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一百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群庙考》

等谨按等恭纂。

皇朝《文献通考》内宗庙考稿本于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十八日进。

呈恭候。

钦定十九日奉。

上谕:「续文献通考馆纂进稿本,朕阅宗庙考一门内附入致祀歴代帝王及本朝臣下家庙,顾名思义,于辑书体例何居?葢既以宗庙、冠部则惟。

太庙时祫,典有专崇,方称经常不易,至奉先殿之礼重家庭。

寿皇殿。

安佑宫。

永佑寺之䖍奉。

神御于宗庙考中,敬从附载,尚为不失礼以义起之文,若摭入歴代及臣下,非惟其制,絶不相䝉,揆之分门本义,亦复何取?即云承用宋臣马端临原编旧式,而往代儒生之识,于大典未克,折衷尽善,类此者正复不少,又岂得违礼而曲泥之?朕意当于宗庙考专门,备详定制外,其馀不应附入者,别立群庙考一门𨽻之,俾名义既得所安,而其书亦足垂逺馆,臣可録朕㫖,并登卷中,臣等恭绎。

谕㫖仰见。

皇上圣裁超越,明礼辨分,即一书之改定,而于礼之大典秩然其有序书之大体,犁然其各当,惟勿杂而勿遗,乃允归于至善。今敬遵。

训示专辑宗庙考,既重加修饬,别立群庙考,以列于后首载。

歴代帝王庙次。

歴代帝王陵,次诸臣祠,葢自列圣以来,崇徳报功,褒勲䘏节,馨香溥荐于百王,恩施宏被于庶职,昭千秋之公论,发异代之幽光,所以景仰前徽,风示有位者固已礼,从其隆泽,极其厚矣。

皇上绍绪之初上承

列祖肇举彝章即

诏:以明恭闵惠皇帝入享庙祀,至大至公允足,垂训千古,近复敬体」。

圣祖仁皇帝谕㫖:增祀两晋,南北朝后,五代创守各主,而前明诸陵不靳百万帑金重加修复我。

皇上以

圣祖之心为心,以天地之量为量,折衷百代,褒贬悉当。自有帝王之祀,于斯为极。至于崇奬忠贞,阐扬节义。

不独当时僚庶幸际。

圣明均䝉。

《褒録》即胜国遗臣,皆得上邀天鉴,概为表章,沛格外之深仁,扶伦常之正气,典至钜也,若夫先代圣贤,忠烈与夫。

圣朝勲臣,良弼恭遇。

时巡方岳或

亲临奠酌,或遣官馨荐,总曰特祀,用昭殊礼。又次载:

京师王庙。

京师功臣宗祠,亦犹古诸侯之有家庙也,而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宗室、品官、家庙与夫庶士、庶人家祭,皆备録其仪文,而大夫、士庶之礼,胥在统之于。

一王守之于万世,夫乃得窥圣天子议礼精意,俾我臣庶于群庙考识,礼之所以大,则益于宗庙,考识礼之所以尊矣。谨编至乾隆五十年,成六卷,以敬俟续録」。

歴代帝王庙。

皇城之西,阜成门内南向。庙门三间,左右门各一,前石梁三,内景徳门五间。崇基石阑前后三出,陛中十有一级,左右各九级,左右各一门,正中。

景徳、崇圣殿九间,重檐、崇基石阑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一级。东西一出陛,各十有二级。两庑各七间,燎炉各一,殿东。

御碑亭一后,祭器库五间,均南向景徳门外,东为神库。

神厨、宰牲亭、井亭各一,西为承祭官。致斋所东南钟楼一,围垣周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门外东西下马碑各一。凡正殿门庑俱覆黄色,琉璃。瓦门楹涂丹梁,栋五采。

顺治二年三月增定。

歴代帝王庙祀典:「是月甲申朔,礼部言:三月三日例祭歴代帝王。按故明洪武初立庙,元世祖入庙祀,而辽金诸帝皆不与焉。但稽辽则宋曾纳贡,金则宋曾称侄,当日宋之天下,辽金分统南北之天下也,帝王庙祀似不得遗,应以辽太祖及功臣耶律赫鲁、金太祖、世宗及功臣完颜尼玛哈、完颜沃里布俱入庙,祀元世祖之有天下功,因太祖未有世祖入庙而可遗太祖者,则元世祖之上,应追崇元太祖,其功臣穆呼哩巴延应从祀焉。至明太祖及功臣徐达、刘基,并宜増祀用彰。

