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三百二十四

○宰辅部 荐贤

夫称善举类,《春秋》之格训。推贤援能,儒者之笃行。矧夫居衡石之任,当燮谐之重,掌邦国之政,赞后王之治,总领众职,平章百姓,必在乎登良擢俊,振淹出滞,俾风人绝抵,嶂叹士子寐衷之用,不遗贤于中谷,不藉才于异代。此所以成舜汤选众举仁之美,茂尹旦格天光海之业者也。三代而上,其详靡记,繇汉以下,未尝乏焉。莫不隆体国之志,竭知人之鉴,或以树巍巍之绩,或以成彬彬之盛。盖夫寅亮之功,将明之烈,曷以加于是乎!

汉萧何初为汉王,丞相韩信数与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度,计量也。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帝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帝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若,汝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帝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帝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为国家之奇士。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无事用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顾,思念也。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召信,拜之。

田砦丞相徵、茂陵尉张汤为吏,荐补侍御史。

张汤为御史大夫,荐其掾儿宽于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初,宽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将,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及是,以宽为掾,复荐之。

霍光昭帝初为大将军,秉政,以光禄大夫张安世笃行笃,厚也。,光亲重之。会左将军上官桀父子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皆与燕王盖主谋反诛。光以朝无旧臣,白用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以自副焉。

魏相为御史大夫霍光薨后数月,相上封事曰:「圣王褒有德以怀万方,怀,来也。显有功以劝百寮,是以朝廷尊荣,天下乡风。国家承祖宗之业,制诸侯之重新,失大将军宜宣章盛德以示天下,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大臣位空,则起争夺之权也。所以安社稷,绝未萌也。未萌,谓变故未生者也。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馀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夙夜不怠,与大将军定策,天下受其福。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后数日,拜安世大司马、车骑将军、录尚书事。

丙吉为相病笃,宣帝自临问吉曰:「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不讳,言死不可复言也。吉辞谢曰:「群臣行能明主所知,愚臣无所识」。帝固问,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馀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敦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帝以吉言皆是许焉。

萧望之为御史大夫,除薛广德为属,数与论议,器之,以为大器也。荐广德经行宜充本朝,经明、行芬、遂侗境任职也。为博士,论石渠。石渠,阁名也。

何武为大司空,除彭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又龚胜为重泉令,去官,武与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徵为谏大夫。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两龚,在沛厚两唐两龚,龚胜、龚舍也。两唐,唐林、唐遵也。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何侯之力也?世以此多之。又与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傅喜行义方。嘀页嫌枪,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云: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夫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谓季氏亡则鲁不昌。楚以子玉重轻谓楚误杀子玉,而晋侯喜可知。而魏以无忌折冲信陵君,项以范增存亡,故楚跨有南服,带甲百万,邻国不以为难。子玉为将,则文公侧席而坐。及其死也,君臣相庆,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帝亦自重之。明年正月,乃徙师丹为大司空,而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张忠为御史大夫,署颍川孙宝为主簿,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大夫。

王嘉为丞相,荐儒者公孙光、满昌及能吏萧咸、薛返冉怨识千石有名称,天子纳而用之。

张禹为丞相,举彭宣为博士,迁东平太守。禹以帝师见尊信,荐宣经明有威重,可任政事,繇是入为右扶风。

孔光为御史大夫,举东平王太傅师丹,议论深博,廉正守道。徵入为光禄大夫、丞相司直。数月,复为光禄大夫、给事中。繇是为少府、光禄勋、侍中,甚见尊重。

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是时多灾异根,辅政数虚,已问平陵人李寻,寻见汉家有中衰厄会之象,其意以为且有洪水为灾。乃说根以物盛必衰,自然之理,唯有贤友︹辅,庶几可以保身命,全子孙,安国家。根于是荐寻。哀帝初即位,召寻待诏黄门。

