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五《经籍考》十五

子。

等谨按:诸子之名昉于《七略》,至荀朂以兵书、术数、方技并入乙部,而其类愈繁。马端临《通考》依仿前志,自儒家至杂艺术分二十有二门,顾阴阳房中二类皆有目无书,名家、墨家纵横家即存书亦尠。五朝续通考》谨遵。

钦定四库全书》之例阙之,馀皆依类诠次,惟谱録》一门,増马氏之所无。兹所编辑,亦分为一十八门,首儒家,次法家,次杂家,次小说家,次农家谱録,次天文、推算、五行占筮形法,次兵家、医家,次类书,次杂艺术。至于道家、释氏、神仙,别有専藏惟取。其有资掌故者,慎而録之,附见于后,犹《四库全书》例也。夫六艺之支流,沿为诸子掇其精要,原可与经史相叅我。

国家文教诞敷,尊崇正学,先儒论说,经列圣之表章。学者仰如星日,奉为榘剃。其他卮语铃书,醇疵互见,而小道可观,有足以晰理致资考镜者咸。

著録云:

儒家

《御定资政要览》三卷

顺治十二年,

世祖章皇帝御撰。

世祖章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帝王为政,贤哲修身,莫不本于徳而成于学,如大匠以规矩而定方圆,乐师以六律而正五音,凡古人嘉言善行载于典籍者,皆修己治人之方,可施于今者也。朕孜孜图治学于古训,览四书、五经、通鉴等编,得其梗概,推之十三经、二十一史及诸子之不悖于圣经者,莫不藴涵事理,成一家言,但卷帙浩繁,若以之教人,恐未能一时尽解其义,亦未能一时尽得其书,因思夫记事,宜提其要,纂言当钩其元,乃采集诸书中之闗于政事者为三十篇,又虑其涣而无统,于是每篇贯以大义,聮其文词于忠臣、孝子、贤人廉吏、略举事迹,其贪奸不肖悖乱者,亦载其内,使法戒炯然,加之训诂,详其证据,譬之萃众白以为裘范,六金而成鼎,㫖约而易明,文简而易阅,名曰资政要览。观是书者,熟思而体之,可以为笃行之善。人推类而广之,可以为明理之君子,毋徒求之语言文字之间,则朕谆谆教谕之心,庶乎其不虚矣。

等谨按顺治十二年,大学士吕宫等奉命恭纂。是书凡三十章,曰君道,曰臣道,曰父道,曰子道,曰夫道,曰妇道,曰友道,曰体仁,曰宏义,曰敦礼,曰察。

㣲:曰昭信,曰知人,曰厚生,曰教化,曰俭徳,曰迁善,曰务学,曰重农,曰睦亲,曰积善,曰爱民,曰慈幼,曰养生,曰惩忿,曰窒欲,曰履谦,曰谨言,曰慎行,曰爱物。每篇笺注,皆出自。

圣裁撷义理于六经,寓劝惩于百史。凡修身齐家之要,反复详明仰见我。

世祖章皇帝大业初开

励精宵旰,于以敦崇政本,俾朝野咸知所激劝而共跻太平者,信天下万世所宜法守也。

《御制劝善要言》一卷

世祖章皇帝御撰。

世祖章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天道至善,即以其善赋之下民,故人之生,无有不善,其或有不善者,皆因内蔽于私欲,外染于污习,遂失其继善成性之本体,而日逺于天矣。因人之存心,行事不同,是以。

上天鉴察,降以灾祥,其降祥者,固以显佑善人。其不得已而降灾者,亦以明戒下民,使之改过而迁于善也。从来报应,昭昭不爽,讵不可畏哉!古人原天垂训,以教天下,正论嘉言,不一而足,但文之深者或不易通,言之简者又不能尽朕恭承。

天命抚育万方,深念上之教世劝善为先人之立身,为善最乐,故取诸书之要者,辑为一编,名曰《劝善要言语,不欲文期于明理,词不厌详,期于晓众,欲使贤愚同喻,小大共知,读此书者,当深思其义,反之于心,体之于身,善者则益当加勉而进于淳良,以求吉庆。其或无知而误染于不善者,尤当速改而归于无过,以免灾戾,庶㡬不负。

