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三《经籍考》十三
史地理》
臣
等谨按地理》一门,条目綦繁。《禹贡》所纪,职方所掌,其书古矣。后人著録,体例杂糅。要其编排,不容无次。《四库全书》所纪宫殿而下首总志,次都会郡县,次河渠,次边防,次山川,次古迹,次杂记,次游记,次外记,部别、州居、迥殊、马考之丛杂。今从其例辑之。
《钦定皇舆表》十六卷
康熙十八年,翰林院掌院学士扎萨哩等奉敕纂。四十三年,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等奉敇增修。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粤稽在昔帝王体国经野,莫不坐抚舆图,协同伦轨,所以禹贡山川,系以州域,职方风土,辨乃井疆,简牒之所陈,诗书之所纪,粲然其可睹矣。朕万几时暇,加意问学,自经史而外,凡可羽翼大猷,兼资治理者,咸务旁搜博讨,触类贯通,顾循览地舆,称名屡易,以今准古端绪,棼如考镜之馀,不能无遗憾焉。从来土壤有定,建置无常,上溯唐虞,下迄胜国,阅四千年之久歴,二十三代之遥损,益废兴难以具举可证据者莫如正史,而正史复有差讹,至详备者莫如通志,而通志更多附会,一统之世,沿革尚殊,窃据之秋,纷纠益甚,异同错见,名实不符,非极溯流穷源之力,何以规千载于目?前胪方舆,如掌上哉?夫从志体则此详彼略,闲有阙遗。从表体则地纬时经,期于徵信。用是特命儒臣,仿史表例,校雠编辑,或始分而后,并或暂合,而终离郡属,统名县,稽实土,总前史以钩索,彚百派于同源,信所谓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者也。书成进御,凡若干卷,名曰皇舆表,仍制序简端,俾垂永久。岂独画疆析理,较若列眉其间,都邑之变更,控扼之形胜,争战之地利,设险之遗规,固有不逾席而周知,一展卷而毕照者,则是书佐歴代地志之不逮,周资治理,其庶几欤?
圣祖仁皇帝御制《增修《皇舆表序》曰《皇舆表》一编,肇成于康熙己未,制序卷端,时置几案,歴有年所。顾原编纪载沿革于郡县,特详其地列舆图而未设有郡县者,概未编入。朕惟国家统御方夏,覆载之内,视均一体,外藩䝉古诸属国自
祖宗朝后,先收服次第归诚,迨朕临御以来,藩王君长,岁时贡琛,悉比内地,绣壤相错,不啻万有馀里,迩者喀尔喀青海部众,称臣向附,土宇益廓,计其山川封域,斥堠之所届,分野之所属,皆按地而可考也。至于山陬海澨,新隶职方者,二十馀年间,建州树邑,往往而有,又若朝鲜交趾,诸国之奉职,惟䖍边徼土目之革心效顺,亦从来志,方舆者所宜备载,爰命儒臣,更加増辑,共十有六卷书成,特命刋梓,用示来兹,于戱!幅员延袤,亦云广矣,而蕃生息厚,风俗之道,则实资于庙堂之经理,朕开编循览,深念高卑险易,形势不齐,燥湿刚柔,风气各异,然而秉彝恒性,遐迩皆同,朕以一身为中外元元主,惟是张官置吏以牧民生,禁暴设防,以御民患,既鞠养之务徧,尤敎化之宜周,早夜孶孶无日,不心通乎四海九州之隐,书不云乎?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凡我后人睹是编者,知创造之维艰,思怀柔之不易,则千百祀无疆之歴,服其庶克永荷。
天庥也夫
钦定方舆路程考略不分卷臣
等谨按是书无刋本,康熙中中允汪士鋐等奉敕撰进,以各直省为经,以府、州、县为纬。各直省及各府州县皆序以次首考至。
京师路程、次考四境壤接之,道里逺近兼详,歴代建置沿革,旁及山川、闗梁、古迹、寺观、祠墓至若。
皇朝肇建之规模
圣制诗文之美富,敬谨纪载,用昭明备。而古今艺文足资考证者,亦间録》云。
《大清一统志》五百卷
乾隆二十九年,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惟。
上天眷顾,我大清,全付所覆,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列祖。
列宗德丰泽溥,威铄惠滂,禹迹所奄,蕃息殷阜,瀛壖炎岛,大漠蛮陬,咸隶版图,置郡筑邑,声教风驰,藩服星拱,禀朔内附,六合一家,逺至开辟之所未宾,梯航重译,歴岁而始。达者慕义献琛,图于王会,幅陨袤广古,未有过焉。
圣祖仁皇帝特命纂辑全书,以昭大一统之盛。卷帙繁重,久而未成。
世宗宪皇帝御极之初,重加编纂,阅今十有馀载,次第告竣。自京畿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竒,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星野所占,坤舆所载,方䇿所纪,宪古证今眉列,掌示图以胪之,表以识之。书成,凡三百五十馀卷。夫肇十有二州,见于《虞典、禹贡》一篇,备列九州疆域、山川、土田、贡赋、物产,实为方志之权舆。《周礼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土训道地,图诵训道方志,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与其材用九谷六畜之数。汉郡国地志与计书,俱上太史。厥后《寰宇志记》列于正史者,代数十家。葢将以观民设教,体国经野。表皇威之有截,明王道之无外。匪徒备掌故,徵博洽已也。抚疆宇则念肇造之难,稽制置则念经画之要,采謡俗则念化导之方,考循良人物而知治理之效,念所以振兴而长育之核。户口土赋,而察登耗之故。念所以怀保而蕃殖之。书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我。
