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铨选部 条制第三
唐宪宗元和二年正月,制曰:「江淮大县,每岁据阙,委三省、御史台、诸司长官、节度、观察使各举堪任县令,不限选数,并许赴集。台省官及刺史赤令有阙,先于县令中拣择,如有能否,与元举人同赏罚」。复置具员簿,以序内外庶官。
五月,中书门下举奏:「正月赦文,令于中书置具员簿,以序内外庶官。爰自近年,因循遂废,清源正本,莫急于斯。令京常参官及外官五品已上,前资见任,起元和二年量定考数,置具员簿。应诸州刺史,次赤府少尹,次赤令、诸陵令、五府司马及上州以上上佐,东宫官,除左右庶子、王府官四品已下,并请五考。其台官先定月数,令诸侍御史满十三月,殿中侍御史满十八月,监察御史依前二十五月与转三省官,并三省馀官及三考四考外,其文武官四品已下,并五考商量与改。尚书省四品已上,文武官三品已上,缘品秩已崇,不可限以此例,须有进改,并临时奏听进止。其权知官,须至两考,然后正授,不得用权知官资改转。其内外诸色官中,缘官阙要人,及缘事须有改移者,即不在常格叙迁之限。诸道及诸使副使、行军司马、判官、参议、掌书记、支使、推官、巡官等,有敕充职,掌举简手交五品已上官及台省官三考与改转,馀官四考与改。如未经考者,并诸授同类官经两考者,依资与转。如前衔已是使下官未经考者,请以本官改转,经三考者依资与转,仍许通前任计为考数。其军州戎镇别立功效,事迹彰著,为众所知者,须别甄录,即具上事,奏听进止。其罢使郎官、御史任,依旧冬荐。其诸道应须荐送人等,自今已后,诸郎官御史者,便其时限,同为冬荐所同准例简勘,申送中书门下六品已上官。非郎官、御史者状,到后望付吏部,准贞元元年二月七日敕处分」。从之。
三年三月,诏:「秘书省、「弘文馆、左春坊司经局手交书郎、正字,宜委吏部自今于平留选人中,择取志行贞进艺学精通者,注拟综锩,实唯在得人,不须以登科及第。其手交书正字,限考入畿县簿尉,任依常格」。四月,诏:「重定举县令之法,准元年赦书所举县令,皆令直言其事,不得妄为文饰。吏部举其事状,随事简勘者,今主司只略勘资历,未究材能。自今已后,宜委吏部精加考锉。厥瓜、晔、邓、冀举不妄施,官无虚授,仍令四时注拟。其观察、刺史所举,不得授以本州府县。令到任后有罪犯,其举主准前敕贬罚。
四年正月,中书门下奏:「伏准元和二年制,告举荐县令等,前后敕文非一,有司难于遵守令旨,中外所举县令,并依表状十月三十日到省,省司精加磨勘,依平选人例,分入三铨注拟。平选人中有资考事迹,人才与县令相类,即先注拟,时集望停从之令,长亲人之吏也。比以资授多才不称官,故令庶僚举也。上才或不屑就,受荐者多不出其类,徒以未涉资序,遂超践优等。论者以为启人幸门,故稍复旧制焉。
三月,制:「今后宗正寺修撰图、谱官,知匦使、判官,至考满日,宜各减两选」。
七年八月,中书门下奏:「请州府五品已上官替后,委本道观察使及长吏,量其才行荒芸,敖庇谜呔,呷瞬抛世。每年冬季一度闻荐。其罢使郎官、御史,委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尚书省常参及诸司职事三品已上、文官左右庶子、詹事、诸司少卿、国子司业、少尹、国子博士、长安万年县令、太常博士、著作郎、秘书丞等,每年冬准此闻荐。诸司府参佐简手交官,从元授官月日计。如是五品已上官及台省官三十个月外任,馀转改馀官经三十六个月奏改转。如未经考,便有事及停替官,本限之外,更加十个月,即任申奏」。从之。