上天好生之心,而朕殷殷教化之意,亦不虚矣。凡我人民,其敬勉之哉!」

《圣谕广训》一卷

世宗宪皇帝恭纂。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书曰:毎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记曰: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徳,此皆以敦本崇实之道为牖民觉世之模法莫良焉,意莫厚焉我。

「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徳洋㤙,普仁育万物,义正万民,六十年来,宵衣旰食,祇期薄海,内外兴仁,讲让革薄,从忠共成亲逊之风,永享升平之治,故

特颁上谕十六条,晓谕八旗及直省兵、民人等,自纲常名教之际,以至于耕桑作息之间,本末精粗,公私钜细,凡民情之所习,皆

睿,虑之所周,视尔编氓,诚如赤子。圣有谟训,明征定保万世,守之莫能易也。朕纉承大统,临御兆人以。

圣祖之心,为心以

圣祖之政为政,夙夜黾勉,率由旧章,惟恐小民遵信,奉行,久而或怠,用申诰诫,以示提撕谨将。

上谕十六条: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旁征逺引,往复周详,意取显明,语多直朴,无非奉。

先志以启后人,使群黎百姓家喻而戸晓也。愿尔兵民等仰体。

圣祖正徳厚生之至意,勿视为条教号令之虚文,共勉为谨身节用之庶人,尽除夫浮薄嚣凌之陋习,则风俗醇厚,家室和平,在朝廷徳化乐观其成尔,后嗣子孙,并受其福,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其理岂或爽哉!

等谨按:

圣谕十六条

圣祖仁皇帝钦颁盖体

天牖下民之意,垂教万世。我世宗宪,皇帝复钦承。

至训每条推演,广为一万馀言,详明剀切,迄今直省郡县,朔望宣读,士民肃聴者,皆踊跃鼓舞蹈,徳咏仁宜。

乎累洽重熙亿万年,共遵道路也。

庭训格言》一卷

世宗宪皇帝恭编。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钦惟皇考圣祖仁皇帝,性秉生安,道㕘化育,临御悠久,宇宙清宁六十载。

圣徳神功,超越万古,凡为史臣所记注黎献所睹闻者,固已备编于

《实録》

寳训珍藏于金匮,琅函矞矞皇皇,盛矣大矣!朕曩者偕诸昆弟侍奉。

宫庭亲承。

色笑,毎当视膳,问安之暇,天颜怡悦倍切。

恩勤提命,谆详钜细。毕举其大者,如对越天。

祖之,精诚侍养。

两宫之纯孝主敬存诚之奥义、任人敷政之宏猷、慎刑重榖之深仁、行师治河之上略、图书经史、礼乐文章之渊博、天象地舆厯律歩算之精深,以及治内治外、养性、养身、射御、方药、诸家百氏之论说,莫不随时示训,遇事立言,字字切于身心,语语垂为模,范盖由我。

皇考质本生知而加以好学,圣由天纵而益以多能,举天地间万事,万物之理,融㑹贯通,以其得之于心者,宣为至教,视聴言动,悉合经常,饮食起居,咸成矩度,而圣慈笃挚,启廸周详,涵育薰陶,循循善诱,朕四十年来,祗聆黙识,夙夜凛遵,仰荷纉承,益图继述,追思畴昔天伦之乐,缅懐丁宁告戒之言,既歴歴以在心,尚洋洋其盈耳!谨与诚亲王允祉等纪録各条,萃㑹成编,㳟名为庭训格言。于戏!

圣谟𢎞逺,包涵无际,以今所纪,揆昔所闻,仅存什一于千百阙,略甚多实,深愧悚然,而是编也,文词精要,意㫖深长,苟能引伸而扩充之,则片语能涵,众议只字,可括千言,虽卷帙简约,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罔弗兼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传,一以贯之矣,爰奉秘集,寿之琬琰,以昭垂于亿万世。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朂哉,后嗣恪循」。

