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五王礼考一

等谨案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礼之」。大纲有五:曰吉、凶、军、宾、嘉。至于节文、度数之详,则记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是也。礼之用通乎上下,故自王朝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咸共由之。而议礼、制度考文,则归于首出庶物之天子焉。春秋以降,礼经残缺,汉兴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所谓仪礼,而河间献王所献周官礼分职三百六十。凡祭祀、朝聘、㑹同、宾客、燕飨,与夫圭璧、车旗、冠冕、服章,无不备具,盖即王朝之通礼,而后世六典㑹要,经世大典、㑹典诸书,实权舆于此。朱子撰仪礼经传通解,分王朝礼、邦、国礼、乡礼、学礼、家礼之目。其王朝礼十四卷,则朝觐而外分土制、国设官、建侯、名器、师、田、刑、辟咸附入焉。夫臣庶以下冠、婚、丧、祭之礼,有歴乆而废,及不为限制者,本无沿革,不烦纪载。故马端临《文献通考》特立《王礼一门,取其通乎古今而代有沿革者。若所载朝仪、巡狩、田猎、冠冕、服章、圭璧、符玺、车旗、卤簿及国恤山陵诸条,盖本诸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之王朝礼,而略为变通焉我。

国家肇基东土。

太祖登极建元,首创朝仪,太宗式辟疆宇,改元定号郊坛。

朝之典以次修举,卤簿冠服,秩然有等,开国规模,洵称宏逺矣!

世祖一统中外,制礼作乐,参酌古今之宜而因革之省,前代之烦文布。

圣朝之新宪巍乎焕乎仪文,大备圣祖。

世宗加意典礼,次第修明。康熙中,命儒臣修。

《大清㑹典雍正中复加增修,煌煌钜典,小大率由,我皇上敬。

天尊

祖颁朝治官之典,弗懈益䖍,临御之初。

敕修

大清通礼

大清㑹典,宣布海内,至于礼器一书,复加厘定,按图系说,固莫不美善同归敷,锡罔暨矣。数十年来,犹以旧仪沿袭,恐有未协,训行爰经。

睿虑务损益之得中,悉荷裁成极,推行之尽利。举凡皇朝典礼,郁郁彬彬,理器该而经曲贯遐哉尚已。等尝考三代以下汉叔孙通之朝仪,其详既不可尽考。若唐之开元礼,宋之政和五礼,新仪,元之典章,明之集礼,又皆有文无实烦,冗而不适,于用我朝。

列圣相承,典章明备,以闗雎、麟趾之心,行《周官》、《周礼》之法,宜古宜今,足为亿万世遵守。今依马氏例编次朝。

仪以下等,礼又增入。

登极,上。

尊号

徽号。

册立

册封

皇子公主婚嫁等仪,凡三十卷为王《礼考》云朝仪。

等谨案:朝㑹之仪,所以正名分辨等威,万国朝宗,共球毕集,用昭中外一统之盛。马氏王《礼考》首载朝仪,今循其例,首

皇帝三大节朝贺,次常朝,次御门听政次。

皇太后

皇后三大节朝贺仪文彬、彬乎、盛矣、元旦、朝贺。

等谨案:元旦者,一岁之始,冬至者一阳之始,圣节者人君之始,帝王所以莅万方,臣子所以尊君。上皆于是观礼焉。

本朝定为三,大节元日,典礼尤重,今列为朝仪之首云。

天命元年正月丙辰朔。

太祖髙皇帝御殿行庆贺礼,仪注:恭载登极门毎年受朝不备书。始制朝仪。天聪元年正月己巳朔。

太宗文皇帝率诸贝勒、大臣拜天毕。

御殿受朝。是日,诸贝勒、文武群臣各按旗序行,三跪九叩头礼。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兄行。

命列坐左右,凡朝㑹之处悉如之。

国制,每于除夕、元旦陈乐舞,设大宴。是日,以太祖丧,撤乐停宴。

六年正月己亥朔。

御殿受朝贺,次日筵宴。先是五年十二月丙申,谕八旗诸大臣曰:元旦、朝贺、堂陛之仪,宜于整肃,兹允众议,先令八旗诸贝勒行礼,察哈尔、喀尔喀诸贝勒次之,满洲䝉古、汉官率各旗官员次之。官员行礼时,先总兵官固山额真,次副将,次㕘将逰击䕶军纛额真,侍卫又次备御,各分班序行礼。是日

上率诸贝勒拜。

《天毕》

御殿

上两旁设二榻,命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坐,诸贝勒先朝贺毕,令议政。诸贝勒入殿内左右列坐,次蒙。

古诸贝勒及总兵官以下,各行朝贺礼,次朝鲜使臣朝贺,陈贡物于庭朝罢。

上以兄礼诣代善第拜之。旧例,国人朝见,上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受八旗贝勒率大臣朝见,不论旗分,惟以年齿为序。至是,更定八旗依旗分以次。

