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部 文学
《易》之小畜曰懿文德」。传曰:「人不学,不知道」,盖闵子有将落之叹。宣尼著《无文》之论,是知学问之为益文,辞之为功,其至矣哉!乃有联华帝裔,分晖宗胄,外膺维翰之寄,居有敏德之美。而能探考载籍,服膺师训,咨求鸿硕,周旋儒雅。以至贯通六艺,多识前言,参预述作,书法示后。T逭渺,睹衾鍪舸,巧泻⺶√。逡炳焉英发焕乎成章,斯固茂公姓振振之风,增时文郁郁之盛者也。
周公旦,武王之弟也。多才多艺,作《七月鸱沃诗》、《大诰》、《微子之命》、《归禾》、《嘉禾》、《康诰》、《酒诰》、《梓材》、《召诰》、《雒诰》、《多士》、《无逸君》多方立政》及《周官》、《仪礼》、《周颂》等篇。
汉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言同父知其异母。
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白生,鲁国奄里人,浮丘伯,秦时儒生。
伯者,孙卿门人也。孙卿,姓荀,名况,为楚国兰陵令。汉以避宣帝讳,改之曰孙。
后封楚至国,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卒,终也
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凡言传者,谓为之解说,若今诗毛氏传》也
,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次谓缀集之
,世或有之。
梁怀王揖,文帝少子,好诗书,帝爱之,异于诸子。河间献王德,景帝子,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真,正也,留其正本也
,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而自至
。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辨。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游。武帝时,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辟雍、明堂、灵台也
,及诏策所问三十馀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又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仪,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馀篇。
淮南王安,厉王长之子也,为人好书,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黄、黄、金、白、白、银也
亦二十馀万言。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辨,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赐,谓时赐书也。
尝诏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草,谓为文之槁草
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传》谓解说之若《毛诗传》
旦,受诏日食时,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暮然后罢。又有赋八十二篇。
阳丘侯偃、齐悼惠王孙作。赋十九篇。
燕刺王旦武帝子博学经书杂记。
广川王去,惠王越之子,景帝孙也。师受《易》、《论语》、《孝经》,皆通好文辞。
红侯富之子辟疆,字少卿,楚元王之孙也。好读诗属文。属文,谓会缀文辞也
。武帝时,以宗室子随二千石议论,冠诸宗室,议论每出宗室之上也。
清静少欲,尝以书自娱,不肯仕。有赋八篇。
阳城侯德,辟疆子。有赋九篇。
德子向,字子政,辟疆之孙也,本名更生。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议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狭捍,呵锔生复,受狭航,猜畚寰于石渠。成帝时,向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政,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时数有大异,向以为外戚贵盛,凤兄弟用事之咎。而帝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言中以别于外
