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官部 总序
古之王者,建邦立制,设都鄙官府之治,分班爵品职之序,创刑典以诘暴慢,修礼范而别等威,百职并分,万邦承式。乃设纠督之任,以专察举之事,刺检凶慝,纠正违缪,然后内外之政允鸺殄,持萌自塞者矣。天官经星,太徵南蕃,中二星间曰端门,西曰执法。御史大夫之象,所以举刺不法者也。三五之世,官簿散逸,靡得而详焉。周监二代之制,春官之属有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蒙宰,并掌王之赞书,非纠举之任。而天官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郑康成为汉御史中丞之职,又有柱下史,老聃尝为之。战国有执史、执法之官,御史掌记事执法,掌纠弹之任秦、赵渑池之会,各命御史书其事。淳于髡谓齐王曰:执法在旁,御史在后,即其事也
。秦置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有两丞,其一御史丞。其一,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中丞亦谓之中执法
。又有监御史,掌监都。汉因秦制叔孙通定仪,有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是也
。武帝时,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不常置。元狩五年,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置司隶校尉,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常农,亦皆纠察之职《周礼》秋官有司隶,掌五隶之法。司隶,谓四翟之隶也,其名与汉同,而所职异
。元帝初元四年,去司隶节。成帝元延四年,省其官。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比丞相置长史中丞,官职如故故事,选郡守相高第为之,任职者为丞相
。哀帝初,复置司隶,无校尉之名,属大司空,比司直。建平二年,复以大司空为御史大夫,其任无改。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而御史中丞常为宪台之率谢灵运《晋书》载汉御史为宪台
,又有诸吏为加官。后汉遵用西京之制,唯诸吏之职无闻焉更始至长安,以隗嚣为御史大夫。光武中元元年,东巡太山,以张纯为御史大夫,从封禅
。又有治书侍御史二人,掌选明法律者为之。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非蔡质《汉仪》曰:「选御史高第者补之」。胡广曰:「孝宣感路温舒,言秋季后请谳。时帝幸宣室齐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治书御史起于此。后因别置,与符节郎共平廷尉奏罪,当其轻重
。又有兰台令史,掌书劾奏。建武中,复置司隶校尉领一州蔡质《汉仪》曰:「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入宫,开中道称使者,每会后到先去是也。
,从事史十二人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功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者。别驾从事,主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簿曹从事主财。喜臼、槠、溆芯事,则置兵书从事,主兵事及所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南常农、河内、河东凡七郡,郡各从事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
。假佐二十五人主簿录阁下事,省文书门。亭长,主州正门,功曹、书佐主选用。《孝经》师主监试经,月令师主时节,祠祀、律令、师主平法律令、簿曹、书佐主簿书。其馀都官书佐及每郡国各有典郡书佐一人,各主一郡文书,以郡吏补
。而侍御史二汉所掌凡五曹一曰令曹,掌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齐祀。四曰马曹,掌厩马。五曰乘曹,掌护驾
。献帝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复置御史大夫以郗虑为之
。魏文帝黄初二年,又以御史大夫为司空自魏以前,御史大夫皆三公之职,非专主于风宪,而中丞常主宪台弹纠不法。今并叙者,盖详述御史之职称也
,改中丞为宫正,后皆复旧名。侍御史八人,又置治书执法掌奏劾治书侍御史但掌律令
。吴亦有御史大夫孙休永安元年,命大将军孙榱溜