朝见

十一月丁未。

谕六部诸贝勒曰:「国家初设六部,时满洲䝉古、汉人各部,承政㕘政,分为二行,定有班次,近见朝㑹之时,坐立无序,尊卑紊越如此,体统何由而肃乎?嗣后尔等宜按次序班,各加整饬」。

崇徳元年,定元日,进庆贺表笺奏乐。又定元旦前三日至第九日止,各官皆朝服。顺治元年正月庚寅朔。

世祖章:皇帝御殿受朝贺,停筵宴免上表并年例进献,令和硕礼亲王代善勿拜。

二年十二月庚子,定元日前后七日,王公百官皆朝服。

丙午,更定朝仪,凡元旦庆贺,皇上先御武英殿,内大臣、两翼䕶军统领、䕶军㕘领侍卫等,内三院、都察院大臣及礼部执事各官行礼毕。

皇上御太和殿,众官跪迎及升座,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奉表于阶上行礼。次两翼满洲䝉古、汉军各官次汉。

文武百官次朝鲜国进贡使臣,次外国诸王使臣,次土鲁畨回回、哈密卫人及董苏固尔地方喇嘛等行礼。

八年四月戊申,定三大节礼仪,凡元旦、冬至上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还宫。

升太和殿鸣钟鼓,作乐,诸王文武百官行庆贺礼。六月壬子,礼部议定凡遇大礼。

上朝服御太和殿,诸王以下文武群臣朝服集太和殿前行礼。诸王贝勒由

午门两傍门,行固山。贝子以下,文武群臣由午门侧两掖门行,诸王、贝勒由。

太和门两傍门行固山,贝子以下文武群臣由昭徳门及。

贞度门行,每月常朝及奏事,除中门外各门俱随便行走。

九月己帽,颁庆贺表笺式于各藩王及督、抚、提、镇等衙门。

是年,定朝㑹,赐群臣坐之仪,凡大朝常朝、行礼毕,赐群臣坐,郡王以上进。

殿内贝子以下在丹陛上,百官在丹墀内,均照班次跪行一叩头礼坐。

皇帝进茶,王公百官均就坐,次行一叩礼。光禄寺执事官授群臣茶,群臣受茶,就坐,次行一叩礼,饮毕,复行。

一叩礼。至十二年十月,礼部复议大朝贝子公以上,同诸王行礼毕进。

殿内两傍列坐」。从之。

九年,设纠仪司员。凡:

御殿日,设礼部司官四人,于王公行礼处,设吏部、礼部司官各四人,于百官行礼处纠仪。

康熈元年,定王公百官班位,凡大朝及常朝齐集,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在丹陛上序立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镇国将军、都统,子、尚书第一班、辅国将军、䕶军统领、副都统,前绛统领侍郎,男步军翼尉。大九卿第二班奉国将军,一等侍卫、䕶卫、㕘领轻车都尉、步军协尉,小九卿郎中。第三班奉恩将军。二等侍卫、䕶卫骑都尉、佐领、员外郎、科道官第四班、三等侍卫、䕶卫云骑尉、鸣赞官、主事、步军尉,第五班,䕶军校、骁骑校、笔帖式,第六班,其次各照职衔,不论加级,违者察处。

十六年,重定百官班位,凡大朝及常朝,齐集满官:公、侯、伯、镇国将军、都统、尚书、左都御史子及,凡一品官,第一班。辅国将军、䕶军统领、前锋统领、步军统领、副都统、侍郎、学士、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男凡二品官,第二班、奉国将军、步军翼尉、长史,㕘领一等。侍卫、䕶卫、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祭酒。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庶子、洗马,鸿胪寺卿、理事官,郎中、给事中、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轻车都尉及凡三品官。第三班奉恩将军、步军协尉,佐领司仪长,二等:侍卫、䕶卫钦天监、监正、内阁侍读、司业、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中允、员外郎,骑都尉,及凡四品官、第四班、三等侍卫、䕶卫云骑尉、步军尉、赞善、钦天监副、太常寺丞、主事、大理寺正、光禄寺署正、都察院经歴及凡五品官,第五班。䕶军校、骁骑校、通政使司知事、大理寺评事、鸣赞、司务、司库等,各职掌官及六品笔帖式。第六班七品官及七品笔帖式、第七班、八品官、八品。笔帖式。第八班九品官九品,笔帖式第九班。汉官尚书、左都御史,第一班侍郎,学士,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第二班。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讲读、学士,祭酒,庶子,侍读、侍讲、洗马,鸿胪寺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丞,第三班。通政使司,㕘议、大理寺丞、中允、赞善、司业、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给事中、御史,吏部、司官,五部郎中,第四班,五部员外郎,宗人府经歴,顺天府治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光禄寺丞,第五班五部主事,都察院经歴都事,理藩院判、大理寺正、钦天监副、太医院判太常寺丞,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钦天监五官正,鸿胪寺丞,大理寺副,光禄寺署正、第六班,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科、中书、内阁典籍、撰文、中书、办事、中书各部司务、大理寺司务,通政司经歴太常寺典簿,京县丞,兵马司副指挥,銮仪卫经歴、詹事府主簿,正字録事,翰林院典簿、待诏,京卫经歴、钦天监五官灵台郎、祠祭署、奉祀等官,第七班五经博士,国子监丞,博士、典簿、助教、学正、学録、典籍,理藩院知事,钦天监主簿,五官保章正、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等八品官,第八班。理藩院副、太常寺赞礼郎、鸿胪寺鸣赞等九品官,第九班。武职恭将、游击在三班守备等官,在四班。千总等官在五班随旗上朝官,照在部院衙门职掌品级。其降级上朝官,照所降品级,部院衙门官有兼衔,则从其衔之大者。二十年,设满、汉纠仪御史,凡