王音,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时扬雄年四十馀,自蜀来至游京师,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为待诏。后汉吴汉为大司马,时太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汉言于帝曰:「非陈俊不能定此郡」。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张步闻之,遣其将击俊,战于嬴下,俊大破之,追至济南,收得印绶九十馀,稍攻下诸县,遂定太山。

宋弘为大司马,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馀人,或相及为公卿者。光武尝问弘通博之士,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又高诩以信行清操知名。王莽篡位,父子称盲,逃不仕。光武时,弘荐诩徵为郎。

赵熹为太傅时,鲁恭与议白虎观,熹举恭直言,待诏公车,拜中牟令。

范迁为司徒,荐丰令牟融、忠正公方,经行纯备,宜在本朝。并上其理状。

第五伦为司徒时,擢谢夷吾为钜鹿太守。伦令班固为文荐夷吾曰:「臣闻尧登稷契,政隆太平,舜用皋、陶,政致雍熙。殷周虽有高宗昌发之君,犹赖傅说、吕望之策,故能克崇其业,允协大中。窃见钜鹿太守会稽谢夷吾,出自东州,厥土涂泥,而英姿挺特,奇伟秀出,才兼四科,行包九德,仁足济时,智周万物。加以少膺儒雅,韬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录,探赜圣秘,观变历徵,占天知地,与神合契,据其道德,以经王务。昔为陪隶,与臣从事,奋忠毅之操,躬史鱼之节,董臣严纲,勖臣懦弱,得以免戾,乩地恃及。其应选作宰,惠敷百里,降福弥异,流化若神,爰牧荆州,威行邦国。奉法作政,有周召之风。居俭履约,绍公仪之操。寻功简能,为外台之表。听声察实,为九伯之冠。迁守钜鹿,政合时雍,德量绩谋,有伊、吕、管、晏之任。阐弘道奥,同史苏、京房之伦。虽密勿在公,而身出心隐,不殉名以求誉,不驰骛以要宠。念存逊遁,演志箕山方之古,贤赜新仔,虿芍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元龟,大汉之栋甍。宜当拔擢,使登鼎司,上令三辰,顺轨于历象下,使五品咸训于嘉时,必致休徵克昌之庆,非徒循法奉职而已。臣以顽驽,器非其俦,尸禄负乘,夕惕若厉,愿乞骸骨,更授夷吾,上以光七曜之明,下以厌率土之望,庶令微臣塞咎免悔。

张禹为太尉时,周防受古文尚书,撰《尚书杂记》三十二篇。禹荐补博士,又荐寒朗为博士。

张形太尉荐魏郡太守徐防自代,帝不许。

刘恺为司徒时,陈忠为廷尉正,以才能有声称。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成帝置五尚书、三公曹尚书,主知断狱也。

张皓为司空,在事多所荐达,天下称其推士。

黄琼为司空。先是崔匚议郎,会梁冀诛匾,怨世裘夤,俳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琼荐匕萘啥太守琼为太尉。时尚书杨秉以病乞退,出为右扶风,琼惜其去。朝廷上言秉劝讲帷幄,不宜外迁,留拜光禄大夫。