。后又置左右御史大夫五年,以廷尉丁密、光禄勋孟宗分为之
。晋初罢大夫,因汉制以中丞为台主,置治书侍御史员四人。秦始四年,又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一人,掌诏狱及廷尉不当者皆治之秩与中丞同
。侍御史员九人,所掌有十三曹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啦埽,又置殿中侍御史四人。(魏制,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其始也
。而司隶校尉之官,历魏不替属官有功曹都官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员,凡吏一百人,卒三十二人
。又有尚书左丞,主台内禁令,亦为弹纠之任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有四丞。后汉光武减其二为左、右丞。历魏至晋不改
,又有禁防御史魏、晋官品有此,亦兰台之职
,后省黄沙治书侍御史。太康中,又省治书侍御史二员、江左省殿中侍御史二人侍御史所掌曹有课第曹,置库曹,掌厩牧牛马市租。后分曹置外左库、内左库
。又有检校御史孝武大元中,以吴昆为之,亦兰台之职
。司隶校尉自元帝渡江,即罢其官其职即杨州刺史
。宋因晋制,置御史丞一人,掌奏劾不法。治书侍御史掌举劾官品第六以上侍御史十人文帝元嘉中,省外左库,而内左库直云左库。孝武大明中复置,前废帝景和元年又省。顺帝初,省营军,并水曹省算曹并法曹吏曹不置御史,凡十御史焉
,而殿中侍御史遂废。齐氏因之。梁国初建,又置大夫。天监元年,复曰中丞,置一人,掌督司百僚。皇太子以下,其在宫门行马内违法者,皆纠弹之,虽在行马外而监司不举,亦得奏之自齐、梁皆谓中丞为南司
。其侍御史员九人,复置殿中御史四人,掌殿中禁卫内事。陈氏因之。元魏之盛,建号北土,置御史中尉,乃中丞之职。又有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北齐御史台置中尉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检校御史十二,录事四人自梁历、后魏至北齐御史台,或谓之为南台
。后周六官之建,改中丞为司宪中大夫,御史台为司宪属。秋官府置司宪上士二人,中士人数阙
,下士八人。隋革周制,复置御史台避讳,改中丞为大夫,置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各十二人,录事二人。炀帝大业三年,置主簿书二人掌印,及受事发辰,勾检稽失汉张忠为大夫,置孙宝为主簿,后无闻焉
。唐因隋制,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各置四人,监察御史置八人。贞观二十二年,加殿中、监察各二人。高宗初,避讳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龙朔二年,改御史台为宪台,大夫为大司宪,中丞为司宪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置左、右肃政台。左台专在京管百司及监军旅、右台案察京师外,文武官僚各置大夫、中丞一人,侍御史、殿中监察各二十人又置肃政台使六人,略同御史寻废
。中宗神龙元年,改为左、右御史台。睿宗景愣年,废右台。明皇先天二年,复置右台,停诸道按察使。其年,又置诸道按察使,罢右台初置两台,每年春、秋发使,春曰风俗,秋曰廉察,以察州县。已后奉敕乃巡,每年不出
。开元之制,中丞加一人,侍御史置四人,主簿一人,录事二人,令史十七人,书令史二十三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二人。殿中侍御史置六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八人,监察御史置十人,史三十四人侍御史年深者一人,判台事,知公廨杂事等次,知西推赃赎,三司受事、监奏定,纠察推理匦。殿中侍御史掌殿庭供奉之仪式。郊祀巡省,检察弹纠。两京城内分知左右巡。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寮,巡案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及监岭南、黔府选补监决囚徒,忌齐行香分察尚书,六司知大府,司农出纳监察、监议。馆驿使本司直,门领讼,而侍御史六职。其三司理匦,则与给事中、中书舍人更直。朝堂受表,台中唯四职推弹廨杂而已
。又有内供奉里、行里使、推官之名贞观末,置监察御史里行。始太宗令马周作监察御史里行,遂置此名。中丞亦旧有里行一人。武后文明元年,置殿中里行,以三员为定,其殿中第一人监仓第二人监库,圣历中加中丞内供奉一人,寻省。长安二年,始置侍御史,内供奉不得过正员之数。先天中,复增御史中丞内供奉一人。开元二十二年三月,以中丞为京畿采访处置使,自是不改,乃古司隶之任。其后知杂御史多以省官兼之,监察里行及试,以七员为定。开元初,又置侍御史里使、殿中里使等官里行同无员数,寻罢。建中三年,又置推官二人,与本推御史同推覆。兴元元年罢推官,以殿中第一同知东推,第二同知西推。其后遂有四推之名,曰台一,推台二推,殿一推,殿二推
