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部 领镇第一
自成周之世,并建宗室,汉有天下,分王子弟,皆受分器,列为戚藩。曹魏革命,无改前制。西晋之后,崇树征镇,重方面之寄,总师兵之重。繇是远监前古,内选于亲。出膺督护之选,以尸牧伯之任。长人为政,奉宣教条,训戎经武,式遏寇虐,斯可以籍明茂之望,耸怀柔之美。夹辅京室,克固于维城,大庇本根,以期于长世者已。
晋太原成王辅,宣王弟安平王孚第三子也。咸宁三年,监并州诸军事。
下邳献王晃,孚第五子也。泰始九年,诏曰:「南中郎将下邳王晃,清亮中正,体行明洁,才周政理,有文武策识。其以晃为使持节、都督宁益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益州刺史」。晃以疾不行,更拜尚书,迁右仆射。久之,出为镇东将军、都督青、徐二州诸军事。
高阳元王宙诘谄咦右病L┦汲跷北中郎将、都督邺城守诸军事、竟陵王平逖。敉,跬子也。齐王ぁ辅政,以鑫平东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
彭城穆王权,宣帝弟东武城侯馗之子。泰始初,出为北中郎将、都督邺城守诸军事。
权子元王植,自侍中尚书出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代淮南王允镇寿春,未发,或云植助允攻赵王伦,遂以忧薨。
权弟高,密文献王泰,泰始初,拜游击将军,出为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迁使持节、都督宁、益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益州刺史,称疾不行。转安北军,代权督邺城守事。迁安西将军、都督关中事。后为镇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假节,代扶风王骏都督关中军事。以疾还京师。泰子孝王略自秘书监出为安南将军、持节、都督沔南诸军事,迁安北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怀帝即位,迁使持节、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略第南阳王。模初封平昌公,为北中郎将,镇邺。永兴初,成都王[A13C]故帐下督公师藩、楼权、郝昌等攻邺,模左右谋应之。广平太守丁邵率众救模。范阳王觥S智操鹬荽淌,饭饵谠之,藩等散走。迁镇东大将军,镇许昌。进爵南阳王。永嘉初,转征西大将军、开府、都督秦雍梁益诸军事,代河间王胝蚬刂小。
新蔡武哀王腾,高密王泰第二子。出继叔父。悌自太常转持节、宁北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永嘉初,迁车骑将军、都督邺城守诸军事,镇邺。
范阳王隹低,跛缰子。累迁尚书。出为安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持节,镇许昌。进位征南将军。
谯闵王承刚,王逊之子。元帝欲树藩屏,会王敦表以宣城内史沈充为湘州。帝谓承曰:「湘州南楚险固,在上流之要,控三州之会,是用武之国也。今以叔父居之,何如?」承曰:「臣幸托末属,身当宿卫,未有驱驰之劳,频受过厚之遇,夙夜自励,思报天德。君之所命,惟力是视,敢有辞焉!然湘州蜀寇之馀,人物凋尽,若上凭天威,得之所莅,比及三年,请从戎役。若未及此,虽复灰身,亦无益也」。于是诏曰:「夫王者体天理物,非群才不足济其务,外建贤哲以树风声,内睦亲亲以广藩屏。是以太公封齐,伯禽居鲁,此先王之令典,古今之通议也。我晋开基,列国相望,乃授琅邪武王,镇统东夏。汝南文武,手一淮许。扶风、梁王,迭据关右,爰暨东嬴,作司并州。今公族虽寡,不逮曩时,岂得替旧章乎?散骑常侍、左将军、谯王承贞素款亮,志存忠恪,便蕃左右,恭肃弥著。今以承监湘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初,刘隗以王敦威权太盛,终不可制,劝帝出诸心腹以镇方隅,故先以承为湘州。
承孙敬王恬,为侍中、左卫将军。恬既宗室,有勋望,孝武帝时深仗之,以为都督兖青冀幽并、扬州之晋陵、徐州之南北郡军事、领镇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
恬子休之,少仕清涂。以平王恭、庾楷功,拜龙骧将军、襄城太守,镇历阳。桓玄攻历阳,休之婴城固守。及兄尚之为桓玄所败,休之以五百人出城力战不捷,乃还城,携子侄奔于慕容超。闻义军起,复还京师。大将军武陵王令曰:「前龙骧将军休之才,徽晟蠊σ,导瘸衫阳之战,事在几捷。及至势乖力屈,奉身出奔,犹鸠集义徒,崎岖险阻。既应亲贤之举,宜委分陕之重。可监荆益梁宁秦雍六州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假节」。
汝南文成王亮,宣帝子。初封扶风郡王,持节、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吴将护阐来降,假亮节,都督诸军事以纳之。后为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出镇许昌。