祖宗克明峻德,以有九有之师。传绪在予,敢不惟德之勤笃。
前人成烈,其在我。内外百职事,慎固封守。阜成兆民懋相予。修和有夏,亦越我后。嗣子孙,咸敬厥德。以昭受丕基,万年惟无斁。览斯编也,其善体诸」。
臣
等谨按康熙间,刑部尚书徐乾学奉敕总裁,《一统志》罢归之。顷奏请设局于苏州之洞庭山,一时称地理之学。如顾祖禹、阎若璩、黄鸿、胡渭等,皆
与其役而迄未有成。
世宗宪皇帝敕馆修辑,至乾隆九年奏竣。嗣以我皇上天威震叠,勘定西域拓地二万馀里,为自古舆地所未纪,而各省添设裁并,府㕔州县与职官之增减移驻,亦多与旧制异同乃奉。
诏重修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其诸府州县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而系以所属,皆首《分野》,次《建置》,次《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闗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次《土产》,分门二十有一,而外藩及朝贡诸国咸附録焉。又以乾隆四十年勘定冉駹,开屯列戌,昄章益廓,因并载入,简编葢我。
国家土宇宏开。
德威遐播,山河两戒,并隶职方,自有书契以来,志舆图者,孰有如是之大,一统而扩无外者乎?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
顾炎武撰。炎武见经类》。
《增订广舆记》二十四卷
蔡方炳撰。方炳见《政书类》臣
等谨按明陆应旸曾作《广舆记》,方炳取而增订之。然大抵钞袭《明一统志》,而于前代之规模皆未及考证焉。
阅史津逮无卷数
朱约淳撰。约淳字博成,馀姚人。顺治辛丑进士,官泰安县知县。
歴代舆地徵信编残本六卷。钱邦寅撰。邦寅字驭少,丹徒人山河两戒考》十四卷。
徐文靖撰。文靖见经类》。
《凡例》曰:《唐书天文志》一行,《大衍厯》、《厯议》十篇,八曰《分野》,谓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分南北以界之。文靖上考分星下,稽舆地。卷首为图二十有四,书凡十四卷。前八卷注《唐志》也。后六卷,参考晋、隋、宋三史,文靖所附也。其中补《春秋》列国一百七十有九,合一行所分载者总三百一十,仍列于各次之下。至于三垣、五纬,云汉之始终、杂星之妖瑞,亦别为一条,载在卷末。
《古今约说》无卷数
邵元龙撰。元龙,松江人。
右《地理类总志》
《皇清职贡图》九卷
乾隆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奉敕撰。
臣
等谨按是编,首列朝鲜以下诸外藩。次列诸藩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类恭际。
圣武逺扬,平定西域,拓地二万馀里,增入各部落三百馀种,分图系说,共为七卷。乾隆二十三年告。
成迨二十八年以后,爱乌罕、霍罕齐齐玉斯、谔尔根齐诸部咸奉表入觐。土尔扈特全部自俄罗斯来归,云南整欠、景海诸土目又相继内附,乃广为《续图一卷。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衣冠之别,纤悉毕陈。一一徵诸,实见于以知我。
国家威棱震叠
德化、遐宣、河源月𩨳之外,重九译而来者,洵非兵革所能致而。
保泰持盈之意,犹具著于御题,长律之中宜乎膺。
景命而申锡,无疆者益巩、金瓯于万祀已。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五十二卷。
乾隆二十一年,大学士刘统勲等奉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语云:耕当问仆,织当问婢,志广舆者不稽之。歴代建置沿革,将无从数典,而志西域,则有不能尽稽之歴代者。实以幅员所限,言语不通,虽汉、唐盛时,亦颇能威行天山,迤北建官设都,而天山迤北本不能至也。即有一二羁縻之国,然叛服不常,征调弗应,又安能履其地而疆索之哉?且汉、唐之程督异域者,仍汉、唐人而已,其与准噶尔回部人语,奚啻粤问而燕答,则其所记鲁鱼亥豕之分,不待言而可知兹者叨。
天佑藉群力凑时会,幸成是役,准噶尔回部之人皆在廷执事,而国语切音,译外藩语又甚便,且易我诸臣驰驱往来,其间目睹身歴,非若耳闻口传者,比俾司校勘而正其讹传,其真较仆婢耕织之问为尤详。且厄鲁特语及回语,朕亦因暇而习焉。时御丹椠为之改正,是西域志》之书,必应及是时成之用。开歴代之群疑,垂千秋之信録,闲亦渉及诸史,以存述古总计。分部一十有八,分卷四十有六,绘图系说,蔚为完书。若夫辟地蒇功,文臣或有过颂,朕所不取,惟是筹耕牧,计久长,图所以永。
乾贶奠丕基思日孜。孜持盈,益凛予。安得有功成无事之说哉!