八年九月,刑部奏:「准今年七月二十一日敕,诸色左降官等,经五考满许量移者,其贬降日授正员官,或无责词,亦是责授,并请至五考满,然后许本任处申阙。并馀左降官缘任处多在遐远,至考满日,其申牒稽迟,致使留滞者,其刺史、录事参军等,请与下考。如满后随己申牒,未量移间。其禄料并准天宝、贞元两度敕文,依旧支给。其本犯十恶等罪,已有正名,请依旧」。从之。
十一月,敕有司:奏申、光、蔡三州州县官缘给复无税,应支俸料,今量定员额及课料,其六品已下官,仍令吏部于选人中择优与注拟。每月课料钱,委所司量与支给,其员外课料等本额待给,复年满一切仍旧」。十二月,吏部奏:「比远州县官请量减选四选,五选六选,请减一选,七选、八选、九选,各请减两选,十选、十一选,十二选各减三选。伏以比远处都七十五州选人,试后惧不及限者,即伏请注拟。虽有此例,每年不过一百馀人。其比远州县,皆是开元、天宝中仁风乐土。今者或以俸钱减少,或以地在远方,凡事平流,从前不注。至若劝课耕种,归怀逃亡,其所择才,急于近地有司,若不注授所在,唯闻假摄编室胬,田土益荒,请减前件选」。敕旨宜依。
十一年九月,中书门下奏:「字人之官,从古所重,遂许论荐,冀得循良。其或不依节文,虚指事迹,既开谬举之路,实长人幸求之风。望自今已后,所举人事迹与节文不同,及简勘无据,并到官后不称职,及有负犯等事,并请量轻重,坐其举主,轻则削夺,重则贬谪。伏以前后敕文,虽有条约,比来铨锒辔褚蜓,今重申明所期画一。其举人到省后所简勘,如与节文不同,仰具事由,并举主名衔申中书门下。如所司卤莽,便与判成察知事状违越,则所司举主同坐」。从之。
十二年六月,敕:「自今已后,应受权判官、京官一考已上,外官两考已上职事条举者,然后正授。如未及正授,别要除改者,不得全用。权知、判官资,如特委重务,即不在此限」。
十三年六月,停每年举荐县令。
十四年三月,吏部奏请用郓、曹、濮等一十二州州县官员阙。先是,淄青不申阙员,至是,叛将李师道诛,始用阙马。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二月,中书门下奏:「见任正员官充职掌等,比限两考及授官,经二周年以上,方许奏请,然后依资改转。有才在下位者,不免留滞。请自今已后,诸道使应奏请正员官充职掌,经一年者,即依资与改转。如未周者,即量与同类试官如此处分,庶将得中敕旨依奏。
长庆二年三月,制曰:「如闻近日武班之中,淹滞颇久,又有诸道荐送大将,或随节使归朝。自今已后,宜令神策六军使及南衙常参、武官,具由历并前后功绩,牒送中书门下。若勋伐素高、人才特异者,量加奖擢。其常参武官,准具员年月日改转,勿令淹滞。诸道军府大将监察以上官者,三周年与改转。大将未曾奏官者,亦准奏请应。天下诸军,各委本道据守旧额,不得跞∮屑跏,俳∮兴劳,跏抡呷周年,不得停本分衣粮。自宪宗御宇至此十八年矣,凡朔方、吴、蜀洎山东两河,累兴问罪之师,其间兵戈少息者,不五六岁。故帝自藩邸细闻军旅之事,谓戎臣武卒,常宜姑息。继统之始,则以恣行给赉。神策禁旅,须左右三军兵建号长行者,其名最众,人尚获五万。至于非时赐与,不可胜纪,骄横不戢,其势已甚。今又降优假之诏,俾其蕃大,复有工贾胥吏窥畛籍者,厚持糸昏货纳于方镇。方镇嗜利者,即以大将文符给之,伪其职秩,年月未几,则求荐闻,必曰:某以岁久宜迁,某以殊勋,合奖宰臣奏拟,下得王官,欲望兵复于农,官清其品,难矣。
