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三

○帝王部 名讳

《周官》:小史掌王之名,讳名。讳之起,繇周道也。上古帝王,敦尚质朴,名号虽建,制度未备,故尧、舜则有放勋、重华之名。而禹、汤又去唐、虞之文,从高阳之质,以名为号。先儒之说,或以为名,或以为字,或以为谥。而《尚书》所纪即皆褒德之称,盖传述之异也。自汉以来,所记详矣。至若贵易讳而难知,避五行之胜伏,亦皆有旨焉。

黄帝名曰轩辕,盖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云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

少昊名挚,字青阳。

颛顼高阳

帝喾高辛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

帝挚

帝尧,名放勋。

帝舜名重华。

夏,禹名文命。

帝启

帝太康

帝仲康

帝相。

帝少康:

帝宁一作「杼」

帝槐

帝芒。

帝泄。

帝不降。

帝扃

帝廑

帝孔甲

帝皋

帝发。

帝履癸,是为桀。

殷汤名履,字天乙。

帝外丙

帝仲壬

帝太甲

帝沃丁

帝太庚

帝小甲

帝雍己

帝太戊

帝仲丁

帝外壬

帝河ゼ住

帝祖乙

帝祖辛

帝沃甲

帝祖丁。

帝南庚

帝阳甲

帝盘庚。

帝小辛

帝小乙

帝武丁

帝祖庚。

帝祖甲一作「帝甲」

帝廪辛

帝庚丁

帝武乙

帝太丁

帝乙帝辛是为纣。

周文王昌

武王发

成王诵。

康王钊

昭王瑕

穆王满。

恭王厶扈一作「伊扈」

懿王喜一作「喜」

孝王辟方一单名方

夷王燮

厉王胡

宣王静。

幽王宫涅。

平王宜臼。

桓王林

庄王佗

鹜鹾齐。

惠王阆。

襄王郑。

顷王壬臣

匡王班

定王瑜。

简王夷。

灵王泄心

景王贵

悼王猛。

敬王丐

元王仁一曰赤元王

定王介一曰具定王

哀王去病

思王叔。

考王嵬

威烈王午。

安王骄。

烈王喜。

显王扁

慎靓王定。

赧王延

汉高祖皇帝讳邦,字季邦之字曰国,臣下所避以相代也。

惠帝讳盈之,字曰满。

文帝讳恒之,字曰「常」。

景帝讳启之,字曰开。

武帝讳彻之,字曰通。

昌邑王讳贺。臣钦若等曰:史氏不载其讳字。

昭帝讳「弗」之字曰「不」。帝初为皇太子,名弗陵,后但名弗,以二名难讳也。

宣帝讳询,字次卿,询之字曰谋。帝初名病已,盖以夙遭屯难而多病,故名之,欲其速差也。元康二年,诏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元帝讳之,字曰盛。

成帝讳「骜」之,字曰俊。帝初生于太子宫,为世嫡皇孙。

宣帝爱之,字曰太孙。

哀帝讳欣之,字曰喜。

平帝讳ぅ之字曰乐,帝初名箕子。元始二年,诏曰:「皇帝二名,通于器物箕,用器也,故云通于器物。今更名合于古制,使太师光奉太牢告祠高庙」。

后汉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秀之字曰茂。初,光武生济阳县舍,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逢九穗,因名曰秀。

明帝讳「庄」之,字曰严。

章帝讳旦丁达切之字曰著。

和帝讳「肇」之字曰「始」。

殇帝讳「隆」之,字曰盛,改河内隆,虑为林虑。

安帝讳佑,之字曰福。

顺帝讳「保」之,字曰「守」。

冲帝讳炳之,字曰明。

质帝讳「缵」之,字曰继。

桓帝讳「志」之,字曰意。

灵帝讳宏之,字曰大。

献帝讳协,字伯和。协之字曰合。灵帝以帝似己,故名之。

魏文帝讳丕,字子桓。

明帝讳碜衷仲

齐王讳芳,字兰卿。

高贵乡公讳髦,字彦士。

陈留王讳奂,字景明。初为尝道乡公,名璜。甘露五年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皇太后立之。诏曰:「古者人君之为名字,难犯而易讳。今尝道乡公讳字甚难避,其令朝臣博议改易列奏」。遂改之。