李固为太尉时,陈蕃公府辟举方正,皆不就。固表荐,徵拜议郎。

陈蕃为太尉,王畅为渔阳太守,免官。是时政事多归尚书,桓帝特诏三公,令高选庸能。蕃荐畅清方公正,有不可犯之色,繇是复为尚书。后蕃为太傅,辟何休与参政事。

种谖司徒推达名臣桥玄皇甫规等

杨秉为太尉时,陈球为侍御史。桂、杨黠贼李研等群聚寇钞,陆梁、荆部州郡懦弱不能禁,秉表球为零陵太守。球到,设方略,期月间,贼虏消散。

杨赐为太尉时,光禄勋黄琬坐事禁锢,被废弃几二十年。灵帝光和末,赐上书荐琬有拨乱之才,繇是徵拜议郎,擢青州刺史,迁侍中。

魏华歆为司徒,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荐管宁。诏以宁为大中大夫,固辞不受。时明帝即位,为太尉。歆逊位让宁,又以郑小同有美名。歆表曰:「臣闻励俗宣化,莫先于表善。班禄叙爵,莫美于显名。是以楚人思子文之治,复命其裔。汉世嘉江公之德,用显其世。伏见故汉大司农北海郑玄,当时之季,名冠华夏,为世儒宗。文皇帝旌录先贤,拜玄盟镄⊥,以为郎中长。假在家小同,年逾三十,少有令质,学综《六经》,行著乡邑。海岱之人,莫不嘉其自然,美其器重。迹其所履,有质直不渝之性。然而恪恭静默,色养其亲,不治可见之美,不竞人间之名。斯诚清时所宜式叙,前后明诏所斟酌而求也。臣老病委顿,无益视听,谨具以闻。

陈群为司空,荐管宁曰:「臣闻王者显善以消恶,故汤举伊尹,不仁者远。伏见徵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前虽徵命,礼未优备。昔司空荀爽,家拜光禄,先儒郑玄,即授司农,若加备礼,庶必可致。至延西序,坐而论道,必能昭明古今,有益大化。

王朗为司空,黄初中鹈鹕集灵芝池,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诏曰:「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之倾,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君其勿有!」后辞朗,乃起。

蜀诸葛亮为丞相时,后主嗣位,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董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曰:「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硕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亮寻请宋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又蒋琬亮长史亮,每言:「琬⒅局已琶鼙磲嶂,髟唬撼肌H舨,恍裔要,乱艘愿剁。

晋张华为司空,时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以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繇是授御史治书。

王浑为司徒时,周馥累迁司徒左西属,浑表馥理职清正,兼有才恢。鞫ň牌芳蚶ň详臣,委任责成,褒贬允当,请补尚书郎,许之。

王导随元帝渡江,镇建康,导为政清静,尤见委仗,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从容问导曰:「卿,吾之萧何也?」对曰:「昔秦为无道,百姓厌乱,巨猾陵暴,人怀汉德,革命反正,易以为功。自魏氏以来,迄于太康之际,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夷,不遵法度,群公卿士,皆餍于安息,遂使奸人乘[C260],有亏至道。然否终斯泰,天道之常。大王方立命世之勋,一匡九合,管仲、乐毅,于是乎在,岂区区微臣所可拟议?愿深弘神虑,广择良能,顾荣、贺循,纪瞻周鼋,阅鲜恐秀,愿尽优礼,则天下安矣」。帝纳焉。又何充为丹阳尹,导与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跤,型蚍蛑望,必能手缏汲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举唯缉,社稷无虞矣」。繇是加充吏部尚书,进号冠军将军。

温峤为中书令,峤为栋梁之任,帝亲而倚之,以祖纳州里父党,敬而拜之。峤既为时用,盛言纳有名理,除光禄大夫。

谢安为太傅时,东人徐邈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雅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宋王弘永平中为江州刺史。时徐、傅当权,出郑鲜之为豫章太守。弘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之前代锺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之为郡,抑当有以」。寻有废立事。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

南齐褚渊为左仆射。先是,臧荣绪纯笃好学,隐居京口,教授南徐州,辟西曹,举秀才,不就。太祖为扬州,徵荣绪为主簿,不到。渊少时,尝命驾寻之,建元中,启太祖曰:「荣绪,朱方隐者。昔臧质在宋,以国戚出牧彭岱,引为行佐,非其所好,谢疾求免。蓬庐守志,漏湿是安,灌蔬终老,与友关康之沉深典素,追古著书,撰《晋史十自蘼鬯湮抟莶。乓嘧忝致谝淮臣,岁时往京口,早与之遇。近取其书,始方送出,庶得备录渠阁,采异甄善」。帝答曰:「公所道臧荣绪者,吾甚志之。其有史翰,欲令入天禄,甚佳」。