御殿日,设满、御史东西各二人,于王公行礼处,设满,御史东西各二人,汉御史东西各二人于百官行礼处。

侍立纠仪。

雍正元年正月辛巳朔。

世宗宪皇帝诣

寿皇殿行礼不升殿受贺前期,礼部等衙门议言帝王即位,首重元正。元者岁之始。正者,月之始也,故曰「春」。

王正月所以纪即位之始也。雍正元年为

龙飞之首岁

皇上孝思罔极,即不升殿受贺,而群臣进表之礼,断不可缺。臣等请雍正元年元旦,在京诸王百官恭进。

皇太后表文

皇上表文,仍照例呈览,交与内阁收贮,将此表文式颁示朝鲜直𨽻各省于雍正二年具奏冬至。

万寿节虽不受贺,其表文亦照例具奏,交与内阁收贮,则孝思已尽,而国典亦全矣」。从之。

二年正月丙子朔。

御殿受朝贺宣表

始定汉官分东、西班,礼部奏准凡朝期,汉官以吏部、礼部、刑部、宗人府、通政使,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吏科、礼科,刑科,内阁中书,钦天监,太医院,列左班,户部、兵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銮仪卫、太仆寺、四译馆,中书科户科、兵科工科,行人司乾隆十三年裁。顺天府五城、兵马司三营,列右班,均立于銮驾之末。听赞唱,依次排班行礼。三年正月庚子朔。

御殿受朝贺表文不宣读。先是,二年十二月壬申,礼部奏元旦受贺礼仪。

上谓大学士曰:「朕即位之初,诸王大臣奏请元旦升殿受贺,至再至三,朕无可如何。准于次年受贺,今年元旦升殿读表,时朕听之,不禁心伤,凄然垂泪,今尚未过三年,著停止行礼」。壬午,诸王大臣复请升殿行礼。

上曰:「诸王大臣虽请朕俯顺舆情,亦当思仰体朕意。朕意以为行庆贺礼以示万国,不若尽孝道以示天下。二年元旦,因行元年之礼,故允所请。去年允行长至之礼,因圣祖仁皇帝配。

天大典朕不得已,勉从众请。至于御殿进表受贺,不比寻常之御殿谢恩行礼也。朕降此谕㫖诸王大臣,著即遵行」。己丑,诸王大臣又奏:「《孝经》言:天子之孝,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今元旦升殿受贺,锡福兆人。

圣祖仁皇帝在天之灵,必为欣慰,与《孝经》之义相合」。得㫖,诸王大臣引经据典陈恳,再三,著准行礼。其表文但行呈进,不必宣读。

七年十二月。

谕群臣曰:「元日朝贺,凡三品以上之大臣,年逾七十者,不必随班行礼俟,百官朝贺礼毕,朕还宫,后至乾清门行礼」。

乾隆元年正月丙申朔。

上御太和殿,中和韶乐设而不作。诸王公、文武各官、朝鲜使臣进表行庆贺礼,表文不宣读。

十二月壬戌,停止次年元旦朝贺。礼部奏乾隆二年元旦礼仪。

上曰:「今岁元旦,乃朕御极元年,朝正大典礼,制攸闗且在」。

皇考大事百日之外,是以勉从诸王大臣所请御殿受朝,明年元旦尚在二十七月之内,升殿受贺,朕心不忍不必升殿行礼」。

二年十二月,定大学士于殿内。

赐茶。

谕曰:「朕御太和殿,向来大学士皆立于殿外檐下,即于殿外赐茶。嗣后立位,仍照旧例赐茶」。时令坐于殿内领侍卫内大臣之上。至十五年复。

谕曰:「嗣后大学士坐次仍著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上,协办大学士、事务、尚书著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下,署领侍卫内大臣之上」。

更定汉官东、西班位,以吏部、户部、礼部列左班,兵部、刑部、工部列右班。至十一年,复定六科班次,随六部分列吏科、户科,礼科列左班、兵科、刑科、工科列右班。

七年,令外省官在京者,一例入班行礼。凡外省文官,督、抚以下,道、府以上,武官将军、都统以下,协领、副将以上,或入。

觐或奉调在京者,遇。

御殿日一例入班行礼。总督加尚书衔者,列六部尚书之末。巡抚加侍郎衔者,列侍郎之末加副都御史者,列副都御史之末。布政使、按察使,列小九卿之末。道府、列部郎之末,将军、都统、提督列都统之末。副都统、总兵官,列副都统之末协领副将列㕘领之。末八年重定。