,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说,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天子心知向忠精,故为凤兄弟起此论也,然终不能夺王氏之权。向有赋三十三篇,三子皆好学,长子谝砸捉淌诠、僦量、な刂凶,哟途徘湄、┰缱湎蛏,僮屿ё肿涌ド僖酝ㄊ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大中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时,诏向授狭捍,呵锸馀年大明习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傅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繇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亦湛靖有谋,父子俱好古,博见︹志志记》也
,过绝于人。淮阳宪王钦,宣帝子也,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作、赋二篇。
后汉刘般,宣帝之玄孙也。王莽败,与母流转,至武威虽尚少,而笃志修行,讲诵不怠。其母及诸舅以为身寄绝域,死生未必,不宜苦精若此,数以晓般,犹不改业。建武八年,隗嚣败河西始通般,即将家属东至雒阳,肪学于师门。
沛王辅,光武子也。矜严有法度,好经书,善说《京氏《易》、《孝经》、《论语传》及图谶,作《五经论》,时号之曰沛王通论》。东平王苍,光武子。少好学,书为骠骑将军。是时,中兴三十馀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防窭帜擞牍,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堂歌,八佾舞数。明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苍苍,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嘉之,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及薨,诏诰中傅封上。苍自建武以来章奏及所作书记、赋颂、七言、别字、歌诗,并集览焉。
琅邪王京,光武子。好经学。永平中,数上诗赋颂德,明帝嘉美,下之史官。
顺阳怀侯嘉,光武族兄也。与伯罹阊、Сぐ、蚕吧、惺榇呵铩。
甘里侯敏光,武族昆弟,通经有行。
临邑侯复,光武兄伯升孙也。好学,能文章。永平中,每有讲学事,辄令复典掌焉。与班固、贾逵共述汉史,傅毅等皆宗事之。复子撄、馀及从兄平望、侯毅并有才学。永宁中,邓太后召毅及撄馀入东观,与谒者仆射刘珍著《中兴以下名臣烈士传撄。馀又自造赋、颂、书、论凡四篇。
北海敬王睦,光武兄伯升孙也。少好学,博通书传。光武爱之,数被延纳。明帝之在东宫,尤见幸待,入侍讽诵,出则执辔。性好读书,尝为爱玩,能属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
平望侯毅,北海敬王子也。毅少有文辨,安帝时,上《汉德论》十二篇。时刘珍、邓耽、尹兑、马融共上书称其美安,帝嘉之。
济南王香,光武曾孙也。笃行好经书。
陈敬王羡,明帝子。博涉经书,有威严,与诸儒讲论于白虎殿。刘梁宗室子孙尝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乃著《破群论》。时之览者以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之作俗士,岂不愧心。其文不存,又著辨和同之论。孙祯亦以文才知名。
魏陈思王植,字子建,武帝子也。年十岁,读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愿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帝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明帝时,植薨,诏撰录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
