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部 崇儒术第二
唐高祖武德二年,诏曰:「盛德必祀,义存方策,达人命世,流庆后昆。建国君临,弘风阐教,崇贤章善,莫尚于兹。自八卦初陈,九畴攸叙,徽章既革,节文不备。爰始姬旦,主翊周邦,创设礼经,大明典宪,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原。化起二南,业隆八百,丰功茂德,独冠终古。暨乎王道既衰,颂声不作,诸侯力争,礼乐陵迟。粤若宣、尼,天姿碚、芫,过齐、鲁之际,揖让洙、泗之间,综理遗文,弘宣旧制。四科之教,历代不刊,三千之徒,风流无歇。惟兹二圣,道著生民,宗祀不修,孰明褒尚?朕君临区宇,兴化崇儒,永言先达,情深绍嗣。宜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闻,计考所宜,当加爵土。
七年二月,诏曰:「《六经》茂典,百王仰则,四学崇教,千载垂范。是以西胶东序,春诵夏弘,说《礼》敦《诗》,本仁祖义,建邦立极,咸必繇之。自叔世浇讹,雅道沦缺,悬历岁纪,儒风莫扇。隋季以来,丧乱兹甚,卷言篇籍,皆为煨烬。周孔之教,阙而不封。咱又义冫,民焉将坠。非所以阐扬徽烈,敦尚风范,训民调俗,垂裕后昆。朕受命膺期,握图驭宇,思弘至道,翼宣德化,永言坟索,深存讲习。所以捃摭遗逸,招集散亡,诸生胄子,特加奖劝。而凋弊之馀,湮替日久,学徒尚少,经术未隆,子衿之叹,无忘兴寝。方今函夏既清,干戈渐戢,缙绅之业,此则可兴。宜下四方诸州,有明一经已上未被升擢者,本属举送,具以名闻。有司试策,加阶叙用。其吏民子弟,有识性开敏,志希学艺,亦具名状,申送入京。量其差品,并即配学。明设考课,各使励精,琢玉成器,庶其非远。州县及乡,各令置学,官寮牧宰,或不存意,普更颁下,早遣立贩。虬采现蚊,衲善于礼,出忠入孝,自家刑国,揖让俯仰,登降折旋,皆有节文,咸资端肃。末业疏惰,随时将废。凡厥生民,各宜勉励。又释奠之礼,致敬先师,鼓箧之义,以明逊志。比多阙略,更宜详备。仲春释奠,朕将亲览。所司具为条式,以时宣下」。是月丁巳,帝幸国子学,亲临释奠,引道士、沙门有举业者,与博士杂相驳难,久之乃罢。因下诏曰:「自古为政,莫不以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具备,故能为利博深。朕今欲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训,而三教虽异,善归一揆。沙门事佛,灵宇相望,朝贤宗儒,辟雍顿废,公王以下,宁得不惭。朕今亲观览,仍徵集四方胄子,冀日就月将,并得成业。礼让既行,风教渐改,使期门介士,比屋可封,横经庠序,皆遵雅俗。诸公王子弟,并皆率先自相劝励。赐学官胄子及五品以上各有差。
太宗贞观十年,封孔子裔孙德伦为褒圣侯。
十二年二月丁丑,幸国子学,亲观释奠。国子祭酒以下官及学生高弟精勤者,加级赐帛各有差。
二十一年二月,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狭、撼喾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子慎、何休、王肃、王辅嗣、杜元凯、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崇褒。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
