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六百五

○学校部 注释第一

夫六艺之文,所以明天道,正人伦,学者之所宗,百王之取则者也。仲尼既没,微言遂绝,而圣门达者,传受弥广,历聘诸国,奋为人师,亦复敷绎奥义,为之训传。秦并天下,乃有坑焚之酷,编简散逸,大义益乖。自汉之表章《六经》,尊立学校,方领矩步之士,亦稍稍而出。故其演畅经旨,发明典诰,广章句之学,极讨论之致。师资或异,传受不同,各自名家,咸用垂世。至乃述其训诂,以发挥隐赜,推厥义例,以错综条贯,著撰之美,蔼乎前闻。逮乎百家之众制,历代之载籍,为之注释,以辅其说者,并纪焉。

卜商,魏人。为魏文侯师传《周易》二卷。

汉孔鲋为陈胜博士,撰《论语义疏》三卷。

周王孙,雒阳人。作《易传》二篇。史不载官,下仿此

服光齐人一云服生著易传》。

彭宣,字子佩,淮阳人。为大司马长平侯,作《易传》。

戴崇,字子平,沛人。为少府,作《易传》。

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与不得已者,言不得也。三家皆不得其真,而鲁最近也。三家皆列于学官,徵为大中大夫。

韩婴,燕人也。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淮南》贲生受之燕、赵间。言诗者,繇韩生、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惟韩氏自传之。

贾谊为梁王太傅,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

丁宽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诂谓经之旨趣也,今小章句是也。

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也。治《易》为郎,至单父令,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隋志》载直注《周易》四卷。

董仲舒为江都相,少治《春秋》,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皆其所著书名也,复数十篇,十馀万言,皆传于后世。《隋志》载仲舒撰《春秋决事》十卷。

夏侯胜为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解其意者,今意疏也。后仓通《诗》、《礼》为博士。至少府,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曲台殿,在未央宫。

孟喜字长卿,为曲台署长丞相掾,为《易章句》十卷。张禹为成帝师,以帝难数对已,问经,为《论语》章句,献之。后至丞相、安昌侯。

刘向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后至中垒校尉。

欧阳高为博士,作《尚书章句》。

京房为魏郡太守,撰《周易章句》十卷。一云十二卷《周易错》八卷。

赵餮《嘧诗道微》十一篇

孔安国为临淮太守,传古文尚书》十三卷,《今字尚书》十四卷,《传古文孝经》一卷,侯苞撰。《韩诗翼要》十卷。

严彭祖为太子太傅,撰《春秋左氏图》七卷,又注《春秋公羊传》十二卷。

尹更始为谏议大夫,长乐户将,为《狭赫戮涫》五卷,孔光注《孝经》一卷至太傅,卒。

樊光为中散大夫注《尔雅》三卷

侯苞注《扬子法言》:

严遵,字君平,蜀郡人。注《老子》二卷,又注《老子指归》一十卷。

河上公注《老子》四篇,又云作《节解》二卷。

安丘望之为长陵三老,为《老子章句》二卷。

想馀注《老子》二卷,一云张鲁,或云刘表。鲁字公旗,为镇南将军、犍为郡文学卒。史臣舍人注《尔雅》二卷。

刘歆注《尔雅》三卷与李巡注正同,疑非歆注后为京兆尹。

后汉郑众为大司农,传《毛诗》及《左氏》条例章句,又传《周官》、《礼记》、《论语》、《孝经》。

何休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太傅陈蕃辟之蕃败,休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博物志》曰:「何休注《公羊》云:何氏学有不解者,或答曰:休谦辞受学于师,乃宣此义,不出于已。此言为允也」。覃思不衩攀有七年。又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又以《春秋》驳汉事六百馀条,妙得《公羊》本意,休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言《公羊》之义不可攻,如墨翟之守城也,左氏膏肓狭悍,霞册嵛谏议大夫。