钦定日下旧闻考》一百二十卷乾隆三十九年奉。
敕撰
臣
等谨按是编据朱彝尊《日下旧闻》原本,于十三门外增《苑囿》、《官署》二门,而并石鼓考于国子监删繁补缺,援古证今,详加考核,定为此本。至于列圣宸章
皇上御制渉于
神京风土者,悉案门恭载,以昭垂典实。凡原本所摭引古书,古迹并承。
圣训指示,精详正讹,补漏一一,徵验有无,勘其所在,千古舆图,纪述都邑,孰能如是之信而可徵者哉!
钦定《满洲源流考》二十卷
乾隆四十二年,大学士阿桂等奉敕撰。
臣
等谨按是编列为四门:一曰《部族,述肃慎氏以下源流。二曰《疆域》,附以宫室建置及古迹。三曰《山川》,凡白山、黒水诸名胜,悉皆采列。四曰:
国俗以官制及文字附焉,葢我
朝自白山,天作朱果。灵彰年祀,绵长见闻或异我皇上。溯发祥之有自虑,传信之无徵。
特命纂辑是书,援引旧文,考验地理,据见闻之实,汰史传之讹,本本原原,允堪垂示千古。洵读史家所宜奉若球图者矣。
《钦定䝉古源流》八卷
䝉古小彻辰、萨囊台吉撰。乾隆四十二年奉敕译进。
臣
等谨按是书体例颇与《永乐大典》中所载元朝秘史相类,大㫖以佛教为纲,而并载䝉古之世系始末兴衰治乱之迹。其于塞外立国,传授源流,以及人名、地名,语言音韵,皆极详核。自非中国史官附会影响者可比,惟闲及内地之事,未能尽确前此我。
皇上因元戎竒、渥温得姓所自必有传讹,询之定边左副将军喀尔喀亲王成衮扎布乃以此书进。
御而后竒渥,温为却特之误,昭然共明。特命以是编宣付馆臣,译以汉文,排比成帙。从前之沿讹袭谬,今皆厘订精详,不特仰窥。
圣学之神,竒且益以见中外一家之盛焉。《钦定盛京通志》一百卷
乾隆四十三年,大学士阿桂等奉敕撰。
臣
等谨按《凡例曰:
盛京为
王迹肇基首隆
谟诰我。
皇上四诣陪京,大文弥耀,谨志圣制。
纶音:
天章弁诸志首考卜。
兴京迁都,辽、渖为丰、镐遗规至若坛。
庙
宫殿
山陵创制,典礼严重,谨《稽实録》及《会典》诸书,详志以彰规制。星野建置疆域,山川城池皆遵。
㫖订正悉载旧名,并恭録开国战迹,其疆里逺近,谨遵钦定舆图,详核胪识,旧志闗津于吉林黒龙江边门多所阙略,户口田赋于旗田庄官园场赋,则亦多疏漏,兹悉详订,增所未备,志职官,次官署,以专职,守志学,校次选举,以简才良,武备尤要,增志兵、防名宦,以彰治行人物,以励材能。旧志于辽金宗室俱不载,又但志辽渖,不及吉林、黒龙江未为核备,今悉增入至」。
开国功臣,事迹谨遵。
《国史传》按其于
盛京有治行战迹者,一一胪载,其事在入闗以后者,详见。
国史及《八旗通志,兹不备録,忠孝节义、文学、隐逸、流寓、方伎、仙释、列女,皆足以资采,访验风教,悉志如例,祠祀有闗祭法。
翠华四莅,辽、浑诸河,特建专祠,古刹精蓝,亦多搜辑,谨志祠祀。又古迹旧志,繁简失当。兹详考史传,分隶郡县名胜各以类次奉天,风俗淳朴,物产丰饶,兹博稽前史谨遵」。
钦定满洲源流考,详晰编纂志,风俗物产,并旁采异闻,为杂志一卷。列朝艺文旧志,体例未协,兼多遗阙。今搜罗史集,按照时代,分体编辑至。
国朝艺文,凡臣下赋、颂及赓纪、诗篇,俱各依类编次,读是编者。抚今考昔展卷,了如不独。
留都典故,灿著寰瀛。而
列圣启佑之鸿规,亦昭垂于无极也。已《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户部尚书和珅等奉敕编辑。
皇上御制序曰:「为各省之志书,易为热河之志书,难彼其以汉人书内地事,且各府州县本有晋乘楚梼杌荟而辑之,其易也,不待烛照数计而龟卜也,热河之志,则以闗外荒略非内地,而辽、金元之史,成于汉人之手,所谓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然,故曰难。夫辽、金、元非若唐、宋之兴于内地而据有之也。又其臣虽有汉人通文墨者,非若唐宋之始,终一心于其主,语言有所不解,风尚有所不合,且辽金元皆立国不久,旋即逊出,则所纪载欲其得中得实,葢亦难矣!夫辽金元之史纪,内地而欲其得中得实,尚且难之,况纪边闗以外荒略之地乎?其不能得中得实,亦益明矣。当今之时,热河之志不可不成者,则以本朝荷天之宠,百有馀年,累洽重熙,汉人已数世被覆载生育,其语言,风尚薰陶渐渍,不可以辽金,元之汉臣,例之,亦理之必然,况我!