晋武帝讳炎,字安世。

惠帝讳衷,字正度。

怀帝讳炽,字丰美。

愍帝讳邺,字彦旗。建兴元年即位,改建邺为建康,改邺为临漳。

元帝讳睿,字景文。

明帝讳绍,字道畿。

成帝讳衍,字世根。

康帝讳岳,字世同。

穆帝讳聃,字彭子。

哀帝讳丕,字千龄。

简文帝讳昱,字道万。

孝武帝讳曜,字昌明。

安帝讳德宗,字德宗。

恭帝讳德文,字德文。

后魏道武帝讳帧。

明元帝,讳嗣。

太武帝讳焘。

文成帝讳觥

献文帝讳弘。

孝文帝讳宏。

宣武帝讳恪。

孝明帝讳诩。

孝庄帝讳,子攸。

前废帝亦曰节闵讳恭,字修业。

后废帝讳朗,字仲哲。

孝武帝亦曰出帝讳循,字孝则。

西魏文帝讳宝炬。

废帝讳钦。

恭帝讳廓。

后周愍帝讳觉,字陀罗尼。

明帝讳毓,小名统万突。太祖长子太祖临夏州,生帝统万城,因以名焉。

武帝讳邕,字祢罗。穴瞹

宣帝讳ど。

静帝讳阐,初名衍。

隋高祖讳坚,小名那逻延。

易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麻女。长寿元年,立为皇太子,改广川县为长河县。

恭帝讳侑。

唐高祖讳渊。

太宗讳世民,幼时有相者云,未年二十,当济世安民。高祖以为神,阴采济世安民之义,遂以名焉。武德九年,立为皇太子。令曰:「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代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诰。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避」。至高宗即位,乃改民部为户部以避之。

高宗讳治即位。初,有司请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治礼郎为奉礼郎。帝以贞观时不废「先帝」二字,不许。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礼不偏讳,上既单名,臣子不敢指斥」。从之。

显庆五年正月壬寅,诏曰:「孔宣设教,正名为首,戴圣贻范,嫌名不讳。比见钞写古典,至于朕名,或缺其点画,或随便改换,恐六籍雅言,会意多爽,九流通义,指事全违,诚非立书之本意。自今以后,缮写旧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须随义改易」。

中宗讳显。仪凤二年十月,封英王,改名哲。圣历元年,册为皇太子,复名显。神龙元年正月即位,改显政殿为昭庆殿,显德殿为章德殿,显圣侯庙为昭圣侯庙。睿宗讳旦,初名旭轮。总章二年封冀王,单名轮,永淳三年,始改名旦。

玄宗讳隆基,先天二年正月,诏改隆州为阆州,自馀州县等名有与皇帝名同者,便令所司改定。至宝历元年正月,太常寺、礼院上言:「玄宗庙讳,准故事,祧迁后不当更讳」。制可之。

肃宗,讳亨,初名嗣羁。元十五年改名浚。二十三年,改名隙。十八年,改名绍。有献书者,言宋太子名Χ衿,渖类。天宝三载又改名亨。

代宗讳豫,初名ㄈ。乾元元年十月,立为皇太子。因降诞日,豫州奏百姓李氏有嘉禾生,及是册礼,肃宗诏改名豫。宝应元年即位,改豫州为蔡州,泗州宿豫县改为宿迁县,兖州方与县改为鱼台县,洪州豫章县改为锺陵县,豫宁县改为武宁县,古州乐豫县改为乐山县。

