为优恤,亦知今岁蝗不为灾,避境有徵,深嘉称职。未知在外疾病多少,差科赋敛,得均平否。
十一年,诸州朝集使来见,帝谓之曰:「卿等远来并平,安好今岁收获何如。去年百姓之间,有何疾鳏寡,瓒兰靶腥酥家,若为优恤,使得存济。卿等初到,且归休息,数日之后,与有司计事以闻」。
二十五年十一月,诸州朝集使见。敕曰:「朕比择长吏,兼分命使。臣所冀安人,伫彼成绩。未知去岁之后至今秋以来,郡县之间,如何致理?招携复业,何为处置?顷闻诸道路远近稍熟,百姓贮积多少,卿等亲人之职,庶事合知,宜以实言,用慰虚伫」。
天宝十四载六月壬辰,帝亲虑囚徒。
肃宗至德二年正月庚申,临轩引侍臣议时政得失。代宗广德元年九月壬午,御延英殿,会宰臣等议政事,自辰至午乃罢。丙戌,御延英殿,会宰臣等议政事,自辰至巳乃罢。
大历三年十月庚辰,代宗御延英殿,引万年、长安两县令及诸畿县令见。
十年五月乙夕,⼙帝视朝,以班列人少,谓宰臣曰:「朕每日听政,未尝不晨兴,公卿大夫,岂忘恭恪?」宰臣等再拜,引过陈谢。退而告示朝臣,闻之者莫不怵惕。
德宗贞元元年十二月,以蝗螟之后,流庸未复,诏延英视事日,令常参官七人引对,访以时政得失。自是颇有忤讦,不檬吕碚呦,び湃荻遣之。
三年四月庚申,诏曰:「蕃寇虽退,疆理犹虞,安边之策,必有良栏。魑尝参官,具所见封进,每坐日三四人陈奏利害。
四年六月,召京兆府诸县,令对于延英殿,访人疾苦,诲之,各赐衣一袭。
甲申,中书门下奏:「大理卿乾颀、太常卿董晋、兵部侍郎李纾、京兆尹李佐、吏部员外郎李渭、曾任刺史司农卿薛珏、太府少卿韦华、大理少卿李速、户部郎中卢绍仓、工部郎中庞髟任县令及长安令窦申、万年令李融,并有理行」。于是令颀等与刺史言于左丞相厅,珏等言于右丞厅言毕各条奏。
六年七月,召京兆府诸县,令对延英殿问人疾苦,各赐衣一袭。
七年十月,司农卿李模免官。初,司农当供三宫冬菜三千车,以度支给车直稍贱,又阻雨菜败,模以度支为辞,帝责其不先闻,故免之。先是,模奏司农菜不足,请京兆府市之尹薛珏、万年令韦彤乃禁人科卖。帝命夺珏俸一月,彤俸三月。繇是每御延英殿,令诸司长官二人引见访问,谓之巡对。
十一年二月,黔中观察使崔穆为部人告赃二十七万贯。及他犯监察御史李直方往黔州覆案近事,雨晦无对见者。是日雨止,重之延英殿召见,直方遣焉。宪宗元和二年,锐于政理,谓宰相裴淘唬弘尢政之暇,遍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时事,竦慕不能释卷。又曰:「太宗之创业如此,玄宗之致理如此。我读国史,始知万倍不及先圣,当先圣之代,犹须相与百官同心辅助,岂朕今日独能为理哉!事有乖宜,必望卿尽力扶手,求痰鹊肝」。杞贺曰:「陛下言及于此,是又宗社无疆之福。臣等驽劣,不副圣心,桃嘧巫畏钌厦,恳蚍笞喔匆」。太宗躬勤听览以讽帝,帝尝纳用。自是延英议政,昼漏率下五六刻,仍诏自今两省官每坐日一人对来。
八年六月辛亥朔,以时积雨,延英门不开者十五日。至是,帝使谓宰臣等曰:「每至三日,雨亦对来」。
十三年九月戊子,自八月壬申雨,至是暂霁,翼日复降。乙丑,雨雪深数尺,人有冻死者。宰臣因对请放朝,帝曰:「Ё寒放朝,固其所也。然吾乐与卿等相见,退居深宫,谁可与语耶?」
十四年八月己未,谓宰臣曰:「今天下虽渐平,尤须勤于政理。若偶遇休假,不坐有事即诣延英请对,勿拘常制」。先是,宰臣奏事于延英,崔群以秋暑方甚,不敢尽久其辞。顾同列将出,帝止之曰:「数日方与卿一相见,时虽尚热,朕不为劳」。因固留群臣等久之方退。
穆宗以元和十九年正月即位,八月乙亥,幸勤政楼,问人疾苦。
文宗太和元年三月,御紫宸殿,延英视事者凡十一刻,宰臣得以口陈大政,帝皆虚心听纳。异日,对翰林学士于思政殿,对南北军使于麟德殿,洎诸蕃使者、诸道进奏官皆得引谒。故事,只日,皇帝视朝,其双日,百官但奉朝请,退。帝既勤于为理,其后欲与宰相间日论政,或当放朝、辍朝,皆令用双日。
五月甲申,召待制官礼部侍郎崔郾、工部侍郎独孤朗日对一刻。时待制官命之旧矣,近岁虚设其名,未尝引觌,及此,屡召,咨以时政。
六月,诏百司庶务有不便于人者,各委长吏悉心陈列,无使壅于上闻。
开成元年正月乙巳,帝御紫宸殿,宰臣郑覃、李石进曰:「陛下改元御殿,中外宁谧,全放京兆府一年租税,又停天下四节进奉。恩泽所该,实当要切。近年赦令,皆不及此」。帝曰:「朕务行其实,不欲崇长空文」。覃曰:「在守之而已」。石曰「赦书须内置一本,陛下时看之。又十道黜陟使去日更付与公事根本,令向外与长吏详择施行,方进利害之要」。帝召监仓御史问太仓粟数。御史崔虞对见粟有二百五十万石。帝曰「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今约岁费不少,而所蓄非多,诚深可轸虑」石曰「京畿频旱,无以添置,待臣来年徵两税麦,时纳麦鲜蹦升献匀还储渐实,人亦乐输」帝曰:「如今用粟处,且给价钱,来年折纳,务优农人」覃曰:「若不优之,折纳为害」。石又奏「泾阳水利,方春作时,请禁碾,秋冬水闲,任却动用」。覃曰「务农乃原其本也。游手末作,自当衰止」帝曰「百司弛慢,要重条举」因指御炉曰「此物始亦华好,用之既久,乃无光彩,若不修饰,何繇复初」石曰「百司皆有官长,在陛下各责其事而已」覃曰「丕变风俗,当考实效。晋时先钪流竟,何示卑益」帝曰「阮籍居母丧,饮酒食肉,隳紊礼教」覃曰「三十年以来,多不务实,取于颜情」李石曰「此本因理平人,人无事安逸所致。今之人俗,但远慕王夷甫,耻不能及」帝曰「卿等辅朕为理,必在振举法度法者,帝王之鞭策乘焉,不执鞭策而可望致远乎」郑覃、李石谢曰「陛下抚念万方,形于忧勤。臣等虽甚驽庸,敢不力奉圣志。