祖训念兹,罔斁受益,靡穷世世,子孙尚其永久,敬承哉谨序。

等谨按是编凡二百四十有六则,皆追述圣祖仁皇帝天语盖我。

世宗宪皇帝夙龄典学。

至孝性成既于

龙楼问视之,馀亲承。

温谕而真源黙契。

至徳同符,以古帝之心传为圣人之家法,故编摩。

寳帙义藴宏宣,垂诸万祀,固与典谟训诰同如日月之经天矣。

《御制日知荟说》四卷

乾隆元年。

皇上御撰

皇上御制序曰:「《日知荟《说》者,取予向日日课所为文,删择编次,合而録之,爰定之以名也。予禀承。

庭训懋学书斋,流连往复于六经四子之书,求其义藴精㣲,旁搜诸史,《通鉴》考定得失,区明法戒,以至儒先绪论,词苑菁华,莫不遍览,虽究心探索,餍饫其中,然考之古圣贤躬行实践之学,盖恧焉而未逮,自十有四岁学属文,至于今又一纪矣。其间日课诗论杂文未尝少辍,积成卷帙,瑕瑜各半,践祚以来,万㡬待理,岂复得如曩时専志笃学,日与良师友敬业乐群于翰墨之场哉?紬绎旧闻,念兹弗释,因取其精,去其疵,録其正,弃其偏合二百六十则,厘为四卷而举,凡道徳性命之㫖,学问政治之要、经传之渊源、古今之事迹,莫不略见梗概。夫日知之说,出自子夏,继以无忘所能必,所知者,日新,不失而赓续以极于高明,乃为学问窽要,若予向日所得,尚非空言,而无济实用,则今班朝莅政之间,岂不足自考其知行?合一与否,以发抒闻见逊敏敦修乎?

等谨按帝王之学,必根于传心之要义,征诸经世之宏谟。我

皇上功崇时敏,徳懋日新,紬绎旧闻,发挥新得。第一卷论帝王治化之要,第二卷论天人性命之㫖,第三卷论礼乐法度之用。第四卷论古今得失之迹,臣等循环跪诵仰见。

圣学高深,经纶大备,迄今累洽重熙,化成久道,尤简册之所未闻。盖圣神文武之源,早有以握其枢要耳」。《御定内则衍义》十六卷

顺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御定

等谨按,是编以礼记内则篇为本分八纲、三十二子目,首孝之道。分子目二曰事舅姑,事父母。次敬之道,分子目五,曰事夫、劝学、佐忠、赞廉、重贤、次教之道。分子目三,曰教子,勉学、训忠,次礼之道,分子目。九曰敬祭祀,肃家政、定变、守贞、殉节、端好尚、崇俭约、谨言慎仪、次譲之道。分子目四,曰崇谦退,和妯娌,睦宗族,待外戚。次慈之道,分子目。五曰逮下、慈幼、敦仁、爱民、宥过、次勤之道,分子目。二曰女工饮食。次学之道,分子目。二曰好学著书,凡于经义,皆详加演绎,并援引史书,以资考镜。排纂既出,自

圣裁审定,复仰邀。

慈鉴所以端人伦之始,握风化之原者,胥不外乎是矣。御定孝经衍义》一百卷。

康熙十九年,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叶方蔼等奉:

敕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缅惟自昔圣王,以孝治天下之义,而知其推之有本,操之有要也。夫孝者,百行之原,万善之极,书言奉先思孝,诗言孝思,惟则明乎为天之经地之义,人性所同然,振古而不易,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教人则乐而易从,以之化民成俗,则徳施溥而不匮。帝王奉此以宰世御物,躬行为天下先,其事始于寝门视膳之节,而推之于配帝,飨亲觐光扬烈,諴万民而光四海,皆斯义也。孔子教孝之言,散见于册籍,而统㑹于孝经,曾子以纯孝亲承斯训,其词约其㫖逺,条贯终始,综括群论,言孝之义,于斯为备,自颜芝藏本出于汉初,考注笺释,代有其人,如孔安国、郑康成、皇侃、邢昺辈,无虑百馀家,大约皆训诂章句,辨论古今,文同异而求其推广义藴,达之于万事万物,而皆莫出其范围者,则尚未之备也。