皇祖建山庄于此地,非为一己之豫游,实贻万世之缔构,而顾可无书,以垂永久乎?山庄内本有温泉,出而汇武,列之水俗,遂有热河之称,兹虽为府为县,而仍以热河称之者,存其朔便于众也。
皇祖有诗云:「聚民至万家」。葢筚路之际,人烟尚少。后乃闾阎日以富耕,桑日以辟,至于今将百年,屹为都会。
皇祖虽尝名之曰《避暑山庄序》,咏三十六景而未辑志者,其或有待耶?抑亦文献不足徵,而迟迟为之耶?山川里邑,建置沿革,与夫古迹人物司事之臣,虽捃摭遗逸,犹有未备未信者。其说具见于前。而吾之序是书以行世者,正所云在此不在彼。
臣
等,谨按:志以热河名者,行殿所在,不得冠以州郡之目也。地即古武、列水。辽、金、元以来皆陪京重镇。
太宗文皇帝泰武宏昭,先定其地。嗣康熙中喀尔喀纳土输诚益宏文囿。
圣祖仁皇帝因建避暑山庄于此,銮舆岁莅,凡以
省方奋武答中外之就,瞻我皇上绍绳。
先绪亦以毎岁夏秋。
翠华行幸,携浆拥篲,而迎者,率以为常。盛典频仍,史不胜纪。是编所载,首天章次。
巡典次徕逺次。
行宫:次围场,次《疆域》,次《建置沿革》,次《晷度》,次山,次水,次《学校》,次《藩卫》,次《寺庙》,次《文秩》,次《兵防》,次《职官》,次《宦迹》,次《人物》,次《食货》,次《物产》,次《古迹》,次《故事》,次《外纪》,次《艺文》,凡二十四门。并考古证,今析疑徵信实、舆记之大观,为古今所未有也。
《畿辅通志》一百二十卷
兵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等监修。臣
等谨按北平,自元建都以后,有《析津志》诸书,明代各省,皆有通志,而独阙畿辅至我。
朝康熙十一年,巡抚于成龙等始创成之。雍正七年复遵。
㫖重修,督臣唐执玉、刘于义、李卫等递董其事。雍正十三年,书成。
《江南通志》二百卷
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赵宏恩等监修。臣
等。谨按康熙二十二年部檄,两江总督于成龙、江苏巡抚余国柱、安徽巡抚徐国相等创修《通志编成凡七十六卷。雍正七年,署两江总督尹继善等遵。
㫖重修,其后督臣赵宏恩、江苏抚臣顾琮、安徽抚臣赵国麟等相继董成。凡隶上江者,安徽藩司主之隶下。
江者,江苏藩司主之。乾隆元年书成。
《江西通志》一百六十二卷
江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谢旻等监修。臣
等谨按明嘉靖间参政林庭㭿创为省志,其后久不修辑,遂至散佚。
国朝康熙二十二年,巡抚安世鼎,五十九年,巡抚白璜相继重修,名曰西江志。雍正七年又遵。
㫖增修,十年,书成。
《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兼管浙江总督嵇曾筠等监修。
臣
等。谨按,明提学副使薛应旗,尝于嘉靖中辑浙江通志七十二卷。
国朝康熙二十一年,总督赵士麟、巡抚王安国复因薛志增修为卷五十,分门三十有七。雍正七年,督臣嵇曾筠、李卫、郝玉麟、程元章,抚臣王国栋,提督李灿等遵。
㫖相继重修,增为五十四门。十三年,书成《福建通志》七十八卷。
兵部尚书、浙闽总督郝玉麟等监修。臣
等谨按福建舆地诸书,惟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为最善自我。
朝开国以来,建置沿革,与昔多异。雍正七年,命各省纂辑《通志》,督臣郝玉麟、抚臣卢焯、学臣周学健等遵。
