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部 崇祭祀
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甲寅,诏曰:「今山川百神,应典礼者,尚未咸秩。其议增修群祀,以祈丰年」。是月,东巡狩。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壬申,宗祀五帝于孝武所作汶上明堂,以光武帝配,如雒阳明堂祀。
四月,还京都,为灵台十二门,作诗,各以其月祀而祭之。
三年二月戊辰,幸中山,遣使者祀北岳,出长城。《史记》,蒙恬为秦筑长城,西自临洮,东至海。
三月乙夕,⼙进幸赵。庚辰,祠房山于灵寿。灵寿,县名,属常山郡。房山今在镇州房山县西北,俗名王母山,上有王母祠。
安帝元初六年三月庚辰,始立六宗祀于雒城时尚书欧阳说谓:「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为上下四方之宗,礼比太社也」。
。
延光三年二月辛夕,⼙幸太山柴,告岱宗太山,王者告代之处,为五岳之故曰岱宗,燔柴以告天
。
壬辰,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
灵帝熹平五年四月,复崇高名为嵩高《前书》:「武帝祠中岳,改嵩高为崇高东观」。《汉纪》曰:「使中郎将堂典请雨,因上言改之,名为嵩高山
。
献帝建安元年七月甲子,至雒阳。丁丑,郊祀上帝。
八年十月己巳,公卿初迎冬于北郊斯礼久废,故曰初
。糸总章始复备八佾《袁宏记》云:「迎气北郊,始用八佾舞列也。舞者之行列,往因乱废,今始备之。糸总章,乐官名,古之《安代乐》」。
。
魏文帝黄初元年十一月庚午,即阼于繁阳,燎祭天地、五岳、四渎。
二年正月,郊祭天地明堂。甲戌,校猎至原陵。乙亥,朝日于东郊。是年六月庚子,初祀五岳四渎,咸秩群祀,瘗沉骤怠。
四年七月乙未,大军当出,使太常以特牛一告祠于郊。
六年八月,帝以舟师入淮。九月,遣使者沉璧于淮。
明帝太和元年正月,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皇于明宗堂以配上帝。
二月丁亥,朝日于东郊。
八月己丑,夕月于西郊。
四年八月辛巳,行东巡,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岳《魏书》曰:「行过繁昌,使执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祀受禅坛」。
景初元年十月乙夕,⼙始营雒阳南委粟山为圜丘。诏曰:「昔汉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瓷,劳笳孜欢,嗖痪见,是以兴废无常。一彼一此,四百馀年废无乩窆,糯之所更立者,遂有阙焉。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
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自正始以后,终魏世不复郊祀。
陈留王咸熙元年正月,幸长安,使者以璧币祀华山。晋武帝泰始二年正月,诏曰:「有司前奏,郊祀权用魏礼,朕不虑改作之难,令便为永制。众议纷纭,遂不时定,不得以时供飨神祗,配以祖考,日夕难企,贬食忘安,其便郊祀」。时群臣又议:「五帝即天地,王气时异,故殊其号,虽名有五,其实一神。明堂、南郊,当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座而已。地郊又除先后配祀」。帝悉从之。
二月丁丑,郊祀宣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
十一月,有司议奏:「古者丘郊不异,宜并圜丘、方丘于南北郊,更修立坛兆。其二至之祀,合于二郊」。帝又从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肃议也。是月庚寅冬至,帝亲祀圜丘于南郊。自是后,圜丘方泽不别立。
太康二年正月,有司奏:「春分依旧请车驾祀朝日寒温,未每刹磺壮鲒,曰礼仪宜有常。若如所奏,与故太尉所撰不同,复为无定制也。间者难未平,故每从所奏。今戎事弭息,惟此为大按诏,帝复为亲祀也
。
三年正月,帝亲郊祀,皇太子悉侍祠。
九年三月壬辰,初并二社为一前汉但置官社而无官稷,莽置官稷,后复故。汉至魏但太社有稷,而官社无稷,故尝二社一稷也。晋初仍魏,无所增损。至太康九年建宗庙,而社祀坛与庙俱徙,乃诏曰:「社实一神,其无二社之祀」。
。
十年六月庚子,复置二社。