殿内:

赐坐。仪:四品以下官停止赐茶,是岁奉。

谕㫖:嗣后御殿及筵宴日,殿内止大臣赐坐、侍卫等均著侍立,不必赐坐赐茶,时若侍卫轮流奉授,不无舛错遗漏。嗣后授茶时,著礼部前期,取应坐之王公大臣数目,每一人令侍卫一人授茶,仍依次接回,庶不致舛错遗漏」。寻礼部议奏:

御殿日,除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照旧赐茶,其四品以下官惟

殿内之记注官丹墀内之外国使臣赐坐。

赐茶。其馀百官,但

赐坐停止。

赐茶」。从之。

十六年十二月,重定百官朝班,礼部奏准:「国家建官,列品各有正从,次第秩。然顺治初,文官阶未置一品,惟加师保及宫衔者充之。每常朝,尚书左都御史以二品居第一班侍郎、内阁学士、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以三品居二班,祭酒、通政副使、大理、太常、太仆少卿、鸿胪卿以四品居三班,其下五品居四班,六品居五班,位次率进本阶一等。此旧典所载朝班之位也。雍正八年,改大学士为正一品,尚书左都御史从一品,侍郎、内阁学士从二品。乾隆十五年又改侍郎为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从二品,是今尚书左都御史之居,一班侍郎。学士之居二班适与本阶相称,而副都御史以下,班位仍旧,实为越次。臣愚以为官品既已更改,则朝班亦当厘定,嗣后恭遇。

御殿日及每月常朝,百官班次,请皆依品序列。正从一品为一班,二品为二班,递至九品,分为九班,毋许越次至翰林詹事为文学侍从之臣,体统视庶僚为优。但旧典以五品列三班,六、七品列四班,亦为太过。今拟少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仍旧列三班庶子、侍读、侍讲、洗马,国子监祭酒改列四班中允、赞善、司业、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改列五班。其京营武职朝班及外省提镇等官遇事入朝者,请照康熈二十二年所定直省行礼班位,提督二班总兵官、三班副将㕘将四班,游击五班、守备六班、千总等官七班,均附于右翼各班之末。

十八年十一月,停止外省藩臬等官进表笺庆贺,谕曰:「元旦长至万寿三大节外,省文官臬司以上武官副将以上,例得随进表笺称贺。朕思督抚、提、镇、封疆大吏事,皆専达表贺为宜藩司副将。既不得専达章疏,其由督抚附进表笺,亦可不必且不过由部送阁存贮,并不呈览。此亦向来虚文陋习,甚无取焉。其概行停止。

二十二年五月,增设朝㑹纠仪官员。礼部奏准:凡遇

升殿日,仗外百官班次,恐有参错不齐,应于仪仗之后昭徳。

贞度二门,阶下东西,各设满、汉御史二人。礼部司员二人,侍卫二人,严行稽察。

二十四年七月,设红漆木牌于仗外,百官班次。礼部议:「准凡大朝之期,百官仗、外侍立,各有品级班次,但从前未经,标示一定地位,恐百官站立,不无参差,断续嗣后遇」。

升殿日,交鸿胪寺于仪仗之外,照常朝坐班例,设立红漆木牌,预先按次排班。如有参差断续错综者,令纠仪官查㕘。

二十七年八月,定庆贺题本式。通政使司奏言此次贵州巡抚乔光烈庆贺。

万寿本章面用黄绫,内加黄签,与各省督抚互异,请钦定式様,以昭画一得」。

㫖:嗣后庆贺本章,著照乔光烈之式。二十八年二月,更定庆贺题本式,通政使司奏:「准凡恭逢庆贺之期,在京各部院衙门陈奏寻常事件,俱用黄摺。况庆贺本章事闗大典,请嗣后恭遇庆贺。

皇太后

皇上本韦及贴黄俱用黄纸,其面页仍用黄绫黄,签本内及贴黄,俱毋庸另行加签」。

皇帝三大节表式及朝贺仪先期,诸王大学士,率京朝官、直省文武率阖属官具贺表,豫送礼部。其式曰:「具官臣某等诚欢诚忭,稽首顿首」。

上。

贺伏以

表联随时撰拟恭惟

皇帝陛下

随时撰拟 臣等恭遇」。

熙朝欣逢元旦恭遇

万寿圣节则云:欣逄长至,圣诞冬至,则云欣逢。伏愿随时撰拟。 臣等无任瞻」。

天仰。

圣欢忭之至谨奉。

表称:

贺以

闻礼部届期,具疏请。

皇帝御太和殿受贺

制报曰:「可」。

右表贺仪式。

三十五年六月,停止五经博士赴京朝贺,谕曰:「向遇国家庆典,衍圣公以及五经博士,俱有来京朝贺之例。今思五经博士虽膺章服之荣,究与各省绅士无异。且其品秩不崇,非若衍圣公之身膺显爵者可比。伊等趋诣阙廷,既无由一体延见加恩,徒令其跋涉往来,致滋糜费,甚无谓也。嗣后五经博士,凡遇庆典俱在各本籍随班行礼,其来京朝贺之例,著永行停止。至衍圣公孔昭焕,昨已传谕,令其今年且不必来京将来遇有朝贺之事,并著先期奏请,候㫖遵行。著为令」。

恭遇

皇上万寿大庆圣节。自初一日起,至三十日止一月。内王公百官应衣蟒袍,其前后各三日,内常朝处仍衣朝服,均前期具奏请。

㫖:通行在京衙门及各直省,每遇元旦节,前后各三日,王公百官常朝处衣、朝服办事,及入朝奏对,咸衣蟒袍。礼部豫于秋季封开印本内题明。

右朝服。

凡王公等进

午门亲王随从六名,亲王世子郡王五名,郡王长子贝勒四名。贝子三名,公二名进。

太和门。亲王、亲王世子随从三名郡王、郡王、长子,贝勒二名贝子。公一名恭。遇朝贺

皇帝升殿,王以下公以上,止用䕶卫内一人㩦坐褥,右王公等随从。

恭遇。

皇帝御殿受贺,先期具题请㫖,每逢朝期,行知步军统领衙门届日于晓钟时即启正阳门,俾城外居住,各官早入。

右戒期。

至日五鼓,銮仪卫率官校入,陈法驾卤簿,亲军、䕶军旗尉民尉,各服其服禁语,哗者察不整备者,乐部率和声署陈中和韶乐于。

太和殿檐前设丹陛,大乐于

太和门檐下,有司设表案于殿内东楹之南,西向。设笔砚案于殿内西楹之南,东向。先期行,工部取表文匣行,銮仪卫取舁亭校尉并令派员约束行,乐部派署史备导迎乐均前一日赴部住宿。至是,礼部仪制司官奉中外臣工贺表载于亭。銮仪卫校自部舁行香亭前表亭后,鼓吹前导,导迎乐作,奏禧平之章,由东长安门至。

午门外亭止,仪制司官奉王以下在京文武官贺表进。

太和殿设东楹案上,内阁官奉笔砚设西楹案上,皆退。

右陈设。

辨侍班官位前引内大臣立御座前东,西面后,扈内大臣在御座旁,左右佥立豹尾班,侍卫佩刀侍卫在御座后,左右翼立,记注官立。

殿内西三楹,东面北上。内阁大学士、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少詹事,立东檐第三柱,西面。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乐部大臣立西檐第三柱,东面,皆北上。辨执事官位。乐部典乐一人立檐东植麾之次,西面。和声署领乐官六人,分立东西乐悬之次东,西面。宣表官一人立东檐侍班官之次。鸿胪寺鸣赞二人立东檐第一柱西面,二人立西檐第一柱东面。銮仪卫传、鸣鞭官立丹陛西阶,每重二人,东面。纠仪御史二人立西檐第三柱东面,御史四人、礼部司官四人立丹陛之南,御史四人立丹墀之北,皆北上,东西面。又御史四人,吏部、礼部司官各四人,在丹墀之南,东西佥立。辨百官朝位丹陛上,东西各二班。亲王、郡王、贝勒为一班,贝子入,八分公为二。班按翼序,列左翼立位,西面北上,拜位北面西上,右翼立位,东面北上。拜位,北面东上,丹墀内不入八分。宗室公以下暨公侯伯子男文武各官立位,在卤簿外,直丹陛东西隅,东西各九班东,西面北上。满官按翼为序,左翼在东。右翼在西。汉官,吏部、户部、礼部、宗人府、通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吏科户科、礼科、内阁中书舍人、钦天监,太医院以次从。左翼之南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銮仪卫、太仆寺、中书科、兵科、刑科工科、顺天府、京县、五城兵马司三营,以次从右翼之南,皆正从同班,依品为序。拜位在卤簿内,直东西阶。东西列品级山,自北而南,各十有八,正从异从,依品为序,皆北面。东班,西上,西班,东上。外藩蒙古王公等位次宗室,亲王、郡王、贝勒子公之下,哈萨克回子、王、公等,俱入䝉古。王公班次,以其等为序。惟外国贡使在西班后,另为班次,以朝鲜国领班。

右序班位。

质明,王公暨文武一二品官,从皇帝朝于。

皇太后宫三品以下官㑹午门阙下均行礼毕仪详宫朝贺慈寜。鸿胪寺卿序定,王公班次,鸣赞序定,一二品官班次均由右翼门入,引王公至丹陛上,引一二品官至丹墀东西,鸣赞序。定三品以下官班次于。