郑玄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说文》曰:「肓,膈也。心下为膏,喻左氏之疾不可为也」。。狭悍霞残,乃发墨守,针膏盲,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而伐我乎?」玄作《毛诗笺》,《周官注》,玄本习《小戴礼》,后以故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注《天文》、《七政》、《论语》、《鲁礼》,⼃僖辶艺讲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议》,答临孝存周礼》,凡百馀万言。玄质于辞训,通人颇讥其繁。至于经、传洽熟,称为纯儒,齐、鲁间宗之,又注论语》孔子弟子目录一卷,又注《孟子》七卷,又撰三礼音》各一卷,诏以大司农徵,不起。

马融,字季长。为南郡太守议郎,作《毛诗传》,及为左氏》三家异同之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

夏侯建,字长卿,胜从父兄子。为博士议郎、太子少傅,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为小夏后氏学。

贾逵,字景伯,《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献之。明帝重其书,写藏秘馆。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训诂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诗》异同,并作《周官解诂》逵又于章帝时受诏列公羊狭、翰蝗缱笫纤氖事,名曰《左氏长义》,帝善之。为侍中,卒。

洼丹,建武初为博士,作《易通论》七篇,世号《洼君通》。

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集解汉书,又注《汉仪》五卷。

王逸,顺帝时为侍中,著《楚辞章句》,行于世。

牟长少习欧阳尚书,著《尚书章句》,皆本之欧阳氏,俗号为牟氏章句。为中散大夫卒。

翟形将作大匠尤善图纬》,著《援神、钩命、解诂》十二篇。

张衡为尚书,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又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

卫宏从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书》,为作训旨。后为议郎。

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平帝元始中,公车徵说《诗》,桥仁为大鸿胪。初从同郡戴德学,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曰《桥君学》。

颖容,字子严,陈国长平人也。初平中,避乱荆州,聚徒千馀人,著《春秋左氏》条例五万馀言。刘表以为武陵太守,不起。

谢该字文仪。善明《春秋左氏》,为世名儒,门徒数百十人。建安中,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名为《谢氏释》,行于世。为议郎,卒。

许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议》,又注《淮南子》二十一卷,再迁,除水交长,卒。

杨终著《春秋外传》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万言。徵拜郎中。

景鸾,字汉伯。理齐诗、施氏《易》,兼授河、雒图纬,作易说》及《诗解文句,及作《月令》章句。州郡辟命,不就。

程曾,字秀升。受业长安,习《严氏春秋》。积十馀年,还家讲授。会稽顾本等数百人尝居门下,著书百馀篇,皆《五经》通难,又作《孟子章句》。为海西令,卒。

杜林为司空注苍颉篇二卷。

服虔,字子慎,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学,受业有雅才,善著文论,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又以《左氏传》驳何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又撰左氏传音》一卷,为九江太守,免。

张正习《韩诗》作章句。

许淑字惠卿,为大中大夫,注解《左氏》。

郑兴将门人从刘歆讲《正大义》,歆美兴才使撰条例。章句训诂为大中大夫。

孔嘉,字山甫。为大中大夫,注解《左氏》。

赵岐注孟子十四卷后为太常。

王隆撰《汉官解诂》三卷建武中为新汲令。

卢植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官至尚书。

荀单字景文,作《易集解》,为太子中庶子。

包咸,字子良。为大鸿胪为《论语章句。

宋衷,字仲子,南阳章陵人。为荆州五等从事注易》九卷。

周氏为《论语章句》。

胡广注汉官解诂三卷为太傅卒。

荀爽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云:「注《周易》十篇。又有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不知何人所集,称荀爽者以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子,不详何人为义,《易》注内又有张氏、朱氏,并不详何人。《春秋公羊传问答》八卷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为司空。

