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五百五十五

○国史部 采撰

史氏之职旧矣,自周衰失官,旧章隳紊。仲尼因鲁《史记》之文,考其真伪,刊而正之以劝戒,盖诸侯之国史也。逮司马迁承重世之业,受成书之Ⅳ,砣五已来,上下数千载,论次其事,为一家之言。班、范继踵,述遵无废,信乎得良史之体,为作者之雄也。尔后或被诏著撰,或私为记述,乃有特出新意,裁成义类,追法《春秋,系以时月,皆研精极虑,各自名家,至若焕然垂法,著为国典,藏在册府。是谓信史者,咸不越子长之矩,跻印F溆,惺鲻料,完染芍美,诠高逸贞烈之行,第职官之仪秩,捃记载之遗逸,叙天官五行之占候,纪切木铎之方言,著为纪传,参于志录者,亦史臣之一体也。咸附出焉。

周孔子、明王道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讥刺。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述子贡,撰《越绝书》十六卷。

尹喜为函关令,撰《高士老君内传》三卷。

鬼谷先生撰《老子传》一卷,《关令尹喜传》一卷已上并传记汉陆贾为大中大夫,撰《楚汉春秋》五卷。

司马迁生龙门龙门山,其东则在今秦州龙门县北,其西则在今同州韩城县北,西河从其中下流耕牧河山之阳河之北,山之南也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邹,县名也。峄,山也,于此行乡射之礼,困厄鄱薛、彭城鄱,县名也,过梁、楚以归,反为太史令,以为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既废,秦废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柜、玉板,图籍散乱。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谊、晁错、明申、韩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仍父子继纂其职曰:于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馀乎钦,念哉钦,敬也,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言众星共绕,北辰诸辐,咸归车毂,若文、武之臣尊辅天子也,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ㄈ傥,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阙,艺成一家言艺,六艺也,协六经异传,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藏于山者,备亡失也。其副二本乃留京师也,以后圣于戏叹声。君子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又按《史记》司马迁《自叙》云:「迁父谈且卒,执迁手而泣曰: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馀为太史而弗论载,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谈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故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作《史记》

东方朔为侍郎,撰《十洲记》一卷、《神异经》一卷

刘向为中垒校尉,撰《战国策》三十卷。

杨雄为郎,给事黄门撰《蜀王本记》一卷。

后汉班彪为司徒掾,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作《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好事者,谓杨雄、刘歆、阳域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班彪卒,子固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郎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锟,疾荒茏悦髂,顺垡桡谏鲜榈谜偌,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郎,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谓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纂之,断唐尧下讫秦、穆、唐、虞以前,虽遗文,其语不经非经典所说,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是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代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大汉。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采纂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治道,为《春秋考纪》《春秋考纪》谓《帝纪》也,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馀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又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命班勇所记云。