㫖增修旧志,凡六十四卷。寻以增设台湾、福宁二府,永春、龙岩二州,续十四卷,乾隆二年书成。
《湖广通志》一百二十卷
总督湖广等处地方、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迈柱等监修。
臣
等谨按前史所载楚中舆记不下数十家,其非残缺㪚亡,即冗杂阙漏。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遂创成通志。雍正七年,复命增辑。督臣迈柱并湖北抚臣魏廷珍、王士俊、德麟,湖南抚臣赵宏恩等遵。
㫖重修,十一年书成。
《湖南通志》一百七十四卷大学士陈宏谋等监修。
臣
等谨按湖广全省,在唐分武安、荆鄂二镇,在宋分荆湖南北两路,至明代始合为一。
国初尚沿其旧,至康熙三年析置湖南布政司,于是复分为两省。后迈柱等修《通志》时,依上下江之例,亦合湖南北为一书。乾隆二十一年,宏谋巡抚湖南,以全志详于北而略于南,遂与藩臬诸臣复为搜辑。于全志之所无者,则增而有之,全志之所缺者,则补而全之。分类三十有七,而卷帙之富,反过于全志云。
《河南通志》八十卷,《续通志》八十卷总督河南、山东军务兵部右侍郎王士俊等监修,巡抚河南兵部侍郎阿思哈等重修。
臣
等谨按中州之地,明初惟有各郡县偏记,至嘉靖中始有成书,然未为详悉。顺治十五年,河南巡抚贾汉复令分巡。大梁道副使沈荃纂《通志》五十卷,分三十类。雍正七年遵。
㫖重修督臣田文镜、王士俊,抚臣孙国玺,河督嵇曾筠、朱藻、白锺山,副总河阿兰泰、刘勷,学臣吴应棻、邹升。
恒等相继代领其事,增为八十卷,十三年书成。迨我
皇上御极之三十一年。
诏重修一统志徵直省通志上诸史馆,巡抚阿思哈因取原书补其遗阙,复增八十卷。
《山东通志》三十六卷
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岳浚等监修臣
等谨按旧志,始于明嘉靖中巡按御史方逺宜、副使陆钺等为卷四十,为目五十有二,附目十。
国朝康熙十二年,巡抚张凤、仪藩司施天裔再辑扩前志十之三四,雍正七年,浚与法敏等又遵。
㫖重修十三年书成。
《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
巡抚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觉罗石麟等监修。臣
等谨按明成化中,督学佥事胡谧尝撰为通志,至嘉靖中,副使周斯盛、万厯中按察使李维祯尝两修之。
国朝康熙二十一年,提督学政刘梅又踵事排纂,分类三十有二。雍正七年遵。
㫖重修,十二年书成。
《陜西通志》一百卷
署理陜西总督、吏部尚书刘于义等监修臣
等谨按旧志五十卷,为康熙初年巡抚贾汉复所编,雍正七年遵。
㫖重修董其事者,督臣查郎阿、刘于义,抚臣史贻直、玛尔泰、硕色,学臣王兰生等取原书增为百卷十二年。
书成
《甘肃通志》五十卷
巡抚甘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许容等监修臣
等谨按明代甘肃府州,即隶陜西,至本朝康熙年间,始别为一省。雍正七年,有增修《通志之。
命于是容等遵。
㫖纂修,其凡例曰:「甘肃旧无志,统于陜西。通志中陜西详于西安、延安、凤翔、汉中、兴安诸郡,而略于平、巩、临。
庆至河西诸卫所,则尤在所略,今分二省,自应详辑。越乾隆元年书成。
《四川通志》四十七卷
总督四川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廷桂等监修。
臣
等谨按旧志,在明凡四修。我朝康熙十二年,总督蔡毓荣、巡抚张德地又续事纂辑。是编乃雍正七年遵。
㫖重修,十一年书成。
《广东通志》六十四卷
巡抚广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郝玉麟等监修。
臣