琅邪武王晷,帝子。魏末为抚军将军、南皮伯,出为镇东大将军、假节、徐州诸军事,代卫。险蛳纶,暾蚋в蟹,降媒士死力,吴人惮之。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封琅邪王,以东莞益其国。顷之,并督青州诸军事。
扶风武王骏,宣帝子。初封汝阴王,都督豫州诸军事。吴将丁奉寇芍陂,骏督诸军事拒退之。迁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代石苞镇寿春。寻复都督豫州,还镇许昌。迁镇西大将军、使持节、都督雍梁等州诸军事,代汝南王亮镇关中。
骏子新野庄王歆,初封新野县公。齐王ぁ入雒,歆躬贯甲胄,率所领导ぁ以勋进封新野郡王,邑二万户。迁使持节、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梁孝王肜,宣帝子。泰始中为北中郎将,督邺城守事。太康中,代孔洵监豫州军事,加平东将军,镇许昌。顷之,又以本官代下邳王晃监青徐州军事,进号安东将军。元康初,转征西将军,代秦王柬,都督关中军事,领护西戎校尉,加侍中,进督梁州。复为征西大将军,代赵王伦镇关中,都督凉雍诸军事。又领西戎校尉,屯好础。
赵王伦,宣帝子。咸宁中为平北将军,督邺城守事。元康初,迁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关中。
齐献王攸,文帝子。太康三年诏曰:「古者九命作伯,或入毗朝政,或出御方岳,周之吕望,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侍中、司空、齐王攸,明德清畅,忠允笃诚,以母弟之亲,受台辅之任,佐命立勋,劬劳王室,宜登显位,以称具瞻。其以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侍中如故。假节,将本营千人,亲骑、帐下司马、大车皆如旧。增鼓吹一部,官骑满二十人,置骑司马五人。馀主者,详案旧制施行」。
攸子武闵王ぁ为翊军校尉。赵王伦密与相结,废贾后,以功转游击将军。ぁ以位不满意,有恨色。孙秀微觉之,且惮其在内,出为平东将军、假节,镇许昌。
ぁ弟实,永宁初,为东平将军、假节,加散骑常侍,代齐王ぁ镇许昌。寻进安南将军、都督豫州军事。
燕王机,文帝子。咸宁初,徵为步兵校尉,以渔阳郡益其国,加侍中之服,拜青州都督、镇东将军、假节,以北平、上谷、广宁郡增燕国。
乐安平王鉴,文帝子。元康中,以大将军、使持节、都督豫州军事、安南将军代清河王遐镇许昌。
楚隐王寿,武帝子。太康末之国,都督荆州诸军事、平南将军,转镇南将军。
淮南忠壮王允,武帝子。太康十年之国,都督杨江二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假节。
清河康王遐,武帝子。自散骑常侍、平南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
成都王颖,武帝子,为散骑常侍、车骑将军。贾谧尝与皇太子博争道,颖在坐,厉声呵谧曰:「皇太子国之储君,贾谧何得无礼!」谧惧,繇此出[A13C],为平北将军,镇邺。河间王胩,原烈王瑰之子。元康初,为北中郎将,监邺城。九年,代梁王肜为平西将军,镇关中。石函之制,非亲亲不得都督关中。腱吨钔跷疏,特以贤举。
东海孝献王越,高密王泰子。初以世子为骑都尉。太安初,惠帝北征,邺以越为大都督。六军败,越奔下邳。徐州都督、东平王霾荒稍骄痘,苟海怀帝即位,委政于越帝,始亲万几,留心庶事。越不悦,求出藩,帝不许。越遂出镇许昌。寻诏越为丞相,领兖州牧,都督兖、豫、司、冀、幽、并六州。越辞丞相,不受,自许迁于鄄城。
琅邪孝王裒,元帝子。自后将军拜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将军。
会稽文孝王道子,简文帝子,为开府司徒。及谢安薨,诏曰:「新丧哲辅,华戎未一,自非朝贤懋德,莫能绥御内外。司徒、琅邪王道子体道自然,神识[A13C],远实当旦之重,宜总二南之任。可领扬州刺史、录尚书、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卫府文武,一以配骠骑府」。让不受。数年,领徐州刺史。道子世子元显为司徒、录尚书事,求领徐州刺史,加侍中、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十六州诸军事。
宋长沙景王道怜,高祖中弟也。晋末,高祖镇京口,以道怜为龙骧将军,领堂邑太守,戍石头。会鲜卑侵逼,自彭城以南,民皆保聚,山阳、淮阴诸戍并不复立。道怜请据彭城,以渐修创。朝议以彭城悬远,使镇山阳。进号征虏将军、督淮北军事、北东海太守、并州刺史,加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又徵为都督兖青二州晋陵京口、淮南诸军郡事、兖青二州刺史,还镇京口。及江陵平,以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北府文武皆配之。高祖平定三秦,方思外略,徵道怜还为侍中、都督徐兖青三州杨之晋陵诸军事、守尚书令、徐兖二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元兴元年,解尚书令,进位司空,出镇京口。
长沙成王义欣,道怜长子也。初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魏郡太守,戍石头。文帝元嘉三年,为南兖州刺史。七年,迁使持节、监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给鼓吹一部,镇寿阳。十年,进号镇军将军,进监为都督。义欣子祗,明帝初,为南兖州刺史。