午门,东由左掖门入。

昭徳门西由右掖门入。

贞度门均引至丹墀司宾序班序定,外国陪臣班次,引入,西班百官后均依前位立,纠仪官暨执事官咸入就位。钦天监官于

乾清门报时,礼部尚书侍郎诣乾清门奏请。

御殿后扈内大臣二人,率豹尾班执枪侍卫十人佩刀,侍卫十人于

乾清门外,礼部尚书、侍郎于门阶下。前引大臣十人于

太和殿后阶下咸左右序立,祗候午门鸣钟鼓。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礼部、尚书、侍郎恭导后扈,内大臣从由。

保和殿。

御中和殿升座,鸿胪寺官引侍班、导从各官至殿前接班,行三跪九叩礼不赞,毕,侍班官先趋出就位,皇帝驾舆,礼部尚书、侍郎暨前引大臣恭导,后扈如初。中和韶乐作,元旦奏《元平之章》。

万寿圣节奏《乾平之章,冬至,奏遂平之章》。皇帝御太和殿陛座,乐止。导从官各就位,銮仪卫官进至中阶之右,三传鸣鞕丹墀内,三鸣鞭,退复位。鸣赞官赞排班」,丹陛乐作,奏庆平之章。鸿胪寺分引王公就拜位,引文武百官由卤簿南转入拜位,皆东西按班北面序立。赞进,皆进,赞跪,皆跪,乐暂止。赞宣表,宣表官自东檐入。

殿左门至东案前奉表出,至檐下正中,北面跪,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宣表官宣毕,仍奉表进,复于案,退,乐作。赞叩兴,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兴,鸿胪寺官按班引退,皆复原位,立乐止。又赞进,鸿胪寺官引外国陪臣就西拜位立,丹陛乐作,奏治平之章凡丹陛乐辞三,大节皆同,赞行三跪九叩礼。毕,引退,复位,立,乐止若数国并朝先朝鲜,馀国以次逓引行礼

皇帝既受贺

赐群臣及外国陪臣坐。王公由殿左右门入,位东西楹后。大学士由殿左门入,位东楹,王公后,导从侍班各官不入。八分公以下文武百官就原立处,咸跪,行一叩礼。坐,尚茶进。

皇帝茶,王公百官就所坐位,行一叩礼。乃赐王以下文三品、武二品以上暨外国陪臣茶、受、茶及坐饮毕,咸跪行,一叩礼。銮仪卫官传鸣鞭如初。众皆兴,阶下三鸣鞭。

驾兴,中和韶乐作,元旦奏《和平之章,万寿圣节,奏《泰平》之章,冬至,奏《允平之章。皇帝还宫,乐止。鸿胪寺官分引王公百官以次退,礼部仪制司官奉

殿上表及

午门外亭内直省文武官表送内阁咸退,右群臣朝贺。

是日,内监豫设中和韶乐于乾清宫檐下,设丹陛大乐于乾清门内。

皇帝御太和殿受群臣朝贺毕,乘舆至乾清宫檐前降舆,《中和韶乐作乐章与外朝同。皇帝御座,乐止。

皇后率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礼服诣

乾清宫。

皇后就正中拜位立。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稍后左右立,均北面丹陛,大乐作,奏《雍平》之章,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毕,乐止。各还后宫,内监引。

皇子

皇孙由东西阶升,就丹陛上,东西拜位,北面立,东班西上,西班东上。丹陛,大乐作乐章与外朝同。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退立两旁东,西面北上。中和韶乐作,皇帝降座,乐止。

皇子

皇孙皆退。

右内朝贺。

若值

驻跸热河朝贺。是日早,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

澹泊敬诚,殿前内监设中和韶乐于澹泊敬诚殿檐下两旁,设丹陛大乐于二门内两旁亭内,俱北向。扈从各官俱蟒袍补服。至澹泊敬诚殿齐集,鸿胪寺官引。

皇子

皇孙和硕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及䝉古王公至阶下,两旁按翼排立。二品以上大臣在。

二宫门外三品以下各官在

避暑、山庄门外,各照品级按翼排立,礼部堂官奏请皇帝具龙袍衮服。

升澹泊敬诚殿寳座,《中和韶乐》作乐章俱同前,皇帝升座,乐止。銮仪卫官赞「鸣鞭」,阶下三鸣鞭,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作,鸿胪寺官排班,鸣赞官赞进,赞跪,众皆进跪,赞叩,兴,众行三跪九叩礼。鸣赞官赞「退」,俱复原位立,乐止。銮仪卫官赞鸣鞭阶下三鸣鞭。礼部堂官奏礼成,中和韶乐作。

皇帝还宫,乐止。众俱出,内监奏请皇帝御内殿。

升座。

皇后率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俱龙袍补服于。

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拜礼。礼成,皇帝起座。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等还宫。

右热河朝贺。

若值

行在所朝贺,是日早,扈从各官俱蟒袍补服,于行在宫之网,城外齐集。鸿胪寺官引。

皇子

皇孙王公以下二品以上大臣至皇帝行在宫网城内,三品以下各官在网城外,按翼排立。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御行在宫正殿