皇上追崇至意。从之。

丙戌,遣官祭。

歴代帝王庙时,增定祀典,遣户部尚书英俄尔岱祭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帝金天氏。

帝高阳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夏禹王

商汤王。

周武王

汉高祖光武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及增入。

辽太祖

金太祖世宗

元太祖

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礼部尚书觉罗郎球、工部尚书星讷、梅勒章京呉拜、兵部侍郎朱吗喇,分祭配享功臣、风后、力牧、皐陶、龙伯夷䕫、伯益、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穆公虎、方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元龄、杜如晦、李靖、李晟、郭子仪、张巡、许逺、曹彬、潘美、韩世忠、张浚、岳飞,及增入赫鲁尼玛哈沃里、布穆、呼哩、巴延、徐达、刘基,共四十一臣。诸帝王祀以太牢筵各一品,俱二十四功臣,祀以少牢二,位筵共一品,俱十八月丙午遣官祭。

歴代帝王庙,自后岁以春秋仲月诹吉,遣官致祭,著为定典。

十四年正月癸未,定。

亲祭

歴代帝王庙仪

二月丁酉。

世祖章皇帝亲祭

歴代帝王庙。先是,十三年十二月己亥,世祖章皇帝谕礼部:「古来圣帝明王,皆有大功徳于民者,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今歴代帝王庙祭典虽已修举,但十三年来,俱系遣官致祭。朕今欲于明春亲诣行礼,以抒景仰。前徽至意,尔部即酌议礼仪具奏」。是年正月癸未,允礼部奏,至是

亲诣行礼仪注详后。时礼部议覆山东道监察御史顾如华疏,帝王庙创建于故明及我。

朝増定金太祖、世宗、辽太祖、元太祖、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皆系开创,不及守成,但守成不乏谊辟,如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王、康王,其行事见于《诗》《书》。诚为守成令主,汉之文帝,史称其节俭爱民,海内家给人足。宋之仁宗,恭俭忠厚,培有宋三百年之基,明之孝宗,仁恭节用,任贤图治,始终不渝应否,入庙并祭,仰候。

睿裁至从祀功臣,似应照旧。惟宋臣、潘美虽平南汉有功,然斜谷之败,不能制䕶军,王侁擅离陈家谷口,致

杨业父子无援而死,宋之不能复征,契丹实由此败。又宋臣张浚三命为将,而一败于富平,闗陜沦亡,再败于淮西。郦琼叛命,三败于苻离,而中原不可复,且劾李纲杀曲端,与岳飞议不合,奏飞欲专兵柄,观史书所载未可与韩世忠、岳飞同日并论,此二臣宜皆罢,其从祀得。

㫖: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俱入庙,并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与祭,著停止」。

康熙元年二月乙巳,复定。

歴代帝王庙祀典时,大学士㑹同礼部议覆歴代帝王祀典,如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俱系开创之主,仍宜入庙从祀。至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应照㑹典在各陵庙致祭,宋臣潘美、张浚已经罢祀,无庸议。从之。

三年三月丙午。

诏修。

歴代帝王庙

六十年四月

诏增定。

歴代帝王庙祀典:是月丙申,谕大学士等:「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朕观歴代帝王庙崇祀者,每朝不过一二位,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书生妄论而定,甚未允当。况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今宋、明诸儒尚以其宜附孔庙奏请。前代帝王既无后裔,后之君天下者继其统绪,即当崇其祀典,朕君临宇,内不得不为前人言也。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尔等公同从容详议具奏。至六十一年四月辛酉,礼部㑹议,自伏羲氏以逮有明应入庙崇祀帝王及从祀功臣详开一摺,偏据一方,不入正统,及不应崇祀者详开一摺疏覆。

上谕大学士等曰:「此所议应从祀处皆是,但其中尚有宜详细斟酌者。从前所定配享功臣,大概开国元勲居多,如明之、徐达,不过一草莽,武夫、刘基系元之进士,遭遇成功,遂以元勲配享,其治安之世,辅佐太平,有功军国者,反不得与配享列,是皆未为允当也。又如有明,天下皆坏于万厯、泰昌、天启三朝,愍帝即位,未尝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势,无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朕年少时,曾见故明耆旧甚多,知明末事最切,野史所载俱不足信,愍帝不应与亡国之君同论万厯,泰昌、天启实不应入崇祀之内,尔等㑹同九卿,分别确议,具奏」。六十一年十二月丁丑增设。

