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部 小学目录刊校雠嫉小学
昔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周官》保氏教国子以六书,盖文字之兴,其来尚矣。厥后二篆继作,八体并生,沿波振叶,增华竞逐,岐分辙异,其流弥广。中代而下善其业者,或为之训诂,或形乎论叙,布之方牍,参乎缃帙,咸得以徵焉。仲尼曰:「吾犹及史之阙文」。又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故述作之际,不可以不慎矣。黄帝时,仓颉为史作虫篆。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又云:《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
秦李斯为丞相,作《仓颉篇》、七章。又作小篆,亦曰秦篆。
赵高为车府令,作《爰历篇》六章。
胡母敬为太史令,作《博学篇》七章。《博学篇》古文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又云: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
程邈为秦狱吏,得罪,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御史。
王次仲,上谷人,善隶书,始作《八分书》。
汉司马相如为文园令,作《凡将篇》《凡将篇》无复字
。
史游,元帝时为黄门令,作《急就》一篇又云慕容皇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篇》。又颜之推、颜师古各注《急就篇》
。
李长,成帝时为将作大匠,作《元尚》一篇急就》《元尚篇》,皆仓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
。
扬雄为大夫,作《仓颉训纂》一篇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又云:李斯作《仓颉篇》,杨雄作《训纂篇》,后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仓》
。
杜邺从张吉学,吉子竦,又幼孤,从邺学问,亦著于世,尤长小学。邺子林清静好古,亦有雅材。建武中,历位列卿,至大司空。其正文字过于邺竦,故世言小学者,繇杜公也。又云: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诂焉。竦即敞之孙林,作《仓颉训纂》一篇,《仓颉训》一篇。
位至凉州刺史。
刘歆撰《古今文字》二卷又焦子明撰。《文字统略》一卷。
位至安定属国都尉。
后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梁有《演说文》一卷,庾仪撰
,为水交长,卒。
马援为伏波将军,上书曰:「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乡城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奏可。
班固字孟坚,以扬雄作《训纂篇》,顺续《仓颉》,又易《仓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固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又撰在昔篇一卷,太甲篇一卷。为大将军窦宪、中护军服虔撰通俗文一卷,位至九江太守。
苏林字孝友。博学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间危疑,林释之。建安中,为五官,将文学,甚见礼待。
郭显卿为太子中庶子,撰《杂字指》一卷。
卫宏,字敬仲。撰古文字书》一卷。位至议郎。
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为博士给事中,善仓雅虫,篆许氏字指。
蔡邕为左中郎将,撰《圣皇章黄初章》、《吴章篇》、《劝学篇》各一卷。
崔瑗为济北相,撰《飞龙篇》、《篆草势合》三卷,张揖撰。《埤仓》二卷。梁樊恭又撰。《广仓》一卷。
《古今字诂》三卷。又云揖撰《三仓难字》一卷,《诂训》三卷。
《错误字》一卷。又《异字》二卷,朱育撰。字属一卷,贾鲂撰。
蜀来敏尤精于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位至执慎将军。
吴项峻为郎中令,撰《始学篇》十二卷。
朱育,山阴人。少好奇字,凡所特达,依体像类,造作异字千名以上。位至侍中。
晋郭荷,雒阳人。明究群籍,特善史书,不应州郡之命。陆机为平原内史,撰《吴章》二卷。
王义为下邳内史撰小学篇一卷。
李彤撰字指二卷单行字四卷字偶五卷位至朝议大夫。
吕忱为弦令撰。《字林》七卷。
殷仲堪为荆州刺史撰常用字训一卷。
吕静为安复令撰韵集六卷。
卫恒撰四体书势一卷。
葛洪撰要用字苑一卷终於句漏令。
顾恺之为散骑常侍撰启疑三卷。
宋何承天为御史丞撰纂文三卷。
颜延之撰纂要六卷诂幼文三卷位至金紫光禄大夫。
谢灵运为临川内史撰要字苑一卷。
吴恭为扬州督护撰。《字林》音义五卷。
刘善经撰文字指归一卷。
夏侯咏撰四声韵略十三卷。
李撰音谱四卷。
释静洪撰韵英三卷。
南齐吴均为奉朝请续文释五卷。
王斌著《四声论》行于时。
梁沈约撰《四声》一卷。位至尚书令、侍中,领太子少傅。阮孝绪不应徵辟,撰《文字集略》六卷。
吉文甫为散骑常侍,撰《释字同音》三卷。又有《异字同音》一卷。
萧子云撰《五十二体书》一卷,位至侍中、国子祭酒。
萧恺为太子家令,时太学博士顾野王奉令撰玉篇,太宗嫌其书详略未当,以恺博学文字为善,使便与学士删改。
萧琛在宣城,有北僧南渡,维赍一瓠芦中,有《汉书序传》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位至侍中。
陈顾野王为左将军,撰《玉篇》三十卷。
庾持善,字书。每属辞,好为奇字,文士亦以此讥之。位至太中大夫,领步兵校尉。
后魏太武始光二年,初造新字千馀,诏曰:「在昔帝轩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缪,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则事不成」,此之谓矣。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阳尼造《字释千卷,犹数十篇,未就而卒。其从孙大学博士承庆遂撰为《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位至国子祭酒,兼幽州中正。
