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七百六十八

○总录部 儒学第二

宋周续之,字道祖。晋时,豫章太守范沆犊ち⒀д屑生徒续之。年十二,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徵为太子博士,不就。高祖践阼,复召之,为开馆东郭外。续之素患风Φ,不复堪讲,乃移病锺山,卒通《毛诗》六义及礼。

雷次宗字仲伦。少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时会稽朱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总监诸生。次宗初不受徵辟,元嘉中,徵至都,开馆于鸡笼山,车驾数至,后卒于锺山。

刘湛,字弘仁。博涉史传,谙前世旧典。后以詹事为丹阳尹。

南齐关康之世居京口。笃学,以文义称,尤善《左氏春秋》。高帝为领军时,素好此学,送本与康之,康之手自微定,徵之不就。

张绪为国子祭酒,长于《周易,言精理奥,见宗一时。尝云:何平叔所不解《易》中七事,诸卦中所有时义,是其一也。

梁锺嵘,仕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

何佟之,字士威。少好三礼》,读《礼论》三百馀篇,略皆上口。仕齐为国子助教。

严植之,字孝源。少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仕齐,为广汉王国右常侍。天监四年,兼五经博士。

司马筠,字真素,少孤贫好学,师沛国刘┣,苛ψň,深为┧器。及长,博通经术,尤明三礼。卒于始兴内史。子寿,传父业,明三礼,位尚书祠部郎。

卞华字昭岳,幼孤贫好学。年十四,召补国子生,通《周易》。既长,遍治《五经》,与平原明山宾、会稽贺魍业友善。天监中,为安城王功曹参军,兼五经博士。

韦棱,字威直,性恬素,以书史为业,博物强记,当世士咸就质疑。

沈峻,字士嵩。博通《五经》,尤长三礼》。为国子助教。

崔灵恩,清河武城人也。少笃学从师,遍通《五经》,尤精《三礼》、三《传》。仕魏为太常博士。天监中,归梁,累迁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

刘┙苍铝,畋衔窖生严,植之曰:「江左已来,阴阳律数之学废矣。吾今讲此,曾不得其旁彳弗」。学者美其退让。

庾于陵清警博学,有才思。随齐王子隆为荆州,召为主簿,使与谢眺、宗俪撰群书。

贺琛伯父魑,世硕儒,授经于琛。髯溽徼〖移冻,⑼还诸暨,贩粟以自给。闲则习业,尤精三礼。卒,光禄大夫。

徐勉为尚书,博通经史,多识前载。朝仪国典,婚冠吉凶,勉皆预图议。

后梁蔡大宝少孤,而笃学不倦,善属文。初以明经对策第一,解褐武陵王国左常侍。尝以书乾仆射徐勉,大为勉所赏异,令与子游处,所有坟籍,尽以给之。遂博览群书,学无不综。

范账逞羧松⑵琉J痰,现弟瘴牟、闪屿兜隙,经术过之。位至中卫、东平王长史。

宗希颜,度支尚书如周之子,有文学,仕至中书舍人。希华亦如周之子,博通经术,为荆、楚儒宗。

陈龚、孟舒,治毛诗》,善谈名理。梁武世,仕至浔阳郡丞。元帝在江州,遇之甚重,躬师事焉。

沈洙,少方雅好学,不妄交游。治《三礼》、《春秋左氏传》,精识强记,《五经》章句,诸子史书,问无不答。初仕梁为祠部郎中,时年二十馀。大同中,学者多涉猎文史,不为章句,而洙独积思经术,吴郡朱异、会稽贺琛甚嘉之。及异、琛于士林馆讲制旨义,尝使洙为都讲。

郑灼幼而聪敏,励志儒学,少受业于皇侃。梁大通五年,释褐奉朝请。

褚仲都善《周易》,为当时之冠。笃志研玩,得其精微。梁太清初,历王国侍郎、奉朝请。俄转国子助教,兼司议郎,专讲《诗》、《易》。

陆诩少习崔灵恩三礼义》。梁时百济国表求讲礼博士,诏令诩行,位至尚书祠部郎。

岑之敬始以经业进,而博涉文史,雅有词笔,不愧醇儒。官至征南府谘议参军。

徐伯阳,敏而好学,善色养,进止有节。年十五,以文学称。学《春秋左氏》。家有史书,所读者近三千馀卷。终于新安王府谘议参军。

沈文阿,字国卫。父峻,以儒学闻于梁世,授桂州刺史,不行。文阿性刚强,有膂力,少习父业,研精章句。祖舅太史叔明、舅王慧兴并通经术,而文阿颇传之。又博采先儒异同,自成义疏,治《三礼、三传》。