皇帝御殿升座,鸿胪寺官引皇子。

皇孙王公、文武各官行三跪九叩礼,复原位立。礼部堂官奏礼成。

皇帝还行在后宫,众俱退。内监奏请皇帝御内殿。

升座。

皇后率

皇贵妃

贵妃。

嫔俱龙袍补服于。

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拜礼。礼成,皇帝起座。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等还宫。

右,

行在朝贺。

太和殿筵燕仪

凡元旦及

万寿圣节及

大庆典前期,礼部疏请举行筵燕领侍卫内大臣奏请。

命进酒大臣既得。

㫖乃徧布诸司供备。届日,尚茶庀茶,尚膳庀,御馔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进馔筵牲酒,光禄寺供酒席,两翼供羊辰刻。

法驾卤簿、乐悬,依次陈设于太和殿,笳吹队舞、杂伎百戏俟于殿外东隅,尚膳总领内管领,豫于寳座前设。

御筵加黄幕武备院、张黄幕于丹陛上正中,内务府掌仪司设反坫于幕内尊爵、金卮、壶勺具,礼部张青幕于丹墀内,卤簿之后,东西各八。光禄寺每幕置尊陈,官馔具席皆有幕。

右陈设。

乃布席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大臣、礼部、理藩院尚书、侍郎,朝服视席布内外王公、额驸、台吉及入班大臣等席于

殿内东西各七行,席各四十有一。东席西向,当东楹西席,东向当西楹,均北上。

寳座左右布后,扈大臣席各一,稍后,佥向寳座前左右布前引大臣席各三,东西相向寳座后。左右布领侍卫内大臣席各一。又西布日讲起居注官席一均南向。

殿门外西檐下。布左都御史、副都御史、乐部大臣席一,东向。丹陛左右布一、二品大臣一、二品世爵暨侍卫席各三行,席各二十有三。东西相向,东当东悬之外,西当西悬之外,北上。布礼部尚书、侍郎席一于黄幕左。内务府总管席一于黄幕右。丹墀左右青。幕内布。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席,按翼为序如常。朝之位席各二十有四,均东西向。外国陪臣来朝者席于西班之末,东向。

右布席

已刻,内外诸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等朝服集太和门外文武大臣百官朝服外国陪臣服本国服集

午门外午刻,鸿胪寺官引宗室王公暨大臣、理藩院官引外藩王、公台吉在丹陛上。又引文武百官在丹墀内分翼序立,礼部尚书奏请。

御殿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前引后扈,如常仪。午门鸣钟鼓,中和韶乐作,奏《隆平之章》,皇帝降舆入。

殿北门

升御座,乐止。阶下三,鸣鞭。鸿胪寺、理藩院官分引内外王公台吉暨入班大臣等由。

殿左右门入就位,行一叩礼,坐。鸿胪寺引一二品大臣暨一、二品世爵、侍卫等官,就丹陛上。又引三品以下文武各官,就丹墀青幕内按翼,依次于本位,行一叩礼,皆坐。

右就位

乃进茶,丹陛清乐作,奏海宇升平日之章。尚茶暨侍卫执事官举茶案,以次由中道,进至檐下进茶官奉茶入。

殿中门王以下咸就本位,跪进,茶官自寳座中陛升,跪进。

皇帝茶兴,立于右,王以下行一叩礼,进茶官跪受茶瓯由,右陛降,出中门,群臣咸坐,侍卫内务府䕶军等分。

赐王以下文武百官暨外国陪臣茶,各于坐行一叩礼。饮讫,复叩。坐尚茶、彻茶案,乐止。

右进茶。

尚膳总领䕶军㕘领内管领入殿,由东西陛升展。

御筵幕执事官并彻,王以下席幕,各退,乃进酒。内务府掌仪司官三人,由黄幕内一人奉壶一人奉爵,一人执金卮,以次进至。

殿中门阈外之左,西面立,丹陛清乐作,奏玉殿云开之章,进爵大臣兴,离席,释补服,王以下皆兴,进爵大臣入。

殿中门北面跪,王以下咸于坐跪。掌仪司官举壶实酒于爵,由中门入,西面跪授爵,兴,退,进爵。大臣奉爵兴。自

寳座中陛升,至

御前当右,北面跪恭进。

皇帝酒兴,由右陛降,复位,行一叩礼,王以下皆随行礼。进爵大臣兴,由右陛升,跪受爵,仍由中陛降,复位跪。掌仪司官入,跪受虚爵以退。乃以金卮酌酒,承㫖赐进爵大臣酒,王以下起立。掌仪司官入,立授卮进爵,大臣受卮,行一叩礼。饮卒卮,掌仪司官立受虚卮,退进爵,大臣叩如初。兴王以下皆坐进爵,大臣出。

