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部 命相第二
晋元帝建武元年二月,以抚军大将军、西阳王粑,太保,太尉荀组为司徒。时帝即晋王位,欲以组为司徒,问太常贺循。循曰:「组旧望清重,忠勤显著,迁训五品,实允众望」。于是拜之。十一月,以司空刘琨为太尉。太兴四年七月,以骠骑将军王导为司空。
永昌元年十一月,以司徒荀组为太尉。
明帝太宁三年闰八月,遗诏以太宰西阳王羲就酵醯、几ㄌ子太子即成帝也
。
成帝即位,初以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参辅朝政。
咸和四年三月,以征西大将军陶侃为太尉,车骑将军郗鉴为司空。
咸康四年五月,以司徒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郗鉴为太尉,征西将军庾亮为司空。
六月,改司徒为丞相,以太傅王导为之。册曰:「朕夙罹不造,肆陟帝位,未堪多难,祸乱旁兴。公文贯九功,武经七德,外缉四海,内齐八政,天地以平,人神以和,业同伊尹,道隆姬旦。仰思唐、虞登庸,隽律,昝群官,允鹗绩。朕思凭高谋,弘济远猷,维稽古昔,建尔于上公,永为晋辅,往践厥职,敬敷道训,以亮天工,不亦休哉!公其戒之!」
五年八月,复改丞相为司徒。十二月,以骠骑将军琅琊王岳为之。
六年正月,以左光禄大夫陆玩为司空。
康帝即位,谅阴不言,委政于中书监庾冰。建元元年十月,以骠骑将军何充为中书监、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辅政,以褚裒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穆帝永和二年二月,以左光禄大夫蔡谟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抚军大将军、会稽王昱及谟并辅政。
八年七月,以镇军大将军武陵王谖太宰、抚军大将军、会稽王昱为司徒,征西大将军桓温为太尉。
哀帝兴宁元年五月,加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废帝太和元年十月,以会稽王昱为丞相。
简文帝咸安元年十一月,以大司马桓温为丞相。
孝武帝太元元年正月,以尚书仆射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事。
二年八月,以谢安为司徒。
五年六月,以骠骑将军琅琊王道子为司徒。
六年十一月,以镇东大将军郗饰司空。
九年三月,以卫将军谢安为太保。
安帝即位,初以司徒会稽王道子为太傅,辅政。
元兴二年十二月,帝蒙尘于寻阳,桓玄逼帝西上,帝密诏以幽逼于玄,万机虚旷,令武陵王遵依旧典,承制总百官行事。加侍中、大将军。
义熙元年三月,帝至自江陵,以琅琊王德文为大司马,武陵王遵为太保,镇军将军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十四年六月,刘裕为相国,封宋公。
恭帝元熙元年正月,以骠骑将军刘道怜为司空。
后魏道武皇始元年七月即位。二年五月,以东平公元仪为骠骑大将军、都督诸军事、左丞相。
天兴元年四月,以征虏将军历阳公穆崇为太尉,安南将军、钜鹿公长孙嵩为司徒。
五年十一月,徵相州刺史庾岳为司空。
明元泰常七年四月,以泰平王焘为相国,加大将军。五月,以焘辅政,左丞相奚斤为左辅,太尉穆观为右弼。《纪》、《传》,奚斤拜右丞相,观拜太尉年月。
出则统辅朝政,入则应对左右,事无巨细,皆关决焉。
九月,以奚斤为司空,行扬州刺史。
太武始光二年三月,以司徒、北平王长孙嵩为太尉,平阳王长孙翰为司徒,宜城王奚斤为司空。
神⼵年七月,诏大鸿胪杜超为太宰、行征南大将军,镇邺。
四年九月,以左光禄大夫崔浩为司徒,征西大将军长孙道生为司空。
太延中,以侍中卢鲁元为太保、录尚书事。
太平真君五年正月,皇太子始总百揆,以侍中中书监穆寿、司徒崔浩、侍中张黎古弼辅政。
文成兴安元年十月,即位,以骠骑大将军元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十二月,以乐陵王周忸为太尉,平原王陆丽为司徒,镇西将军杜元宝为司空。
兴光元年正月,以侍中伊晕司空。
太安元年十月,以辽西公常英为太宰。
献文即位初,以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为太尉、录尚书事,东安王刘尼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和其奴为司空。又以乙浑为丞相,居诸王上,事无大小,皆决于浑。皇兴元年闰正月,以顿丘王李峻为太宰。
二年六月,以昌黎王冯熙为太傅。
四年二月,以东郡王陆定国为司空。
孝文延兴三年四月,假上党王长孙观司空讨吐谷浑拾寅。
承明元年六月,征西将军、安乐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南平公目辰为司徒,南部尚书李治司空。太和元年三月,徵征西大将军、雍州刺史东阳王丕为司徒。