中山恭王衮,武帝子也。少好学,十馀岁能属文。每读书文学,左右尝恐以精力为病,数谏止之。然性所乐,不能废也。每兄弟游娱,衮独谭思经典。为北海王时,黄龙见邺西漳水,衮上书赞颂。凡所著文章二万馀言,才不及陈思王而好与之侔。
吴孙瑜,坚季弟之子。好乐坟典,虽在戎旅,诵声不绝。孙承好学,有文章,作《萤火赋》行于世。
晋安平献王孚,宣帝次子也。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
扶风王骏,宣帝子也。幼聪慧,五六岁能书疏,讽诵经籍,见者奇之。能著论,与荀ダ论仁孝先后,文有可称。高阳王睦,宣帝弟泰之子也,少好学,与元帝及范阳王鼍阌谐旗蹲谑摇。
南阳王世子保,字景度,少有文义,好述作。
范阳王鲂,帝弟康王绥之子也。少好学驰誉,研考经记,清辩能言论。以宗室选拜散骑常侍。
东安王繇,宣帝子武王曛次子也。博学多才。
齐献王攸,文帝子也。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为太子太傅,献箴于太子,世以为工。
高阳王睦子彪出继宣帝弟敏,少笃学不倦,专精学习,故得博览群籍,终其缀集之务。注《庄子》作《九州春秋》为《续汉书》。又条谯周《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亦行于世。
宋江夏王义恭,武帝子也。涉猎文义。孝武时,每有祥瑞,辄上赋颂,撰《要记》五卷,起前汉讫晋太元,表上之,诏付秘阁。
临川王义庆,武帝弟子也。撰《徐州先贤传》十卷,奏上之。又拟班固《典叙》,以述皇代之美义。庆性好文义,文辞虽不多,足为宗室之表,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所著《世说》十一卷,撰集林》二百卷,并行于世。文帝与义庆书,尝加意斟酌。
南平穆王铄,文帝第四子也。少好学,有文才,未弱冠,拟古三十馀首,时人以为亚迹陆机。
建平宣简王宏,文帝第七子也,少而阉伢坪梦募。宏子景素,少有父风,好文章、书籍。
晋熙王晕牡鄣诰,抛忧胺系圩,右盗⒕寤霰,检段糊运溲Р辉,ㄇ⒗雷邮非搬岊砥艚云渥灾,莆撼嘉重之。
南齐豫章王嶷,高帝第二子也。嶷有子十六人,有文学者,子恪、子质、子显、子云。 子晖五人。恪尝谓所亲曰:「文史之事,诸弟备之矣,不烦吾复牵率,但退食自公,无过足矣」。子恪少亦涉学,颇属文,随弃其本,故不传文集。
子范,子恪之弟也,为南平从事中郎。王使制《千字文》,其辞甚美。王命记室蔡巫⑹椭,自是府中文章,皆使具草。及为简皇后哀策文,词理哀切,前后文集三十卷。子滂、确,并少有文章。
子显,好学工文,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可谓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梁武帝雅爱子显文,又嘉其容止吐纳,尝从容谓曰:「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子显对曰:「仲尼赞《易》,道黜,《八索》述职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复在兹日」。时以为名对。又启撰武帝集并《普通北伐记》,为国子祭酒。于学述武帝五经义,子显尝为自序,其略云:「馀为邵陵王友恭还京师,远思前比,即楚之屈宋,梁之严、邹,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己也。且前代贾、傅、崔、马、邯郸、缪路之徒,并以文章,显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天监六年,始预九日朝晏,稠人广坐,独受旨云:今云 物甚美,卿将不斐然赋诗。诗既成,又降旨曰:可谓才子。既退,谓人曰:一顾之恩,非望而至,遂方贾谊何如哉,未易当也。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少来所为诗赋,则鸿序一作,体兼众制,文备多方,颇为好事所传,故虚声易远。子显所著后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卷,文集二十卷子。