殿右门加补服,入席坐。执事官分恩赐果,食于群臣,各于坐,行一叩礼,乐止。右群臣奉觞上寿。

乃进馔。尚膳以馔入,恭进于皇帝前,中和清乐作,奏万象清寜之章。执事官分恩赐肴馔于群臣,叩如前仪。尚膳率属舁反坫案至殿中阶下。

御前侍卫,酌酒升至。

御座前

皇帝简召王公大臣至。

御前赐酒,领侍卫内大臣东西各二人,兴离席视侍卫行殿陛。诸王大臣酒,光禄寺官行丹墀青幕内文武各官暨外国陪臣酒王以下,各就本位行一叩礼。饮毕,叩如初坐,乐止。

右行群臣酒。

是时,礼部满尚书侍郎,率官属引庆隆舞进、司章东面奏歌,司舞饰面具,乘禺马进扬烈舞,司弦、司筝、司阮、司节、司拍、司拚诸乐人,各奏其技,喜起舞,大臣十有八人朝服由。

殿左门入诣正中,跪三叩,兴,退立于左。循歌声,按对起舞。每对舞毕,行三叩礼,歌阕退。又引歌笳吹乐人入。

殿歌毕,又歌畨部合奏乐。歌毕,内务府官引朝鲜国俳入,陈百戏毕,咸退。

右乐舞入侑

行酒毕,乐舞退,尚膳升彻御筵降,王以下咸起立。王公大臣出殿左右门,鸿胪寺、理藩院官引王公至丹陛拜位,序立。引文武大臣降东西阶,丹墀,内百官出幕,咸就东西拜位,序立,北面听,赞行一跪三叩礼。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礼毕,乐止,鸣鞭如初。中和韶乐作,奏显平之章。

皇帝还宫,乐止,群臣皆退,所司彻席幕,各退,右谢恩。

冬至朝贺

崇徳元年,定长至进表庆贺不设宴。顺治元年十一月戊申,以

南郊礼成

上御殿,受诸王、贝勒及文武群臣朝贺八年,定长至节于次日。

御殿受贺,如元日仪。

康熙二年二月,停止在外各衙门赍进冬至庆贺表文。

谕礼部曰:「冬至庆贺典礼,明洪武十四年方定例举行。其后随令在外各衙门官赍进表文,今思官员往返有悮职掌,且驿递繁苦。以后在外各衙门官员,除元旦、圣寿节照旧赍进外、冬至赍进庆贺表文,著停止,惟于本衙门行礼。其在京庆贺表文、典礼仍照旧行。

六年十一月丁未冬至戊申。

御殿、诸王群臣上表庆贺,以世祖章皇帝配。

天礼成

颁诏大赦。

雍正元年十一月辛丑冬至、壬寅,御殿受朝贺,以

圣祖仁皇帝配

天礼成

颁诏天下。先是,礼部奏:冬至次日受贺颁恩诏礼仪。

上谕大学士九卿等曰:「朕惟圣祖仁皇帝大礼告成,普天同庆,朕升殿颁布恩诏」。盖以贺。

列祖之鸿禧,慰万方之诚悃也。然朕思念,顾复深恩,中心哀慕。今未满三年,不忍升殿受贺,著内阁九卿等详察典礼,酌古准今,务期于礼允协,庶朕心得安」。大学士马齐等奏言:「谨按汉礼仪云:冬至之日,宗祀明堂,登灵台,大赦,百官称贺。此冬至配天行庆之明文也。自晋至唐、宋,皆隆其仪。宋仁宗皇佑二年,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三圣,并侑大庆。礼成,百官奉表上贺,其后仍之,名曰庆成礼。明㑹典载大祀礼成,次日御奉天殿受贺我。

朝㑹典载冬至

南郊礼成次日

御殿百官进庆贺表:「臣等伏思先王制礼,原以节情,钜典攸宜,古今不易恳祈。

俯允礼臣所请,以二十六日御殿,诸王群臣上表行礼,颁圣祖仁皇帝配」。

天恩诏诚于典礼符协,得㫖诸臣,酌古准今,详察典礼,具奏。朕今亦难固却,但朕中心实甚,不安著允诸臣所请行。

乾隆三年十一月庚申冬至、壬戌,御殿受朝贺。

等谨案:是岁冬至,次日辛酉,系月十三日,以值圣祖忌辰,改于十四日行礼。

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冬至。辛亥,御殿受朝贺,以回部平定。

颁诏中外。

等谨案:冬至朝贺礼仪亚于元日,蔡邕独断,谓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是也。马端临朝仪一门,具载歴代元旦冬至朝㑹仪注,縁其间有仅一见者,有不恒举行者,故特纪之,以存一代之掌故焉。我

国家典章明备,每岁元旦、冬至,令节礼臣奏请临御正殿,王公百官及外国陪臣以次行礼,中外一家整齐严肃,洵为往牒所未有,固无庸循马氏之例,一一胪列也,兹惟恭载剏制,更定诸大端,及祗奉谕㫖遵行者,以昭万世之典则焉」。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