陈元为司空南阁祭酒。撰《左氏同异》。

延笃字叔坚,受左氏于贾逵之孙伯升,因而注之。为京兆尹,后卒于家。

蔡邕撰《月令章句》十二卷,后为左中郎将。

王玢,为司徒掾,撰《春秋左氏逵长议》一卷。

刘熙为安南太守,撰《礼谘法》三卷,《释名》八卷。

宋均撰孝经皇义一卷,注诗纬十八卷,注礼记默房》二卷,注乐纬二卷,注孝经钩命决》六卷,注孝经援神契》七卷,注论》八卷。后为河内太守。

崔豹为尚书左丞,集《论语集义》八卷。

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撰《易章句》五卷。一云注《易》十卷。高诱注《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淮南子》二十一卷,辟司空掾,除濮阳令。

樊英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后为光禄大夫,赐告归。曹充传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永平中,后拜侍中,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

曹褒,充之子也。传充庆氏礼,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后为侍中。

魏王弼,字辅嗣,为尚书郎。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又作老子指略》及《撰易略》一卷、《周易义》一卷、《论语释疑》三卷。

王朗,字景兴,为司徒。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及撰春秋左氏释驳一卷。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及作《周易》、《春秋例》、《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诸注。《隋书志》载肃撰《尚书驳议》五卷,又撰《尚书义问》三卷,又解孝经》一卷,《论语释驳》三卷及《解孔子家语》,又注《老子》二卷,又撰《三礼音》各一卷,为太常。

董遇,字季直,为侍中、大司农注《周易》十卷,又为《春秋左氏传》章句。

周生烈,字文逸,敦煌人。为博士。注集解、《左传》,又解《论语》。

陈群,字长文。为司空,解《论语》。

锺会撰《周易尽神论》一卷,又撰《周易无亘体论》三卷,及注老子》二卷。后为镇西将军。

何晏撰《周易私记》二十卷,《周易讲疏》十三卷,注《孝经》一卷,《注论语》十卷,《五经大义》五卷,《老子道德经》二卷。后为尚书。

刘桢为太子文学,撰《毛诗义问》九卷。

王基,字伯舆,东莱人。为荆州刺史,撰《毛诗驳》一卷,又注解《左氏传》。

康信为乐平太守撰春秋要一卷。

徐凯为安平太守,撰答《春秋公羊论》二卷

魏益为大长秋,撰春秋三传论十卷。

苏林字孝友,为散骑常侍注孝经》一卷。

刘劭字孔才,为光禄大夫。注《孝经》二卷,驳王肃申郑义。

《孟子》注《老子》二卷或云孟康字公休,为中书监,注《老子》二卷。

孙炎以秘书监徵不起注《仪礼》二十九卷一云注《礼记》三十卷注《尔雅》二卷、《音》一卷

李仲钦,梓潼人。著《左氏指归》。

糜信,字南山,为乐平太守注狭菏》二卷。

蜀杜琼为太守,字伯瑜。少受学于任安,注韩诗章句十馀万言,不教诸子,内学无传业者。

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撰《丧服要义》一卷。

李言巽恶为中散大夫、右中郎将。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与王氏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

谯周,字允南。入晋为散骑常侍,不拜,封阳城亭侯。注《论语》十卷,撰《五经然否论》五卷、《古文考》二十五卷。

蜀才不详何人注《周易》十卷,又注《老子》二卷。七《志》云是王弼后人。蜀李书云:姓范,名长生,一名贤,隐居青城山,自号蜀才,李雄以为丞相。

尹涛注易六卷。

巨生解。《老子》二卷。

吴虞翻,字仲翔,初为后汉侍御史,与少府孔融书,并示以所著《易》注,「融恪妒椤,吩唬何叛」,「恿」曛理。乐睹五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箭稽之竹箭也。又观象云物,察蛆吭,其祸福与神合契,可谓探赜穷通者也。翻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又注扬子太玄经》十四卷。

范望州,字淑文,为尚书郎,作《老子注训》三卷。

程秉为太常,著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凡三万馀言。徐整为太常卿,为毛诗谱三卷,又撰孝经嘿注一卷。韦昭为侍中,撰毛诗阍游势呔怼S肿⒋,呵锕语二十二卷,孝经解赞一卷,辨释名一卷,汉书音义七卷。射慈字孝宗,为中书侍郎,撰丧服变除图五卷、礼记音一卷。