显子恺,才学誉望,时论以方其父简。文在东宫,早引接之。时中庶子谢嘏出守建安,于宣猷堂饯饮,并召时才赋诗,同用十五剧韵。恺诗先就,其辞又美。简文与湘东王令曰:「王筠本自旧手,后进有萧恺可称,信为才子」。先是,太学博士顾野王奉令撰玉篇,简文嫌其书详略未当,以恺博学,于文字尤善,使更与学士删改。
子云 , 子显之弟也。建武中,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梁天监初,降爵为子。及长,勤学有文采,弱冠撰《晋书》,至年二十六,书成百馀卷。表奏之,诏付秘阁为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梁初,郊庙未革,牲锢执墙陨蛟甲,至是承用子云 ,启宜改之。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仍使子云 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 作成。敕并施用。
子晖子云 , 之弟也。少涉学,亦有文才,尝预重云 殿听制讲《三慧经》,退为讲赋奏之,甚见贵重。
武陵王华,高帝第五子也。与诸王共作短句诗学,谢灵运以呈帝,帝报曰:「见汝二十字,诸儿作中,最为优者。但康乐放荡作体,不辨首尾。安仁、士衡深可崇尚,颜延之抑其次也」。
鄱阳王锵,高帝第七子。性谦慎,好文章。
始兴王鉴,高帝第十子。好学,善属文。
衡阳王钧,高帝第十一子。性好学,善属文。琅邪王智深以文章相会,济阳江淹亦游焉。武帝谓王俭曰:「衡阳王须文学,当使华实相称,不得止取贵游子弟而已」。乃以太子舍人萧敷为文学。钧尝手自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侍读贺挝试唬旱钕录、易杂蟹氐、涓矗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既易检阅,且一经手写,则永不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
江夏王锋,高帝十二子也。十岁能属文。武帝时,藩邸严急,诸王不得读异书,五经之外,唯得看孝子图而已。锋乃密遣人于市里街巷置图籍,期月之间,殆将备矣。
[A13C]胄,高帝从弟之子也。好文义。弟[A13C]基,好勇武。世祖登烽火楼,诏群臣赋诗,[A13C]胄诗合旨,帝谓[A13C]胄曰:「卿文弟武宗室,便不乏才」。
曲江公遥欣,高帝诸孙也。年十六,便博览经史。
几字德立,遥欣之子也。年十岁,便能属文,作《杨公则诔》、沈约见而奇之。子清,亦有文才。
湘东王宝髦涟猜秸,淹踝右病N。左卫将军,明帝兄弟。一门皆尚吏事。宝髦链趾梦恼隆。
竟陵王子良,武帝第二子也。永明五年,移居鸡笼山西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令司徒右长史陆惠晓、参知事子良所著内外文笔数十卷,虽无文采,多是劝戒。
晋安王子懋,武帝第七子也。谦让好学,撰《春秋例苑》三十卷,奏之。世祖敕付秘阁。
随郡王子隆,武帝第八子也。性和美,有文才。娶尚书令王俭女为妃。武帝以子隆能文,谓俭曰:「我家之东阿也,出实为皇家藩屏」。
昭胄子,良之子也。迳媸槭酚懈阜纭。
贲,昭胄之弟也。幼好学,有文才,好著述,尝著《西京杂记》六十卷。
梁长沙宣武王懿,文帝长子也。懿之子藻,少立名行,志操清洁,善属文辞,尤好古体,自非公燕,未尝妄有所为,纵有小文,成辄弃本。
骏,藻从子也。工文章。
安成康王秀,文帝第七子也。精意学术,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世子机家,多书,博学强记,所著诗赋千言,世祖集而序之。
机弟推,少清敏,好属文,深为简文所亲赏。南平襄王伟,文帝第八子也。幼清警好学,制性情几神等论。
静,伟子也,有文才,而笃志好学。既内足于财,多聚经史,散书满席,手自雠校。
鄱阳忠烈王恢,文帝第九子也。年七岁,通《孝经》、《论语》义,发摘无遗,涉猎史籍。
范,恢子也。温和有器识,爱奇玩古,招集文才,率意题章,亦时有奇致。
宜丰侯修,范弟也。筋力贞固,风仪严整。九岁通《论语》,十一能属文。鸿胪卿裴子野见而赏之。
始兴忠武王心詹,文帝第十一子也。心詹子映,年十二,为国子生。天监十七年,诏诸生答策,宗室则否。帝知映聪解,特令问。又日对,并见奇,谓祭酒袁昂曰:「吾家千里驹也」。
上黄侯,映弟也,美谈吐简文,入居监抚,献储德颂。
吴平侯景子励弱不好弄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励,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
长沙嗣王业,武帝长兄懿之子也。幼而明敏,有文集行于世。