三年九月,以侍中、司徒、东阳王丕为太尉,侍中、尚书右仆射陈建为司徒,侍中、尚书荀颓为司空。
九年十二月,侍中、淮南王他为司空。
十三年十二月,以尚书令尉元为司徒,左仆射穆亮为司空。
十五年十二月,以安定王休为太傅,齐郡王简为太保。
十六年十月,以特进冯诞为司徒。
十八年十月,以太尉、东阳王丕为太傅。
二十三年二月,以长兼太尉、咸阳王禧为正太尉,中军大将军、彭城王勰为司徒。
宣帝即位初,以司徒彭城王勰总摄百揆,以侍中北海王祥为司空公,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广阳王嘉为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与侍中、太尉公禧、左仆射、任城王澄等六人辅政。
景明元年二月,复以彭城王勰为司徒。
十月,改授勰司徒、录尚书事。
二年正月,以太尉、咸阳王禧为太保,司空、北海王详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又以太保王禧领太尉,大将军、广陵王羽为司徒。
十一月,以骠骑大将军穆亮为司空,大将军、北海王详为太傅,领司徒。
四年七月,以彭城王勰为太师。
正始元年闰十二月,以骠骑大将军高阳王雍为司空。
四年九月,诏曰:「朕秉历承天,履年将纪,徙正宫极,岁浃归馀。台懿茂亲,祗勤已久,列司英彦,庸绩未酬,非所谓有功见知,赏以时及。其以司空、高阳王雍为太尉,尚书令广阳王嘉为司空」。
永平二年十月,以司空广阳王嘉为司徒。
延昌元年正月,以车骑大将军、尚书令高肇为司徒,光禄大夫、清河王怿为司空。
二年二月,太尉、高阳王雍进位太保。
孝明延昌四年正月,即位,诏太保、高阳王雍入居西柏堂,决庶政。又诏任城王澄为尚书令,百官总已以听于二王。臣钦若等曰:孝明即位,年六岁,委政于二王也。
二月,太保、高阳王雍进位太傅、领太尉,司空、清河王怿为司徒,骠骑大将军、广平王怀为司空。
七月,司徒、清河王怿进位太傅,领太尉。司空、广平王怀为太保、领司徒。骠骑大将军、任城王澄为司空。
十二月,以高阳王雍为太师。
熙平二年四月,以中书监胡国珍为司徒公。
八月,诏侍中、太师、高阳王雍入居门下,参决尚书奏事。
神龟二年五月,以司空、任城王澄为司徒,骠骑大将军、京兆王继为司空。
正光元年九月,以太师、高阳王雍为丞相。
十月,以骠骑大将军、汝南王悦为太尉公。
十二月,以司空京兆王继为司徒公。
二年三月,以仪同刘腾为司空公。
四月,司徒、京兆王继进位太保,车骑大将军崔光为司徒公。
三年十二月,太保、京兆王继为太傅,司徒崔光为太保。
四年九月,诏侍中、太尉、安南王悦入居门下,与丞相、高阳王雍参尚书奏事。
十二月,以悦为太保。
五年十二月,诏太傅、京兆王继为太师。
孝昌元年正月,以太师京兆王继为太尉。
二年正月,以太保汝南王悦领太尉。
三年正月,以司空公皇甫度为司徒,仪同三司萧宝寅为司空。又以皇甫度为太尉。
孝庄建义元年四月即位。以前太尉公、江阳王继为太师,北海王颢为太傅,光禄大夫李延匚太保,并州刺史元天穆为太尉公,侍中杨椿为司徒公,车骑大将军穆绍为司空公,领尚书令。
七月,以大将军尔朱荣为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永安元年九月,以尔朱荣为大丞相、都督河北诸军事,以司徒公杨椿为太保,城阳王徽为司徒。
十月,以尔朱荣为太师。
二年七月,以大将军、上党王天穆为太宰,司徒公、城阳王徽为大司马、太尉公。
闰七月,以侍中、太傅李延实为司徒。
十月,以前司空公丹阳王萧赞为司徒公。
十一月,以司空公萧赞为太尉公,雍州刺史长孙稚为司徒公。
三年十一月,以司徒公长孙稚为太尉公。
前废帝普太元年三月,诏太师、青州刺史鲁郡王肃还为太师,车骑大将军、沛郡王欣、清河王ゲ⑻傅,骠骑大将军、尚书令尔朱世隆为太保,前太尉公长孙稚为司徒公、录尚书事。稚固辞。除骠骑大将军,以赵郡王谌为司空公。
四月,以侍中、骠骑大将军尔朱彦伯为司徒公。
后废帝中兴元年十月即位,以大将军高欢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兼侍中、抚军将军高乾邕为侍中、司空公。
二年二月,以丞相高欢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出帝太昌元年四月即位。高欢为大丞相、大柱国、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
五月,以太傅、淮阳王欣为太师,司徒、赵郡王谌为太保,南阳王宝矩为太尉,侍中、太保、录尚书事长孙稚为太傅,前司空高乾邕复司空,侍中、清河王ノ司徒。
永熙二年二月,以司空高乾邕为骠骑大将军,以咸阳王坦为司空公。
三月,以侍中、太保、赵郡王谌为太尉公,侍中、太尉公、南阳王宝矩为太傅、开府、尚书令。
七月,以太师、广陵王欣为大司马、侍中,以太尉公、赵郡王谌为太师,以前司徒公、燕郡王贺拔允为太尉公。