高宗永徽元年六月,诏曰:「昔勋华肇政,仁义居先,殷、周创基,教学成本。朕嗣立鸿基,裁成丕绪,如临于海,罔知攸济,思得学徒,用康庶绩。而顷岁所敦,先诸圣教,青衿方领,未达至怀。唯欲思辕固以加班,想高堂以授秩。臣钦若等曰:「辕固,辕生也。高堂,高堂,隆也」。
。斯文寥落,去之弥远,深加发虑,称朕意焉。儒官员缺,即宜补授。其馆博士、助教、节级赐物,三馆学士有业科高第、景行淳良者,所司简试,具以名闻。
乾封元年正月,帝东封,次曲阜县,追赠孔子为太师。其庙宇制度卑陋,宜加吩烊、砸陨惈沃录馈。
总章元年三月,诏曰:「皇太子弘近因释菜,齿胄上庠,祗事先师,驰心近侍。仰崇山而景行,眷曩哲以勤怀,显颜、曾之特高,扬仁义之双美,请申褒赠,载甄芳烈。朕加其进德,冀以思齐,训诱之方,莫斯为尚。颜回可赠太子少保」。
咸亨元年五月,诏曰:「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馆有破坏,并先来未造者,遂使生徒无肄业之所,先师阙奠祭之仪,久致飘零,深非敬本。宜令所司速事营造」。
中宗神龙元年五月,制以邹鲁之邑百户为太师、隆道公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宣尼采邑,收其租税,用供荐享。又授裔孙褒圣侯崇基朝散大夫,仍许子孙以相传袭。景龙三年六月,以经籍多残缺,令京官有学行者分行天下,搜括图籍。
睿宗景阍年七月,制曰:「朕克缵丕业,肇膺景命,宪章昔典,钦若前王。永言政途,庶几水公革。犹恐学校多阙,贤俊罕登。庠序者,风化之本,人伦之先。宜令州县劝导,令知礼让」。
太极元年正月,制孔宣公祠庙,令本州修饰,取侧近三十户以供洒扫。二月,追赠颜子为太子太师,曾子为太子太保,并配享于孔子。
玄宗开元二年四月,诏曰:「古之学士,始入小学,见小节,入大学,见大节,知父子长幼之序,君臣上下之位,然后师逸功倍,化人成俗,莫不繇之。子不云乎:远而有光者,食希也。近而逾明者,学也。故道行于上,禄在其中,所谓贵于速成,不唯于迟达。自顷州里所荐公卿之绪,门人众矣,孰嗣子音?国胄肴晃凑,槲岬乐潦,棺暄鲋地,寂寥厥风,贵于责实,务欲求仕,将去圣滋远,尚水公浇薄,为敦儒未弘,不行劝沮。朕承百王之末,居四海之尊,惟怀永图,思革前弊,何以发后生之智,虑垂先王之法,则朕甚惧之,敢忘于是!天下有业擅专,门学优重,席堪师授者,所在具以名闻。自今以后,贡举人等,宜加勖勉,须获实才。如有义疏未详,习读未遍,辄充举送,以希侥幸。所繇官并钜拖苡兴靖,申明条例,称朕意焉」。
五年五月,以故朝散大夫、褒圣侯孔宗基嫡子遂芝袭封褒圣侯。
九月,诏曰:「古有宾献之礼,登于天府,扬于王庭。重学尊儒,兴贤造士,故能美风俗,成教化,盖先王之所繇焉。朕以寡德,钦若前政,思与大夫群士,复臻于理。故他日访道,有时忘食,乙夜观书,分宵不寝。悟专经之义笃,知学史之文繁。永怀覃思,有足尚者,不示褒崇,孰云奖劝。其诸州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宜令引就国子监谒先师,学官为之开讲,质问疑义。仍令所司优厚设食。两馆及监府得举人亦准此。其日,朝请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往观礼,即为常式。《易》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朕所望于贤才矣。