世祖章皇帝𢎞敷孝治,懋昭人纪,特命纂修孝经衍义,未及成书。朕纉承先志,诏儒臣搜讨编辑,仿宋儒真徳秀大学衍义》体例,征引经史诸书,以旁通其说,窃以仲尼称至徳要道以顺天下」,又曰教之所由生而后详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五孝,此则一经之大㫖,亦犹大学之言,明徳新民,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也。是故衍至徳之义,则仁义礼智信之说备矣。衍要道之义,则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伦备矣,衍教所由生之义,则礼乐政刑之属备矣。衍五孝而皆以爱敬为本,明贵贱之所同也。由天子之敬亲推之,则郊丘宗庙典礼之义备矣。由天子之爱亲推之,则仁民育物抚绥爱养之义备矣。无非敬也,无非爱也,即无非孝也。逓而至于诸侯之不骄,不溢卿大夫之法服法言法行,士庶人之忠顺事上,谨身节用。何一非爱敬之义,推而极之,通于神明,贯乎天地,夫宁有涯际乎哉?书成凡一百卷,镂板颁行,并制序言,冠于简端,庶㡬嘉与海内,共遵斯路,家修子弟之职,人奉亲长之训,协气旁流,休风四达,以成一代敦厚鸿龎之治,斯则朕继述。

先烈尊经崇本之志也夫等谨按是书,仿真徳秀《大学衍义》体例,卷首衍经之序,述经之㫖二篇,不入卷数。次衍至徳之义,以五常分五子目。次衍要道之义,以五伦分五子目,次衍教所由生之义。以礼、乐、政、刑分四子目。次天子之孝以爱亲、敬亲为纲,爱亲分子目十二。敬亲分子目十四,次诸侯之孝,分子目四。次卿大夫之孝,分子目五。次士之孝,分子目。四次庶人之孝,分子目三,亦始于爱亲敬亲。末二卷。终之以大顺之征。体用赅而本末备,而于帝王锡类推阐尤详迄今

孝治光昭,万方向化,所以扬至徳之休而隆太和之象者,则皆是编有以潜孚而黙化也。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康熙五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御定。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自冲龄至今六十年来,未尝少辍经书,唐、虞三代以来,圣贤相传授受言性而已,宋儒始有性理之名,使人知尽性之学,不外循理也。故敦好典籍,于理道之言尤所加意,临莅日久,玩味愈深,体之身心,验之政事而确然知其不可易。前明纂修性理大全一书,颇谓广备矣,但取者太繁,相类者居多,凡性理诸书之行世者不下数百,朕实病其矛盾也。爰命大学士李光地诠释进览,授以意㫖,省其品目,撮其体要,既使诸儒之阐发,不杂于支芜,复使学者之披寻,不苦于繁重,至于图象律厯、性命理气之源,前人所未畅发者,朕亦时以己意折𠂻其间,名曰性理精义,颁示天下,读是书者,自有所知也已。