江式,字法安,陈留济阳人。六世祖琼,字孟琚,晋冯翊太守,善虫篆、诂训。永嘉大乱,琼弃官西投张轨,子孙因居凉土,世传家业。祖强,字文威,太延五年,凉州平,因徙代京。上书三十馀法,各有体例,又献经史诸子千馀卷,由是擢拜中书博士式。少专家学,除殄寇将军,寻为符节令。延昌三年三月,式上表曰:臣闻庖羲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龟策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绳用,书契以维事。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谐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盖是史颉之遗法也。及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至孔子定《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史籀大篆,式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趣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尉律学,复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以为尚书史书。省字不正跞【汆姥伞,S钟胁菔,槟知谁始。考其形画,虽无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徵礼等百馀人说文字于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亡新居摄,自以运应制作,使大司空甄丰校文字之部,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云小篆也。四曰佐书,秦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又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又诏侍中贾逵修理旧文,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逵即汝南许慎古文字之师也。后慎嗟时人之好奇,叹俗儒之穿凿,惋文毁于誉,痛字败于訾,更诡任情,变乱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子终亥,各有部属。包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氏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会、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列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也。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于时诸方献篆,无出邕者。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然其《字诂》,方之许慎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陈留邯郸淳亦与揖同时博闻古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较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晋世义阳王典词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⑿砩鳌端滴摹范,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又得正隶,不差篆意也。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为说,炫惑于时,难以鸶哪。嗽唬鹤防次,归巧言为辨,小兔为需,免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夫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识故,故曰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又曰:述而不作。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皆言遵修旧文而不敢穿凿也。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兄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仓、雅、方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而祖官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雒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也。世祖太延中,皇威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暨臣ウ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但逢时来,恩出愿外,每承泽云津,厕г漏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既竭愚短,欲罢不能。是以敢藉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皆以次类编联,文无复重,统为一部。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诂训假借之谊,佥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于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脱蒙遂许冀省百氏之观,而同文字之域。典书秘书所须之书,乞垂敕给。并学士五人常习文字者,助臣披览。书生五人,专令抄写。侍中、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评议疑隐,庶无纰缪。所撰名目,伏听明旨」。诏曰:「可如所请,并就太常兼教八书。其所有须依请给之名目,待书成重闻」。式于是撰集字书,号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大体依许氏《说文》为本,上篆下隶。正光中,除骁骑将军,兼著作佐郎。式寻中卒,其书竟未能成。