三年五月,以大司马、侍中、广陵王欣为左军大都督、太傅、录尚书事。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正月,以关西大行台宇文泰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录尚书事。
十四年五月,进泰为太师。
废帝即位,初以太师宇文泰为大冢宰,总百揆。
恭帝三年正月,行周礼,建六官,以宇文泰为太师、大冢宰,柱国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
后周闵帝元年,时不建年纪。
正月,以大冢宰、大司马独孤信为太保,大宗伯、中山公获为大司马。
二月,以大司空侯莫陈崇为太保,大司马,晋国公获为大蒙宰,柱国贺兰祥为大司马,高阳公达奚武为大司寇。
九月甲子,明帝即天王位。二年正月,以大蒙宰晋公冢为太师。
高祖武帝保定元年正月,以太师、大蒙宰、晋公获为都督中外诸军令,五府总于天官。
三年四月,以柱国达奚武为太保。
天和三年四月,以太保达奚武为太傅,大司马尉迟回为太师。
建德元年三月,太师、大冢宰晋公获诛。以太傅尉迟迥为太师,柱国窦炽为太傅,大司空李穆为太保,齐国公宪为大冢宰。
宣政元年二月,大冢宰谯王俭薨。以上柱国、越王盛为大冢宰。
宣帝即位初,以赵王招为太师,陈王纯为太傅。
大象元年正月,初置四辅官,以大蒙宰越王盛为大前疑,蜀国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国公李穆为大左辅,隋国公杨坚为大后丞。
二月,以大前疑越王盛为太保,大右弼尉迟迥为大前疑,代王达为大右弼。
五月,越王盛代王达之国。七月,以大后丞杨坚为大前疑,柱国司马消难为大后丞。
八月,以雍州牧毕王贤为太师,上柱国韩建业为大左辅。
静帝即位,初以汉王赞为右大丞相,隋国公杨坚为左大丞相。帝居谅ウ,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又以汉王赞为太师,并州总管李穆为太傅,宋王实为大前疑。秦王贽为大右弼、燕国公匚大左辅,又去丞相左右之号。以隋公杨坚为大丞相,又以为大冢宰,五府总于天官。
大定元年二月,以大丞相杨坚为相国,总百揆,寻禅于隋。
高祖文帝开皇元年二月,即位。以并州总管李穆为太师,邓国公窦炽为太傅,幽州总管于翼为太尉,相国司马高ξ尚书左仆射兼纳言,相国司录虞庆则为内史监,相国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
三月,以太子少保苏威为纳言。
九年四月,以晋王广为太尉。六月,以荆州总管杨素为纳言。
十年七月,以纳言杨素为内史令。
仁寿元年正月,以晋王昭为内史令。
二年十月,以工部尚书杨达为纳言。
炀帝大业二年六月,以尚书令杨素为司徒。
三年九月,以户部尚书杨文思为纳言。
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即位。六月,以相国长史裴寂为尚书右仆射,相国司马刘文静为纳言,户部尚书萧嫦喙、司录窦威并为内史令。
是年,以将作大匠窦抗兼纳言。
二年正月,以黄门侍郎陈叔达为纳言。十月,以黄门侍郎杨恭仁为纳言。
三年三月,改纳言为侍中,内史令为中书令,以内史侍郎封德彝兼中书令。
六年四月,诏曰:「端揆之职,综理百司,任望斯重,勋贤攸寄。尚书左仆射魏国公寂,风格淹粹,局量弘雅,早预经纶,元功特著,燮谐治本,茂迹以宣。中书令、宋国公萧嬷净,持胰芬德,某逅乩居显要,厉精理术,献纳惟允。周慎有闻,宣穆彝章。允鹗政寂,可尚书左仆射。婵缮惺橛,移蜕洹S忠。约嬷惺榱罘獾乱臀中书令。
九年正月,诏曰:「槐路清肃,台阶重峻,经邦论道,燮谐是属。然而表德优贤,昔王令典,庸勋纪绩,列代通规。尚书左仆射魏国公寂,地胄清华,风神盐蛄,⒅疚略>,至亢胙牛,爰自义旗,早参缔构,英契所感,实资同德。譬兹梁栋,有若盐梅,翊赞绸缪,庶政惟允。历居端揆,彝章缉穆,元功懋德,膺兹重望。可司空」。
六月,太宗平内难,立为皇太子。七月,以太子左庶子高士廉为侍中,右庶子房玄龄、詹事宇文士及并为中书令,尚书右仆射萧嫖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封德彝为尚书右仆射。
太宗贞观元年六月,以太子少保萧婕嫔惺樽笃蜕洹。
七月,诏曰:「望隆朝右,任重国钧,尚想风猷,义惟贤戚。吏部尚书、齐国公长孙无忌,识量弘远,神情警发,道剁粕鸩,抛饰奈溟。踪拗策电,断风驰,干戈所指阆雾散,几深之理弥著,忠义之节以彰。斯固立德佐时,灵灵辅阙,宜以翼赞授之端。揆可尚书右仆射」。
二年十二月,以黄门侍郎王治侍中。
三年二月,诏曰:「尚书政本,端揆任隆,自非经国大材,莫副斯举。中书令兼太子詹事邢国公房玄龄,器宇沉遂,风度弘远,誉彰遐迩,道冠簪缨。兵部尚书、检校侍中蔡国公杜如晦,识量清举,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庙堂。朕自克平宇县,缔构资始,叶赞经纶,厥功甚茂。深谋秘略,动合规矩,忠议谠言,事多启沃。及典司枢要,绸缪宸湛,物成务,知无不为。可谓神逵⒘樘,熳嗜私懿。⒁俗芩竞庵,峁獠大猷。玄龄可尚书左仆射,馀如故。如晦可尚书右仆射。又以尚书左丞魏徵为秘书监,参预朝政。