等谨按性理之名,昉于朱子。门人陈淳撰《性理字义》,及熊刚大《性理全书》。迨明成祖命胡广等纂辑《性理大全》,支离冗碎,无复体裁我。

圣祖仁皇帝特诏大学士李光地等刋正其书,复亲加厘定,裁汰谨严。所取虽约,而全书、纲领已具,按语出自。

圣裁发前人所未发,至诸儒解说,亦择而存之。其有旧书见遗者,并多采入尽性穷理之学,斯为阐发无遗。

矣。

《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御定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唐、虞、夏、商、周,圣贤迭作,未尝不以文字为重。文字之重,莫过五经、四书。每览古今,凡传于世者,代不乏人。秦汉以下,文章议论,无非因时制宜,讽谏陈事,绳愆纠缪,补偏救弊之计耳。若夫文辞之雄,摛藻之丽,古人已有定论,予何敢言,但不偏于刑名则偏于好尚,不偏于杨墨则偏于释道,不偏,于词章则偏于怪诞,皆不近于王道之纯予。少时颇好读书,祇以广博华赡为事,刚勇武备为用,自康熙三十五年天山告警,朕亲擐甲胄,统数万子弟,深入不毛,沙碛乏水,瀚海指挥如意,破敌无存,未十旬而凯旋,可谓胜矣。后有所悟而自问,兵可穷乎?武可黩乎?秦皇,汉武英君也,因必欲胜,而无令闻,或至不保者,岂非好大喜功,与乱同道之故耶?所以宵旰孜孜思逺者何以柔,近者何以懐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王之道不可为反之身心,求之经史,手不释卷,数十年来,方得宋儒之实据,虽汉之董子、唐之韩子,亦得天人之理,未及孔孟之渊源。至邵子而玩索河洛之理,性命之微衍,先天后天之数,定先甲后甲之考,虽书不尽传,理亦显然矣。周子阐无极而太极,复著通书,其所授受,有自来矣,如星辰系于天,而各有其位,不能掩也。光风霁月之量,又不知其何似二程之充养,有道经天纬地之徳,聚百顺以事君亲,前儒已诵之矣。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絶传之学,开愚䝉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释大学则有次第,由致知而平天下,自明徳而止于至善,无不开发后人而教来者也。五章补之于断简残篇之中,而一旦豁然贯通之为要,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此问中庸名篇之义,则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未发已发之中,本之于时中之中,皆先贤所不能及也。若语、孟则逐篇讨论,皆内圣外王之心,传于世道,人心之所闗匪,细如五经,则因经取义理,正言顺和平寛,𢎞非后世浅见而轻议者同日而语也。至于忠君爱国之诚,动静语黙之敬,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袵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外内为一家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居心行事,故不揣粗鄙无文,而集各书中,凡属朱子之一句一字,命大学士熊赐履、李光地素日留心于理学者,彚而成书,名之朱子全书,以备乙夜勤学,虽未能㡬于寡过,亦自勉君亲之责者,朕又思朱子之道五百年,未有辨论是非,凡有血气,皆受其益。朕一生所学者,为治天下,非书生坐观立论之易,朕集朱子之书,恐后世谓借朱子之书,自为名者,所以朕敬述而不作,未敢自有议论,往往见元明至于我朝,注作讲解,万不及朱子而各出己见,每有驳杂,反为有玷宋儒之本意,况天下至大,兆民至众,舆图甚逺,开地太广诸国,外蕃风俗不同,好尚各异,防此失彼之患,不可不思,若以智谋要结人心,如挟泰山而超北海也,以中正仁义,老成寛信,似乎近之,凡读是书者,谅吾志不在虗词而在至理,不在责人而在责,已求之天道而尽人事,存吾之顺,没吾之宁,未知何如也。

等谨按朱子《语録》,甲于南宋诸儒卷帙,至为繁富。咸淳中,黎靖徳删除重复,编为一集,尚得一百四十卷。盖记载既非一手,编次亦不在一时,故或杂以芜词,参以臆说。即间有亲受师传,确乎可据者,亦因年岁之后先,致异同之错出。其意欲以尊朱子,而不知于朱子之本㫖早已背而驰矣。我圣祖仁皇帝万㡬之暇,辨析精㣲。

特命大学士熊赐履、李光地等芟除榛楛,采掇菁英,以类排比,分门一十有九,盖熔金质纯,琢玉瑕去不依。

违于朱子之书者,乃所以表章朱子之学也。已御定《执中成宪》八卷。

雍正六年

世宗宪皇帝御定。

皇上御制序曰「惟我

皇考法天行健,一日万㡬,宵旰不遑,犹以其间简命儒臣,采録经史,子集所载,自古帝王元徳显功、吁谟大训,以及名臣奏章先儒语类深切治道者,次第进呈。

皇考亲为删定,命曰:「执中成宪,始于雍正六年,仲春成于十三年仲夏,未及刋布而我」。

皇考遽遐弃臣民,予小子茕茕在疚,未之前见也。嗣统既月,勉从诸臣,请躬莅庶政,始发而读之,既卒业然后知。

圣心圣学,实与尧、舜、孔子同揆而汲汲,于是编则専以启廸我后人,示之标凖也,间尝殚思大学》一书,窃见仲尼祖述尧舜之实义焉,其所谓明徳者,即虞书所谓道心也,所谓明明,徳者惧其为人心所蔽也,所谓格物致知者,严辨人心道心之界,以尽万事万物之理,即书所谓惟精也。所谓正心诚意者,力祛人心之杂,以致道心之纯,即书所谓惟一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止于至善者,即书所谓允执厥中也,然极乎执中之量,则惟尧、舜为无歉,而中之散见于万事万物者,则不惟三代圣王,即秦汉以后,仁厚英哲之君,下及中主,亦必有一事二事之合焉,不独皋䕫益契、伊、傅、周、召、孔曽、思孟,即近代群儒文士,亦必有一话一言之合焉,故中庸曰: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盖中之理,无事无物而不具,亦无人而不知,是即明徳之根于性而不息者,而惟舜能察之,惟舜能执之,惟舜能用之,故善与人同合徳于天地我。