。尚书左、右丞掌纠举宪章,御史纠劾不当者兼得弹奏,亦宪官之任也。东都留司置御史台中丞、侍御史各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三人大历后,多以留台中丞兼东都、畿汝观察处置使。元和后,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共主留台之务,而三院御史亦不常备马
。五代宪台之制,皆因其旧,而员多不备其四推但以御史从士配之。晋天福初,罢省郎、知杂,但委年深御史。开运二年,复以省郎兼之
。稽夫处风宪之任,当绳纠之职,乘骢簪豸车服之异等,霜简白笔,职业之尤重,所以振肃内外,提正纲纪,故其选任之际,必加精择。其有克扬隽望,以著乎威棱。内蕴刚志,允归乎正直。典章之废,坠务于修举。臣工之颇僻,行于案劾,居官有塞职之举,事上显尽忠之节,斯皆无忝厥位,休有烈光。至乃以残虐为事,唯阿曲是图,希媚以合上之旨,巧诬以致人之罪,以至不称其服,彰于外议,罔慎,所履,蒙于朝谴,斯固归于为恶,自贻乎伊戚。其或善行昭著,时应宠赏,寮き参佐,形于论拔者,亦皆类而次之。凡宪部十有五门。
○宪官部 选任:
夫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故汉、魏以还,事任尤重。至于选用,必举贤才,乃有负謇谔之称,彰才识之誉,得法平允,敷奏详明,端慎克成其官政。裥抑辈晃缝,度ㄐ壹棠,酥次夜宪,助兹朝治,使豪戚敛手,奸邪屏迹。允所谓邦之司直者焉。为官择人,于斯为善矣。
汉盖宽饶为大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
诸葛丰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除丰为属,举侍御史。元帝擢为司隶校尉。
晋高光,字宣茂,陈留圉城人,魏太尉柔之子也。光少习家业,明练刑理。为颍川太守。时武帝置黄沙狱,以典诏囚,以光历世明法,用为黄沙御史,秩与中丞同。庾峻为秘书丞,长安有大狱久不决,拜峻侍御史,往断之,朝野称允。
侯史光,为城门校尉。武帝泰始初,诏曰:「光忠亮笃素,有居正执义之心,历职内外,恪勤在公。其以光为御史中丞。虽屈其列校之位,亦以伸其司直之才也」。
陈寿为长广太守,不就。杜预为镇南,入辞,口启:「陈寿才史通博,宜补黄散也」。武帝曰:「寿可作治书否?」预对曰:「惟在圣诏」。即手诏用之。
傅咸为议郎、长兼司隶校尉。咸前后固辞,词旨恳切。惠帝不听,敕使者逼就拜,咸复送还印绶,公车不通,催使摄职。
李臣为石季龙殿中侍御史,时豪戚侵恣,贿⒐行,季龙患之,擢臣为御史中丞,时亲任之。自此百寮震慑,州郡肃然。季龙曰:「我闻良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宋萧惠开为御史中丞,孝武与刘秀之诏曰:「今以萧惠开为宪司,冀当称职,但一往眼额,已自殊有所震」。大明八年,入为侍中。诏曰:「惠开前在宪司,奉法直绳,不阿权戚,朕甚嘉之。可更授御史中丞」。
梁张绾为中军宣城王长史,徙御史中丞。武帝遣其弟中书舍人绚宣旨:「为国之急,惟在执宪,直绳用人,本不限升。降晋、宋世,周闵、蔡廓并以侍中为之,卿勿疑是左迁也」。时宣城王府望重,故有此旨焉。
后魏温子钗恼虑逋,裥⒚魑跗匠踔形径平王匡博,召辞人以充御史,同时射策者八百馀人。子钣、肼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为高第,大被引决。康使子畹敝,皆受屈而去。搴谓人曰:「朝来靡旗乱辙者,皆子钪鹜怂觳褂。史时年二十,台中弹文皆委焉。
北齐崔暹为吏部郎,文襄用暹为御史中尉,宋游道为尚书左丞,谓之曰:「卿一人处南台,一人处北省,当使天下肃然」。
李广,魏末时中尉崔暹选御史,皆是世胄,广独以才学兼御史,修国史。南台文奏,多其辞也。
后周李旭为黄门侍郎,太祖尝谓旭曰:「卿祖昔在中朝,为御史中尉。卿操尚贞固,理应不坠家风。但孤以中尉弹劾之官,爱憎所在,故未即授耳。然此职久旷,无以易卿」。乃奏旭为御史中尉。
唐李素立丁忧,高祖令所司夺情,授一七品清要官,所司拟雍州司录参军。高祖曰:「此官要而不清」。又拟秘书郎,高祖曰:「此官清而不要」。遂擢授侍御史。
张行成,太宗贞观初,累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不避权戚,帝以为能,谓房玄龄曰:「观古今用人,皆因媒介,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王至,饰汴州刺史。太极元年,睿宗以志视姓声名,兼御史中丞。
李栖筠,为苏州刺史。大历六年,栖筠自苏州入觐,敷奏详明,不事权贵。代宗嘉其忠谠,留掌邦宪,特出内制,授御史大夫以宠之。