歴代帝王庙牌位,遣履郡王允祹致祭。是月壬戌,礼部遵。

大行皇帝谕㫖议覆」。

歴代帝王庙原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世祖、唐太宗、辽太祖、宋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二十一位。今拟增:夏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扄厪孔甲皋发商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巳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桓帝灵帝、昭烈帝、唐高祖高宗睿宗元宗肃宗代宗徳宗顺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辽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金太宗章宗宣宗元太宗定宗宪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凡一百四十三位。其从祀功臣原祀黄帝臣风后、力牧唐虞臣皋陶、䕫龙伯夷伯益、商臣伊尹、傅说、周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汉臣、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唐臣、房元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张巡、许逺、李晟、宋臣曹彬、韩世忠、岳飞、辽臣、耶律赫鲁、金臣、尼玛哈、沃里布、元臣穆呼哩、巴延明臣徐达、刘基三十九人。今拟増黄帝臣、仓颉、商臣仲虺、周臣、毕公、高、吕侯仲、山甫、尹吉甫、汉臣、刘章、魏相、丙吉、耿弇、马援、赵云、唐臣、狄仁杰、宋璟、姚崇、李泌、陆贽、裴度、宋臣、吕䝉正、李沆、㓂凖、王曾、范仲淹、富弼、韩𤦺、文彦博、司马光、李纲、赵鼎、文天祥、金臣呼噜元、臣、博、果宻托克、托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杨士竒、杨荣、于谦、李贤、刘大夏,凡四十人。

世宗宪皇帝谕是,依议速行。至是,增设牌位,遣履郡王允祹行礼。

世宗宪皇帝御制祭文

于赫上帝,降衷下民。维后绥猷,继天立极,大统肇开于三古,丕基递嬗于累朝,崇祀帝王庙者,凡二十有一,君厥惟旧矣。

皇考大行皇帝一中允,执两大,兼参彚治功,道量之全极,武烈文谟之盛俗尽跻于上,理情弥轸乎前光,定诸史之公评,抒千秋之卓识,谓兴王创业既多,戡定鸿勲,即令辟守文,不乏绥和美化,歴年多寡,不必同符,致治浅深,原难一辙,履至尊而制六,合聮寰宇,以为一家,万方共戴,尊亲亿兆,胥依父母,即当奕世维新之治,追念胜朝式廓之疆,曾经食土践毛,尚有先畴旧徳,岂得以拘儒苛论,妄洁短长,更难以稗乘尠闻,恣慿褒贬。

特颁明谕,遍采群言,豆豋溥荐于

百王榱桷永光夫万祀,亦有熊罴之士。宣力旗常,不无鼎鼐之臣。劳心辅弼,股肱一体,生前获荷,天休廊庑,列筵身后,仍陪庙享。于戏!彝章隆重,仰惟志事,以䖍遵至治,馨香尚冀。

神灵之黙佑式孚,㝠漠庶克居歆御制。

歴代帝王庙碑文

歴代帝王崇祀之制肇于唐天宝七载始置庙京城,止及三代以前而已。明洪武六年,始于金陵立庙,嘉靖十年,乃建于京师阜城门内。当明初定制时,议礼之臣不能通知大体,崇祀祗创业之君从祀,惟开国之臣,自兹以后阙焉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秉大公之道,折衷百代,深惟祀典之宜,修康熙六十一年。