七年三月,诏曰:「《孝经》、《尚书》有古文,本孔、郑《注》,其中指趣颇多。春本义妙,理若无所归。作业用心,复何所靡。肆钪钊宀、⒎、冕、峤、达、解者,质定奏闻」。又诏曰:「《孝经》者,德教所先。自顷以来,独宗郑氏遗旨,今则无闻。又子夏《易傅》,近无习者,辅嗣注者亦甚甄明。诸家所传,互有得失,独据一说,能无短长。其儒官详定所长,令明经者习读,若将理等亦可兼行。其作《易》者,兼帖子夏《易传》共为一部,亦详其可否。奏闻」。时议以为不可,遂停。
五月,丽正殿写四库书,敕秘书、昭文、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及诸司官人、百官等家,就借写之。
八年三月,诏曰:「颜生等十哲,宜为坐像从祀,曾参大孝,德冠同列,特为像坐于十哲之次」。因画七十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堂壁,以颜回亚圣亲为制书以书于石,乃命当朝文士分为之赞,题其壁焉。
十一月,诏贡举人谒先师开讲,仍令朝集使及京官观礼。
十三年十一月,封东岳。礼毕,幸孔子宅,亲设奠祭。诏曰:「孔宣父诞圣自天,垂范百代,作王者之师表,开生人之耳目。朕增封岱岳,范銮泗滨,思阙里之风,想雩坛之咏,逖矣遗烈,慨然永怀。式遵祀典,用申诚敬。宜令礼部尚书苏囊蕴牢致祭,仍令州县以时祀享,复近墓五户长供扫除」。
二十二年四月,诏曰:「风化之本,其在庠序。去秋不熟,生徒琢罹蜕,峤蚕爸地,安可久。哑淞骄┘嗌在外者,即宜赴学」。
二十七年八月,追赠先圣夫子为王,谥曰文宣。制曰:「弘我王化,在乎儒术。能发挥此道,启迪含灵,则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所谓自天攸纵,将圣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经,美政教,移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于今受其赐,不其猗欤!呜戏!楚田莫封,鲁公不用,俾夫大圣,才列陪臣,栖遑旅人,固可知矣。年祀浸远,光灵益彰,虽代有褒称,而未为崇峻,不副于实,人其谓何?朕以薄德,祗膺宝命,思阐文明,广被华夏,时则异于今古,情每重于师资。既行其教,合旌厥德,爰申盛礼,载表徽猷。夫子既曰先圣,可追谥为文宣王。宜令三公持节册命,其文宣王陵并旧宅庙,量加人洒扫,用展诚敬。其后嗣褒圣侯宜改为文宣公。至如辨方正位,著自礼经,苟不合度,何以示则?昔缘周公南面,夫子西坐,今位既有殊,坐岂仍旧宜,补其坠典,作兹成式。自今以后,两京国子监及天下诸州,夫子南面坐,十哲等东西列侍。且门人三千,则见今称十哲,包夫众美,实越等夷,畅玄圣之风轨,发人伦之耳目,并宜褒赠以宠贤明。颜子渊既云亚圣,须优其秩,可赠兖公闵子骞赠费侯,冉伯牛赠郓侯,仲弓赠薛侯,冉子有赠徐侯,仲子路赠卫侯,宰子我赠齐侯,端木子贡赠黎侯言子游赠吴侯,卜子夏赠魏侯。又夫子格言,参也称鲁,虽居七十之数,不载四科之目,允稽先旨,俾循旧位。庶乎礼得其序,人焉式瞻。宗洙泗之丕烈,重胶庠之雅范。布告中外,咸使知闻。丁亥,命尚书左相裴耀卿摄大尉持节往册于庙,始正南面,改冕服,乐用宫悬。己丑,追赠曾参等六十七人皆为伯,参为成伯,颛孙师为陈伯。澹台灭明为江伯,宓子贱为单伯,原宪为原伯公,冶长为莒伯。