四年二月,以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
八月,诏曰:「端右望隆,寄任尤重,实资勋德,朝难其选。左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识度宏远,才略优赡,博综机务,兼资文武,诚著夷险,效彰出纳,便蕃省闼,详谨有闻。宜缉彝伦,允兹名器。可尚书左仆射」。
七年二月,以秘书兼检校侍中魏徵为侍中。
十一月,诏曰:「论道台阶,实赖明哲。丹青神化,寄深燮理。自非盐梅,是属栋挥。泄樵蚩踔,百鼓茇杌,虮乇缚府,仪同三司。齐国公无忌,器宇凝正,风度峻远,才包文武,地兼贤戚。诚著草昧之辰,业预艰难之始,功侔十乱,声高三杰。亮采铨衡,庶僚有序。仪刑端右,彝章以穆。自任参鼎司,位班槐路蹀,谥美形于缙绅,翼赞之规彰于帷找。顺缑器允副具。瞻可司空,所司具礼,以时册命。
九年十二月,以右光禄大夫萧嬉谰商亟,参预朝政。
十六年六月,诏曰:「文昌治本,端副望隆,朝纲所属,选众斯在。中书令、虞国公温彦博,体业贞固,学艺该明,器惟瑚琏,材称栋。蝗巫芩柯,谥熬咏密,乃心著于帷幄,嘉谋表于樽俎。寄深启沃,义切盐梅,宜升礼闱,允兹彝序。可尚书右仆射,勋封如故」。又以太常卿杨师道为侍中。
十二年七月,诏曰:「司会政本,执法任隆,历选攸难,惟贤是属。特进、吏部尚书、申州刺史、上柱国、申国公高士廉,器宇冲邈,机神峻远。材称栋煌,重缙绅。地惟姻娅,乃诚著于畴昔。业预经纶,嘉庸彰于夷险。出总方岳,入赞机衡,献替之情,誉光八舍。铨综之美,声洽九流,启沃是寄,盐梅斯在。宜贰端右允,副式瞻可。尚书右仆射、特进、刺史、勋、官、封并如故」。
十三年十一月,以侍中杨师道为中书令。
十六年正月,以中书侍郎岑文本专知机密。
七月,诏曰:「古先哲后,咸正庶官,德优者爵高,功多者禄厚。是以经邦纬国,必俟萧、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司空、赵公无忌,识量弘博,风度峻远,地惟亲贤,才称梁栋。缔构霸业,茂勋著于艰难。弼成王道,乃心竭于寅亮。盐梅是寄,丹青攸属,德综玑衡,声猷具举。自升槐铉,岁月亟移,固以勒美太常,书忠令甲者矣。且陟中台,式典邦教,可司徒」。
又诏曰:「惟天为大,资四序以成功。惟王建国,候三台以弘化。故隆汉受命,吴、邓飞声。有晋勃兴,荀何底绩。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上柱国、梁国公房玄龄,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望乃时英。霸国爰始,预经纶之业,鼎命惟新,赞隆平之化。诚固金石,勋勒钟鼎。自任总庶尹,职重朝端,心力书于翼亮,劬劳积于岁序。而志在冲退,有怀止足,固陈衰疴,屡上表疏。然则燮揆礼阁,职务实繁,论道槐廷,望实攸属。宜加宠命,平兹水土。可司空」。
十七年八月,以工部尚书张亮为刑部尚书,参预朝政。
十八年八月,以散骑常侍刘洎为侍中,中书侍郎岑文本、马周并为中书令。九月,以黄门侍郎褚遂良参预朝政。
十九年二月,以吏部尚书杨师道为中书令。
二十二年正月,以司徒长孙无忌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刑部侍郎崔仁师为中书侍郎,参知机务。
九月,以黄门侍郎褚遂良为中书令。
高宗即位,初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并为侍中,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为中书令,以司徒、扬州大都督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三省并如故。又以特进李刮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正月,以黄门侍郎宇文节、中书侍郎柳并同中书门下三品。
八月,以侍中于志宁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张行成为尚书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高季辅为侍中。
三年二月,以同州刺史褚遂良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月,以黄门侍郎宇文节为侍中,中书侍郎柳为中书令。
四年二月,以开府仪同三司李刮司空。
九月,以吏部尚书褚遂良为尚书右仆射,依旧知政事。
十一月,以礼部尚书崔敦礼为侍中。
六年五月,以黄门侍郎韩瑗为侍中,中书侍郎来济为中书令。
七月,以侍中崔敦礼为中书令。