蔡邕,灵帝时为议郎,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及徙朔方,居五原,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曰:「朔方髡钳徒臣,邕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臣邕被受,陛下尤恳异。大恩初,繇宰府备数典域,以叔父故卫尉质时为尚书,召拜郎中,受诏诣东观著作,遂与群儒并拜议郎。沭浴恩泽,承答圣问。前后六年,质奉机密,趋走目下,遂竟端右。出相好藩,还尹辇毂。旬日之间,登蹑上列。父子一门,兼受恩宠,不能输写心力,以效丝渲功。一旦被章,陷没辜戮。陛下天地之德,不忍刀锯。裁臣首领,得就于罪,父子家属,徙充边方,完全躯命,喘息相随,非臣无状,所敢复望。非臣罪恶,所当复蒙,非臣辞笔所能复陈。臣初决罪,洛阳诏狱,生出宇户。顾念元初中故尚书郎张俊坐漏泄事,当伏重刑,已出厦鸥刺读,鞫诏书驰救一等,输作左校。俊上书谢恩,以转徙郡县。促遣遍于吏手,不得顿息,含辞抱悲,无由上达。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候望忧怖,焦灼无心,复能操笔成章,致草阙庭。诚知圣朝不责臣谢,但愚心有所不竟。臣自在布衣,尝以为汉书十志,下尽王莽,而世祖以来,唯有纪传无续志者。臣所事师故太傅胡广知臣颇识其门户,略以所有旧事,虽未备悉,粗见首尾积累。思惟二十馀年不在其位,非外史庶人所得擅述天诱其衷,得备著作郎建言十志,皆当撰录,遂与议郎张华分受之。所使元顺难者,皆以付臣先治律历,以筹为本,天文为验。请太师旧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当须增损,乃有施行,为无穷法,道至深微,不敢独议。郎中刘洪,密于用策,故臣表上与洪共参思图牒,寻绎糜型。方腔岢急,蛔锼旆疟。咭俺记宰酝匆晃不善,使史籍所阙。胡广所校二十年之思,中道废绝,不得穷竟氙胫。情犹以结心,不能违望。臣初欲须刑竟,乃因县道,具以状闻。今年七月九日,匈奴始攻郡监驰县,其时鲜卑连犯阒形。逶一月之中,烽火不绝,不言四夷相与合谋,所图广远,恐遂为变,不知所济。郡县咸惧,不守朝旦。臣所在孤危,悬命锋镝,湮灭灰烬,呼吸无期,诚恐所怀。随躯腐朽,抱恨黄泉。遂下设施,谨先毙踣。删科条诸志,臣所定者一所,当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三。及经典群书,所宜捃摭本奏,诏书所当依据,分别首自并书章。左臣初被考妻子迸窜亡失,文书无所按请,加惶怖愁恐,思念荒散,十分不能识一所识者,又恐谬误,触冒死罪,披散愚情。愿下东观推求诸奏,参以玺书,以补缀遗阙,昭国体。章闻之后,虽肝脑流离,白骨剖破,无所复恨。唯陛下省察,谨因临戎长霍园封上臣顿首死罪,稽首再拜以闻」。列传又载邕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米髁慵图笆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人裰乱湮灭,多不存十意,有律历意第一、礼意第二,乐意第三,郊祀意第四,车服意第五车,书意第六。臣钦若曰:馀四意史不载名袁。

荀悦为黄门侍郎,献帝好典籍,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诏尚书给笔札,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刘艾为侍中,撰《汉灵献二帝纪》三卷。

蔡质为卫尉,撰典职式。

侯瑾公车徵不至。案《汉书》,纪撰中兴以后行事,为《皇德传》三十篇,行于世。

刘珍为谒者,安帝永平元年,诏珍与校书刘撄馀作《建武已来名臣传》。迁侍中、越骑校尉。

李尤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俱撰《汉记》。

应奉官至司隶校尉,著《汉书》后述》,多所述载。袁崧书曰:事天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馀年,自汉后至其时,凡七十卷,名曰《汉书述》。

赵毕,会稽人。举有道不就。著《吴越春秋》十卷。

赵岐为太常,著《吴越春秋》。

郭宪为《光禄勋撰汉武洞冥记》一卷

杨孚为议郎撰交州异物志一卷。

魏张撰後汉纪虽似未成辞藻可观。

孙该字公达强志好学著魏书。

王粲为侍中撰汉末英雄记八卷。

鱼蒙为郎中撰典略十九卷。

袁晔撰献帝春秋一卷。

阴澹为左将军撰魏纪十二卷。

毛范撰吕布本事一卷。

孙舒元撰汉魏春秋九卷。

蜀谯周入魏,封阳城亭侯,撰《三巴记》一卷。

吴谢承,字伟平,权谢夫人。弟为武陵太守,撰《后汉书》百馀卷、会稽先贤传伍卷。

韦曜为黄门侍郎,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表曜为太史令,撰《吴书》华□,薛莹等皆与同。后为侍中,领左国史。孙皓忿怒,收付狱。曜因狱吏上辞曰:「囚昔见世间有古历注,其所纪载,既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耳目所及,以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卷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虽得详穷,故特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愚以官爵今之急,不宜乖误,因自志至微。又作《官职训》,又辨《释名》各一卷。欲上之,缮写始毕,会以无状。幽囚待命泯没之日,恨不上闻。谨以先死列状乞上言秘府于外科取呈内以闻。追惧浅蔽,不合天听,抱怖省息,乞垂哀省」。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纰谬,竟身死于囹圄。