李登为左校书令撰声类十卷。
北齐宋世良强学,好属文,撰《字略》五篇。位至东郡太守。
阳休之撰《韵略》一卷,《辨嫌音》二卷,位至和州刺史。颜之推为黄门侍郎,撰《训俗文字略》一卷。
后周黎季明,其从祖广,后魏太武时为尚书郎,善古学。尝从吏部尚书清河崔玄伯受字义,又从司徒崔浩学楷篆,自是家传其法。季明亦传习之,颇与许氏有异。太祖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于东阁,位至车骑大将军。
冀隽为襄乐郡守,徵还,教世宗及宋献公等隶书。时俗入书学者,亦行束修之礼,谓之「谢章」。隽以书字所兴,起自仓颉,若同常俗,未为合礼。遂启太祖释奠仓颉及先圣、先师。
赵文深善楷隶,太祖以隶书纰缪,命文深与黎季明、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刊定六体,成一万馀言,行于世。位至赵兴郡守。
隋王邵为秘书少监。撰《难字》三卷。颜愍楚撰。证俗音略一卷。
曹宪为秘书学士,撰《古今字图杂录一卷,《文字指归四卷。
刘善经河间人撰四声指归一卷。
唐颜真卿为刑部尚书,大历十二年,献所著《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诏秘阁及集贤书院贮之。真卿耽尚儒学,以陆法言《切韵》文指非弘,乃纂集《九经》、《子史、字义》,题为《韵海镜源》,献之。
唐玄度为翰林待诏,开成初,于国子监复定《石经字体玄,度定《九经》字体,依故司业张玄《五经字样》为定诸经之中,别有疑阙旧字样未载者,今与校勘官同商校是非,取其弥凶。肼嘉新加《九经字样》一卷,请附《五经》字样》之末」。从之。
○学校部 目录
夫四科之设,所趣不同,六艺之端,为学亦异。自微言既绝,《说郛》遂多。诸子玄兴,群儒纷纠,兵农杂说,其徒实繁。然而学者斯勤,述者弥众,广搜并购,既显于好文,强学专门,颇患于寡要。故前之达者,分其例类,使有条不紊,求者可以俯观也。
汉司马迁为太史令,撰《史记目录》一卷。
刘向撰《七略别录》二十卷,元帝时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
刘歆,向子也。哀帝初即位,迁骑都尉、光禄大夫。总括群书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经略》,二曰《集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伎略》,大凡万三千九十卷。
后汉班固、傅毅并为校书郎。自光武中兴明章继轨于东观及仁寿阁集书,固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则以为《汉书艺文志》。魏郑默为秘书郎,始制中经。
荀勖为秘书监,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家术数家。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蒙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一云勖撰中经簿十四卷,撰文章家集序十卷。
晋挚虞为太常卿撰文章志三卷。
丘深之撰义熙以来新集目录三卷。
宋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撰续文章志三卷。
谢灵运为秘书监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文帝撰江左文章志五卷。
殷淳为秘书丞,在秘书阁撰《四部书目》,凡四十卷,行于世。
南齐王俭为秘书丞。撰《四部书目》四卷,大凡一万五千七十四卷。又撰令书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贺踪补注。
梁王亮永明中为秘书丞,与监谢フ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
阮孝绪不应徵辟,笃好坟史,博采宋、齐以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作《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史籍录,纪记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
任为秘书监,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内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自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篇卷纷杂,手自雠校由是篇目定焉。
丘宾卿撰天监四年书目四卷。
殷钧撰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後授散骑常侍国子祭酒。
祖桓为奉朝请以梁有秘书监任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桓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
杨松珍撰史目三卷。
沈约永明二年兼著作郎撰宋世文章志二卷。
刘遵撰梁东宫四部目录四卷。
刘孝标安成王引为荆州户曹参军,撰《梁文德殿四部目录》四卷。
陈沈文阿为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撰《经典玄儒大义序录》二卷。
后魏裴景融领著作郎,撰《四部要略》,令景融专典高道穆为给事黄门侍郎。庄帝诏曰:「秘书图籍所在,内典书又加缮写,缃素委积,盖有年载。出内繁芜,多致零落。可令道穆总集帐目,并牒儒学之士,编比次第」。
后周樊深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卷,并行于世。后为中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
隋牛宏为光禄大夫,撰《开皇四年书目》四卷。
王邵为散骑侍郎,修起居注。撰《开皇二十年书目》四卷。《隋书》又有《魏阙书目录》一卷,《陈秘阁图书法目录》一卷。陈天嘉六年《寿安殿四部目录》四卷,陈德教《殿四部目录》四卷,陈承香殿五经史记目录》二卷。《开皇八年四部书目录》四卷,《香厨四部目录》四卷。《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九卷,《法书目录》六卷,《杂仪注目录》四卷,《书品》二卷,《名手画录》一卷,《正流论》一卷,并无撰人姓名。