显庆元年三月,以户部侍郎杜正伦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年三月,以中书侍郎李义府为中书令,黄门侍郎杜正伦兼度支尚书,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
八月,以礼部尚书许敬宗为侍中。
九月,以度支尚书杜正伦为中书令。
三年十一月,以侍中、皇太子宾客、权检校中书令许敬宗为中书令,宾客如故。
是月,以大理卿辛茂将为侍郎。
四年四月,以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黄门侍郎许圉师参知政事。
五月,兵部尚书任雅相、度支尚书卢承庆并参知政事。
七月,普州刺史李义甫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龙朔二年二月,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以中书令许敬宗为右相,散骑常侍许圉师为左侍极、检校左相。五月,以左侍极许圉师为右相。
十月,以西台侍郎上官仪同东、西台二品。
三年正月,以司列太常伯李义甫为右相。
麟德元年八月,以司列太常伯刘祥道为兼右相,大司宪窦德玄兼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
十二月,以太子右中获乐彦玮、西台侍郎孙处约同知政事。
二年三月,以司戎太常伯姜恪同东西台三品。
四月,以左侍极陆敦信为检校右相。
乾封元年七月,以大司宪刘仁轨兼右相。
二年六月,西台侍郎杨武、戴至德,东台侍郎李安期、张文喜,⑼东、西台三品。
总章二年三月,以东台侍郎郝处俊同东西台三品。十二月,依旧以左相为侍中、右相为中书令,东西台为中书门下。是月,太子左庶子刘仁轨同中书门下三品。
上元二年八月,以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左仆射,依旧修国史。大理、同中书门下三品张文衔,侍中、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郝处俊为中书令,吏部侍郎李敬玄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依前监修国史。
二年十二月,以右肃机李敬玄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三年三月,黄门侍郎来恒、中书侍郎薛元超并同中书门下三品。
四月,以中书侍郎李义琰中书门下三品。
六月,黄门侍郎高智周同中书门下三品。
仪凤元年十一月,以吏部尚书李敬玄为中书令。
四年四月,以中书令郝处俊为侍中。
调露二年四月,黄门侍郎裴炎、崔知温、中书侍郎王德真并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隆二年闰七月,以黄门侍郎裴炎为侍中,黄门侍郎崔知温、中书侍郎薛元超并为中书令。
永淳元年四月,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中书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并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高宗谓中书令崔知温曰:「待举等历任尚浅,且令预闻政事,未可即与卿等同名称」。自是外司四品已下知政事,遂以平章为名,自待举等始。
十月,黄门侍郎刘景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宗神龙元年正月,自皇太子监国,以司刑少卿兼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时改中书门下为凤阁,鸾台侍中为纳言
。是月,太子即皇帝位。以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崔玄辔守内史,又以袁恕己同凤阁鸾台三品,左羽林将军敬晖及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并为纳言。是月,诏台阁官各并依永淳以前故事。
二月,以太子宾客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散骑常侍武攸暨为司徒,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学士祝钦明同中书门下三品。