皇考编定是书,自二帝、三王之事,古圣贤之言,下逮群儒文士之可节取者,兼收而不遗用是道也。

皇考之治天下,无一事,不审其,则无一物能匿其情,即书所谓「惟精大学,所谓物格而知,至无一时之不敬,无一念之不诚,即书所谓「惟一大学,所谓心正而意诚,故凡施于政教者,或予或夺,或寛或严,或抑扬迟速之稍有不同,而无不立乎?大中可为民极,即书所谓「执中大学,所谓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而明徳新民,皆止于至善也,而所以立纲陈纪,更化善治,其大者,皆断自

圣心而细者,亦博采于众议,有其人不能皆入于善,而一言之中必不废焉,即《中庸》所谓「好问好察,执两用中也然我

皇考聪敏睿智,夙具于

圣性而养成于

圣学者,已数十年故。

皇考之惟精,乃不思而得,皇考之惟一,乃不勉而中皇。考之执中而化成天下,乃从容中道,无为而成,岂复有资于是书所以。

亲为删定者,正恐在后之侗,懵然无见于执中,立极之道,爰示之以成宪也。岂惟予小子,奉以终身,惟日兢兢,无敢逾越哉!世世子孙,苟能服膺勿失,而溯其渊源,则于尧、舜、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矣。岂惟君人者,舍是无以建其有极,以消天下之偏陂反侧哉?凡百有位,果能是训,是行则上之可辅。理成化以著勲猷,而下亦可以谨身而寡过,于以谟明弼谐,共臻喜起,明良之盛无难矣。

等谨按:是书前四卷録歴代帝王嘉言善政,上溯帝尧,下迄明孝宗,后四卷,则诸臣论说亦自唐、虞,以至有明,皆有禆于治道者盖我。

世宗宪皇帝夙夜单心,阐明帝学鉴观千古撰定,鸿编所以。

贻燕翼之谋而巩丕基之绪者,是书实与谟典同功。彼《帝范》、《君鉴》诸编,乌足仰窥万一哉!

《御览经史讲义》三十一卷乾隆十四年,协办大学士蒋溥等奉敕编。

等谨按讲义,盛于南宋,解经论史,循文衍说,皆经筵所陈也。其更畨奏御者,谓之故事。先引古书,次列论断,凡以阐明义理,评论是非我。

皇上御极之二十年。

特诏翰林詹事、六科十三道诸臣轮奏讲义,或标举经文,或节取史事,皆下列先儒义疏,阐明理藴,辨析异同,略如宋人故事之例因。

诏大学士蒋溥等编为此帙,并以睿论改定者,恭録简端。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六卷。乾隆四十八年奉。

敕编

等。谨按是书,裒辑自周代以迄元、明凡册立储贰义闗鉴戒者,备胪事实。如宋之太弟明之太孙,亦从附载,以正史为据列案语于后卷。端恭録圣谕,谓立储一事,较封建井田之必不可行,尤为过之洞鉴,古今垂为。

成宪所由,演庆于万年也《理学传心纂要》八卷 《岁寒居答问》二卷 《附録》一卷

孙竒逄撰。竒逄见经类

竒逄自述曰:门宗分裂,使人知反而求之,事物之际,晦翁之功也。然晦翁殁而天下之实病不可不泄,词章繁兴,使人知反而求之心性之中,阳明之功也。然阳明殁而天下之虚病不可不补。

等谨按竒逄渊源于姚江,故推崇甚至。然其讲学,能叅酌朱、陆之间,而持以笃实和平主于明体。逹用《纂要》原书凡七卷,门人漆士昌复删削其《语録》搀入之,共为八卷。答问》二卷,则与友人赠答之词。竒逄以顾宪成当古今第十一人。士昌又以竒逄当古今第十二人,殆犹不免东林标榜之习。《潜室札记》二卷。