许善心开皇中为秘书丞,于时秘藏图籍,尚多淆乱。善心仿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各为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类例焉。
唐马怀素为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是时,秘书省典籍散落,条流无叙。怀素上疏曰:「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后著述,其数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或古书近出,前志阙而未编。或近人相传,浮词鄙而犹记,著无编录,难辨淄渑。望括简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帝于是召涉学之士国子博士尹知章等分部撰录,并刊正经史,粗创首尾。会怀素病卒。
元行冲为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累封常山郡公。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馆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目录》,命学士合匚灸斧惰菅,粑疚な霾,苤菟痉ú尉殷践猷、大学助教余钦等分部修捡。岁馀书成,奏上之开元七年诏曰:「比来书籍缺亡,后多错乱者,良由籍历不明,纲维失序,或须披阅,难可检寻。今丽正殿写四库书,各于本库每部别为目录,其与四库目》不类者,依刘歆《七略》,排为七志。其经史子集及天文,以时代为先后,以品秩为次第。其《三教珠英》既有缺落,宜依书目,随次修补,朕当披览,无使阙遗」。
。韦述为栎阳尉,秘书监马怀素受诏编次图书,乃奏用左散骑常侍元行冲、左庶子齐水幻厥樯偾、渫觚牢牢旧偌,辔饩げ⑹龅榷十六人,同于秘阁详录四部书。怀素寻卒,行冲代掌其事,五年而成。其总目二百卷。
○学校部 刊校
仲尼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故曰自卫反鲁,删定经艺,而门人达者,亦有所刊正焉。既而遭秦煨烬,会汉巫蛊,编简散逸,微言殆绝。虽故老所传,得于口占,坏壁之获,固多古文,颇或遗脱,率用裁择。既而学校斯建,传习弥广,龟鸟之变,鱼鲁之殊,盖有之矣。矧复师资迭授,覃研无废,增以章句,为之训传,又多乎哉!故英儒博闻之士,潜心大业,探求精义,正其阙误,芟其繁乱。或蒙被诏令,典校阁成,上书自陈,求给笔札。至于前世之载记,百家之述作,亦或扬手衿溏,鸯蹇颊其异同,缝其漏而质其非,翦其芜而撮其要。朱紫之有别,淄、渑之不混,六经之旨,既明四部之文维叙后来,以之折衷。学者于兹蒙益,非好古博雅之君子畴克预于此哉!
周孔子删《诗》,为三百篇。
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之与三相近,豕之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之己亥涉河也」。
汉孔安国,孔子后也,武帝时为博士。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安国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壁中书多以考见行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
。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安国以孔氏蝌蚪尚书及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尧典》合于《舜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
。
刘向,成帝时为光禄大夫。先是,武帝时,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中者,天子之书也,言中以别外耳
。向又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尚书》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至成帝诏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跞∥一录,论其指归,辩其讹谬而奏之。
刘歆为黄门郎,河平中,与父向领校秘书。
后汉苏竟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王莽时与刘歆等共典校书。
桓荣习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受普学章句四十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及荣入授,明帝减为二十三万言。子郁复删省定成十二万言,繇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桓荣,建武三十年为太常,桓郁永元四年为太常。
锺兴,明帝时为左中郎将,诏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
樊删定《公羊严氏春秋章句》,世号樊氏学,仕至长水校尉。
张霸,永元中为会稽太守,以樊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
崔匕菀槔筛从胫钊宀┦吭佣ㄎ寰。
马融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
杨终,章帝时为兰台校书,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馀万言。
傅毅为郎中,建初中,章帝博召文学之士,以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
郑众为大司农,受诏作《春秋》,删十九篇。