四月,以端州高要县尉魏元忠为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又以刑部尚书韦安石为吏部尚书,太子宾客李怀远为右散骑常侍,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休景为辅国大将军。中书令崔玄辔检校益州都督长史、判都督事。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检校雍州长史杨再思兼检校杨州大都督长史、判都督事。国子监祭酒、中书门下三品祝钦明为刑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初,高宗在春宫,元忠等继为左右庶子等官,故有斯授。又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张柬之为中书令。五月,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安石检校同中书令。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魏元忠检校侍中。
六月,诏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可共平章。又以检校中书令韦安石为中书令,检校侍中魏元忠为侍中,检校兵部尚书杨再思为户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
七月,太子宾客韦巨源同中书门下三品,依旧西京留守。
十月,侍中魏元忠为中书令,检校中书令杨再思为侍中。
二年正月,吏部尚书李峤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于惟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月,刑部尚书韦巨源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月,以户部尚书苏瑰为侍中、西京留守。
七月,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峤为中书令,韦巨源为吏部尚书,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前左散骑常侍苏瑰以本官同中书门下三品。
景龙元年九月,兵部尚书宗楚客、左卫将军兼太府卿纪处讷,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又以吏部侍郎萧至忠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是月,以侍中杨再思为中书令,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巨源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纪处讷并为侍中。
三年二月,侍中韦巨源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宗楚客为中书令,中书侍郎萧至忠为侍郎,太府卿韦嗣立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侍郎赵彦昭为中书侍郎,太常少卿郑饰、吏部侍郎及中书侍郎崔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礼部尚书韦温为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时政出多门,迁除甚众,无听事可以处之。时人语曰:「宰相无坐处」。
八月,以特进韦安石为侍中,侍中萧至忠为中书令。九月,以吏部尚书苏瑰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二月以前,右仆射唐休肝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初,平韦庶人,以苑总监锺绍京为中书侍郎,前同州朝邑县尉刘幽求为中书舍人,并参知机务。黄门侍郎李日知同中书门下三品。又以中书侍郎锺绍京为中书令。及即位,以太常少卿薛稷为黄门侍郎、参知机务,许州刺史姚元之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尚书韦嗣立为中书令,以兵部侍郎兼知雍州长史崔日用为黄门侍郎、参知机务,雒州长史宋肝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景愣年正月,太仆卿郭元振、中书侍郎张说并同门下中书平章事。
四月,以侍中韦安石为中书令,黄门侍郎李日知为侍中。
五月,以殿中监窦怀贞为左台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九月,迁侍中。