等谨按岭南舆地,自汉、魏以至明代,记载甚多,然皆不能详备至。
圣祖仁皇帝二十二年,始纂成《通志》。雍正七年,复遵㫖重修,而抚臣郝玉麟、鄂弥达等踵相采辑,乃称该备。九年书成。
《广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巡抚广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金鉷等监修臣
等。谨按自《史记》有桂林、象郡之名,而粤西舆志乃代有作者。然而古今之形势既殊,则建置之,更张不一雍正七年。
命修《通志》,于是督臣鄂尔泰遵㫖纂辑,歴高其倬、尹继善以至抚臣金鉷相续编辑。十一年书成。
《云南通志》三十卷
大学士鄂尔泰等监修。
臣
等谨按滇中地志》,实昉于唐明。《艺文志》载洪武既平云南,诸儒臣定为《志书》六十一卷,今已无存。
本朝康熙三十年,始复辑为成书。雍正七年,遵㫖重修。时鄂尔泰总督云、贵,因旧志而增损之。继其事者,为督臣高其倬、尹继善,抚臣张允随等,分为三十。
卷乾隆元年书成。
《贵州通志》四十六卷
大学士鄂尔泰等监修。
臣
等谨按,贵州为西南僻壤,故凡纪载之书,自唐、宋以前未闻作者。明赵瓒始创为新志,而谢东山、郭子章辈踵而修之。
国朝康熙初,巡抚曹申吉重加厘订,为书三十三卷。雍正七年遵。
㫖重修较他省《通志最后成,凡经督臣鄂尔泰、尹继善、张允随、张广泗,抚臣元展成诸人之手,而始告竣増。
为四十六卷,乾隆六年书成。
《歴代帝王宅京纪》二十卷顾炎武撰。炎武见经类。
臣
等谨按是书考歴代帝王所都,断自黄帝,终于故明。其偏安者,各按时代附焉。
《海昌外志》无卷数
谈迁撰。迁字孺木,一字仲木,海宁人《西宁志》七卷。
苏铣撰。铣,交河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广东道。《续安邱志》二十五卷。
王训撰。训字敷彝,安邱人。顺治丁亥进士,官万全县知县。
《永平府志》二十四卷
宋琬撰。琬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
《杞纪》二十二卷。
张贞撰。贞字起元,号把园,安邱人。康熙壬子拔贡,官翰林院孔目。
贞自序曰:贞族世居潍河东岸,庄号高柯,实在把子。故域。贞渉猎史传,见其有闗于把者,悉掌记之。积纸箧衍,漫不省录。忽忽十年丙戌夏,偶有所触,因忆前事,从烟煤虫,篆中检付儿子在辛厘为二十二卷,曰《图考》,曰《星土,曰舆地,曰山川,曰系年,曰沿革》,曰《封建,曰年表》,曰《世次,曰原古,曰分国,曰系家》,曰《苗裔,曰春秋经传》,曰《经传别解》,曰《人物,曰遗书,曰艺林,曰杂缀。所引书四百有馀种。
《萧山县志刋误》三卷 《杭志三诘三误辨》一卷毛竒龄撰。竒龄见《经类。
《台湾纪略》一卷
林谦光撰。谦光字芝楣,长乐人。臣
等谨按。
国初,明臣郑克塽窃据台湾,负固梗化,康熙二十三年,始克平定。谦光因作是编,分十三篇,末附以澎湖之志。因初经开辟,草创未就,故名为《纪略》,而不称志焉。
《登封县志》十卷
张圣诰撰。圣诰字紫书,号韦庵,广宁人。官登封县知县。
《琅盐井志》四卷
沈鼐撰。鼐字枚臣,长洲人。由贡生官云南琅盐井盐课提举。
师宗州志》二卷
管抡撰。抡,武进人。官师宗州知州。《辽载前集》二卷。
林本裕撰。本裕字益长,奉天人。本裕《自序》曰:「是编折衷于《盛京志》,其前集》则仿《龙门志乘。《后集》则仿涑水编年《扬州府志》四十卷。
张万寿撰。万寿字鹤秋,浮山人。官至扬州府知府。《河套志》六卷。
陈履中撰。履中字执夫,商邱人。官至分巡宁夏兵备道。
《澳门纪略》二卷
印光任、张汝霖同撰。光任字黻昌,寳山人,官至太平府知府。汝霖字云墅,宣城人,由㧞贡生官至澳门同知。
右地理类都会郡县。
《钦定河源纪略》三十六卷乾隆四十七年
皇六子:永瑢。
皇八子永、璇。