刘珍,少好学。安帝时,为谒者仆射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撄、余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伏无忌博物多识。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诏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张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学欧阳尚书。初,牟氏章句,浮辞繁多,有四十五万馀言,奂为九万言。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乃上书桓帝,奏其章句,诏下东观。
延笃从论解经传,多所驳正,后儒服虔等以为折中。位至侍中。
卢植,灵帝时为九江太守。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穴回穴犹纡曲
。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纰谬,敢率愚浅,为之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上缮,善也。言家贫不能缮写而上
,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蝌蚪,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令,《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后与谏议大夫马日、┮槔刹嚏、匡畋牒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纪传,补续汉记。
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槔烧叛焙说太史令,单埽,ㄌ名姓也。典,字子度,颍川人,为西鄂长。)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工镌于太学门外《雒阳记》曰:「太学在雒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五丈,广三丈,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二,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槔刹嚏呙
。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马日┤。谥族子少传。融业以才学进,与杨彪、卢植、蔡邕等典校中书。
刘陶明《尚书春秋》为之训诂,推三家尚书三家谓夏侯建、夏侯胜欧
。灵帝时,拜侍御史。
吴韦曜为中书郎,博士祭酒孙休命曜依刘向故事,定众书。晋司马彪为秘书郎。初,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蒙《纪年》之义,亦行于世。
郑默,字思元。起家秘书郎。考锞晌、纳臼、嘀惺、榱钣、菟晌,皆唬憾今,而后朱紫别矣。
束嫖,佐著作郎。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掘魏安鹜踮5弥窦蛐∽古书十馀万言,藏于秘府。秘书丞卫恒考正汲冢书,未讫而遭难媸。龆成之事,多证异义。时东莱太守陈留、王庭坚难之,亦有证据。妗S质湍讯,庭坚已亡。散骑侍郎潘滔谓王接曰:「卿才学理议,足解二子之纷,可试论之」。接遂详其得失。挚虞、谢衡,皆博阳和伯为侍郎,受诏次第,《春秋》条列物多闻,咸以为允当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鹜踮5弥窦蚴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按之,三家分述魏事,至安鹜踔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太异,则云夏年多殷益,乾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宥篇》、公孙逵欠圳炻垡坠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者,是造书者姓名也。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王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冢中又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皆蝌蚪字。初发冢者烧策度ξ锛肮偈罩,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嬖谥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
。
李充为大著作郎,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
徐广,字野民。孝武世,除秘书郎,典校秘书省,增置省职,转员外散骑侍郎,仍领校书。
宋谢灵运为秘书监,文帝使鹄砻馗笫,椴棺阋陪,诹喝嘻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自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篇卷纷杂,鹗肿增判S墒,瞧目定焉。
张率为司徒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后为建安王记室,直寿光省,治丙丁部书抄。
阮孝绪陈留尉氏人》者,删繁书。武帝时徵不到。
刘峻,天监初,召入西省,与学士贺踪典校秘阁。
刘沆为太子洗马。时文德殿置学士省,召高才硕学者侍诏其中,使之校坟、史,诏沆通籍焉。
刘之遴为太学博士时,鄱阳王范得班固所上《汉书真本,献之东宫,令之遴与张缵、到溉等参校异同,之遴录其异状数十事,非真本。殷钧为秘书丞,在职,启校定秘阁四部书。
陈周宏正,在梁为左民尚书。及侯景平,王僧辨启送秘书图籍,敕宏正校雠。
姚察为秘书监,领著作,察任秘省,大加删正。后魏阚る博通经传。初仕沮渠蒙逊为秘书考课郎中,给文吏三十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三千馀卷。
崔光韶为司空行参军。孝文敕光韶兼秘书郎,掌校华林秘书。
宋道仙俣敏隽,宣武初,以才学被召,与秘书丞孙惠蔚典校群书,考正同异。
常景为秘书监删正,晋司空张华《博物志》。
北齐李铉为太学博士,在东馆,师友诸王。铉以去圣久远,文字多有乖谬,感孔子「必也正名」之言,乃喟然有刊正之意,于讲授之暇,遂览《说文,爰及《仓》、《雅》,删正六艺经中谬。