刁包撰包见经类

等谨按:是书乃包以平日所见,随笔札记中有云,为盖世豪杰,易为惬心圣贤难。又云:趋吉避凶盖言,趋正避邪,若认作趋福,避祸便误,王士祯尝称之。然所言心性及格致诚敬,多不出前人窠臼。圣学入门书无卷数。

陈瑚撰。瑚字言夏,号确庵,太仓人。前明崇祯壬午举人。

藤阴札记无卷数 《学约续编》十四卷 《考正晚年定论》二卷 《明辨録》二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经类》。

承泽学约《续编》自记曰:《学约》于二程同时不入尧夫。考亭同时不入南轩、东莱,故是编亦不入月川、枫山、后渠、泾野、念庵、泾阳、少墟诸家。

等谨按:承泽学宗程、朱,自订其讲学之语一百馀条为藤阴札记,大㫖深诋姚江,而旁渉史事,又尝辑周、程、张、朱之言为学约一编,兹复取明薛瑄、胡居仁、罗钦顺、高攀龙四家之语,仿《近思録》之例,订为一集以续之。又以王守仁所作《朱子晚年定论》,不足为据,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等书详为考正。至斥守仁为吾道莽、懿,惟事智术笼罩,并无实学。是则门户之见锢于中,不顾其立说之已甚矣。

《紫阳通志録》四卷

高世泰撰。世泰见《史类》。

等谨按:徽州汪知黙等辑其紫阳书院讲㑹之语,名曰《理学归一》,寄示世泰,而孙承泽以《学约续编》,魏裔介以《知统翼録》亦先后寄至,世泰因并取刁包《潜室札记》、陈揆《省心日记》诸条,合以授梓。谓足通彼此应求之志,名之曰通志云。

《学言》三卷

白允谦撰。允谦字子益,阳城人。前明崇祯癸未进士,改庶吉士入。

国朝授秘书院检讨,官至刑部尚书。《此庵语録》十卷。

胡统虞撰。统虞字孝绪,武陵人。前明崇祯癸未进士入。

国朝官至国子监祭酒。

《张界轩集》八卷

张时为撰。时为字景明,馀干人。前明贡生《存性编》二卷。 《存学编》四卷 《存治编》一卷 《存人编》一卷

颜元撰:元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人。等谨按《四存编》之说,主于励实,行济实用,亦介然自成一家。然于宋儒多所不满,不自知其矫枉过正,至存治编,欲复井田封建之法,尤为不逹时务。又按元父戌殁辽东,元尝跋渉险阻,觅骨锦州,奉以归𦵏,世称其孝,盖独行可嘉,而讲学则不尽足法也。

《教民恒言》一卷 致知《格物解》二卷 周、程、张、朱正脉无卷数 《论性书》二卷。 《约言録》二卷

魏裔介撰。裔介见《经类》。

裔介自序周、程、张、朱正脉曰:「周海门所辑程门㣲㫖,王阳明所辑《朱子晚年定论》,未足发䝉启迷,于㣲㫖取十之五,于王阳明所辑,则尽删之,而取《北海》考正定论》云。

《性图》一卷

黄采撰。采字亮公,号复堂南城人,《学案》一卷。

王甡撰。甡字无量,金坛人。《续近思録》二十八卷。

郑光羲撰。光羲字夕可,无锡人。光羲自序略曰:「不有朱子,孔子之道不著,不有高子,朱子之道不著。朱子依然一孔子,高子依然一朱子。朱子功不在孟子下,高子功不在朱子下。等。谨按先儒辅翼后进,在于申明圣贤绪论,不务为标榜之习。盖宗、孔者莫如朱至,即拟朱子于孔子,恐朱子亦未能安也。