皇十一子:永瑆、大学士公阿桂等奉敕撰。
皇上御制河源简明语曰:「予既为河源诗,并按语,既读宋史河渠志,有文命辑河源纪略,有谕兹以体大物博,考今证古,不无费辞,虽彼此细勘事,则明恐毫厘稍差,义乃紊兹为简明之语,庶因提要而便览。葢河源究以张骞所探蒲昌海盐泽及汉武所定昆仑为是,虽山海经、水经注皆略具其说。山海经刘歆称伯益所著,本无所据。水经注则桑钦、郦道元皆张骞后人,实祖其说而广之,以至于烦文。且昆仑在回部,原出玉也,独未明揭伏流至青海于阿勒坦、噶达素之天池而出耳。歴唐、宋以至元乃有鄂敦淖尔为河源之语。鄂敦为蒙古语,汉语即星宿海也。彼时虽未考至天池,而中国之河源实由此颇见梗概矣。溯伏流以至蒲昌海,盐泽非河源,而何星宿海亦盐泽之伏流,至青海而出为清水,黄河挟之以流,始为㣲淡,后为纯黄。是二水本一源,至中国出地为二色,而终归于一。若夫曲折纤细,则见近所为诗文及纪略之书独叙其简明崖略如此。
臣
等谨按是年春有事豫工,上命侍卫阿弥达祭告西宁河神,因西溯河源,绘图具奏,言星宿海西南三百馀里有阿勒坦郭勒水,色独黄,又西有阿勒坦噶达素齐老流泉百道,入阿勒坦郭勒,是为黄河真源,为自古探索所未及。皇上因考徵实验,叅订旧文。
御制河源诗》一章,并读《宋史河渠志》一篇,阐河出昆仑之实,古今讹误,旷若发䝉复。
命诸臣综览史文,旁稽字说,撰定是编,综为一书,首卷冠以。
御制诗文。次曰《图说》三卷,曰《列表五卷,曰质实五卷,曰证古六卷,曰辨伪六卷,曰纪事六卷,曰杂録四卷。由是河源脉络,摹绘精详,一展卷而了如指掌葢由。
帝德广运,无逺弗周,是以星使宣劳奉职,克称数百年,沿讹袭谬,始得真源。岂张骞笃什之流,粗陈梗概者所可同日语哉!
《河纪》二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经类。
承泽《自跋》曰:此非如史家河渠,葢漕政也。漕之通塞视乎河,河安则漕安,河变则漕危重,漕故重河所纪者治之人,治之事治之言。
《具区志》十六卷
翁澍撰。澍字季霖,吴县人。《两河清彚》八卷。
薛凤祚撰,凤祚见经类》。
《北河续记》八卷
阎廷谟撰。廷谟,孟津人。顺治丙戌进士,官工部主事。
《河防刍议》六卷
崔维雅撰。维雅,新安人。顺治丙戌举人,官至布政使。
《治水要议》一卷
孙宗彝撰宗彝见《经类。
《新刘河志》一卷,《娄江志》二卷顾士琏撰。士琏字殷仲,太仓州人。今《水经》一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经类。
《山东全河备考》四卷
叶方恒撰。方恒字学亭,昆山人。顺治戊戍进士,官至山东济宁道。
《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沈炳㢲撰。炳㢲字绎旃,归安人。臣
等谨按郦道元《水经》一书,传写既久,辗转沿讹。炳㢲乃博取各史志中异同之词,及诸家考订之说,据明嘉靖中黄省曾所刋注本,详加校定,歴九年而成是书。其用心亦良苦矣。
《水经注释》四十卷,刋误十二卷。赵一清撰。一清字诚夫,仁和人。全祖望述曰:余尝得先世旧闻,谓道元《水经注》中有注本,双行夹写,今混作大字,几不可辨。
《明江南治水记》一卷
陈士矿撰。士矿号宿峰,秀水人。康熙初以贡生阁试授主事。
《湘湖水利志》三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经类》。
《昆仑河源考》一卷 《明代河渠考》无卷数
,万斯同撰。斯同见经类。
《东南水利》八卷
沈恺曾撰。恺曾,归安人,康熙壬戌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
居济一《得》八卷
张伯行撰。伯行见《经类》。
臣
等谨按是编乃伯行为河道总督时,相度形势,录之以备参考于诸水利病,条分缕析,疏证颇详,切于实用。
《治河奏绩书》四卷