樊逊以封策第一、清河王岳为大行台,率众南讨,假逊大行台郎中。文宣天保七年,诏令校定群书,供皇太子。逊与冀州秀才高乾和、瀛州秀才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宝,雒州秀才傅怀德,怀州秀才古道子,广平郡孝廉李汉子、渤海郡孝廉鲍长暄,又阳平郡孝廉景孙,前梁州府主簿王九元,前开府水曹参军周子深等十一人,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案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跞⊙猿,枷蚴槌に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然后杀青。今所雠校,供拟极重,出自兰台,御诸甲馆。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即欲刊定,必藉众本。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吏部尚书辛术、司农少卿穆子容、前黄门郎司马子瑞、故国子祭酒李业兴,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秘书监尉瑾移尚书都坐,凡诸别本三千馀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
宋绘好撰。述以诸家年历不同,多有纰缪,乃刊正异同,撰《年谱录》。未成,武成河清五年,并遭水漂失。绘虽博闻强记,而天性恍惚,晚又遇疾,言论迟缓,及失所撰之书,乃抚膺恸哭曰:「可谓天丧予也!」
后周寇隽,拜秘书监。时军国草创,坟典散逸,隽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备具。
萧趿、何涞、鄣馨。渤赏跣阕右,病H胫芪。侍中、骠骑大将军明帝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馀人,于麟趾殿校定经史,仍撰《世谱,跻迸ぱ梢阅咐霞嬗屑舱钗迦辗上,便隔晨昏,请在外著书」。诏许焉。
宗懔,初仕梁元帝时,为吏部尚书。及江陵平,与王褒等入关。太祖以懔名重南土,甚礼之。明帝即位,诏懔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
元伟,明帝初拜师氏中大夫,受诏于麟趾殿刊正经籍。
杨宽为御史正中大夫。武成二年,诏宽与麟趾殿学士参定经籍。
姚最,字士会,梁太医正僧垣之子。年十九,随僧垣入关。明帝盛聚学徒,校书于麟趾殿,最亦预为学士。隋李德林父敬族,历太学博士、镇远将军。魏孝静帝时,命当世通人正定文籍,以为内校书,别在直阁省郎。茂仕齐为司空府参军,奉诏于秘书省刊定载籍。许善心为秘书丞,奏追李文博、陆从典等学者十许人,正定经史错缪。
刘焯以儒学知名,除员外将军,与诸儒于秘书省考定群书。
王邵为著作郎,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
于仲文为光禄大夫,撰《汉书刊繁》三卷。
唐颜师古贞观中于秘书省考《五经》,师古多所鹫,既毕,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既久,皆共非之。师古跞∫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钦服。于是拜通直郎、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寻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
吕才为太常博士,太宗以阴阳书行之。自久近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有司总令修撰命才及诸阴阳学者十馀人,共加刊削,并旧书可行者四十七卷。书成,诏班下之。
魏徵为秘书监,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书图籍,粲然完备。
长孙无忌为太尉。高宗永徽二年三月,诏无忌及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引文馆学士刊定,故国子祭酒孔颖达所撰《五经正义》。颜,扬庭,师古子也。永徽三年,扬庭为符玺郎,又表上师古所撰《匡谬正俗》八卷。高宗下诏付秘书阁,仍赐扬庭帛五十疋。
司马承祯隐于天台山。开元初,徵至京师。承祯颇善篆隶,书写《三体《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奉上之。后居王屋,为阳台观。卒,赠银青光禄大夫,号真玄先生。
蒋录贤,学士蒋明之子也。弱冠该博群籍。其父在集贤日,尝以兵乱之后,图籍溷杂,乃白执政,请令氯朐罕啻危。于是宰相张镒署挛集贤小吏,编录才逾一年,于散乱中鸺二万馀卷,勒成部示失,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后为集贤学士。
褚无量以内库旧书,目高宗代,即藏在宫中,渐至遗逸,奏请缮写刊校,以弘经籍之道。于是上令于东都乾元殿前施架排次,因大加搜写,广求天下异本。数年间,四部充备。后迁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封舒国公。
刘太真,贞元二年为秘书监。太真上言,请择儒者详校《九经》,于秘书省令所司陈设及供食物,宰臣录其功课。从之。
包佶为秘书监,贞元年,上言:「开元中删定《礼记月令》,改为《时令》,其音及疏并开元有相涉者并未刊正,请选通儒详定」。从之。会佶卒,其事不行。
文宗太和三年三月癸亥,集贤院奏:「应校勘宣索书及新添写经籍,令请秘省春坊崇文校正共一十八员,权抽作番次,就院同校勘前件书,其厨料等请度支准本官例支给」。从之。
周墀为起居舍人、集贤殿学士。开成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墀及监察御史张次宗、礼部员外郎孔温业、兵部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崔球等同就集贤院勘校《经典释文》。
郑覃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国子祭酒。初,文宗诏国子监《九经》石本,所司校勘,尚有舛误,传于永久,必在精详,宜令率更令韩泉充详定石经官,就集贤院校勘,仍旋送国子监上石。开成二年十月,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
后唐杨凝式,明宗天成初,为给事中。凝式精选通儒校,定三馆图书。