周昭,字恭远。与韦曜、薛莹、华并述吴书万震为丹阳太守,撰荆州异物志》一卷。

陆凯为左丞相撰杂传十九卷。

胡冲撰吴朝人士品秩状八卷吴历六卷。

虞禹撰吴士人行状名品三卷。

吴人撰曹瞒传一卷。

晋华峤迁尚书,以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转秘书监,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寺为内台,中书、散骑、著作及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统之。初,峤以《汉纪》烦秽,慨然有改作之意,会为台郎,典官制事,繇是得遍观秘籍,遂就其绪,起于光武,终孝献一百九十五年,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谱及三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故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又改志为典,以有《尧典》故也,而改名《后汉书》。奏之,诏朝臣会议。时中书监荀勖、令和峤、太常张华、侍中王济咸以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藏之秘府。后太尉、汝南王亮、司空卫衔东宫傅,列上通讲,事获施行。又撰紫阳真人周君传》一卷。

张华撰列异传三卷。

束嫖,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并所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并行于世。

皇甫谧累徵不起,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于世。又撰《韦氏传》三卷。

王接为临汾公相国,撰《列女后传》七十二人。

周处为御史中丞,撰集吴书。

袁崧为吴郡太守,博学有文章,著《后汉书》百篇。

祖台之,字元辰。为侍中、光禄大夫。撰志怪,书行于世。陈术,字申伯,著益部耆旧传及志。

杨方为高梁太守,撰《吴越春秋》。

司马彪,泰始中为秘书郎,转丞,作《九州春秋》,以为先王立史官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最教世之要也。是以《春秋》不修,则仲尼理之。《关雎》既乱,则师挚修之,前哲岂好烦哉?盖不得已故也。汉氏中兴,讫于建安,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彪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陈寿为御史,治书,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已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元康七年卒,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κ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及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雒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部耆旧传》十篇。又《寿国志》云:「从荆扬来者,得陆凯所谏孙皓二十事。博问吴人,多云不闻凯有此表。又按其文殊甚切直,恐非皓之所能容忍也。或以为凯藏之箧笥,未敢宣行病困,皓遣重朝省问欲言,因以付之。虚实难明,故不著于篇。然爱其指レ皓事,足为后戒,故钞列于《凯传》左云。

虞溥为鄱阳内史,撰《江表传》,卒于洛。子渤,过江上《江表传》于元帝,诏藏于秘书。

虞预为散骑常侍,领著作,著《晋书七十馀卷、会稽日录》二十篇、诸虞传十二篇,皆行于世。

王隐,字处叔,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穷。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奕,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王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于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繇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奕而后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大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于家。贫无资用,书不成,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人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

孙盛为秘书监、给事中,著《魏氏春秋》、《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因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斑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隽。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焉。干宝为著作郎,始领国史,累迁散骑常侍。著《晋纪》,自宣帝起至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馀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寤,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心炎心。炎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既博采异同,遂混虚实,因作序以陈其志曰: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一繇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策,犹尚若兹,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缺,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涂,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谢沉除尚书度支郎。何充、庾冰并称沉有史才,选为著作郎,撰《晋书》三十馀卷、《后汉书》百卷及《汉书外传》。习凿齿为桓温荆州别驾,出为荣阳太守。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始起汉光武,终晋愍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授,明天心不可以势力︹也。凡五十四卷。又撰《襄阳耆旧传》五卷。

韦言叟集为石季龙太子太傅,记世事数十万言。

袁宏为吏部郎,迁东阳太守。撰《后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

薛荣为散骑常侍,撰《汉记》六十五卷。

张莹为江州从事,撰《后汉南纪》四十五卷。

王沈为司空撰魏书四十八卷。

环济为太学博士撰吴纪九卷。

张勃撰。《吴录》三卷。

朱凤为中书郎撰。《晋书》十卷已元帝。

庾铣撰东。《晋书》七卷。

嵇康为中散大夫,撰《高士传》三卷。

陆机为平原内史,撰《晋纪》四卷,晋惠帝百官名》三卷。乐资为著作郎,撰《春秋后传》三十卷,山阳公载言》十卷。

荀绰为下邳太守,撰《晋后略记》五卷。

王羲之为右将军、会稽内史,撰《许先生传》一卷。

王庆为北中郎将,撰《二石传》二卷,《二石伪治时事》二卷。

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撰女记十卷。

俞归为侍御史,撰《西河记》记张轨事

孔预为会稽内史,撰《晋咸和咸康故事》四卷一云名俞

卢槲,廷尉撰晋四王起事四卷,八王故事十二卷。范瑗撰。交州先贤传三卷。

潘岳为给事黄门郎,撰《关中记》一卷。

葛洪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固辞不就。撰《神仙传》十卷、《西京杂记》一卷。

萧广济为辅国将军,撰《孝子传》五卷。

戴祚为西戎太守,撰《甄异传》三卷,《西征记》一卷。

王愆期为散骑常侍,撰《救襄阳上都督府事》一卷。

孔衍为广陵太守,撰《魏尚书》八卷,《春秋时国语》十卷、《春秋后国语》十卷,《汉尚书》十卷、《汉春秋》十卷、《后汉尚书》二卷、《后汉春秋》九卷、《后魏尚书》十四卷、《后魏春秋》九卷、《国志历》五卷。