祗弟韫,自太子中庶子、侍中,加荆湘南兖州刺史,吴兴太守、侍中,领左军将军。又改领骁骑将军,抚军、雍州刺史。
新渝侯义宗,义欣弟也。元嘉中,为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
当阳侯秉,义宗子也。泰始中,为左卫将军、丹阳尹。五年,出为前将军、淮南宣城太守,不拜。还复本任。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徐兖豫青冀六州诸军事、后将军、南徐州刺史。废帝即位,改都督郢州豫州之西阳司州之义阳二郡诸军事、郢州刺史,未拜,留为尚书左仆射,阳选。二年,加散骑常侍、丹阳尹。
兴安侯义宾,义宗弟也。元嘉中,位至辅国将军、徐州刺史。
营道侯义綦,义宾弟也。元嘉中,历右卫将军、湘州刺史。
临澧侯袭为安成太守,晋安王子勋为逆袭,据郡拒之,子勋遣军攻围不下。明帝嘉之,以为郢州刺史。
临川烈武王道规,高祖少弟。晋末,为振武将军、义昌太守,累战功进号辅国将军、督淮北诸军事、并州刺史。时荆州、湘、江、豫犹多桓氏馀烬,往往屯结。复以本官进督江州之武昌、荆州之江夏随郡义阳绥安、豫州之西阳汝南颍川新蔡九郡诸军事,随宜翦扑,皆悉平之。迁使持节、都督荆宁秦梁雍等州司州之河南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进号西征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固辞。俄而寝疾,改授都督豫章江州扬州之宣城淮南庐江历阳安丰堂邑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以疾不拜。临川康王义庆,晋末从高祖征长安,还拜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未之任,徙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复督淮北诸军事,迁丹阳尹,在京尹。九年,出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诸子居之。义庆以宗室令美,故特有此授。十六年,改授散骑常侍、都督江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州诸军事、卫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如故。十七年,即本号都督南兖州、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
营浦侯遵考,高祖族弟也。晋末,自建威将军、彭城内史随高祖北伐。时高祖诸子并弱,宗室唯有遵考。长安平定,以督并州司州之北河东北平阳北雍州之新平安定五郡诸军事、辅国将军、并州刺史,领河东太守,镇蒲阪。关中失守,南还。元嘉三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八年,督南徐兖州之江北淮南诸军事、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领广陵太守。十五年,监徐兖二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前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未之镇,留为侍中,领左卫将军。明年,出为使持节、监豫司雍并四州南豫州之梁郡弋阳马头荆州之义阳四郡诸军事、豫州刺史,领南梁郡太守。迁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二十七年,魏军南至,瓜步率军出江上,假节盖三十年,复出为使持节,监豫州刺史。元凶立,遣外监徐安期仰捷祖防守之。遵考斩安期等,起义兵应南谯王义宣,加遵考镇西将军。孝建元年,除吴兴太守。明年,徵为湘州刺史。三年,转丹阳尹。六年,领徐州刺史。景和元年,出督南豫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南豫州刺史。遵考从弟思考为豫章会稽太守,益徐州刺史,凡经十郡三州。
庐陵孝献王义真,武帝第二子。晋末,从高祖北征。及关中平定,高祖议欲东还,而诸将行役既久,咸有归愿,止留偏将,不足镇固人心,乃以义真行都督雍梁秦三州之河东平阳河北三郡诸军事、安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太尉谘议参军、京兆王修为长史,委以关中任。高祖将还,三秦父老诣门流涕诉曰:「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矣。始睹衣冠,方仰圣泽。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数千间,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高祖为之愍然,慰辞曰:「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感诸君恋本之意。今留第二儿,令文武贤才共镇此境」。临还,自执义真手以授王修,令修执其子孝孙手以授高祖。义真寻除正,加节,又进督并东秦二州、司州之东、安定、新平二郡诸军事,领东秦州刺史。次复都督司、雍、秦、并、梁五州诸军事、建武将军、司州刺史,持节如故。时义真将镇雒阳,而河南萧条未及修理,改除扬州刺史,镇石头。永初元年,移镇东城。高祖不豫,以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豫、豫、雍、司、秦、并六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出镇历阳。