。
九月,诏曰:「广德、贞元再有敕旨,要官密戚并不许任京兆判司。畿令两赤县丞、簿、尉等,缘人不遵行,更资提举。自今已后,切宜禁断」。
十月,中书门下奏:「诸司要官密戚周亲,见任府县官。伏以所立是防,止缘权要。今诸司卿监保传三少,詹事祭酒王傅、西班将手交等,亦无威力,敢冒典章,一概防闲,事诚太过。自今已后,应宰臣及左右仆射、御史大夫、中丞、给事、舍人、左右丞、诸司尚书、侍郎、度支、盐铁使在京城者,并诸王、驸马期周以上亲,并女婿亲外甥,请准广德二年三月十一日及贞元二年二月十三日敕,不得任京兆府判司。畿令两赤县长安、万年丞、簿、尉,其馀一切并不在此限,冀典法易遵,群情大惬」。诏付所司,永为常式。
敬宗宝历元年正月,制曰:「如闻去冬吏部选人驳放者众,或文状粟错,或书判差池,主司守文,不得不尔。既施惠泽,亦在г恩。其长名及杂驳选人,如有未离京城者,委吏部今月内简勘,除涉逾滥者,馀并却收,以比远残阙注拟。如不情愿,不可强之。又刺史、县令已后,若无过犯,未满三周年,不得除替。如理行尤异,但议就加。其有才宜他职灼然要籍者,中书门下先具事由及授上年月,奏听进止」。
二年二月,容管经略使严公素上言:「容州及普宁等七县,请同广、韶、桂、贺四州例北选」。从之。
十一月,敕:「京百司应带职奏正员官者,自今已后,宜于诸司及府县见在任官中选择,便以本官充职。如见任无相当者,即任于当年见选人中奏用,便据资序与官,不要更待铨试,仍永为常式」。
十二月,敕:「应请以一子官回授诸亲者,自今已后,须是周亲,仍勘验分明,方可注拟」。从有司之请也。
是月,吏部又奏:「伏以吏部每年集人及定留放,至于注拟,皆约阙员。近者入仕岁增,由阙日少,实由诸道州府所奏悉行,致令选司士子无阙,贫弱者冻馁滋甚,留滞者喧诉益繁。至有待选十馀年,裹粮千馀里,累驳之后,方敢望官注拟之时,别遇敕授私惠,行于外府,怨谤归于有司。特望明立节文,令自今已后,诸司诸使、天下州府选限内不得奏六品已下官」。敕旨依奏。
文宗太和元年正月,山陵使奏:「伏以景陵、光陵已来,诸司诸使所差补押当及杂职掌等官,皆据旧例合得减选,其中有无选可减者便放。非时选吏曹,缘是承优放选,例多判成,有过格,年深身名,逾滥赴常选,不得者多求减。选职掌图得非时集,因缘优敕,成此人幸门,其吏曹为弊颇甚。今请应差前资官充职掌,并不得取选数。已过格人,庶绝奸冒」。敕旨依奏。
是月,敕:「应缘诸军使充押当杂任使,合承优减选人请差前资官充,不得取选数过格人」。
五月,礼部奏:「山陵挽郎,准光陵合补二百二十人。伏以近者仕进多门,身名转滥,苟循往例,为弊滋深。取前弘文、崇文馆生及已考满太庙斋郎充,如人数不足,兼取前明经充。其中有未过者,请放冬集,仍减两选。已定各集者,减二选」。从之。
八月,敕:「诸道诸军使应奏判官并每年冬荐等所奏判官,除新开幕府,据元额置署外,其向后奏请,如是元阙,即云官某职,今奏某人充。如已有,今更奏,即云某职某人缘某事停,奏某人替具。前使下台省官合冬荐者,除府使罢外,既有荐用,当且要籍,岂合数月之间,便称去职?自今已后,如带职掌授台省,未经两考者,不在冬荐限。如其中实有事故罢免者,亦须待授官周岁,然后许冬荐状中具言罢免事故。其他官据品秩合冬荐者,则依元敕」。