九月丁亥,召对季集畿赤县令等二十一人,赐帛有差。二年八月丙午望日,帝御延英对刑法官,刑部员外郎纥干泉王含、大理少卿李武、韦纾及大理正丞等,自此朔望即对刑法官,以详重轻。
三年二月,诏仆射、尚书、侍郎、左右丞、太卿监,每遇坐日,宜令两人循次候对。
宣宗在位十四年,凡对宰臣语及政事,即终日忘倦。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六月丙寅,见百僚于广寿殿。时不豫旬日,至是稍平。帝勤于听政,接臣下无倦。圣恙才似和裕,即戒尚宫曰:「吾今日见百官六宫」。请曰:「圣体虚羸,且候平复,无宜勉强」。上曰:「吾坐即似健」。乃以乌帽便服见群臣。
十月辛酉,上顾谓侍臣曰:「宰臣久不相见,何也?」因令孟汉琼、傅诏冯道奏曰:「臣等以五日起居,禀中旨召见,不敢大进也」。是月,道率百僚见于中兴殿。
○帝王部 守法
仲尼有言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盖居南面之重,宅亿兆之上,立乎法以齐众,一其心而成化,岂三尺之律令而敢私乎哉!故汉氏而下,致治之后,曷尝不申严邦宪,循行吏议。虽复宗室贵戚元勋近习铎兑偷,湮匏矜贷,繇是明一成之不变,致天下之归心焉。《周典》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斯之谓矣。
汉武帝时,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虑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帝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主傅,主之官也。礼有傅母
以公主子廷尉上诣请论论决其罪也
。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帝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老乃有子,言其晚孕育。
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时东方朔前上寿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帝起入省中,以时召让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今先生上寿时乎?」朔免冠顿首曰:「臣闻乐太甚则阳溢,哀太甚则阴损,阴阳变则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及。销忧者莫若酒臣朔,所以上寿者,明陛下正而不阿,因以止哀也。愚不知忌讳当死,朔前有罪免为庶人,待诏宦者署,因此复为中郎,赐帛百疋也
。
宣帝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兄孙山坐写秘书,光夫人显为上书,献城西第,入马千匹,以赎山罪。书报闻,不许之。
后汉光武时,窦融为大司空,以大司徒戴涉坐所举人盗金下狱。帝以三公参职,不得已,乃策免融。
虞延迁雒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尝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榜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于光,武言替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后魏太武性甚严断,明于刑赏,功者赏不遗贱,罪者刑不避亲,虽宠爱之,终不亏法。尝曰:「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故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孝文时,赵郡王怀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至州,斩盗马之人,依律过重。而尚书以怀趿僮荻不劾,诏曰:「夫刑以节人,罪必无滥。故刑罚不中,民无措手足。若必以威杀为良,则应逋ㄖ谀,凉缎胗薪,何得不稽之正典?又律令条宪,无听新君加戮之文。典礼旧章,不著始临专威之美。尚书曲阿朕意,实伤皇度。王互于治理,律外重刑,可推以闻」。
唐太宗贞观中,吏部尚书侯君集坐太子承乾事,帝谓百寮曰:「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钪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许我乎?」群臣争进曰:「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帝谓君集曰:「与公长决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因欷巯缕,遂斩于四达之衢,籍没其家。
赵节,长广长公主之子,以髂溆谔子。承乾伏诛,帝幸主所主,以首击地,泣谢子罪。帝亦拜主垂泪曰:「有功者仇雠必赏,有罪者亲戚咸诛,前王执此以守其国,弟世民亦庶几无私,有惭于姊」。