穆赞为刑部郎中,因次对,德宗嘉其材,擢为御史中丞。
薛存诚为给事中、琼林库使,奏占工役太广,存诚以为比者奸人窜名以避征徭,不可许。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宪宗闻甚悦,命中使嘉慰之,由是擢拜御史中丞。未几,再授给事中。数月,中丞阙。帝思存诚前效,谓宰臣曰:「持宪无以易存诚」。遂复为御史中丞。
丁居晦为翰林学士,文宗于麟德殿召对,因面授御史中丞。翼日制下,帝谓宰臣曰:「丁居晦作中丞,何如?」因悉数大臣而品第之,叹曰:「宋申锡堪任此官,惜哉!」又曰:「牛僧孺可为大夫」。宰臣郑覃曰:「僧孺顷为中丞,未尝搏击,恐无风望」。帝曰:「不然,鸾凤与鹰隼事异」。帝又曰:「居晦作得此官,朕曾以时谚,谓杜甫、李白辈为四绝」。问居晦,居晦曰:「此非君上要知之事,常以此记得居晦今,所以擢为中丞」。
汉边蔚,天福十二年,为御史中丞。时高祖幸东京,以将整朝伦,务求能者,至是有斯命焉。
○宪官部 称职
《礼》曰:「其人存,则其政举」。《传》曰:「守道不如守官」。故上无虚授,必择于髦俊。下无苟得,克效于智能,然后官事允鹜,趺无废者矣。乃有居宪简之任,当纪纲之重,勤劳于位,惕厉在公,或献言以尽规,或持法而惟允。或申明事典,或纠正邪慝,蔼然风望,动于朝伦,斯乃任能物官,使人以器者之谓也。
汉薛宣以明习文法,成帝初,诏补御史中丞。是时,成帝初即位,宣为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哀闵元元,躬有日昃之劳,而亡佚豫之乐《周书》、《无逸》之篇称文王之德曰:「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宣引此言也。昃,古侧字也。佚,与逸同
,允执圣道,刑罚惟中允,信也。中行仲切
,然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凝谓不通也
,是臣下未称,而圣化独有不洽者也。臣窃伏思其一端,殆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刺史所察,本有六条,今则逾越故事,信意举劾,妄为苛刻也。六条解在《百官公卿表》
,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错,置也,音乾故切。与读曰豫。豫,乾也
,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言求备于人
。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至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心,嗑抛逋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哀,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劳郎到切,来音郎,代切
。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鬲否,闭也,音皮鄙切。鬲与隔同
,和气不兴,未必不由此也。《诗》云:民之失德,乾食侯以愆诗,小雅》伐木之诗也。食,侯食也,音侯
。鄙语曰:苛政不亲,烦苦伤恩。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申,束也,谓约束也
,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臣愚不知治道,惟明主察焉」。帝嘉纳之。宣数言政事便宜举奏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称,举也。白黑犹言清浊也
,繇是知名。
后汉宣秉为司隶校尉,务举大纲,简略苛细。樊准字幼陵,为御史中丞,举正非法。
鲍昱为司隶校尉,典司京都,执宪持平,多所举正。陈谦为御史中丞,执宪奉法,多所纠正。
马严为御史中丞,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案举,无所回避。
晋庾峻为御史时,长安大狱久不决,峻断之,朝野称当。
刘暾五为司隶,允协物情。
傅玄为司隶校尉,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
石鉴为御史中丞,多所纠正。
嗣谯王恬,为御史中丞。正有痪帧。
宋蔡廓为御史中丞,多所纠奏。
郑鲜之为御史中丞,甚得司直之体。
荀伯子为御史中丞,位职勤恪,有匪躬之称。殷冲为御史中丞,有司直之称。
梁乐蔼为御史中丞,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褚球为御史中丞,性公强,在宪司甚称。
刘潜为御史中丞,在职弹纠,无所顾望,当时称之。
臧盾为御史中丞,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