贺循为太常撰会稽记一卷。

邓粲为荆州别驾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无知者乃著晋元明纪十篇。

顾夷撰吴郡记五卷。

张氏撰。《晋书》鸿烈六卷。

左明楷为石勒记室与程机撰上党国记。

石泰为石勒参军与石同石谦孔隆撰大单于志。

和苞撰汉赵记十卷。

田融撰赵石记二十卷。

周融撰赵义一卷(一曰石集记云:石勒事)。

范亨撰燕书二十卷。

张诠撰南燕录五卷(记慕容德事)。

游览先生撰南燕书七卷。

张谘撰凉记八卷(记张轨事)。

王景晖撰南燕录六卷。

盖泓撰珠崖传一卷。

王子年撰《拾遗录》二卷隐士无官

何伸《燕撰秦书》八卷记符健等事

刘景撰《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记张轨事

骞炅为著作郎,撰《西河记》二卷、《凉记》十卷。记名光事。

宋徐广为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尚书奏:「左史述言,右官书事,《乘》《志》显于晋郑,《春秋》著乎鲁史。自圣代有造《中兴记》者,道风帝典,焕乎史策。而太和以降,世历三朝,玄风圣迹为畴古臣等参详」。敕著作郎徐广撰成国史,于是敕广撰集焉。累迁正员常侍、大司农,仍领著作如故。十二年,勒成《晋纪》,凡四十六卷,表上之,因乞解史任,不许。又撰《孝子传》三卷。

荀伯子少好学,博览经传。为员外散骑侍郎。著作郎徐广重其才学,举伯子及王韶之并为佐郎。助撰晋史,乃著桓元等传。又撰薛常侍传》二卷。

王俭为秘书丞。元徽初,俭表上所撰《七志》三十卷。

王韶之,好史籍,博涉多闻。父伟之,少有志泰。元隆安时,事小大悉撰录之。韶之因此私撰晋安帝阳秋。既成,时人谓宜居史职,即除著作佐郎,使续后事记》。义熙九年善叙事,辞论可观,为后代佳史,又撰孝子传》十卷。

续咸著《远游志》、《异物志》,皆十卷行于世。

范晔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晔所撰《十志》,一皆⑿毁。菜炎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阙。

谢灵运为秘书监,太祖以晋氏一代,自始至终,竟无一家之史。令灵运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裴景仁为殿中员外将军,时沈昙庆为徐州刺史,景仁助戍彭城。本伧人,多悉戎荒事。昙庆使撰《秦记》十卷,叙苻氏僭伪本末。其书传于世。

刘谦之好学撰晋纪二十卷。

袁炳,字叔明,有文学,为袁粲所知。著《晋书》未成,卒。

何法盛为湘东太守。初,郗绍作《晋中兴书》,数以示法,盛法盛有意图之,谓绍曰:「卿名位贵达,不复俟此延誉。我寒士无闻于时,如袁宏、干宝之徒,赖有著述,流声于后,宜以为惠」。绍不与。至书成,在斋内,厨子法盛诣绍,绍不在,直入窃书。绍还失之,无复兼本,于是遂行何书。