十月,以吏部尚书刘幽求为侍中,右散骑常侍魏知古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詹事崔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陆象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太极元年正月,以户部尚书岑义、左台御史大夫窦怀贞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六月,羲迁侍中。七月,怀贞迁尚书右仆射、平章事、军国重事。
先天元年八月,以右散骑常侍、中书门下三品魏知古为侍中、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为中书令。
二年正月,以吏部尚书兼太子右谕德萧至忠为中书令。
玄宗先天二年七月,既诛太平公主。是月制曰:「殷命百工,傅膺审象。汉推三杰,良属运筹。不有斯人,孰赉予弼。尚书左丞张说,居正含道,体直理精。朕昔在承华,首延博望,谈经之际,钦若谠言。挥翰之门,润色鸿业,屡陈规益,见嫉奸回。顷虽抗迹疏远,而乃怀饥渴。今群凶已服,大猷伊始,永言亮采,光朕侧席之期。俾兹启沃,咸服济川之望。宜参鼎铉,式综丝纶。可中书令」。
八月,以封州流人刘幽求忠而获罪,乃下制曰:「刘幽求风阈,感川岳粹灵,学综九流,文穷三变。茂勋立艰难之际,嘉谟盈启沃之功。在谠直以不回,为奸邪之所忌。[C260]萌颇露,谮端窃发。元宰见逐,谗人孔多。既殄群凶,方宣大化。期问政于经史,载登贤于卜梦。可守尚书右仆射、知军国大事、徐国公,实封并复旧」。
十月,畋于渭川,以同知刺史姚元之入为宰辅。制曰:「王佐之重,师兵之任,旁求梗烩,叽司哒耙υ之,宏略冠时,伟才生代,识精鉴远,正辞强学,有忠臣之操,得贤相之风,宜践台衡,规益斯在。顷居藩郡,循良是属,载怀一德,分命六官,︳谟允归,文武兼济,式凭帷幄之算,宜副韬钤之委。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二月,改元开元,改中书为紫微,门下为黄门,侍中为监,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以兵部尚书、同紫微黄门三品姚元崇兼紫微令。以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刘幽求为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正官名也。是月,制曰:宰辅之任,谟猷是属,不有大材,孰堪景化。黄门侍郎卢怀慎,贞良纯懿,孝悌仁厚,度量深于江海,坚清迈于冰雪,事皆体大,讵观非圣之书,心必在公雅契惟贤之典。故能危言正色,直道匪躬。比之微管,求而得说,宜宠琐闱,参乎鼎座,可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开元二年正月,制曰:「古称纳言,亦号常伯,厥命惟允。朕之股肱,俾鲁杉,聿归良辅。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卢怀慎,气实温厚,生于蓟北,年始英妙,出相山东。王佐所期,人师攸属。考彼扬历,外内献替,许国忘身,立朝正色。有仲山甫之节,成管夷吾之能,故其道弥尊其心,益下可以辅我。王度弼于朕躬,用增辉于侍帷。宜拜宠于参华,可黄门监。
四年十一月,制曰:「轩梦三相,舜举八元,咸伫人杰,以宣邦政。尚书左丞、上柱国安阳县开国男源乾曜,雅文强学,达识周材,贞白可以励时,道义可以引物。虚怀同于抱月,悬镜不疲,利器比屋,成风弗刂锺无滞,固可光左曹之驳议,翼中禁之谋猷,用参金铉之司,兼践玉台之副。可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勋封如故」。
闰十二月,制曰:「虞廷称盛任于夔龙,周邦以宁属于闳散。是知出纳惟允,必俟奇英,启沃,以光实资茂彦。银青光禄大夫、守刑部尚书、上柱国、广平郡开国公宋钙饔,金峻,执心勤直,银青光禄大夫、行紫微侍郎兼知制诰、上柱国许国公苏姆缂,蛳昝茉逅记寤或掌宪。南宫持平,邦典或代言。西掖翊辅,政途咸竭。奉上之心俱尽,匪躬之节九流。俟其澄序众务,资其弼谐,宜委铨管,兼侍帷幄。缚墒乩舨,可惺榧婊泼偶,帑目赏紫。微黄门平章事、散官、勋封各如故。
五年九月,改紫微黄门依旧为中书门下。
八年正月,以京兆尹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张嘉贞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月,乾曜为侍中,嘉贞为中书令。
九年九月,制曰:「乾坤以阴阳化成,后王以辅弼兴理,所以寅亮天极,缉熙帝图,非夫大贤,孰寄斯任。天兵军节度大使、右羽林将军兼并州长史、摄御史大夫、燕国公兼修国史张说,挺其公才,生我王国体文武之道,则出将入相,尽终身之节,亦前疑后丞。谅可以弘此大猷,总其邦政。允鹗绩保禄始铱墒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勋封修国史如故。仍即驰驿赴京。