南宫适为剡伯,公姘为碲獠,曾点为宿伯,颜路为杞伯,商瞿为蒙伯,高柴为共伯。漆雕开为滕伯公,伯寮为任伯,司马牛为向伯,樊迟为樊伯,有若为卞伯公,西赤为邵伯,巫马期为曾阜伯,梁篪ノ梁伯,颜柳为萧伯,冉孺为郜伯,曹┰为丰伯,伯处为邹伯,公孙龙为少梁伯,漆雕敛为武城伯,颜子骄为琅琊伯,漆雕徒父为须句伯,壤驷赤为北徵伯,商泽为睢阳伯,石作触为后。邑伯任不齐为任城伯公,夏首为允父伯公,良孺为东牟伯,石处为营丘伯,秦开为彭衙伯,奚容╀为下邳伯,公肩定为新田伯,颜襄为临沂伯,皇阜单为铜巢,句井疆为洪阳伯,罕父黑为乘丘伯,秦商为上雒伯,申党为召陵伯,公祖子之为期思伯,荣子祺为雩娄伯,县成为巨野伯,左人郢为临瓴燕谖渔阳伯郑子徒为荥阳伯。秦非为狙舨施之,常为乘氏伯,颜哙为朱虚伯,步叔乘为淳于伯,颜之仆为束武伯,原亢籍为莱芜伯,乐牢昌平伯,廉洁为莒父伯,颜何为关阳伯,叔仲会为瑕丘伯,狄黑为临济伯,わ巽为平陆伯,孔忠为文阳伯,公西舆为长丘伯,公西╀为祝阿伯。制曰:道可褒崇,岂限今古,则追赠之典,旌德存焉。夫子弟子十哲之外,曾参等六十七人,同升孔门,博习儒术,子之四教,尔实行之。亲奉策言,式扬大义,是称达者,不其盛欤!钦若古风,载崇玄圣,至于十哲,亦被宠章。而子舆之伦,未有称谓,宜亚四科之士,以┅五等之封,俾与先师,咸膺盛礼。
二十八年,诏曰:「先圣文宣王春秋释奠,宜令摄三公行礼,著之常式」。
天宝元年七月,诏曰:「古之教人,盖有彝训,必在勤学,使知其方。故每月释菜之时,常开讲座,用以发明圣旨,启迪生徒。待问者应而不穷,怀疑者质而无惑,弘益之致,不其然欤!或有凡流,矜于小辨。初虽论难,终杂诙谐,出言不经,积习成弊。自今以后,除问难经典之外,不得辄请。宜令本司长官严加禁止,仍委御史纠察」。
十一月,改骊山为会昌山,仍于秦坑儒之所立祠宇,以祀遭难诸儒。臣钦若等按:贾至文集有《旌儒庙碑》,奉敕撰也。
二年十月,制曰:「朕永惟圣道,思阐儒风,故尊崇先王,所以弘至教,褒奖后嗣,所以美前烈文宣王三十五代孙、通直郎前守雇醺,文学褒圣侯孙遂芝,纂承睿哲,克复中庸。三命益恭,敦素凭于祖业。百代必祀,光宠被于朝恩。积庆之馀,既开于土宇。盛德不朽,宜傅于带砺。可袭文宣公」。
三载七月,诏曰:「朕钦惟载籍,讨论坟典,以为先王令范,莫越于唐。虞上古遗书,爻朴谘第舅,浒倨奥义,前代或亡,而六体奇文,旧规犹在。但以古先所制,有异于当。今传写浸讹,转疑于后学。永言刊革,心在从宜。《尚书》应是古体文字,并依今字缮写施行,典谟无乖于古训。庶遵简易,有益于将来。其旧本仍藏之书府。
五载正月,诏曰:「《礼经》垂训,篇目攸殊,或未尽于通体,是有乖于大义。借如尧命,四子所授,惟时周分六官,曾不系月,先王行令,盖取于斯。苟分至之可言,何弘望之是举。其《礼记》《月令》,宜改为时令」。
十四载四月,敕:「国子监诸生等既非举时,又属暑月,在于馆学,恐渐炎蒸,其有欲归私第及还乡贯习读者,并听。仍委本司长官具名申牒,所繇任至举时赴监」。东京监亦准此。
代宗广德二年七月甲申,集贤殿大学士、中书舍人、侍郎、平章事元载奏:「集贤院图书,自经寇盗,坠失颇多,请开赎书之令,得一卷,赏一千钱」。许之。
丙午,敕曰:「古者设大学,教胄子,所以延俊造,扬王庭。虽年喜坏,潜甲或动,而俎豆之事,未尝废焉。顷年已来,戎车屡驾,天下转输,公私匮竭,带甲之士,所务赢粮,鼓箧之徒,未能仰给。繇是诸生辍讲,经诵蔑闻,宣父有言,是吾忧也。投戈息马,论道尊师,用弘庠序之风,俾有箪瓢之乐。宜令所司量追集贤学士,精加选择,使在馆习业,仍委度支准给厨米。敦兹儒术,庶有大成。甲科高悬好学者,中求茂异,称朕意焉」。