士燮字彦威,为卫将军注春秋经十一卷。

唐固,字世正。为尚书仆射,注《春秋狭捍》十三卷。又著《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

刘毅为太尉,撰尚书恪。

姚信,字德涛,吴兴人,宋太常卿注《易》十卷。

谢贞撰礼记音一卷。

陆绩为郁林太守述易十三卷。

陆玑,字元恪,吴郡人。为太子中庶子、乌程令,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

晋羊祜为征南大将军解释《老子》二卷

杜预为征南大将军,镇荆州,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匏季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当时论者谓预文义质直,世人未之重,惟秘书监挚虞赏之曰:「左丘明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自以孤行《释例》本为《传》设,而所发明,何但《左传》,故亦孤行《隋志》载预传《春秋左氏传》二卷,又《撰音》一卷。

嵇康为中散大夫,撰《春秋左氏音》三卷。

向秀,字子奇,河内怀人。为散骑常侍,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寐,燮渲纪骋病,P阄之隐解,发明其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又为《易》义。

郭象字子玄,为太傅主簿,好《老》《庄》,能清言。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馀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又注《论语体略》二卷。刘实为太尉,尤精《三传》,辨正《公羊》,以为卫跞〔挥Υ,且酝醺该祭,仲失为臣之节,举此二端,以明臣子之体,遂行于世。撰《春秋条例》二十卷。王接为临汾公相,国学虽博通,特精《礼、传》。尝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公羊》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起,于文为俭,通经为长,任城何休训释甚详,而黜周王鲁,大体乖艉ァG,抑就ü羊,而往往还为《公羊》病接,乃更注《公羊春秋》,多有新义。

袁准,字孝尼。至给事中,为《易》《周官诗传》,及论《五经》滞义、圣人之微言,并注《丧服经》。

袁乔为益州刺史、湘西侯。博学有文才,注《论语》及《诗》,皆行于世。

范宁以《春秋》狭菏,衔从猩剖,退斐了蓟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又注《古文尚书舜典》一卷为豫章太守卒,郑冲为散骑常侍,与孙邕、曹义、荀ダ、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跞囊字名曰《论语集解》。成,奏之魏朝,于今传焉。

于宝为散骑常侍,领著作,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又撰周易问难二卷,周易玄品二卷,周易爻义一卷,春秋左氏承传义十五卷,春秋序论三卷,又为诗音。

邓粲为荆州别驾,注《老子》行于世。

虞溥为鄱阳内史,注《春秋经传序》。

束嫖,尚书郎。才学博通,著《五经通论》。发既行于世。刘黄,老劭之族子。太元中,为尚书郎。有义学,注《慎子》、《老子》,并传于世。

鲁胜,字叔时,代郡人也。少有才操,为佐著作郎,其著述为世所称。遭乱遗失,惟注墨辩存。其序曰:「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则事不成。墨子著书,作辨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刑名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荀卿、庄周等皆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必有形察,莫如别色,故有坚白之辩。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无,故有无序之辩。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同而有异,异而有同,是之谓同异至同无不同,至异无不异。是谓辩同异异,同生是非,是非生吉,凶取辨于一吻,而原极天下之温∶之至也。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后学莫复传习,于今五百馀岁,遂亡绝灭《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在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又采其众杂集为《刑》《名》二篇,略解指归,以俟君子。其或兴徵继绝者,亦有乐乎此也。

李充为大著作,迁中书侍郎,注《尚书》及《周易旨》六篇,释《庄论》上、下二篇,注《论语》十卷。

刘兆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博学洽闻。以《春秋》一经,而三家殊途,诸儒是非之议纷然,互为雠敌,乃思三家之异,合而通之。《周礼》有调人之官,作《春秋调人》七万馀言,皆论其首尾,使大义无乖。时有不合者,举长短以通之。又为《春秋左氏》解,名曰《全综,公羊狭航廒,皆纳经传中,朱书以别之。又撰《周易训注》,以正动二体,玄通其文,凡所赞述百馀万言。