马缟为太子宾客,长兴三年四月敕,近以遍注、石经》雕刻印板,委国学每经差专知业博士、儒徒五六人,勘读并注。今更于朝官内别差五人充详勘官。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祠部员外郎兼太常博士妩胩常博士路航、屯田员外郎田敏等,朕以正经事大不同诸书,虽以委国学差官勘注,盖缘文字极多,尚恐偶有差误。马缟已下,皆是硕儒,各专经业,更令详勘,贵必精研。兼宜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谨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每五百纸,与减一选,所减等第,优与选转官资」。时宰相冯道以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等,取西京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
汉隐帝乾淘年四月,国子监上言:「在监雕印板《九经》内,只《周礼》、《仪礼》、公羊狭,核木未有印板。今欲集学官校勘《四经》文字,雕造印板」。从之。
周田敏为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广顺三年六月,敏献印板书《五经文字》、《五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策奏曰:「臣等自长兴三年校勘雕印《九经》,书籍经注繁多,年代殊藐,传写纰缪,渐失根源。臣守官胶庠,职司校定,旁求援据,上备雕镌。幸遇圣明,克终盛事,播文德于有截,传世教以无穷,谨具陈进」。先是,后唐宰相冯道、李愚重经学,因言:「汉时崇儒有《三字石经》,唐朝亦于国学刊刻。今朝廷日不暇给,无能别有刊立。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乃奏闻。敕下,儒官田敏等考校经注,敏于经注,长于诗传,孜孜刊正,援引证据,联为篇卷,先经奏定而后雕刻。乃分政事堂厨钱及诸司公用钱,又纳及第举人礼钱,以给工人。
尹拙为国子监祭酒。显德二年二月,中书奏拙状称:「准敕校勘经典释文》三十卷,雕造印板。伏以陆氏《释文》,唐初撰集绵历岁月,传写失真,非多闻博识之人,通幽洞微之士,重其商确,必致乖讹。况今朝廷富有鸿硕,如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皆文儒之领袖也,或家藏万卷,或手校《六经》,实后学之宗师,为当今之雄尚。伏乞察以事继垂教,情非属私,特赐敷弘,顿峦雠校」。敕曰:「经典之来,训释为重,须资鸿博,共正疑讹,庶使文字精研,免至传习玄惑。其经典释文,已经本监官员校勘外,宜差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详校」。
显德三年十二月,诏:「委中书门下于朝官内选差三十人,据见在书籍,各求真本校勘,刊正谬误,仍于逐卷后署校勘官姓名,宜令官司逐月具功课申报中书门下」。
○学校部 「雠嫉。
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周室道微,汉承秦弊,师授迭异,经艺遂分。以是肇各家之学,树同门之党,穿凿圣典,异端蜂起,既传禀之不一,复润色而相胜。其有隶章句之业,乖和裕之德,缘饰已失,以为当掎摭彼是。以为非庠序之间,ん咋腾涌,讲习之际,讥诋纷错,互相摈斥,动成仇雠。或忿争于朝廷,或迁谤于祖裔,其于攻讦以詈β、亳愣罹咎者,盖有之矣。固异夫合志同方,营道同术之说焉。
汉辕固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久之病免。武帝即位,复以贤良徵固诸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馀矣」。
王式字翁思,以说《诗》,昭帝时为昌邑王。师王废,式以减死论归家。山阳张长安幼君长安名
,先事式后东平唐长宾。长安名沛,褚少孙亦来事,式问经数篇,式谢曰:「闻之于师具是矣」。自润色之,言所闻师说,具尽于此,若嫌简略,任更润色。
不肯复授。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抠衣,谓以手内举令离地也。抠,口侯切。颂,读曰容。
式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论语》载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式欲遵此意,故效孔子自称丘耳。盖者,发语之辞。
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皆素闻其贤,共荐式」。诏除下为博士。下除官之书也。下胡稼切。
式徵来,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馀之人,何宜复充礼官!」既至舍中,会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劳式皆注意高仰之。劳,来到切。
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为鲁诗者所宗师也。
至江公,著《孝经,说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学官自有此法,酒坐,歌吹以相乐也。
「歌《骊驹》。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也。
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庸,用也。主人礼未毕,且无用归也。
今日诸君为主人日尚蚤未可也」。江翁曰:「经何以言之?」于经何所有此言。
式曰:「在《曲礼》」。江翁曰:「何狗曲也?」意怒,故妄发言言。狗者,轻贱之甚也。今流俗书本云:何曲狗,妄改之也。
式耻之,阳醉辶[A123]。失据而倒也。[A123],古地字,徒浪切。
式客罢让,诸生曰:「我本不欲来,让,责也。
诸生︹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病免归,终于家。
刘歆为光禄大夫,校秘书,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并不与歆意同,故不肯立其学也。置对,置辞以对也
。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让之,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帝曰:「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讪,谤也,所谏切