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丙午,魏州刺史郇国公孝协坐赃赐死。宗正卿、陇西王博文等奏称:孝协父长平王叔良身死事者孝协,更无兄弟继嗣,便绝特望,矜免其死。帝曰:「时览所司覆奏孝协死罪,非不怆然。但国之枝戚,任寄为重,不能廉慎,遂及赃货狼籍。且画一之法,百王共贯,岂亲疏异制,用舍殊途。若有利于百姓,皇太子亦所不赦,身之肌肤,朕亦不惜。今知孝协既有一子,令其主祭。其期功等亲,并宜依旧,勿拘令式」。孝协竟自尽于第。
代宗大历四年七月癸未,敕死罪降从流。时皇姨弟薛华因酒色忿怒,手刃三人,弃尸井中,事发,系于京兆府。虑前一日赐自尽,不以公法贷私恩也。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七月,汴州仓吏七十二人定赃至死,分戮于三市。史彦弼为汴州衙校,旧将之子石敬塘之戚属王建立奏希免死。帝曰:「王法无亲,岂可私犬!」旬乃皆就戮。
丁延徽为供奉官,监仓,与仓官共盗仓米三百五十石。延徽性纤巧权贵,多庇获之,禁系经年比望至应圣节,则释放乃至节前取旨放系囚。帝曰:「除盗仓粟、官典外,馀可疏放」。时侍卫指挥使张从宾言事,帝多容之,因奏他事从宾言及延徽,情非盗粟,意本赔填。帝曰:「食我厚禄,偷我仓储,期与决死。苏秦说子不得,非但卿言」。众于是不敢言。异日,帝御中兴殿,谓近臣曰:「丁延徽禁系经年,窃盗仓储,何须拥获。不然,则合原则原淹滞,如此复何计校耶?」既知拥获不及,仍据法寺具狱断决。
泾王从敏,明宗子也,为成德军节度使。镇州有市人刘方遇,家富,方遇卒,无子。妻弟田令遵者,幼为方遇治财,善殖货,刘族乃同推令。遵为方遇子,亲族共立券书以为信担。累年后,方遇二女,取资金于令遵不如意,乃讼令遵冒姓,夺父刘氏家财。二女以钱赂从敏之亲吏,又奸通判官陆浣从敏令浣鞫刘氏狱而杀令遵令。遵父诣台诉,又以成德军节度副使符蒙、掌书记徐台推鞫之。蒙本镇人,备知奸状,及诘二女,复行赂于节度副使赵环、代判高知柔、观察判官陆浣,并捕下狱,具服赃污,事连从敏。从敏甚惧,乃令其妻趋雒阳入宫告王淑妃。明宗知之,不令入,谓从敏妇曰:「朕用从敏为节度使,而枉法杀人,取钱我羞见百官。又令新妇奔走,不须见吾面,依法裁断。然王妃颇庇之,赵环等三人弃市,从敏罚俸释之。
○帝王部 致治》
蚩蚩蒸民,不能自治,天生圣哲,以为司牧去危就安,民之心也。定乱致治,君之政也。非复应天顺人,乘时设教,则祸难无息,康宁无冀矣。故运四时咸品,物健而不息,明而下济,天之常道也。任百工,熙庶绩,道之以德,御之以威,国之善经也。千龄不易,百代可知。是知弘弧剡矢,祸乱遂平,制礼作乐,风俗乃变,弛而张之,是谓政教。引而伸之,称为化原御宇,造物与民更始释,此不足徵也。
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易》云:「幽明之数,合死生之说」。
。存亡之难,时播百希,ㄊ笔且病#┎菽敬净,鸟兽虫蚁,旁罗日月,星辰水波波一作沃
,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之瑞。
帝颛顼时,大小之神,日月所赌不砥属砥,平也。四远皆平而来服属
。
帝喾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斗缬晁至,莫不从服。帝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能明峻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既,已也。百姓,百官,言化九族而平和章,明也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昭,亦明也。协和黎众,时是雍和也。言天下之众民皆变化化立,是以风俗泰和
。允鸢俟な绩咸熙允信鹬喂す偌。üο探晕豕阋病,Q远ㄋ氖背伤昀,以告时授事,则能信治百官众功皆广劝其事
。
帝舜既践天子位,命禹、稷、契等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鲜泵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避违,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韶》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殷盘庚之时,巳都河北殷衰。自仲丁至阳甲,九世乱,诸侯莫朝盘庚,遂涉河南治亳治于亳之殷地,商家自此从而改号曰殷、亳,今偃师是也
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繇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蒙宰,天官,卿贰王事者是
,以观国风后举,傅说为相,殷国大治。祭成汤之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ず武。丁氛行德,天下咸纫,蟮栏葱恕。
周武王克商,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言周有大赉,天下皆悦仁服德
,列爵惟五即所识政事而法之,爵五等公、侯、伯、子、男
,分土惟三列地封国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为三品