孝俨,业子也。聪慧有文才。射策甲科,除秘书郎、太子舍人。从幸华林园,于座献《相风乌》、《华光殿》、《景阳山》等颂,其文甚美,帝深赏异之。
南康简王绩,武帝第四子也。绩子会理,少聪慧,好文史。
通理,会理之弟也。博览多识,有文才。尝祭孔文举墓,并为立碑,制文甚美。
邵陵隽王纶,武帝第六子也。少聪[A13C],博学,善属文,工尺牍。尝预饯衡州刺史元庆,和于座赋诗十二韵,末句方同广川国,寂寞久无声,大为武帝所赏,曰:「汝人才如此,何虑无声!」
确,纶之次子也。有文才,除秘书丞。武帝谓曰:「为汝能文,所以特有此授」。
武陵王纪,武帝第八子。少勤学,有文才,属词不好轻华,甚有骨气。
寻阳王大心,简文帝第二子也。幼而聪朗,善属文。南海王大临,简文帝第四子也。少而敏慧,后入国学,明经射策甲科。
大连,大临之弟也。少俊爽,能属文。与大临入国学,明经射策甲科,并从高祖行朱方。高祖问曰:「汝等习骑不?」对曰:「臣等未奉诏,不敢辄习」。敕各给马试之。大连兄弟据鞍往还,各得驰骤之节。高祖大悦,即赐所策马。及为启谢,文词甚美。
安陆王大春,简文帝第六子也。少博涉书记。
西阳王大钧,性厚重。年七岁,武帝问读何书,对曰:学诗。因令讽诵,即诵周南音韵清雅》。
忠壮世子方等,元帝长子也。性爱林泉,特好散逸。尝著论曰:「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生在蓬蒿,死葬沟壑,瓦棺石椁,何以异兹。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当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良繇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故鱼鸟飞浮,任其理性,吾之进退,常在掌握,举手惧触,摇足恐坠。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世间,如脱屣耳」。方等注范后汉书》,未就。所撰《三十国春秋》及《静住子》,行于世。
大圜,简文帝二十子也。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帝甚叹美之,因曰:「昔河间好学,尔既有之,临淄好文,尔亦兼之。然东平为善,弥高前载,吾重之爱之,尔当效焉」。
方诸,元帝第二子也。幼聪警博学,明《老》、《易》。
后梁安成王欣,幼聪警,博综坟籍,善属文。后入周,因与柳信言,当明帝之世,俱为一时文宗。有集三十卷。陈衡阳献王昌,高帝第六子也。雅性聪辩。
吴郡杜之伟授昌以经书,一览便诵,明于义理,剖析如流。
永阳王伯智,世祖第十二子也。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经史。
新蔡王叔齐,高宗第十一子也。风采明赡,博涉经史,善属文。
晋熙王叔文,高宗第十二子也。好虚誉,博涉经史。
淮南王叔彪,高宗第十三子也。少聪慧,善属文。
岳阳王叔慎,高宗第十六子。少聪敏,十岁善属文。后主尤爱文章,叔慎与衡阳王伯信、新蔡王叔齐等日夕陪侍。每应诏赋诗,尝被嗟赏。
南康愍王昙朗子方庆,少清警,涉猎书传。
后魏河间公齐烈帝之玄孙也,齐之孙。志少清辩,览书传,颇有文才。
东阳公丕,文帝诸孙也。孝文时,车驾南伐,留守京师。及帝还代,丕请作歌,诏许之。歌讫,帝曰:「公伺朕还车,故亲歌述志。今经构既有次第,故暂还旧京,愿后时亦同兹谩」。
秦明王翰,昭成子也。翰子觚使于慕容垂,垂末年,政在群下,遂止觚待之甚厚,因留心学业,国人咸重之。彭城王勰,献文子也,从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成铰放杂写笏,墒魇数根。时孝文进糸散,遂行而赋诗,令人示勰曰:「吾作诗虽不七步,亦不言远。汝可作之,比至吾所,可就之也」。时勰去帝十馀步,遂且赋且行,未至帝所而就。诗曰:「问林松,林松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 与古同」。帝大笑曰:「汝此诗亦调责吾耳」。又从孝文征沔北,大破梁军。帝令勰为露布。勰辞曰:「臣闻露布者,布于四海,露之耳目,必须揄扬威略,颁示天下。以臣小才,岂足大用」。帝曰:「汝亦为才达,但可为之」。及就类帝文,有人见者,咸谓御笔。帝曰:「汝所为者,人谓吾制,非兄则弟,谁能辩之?」勰对曰:「子夏被骒于先圣,臣又荷责于今来」。又敦尚文史,物务之暇,披览不辍。撰自古帝王贤达至于魏世子孙三十卷,名曰《要略》。
清河王怿,孝文子也。博涉经史,兼综群言,有文才,善谈理,为《显忠录》二十卷。