袭庐陵王绍,文帝第五子。元嘉二十年,出为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时年十二。二十二年,入朝,加戟,进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在任七年,改授左将军、南徐州刺史,给鼓吹一部。未之镇,乃迁扬州刺史。
彭城王义康,武帝第四子。晋末年十二,宋台除都督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豫州刺史。时高祖自寿阳被徵入辅,留义康代镇寿阳,又领司州刺史,进督徐州之锺离、荆州之义阳诸军事。永初二年,徙监南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三年,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南徐州刺史。太祖即位,元嘉三年,改授都督荆、湘、雍、梁、益、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班剑三十人。六年,司徒王弘表义康宜还入辅,徵侍中、都督杨、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领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持节如故。九年,又领扬州刺史。江夏文献王义恭,武帝第五子。景平二年,监南豫、豫、司、雍、秦、并六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代庐陵王义真镇历阳,时年十二。元嘉元年,加使持节,进号抚军将军,给鼓吹一部。三年,监南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徐州刺史,进监为都督,未之任。太祖征谢晦,义恭还镇京口。六年,改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九年,徵为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镇广陵。十七年,大将军彭城王义康有罪出藩,徵义恭为侍中、都督杨、南徐、兖三州诸军事,给班剑二十人,置仗加兵。二十七年春,后魏寇豫州,太祖因此欲开定河、雒。其秋,以义恭总统群帅,出镇彭城。后以本官领南兖州刺史,增督南兖、豫、徐、兖、青、冀、司、雍、秦、幽、并十一州诸军事,并前十三州,移镇盱眙,修治馆宇,拟制东城。二十九年,遭太妃忧,改授大将军、都督杨、南徐二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还镇东府。世祖践祚,授使持节、侍中、都督杨、南徐二州诸军事、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南徐、徐二州刺史。孝建元年十一月,还镇京口。二年春,进督东、南兖二州。其冬,徵为扬州刺史。南丰县王朗字元明,义恭长子。为湘州刺史,持节、侍中,领射声校尉。
袭江夏王子绥为都督郢州诸军事、冠军将军、郢州刺史,进号后军将军,加持节。
袭江夏王跻,后废帝即位,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东中郎将、会稽太守,进号左将军。
袭江夏王伯禽,官至辅国将军、湘州刺史。
南郡王义宣,武帝第六子。元嘉元年,年十二,拜左将军,镇石头。七年,迁使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犹戍石头。八年,改都督南兖、兖州刺史,当镇山阳,未行。明年,迁中书监,进号中军将军,又领石头戍事。十三年,出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陵、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初,高祖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居之。谢晦平后,以授彭城王义康。义康入相,次江夏王义恭。又以临川王义庆宗室令望,且临川武烈王有大功于社稷,义庆又居之。其后应在义宣。帝以义宣人才素短,不堪居上流。十六年,以衡阳王义季代义庆,而以义宣代义季为南徐州刺史、都督南徐州军事、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而会稽公主每以为言,帝迟回久之。二十一年,乃以义宣都督荆、雍、益、梁、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车骑将军、荆州刺史,进位司空,改侍中,领南蛮校尉。三十年,迁司徒、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世祖即位,以义宣为中书监、都督杨豫二州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加羽葆、鼓吹,给班剑四十人,持节、侍中如故。封次子宜阳侯恺为南谯王。义宣固辞内任,及恺王爵,于是改授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荆、湘二州刺史,持节、侍中、丞相如故。