陈宗元饶,为御史中丞。性公平,善持法,谙晓政事,明练治体。吏有犯法,政不便民,及于名教不足者,随事纠正,多所示卑益。
褚挝御史中丞,甚有直绳之称。自梁末丧乱,朝章废弛,司宪因循,守而勿革,畏接改张,大为条例,纲维略举,而编次未讫。
孔奂为御史中丞,善持理,多所纠劾。
后魏高道穆为御史,在公有能名。
王显为御史中尉,纠折庶狱,究其奸回。
北齐司马子瑞为御史中丞,正色举察,为朝廷所许。隋梁毗为治书侍御史,名为称职。
唐唐临太宗时为侍御史,在官简肃,甚为时所称。徐有功为左台侍御史,则天时褒异之时,远近闻有功授职,皆欣然相贺。齐蝗豕谖,监察御史弹劾违犯,先于风教,当时以为称职。
崔隐甫为御史大夫,故事,大夫与监察皆得专事,略无承禀,隐甫一切督责之,无大小,悉令谘决,稍有忤意,列上其罪。前后贬黜者过半,群寮侧息。玄宗尝谓曰:「卿为大夫,海内咸云称职,深副朕所委也」。
颜真卿为御史大夫,军国之事,知无不言。
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奏弹京兆尹杨凭,当时翕然,谓纪纲复振。及迁御史大夫,风彩益峻。未逾月,迁门下侍郎、平章事。
王播,为工部郎中、知杂事,整持台宪,颇有能称。崔植为御史中丞,入阁弹事,颇振纪纲。
○宪官部 威,望
夫案章纠劾,督察中外,绳愆缪而振纲纪者,御史之任也。由汉以来,颇重其选。乃有怀刚毅之节,履中正之道,厉厥锋气,申其搏击,不畏强御,无惮权右,靡阿贵戚,深嫉佞人。幸以枰弹为任,挺謇直之风。邦宪以之修明,奸邪为之晃反耸。所谓邦之司直者欤!至或洞达治体,善举官业,罔事苛细,弗为缴察。中立而不挠,率职而敢行,誉望著于朝右,威棱振于辇毂,布之谣诵,隆乎任遇。兹岂惟风采之足尚,固亦器识之不群者哉!
汉严延年为侍御史,宣帝即位,劾奏霍光擅废立。奏虽寝,然朝廷肃然敬之。郑宾明法律,为御史,名公直。
盖宽饶。宣帝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廷尉处,其法半用半不用以其峻劾,故有不用者
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繇读与人┩供人┮,奂拔使而来」者
。薛宣为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由是知名。
陈咸为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执法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惮之。
诸葛丰,元帝时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曰:「间何阔,逢诸葛」。言间者何久阔不相见,以逢诸葛故也
。上嘉其节,加丰秩。光禄大夫翟方进为丞相司直,旬岁间,举奏免两司隶,旬,遍也,满也。旬岁,犹言满岁也,若十月之一周。
朝廷由是惮之。
后汉鲍永,光武建武十一年,徵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威贵重,永以事劾良,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帝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其见惮如此。牟融为司隶校尉,典司京都,执宪持平,多所举正,百僚莫不敬惮。
宣秉迁司隶校尉,务举大纲,简略苛细,百僚敬之。《说文》曰:苛,细草也,以喻烦杂也。
陈忠为司隶校尉,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人幸惮之,不欲忠在内。明年,出为江夏太守,复留拜尚书令。
桓典为侍御史,执正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都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应奉为司隶校尉,纠举奸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樊准为御史中丞,举止正法,百僚震悚。
陈谦,字伯让,拜御史丞。执宪奉法,多所纠正,为百僚所敬。
马严为御史中丞,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案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
赵谦为司隶校尉,车师王侍子为董卓所爱,数犯法,谦收杀之。卓大怒,杀都官从事,而素敬惮谦,故不加罪。
魏徐邈为司隶校尉,百寮敬惮之。
鲍勋为宫正宫正,即御史中丞也。百寮严惮,罔不肃然。
晋何曾魏世为司隶校尉,时校事尹模凭宠作威,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人敬惮之。