十月,诏曰:「《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而《周官》云:祀天旅上帝。又曰:祀地旅四望。望非地,则明上帝不得为天也。往者众议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礼文不正。且《诗序》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宣帝以神武创业,既已配天,复以先帝配天,于义亦所不安。其复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惠帝元康六年,尢呈中破为二,诏更镌石,令如旧,置高尢成下衿,剖入地一丈。
元帝大兴二年春,始议立郊祀仪尚书令刁协、国子祭酒杜夷议宜水页,旋都雒邑,乃分司徒荀组据汉,献帝都许郡,便立郊。自宜于此贩铈羝锿,醯计蜕、滠、么、绿、常、华、恒、中书侍郎庾亮,皆同组议,事遂施行,立南郊于巳地。其制度皆太常贺循所定,多依汉及晋初之仪。三月辛卯,帝亲郊飨配之礼,一依武帝始郊故事。是时尚未立北坛,地祗众神共在天郊
。
明帝大宁三年七月,诏曰:「郊祀天地,帝王之重事。自中兴以来,惟南郊未曾北郊,四时五郊之礼,都不复设。五岳、四渎、名山大川,载在祀典,应望秩者,悉废而未举。主者其依旧详处」。
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明帝前旨,于覆州山南立北郊天郊,则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轩辕、后土、天一、太一、太微、钩陈、北极、雨师、雷、电、司风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地郊则五岳、四望、四海、四渎、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医无闾山、蒋山、松江、会稽山、钱塘江、先农,凡四十四神也。江南诸小山,盖江左所立,犹如汉西京关中小水,皆有祭秩也。是月辛未,祀北郊,始以宣穆张皇后配地,魏氏配地事皆非晋旧也。
康帝建元元年正月辛未,南郊。辛巳北郊,帝皆亲奉。后魏道武登国元年,即代王位于牛川,西向设祭告天,礼成。
天兴元年七月,迁都平城,始立社稷,并立坛兆,告祭天地。
二年正月甲子,初祠上帝于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为坛通四陛,为檑三重,天位在其上,南面,神元西面。五精帝在坛内坛,槟谒牡鄹、黛镀浞揭坏墼谀┤赵挛逍嵌十八宿天一太一、北极司中、司命、司禄、司民在中,槟诟、饕蚱、浞狡、溻糯邮、痴吒饕磺р派疋户在外。槟诮逵,棉唤沼。裼盟,柠直矣。檬帛,牲用黝犊,器用陶匏。上帝、神元用犊各一,五方帝共用犊一,日月等共用牛一。祭毕,燎牲体在于坛南巳地从阳之义。其瘗地坛兆,制同南郊。明年正月辛酉,郊天。癸亥,瘗地于北郊,以神元窦皇后配。五岳名山在中,槟谒匿麓蟠于外槟诤笸,辽裨后牲共用玄牡一,玉用两直矣。檬帛,五岳等用牛一。祭毕,瘗牲体在于坛之北亥地,从阴也。其后冬至祭上帝于圜丘,夏至祭地于方泽,用牲币之属,与二郊同。冬十月置大社、大稷、帝社于宗庙之右,为方坛四陛。祀以二月、八月,用戊,皆太牢。句龙配社,周弃配稷,皆有司侍祀。立祖神尝以正月上未,设藉于端门内,祭牲用羊、豕犬各一。宫中立星神,一岁一祭,尝以十二月用马荐各一,牛豕各二,鸡一。太祖初有两彗星见,刘后使占者占之曰:「祈之则当扫定天下」。后从之,故立其祀。又立神位,十二岁一祭,尝以十一月各用牛一、鸡三。又立王神四岁二祭,尝以八月、十月各用羊一。又置献明以上所立天神四十所,岁二祭,亦以八月、十月神尊者以马,次以牛,小以羊,皆女巫行事。
三年正月癸亥,有事于北郊。
二月丁亥,诏有司:「祀日于东郊,用も牛,秋分祭月于西郊,用白羊一。
天赐二年四月,复祀天于西郊为方坛一,置木主七于上,东为二陛,无等。周垣四门,门各依其方色为名。牲白犊、黄驹、白羊各一。祭之日,帝御大驾,百官及宾国、诸部大人毕从至郊所。帝立青门内近南坛西,内朝臣皆位于帝坛北外,朝臣及大人咸位于青门之外。后率六宫从黑门入,列于青门内,近北,西面。廪牺令掌牲,陈于坛前。女巫执鼓,立于陛之东,西面。选帝之十族子弟七人,执酒在巫南,西面北上。女巫升坛摇鼓,帝拜,后肃拜,百官内外尽拜。祀讫,复拜。拜讫,乃杀牲,执酒七人,西向,以酒洒天神主,复拜,如此者七,礼毕而返。自是之后,岁一祭。
明元永兴三年三月,帝祷于武周车轮二山初,清河王绍有宠于道武,性凶悍,帝每以义责之,弗从。帝惧其变,乃于山上祈福于天地神祗。及即位坛兆,后因以为常祀,岁一祭,牲用牛,皆帝亲祀之。无常月。明年,立道武庙于白登山,岁一祭,其牲太牢,帝亲祀之,亦无常月。兼祀皇天上帝,以山神配,旱则祷之,多有效。是岁,又加置天地日月之神及诸小神二十八所于宫内,岁二祭,各用羊一。又别置天神等二十三于道武庙左右,其神大者以马,小者以羊。