徐爰为中散大夫,撰《宋书》六十五卷。

临川王义庆撰《续汉书》五十八卷,《宣验记》十三卷,《幽明录》二十卷,《江右名士传》一卷。

檀道鸾为永嘉太守,撰《续晋阳秋》二十卷。

郭季彦为新兴太守,撰《续晋纪》五卷

何承天为廷尉,撰春秋前传十卷,春秋前杂传九卷。骞为新亭侯,撰吐谷浑记二卷。

刘通会为北徐州主簿,撰《先朝故事》二十卷。

郭缘生为天门太守,撰《武昌先贤志》二卷,《述征记》二卷。

郑缉之为员外郎,撰《孝子传》五卷,《东阳记》一卷。

范晏撰阴德传二卷。

袁生寿撰古异传三卷。

刘敬叔为给事撰。《异苑》十卷。

陶潜为彭泽令撰搜神後记十卷。

东阳无疑为散骑常侍为齐谐记七卷。

刘损为太常卿撰京口记二卷。

盛宏之为临川王侍郎撰。《荆州记》三卷。

袁淑为太子左率撰真隐二卷。

雷次宗以散骑侍郎徵诣宋邑,撰《豫章记》一卷。

南齐臧荣绪为徐州主簿,纯笃好学,括东西晋为一书,记录志传一百一十卷,又撰《续洞记》四卷。

陆澄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撰杂传》。

檀超为司徒右长史。建元二年,初置史官,以超与骠骑记室江淹掌史职。上表立条例,开元纪号,不取宋年。封爵各详本传,无假年表,立十志》、《律历》、《礼乐》、《天文》、《五行》、《郊祀》、《刑法》、《艺文》依班固《朝会》,《舆服》依蔡邕、马彪,《州郡》依徐爰,《百官》,依范晔合《州郡》,班固五星载《天文》,日蚀载《五行》,改日蚀入《天文志》,以建元为始。帝女自皇宋立传,以备甥舅之重,又立《处士》、《列女传》。诏内外详议。左仆射王俭议:「金粟之重,八政所先,食货通则国富民实,宜加编录,以崇务本。《朝会志》前史不书,蔡邕称先师胡广说《汉旧仪》,此乃伯喈一家之意,曲碎小仪,无烦录。宜立《食货》,省《朝会。《洪范》九畴,一曰五行。五行之本,先乎水水之精,是为月月五行之宗也。今宜宪章前轨,无所改革。又立《帝女传》,亦非浅识所安。若有高德异行,自当载在《列女》。若止于常美,则仍旧不书」。诏曰:「月灾隶天文,馀如条议」。超史。功未就,卒官。江淹撰成之,犹不备也。时豫章熊襄著《齐典》,上超十代,其序云:「《尚书尧典》谓之《虞书》,则附所述,故通为齐名,为河洛金匮者。

王智深,迁太学博士、豫章王大司马参军,兼记室。世祖敕智深撰《宋纪》,召见芙蓉堂,赐衣服,给宅。智深告贫于豫章王,王曰:「须卿书成,当相言州以禄」。书成三十卷,世祖后召见智深于雒,鞯盍畎荼碜嗌稀。

刘涉撰齐纪十卷。

孔稚,治散骑常侍。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撰《陆先生传》一卷。

祖冲之为长水校尉,撰《述异记十卷。王巾撰法师传十卷。

梁沈约为尚书令,以晋氏一代,竟无全书,年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太始初,征西将军蔡兴宗为启,明帝有敕赐许二十馀年。所撰之书凡一百三十卷。条流虽举,而采缀未周,永明初遇乱失。第五卷齐建元四年被敕撰国史。永明二年,又领著作,撰次起居注。五年春,又被敕撰宋书百卷、齐纪高祖记十一卷。

任鹞新安太守,著《杂传》二百四十七卷。

江淹为金紫光禄大夫。撰《齐史十志》,行于世。

李书为益州从事,著《益州记》三卷,行于世。

裴子野为鸿胪卿。初,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尝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北地傅昭、汝南周舍咸称重之。子野又撰《众僧传》二十卷一云撰《名僧录》二十卷。,又欲撰《齐梁春秋》,始草创,未就而卒。

顾协为荆州记室,撰《晋仙传》五篇、语十卷。

陆昭,学涉有思理,历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撰晋书》未就。又著陆史》十五卷,陆氏骊泉志》一卷,并行于世。

王僧孺为南康王谘议参军,撰《东宫新记》。

萧子显为吴兴太守,好学属文,采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家之书。又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所著《后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卷。

萧子阄,侍中,幼有文彩。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及为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著《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