戚衮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

张讥为国子助教,是时周弘正在国学,发《周易》,题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讲习,讥与弘正论议,弘正乃屈弘直危坐厉声,助其申理。讥乃正色谓弘直曰:「今日义集,辨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弘直曰:「仆助君师,何为不可?」举座以为笑乐。

后魏梁越,字玄览,新兴人。少而好学,博综经传,无所不通。道武时,为礼经》博士。

梁祚,北地人。笃志好学,历治诸经,尤善《公羊春秋》、郑氏《易》,尝以教授有儒者风,而无当世之才。与幽州别驾平恒有旧,又姊先梅堆,衾钍纤煨,家人侨居于蓟,积十馀年,虽羁旅贫窘,而著述不倦。恒时相请屈,与论经史。

平恒,字继叔,燕国蓟人。耽勤读诵,研综经籍,钩深致远,多所博通。历中书博士、秘书丞。

刘献之,博陵饶阳人。少而孤贫,雅好《诗》、《传》,曾受业于渤海程玄,后遂博观众籍。时中山张吾贵与献之齐名,海内皆曰儒宗。太祖徵典内校书,固以疾辞。

刘兰,武邑人。受《春秋》、《诗》、《礼》于中山王保、安兰读《左氏》,五日一遍。兼通《五经》。后为国子助教,卒。

封轨为考功郎中,台中称为儒雅。奏请遣四门博士明经学者,检试诸州学生。诏从之。

贾思伯位都官尚书,为侍讲。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书。

山伟,为侍中、中书令,爱尚文史,老而弥笃。

李都,字永穆。好学沉静,博通经史。

游肇外宽内刚直,耽好经传,手不释书。治《周易》、《毛诗》,尤精于《三礼》。王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位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军事、扬州刺史。

邢虬,字神虎。少为《三礼》郑氏学,明经有文思。举秀才上第,为中书议郎。

崔鸿,字彦鸾。少好读书,博综经史。

崔辩,字神通,博陵安平人。学涉经史,风仪整峻。显祖徵拜中书博士、散骑侍郎。

阳尼,字景文,北平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经籍。官至幽州平北府长史,带渔阳太守。

索敞,字巨振,敦煌人。为刘鞅助教,专心经籍,尽能传鞅之业。凉州平,入国,以儒学见拔,为中书博士。

宋钦少而好学,有儒者之风,博综群言,声著河右。后拜著作郎。

宋雅师事安邑李绍伯,受诸经传。

李业兴上党人渔阳鲜于灵馥聚徒教授,说《左氏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

张湛,敦煌人,好学,能属文。仕沮渠蒙逊为黄门侍郎。凉州平,入国,崔浩识礼之。浩注《易》,叙曰:「国家西平河右敦煌张湛、金城宋钦、武威段根三人,皆儒者,并有隽才,见称于西州。每与馀论《易》,馀以《左氏传》卦解之,遂相劝为注,故因退朝之馀暇,而为之解焉」。其见称如此。

刘芳才思深敏,特精经义。长子怿,字祖欣,雅有父风,颇好文翰,位至太常卿。

徐遵明,字子判,华阴人。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后广平王怀闻而徵焉,至而寻退。

北齐刁柔,字子温。少好学,综习经史,尤留心礼仪。天保初,除国子博士。

冯伟,字伟节,中山安喜人。少从李铉游学,铉重其聪敏,尝试问之,多所通解,尤明《礼》、《传》。后赵郡王将举充秀才,固辞不就。

邢峙,字士峻,河间莫阜人。少好学,耽玩坟典,游学燕、赵之间,通《三礼》、《左氏春秋》。天保初,郡举孝廉,授四门博士。

马敬德,河间人。少好儒术,负笈随大儒徐遵明学《诗》、《礼》,略通大义而不能精。遂留意于《春秋》,沉思研求,昼夜不倦。教授于燕、赵,生徒随者甚众。州将送至都,请试经业,授国子助教,迁博士。