王俭为尚书令,武帝问俭曰:「谁可继卿者?」俭曰:「臣东都之日,其在徐孝嗣乎?」及孝嗣出为吴兴太守,俭赠诗曰:「方轨叔茂,追清彦辅。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时人以比蔡子尼之行状也。在郡有能名。会王俭亡,帝徵孝嗣为五兵尚书。

梁袁昂为司空,以何之元幼好学,有才思,居丧过礼。天监末,袁昂荐之,因得召见。解褐太尉临川王扬州仪曹从事史。

后魏广阳王喜,宣武时为尚书令,除仪同三司,后转司徒。爱敬人物,后来才俊未为时知者,侍坐之次,转加谈引,时人以此称之。

崔光为太保,疾甚,表荐都官尚书贾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孝明杜氏春秋》。隋高ξ左仆射兼纳言,进贞良以天下为己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皆λ推荐,各尽其用,为一代名臣,其馀立功立事者,不可胜数。

杨素为仆射,开皇中,以华阴多盗贼,妙选良吏,素荐殿中局监荣毗为华州长史,世号为能。素之田宅,多在华阴,左右放纵,毗以法绳之,无所宽贷。毗因朝集素谓之曰:「素之举卿,靡宰苑R病」E。答曰:「奉法一心者,但恐累公所举」。素笑曰:「前者戏耳。卿之奉法,素之望也」。又李百药为太子舍人,或有谮百药者,乃⒓裁馊メ嶙犯叭适。俟素与吏部尚书牛弘并重之,奏授礼部员外郎。又李子雄为大将军,历郴、江二州刺史,并有能名。仁寿中,坐事免。汉王谅之作乱也,炀帝将发幽州兵以讨之。时窦抗为幽州,手绻艿劭,制溆、蟹⌒奈士扇戊端厮亟子雄授上大将军。

唐陈叔达,武德中为纳言侍中,参预朝政。江南名士薄游长安者,多所荐拔。

李靖为仆射,奏称秘书郎岑文本之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亲顾。

杜如晦为仆射,临终请委戴胄以选举,繇是以本官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

温彦博,太宗贞观初为中书令。帝令祖孝孙增损乐章,孝孙乃与明音律人王良通、白明达递相长短。帝令侍臣更访能者。彦博奏:「博州清平人吕才,聪明多能,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达其妙,尤长于声乐。请令考之。侍中王治横纭S窒,坛撇叛术之妙」。徵曰:「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帝即徵才,令直弘文馆。

朱敬则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每以用人为先,馀细务不之视。会岭表蛮帅攻掠郡县,朝廷思得良守以镇之,而甚难其选。敬则曰:「司勋郎中裴怀古有文才将略,即其人也」。遂以为桂州都督。怀古既至,贼帅果怀其威惠,相率来降。敬则又引冬官郎中魏知古为凤阁舍人,太子司议郎张思敬为右史,后皆以称职著名。

狄仁杰为内史,尝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十人。初,则天尝问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仁杰曰:「陛下作何任使?」则天曰「朕欲待以将相」对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则天悦曰「此朕心也」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节于国家矣」则天乃召拜雒州司马。他日,又求贤,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对曰「臣荐之为相,今为雒州司马,非用之也」又迁为秋官侍郎。后竟召为相。柬之果能兴复中宗,盖仁杰之推荐也。