衡阳文王义季,武帝第七子。元嘉八年,领石头戍事。九年,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右将军、南徐州刺史。十六年,代临川王义庆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二十一年,为都督南兖、徐、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二十二年,进督豫州之梁郡,迁徐州刺史。
始兴王鑫牡,鄣诙子。初镇京口,后求镇江陵,尚书令何尚之等咸谓鎏子次弟,不应远出。文帝以上流之重,宜有至亲,故以鑫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加都督,领护南蛮校尉。
南平穆王铄,文帝第四子。元嘉十七年,都督湘州诸军事、冠军将军、湘州刺史,不之镇,戍石头事。二十二年,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秦、并六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时太祖方事外略,乃罢南豫,并寿阳郡,铄为豫州刺史。
竟陵王诞,文帝第六子。元嘉二十二年,监南兖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南兖州刺史,出镇广陵。寻以本号徙南徐州刺史。二十六年,出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后将军、雍州刺史。迁都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广州刺史,当镇始兴,未行,改授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安东将军、会稽太守,给鼓吹一部。孝武即位,徵为持节、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不肯就徵,以诞为侍中、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建平二年,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徐二州诸军事、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大明元年,又出为都督南兖、南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
建平宣简王宏,文帝第七子。元嘉二十四年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出为征虏将军、江州刺史。
宏子景素,初为宁朔将军、监南豫、豫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南豫州刺史,不拜。太宗初,加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丹阳尹、吴兴太守、使持节、监湘州诸军事、湘州刺史。泰始六年,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为散骑常侍、后将军、太常,未拜,授使持节、都督南徐、兖、青、冀六州诸军、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
庐江王宋牡鄣,诎俗釉嘉。二十六年,以为侍中、后军将军,领石头戍事。出为会稽太守。二十九年,迁使持节、都督广、交二州荆州之始兴、临安二郡诸军事、车骑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孝武践祚,复为会稽太守,加抚军将军。明年,徵为秘书监,加散骑常侍。寻出为抚军将军、江州刺史,进号平南将军,置吏。大明二年,徵为散骑常侍、中书令,领骁骑将军,给鼓吹一部。又出为南豫州刺史。
晋熙王昶,文帝第九子。世祖践祚,自太常出为东中郎将、会稽太守、监会稽、柬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诸军事。孝建元年,立东阳州,拜昶为刺史。大明中,都督江州、郢州之西阳、豫州之新蔡、晋熙二郡诸军事、前将军、江州刺史。前废帝即位,出为使持节、都督徐、兖、南兖、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征北将军、徐州刺史。
武昌王浑,文帝第十子。孝武即位,授征虏将军、南彭城、东海二郡太守,出镇京口。孝建元年,迁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