京兆王愉,孝文子也。好文章,颇著诗赋。时引才人宋世景、李神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共申宴喜,招四方儒学宾客严怀真等数十人,馆而礼之。
北齐襄城景王水育,神武第八子也。水育子亮,性恭孝,好文章。
河南康舒王孝瑜,文襄长子也。谦厚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河间王孝琬,文襄第三子琬之子。正礼幼聪[A13C]能诵《左氏春秋》。齐亡,迁绵州,卒。
赵郡王琛,后主子也。琛之子砝已勤,学尝夜久方罢。世祖时为太尉,久典朝政,清贞自守,誉望日隆,渐被疏忌,乃撰古之忠臣义士,号曰《要言》,以致其意。
后周齐殇王宪,太祖第五子。少与高祖受《诗》《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尝以兵书繁广,难求指要,乃自刊定为《要略》五篇。至是表陈高祖,高祖览而称善。
贵殇,王子也,少聪敏,涉猎经史。始读孝经,便谓人曰:「读此一经,足为立身之本」。
宋献王政,文帝子也。幼而敏达。年七岁,诵《孝经》、《论语》、《毛诗》、《尚书》。
赵僭王招,文帝子也。幼聪[A13C],博涉群书,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
滕简王形牡鄞巫右病。I俸镁,史解属文。所著文集,颇行于世。
隋高祖族弟子崇,少好学,涉猎书记。
士达,高祖族子。少聪敏,有学行。
滕穆王瓒,好书爱士,甚有令名。瓒子温字明留,作事从容温厚,好学,解属文。既而作《零陵赋》以自寄,其辞哀思。帝见而怒之,转徙南海。
燕王人炎,字仁安,元德太子昭之次子。敏慧好读书,尤重儒素,造次所及,有若成人。
唐江夏王道宗,高祖从父兄子也。晚年好学,为当代所重。
汉王元昌,高祖第七子也。少好学。
韩王元嘉,高祖第十一子也。少好学,聚书至万卷,又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
霍王元轨,高祖第十四子也。少多才艺,太宗谓魏徵曰:「卿以元轨前代谁比?」徵曰:「经书文雅,亦汉之间、平也」。前后为刺史,至州,唯闭阁读书吏事,责成长史、司马。
邓王元裕,高祖第十七子。好学,善谈名理。
鲁王灵蔓,高祖第十九子。有美誉,好学。
吴国公孝逸,淮安王神通子也。少好学,解属文。
濮王泰,太宗第四子。少善属文。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贞观十二年,奏请撰括地志,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裔、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修撰,成五百五十卷。奏上。太宗阅而嘉之,乃下诏曰:「地记之设,由来尚矣。区外具于山海,经内陈于夏载,职方王制》,才举淮夷。《汉志》晋国,略记郡国,自兹以降,著作实繁。或学非博通,多所遗阙。或地分南北,雅有短长,求其折中,无闻尽善。左武侯、大将军、雍州都督魏王泰,体业贞固,风鉴凝邈,学综策府,文冠词林。乐善表于夙夜,好士彰于吐握。讨论坟典,详言儒雅,博采方志,得之于旧闻。旁求故老,考之于传信。内殚九服,外极八荒。宪章之规,条目有序,兼苞戎夏之域,今古无遗。简而能周,博而尤要,足以度越前载,垂之不朽,宜加褒锡,以申奖劝。可赐物一万段」。其书且付秘阁」。初,泰好学,爱文章,司马苏勖以自古英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遂劝泰表请修撰,诏许之。于是大开馆宇,广召时俊,卫尉供帐,光禄给食,朝士学涉者多被奏追赴,贵游子弟,更相因致,人物臻凑,门庭若市。泰稍悟过盛,欲其速成,于是分道计州糸番缉统录。至是凡四年尽成,撰缉之人,咸加给颁赐。
黄国公言巽,韩王元嘉子。言巽少以文才见知弘文阁学士孟利贞,尝称言巽。文章云:「虽刘酥、周思茂亦不能过也」。诸王子中与琅邪王冲为一时之秀,冲与言巽父子书籍最多,皆文句详定,秘阁所不及也。虢王凤玄孙则之,少以宗室历官,试太常丞、太仆少卿。及长,好学,年五十馀,尝执经诣太学听受。
[A13C]王敫,玄宗第十三子。读书有文词。
永王,玄宗第十六子。聪敏好学。
后唐秦王从荣为诗,与从事高辇等更相唱和,自谓章句独步于一时,有诗千馀首,号曰《紫府集》。既受元帅之命,即令寮佐及四方游士至者,各试檄淮南书》,陈已将廓清宇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