卢怀慎,为黄门监,开元四年卒。临终遗表曰:「臣素无才识,叨沐恩荣,待罪枢密,颇积年序。报国之心,空知自竭。推贤之志,终未克申。孤负明恩,夙夜惶惧。臣染疾已久,形神欲离,虽凫雁之飞,未为乏少,而犬马之志,终祈上闻。其鸣也哀,乞垂圣察。宋噶⑿怨直,执心贞固。文学足以经务,识略期于佐时。动惟直道,行不苟合。闻诸朝野之说,匚社稷之臣。李杰勤苦绝伦,贞介独立,公家之事,知无不为。皇敝才众,议推美李朝隐操履坚贞,才识通赡。守文奉法,颇怀铁石之心。事上竭诚,实尽人臣之节。卢从愿清贞谨慎,理识周密,始终若一,朝野共知,简要之才,不可多得。并明时重器,圣代良臣,比经任使,微有愆失,所坐者小,所弃者大。所累者轻,所贬者远。日月虽近,谴责伤深,望垂矜录,渐加进用。臣窃闻黄帝所以垂衣裳而天下理者,任风力也。帝尧所以光宅天下者,任稷、Ι也。且朝廷者天下之本,贤良者风化之源,得人则庶绩其凝,失士则彝伦攸ル。臣每见陛下忧劳庶政,勤求理道,慎举群司,必期称职,使叙爻闪胁,菰笪抟,殴实盟,觑时和,政平讼理,此陛下用贤之明效也。臣非木石,早识天心,瞑目不遥,厚恩未报,黜殡之义,敢不庶几。城郢之言,思布愚恳」。帝深嘉纳。

姚崇为夏官侍郎、知政事,时韩思复为汴州司户参军,为政宽恕,不行杖罚。值丁忧,家贫,鬻薪以终丧制,崇深嘉叹之,权授司礼博士。

张说为相,以徐浩少举明经,工草隶,以文学尤所器重。调授鲁山主簿。说荐浩为丽正殿校理,三迁右拾遗,仍为校理。

宇文融为黄门侍郎、平章事,荐宋肝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甚允人望。

张九龄为中书令,引韦陟为中书舍人,与孙逖、梁涉对掌纶诰,时人以为美谈。

房游相时,严武为侍御史。至德初,肃宗兴师靖难,大收才杰武仗节赴行在。右晕涿,臣之子素重之,乃首荐才略可称。累迁给事中。既收长安,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

杜鸿渐为相时,韦元辅有器局,所莅有声,累迁苏州刺史、浙江西都团练观察等使。鸿渐首荐之,徵为尚书右丞相。会淮南节度使缺,鸿渐又荐堪当重寄,遂授扬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观察等使。在扬州三年,政尚不扰,事亦粗理。以疾终。

萧华为相时,吏部侍郎裴遵庆恭俭克己,持重谨密,颇有时望。华素知遵庆,每奏见,屡称之。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炎入相,时常衮为潮州刺史,炎与衮善,引拜福建观察使。

杨绾、常衮为相时,关播为淮南节度,陈少游判官,绾衮荐播为都官员外郎。建中初,迁兵部员外郎。张镒入相,播迁给事中。

常衮为相时,刘从一补渭南尉,雅为衮所推重。迁监察御史。居无何,丁母忧。服除,宰相卢杞荐之,超迁侍御史。

蒋水允为刑部郎中,元载秉政,滞于郎位。大历十二年,常衮以群议称,水允屈,擢拜御史中丞。

崔谈ξ相引薛播为中书舍人。播温敏,善与人交,李栖筠、常衮及谈皆引擢之。至是有此拜。

李泌初为陕州观察使,时阳城隐于河东,中条山下,远近慕其德行,来学者相继,有争者不诣官府,诣城决之,泌数礼问焉。及泌为相,举为谏议大夫。

贾耽为相,以郑滑节度副使李融为义成军、郑滑节度观察使。先是,耽为郑滑节度使,署奏融为副使。居无何,耽朝京师,召融总留事。及耽为相,因有是命。

齐饔⑽相给事中袁高以切直忤旨,饔⒘请为左丞、御史大夫,皆不行。

高郢、郑、黎、の相时,蒋又为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郎,并饭史。时集贤阙学士求者甚众,会诏问神策军建置之,繇相府讨求,不知所出,乃访于蔓箩缫根源,对甚详悉。郢与黎は、喙、嗽、唬杭,贤有人矣。翼日,诏兼判集贤院事。