靳辅撰。辅见《奏议类》。
张大有序曰:「辅开白洋清河以东,引河水开清烂泥浅诸引河,开云梯闗出海故道,筑周桥六坝堤工,置减水坝,浚中河以避黄河之险,改挑皂河以避骆马湖之淤垫,皆其仰遵。
庙算,悉心筹画者也。
臣
等谨按,辅遭逄。
圣祖仁皇帝平成天地,故能于堤防规画,言所欲言,凡所入告,俱䝉
俞㫖其论筑堤岸,疏下流塞决口,有先后而无缓急,具见纲领。十六年间,三膺总河之任,成劳懋著,迄今兖
豫之间犹馨香,弗替云。
《直隶河渠志》一卷
陈仪撰。仪字子翽,号一吾,文安人。康熙乙未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充坝州等处营田观察使。《行水金鉴》一百七十五卷。
傅泽洪撰。泽洪字稚君,镶红旗汉军人。官至分巡淮扬道、按察副使。
泽洪自序曰:「四渎,古运河也。沿江达淮,乱河浮济,《禹贡》具载之矣。今之运河,用以转荆、扬诸州数十百万之粮于京师,不犹古之江、淮河济哉。四渎治运河,亦治相因之势也。顾黄河湍悍,为中州病,淮水渟蓄为高堰危,黄强淮弱为清口,梗山左泉涸水匮,济、汶诸水俱不足以济运,而运河浅阻泽洪为水官二十年,用是逺稽经史近述。
训㫖凡四渎运河兴废之由及疏筑塞防之宜,皆备载焉。首绘图,次河淮,汉江济运河,次两河总说,次官司。
次夫役,次河道钱粮,次堤河彚考,次闸坝涵洞彚考,次漕规,次漕运。
《太湖备考》十六卷
金友理撰。友理字玉相,吴县人。《水道提纲》二十八卷。
齐召南撰。召南字次风,台州人。乾隆丙辰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侍郎。治《河前䇿》二卷,《后䇿》二卷。
冯祚泰撰。祚泰字粹中,滁州人。乾隆壬申举人水鉴》六卷
郭起元撰。起元,闽县人。官至宿、虹同知。《安澜文献》一卷
沈光曾撰。光曾,秀水人。官高邮州知州。光曾自序曰:潘季驯称河不两行,乃泇河未创,中河未开以前,以黄河为运道,故有是说。今则运道自清河、桃源以上,已无藉于黄,自宜随时筹画。《海塘録》二十六卷。
翟均廉撰。均廉见《经类。
右地理类河渠。
《海防述略》一卷
杜臻撰。臻见《传记类》。
臣
等谨按康熙二十二年,臻奉诏往闽、粤定疆理,目击沿海险要及往来䇿应诸形势,乃作是编。其于海防事宜言之,甚凿凿可据。
《延绥镇志》六卷
谭吉璁撰。吉璁字丹石,嘉兴人。由内阁中书官至登州府知府。
《蛮司合志》十五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经类。
竒龄自序曰:蛮司踞湖广、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广西六省,曰犵,曰狑,曰獠,曰獞,凡数十种。歴代各有大姓为领袖,明踵元旧事,遍设官吏,尽布籍属。凡土官名号曰宣慰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初皆隶吏部验封,而后以土兵相制,半隶武选,毎袭替,必奉朝命,其无子弟者,即妻女皆得袭替。嘉靖九年,令该府州县正贰、经歴巡检驿传三百六十,隶验封宣慰、招讨、安抚长官一百三十三,隶武选。隶验封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者,都指挥使司领之。故自洪武暨崇祯一十六朝,二百七十馀年之间,凡沿革向背,大征大役,或得或失,稍见史乘者,略辑其大凡彚为一编。
《江防总论》一卷 《海防总论》一卷姜宸英撰。宸英字西溟,慈溪人。康熙丁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秦边纪略》四卷
不著撰人名氏。
右地理类边防。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