孙灵晖,明敏有器度。得孙惠蔚手录章疏,研精寻问,更求师友,《三礼》、《三传》,皆通宗旨。举冀州秀才,射策高第。累至国子博士,授南阳王经府谘议参军。子万寿,聪识机警,博涉群书,礼传俱通大义。李铉,字宝鼎,教授乡里,生徒尝至数百,燕、赵间能言经者,多出其门。

刘轨思,渤海人,说《诗》甚精。少事同郡刘敬和,敬和事同郡程归则,故其乡曲多为《诗》者。轨思,天统中任国子博士。

平鉴,字明达,燕赵蓟人。父胜,安州刺史。鉴少聪敏,颇有志力。受学于徐遵明,不为章句。

鲍季祥,渤海人,甚明礼,其离文析句,自然大略可解。兼通《左氏春秋》。天统中,卒于太学博士。

刘伟好学,善《三礼》,吉凶仪制,尤所留心。位至睢州刺史。

后周乐逊,字遵贤。魏正光中,闻硕儒徐遵明领徒赵、魏,乃就受《孝经》、《丧服》、《论语》、《诗》、《书》、《礼》、《易》、《左氏春秋》大义。历太学助教博士。

杜叔毗,字子弼,襄阳人。励精好学,尤善《左氏春秋》。仕梁,为宜丰侯萧循府中直兵参军。

韩裒,字弘业。少有志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而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尝奉训诱引,至于商校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大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沉有远略。

沈重,字德厚,吴兴武康人。专心儒学,从师不远千里,遂博览群书,尤明《诗》、《礼》及《左氏春秋》。梁大通三年,起家王国常侍,历国子助教、《五经》博士。

窦炽少从范阳祁忻受《毛诗》、《左氏春秋》,略通大义,位至太傅。

樊深,字文深。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太祖置学东馆,教诲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六官建,拜太学助教,迁博士。

庾信尤善《春秋左氏传》。

柳虬,字仲蟠。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就学者,并车服华盛,惟虬不事容饰,遍受五经,略通大义。后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姚僧坦初仕梁,为湘东王府中记室参军。僧坦好文史,不留意于章句时商略今古,甚为学者所称。

隋柳誓,字顾言。少聪敏,解属文,好读书,所览将万卷。仕梁,释褐著作佐郎。

杜台卿,字少山,博陵曲阳人。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及周武帝平齐,归于乡里,以《礼记》、《春秋》教授子弟。后仕至著作郎。

房晖远,字崇儒,常山真定人,世传儒学。晖远幼有志行,治《三礼》、《春秋三传》、《诗》、《书》、《周易》。北齐南阳王绰为定州刺史,召为博士。周武帝平齐,搜访儒俊,晖远首膺辟命,授少学下士。及高祖受禅,太常卿牛弘每称为《五经》库。吏部尚书韦世康荐之,迁太学博士。

辛彦之,陇西狄道人。九岁而孤,不交非类。博涉经史,与天水牛弘同志好学。周太祖见而器之,引为中外府礼曹。开皇初,为国子祭酒。

元善,河南雒阳人。少随父至江南,性好学,遂通涉《五经》,尤明《左氏传》。官至国子祭酒。

萧该,梁鄱阳王恢之孙。性笃学,《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开皇初,拜国子博士。马光,字荣伯,武安人。少好学,从师数十年,昼夜不息,尤明《三礼》,为儒者所宗。开皇初,高祖徵山东义学之士,光与张仲让、孔笼、窦士荣、张黑奴、刘祖仁等俱至,并授太学博士,时人号为六儒。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山东《三礼》学者自熊安生后,唯宗光一人。

杨伯丑好读《易》,隐于华山。开皇初,被徵入朝,国子祭酒何妥尝诣之论《易》,闻妥之言,悠尔而笑曰:「何用郑玄、王弼之言乎?」久之,微有辩答。其所说辞义,皆异先儒之旨,而思理玄妙,论者以为天然独得,非常人所及也。