徐苗再徵,博士不就,作《五经同异评》。

郭璞为著作郎注,释《尔雅》,别为《音义》、《图谱》,又注《三苍》、《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上林赋》数十万言。

汜、毓奕世儒素,召补太傅参军,不就。合《三传》,为之解注,撰《春秋释疑》、《肉刑论》,凡所述造七万言。

徐邈为骁骑将军,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所注狭捍,见重于时。又撰《楚辞音》一卷,《庄子音》一卷。

蔡谟,字道明。领秘书监,总应劭已来注班,固《汉书》者为之集解。又撰礼记音》二卷。

徐广为秘书监,撰《答礼问》及《毛诗背隐藏义》二卷。

虞喜累徵博士,不就。释《毛诗略注》、《孝经》,撰《周官驳难》,又注《论语》九卷、《新书讨张论语》十卷。

郭琦,字公伟。有雅量。博学注狭,壕┦弦装,倬硐缛,送跤、蔚冉跃顽学。为佐著作郎。

宋纤,字令艾,敦煌人。为张祚太子太傅,明究经纬,注《论语》及为诗颂数万言。

孟整一云孟陋,江夏人。博学多通于《三礼》。注《论语》行于世。徵抚军参军,不就。

虞谌为司空从事中郎,将注《庄子》,行于世。

盈氏注《论语》十卷又注《老子》二卷。

薛贞为太尉参军注归藏十三卷。

黄颖为广州儒林从事注《周易》十卷

王广为骠骑将军注《周易》三卷

张轨,字士彦。为凉州刺史,谥武公。撰《易义》。

宣舒,字幼骥。为宣城令,为易通知,来藏往论。

邢融、裴藻、许醚钤逅娜。瞬幌旰稳,瞬⑽易义。

袁悦之字元礼,为骠骑谘议参军,注《系辞,及为易音孙绰字兴公,为廷尉卿集注论语》十卷。

张嫖著作《郎注周易》八卷。一云《集解易》十二卷。

桓玄字敬道,为后将军、荆州刺史,注《周易系辞》二卷。谢万字万石,为西中郎将。注《周易系辞》一卷,又注《孝经》。

韩伯,字康伯。为中郎太常注《周易系辞》二卷。

李轨为祠部中郎、都亭侯,撰周易音一卷,春秋左氏传音三卷。又撰春秋公羊音一卷,又解小雅一卷,注扬子法言庄子音一卷,周礼仪礼音各一卷,礼记音一卷。

杨伦中,舒为司徒左长史,撰周易卦序论一卷,又撰毛诗辨异三卷,毛诗异义二卷,毛诗杂义五卷。

阮咸字仲容,为散骑常侍,撰易义。

阮浑字长咸,为中庶子。撰《易义》。一云撰《周易论》二卷。

顾夷为扬州从事,撰难王辅嗣义》一卷

李,字长林为江夏太守,撰《周易卦象数旨》二卷,集解尚书十一卷,尚书新释》二卷。

谢沉,字行思,为祠部郎中。注《尚书》十五卷。又注《毛诗》二十卷、《释义》十卷。

孔晁为《五经》博士,撰《尚书义问》三卷,又注《春秋外传》、《国语》。

江熙字太和。为兖州别驾。注《毛诗》二十卷,又注《论语》十卷。

孙毓,字休朗,为长沙太守。撰《毛诗异同评》十卷,评毛、郑、王、肃三家异同,而朋于王。又为春秋左氏传义注》二十八卷,礼记音一卷。

陈统为徐州从事,撰难孙毓申郑毛诗评四卷,又传毛诗索隐二卷。

殷仲堪为荆州刺史,撰《毛诗杂议》四卷。

孟氏注。《庄子》十八卷。

王约为燕王师,注周官宁朔新书八卷,礼记宁朔新书八卷。

陈歆为司空长史,撰周官礼异同评十三卷。

吴商为益寿令,撰礼难十二卷。

孔伦为庐陵太守,撰集注丧服经传一卷。

张嗣注《老子》二卷。

王愆期,字门子。为散骑常侍,注《春秋公羊经》十三卷,江蹲炙笺,累徵不就。撰《毛诗音又传《公羊音》一卷。庾翼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撰答《春秋公羊》,释《论语》一卷。