泰常三年,为五精帝兆于四郊,远近依行数,各为方樗。谋蒇坛,三重,通四门,以太耳、Э等及诸佐随配侑祭。黄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馀四帝各以四立之日,牲各用牛一,有司主之。又六宗、灵星、风伯、雨师、司民、司禄、先农之坛,皆有别兆。祭有常日,牲用少牢。立春之日,遣有司迎春于东郊,祭用酒脯、枣栗,无牲币。又立五岳、四渎庙于桑乾水阴,春秋遣有司祭,有特牲及币。四渎唯以牲牢,准古望秩云。其馀山川及海若诸神在州郡者,合三百二十四所,每岁十月,遣祀官诣州镇遍祀。有水旱灾厉,则牧守各随其界内而祈谒,其祭皆用牲。王畿内诸山川,皆列祀次祭,若有水旱,则祷之。
四年八月辛未,幸代,至雁门关,望祀恒岳。
八年正月,北巡恒岳,祀以太牢。
四月,幸雒阳,遣使以太牢祀嵩、高、华岳。还,登太行。
五月,至自雒阳。诸所过山川,群神祀之。
太武神鄱年四月,以小驾祭天神。礼毕,帝遂亲戎,大捷而还,归格于祖祢,遍告群神。
太延元年,立庙于恒岳、华岳、嵩岳上,各置侍祀九十人,岁时祈祷。其水旱,春秋泮涸,遣官率刺史祭以牲牢,有玉币魏之先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雒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雒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尝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厂诣石堂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讳谨遣,厂等用骏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自启辟之初,涛一首,嬗诒送撂,锢载亿年,聿来南迁。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剪凶蠊,硗囟ㄋ谋。叱迦四揭,档律弗彰。岂谓幽遐,稽首来王。具知旧庙,弗毁弗亡。攸攸之怀,希仰馀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敢以丕功,配享于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厂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醴而还。后所立桦木长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谓魏国感灵祗之应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馀里。明年六月,司徒崔浩奏议:「神祀多不经,案祀典所宜祀,凡五十七所,馀复重及小神,请皆罢之」。奏可
。
十二月,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
太平真君十二年十一月,帝南征,过常山,祀以太牢。浮河、济,祀以少牢。过岱宗,祀以太牢。遂临登瓜步而还。
文成兴光元年正月,遣有司诣华岳修庙,立碑数十。人在山上,闻虚中若音声声,中称万岁云。和平元年正月,帝东巡,幸辽西,望祀医无闾山,遂缘西南幸冀州,北至中山,过恒岳,礼其神而返。
二年二月,帝南巡,过石门,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礼恒岳。
四月,旱,下诏郡州,于其界内,神无大小,悉洒扫荐以酒脯,年登之后,各随本秩,祭以牲牢。至是,群祀先废者皆复之。
献文皇兴二年二月,以青徐既平,遣中书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币祀于东岳。
孝文太和十年四月甲子,帝初以法服御辇,祀于西郊。
十二年闰九月甲子,帝观筑圜丘于南郊。
十三年正月辛亥,有事于圜丘。于是初备大驾。五月庚戌,有事于方泽。
十五年八月,议肆类上帝潇读宗之礼,帝亲临决。十二月壬辰,迁社于内城之西。己酉,帝迎春于东郊。十六年二月甲午,初朝日于东郊,遂为常。
三月乙亥,帝初迎气南郊,自此为常。
八月庚寅,帝初夕月于西郊,遂以为常。
十八年二月乙丑,行幸河阴,规建方泽之所。
十九年正月己亥,南征济淮,命太常致祭。己未,行幸遐丘。遣使以太牢祀岱岳。
十一月,行幸委粟山。议定圜丘。甲申,有事于圜丘。
二十年五月丙戌,立方泽于河阴。丁亥,有事于方泽。宣武景明二年十一月壬寅,改筑圜丘于伊水之阳。乙卯,仍有事焉。
孝明正光三年十一月乙巳,有事于圜丘。
五年正月辛丑,有事于南郊。
出帝太昌元年十一月丁酉,日南至,有事于圜丘。
西魏文帝大统二年正月辛亥,祀南郊,改以神元皇帝配。
四年正月辛酉,拜天于清晖室,终帝世遂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