刘臻为仪同三司左仆射,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

魏澹世以文学自业,年十五而孤,专精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齐博陵王济闻其名,引为记室。张文诩,河东人。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名。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于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

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就之读书,向经十载,遂以儒学知名。为州博士。时河间人刘炫,聪明博学,名亚于焯,故时人称二刘焉。论者以为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位至太学博士。

张羡,初仕后周,为司成中大夫,典国史。周代公卿,类多武将,唯羡以素业自通,甚为当时所重。

褚辉,字高明,吴郡人。以《三礼》学称于江南。炀帝时,徵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辉博辩时,无能屈者,繇是擢为太学博士。

包恺,字和乐,东海人。其兄愉,明《五经》,恺悉传其业。又从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尤称精究。大业中,为国子助教。

杜正玄,字慎徽,其先本京兆人。八世祖曼,为石赵从事中郎,因家于邺。自曼至正玄世,以文学相授。

王孝籍,平原人。少好学,博览群言,遍治《五经》,颇有文翰。与河间刘炫同志友善。

顾彪,字仲文,明《尚书》、《春秋》。大业中,为秘书学士。

唐徐文远,雒州偃师人。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后周时,有大儒沈重讲于太学,听者尝千馀人。文远就质问,数日便去。或问曰:「何辞去之速?」答曰:「观其所说,悉是纸上语耳。仆皆先已诵之,至于奥赜之境,此君翻似未见」。有以其言告重者,重与论义十馀反,重甚叹服之。

马嘉运,隋末游于剑南,以讲授为务,蜀士多赖其成益者。贞观初,徵为越王东阁祭酒,顷之,自免,居于白鹿山,四方受业者尝数百十人。

陆朗,字德明,吴郡人。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仕陈为国子助教。时年尚少,而与博士张机齐名。武德中,为秦府学士,补太学博士。

盖文达,信都人。幼聪敏,好读书,受业于同郡刘焯。博涉经史,尤明《三传》。性方雅,美须貌,见之者称有君子之风。时冀州刺史窦抗颇好文义,乃广集儒生,令相难击。其大儒刘炫、刘轨思等咸在讲座,文达与同郡孔[A13C]达、刘彦衡皆预焉。既论难,文达抗音而请,皆出其意表。抗大奇之,因问曰:「盖生就谁受学?」焯从坐起,曰:「此生岐嶷,出自天然,以多问寡,焯为师首」。抗曰:「可谓冰生于水也」。

盖文懿为秘书博士,尝开讲,发《毛诗》题,公卿咸萃,更相问难。文懿发扬风雅,甚得诗人之致,亦以儒业被知,章句颇优,而仪范不逮文达,官至国子博士,时称「二盖」。

孔[A13C]达,信都人。初受业于同郡刘焯,然焯号为通儒,门人甚众,初不之礼。[A13C]达察,焯不能出己之右,于是请质凝滞,皆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A13C]达因辞归,焯固留不可。还家,以教授为务。

朱子奢,苏州吴人。少从乡人顾彪习《春秋左氏传》,后更观子史,善属文。隋末,为秘书学士。武德四年,随杜伏威入朝,授国子助教。

张士衡,瀛州乐寿人。长从刘轨思受《毛诗》、《周礼》,又从熊安生及刘焯受《礼记》,皆精究大义。后遍讲《五经》,尤工《三礼》。贞观中,为崇贤馆学士。

萧德言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每欲开《五经》,必盥濯束带,危坐终日如是。贞观中,为弘文馆学士。

欧阳询,潭州临湘人。读书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雅》。

谷那律,魏州昌乐人。贞观中,累补国子博士。黄门侍郎褚遂良每称为「《九经》库」。

许叔牙,润州句容人。尤明《诗》、《礼》及《史记》、《汉书》。贞观中,累授晋王太学、太常博士、弘文馆学士。子儒亦传父业。

秦景通,常州晋陵人。与弟嘤染《汉书》,当时习《汉书》者皆宗师之,尝称景通为大秦君辔。小秦君若不预其兄弟指授,则谓之不经师匠,无足采也」。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沈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