徐乾,字文祚。为给事中,注《春秋狭捍》十三卷。张靖为业邑太守,注《春秋狭捍十卷,又笺狭悍霞病。

荀勖为尚书令集解孝经一卷。

袁敬仲为东阳太守集议孝经一卷。

阳宏为给事中注孝经一卷。

虞盘佐字弘猷高平人注孝经一卷史云:处士

孙氏注孝经一卷。

殷仲文为东阳太守注孝经一卷。

殷叔道为晋阳太守注孝经一卷。

车武子为丹阳令注孝经一卷。

崔豹,字正熊,为尚书左兵中郎,注《论语》十卷。

江鸿为兖州别驾,集解《论语》。

梁凯为国子博士注论语》十卷

缪播为太弟中庶子,撰《论语旨序》三卷。

栾肇为尚书郎,撰易义及论语释疑十卷,又撰论语驳序二卷。

庾亮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撰《论语君子无所争》一卷。

阳方为高凉太守,撰《五经钩沉》十卷。

戴逵,字安道。为散骑常侍,撰《五经大义》三卷,又撰《老子音》一卷。

刘宝为安北将军,撰《汉书驳义》二卷。

挚虞为太常卿注三辅决录七卷。

王尚述字君曾为江州刺史注。《老子》二卷。

程韶为郎中集解。《老子》二卷。

邯郸氏注。《老子》二卷。

袁真字彦仁为西中郎将注。《老子》二卷。

常氏注。《老子》二卷。

孙登,字仲山,为尚书郎,注《老子道德经》。

张湛为中书侍郎,注列子》八卷

崔言巽为议郎注庄子》十卷

司马彪字绍统,为秘书监,注《庄子》二十一卷。

李颐,字景真,为丞相参军,自号玄道子。注《庄子》三十卷。

皇甫谧累徵不起注鬼谷子三卷。

王廙字世将,为荆州刺史注《易》十二卷。

庾运字玄度,为尚书,撰《易义》。一云《易注》。

应贞字吉甫,为散骑常侍,为《明易论》。

荀恽,字景文,为太子中庶子。撰《易义》,又云:《注易》十卷。张辉字义元,为侍中,撰《易义》。

王宏,字正宗,弼之兄。为大司农。撰《易义》。

袁宏,字彦伯,为东阳太守,注《孝经》。

王济,字武子。为河南尹,撰《易义》。

卫献植玉为太保,撰易义,又注论语八卷。

张冯字长明。为司徒左长史。注《论语》十卷,又注《老子》三卷。

杜育字方叔,为国子祭酒。撰易义》。

杨瓒为司徒左长史,撰《易义》。

阮侃,字德恕,为河内太守,撰诗音。

蔡氏、孔氏,不详何所人,并为诗音。

陈铨注《周礼丧服》。

曹耽,字爱道,辟安北谘议参军,不就,撰礼记音》二卷。尹毅为国子助教,撰礼记音一卷,注论语》十卷。

范宣,字宣子。徵员外不起,以讲诵为业,《礼》《易》论难,皆行于世。又撰礼记音一卷。

聂氏作《周礼音》一卷一云定郑氏音,出北王工,南无此书,不详何人

孔衍,字舒元。为广陵相,撰春秋狭捍集解十四卷,注公羊十四卷。

荀讷,字世言,为尚书左侍郎。撰《左氏音》四卷,集解狭菏卷。

高龙为河南太守注公羊十二卷。

肃注梁十二卷。

徐整注《孝经》

刘遗民为柴桑令,撰老子玄机》一卷

杨泓为给事中,注《孝经》。

庾氏注《孝经》

董景道,字文博,弘农人。刘曜累徵不起,明《三礼》礼义颛遵郑氏,著《通论非驳杂诸儒演广郑音。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