九月,中书门下奏:「诸道应奏州县官衔散试官,及无出身人幕府迁授致仕官、诸京司奏流外,诸道进奏官等两畿及诸道奏长马县令、录事、参军、簿、尉等,两京及诸道州府六品已下官,除初授外,并合是吏部注拟。近日优劳资荫,入仕转多,每年选集,无阙可授。若容滥请,是启人幸门,遂使平人,不无受屈。今请并停淮、山南、三川、硖内及诸道比远,虽吏部注拟不情愿赴任者,及元不注拟者,其县令、参军长史倚赖,义不容私。如有才术优长,假摄劳效,特许前资见任,及有出身人中奏请,每道不得过三五人。如诸道县令、录事、参军政事异能决疑,及缉理残破,若须旌赏者,许所在奏论。然须指事而言,在选限内亦请准宝历二年十二月七日敕处分京诸司、流外官并每年系部阙员,今并不许奏请致仕,酌法循旧,颇越典章。自今请自常参官五品以外官及四品者许致仕,馀停又幕府迁授。章服。贞元、元和之间,使府奏职至侍御史,然后兼省官。至于章服,皆奖时效,人思劝勉,克巳慕名。近日奏殿中及戎卒,便请朱紫,数事俱行。其中自绿腰金,皆非典故。请自侍御史后年月足后,便始与省官。至于朱紫,许于本使府有事迹尤异为众所知者,然后许奏请。唯副使、行军奏职时,如先著绿,便许著绯,馀不在此限。又诸道进奏官,旧例皆不奏正官,近既奏请,仍于别道占请,有俸禄处,颇乖典制。今请并奏当道官如资历已至五品,考满日已前者,望许至考满日」。从之。近岁人幸门,杂启以前四条者又甚。时宰臣方贞百度,故次第矫革马。
十月,中书门下奏:「应礼部诸色贡举人及吏部诸色科目选人等,凡未有出身,未有官如有文学,只合于礼部应举。有出身有官,合于吏部赴科目选。近年以来,格文差斥多有白身及用散试官并称乡贡者,并赴科目选。及注拟之时,即妄论资次,曾无格例,有司不知所守。其宏词拔萃,学究一经,则有定制,然亦请不在用散试官限。其三礼、三传、一史、三史明习律令,第如白身,并令国子监及州、府同明经进士荐送。如考试及第、明习律令同。明经一史、三礼、三传同进士三史常年阙,送吏部便授第二任官。如有出身及有正员官,本是吏部常选人,则任于吏部,不限选数。应科目三史则超一资授官,如制举人既诸色人中皆得选试,则无出身,官人并可以请,不用散试官」。从之。二年闰三月,都省奏:「落下吏部三铨甲内今春注超资官凡六十七人,敕部省所执是格,铨司所引是例,互相陈列,颇亦纷纭。所贵清而能通,亦繇议事以制。今选已过,方此争论,选人可哀,难更停滞。其三铨已授官,都省落下并依旧注与重团奏,仍限五日内毕。其中如官超一资,半资已今据稍优者,至后选日量事降折。尚书、侍御注拟不一,致令都省以此兴词,郑嵌著各罚一季俸。东铨所落人数较少,杨嗣复罚两月俸。其今年选格,仍分明标出近例有可行者收入格,不可者于格。内书破,则所司有文可守,选人无路人幸求」。时尚书左丞韦弘景以吏部注拟不公,选人多超资授官,纪按其事,落下甲敕申吏部引例,以为据选人辈,又惜官已成,道路沸腾,日诣宰相喧诉,遂降此敕。
六月,敕:「应诸军使及诸道军将,兼特授正官,如闻内外官曹,悉皆充满,上自要重,下至卑散,班行府县,更无阙员,或未经考,便须更替,相沿荐请,为弊滋深。况设官有定额,不可增加列,职无常数,难兼命秩。又文武名分,授受各殊,其诸使、诸道将校等,自今后宜依注例除旧有正官外,并不得兼授正官」。
九月,敕:「吏部今年东都选事,宜令河南尹王播权知侍郎,铨试毕日停」。
三年二月,敕:「岭南选补,虽是旧制,远路行李,未免劳人当处。若有才能廉使,宜委推择待兵息事简,续举旧章。其南选使,可更停一二年」。