,建官惟贤立官以官贤才
,位事惟能居位理事,必任能事
,重民五教所重在民及五常之教
,惟食丧祭民以食为命,丧礼笃亲爱,祭祀崇孝养,皆圣王所重
,缎琶饕澹ㄊ固煜,潞裥行畔灾乙,澹┏绲卤ü,Γㄓ械伦鹨跃粲,泄Ρㄒ月,唬┐构岸,天下治言武王所方允撬任得人,故垂拱而天下治
。
成王既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
,兴正礼,乐制度,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颂声者,天下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
。
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策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馀年不用措,舍置也。民不犯法,无所用刑
。
汉惠帝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萧、曹为相,君臣俱欲无为,故帝拱已垂拱而治
,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文帝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税,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讦面,相斥罪也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浸,溢也。息,生也
,风流笃厚,禁网疏阔。选张释之为廷尉,罪疑者予民从轻断
,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谓普天下之重罪者也
,有刑措之风。
景帝遵孝文之业,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黎,众也。醇,不浇杂
,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昭帝幼年即位,承孝武奢侈馀弊,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耗,损也
,委任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手耵尊号曰昭,不亦宜乎!
宣帝地节二年,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传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元康四年,比丰年比,频也
,鲜三钱宣帝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是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
。
后汉光武建武十三年,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调谓法也
,至乃十存一焉。帝尝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害病,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
明帝永平十三年,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二十,牛羊被野。
晋武帝明达善谋,平吴之后,天下掳病。
后魏孝文太和八年,遣使巡行,纠守宰不法。
玄宗开元十九年二月,侍中裴光庭、中书令萧嵩奏曰:「臣等伏见所司奏天下应死罪囚手缍十四人。窃以天下至广,宇内至众,岂唯德礼所齐,固以幽赞潜洽,方将勒休述美,非独成康之时,反朴归醇,几若华胥之俗。昔者断狱数百,文景称仁,徵诸良史,远有惭德。臣等竭心奉职,徒效涓尘之微,动色相趋,预闻颂声之作。请宣付史官,克昭盛烈」。从之。
二十五年,帝因听政,问京师囚徒,有司奏有五十人怡然而喜。
二十八年,以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天下掳菜,湫型蚶锊,怀直刃。
宪宗即位,尝纳用直言,勤于政事。自贞元十年以后,朝廷威柄日削,方镇权重,德宗不任宰相,以事人间细务多自决临。裴延龄等得以奸进,而登台辅者,备位而已。帝在藩累月,言事者颇以此为言,帝亦非之。及永贞监国,群臣谒见宰相杜黄裳,首以君臣大义,激起帝心。帝以黄裳语忠,始终延纳。黄裳首定,诛刘辟。又李吉甫自翰林学士参定蜀之策,遂知政事。吉甫出镇,裴獭S旨讨盖,自监国以至临御,讫于元和,军国枢机尽归之宰相。繇是中外咸理,纲目用张焉。
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黄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
后唐明宗始为藩臣,及应运以君德临下,力行于王化政,皆中道,时亦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