特颁谕㫖,命廷臣详悉从容,确议具奏。逮朕绍绪之初迋议始上旧崇祀帝王二十一位,今增一百四十三位。旧从祀功臣三十九人,今增四十人。朕遵奉」。

先志重书牌位,诹吉入庙,行祭告之礼,仰惟圣祖皇帝用意之厚,立论之正,夐乎不可及也。夫三代以上,若夏启之能敬,承殷之太甲,太戊武丁,周之成王,康王、宣王,颂美诗书,光耀史牒,三代以下,英君哲后,或继世而生,则徳教累洽,或间世而出,则谟烈重光,胥能致海宇之乂安,跻斯民于康阜,嘉言传于信史,善政式为良规,至凡蒙业守成之主,即或运㑹各殊,屯亨不一,茍无闻于失徳,咸帝命所宠绥,爰及歴代名臣,亦皆川岳锺灵,为时辅佐,功在社稷,徳协股肱,比诸从龙之彦,何多让焉?而尚论未详,明禋乆旷,其为缺略也大矣。夫钦崇往哲,景企前徽,明徳可怀,羮墙兴慕,眷流风之所被,洵歴世而勿谖,若乃扩追逺之鸿䂓,破拘墟之臆见,自非忠厚立心,寛仁为量,卓识超于千古,盛徳冠于百王,未有能论及此者,典礼修明,有待今日,然则

圣祖皇帝之重加厘定,公当周详诚千万世莫及之仁心,而千万世不易之定论也。庙貎既新,叙述本末,镌于青珉,用昭示久逺焉。

御制

歴代帝王庙碑亭告成:祭文:继天立极,勲华光被于寰区。抚世诚民,功徳丕昭于宇宙。缅怀前烈,知创业之维艰。歴溯芳徽,念守成之不易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综百王之盛徳,定万世之公评。特沛纶音𢎞修,毖祀敬承

先志祗荐,明禋庙貎增崇,既布筵而列坐。丰碑式建,爰洒翰以摛文。备举彝章,用垂旷典。于戏!皇猷炳焕,累朝之统绪。相承。至治馨香,百代之英灵如在。尚祈昭鉴,来飨苾芬。

雍正二年三月丁丑。

世宗宪皇帝亲祭。

歴代帝王庙,是日甘雨应时而降,扈从诸王大臣、侍卫等衣皆沾湿。

恩赐有差。越日戊寅,以

御制三月三日得雨诗》一首,宣示迋臣。

七月戊寅。

谕礼部嗣后亲祭。

歴代帝王庙日卤簿,大驾俱由庙门映壁外行。三年九月丙午。

亲祭

歴代帝王庙

四年二月辛卯。

亲祭

歴代帝王庙。

五年三月丁酉。

亲祭

歴代帝王庙

七年二月壬午。

亲祭

歴代帝王庙

乾隆元年九月

诏以

明恭闵惠皇帝入祀

歴代帝王庙。先是,六月辛未,奉谕㫖:易名以谥,古之制也。自周公定为谥法,后世帝王未有无谥者。明建文为太祖之嫡孙,缵承大统,在位四年,固俨然天下共主矣。及成祖既有其天下,并去其年号,而史官所书,则仍称为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此国之所赖有信史也。然不系之以谥而称曰建文皇帝,此俗称非史体也,传之后世,殊为阙典。考之太祖有元之天下,而谥元主为顺帝。我

世祖章皇帝代明之天下,而谥明主为愍皇帝,虽更姓改物之君,尚且追谥,而无所嫌忌,况当其世者乎?𢎞治以来,如杨循吉诸人屡以为请,迄寝不行,皆以后世子孙席有成祖之业,故不敢变乱旧章,而不虑其贻议来世也。我国家谥崇祯而不谥,建文者,以明史未竣,非当时所急,今史书既成,若不及此追谥,良为遗憾。大学士九卿㑹议,确拟具奏,候朕亲加裁定」。寻大学士九卿、遵。

㫖议追谥明建文皇帝,谨拟」二条,恭候钦定得」。

㫖用恭闵惠皇帝谥,至是,命入庙祀,遣官致祭。

皇上御制祭文。

自古帝王,统绪,相承建元,以纪年,易名以垂后,大义所存,不容或泯,惟

明建文皇帝之继洪武大统也,长孙绍绪,本天地之常经,失徳无闻,实臣民之共主,属以遭家不造,遂致靖难,兴师既惨,迫于焚宫,且削除其年号,虽数传而纪元始,复究相沿,而谥法未修,今方明史告成,期在千秋,传信仰承。