德宗讳适,大历十四年即位,改括州为处州,括苍县为丽水县。

顺宗讳诵,宪宗元和二年八月,刑部奏改律卷第八为斗竞律》咸通十二年,分司侍御史李进状曰:「臣准西台牒及金部,称奉六月二十七日敕,内园院郝景全事奏状内讼字音与庙讳同。奉敕罚臣一季俸者,右臣官位至卑,得蒙罚俸,屈与不屈不合,有以事至分明,别关理体,若便隐默,恐负圣时。愿陛下宽其罪戾,使得尽言。臣前奏状称,准敕因事告事,旁讼他人,是咸通十一年十月十三日敕语,臣状中具有准敕字,非臣自撰辞句。臣谨按礼不讳嫌名。又按职制律:诸犯庙讳,嫌名不坐。注云:谓若禹与雨。疏云:谓声同而字异,注疏重复至易分晓。伏惟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陛下明过帝尧,孝逾大舜,岂自发制敕而不避讳哉?故是审量礼律以为无妨耳。即引陛下敕文而言,不敢擅有移改,不谓内园使有此论奏也。臣之罚俸,实为小屈,然今者非敢诉,此罚俸也。实以从来制敕及百官表奏曾有避嫌名例,而因臣致罚,即旧章自此有援引敕格者,亦须委曲迥避,便成讹弊。臣今已罚俸,不合上闻。臣闻赵充国为将,不嫌伐一时事,以为汉家后法魏徵为相,不存形迹,以致贞观太平。臣虽未及将相,忝为陛下持宪之臣,岂可以论俸为嫌,而使国家敕命有误也?且顺宗庙讳,万国仪刑,诚不可同于小事,愿陛下留意察纳,别下明敕,使自后章奏遵礼律处分,则天下幸甚」。敕寻免所罚。

宪宗讳纯,初名淳。贞元二十一年,册为皇太子,始更之。永贞元年即位,改桂州纯化县为慕化县,蒙州纯义县为正义县,又改淳州为睦州,还淳县为清溪县,横州淳风县为从化县。淳于姓,改为于,以音与帝同名故也。古者不讳嫌名,禹与雨丘与蓲临文不讳。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诗曰克昌厥后,又曰一之日。浞⒙,匙公名同。《春秋曰同盟于幽。襄公名午,书曰陈侯午卒之类是也。古今时变,故广避焉。

穆宗讳同于真宗,初名宥。元和七年,立为皇太子,始更之。十五年即位,改常岳为镇岳,常州为镇州,定州常阳县为曲阳县,常王房子孙为水氐王房。

敬宗讳湛。

文宗讳昂,初名涵,即位更之。

武宗讳炎初,名苫岵。六年三月,制曰:「王者照临万让,岂尚于难知。敬顺五行,理宜避于胜、伏。徵诸前史,义实炳然。昔炎汉之兴,雒傍去水,所都名号,犹乃避之。况我国家,祚昌土德,岂可以王气胜于君名?所以宪宗继明之初,贵以舍水必有,宀具,数协于祯祥。汉宣帝柔服北夷,弘其祖业,功德之盛,侔于周宣。御历十年,乃从美称。朕远追大汉之事,近禀圣祖之谋,爰择嘉名,式遵令典,庶承天意,永保鸿休。宜改名为炎。仍令所司择日分,命宰臣告天地宗庙其旧名,中外奏章,不得更有迥避。告报遐迩,咸遂闻知」。

宣宗讳忱,初名怡,即位更之。

懿宗讳ㄘ,初名温。大中十三年八月,立为皇太子,始更之。

僖宗讳儇,初封晋王,名俨。咸通十四年七月,立为皇太子,乃更之。

昭宗讳敏,初名杰。龙纪元年十一月辛亥,将有事于圜丘,始更之。

哀帝讳祝,初封辉王名祚,天淘年八月,立为皇太子监国,乃更之即位。先是,太常寺有「止鼓」两字,乐器上字犯御名,中书门下奏:「臣等谨按故事,汉室以北山改郡,盖为文皇。国朝以复姓称于,实缘宪祖或易建康之县,或更昭穆之音,皆因践祚之初,合举避行之典。按《尔雅释乐篇鼓谓之止ㄎ街畕甄}。今者陛下肇承丕祚,始值迁都,凡厥惟新,式叶正始。窃详尔雅,肇亦训始,臣等商量,望改为肇」。从之。