十一年四月,制曰:「晋称内史以司号令,汉曰尚书,是主喉舌。周平,郡国,以佐王教。兵部尚书兼中书令张说,履道体政,经德立言,吏部尚书王曛宜喔,占虿┪藕晔恫,⒉虐王佐,望重时英,内训五品,外清九服,嘉谋必尽,庶绩允康。宜参五臣之命,以正三台之象。说可。中书令昕杀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十四年四月,以户部侍郎李元锻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六年十一月,以河西节度使、判凉州萧嵩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七年六月,以户部侍郎宇文融为黄门侍郎,兵部侍郎裴光庭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十一年三月,制曰:「思致雍熙,聿求良辅,久勤梦寐,近在周行。尚书左丞韩休蕴道弘深,秉德经远,清诚可以轨物,素行可以律人。一自登朝,备闻体国,志存公亮,诚合始终。而羽翼朕躬,金玉王度,人望是在,朝选无逾。宜拜命于琐闼,俾兼和于鼎实。可守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二月,制曰:「风阒感,必生王佐。庙廊之任,爰在柱臣。京兆尹裴耀卿,含元精之休,体度弘远。前中书侍郎张九龄,挺生人之秀,器识通明,并风望素高,人伦是仰,以叶彼寅亮,当滋启沃。皇贝士既资鼎实之和,为国急贤,实唯金华之事。耀卿可黄门侍郎,九龄可起复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十二年五月,以黄门侍郎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十四年十一月,殿中监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天宝元年二月,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黄门侍郎为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相依旧为左、右仆射。
八月,以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李弥为左丞。
五载四月,门下侍郎陈希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六载二月,希烈迁左相。
十一载十一月,制曰:「先王立政,必惟择贤。所以时亮天功,叶修人纪,总兹三事,是属中书。审于百工,佥曰亚相。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判度支事、权知太府卿、兼蜀郡长史、持节、剑南节度使、度支营田等副大使、本道兼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两京太府、司农出纳监仓、祠祭木炭、宫市长春九成宫使、关内道及京畿采访处置使、上柱国、弘农县开国伯杨国忠,纯粹精明,悬解虚受,比之管乐,文多体要之词。拟于邴魏,武有韬钤之学,直方其道,简易成能。往自星郎,爰秉天宪,军国大政,弘益滋多,则造膝沃心,已期王佐,弥纶经济,同致雍熙。况南台蒙宰,尤思藻鉴,西垣鼎座,深伫燮和,会予宿心,升尔为相,宜兼密启,式总如纶。可守右相,兼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修国史、崇玄馆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仍判度支。及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度支营田副大使,本道兼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两京出纳勾当租庸铸钱等使并如故」。十三载八月,以吏部侍郎韦见素为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五载六月,玄宗幸蜀,次河池郡。剑南留后、司勋郎中崔圆奏西川岁稔民安,储供无缺,授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七月,至普安郡,宪部侍郎房哟蛹俺擞呒于郡舍,与语甚悦,即日拜永舨,可惺橥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日,车驾至巴西郡,太守崔涣迎谒,即日拜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见素为左相。初,崔涣为司门员外郎,杨国忠出不附已者,涣以例迁剑南刺史。至是抗词忠恳,皆究理体,玄宗嘉之,以为得涣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