吴均为奉朝请,著《齐春秋》三十卷,《吴郡钱塘先贤传》五卷、《续齐谐记》一卷。

锺岏,字长邱,官至建康令,著《良史传》十卷。

刘沓累官至尚书左丞。自少至长,多所著述,撰《高士传》二卷、《东宫新旧记》四十卷,并行于世。

庾诜诏徵中书侍郎,不起。撰《帝历》二十卷。

邱仲孚为左丞,撰《皇典》二十卷、《南宫故事》百卷。

江奋为光禄大夫,好学,尤悉朝仪故事,撰《江左遗典》三十卷,未就,卒。

刘之遴为南郡太守撰神录五卷。

刘昭为中军临川王记室撰幼童传十卷。

臧俨为镇南谘议撰栖凤春秋五卷。

陶弘景为诸王侍读後辞禄自号华阳隐居撰帝代年历五卷周氏冥通记一卷草法师传一卷。

梁撰梁武帝大舍三卷。

郑忠撰。《晋书》七卷。

谢吴为中书郎撰梁书四十九卷梁皇帝录五卷。

王琰为吴令撰春秋二十卷冥祥记十卷。

萧韶为长沙王撰梁太清纪十卷。

萧世怡一云:大圜,封乐浪王,仕隋,位内史侍郎。撰《淮海乱离志》四卷叙梁末侯景之乱

谢绰为少府卿,撰《宋拾遗》十卷。王逸撰。《齐典》五卷。

周兴嗣为散骑员外侍郎、给事中,撰《梁皇帝实录》三卷,并《皇德纪》。记《武帝故事》又云《谢刈》五卷。

刘仲撰梁帝圣中兴略十卷。

后梁安成王欣,博学善属文,著《梁史》百卷,遭乱,失其本。

陆愎为黄门郎,兼掌著作,奏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

陈顾野王为光禄卿,撰《续洞冥记》一卷,《国史传》三百卷。

何之元为始兴王叔陵谘议参军,及叔陵之诛,元乃屏绝人事,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穷其始终。起齐永元元年,逮于王琳遇获,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其序曰:「记之与史,其流不一,编年之作,无若《春秋》,则鲁史之书,非帝皇之籍也。三皇之简为《三坟》,五帝之策为《五典》,此典义所繇生也。至乃《尚书》述唐帝为《尧典》,虞帝为《舜典》,斯又经文明据,是以典之,为义久矣哉!若夫《马史、班汉》,述帝称纪,自兹厥后,因相祖习。及陈寿所撰,名之曰志,总其三国,分路扬镳。唯何法盛《晋书》,变帝纪为帝典。既云师古,在理为优。故今之所作,称为梁典》。梁有天下,自大同以前,区饶晏、太清已后,寇盗交侵,首尾而言,未为尽美。故开此一书,分为六意。以高祖创基,因乎齐末,寻宗讨本,起自永元。今以前若干卷为追述。高祖生自布衣,长于弊俗,知风教之臧否,识民黎之情伪。爰逮君临,久斯政术。四纪》之内卦,疲阂蟾方,褚浴H舾,删砦太平,世不常夷,时无常治,非自我后,仍属横流,今以若干,卷为叙乱》。洎高祖晏驾之年,太宗幽辱之岁,讴歌狱讼,唯向西陕,而不向东都不庭之民,流逸之士,征伐礼乐,归世祖而不归。太宗拨乱反正,厥庸斯在,治定功成,其勋有属。今以若干卷为世祖。至于四海困穷,五德舛替,则敬皇绍立,仍以禅陈。今以若干卷为敬帝。骠骑王琳崇立后嗣,虽不达天命,是其忠节,今以若干卷为后嗣主。至在太宗,虽加美谥,而大宝之号,世所不遵,盖以扼于贼景故也。承圣纪历,自接太清,神笔诏书,非宜辄改。详之后论,兹有理焉。夫事有始终,人有业行,本末之间,颇宜叙述。案臧荣绪称,史无裁断,犹起居注。繇此而言,实资详悉。又编年而举其岁次者,盖取分明而易寻也。若夫猃狁孔炽,鲠我中原,始自一君,终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以未分之前为北魏,既分之后高氏所辅为东魏,宇文所挟为西魏,所以相分别也。重以盖彰殊体,繁省异文,其关损益,颇有凡例。

许亨为卫尉卿,撰《齐书》并《志》五十卷。遇乱之后,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

陆从典,入隋为给事郎,兼东宫学士,又除著作佐郎。右仆射杨素奏从典续司马迁《史记》迄于隋,其书未就。值隋末丧乱。

姚察入隋,授秘书丞,别敕成陈、梁二代史所撰。虽未毕功,文帝开皇之时,遣中书舍人虞世基索本具进,今在内殿。梁、陈二史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幼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流涕奏行。思廉初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大业初,中书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梁、陈二代史,自是以来,稍就补续。又撰传国志十卷。

许懋为著作郎,著《述行记四卷,撰齐记》二十卷。

赵齐旦为中郎将,撰《陈王业历》一卷。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