永泰二年正月,诏曰:「理道同归,师氏为上。化人成俗,必务于学。俊造之士,皆从此途。国之贵游,罔不受业。修文行忠信之教,崇礼义孝友之德。尽其师道,乃谓成人。然后扬于王庭,考以政事,徵之以礼,任之以官。钣谥苄,心匪邦。彦乐得贤也,其在兹乎!朕志求理道,尤重儒术,先王设教,敢不底行。顷以戎狄多虞,急于经略,大学空设,诸生益寡。弘诵之地,寂寥无声,函丈之间,殆将不扫。上庠及此,甚用悯焉。今认佧履,文武兼代,方投戈而讲艺,俾释菜以行礼。四科咸进,六艺复兴,神人以和,风化浸美。日用此道,将无间然。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使等,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各奉义方,返铝⑸硎亲室,找怠S挚。指筛曛后,学校尚微,僻居远方,无所谘禀。山东寡问,质疑必就于马融。关西盛名尊儒,乃称于杨震。负经求学,当集京师,并宰相朝官及神策六军将子弟,欲得习学者。自今以后,并令补国子学生。欲其业重ぷ金,器成琢玉,日新厥德,代不乏贤。其中身虽有官,欲附学读书者亦听。其学官委中书门下即简择行业堪为师范者充。学生员数多少、所习经业考试等,并所供粮料,及缘学馆破坏要量,事防砀、魑,本司条件闻奏,务须详悉,称朕意焉」。
二月丁亥朔,国子监释奠,赐宰臣以下常参官钱晔城五百贯,于国子监造食,许内侍鱼朝恩同听讲经。辛卯,命有司增修文宣王庙及国子监廨宇。
八月丁亥,国子监释奠,始复用牲牢。初,上元二年九月,诏诸生献礼,至是乃举旧典,遣宰臣及常参官于国子监观礼
。
大历二年二月丁亥,仗下后宰臣及常参官等诣国子监观释奠、讲论,内侍鱼朝恩参其会焉。
八月丁亥,有司释奠于国学,宰臣及百官并内侍鱼朝恩同会于国子监观讲论。
三年八月丁未,释奠于文宣王庙。礼毕,内侍鱼朝恩及宰臣文武百官咸诣国子监观讲论,有司陈馔,诏遣中使赐酒及三劝奖。
四月丁未,释奠于文宣王,许百寮诣国学观讲论。
德宗建中三年闰正月,以文宣王三十七代孙齐贤为兖州司功参军,袭文宣公。
贞元二年二月丁卯,有司释奠于文宣王庙。自宰臣以下毕集于国学,学官升讲座,陈《五经》,大旨先圣之道。
宪宗元和元年正月丁卯,诏国子监、祭酒、司业及学官,并先取朝廷有德望学识者充东都国子监。诸馆共置学生百员。
二年十二月丁巳,东都国子监增置学生一百人。
四年二月,以文宣王三十八代孙惟鹞兖州都督府参军。
十三年正月,诏文宣王三十八代孙惟髦量上文宣公。
穆宗长庆元年,兖州观察使曹华奏:「准敕赦文赐文宣王三十八代孙惟髦辆钗迨疋。
敬宗宝历元年,制曰:「天下诸色人等,能精通一经,堪为师法者,委国子祭酒访择,具名闻天下州县,各委刺史、县令招延儒学,明加训诲」。
文宗太和六年二月己丑,以寒食宴百寮于麟德殿。是日杂戏中有孔子为戏者,帝曰「孔子为古今之师,焉得黩侮如此」。命驱去。
七年八月,制曰:「汉代用人,皆繇儒术,故能风俗深厚,教化兴行。近日苟尚浮华,莫肪术,乡举里选,不可复行。然务实抑华,必有良术,既当甚弊,思其改张。今寰宇履,干戈已戢,皇太子方从师傅,受六经一二年之后,当令齿胄国庠,以兴坠典。宜令国子监于诸道搜访名儒,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八年七月,堂帖:中书门下、御史台、尚书省、诸道节度、观察使置,令各举解《周易》一人。