后唐庄宗讳存勖。

明宗讳「コ趺嗣源」。天成元年六月,敕曰:「古者酌礼以制名,惧废于物难,犯而易避,贵便于时。况徵彼二名,抑有前例。以太宗文皇帝自登宝位,不改旧称。时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闻曲避,止禁连呼。朕猥以眇躬,⒂谌松现,棺袷シ斗歉,易宰鹩ξ氖槟谒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迥避。如是臣下之名,不欲与君亲同字者,任自改更,务从私便,庶体朕怀」。

二年正月,制曰:「王者啪醋陟鐾,沉馘居畋,厮程逶之典,特新制义之文。朕以眇躬,获承丕构,袭三百年之休运,继二十圣之耿光。驭朽纳隍,夕惕之心罔怠。法天师古,日跻之道惟勤。今则载戢干戈,混同书轨,荷玄穹之卷佑,契兆庶之乐推。简玉泥金,非敢期于薄德。耕田凿井,诚有慕于前王。将陈享谒之仪,即备郊丘之礼,宜更称谓,永耀简编。今改为シ苍谥型,庖颂咫槁承记,百寮称贺,兼差官告郊庙社稷。清泰二年五月,中书门下奏:「准天成元年正月十六日敕,本朝列圣及四庙讳,近日中外表疏,偏旁文字,皆阙点画,凡当出讳,止避正呼。傥迥避于偏旁,则亏阙于文字。宜从朴素,庶便公私。凡庙讳但迥避正文,其偏旁文字,不在减少点画。今定州节度使杨坛、檀州金坛县等名,酌情制义,并请改之。其表章文案偏旁字阙点画。凡臣寮名涉偏旁,亦请改之」。诏曰:「偏旁文字,音韵悬殊,止避正呼,不宜全改。杨坛宜赐名光远,其馀依奏」。

愍帝讳从厚,小字菩萨奴。

末帝讳从珂。清泰二年,中书言御名上一字与诸王相连,太宗、玄宗故事,人臣诸王合避相联字单名。从之。

晋高祖讳敬塘,少帝天福七年敕:「应殿名及州县名职名等有与高祖讳犯者,悉改之。明堂为宣德殿,唐州为沁州,思唐州为思化州,密州附唐县为胶西县,蔚州兴唐县为灵山县,博州堂邑为河滨,高唐为济城,定州唐县为博陵、莫州,唐兴为宜州,真定府行唐为永昌,堂阳为蒲泽,彭州唐化为彭山,蜀州唐兴为乡城,道州延唐为延喜福州,福唐为南台,寿州盛唐为来化,鄂州唐年为临江,杭州,钱唐为钱江,唐山为横山,台州,唐兴为台兴,随州唐城为汉东代州,唐林为广武,汉州金堂为汉城,合州石镜为仙览,复州竟陵为景陵。中书政事堂为厅堂,后官诸房头为录事,馀并为主事。所有诸邑人姓名犯者并改。又改陕府甘棠驿为通津驿。

少帝讳重荣。

汉高祖本名知远,即位初前怪萁、诙、仁、拐、鄞、釉、陡拿从。

阮乾淘年敕曰:「朕赔呔懊,肇启鸿图。玫苯ê胖,初宜举正名之典。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养民。载考格言,抑有彝训。顾性寡昧,敢忘率循。但君父之名,贵于易避,臣子之敬,难以斥尊。苟触类以妨言,必迂文而害理。况宗庙方建,潇敕艘WX沤期于正辞称谓,所宜于稽古。爰从改革,庶叶典章。凡百臣寮,当体朕意。今改名诠首,仍示想宜知悉」。

少帝讳承獭

周太祖讳威,广顺元年正月即位,相州张彦成、澶州李洪义、侍卫步军指挥使曹英、前陈州刺史马令琮、庆州刺史郭彦钦皆以名下一字与御名同,改为成、义、英、琮、钦。

二月,泾州节度使史康懿言:「臣名下一字与御名同,改之。

三月,诏邓州军额改为武胜军,灵武属郡宜改为环州,避御名也。

八月,环州刺史雷彦洪以名下一字犯御名,改之。

十二月,御史台奏:「唐景闳年,改左、右屯卫大将军为威卫。又唐高宗名治,其时,改治书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盖臣子上书合避名也。请诸卫中旧是屯卫者复旧名」。从之。

世宗讳荣。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