四月,中书门下奏:「内外文武官除授,近日人多干竞,迹罕贞修,或日诣宰司,自陈功状,或上黩宸,涨祈恩私,亦有粗因劳绩,已授官荣。及居今任,别无课效,唯引向前事状,只希更与迁罘彩谴,肆魃砸立制。伏望自今须有除授,并先选吏,迹有闻行已务退者,随才奖用。如有迹涉浮躁,事形徼求者,量加摈弃」。从之。又诏「东都选事宜权停。
七月,敕:「诸道进奏官,旧例多是本道差文武职掌官充。自后遂有奏带正官者。近又有诸兼简校官及宪官者,递相援引,转无章程。自今已后,更有奏请带正官者,不得兼简校及宪官。如准诸道、诸军、诸使职掌官例,请简校兼宪官充,则不得带正员官,其见任有官者,且听仍至合转改时商量处分」。
四年五月,中书门下奏:「准太和元年九月十九日敕,鸶忽界芗,爸畹雷嗲胫菹毓傥ㄉ浇H川硖内及诸道比远许奏县令、录事参军,其馀并停。自敕下以来,诸道累有奏请,如沧、景、德、棣敕后已与数员。伏以敕令颁行,不合违越,苟有便宜,则须改张。自今已后,山、剑、三川、硖内及诸道比远州县官,有出身及前资正员官人中,每道除录事外,望各许奏三数员。如河北诸道沧、景、德、棣之类,经破伤之后,及灵、夏鼓、麟、坊、泾原、振武、丰州,全无俸料,有出身人及正员官,悉不肯去,吏部从前多不注拟。如假摄有劳,望许于诸色人中量事奏三数员。其馀勒约及期限,并依太和元年九月十九日敕处分」。可之。
七月,吏部奏:「当司两铨、侍郎厅,伏以吏部居文昌首曹侍郎为尚书二职,铨庭所宜,顺序厅事,固有等差。旧以尚书厅之次为中铨,其次为东铨。自乾元中,侍郎崔器以当时休咎为虞,奏改中铨为西铨,久次侍郎居左,以新除侍郎居右,因循倒置,议者非之。伏请今以后以久次侍郎居西铨,以新除侍郎居东铨」。敕旨依奏。
是月,吏部奏:「三铨正令史每铨元置七人,今请依太和元年流外铨起请置五人,减下二人,南曹令史一十五人。今请依太和元年流外铨起请节文减下三人」。奉敕宜依。
五年二月,吏部奏请量抽太和三年终已来至今年三月、四月已来得员,及计人成三考阙四十五员。伏缘去冬诸色黄衣参选者倍多于常年,其间十七人,皆是勋臣贵戚及常参官子弟,不可任远处州县官。三铨以当年合用阙方员,发遣之外,每铨各有十馀人未得官。今请准元和中及长庆初敕例,据见在人数,量抽前件阙注拟毕,具所用阙闻奏」。敕旨:「宜依」。
六月,敕:「应选人未试已前南曹驳放,后经废置详断,及准堂判却收比来南曹据给帖人数续到续试铨司,吏不考判,便同平留选人例注拟,稍涉侥人幸。自今已后应有此色,并请待正月十日准格详断。限毕,都引、试判不及格,并杂犯及续简勘库报并前选子案不同,并驳放,不在更陈状披诉,及重详断之限。
是月,又敕:「应选人及冬集人子,案门下省简勘毕后,比来更考南曹令史收领,却纳门下甲库,在于公事,颇甚劳烦。自今已后,请勒吏部过院本,令史便自分付甲库,以备他年检勘。请门下省勒甲库令史,每过选切点勘,收什明立文案,据官吏等递相分付,不得妄有破除。南曹申请之时,如有称失落欠少本,令史专知官准简报楷,改违条例处分」。
是月,吏部奏:「准贞元十八年四月一日敕,诸亲注得外官欲赴任,自今已后,每年须先奏闻者,今请至时准敕简敕闻奏。其诸亲已薨、殁,子弟注得外官者,准前后敕合奏闻。起今已后,请便赴集,更不在重奏,限其给解,处审勘责,仍于家状一一具言,亲等第如违驳放」。敕旨「依奏。