武宗会昌元年,以文宣王三十九代孙策为国子监丞,袭文宣公。
昭宗大顺元年二月,诏曰:「有国之规,无先学校,理官之要,莫尚儒宗。故前王设塾,庠陈齿胄,所以敷扬至道,弘阐大猷者也。国学自朝廷丧乱以来,栋宇摧残之后,岁月斯久,榛芜可知。宜令诸道观察使、刺史与宾幕州县文吏等,同于俸料内量力分抽,以助份莅У厶禳淘年十月前,绛州曲沃县令高处鲁纳史馆书籍三百六十卷,授兼监察御史,赐绯」。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二月,制:「三馆、兰台,藏书之府,动盈万卷,详列九流,爰自乱离,悉多遗逸,须行搜访,以备讨寻。应天下有人能以经史及百家进纳者,所司立等第酬奖」。
四月,枢密使郭崇韬又奏曰:「伏以馆司四库,藏书旧日,数目至多,自广明年后,流散他方,宜示奖酬,俾申搜访。伏乞委中书门下再行敕命,遍下逐道。或有人家藏能以经史百家之书进献数及四百卷以上者,请委馆司点勘,无脱漏于卷轴,无重叠于篇题。此外写札精详,装食希周备当,据部帙闻奏,请量等级除官。仍仰长吏明悬榜示。即乡校庠塾之业,渐阐皇风金石丝竹之音,无虞坠典。敕史馆提举赦书、节文,购求经史,颇为允当,宜许施行。今宜添进纳四百卷已下三百卷已上,皆成部帙。不是重叠及纸墨书写精细,已在选门,未合格人,一百卷与减一选,无选减数者注官,日优与处分。无官者纳书及三百卷,特授试官。明宗天成二年,都官郎中庾传美访图书于三川孟知祥处,得《九朝实录》及杂书,传千馀卷,并付史馆。同光已后,馆中煨烬无几,《九朝实录》甚济其阙。
长兴元年正月,以文宣王四十三代孙陵庙主仁玉为曲阜县主簿。
三年二月,中书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敕旨,教导之本,经籍为宗。兵革已来,庠序多废,纵能传授,罕克精研。繇是豕亥有差,鲁鱼为弊。苟一言致误,则大义全乖。傥不讨详,渐当纰缪。宜令国学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抄写注出,子细勘读,然后召雇能雕字匠人,各随部帙,刻印板,广颁天下。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所贵经书广布,儒教大行」。
五月甲申,以文宣王四十三代孙曲阜县主簿孔仁玉为兖州龚丘县令,袭封文宣公。
愍帝应顺元年正月,诏:「进书官刘尝郑州、荥阳令单骧唐州司法参军。今后三馆所阙书,并访本添写,其进书官权停」。
晋高祖天福五年四月辛酉,以文宣王四十三代孙袭文宣公孔仁玉为兖州曲阜县令。
周太祖广顺二年五月,亲往兖州。辛未,遣端明殿学士颜行往曲阜,祀文宣王庙。
六月己酉,幸曲阜,谒孔子祠。既毕,将致敬。左右曰:「仲尼,人臣也,无致敬之文」。太祖曰:「文宣百代,帝王师也,得无敬乎?」即拜奠于祠前。其所奠金器、银炉十数事,留于祠所,以备享献。遂幸孔林,拜孔子墓。坟侧有石坛,是唐朝封禅回谒孔子之坛。二百馀年间,绝东封之礼,洙泗之上,无复銮和之音。帝以武功之馀,枉车致敬,尊师重道,不亦优乎!
世宗显德三年十二月,诏曰:「史馆所少书籍,宜令本馆诸处求访补填,如有收得书籍之家,并许进纳。其进书人部帙多少等第,各与恩泽。如是卷帙少者,量给资布。如馆内已有之书,不在进纳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