杜黄裳为相时,薛平为右卫将军,在南衙凡一十一年。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治有能名。

李吉甫自翰林拜相,诏将下之夕,感恩出涕,谓「学士裴淘唬、杭甫自尚书郎流落远地,十馀年方归,便入禁署,今才满岁,后进彦士罕接识者,宰相宜有选拔,今则懵然莫知能否」。因请淌杵、涿得三十馀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当时翕然有得人之称。后罢相为淮南节度使,荐丁公著,授太子正字,兼集贤殿校理。吉甫自淮南入相,复荐其行,即日授右补阙,迁集贤直学士。裴淘和中入相,徵韦贯之、裴度知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继踵入相,咸著名绩,其馀量材赋职,皆叶人望,选任之精,前后莫及。又薛存诚为度支员外郎,桃为起居郎。又崔植为寿安尉、大理评事。秩满,退居雒下,潜心经史,尤精《易象》,讨其操行。擢拜左拾遗。

裴度为御史中丞,奏崔从为侍御史知杂度作相,又奏从自代。为御史中丞。

韦处厚素知韦辞,有文学理行辞。尝为殿中侍御史,以事累出为朗州刺史,再贬道州、江州司马。长庆初,处厚与路隋以公望居显要,亟称荐之,擢为户部员外郎,累迁吏部郎中。文宗即位,处厚当政,且以澄汰浮薄,登用艺实,辞与李翱俱拜中书舍人。

令狐楚为相时,李隐进士擢第,为秘书省校书郎,楚奏为进贤校理。

卢携为相,以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先是,图寓居雒,会携与郑畋左迁太子宾客,分司皆厚遇之。及携再入相,因有是命。

梁赵光裔为相,兼集贤殿大学士。时杨凝式为礼部员外郎,充西京留守巡官,光裔素重其才,奏为直学士,改考功员外郎。

后唐郭崇韬为枢密使,明宗拔郓州,得天平军节度判官赵凤,送之于庄宗。崇韬素闻其名,及见与语,乃荐用为扈銮学士。

卢文纪,清泰中为相,以右谏议大夫李光庭为给事中、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光庭,唐故曹王皋之曾孙。父龟年,光启中为太卿监。光庭从狩蜀,举进士,屡迁至兵部郎中。昭宗末不仕,梁客于北海耕牧以自给,庄宗初,亦不入朝,文纪素知之,奏召为谏官,及引之判馆事。

李愚为相,多振拔沉滞。时秘书监刘岳奉使湖南,未还,愚奏岳为太常卿。

晋李崧为平章事时,高祖讲求辅相,崧力荐吕琦于高祖,云可大用。高祖数召琦于便殿,言及当世事,甚奇之,方将倚以为相,忽遇疾而逝,人皆惜之。

汉苏逢吉为相时,李涛在翰林,逢吉深眷待之。会四辅阙人,高祖欲擢用,吏部尚书窦贞固复问其次,逢吉曰:「顷张彦泽以杀判官,张式罢镇,晋祖宥其罪,而李涛上疏极言彦泽之罪,宥之屈法。陛下在太原时,论朝士大夫常重涛之为人。时高行周、慕容彦超围杜重威于邺,二师不协,高祖有亲征之意,未决。会涛上疏,请驾征邺,大合上旨,遂与贞固同日拜平章事。周冯道仕晋高祖为相,时尚书左丞、判国子监事田敏长于诗赋,道重敏,尝从客白晋祖曰:臣所为官,合授于敏臣,不敢党蔽也」。又史圭在后唐,明宗时为右丞,权判铨事。道在中书,尝以堂判衡铨司所注人,圭怒,力争之,道亦微有不足色。及晋高祖时,道再为相,圭首为道所举,除刑部侍郎、盐铁副使,圭方愧其度量,远不及也。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