是月,敕:「南曹简勘废置详断选人,傥有屈事,足以往覆辨明。近年已来,不问有理无理,多经中书门下接诉,致令有司失职,莫知所守。选人逾分,唯望哀矜,若无条约,恐更滋甚。起今已后,其被驳选人,若已依期限经废置,详断不成,自谓有屈任经中书门下陈状状到吏部后,铨曹及废置,更为详断,审其事理可收即收。如散至三人已上,废置郎官请牒都省罚直。如至十人以上,具事状申中书门下取处分。如未经废置详断,公然越诉,或有已经,详断不错,跞有投论者,选人量殿两选,当具格文榜示,冀无冤滥,亦免人幸求。
七月,敕:「诸色艺能授官,自今已后,如有罪犯停职者,委本司牒报吏部,不在叙用限」。
六年五月,御史台奏:「请诸道节度、观察、防御、经略等使,有子孙授京城及诸州府官,合赴任奏请勾留在本道事。伏以本置官员,藉其任守吏曹注拟,皆是职司。况调选须有出身,合年十五已上,比及于二十已下,十年则二十五年,足可以为成人矣。今则皆称年小奏请勾留,在于相承,习以成例。若实年小,即不合早补身名,若实当年,又何虑为官不了?今请诸方镇子孙应选授及奏授官,一切勒归本任,不得跞奏留。如或恩出殊常,特赐一子者,年五十以下即任奏听进止,庶得藩方绝尘冒之请州府无假摄之官,中外遵承,典章不紊」。从之。
八月,制:「凡权知授官,皆缘本资稍优未合,便得藉才擢用,故且权知。若通计五考,即便同正授,极为侥人。幸自今已后,应诸州府五品长马权知、正授,通计六考满,停其勒留官。如有未满,六考停给课科者,便准此却与支给」。
七年五月,中书门下奏:「国之根本,系于生灵,人之性命,县于守宰、刺史。犹官重事隔,莫得躬亲,亲人之切,无如县令。况自兵兴已来,仍岁灾歉,百姓凋弊,救弊之术,在于择吏。又录事参军纠察属县,课责下僚,一郡纪纲,藉其提举。若曰令吏曹注拟,无由得尽人才,真伪难知,贪廉莫辨。准太和二年赦书,已令拣择,缘吏部起请,多有异同。访闻近年已来,所举殆绝。又去年吏部举请令郎官、御史等举荐堪为县令、录事参军者,虽有保任之言,殊非责成之道。台省官假,使是其亲故,或素所深知。既非得于任官,未必究其事实,岂若考绩效于理所,听善恶于氓谣,则政之否臧,较然易辨。臣等商量,望令京兆、河南尹及天下刺史,各于本府、本道常选人中拣勘,择堪为县令、司录、录事参军人名具、课绩才能闻荐。其诸州先申牒观察使,都加考锷。晁椭晾舨,恐裂〖日不要就选场更试书判。吏部尚书、侍郎引诣铨曹,试时务状一道,访以理人之术,及自陈历任以来课绩,令其一一条对。但事理明切,不假词华,取其理识优长者以为等第,便于大县及难理处注拟,仍取税五万贯以下县注授,即免尽占常选人阙员。其刺史所举县令、录事参军,如并有两人,得上下考,就加爵秩。在任年考已深者,便优与进改。其县令、录事、参军,如在任绩效明著,兼得上下考及陟状者,许非时放选。仍优与处分,便委本州长吏闻荐,庶得详其实效。如所举县令、录事参军犯赃一百贯已下者,刺史量削阶秩。一百贯已上者,移守僻远小郡观察使。望委中书门下奏听进止。其犯赃官,纵屡逢恩赦,亦不在收叙之限。所举人中,如有两人善政,一人犯赃,亦得赎免。如此,则长吏切于求理,须自择才,上奉朝章,必无滥举。可之。其馀官见任,得上下考,与减三选,如两选已下者,同非时人例处分。