朱子《圣学考略》十卷

朱泽澐撰。泽澐字止泉寳应人。《广祀典议》一卷

吴肃公撰。肃公见经类。

《二程学案》二卷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黄宗羲撰。宗羲见经类。

等谨按:宗羲之学,本于姚江,尝以二程造徳各殊,乃辑语録及先儒议论各为一卷,其子百家又附以己意,名之曰学案。然瓣香所在,究不能掩其畛域之见云。

《读书质疑》二卷 欲从録》十卷王锬撰。锬见《史类》。

《臆言》四卷

朱显祖撰。显祖见《史类》。

《日知録》三十二卷

顾炎武撰。炎武见经类

炎武自记曰: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馀年,乃成一编。

思辨録辑要》三十五卷

陆世仪撰。世仪字道成,号桴亭,太仓人。《江南通志》列之《儒林传》中。

世仪自述曰:「天下无讲学之人,此世道之衰。天下皆讲学之人,亦世道之衰。嘉、隆之间,书院徧天下,呼朋引类,动辄千人,附影逐声,废时失事,甚有借以行其私者,此所谓处士横议也」。又曰:「今所当学者,正不止六艺,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皆切于用世,不可不讲。俗儒不知内圣外王之学,徒高谈性命,无补于世,所以来迂拙之诮也」。

等谨按《世仪,辨诸儒之得失,持论和平,于制度仪象多所阐发。盖有志于实用之学,而不徒相尚以空言也。

《小学集解》六卷

蒋永修撰。永修见经类。

等谨按古所称《小学》,皆《尔雅》、《方言》及《六书》训诂而已。至朱子以小学对《大学》,勒成一书,多切于身心。日用之言,义类当属儒家。顾马考不载,而载《孔丛子》于《儒家》,附《家语》及晦庵语类》于《论语》,今更定之,而附识于此。

《儒宗理要》二十九卷

张能鳞编能鳞见经类。

《理学辨》一卷

王庭撰。庭字言逺,嘉兴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

谭旭《谋道续録》曰:王言逺理学辨,据其所言,宋代直无完儒,如程子性即理等说,邵子道为太极等说,张子、鬼神二气,良能等说,一例讥弹,而其辟朱子也尤甚。又谓老子是《易》之坤道,儒者是易之乾道,和合三教,全无义理。其他支离散碎,并取陆、王之说者,尤难缕述。

《常语笔存》一卷

汤斌撰。斌见《史类》。

等谨按是编即《汤子遗书中语録》一卷,乃其子溥及门人姚岳生等所追记者凡二十馀条,盖初出别行之本。

《理学要㫖》无卷数

耿介撰。介见史类》。

《溯流史学钞》二十卷

张沐撰。沐见经类。

沐自述曰:是编取水哉之义,故名曰溯流。等。谨按是编首敦《临堂録》,次《闗中録》,次《嵩高録》,次《钧谈録》,次《燕邸録》,次《蜀中録》,次《天中録》,共十八卷,及杂论二卷,皆其讲学之语,实非史论,而名之曰《史学》,则未知其何所取也。

《下学堂札记》三卷 《闲道録》三卷熊赐履撰。赐履见史类。

赐履自序札记曰:「占毕之馀,偶有所测,自戊戌迄甲子,积若干卷。昔河东薛氏仿《横渠正䝉》之义,著《正续读书録》,后馀干之居业,泰和之困,知皆有为,而作履不敏,亦猥附于前人论著之意焉。

《朱子学归》二十三卷

郑端编端》见《史类》。

端自序略曰:少读朱子《近思録》,而求明儒高攀龙所编《朱子《节要》,数年不得。及此书既成,复得节要一册,取以相质,亦不至大相剌谬云。

《性理谱》五卷

萧企昭撰。企昭字文超,汉阳人。顺治丁酉,副榜贡生。

《朱子语类纂》十三卷

王钺撰。钺见《史类》。

等谨按钺有《世徳堂遗书》,此即其第五种。葢摘録黎靖徳所编朱子语类,中理气、鬼神、性理、论学四门,四门之外又各删存大略,而时以己说附之小学分节二卷。

高熊征撰。熊征字渭南,岑溪人。顺治庚子副榜贡生,官至浙江都转盐运使。

《小学纂注》六卷

高愈撰。愈见经类。

华学泉序曰:小学有注旧矣,然或沿袭他经之解,而本义莫彰,栉比字句之间,而条理鲜贯。愈本陈氏旧注而正其得失。节其繁冗,如《周礼》「智仁圣义,忠和易忠」为「中」之类,皆足正《经》文之误也。

《大儒粹语》二十八卷

顾栋南编。栋南字季任,又字未馀,吴江人。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