。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
后汉孔僖,字仲和,鲁国人也。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传》,废书叹曰:「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者」。友人崔る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已,忘其前善。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人,毯椭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る默然。郁怒恨之,阴上书告る、僖诽谤先帝,讥刺当世。事下有司,る诣吏受讯,僖恐诛,乃上书章帝自讼,诏皆勿问。拜僖兰台令。
周福,甘陵人。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至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少为乡啬夫,及党事起,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狭悍,霞苍乃发墨守言《公羊》义理深远,不可驳难,如墨翟之守妙
左氏膏肓》喻左氏之疾,不可为也
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后公车徵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
蜀孟光,字孝裕,河南雒阳人。汉末为讲部吏。献帝迁都长安,遂逃入蜀刘焉父子待以客礼。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言:「尧言尧ん咋言尧音奴交切。ん音休,袁切咋徂
。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
许慈,字仁笃。胡潜字公兴,并为博士。慈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潜卓荦︹识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ゥ忿争,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手。宪其矜已妒,彼乃至于此。先主愍其若此,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仿其讼间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后魏游雅,文成时,为秘书监。北人陈奇爱玩经典,博通坟籍,与河间邢掏召赴京。雅素闻其名,始颇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史职。后与奇论典诰》及《诗》、《书》,雅赞扶马郑。至《易》、《讼卦》「天与水违行」,雅曰:「自葱岭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及,自葱岭以东耳」。奇曰:「易理绵广,包含宇宙。若如公言,自葱岭以西,岂东回望公儿
哉?奇执义非雅,每如此类,终不苟从。雅性短,因以为嫌。尝众辱格切,虚晚切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奇曰:「公身为君子,奇身且小人耳」。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曰:「祖燕东部侯鹧胖势嬖唬汉铨,鸷喂僖病,F嬖唬喝,皇不传礼,官名岂同哉?昔故有云师、火正、鸟师之名,以斯而言,世革则官异,时易则礼变。公为皇魏东宫内侍长、侍长,竟何职也?」繇是雅深憾之。先是,敕以奇付雅,令铨补秘书,雅既恶之,遂不复叙用焉。奇冗散数年,高允每与奇雠,温古籍嘉其远致,称奇通识,非凡学所窥。允微劝雅曰:「君朝望具瞻,何为与野儒辩,简牍章句」。雅谓允有私于奇,曰:「君宁党小人也」。乃取奇所注《论语》、《孝经》焚于庭内。奇曰:「公贵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论语》!」雅愈怒,因告京师后生,不听传授。而奇无降志,亦评雅之失。雅制昭皇太后碑文,论后名字之美,比论前魏之甄后,奇刺,发其非闻于上。诏下司徒检对碑史事,乃郭后雅有屈焉。有人为谤书,多怨时之言,颇称奇不得志。雅乃讽在事云:「此书言奇不遂,当是奇假人为之。如依律文,造谤书者,皆及孥戮」。遂抵奇罪。时司徒、平原王陆丽知奇见枉,惜其才学,故得迁延经年,冀有宽宥。但执以狱成,竟致大戮,遂及其家。
隋刘焯,信都人,为县功曹。高祖开皇中,与左仆射杨素等于国子学共论古今滞义,素等莫不服其精博。时运《雒阳《石经》至京师,文字磨灭,莫能知者。奉敕与刘炫等考定,后因国子释奠与炫二人论义,深挫诸儒,诸儒咸怀妒恨,遂为飞章所谤,除名为民。
苏夔,右仆射威之子。少有盛名,起家为太子通事舍人,议乐事,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寮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馀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元善,文帝时为国子祭酒,学问在通直散骑常侍何妥之下,然以风流酝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明,听者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妥每怀不平,心欲屈善,因善讲《春秋》。初发题,诸儒毕集,善私谓妥曰:「名望已定,幸无相苦」。妥然之。及就讲肆,妥遂引古今滞义以难善,多不能对,善深衔之,二人由是有隙。
唐孔颖达仕隋,炀帝大业初,为河内郡博士。诏徵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伺其便而图之。礼部尚书杨元感深礼之,知其如是,延之于第,待以上客,荐为太学助教,由是显名。贞观中,迁国子祭酒。撰正五经疏义,稍为详悉。然有《大学博士马嘉运每掎摭之,因此相与不平。嘉运屡相讥诋,有诏更令详定,未讫而卒。
周樊伦为国子司业。太祖广顺末,尚书左丞田敏判国子监,献《印板九经》,书流行,而儒官素多是非,伦乃掇拾舛误,讼于执政。又言敏擅用卖书钱千万,请下吏讯诘。枢密使王峻素闻敏大儒,佐佑之,密讯其事,构致无状。然其书至今,是非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