七月,中书门下奏:「诸道、诸使停罢,郎官、御史等望令罢职后,其所任官,经两考已上,方得冬荐。如所任官未经考者,许以罢职后,计月日成两考,即得冬荐。如考数未满,便冬荐者,其所举官量加殿罚。如文学才行堪奖用者,中书门下别加采择,不在此限。诸州府上佐罢秩后,便求本道荐状入城。今中外官员年不盈溢,闻荐继至,除授稍难,其上佐考满后,望量立年限,经二年已上,方得闻荐。其非时替者,更守二年,即似稍屈,望一年后许冬荐,如才行政绩为众所知者,望委中书门下搜访,与罱辈辉诖讼」。蘩从之。
八年正月,吏部奏:「准敕疏理诸色入仕人等。今诸司流外令史、府史掌固礼生,楷书、医工及诸军诸使承优官典总一千九百七十二员,共请权减六百五十七员」。兵部奏:「应管左右仗干、牛仆寺、殿中省司马、左右金吾仗长上共一百六十一员,今三色共请减六十七员,文简、武简三卫每年三铨、都请留六十人为定」。礼部奏:「明经、弘文馆生、太庙郊社斋郎、掌坐等共五百五十二人,今六色共请减一百三十八人」。从之。
九月,敕复集吏部、礼部、兵部,今年选举铨试之期,递延一月。
九年十二月,敕中书、门下吏部各有甲库,籍天下诸色出身,以防逾滥。诸道应奏诸色官改转,悉下三库,以稽其实。委给事中、中书舍人、吏部格式、郎中各与本甲库官具有无异同,申中书门下,然后进拟。如诸司使所奏不实,或以无为有,各加惩殿,以绝奸源。
开成元年二月,中书门下上言:「诸州刺史、诸府少尹、次赤令,诸州府五品已上官并常参官等,在任之例,约是三载命代之后,遽使到京,人数既多,阙员常少,稍经时月,则诉饥寒起。今后请据旧章,刺史及五品已上官在外应受替去任,非有徵召,未得到京。宜委所在州府,每两月一度,申中书门下。其初状仍具前任政绩受代月日,中书门下准前置具员,量才除授。其家在上都因自归止者,京兆府申奏。
十月,中书门下奏:「两畿及两京奏六品已下官除敕授外,并吏部注拟。准太和五年五月二十六日敕,中书门下奏,近敕隔绝,诸司奏六品已下宽免占,吏部阙员亦稍绝邪滥。其两府司录及尉知捕贼,皆藉荒苡貌钭ㄈ,卫舨克注,或虑与事稍乖,自今已后,京兆府及河南府司录及知捕贼满据官员合入者充,其馀并准太和元年九月敕及太和四年五月四日敕处分。
二年二月,吏部奏:「准制请叙一子官。张茂昭男左武卫大将军克勤进状称:男小未堪授任,请回与外甥,准起请节文,只许回与周亲」。克勤又奏:「承前诸家请回授外甥,并蒙允许中书省牒吏部详断,左司员外郎权判吏部废置。裴夷直断一子官,恩在报功,贵延赏典,若无己子,许及周亲。今张克勤自有息男,妄以外甥奏请,移于他族,知是何人?傥涉卖官,实为乱法。虽援近日敕例,难破著定节文,国章既在必行,宅相恐难虚授。具状上中书、门下,并牒申中书省,克勤所请不允,遂为定例。
四月,中书门下奏:「天下之理,在能官人。古人以还委重,吏部自循资授,任衡镜失权,立格去留,簿书得计比。缘今年三月选事方毕,四月已后,方修来年格文,五月颁下,及到地远,已及秋期。今请起今月与下长格,所在州府榜门晓示,其所资官,取本任黄衣本贯解一千里内,三月十日解到省,二千里三千里,递加十日,并勒本州赍送选人发解讫,任各归家。其年七月十五日,齐于所住府看吏部长榜定留放。其得留人,并限其年十二月十日齐到省试注唱。正月内铨门开,永为定例。如其年合用阙少,选人文书无违犯可校,则于本色阙内先集选深人年长人,其馀人既无阙可集南曹俱为判成榜示所住州县府许次年取本住州府,公验,便依限赴集,更不重取本住本贯,解旧格已从不便更改,事遂不行。
七月,诸道有以试御奏授州县官者,帝于阁内谓宰臣曰:「每年选人辛勤用苦,尚无缺员,与之试御奏授,不可轻许」。唯河北道吏部不注,许其奏请」。繇是四方之人,幸人暂息。