傅玄为司隶校尉,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傅咸为司隶校尉,奏免河南尹何攀等,京都肃然,贵戚慑伏。
石鉴为御史中丞,多所纠正,朝廷惮之。
顾和为御史中丞,百寮惮之。
刘毅为司隶都官从事。后为司隶校尉,纠正豪右,京师肃然。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盖宽饶。
周处为御史中丞,正绳直笔,权豪震肃。
李裔为御史中丞,恭恪直绳,百官惮之。
崔洪为御史,治书,奏免散骑常侍翟婴官,朝廷惮之。寻为尚书左丞。时人语曰:「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温峤为司隶都官从事。时散骑常侍庾岂又有重名,而颇聚敛,峤举奏之,京都震肃。
卞何,御史中丞,忠于奉上,权贵屏迹。
锺雅为御史丞,直法绳违,百寮皆惮之。
嗣谯王恬,为御史大夫。忠正有痪,衷诔惮之。
宋王淮之,初为宋台御史中丞,为寮友所惮。
孔琳之为御史中丞,奏劾尚书令徐羡之。自是百寮震肃,莫敢犯禁。
袁ダ,字景章,陈郡人。初,庾徽之为御史中丞,性豪丽,服玩甚华,ダ代之,衣冠器用,莫不粗率。兰台令史并三吴富人,咸有轻ダ之意。ダ蓬首绶带,风貌清严,皆重迹屏气,莫敢欺犯。
荀伯子为御史中丞,莅职勤恪,有匪躬之称。立朝正色,内外惮之。
萧惠开拜御史中丞,在任百寮畏惮之。
蔡廓为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寮震肃。
王镇之为御史丞,秉正不挠,百寮惮之。
南齐袁昂为御史中丞,劾奏不惮权豪,当时号为正直。梁江淹在齐为御史中丞,弹中书令谢フ等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陆杲为御史中丞,性悻直,无所顾望,台称不畏强御,到洽为御史中丞,弹纠无所顾望,号为劲直。
张缅为御史中丞,弹纠无回避,豪右惮之。
孔休源为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寮莫不惮之。
刘潜为御史中丞,弹纠无所顾望,当时称之。
陈孔奂为御史中丞。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
袁宪为御史中丞,朝野皆严惮焉。
褚挝,御史中丞,甚有直绳之称。
后魏李彪迁御史中尉。彪性刚直,多所弹纠,远近畏之,豪右屏气。
元仲景,性严峭。庄帝时,兼御史中尉,京师肃然。每向台,常驾赤牛,时人号「赤牛中尉」。
阳固为治书侍御史,使怀荒镇,镇将方贰,望风逃走。王显为御史中尉,多所弹劾,百寮肃然。
北齐赵郡王深,初仕魏,为御史中尉,正色纠弹,无所回避,远近肃然。
窦泰为御史中尉,泰以勋戚居台,虽无多纠举,百寮畏惧。
崔暹为御史中丞,文襄欲假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文襄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文襄曰:「下官薄有蔬食,愿公少留」。暹曰:「檬茈吩」。谔ㄒ约煨,K觳,淮食而去。文襄降,陛送之。旬月后,文襄与诸公出之东山,遇暹在道,前驱为赤棒所击,文襄回马避之。暹后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殷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馀死黜者甚众。神武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佐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又文襄尝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馀人?」由是威名日盛,内外莫不畏服。
隋柳N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寮之所敬惮。
陆知命为治书侍御史,侃然正色,为百寮所惮。后又奏劾齐王骷戆馘颊疴呵酢。
皇甫诞,字元虑,少刚毅,有器局。开皇中,累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焉。
唐王志手凶谏窳中,累除左台御史,执法刚正,百寮畏惮,时人呼为「皂雕」,言其顾瞻人吏,如雕鹗之视雀也。
李栖筠为御史大夫,正身守道,无所顾惮,朝纲益振,百度肃然,名重于时。
窦参为御史中丞,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
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弹奏京兆尹杨凭,当时翕然,谓纪纲复振。
李绛为御史大夫,威望时振。
魏廖御史中丞弹驸马都尉杜中立赃罪,贵戚惮之。
孔纬为御史中丞,器志方雅,嫉恶如雠,既总宪刚,中外不绳而自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