高子贡,和州历阳人。弱冠游太学,遍涉六经》,尤精《史记》。历秘书正字、弘文馆直学士。

王绍宗,少勤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家贫,尝佣力写佛经以自给。则天拜太子文学,转秘书少监。绍宗性澹雅,以儒素见称,当时朝廷之士,咸敬慕之。

祝钦明,雍州始平人。少通《五经》,兼涉众史,举明经。长安元年,累迁太子率更令,兼弘文馆学士。

尹知章,绛州翼城人。少勤学,尝梦神人以大凿开其心,以药内之。自是日益开朗,尽通诸经精义。未几而诸师友北面受业焉。长安中,驸马都尉武攸暨重其经学,奏授其府文学。

郭山恽,蒲州河东人。少通《三礼》。景龙中,累迁国子司业。

裴炎少补弘文生,在馆垂十年,尤晓《春秋左氏传》及《汉书》,后以明经擢第。

张柬之,字孟将,襄阳人。少补太学生,涉猎经史,尤好三礼》,国子祭酒令狐德┲刂。

褚无量,幼孤贫,励志好学。及长,精《三礼》及《史记》,举明经。历国子博士、司业、祭酒。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博览经书,善属文。举进士、文学优赡科,历秘书监、昭文馆学士。

刘子玄本名知机,与兄知柔俱以词学知名,代传儒学之业。子玄子贶,博通经史。

徐坚少好学,遍览经史,为东都留守王方庆判官。方庆善《三礼》之学。

吴兢,汴州浚仪人。励志强学,博通经史,官至常山王傅。李泌,字长源,周八柱国弼之裔也。聪敏好学,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及《论语》大义。

马位,京兆人,少有经学。大历初,登《五经秀才科。建中末,又登博学三史》科,累迁皇太子及诸王侍读。郑馀庆,贞元中同平章事,馀庆通究《六经》深旨,奏对之际,多以古义傅之。

张荐,字孝举。祖文成,博学工文词,性好谈谐,七登文学科,荐聪明强记,历代史传,无不贯通,为太师颜真卿所称赏,遂知名。

路泌,少好学,通《五经》,尤嗜《诗》、《易》、《左氏春秋》,能讽其章句,皆究深旨。子随,以通经,累迁司勋郎中。穆宗时,与韦处厚同入翰林,为侍讲学士。

陆质,吴郡人。有经学,尤深于《春秋》。少师赵匡匡师啖助助,匡皆为奥儒。质颇传其学,由是知名。

许孟容,京兆长安人。父鸣谦,究通《易象》,官至抚州刺史。孟容少以文词知名,举进士,后究王氏《易》登科。韦处厚通《五经》,博览史籍,而文思赡速。举进士,应贤良方正,擢居异等。

郑ブ,字文明,少有奇志,好学,善属文。大历中,有儒学高明如张参、蒋防、杨绾、常衮,皆知重之。

宇文籍,字夏龟。少好学,尤通《春秋》。性简澹寡合,尥婢史,精于著作。

崔植潜心经史,尤精《易》《象》。后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刘贲字去华,博学善属文,尤精史左氏春秋》。

殷侑为儿童力学,不念家产,长能通经,以讲习自娱。五经登科第,历代水公革,擢为太常博士。

李德裕,字文饶。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西汉书》、《左氏春秋》。

梁敬翔好读书,善礼学,尤长刀笔,应用敏捷。

后唐药纵之,太原人。少学为儒,依河东马参军。都虞侯杨守业有书数千卷,太原俗尚武,儒者少,故纵之,以儒为业。摄代州衙,推明宗刺代以依之。官至曹州刺史。

马缟,少嗜儒书,颇通经义,五礼》、《五乐尝所经心,而著述文章,亦粗谐流辈。位终国子博士。

张宪,字允中,晋阳人。世以军功为衙校。宪始童鱿踩逖Ф,励志横经,不舍昼夜。太原地雄边服,人多尚武,耻于肄业,唯宪与里人药纵之。精力游学,弱冠尽通诸经,尤精《左传》。后为太原尹、北京副留守。

周司徒翊,少好读书,通《五经》大义。官至太常卿,致仕。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