十二月庚戌,中书门下奏:「武官合入郎将等,其堪送名者,请中书门下准吏部送名例磨勘,仍先过堂,然后比拟」。从之。
三年三月,吏部奏:「去年所修长定选格,或乖往制,颇不便人,不可久施,请却用旧格」。从之。
八月辛丑,中书门下奏:「伏准开成元年正月一日敕,诸州刺史、少尹、赤令并常参官等授替去任,非有徵召,不得到京。宜委所在州府,取其由历,每两月一度,申中书门下省。参详敕意,以前件官到京后,未有除授,旅食可矜,且令在外,以候迁陟。访闻远地,不谕朝旨,将谓故有敕格阻其恋阙之心,干进者亦以迭来,守道者便成废滞,恐须鹫以犬旬众情。其诸道州府,应有前件官等得替后,任赴阙廷,或家在四方,亦随所便」。从之。
十二月,制曰:「应诸道奏请,军将兼巡内州、别驾、长史、判司等,近日诸色入流人多,官途隘窄,诸道军将自有衣粮优厚之处,仍兼月俸。若更占州县员阙,则文吏无所容身,须有申明人知分限起。今已后,诸道节度、团练、防御等使,不得更奏大将充巡内上佐等官,今日已前见任者,且依任前守官,应京有司有专知别当及诸色职掌等。近日诸司奏请州县官及六品已下官,充本司职掌,援引旧例,色目渐多,致使勾留,溢于旧额。起今已后,各于本司见任官寮之中拣择差署,不得别更奏官。如是敕额职名,当司无官员相当者,即任准旧例奏请。
四年正月,吏部奏:「岭南五管及黔中道选补,准元和十年九月二十九日格,五年一集。至选前一年南曹先牒五管等道催索文解。又准太和五年三月十八日敕权停,令欲准格简举排比,伏请裁」。下制曰:「两道选补停罢多时,极为利便,隔年举奏,挠动远情,宜更停」。五年,议者以为人远地便,不足为虑,曾不知旧制无遗于远人,事可经久,令一方之政得其人,则一境之人受其福。苟非其人,则假摄之官皆授里人。至有胥贾用贿求假,本州令录裒敛剥下,而又恣其喜怒以报,已私自罢选补使,令藩方差官杼轴之叹,南人益困。
二月,敕:「吏部去冬粟错及长名驳放选人等,如闻经冬在京,穷悴颇甚,街衢接诉,有可哀矜。宜委吏部简勘条流钤辖,如非逾滥,正身不到欠考欠,选大彖Σ≈外,即与重收。以比远残阙注拟,不得用平留阙。如员阙不相当,一唱不伏官者,便任冬集,不在更论诉限。如未经中书门下陈状,敕下后不得续收。今年已后,不得以为例」。
七月己丑,制曰:「诸门入仕人数转多,每年吏曹注拟无阙,唯河北诸道、河东、泽、潞、山、剑、三川、京北、京西管内官员稍多,假摄之中,实有劳效,每年许奏三两人,仍须是元额阙不得替见任人。其馀诸道,并不得奏人」。
五年七月,潮州刺史林郇阳奏:「州县官诸同、漳、河、广、韶、桂、贺等州例,吏曹注官」。敕旨:「潮州是岭南大郡,与韶州略同,宜下吏部准韶州例,收阙注拟。馀依」。
十一月,岭南节度使卢钧奏:「当道伏以海峤择吏,与江淮不同,若非谙熟土风,即难搜求人瘼。且岭中往之,弊是南选,今之弊是北资。臣当管二十二州,唯韶、广州官僚,每年吏部选授道途,遐远瘴疠,交侵选人,若家事任持,身名真实,孰不自负,无繇肯来。更以俸入单微,每岁号为比远。若非下司贫弱,令使即是远处无能之流。比及到官,皆有积债十中,无一肯识廉耻。臣到任四年,备知情状。其潮州官吏,伏望特循往例,不令吏部注拟,且委本道求才。若摄官廉慎有闻,依前许观察使奏正。事堪经久,法可施行」。敕旨依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