列祖之意,特加追谥之文,荐以豆笾,升诸祠祀,彝章肇举,爰因秋季,以告䖍名义,长昭统冀。

神灵之垂鉴

三年九月乙卯。

皇上亲祭。

歴代帝王庙。先是,正月辛酉,谕礼部,二月十五日祭。

歴代帝王庙,因节近清明,正值朕躬谒泰陵,是以未及亲祭,俟秋祭。

帝王庙,朕当亲诣行礼」。

六年二月。

命和亲王𢎞昼代祭。

歴代帝王庙

甲辰

谕本月二十日祭。

歴代帝王庙,朕已降㫖,亲诣行礼,查是日节届清明,朕诣

寿皇殿。

雍和宫行礼。

歴代帝王庙,著和亲王𢎞,昼致祭。九年二月己巳。

皇上亲祭。

歴代帝王庙

二十七年,

诏重修。

歴代帝王庙并

诏改葢黄瓦,以崇典礼。三月己酉,遣官祗告奉请神牌,供于祭器库。至二十九年二月,正配殿工竣。丁未,遣官祗告奉请。

神牌还位

三月癸丑。

皇上亲祭。

歴代帝王庙

重修

歴代帝王庙碑文乾隆二十九年、歴代帝王庙之祀,其凖古迁庙观徳遗意而推而放之者欤?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徳疏家,谓以世祧者迭迁,徳盛者弗毁,葢就一朝为言,而周礼郑氏四类注,称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氏咸祀之繁露,引为自近溯逺之明,证斯正合,食所权舆,然汉魏已来,有司具仪率,求之肇迹建都,而不闻立庙,洎唐迄明庙立,而代以专祀开剏为常,其制又阙焉,未备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六十一年,敕谕礼官增祀,茍非失徳失器,即䝉业守成者,皆得与飨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丕缵

先型详定位次

临御伊始

亲诣礼成,著于

奎文者綦悉,间考旧史所纪剏守难易之辨,尠有折衷定论,以是对扬曩昔所为,法施于民者不克。兼既其实,独斤斤于

殿于

门于。

坊具颜之曰:「景徳、景徳焉尔徳固若,是其偏而不举耶?寅惟。

宗懋敬厥徳,咸秩孔修,观法之所存,即知戒之所寓,义至深逺《大雅》不云乎「天难谌,斯不易维,王召公奭迪,王祈天永命,一则云「监于有夏」,再则曰「监于有殷,寖假入庙而征统系,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一自昭代观之,皆名之为胜国,有不深厪夫屋,与墟之儆而怵惕动容者哉!顾于其间歴选。

列辟若稽古之化。浃烝人治,光往牒者,罔不穆穆,棣棣式在。

几筵崇异,代同堂之报,故于世数之迁,而得其示戒于无形。抑于世数之屡迁而不迁,而得其垂法于有永稔乎此者,观徳之意,愈以睾然而兴矣。

庙自雍正癸丑缮葺,距今且三十载。爰以乾隆壬午出内帑金,庀而饬之,故事瓴甋,甃以纯緑。兹特易盖,正殿黄瓦用昭舄,奕工告讫,功适届。甲申季春,吉祀祗承。

家法躬荐。

新宫已为长律,述事掲言其大指㑹,所司请制文并锲诸牌,复详阐之如此。

四十年二月壬寅。

皇上亲祭。

歴代帝王庙

四十八年三月甲午。

皇上亲祭

歴代帝王庙。

四十九年七月,重定。

歴代帝王庙祀典。时内阁奉谕㫖:「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歴代帝王位号,乃因旧㑹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皇祖实録》有饬议增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王不能仰体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

皇祖谕㫖: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

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

高深即歴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㑹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视若仰承圣意而实显与?

圣谕相背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后人之訾议,即因东西晋前后五朝有因篡得国,摈而不列,如曹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寿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本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篡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篡夺之罪,其他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从缺略,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馀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絶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冦窃,或身为叛臣,五十馀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絶如线,然周世宗承藉郭氏馀业,慿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创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馆臣録存杨维祯正统辨论》内详晰宣谕,以维祯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说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阅孙承泽《春明梦馀録》,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通礼内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此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歴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非。

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纲纪堕而法度弛。愍帝承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厯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

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特令庙祀,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增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暗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迋原,以报功崇徳,至于严篡窃之防戒,守成之王,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歴代帝王庙祀典,著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著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録。

皇祖谕㫖,并朕此㫖于通礼庙,飨首卷,以昭殷鉴,歴朝垂示万年之至意。嗣大学士伯伍弥泰等遵。

㫖议奏,「臣等跪读之,下仰见我」。

皇上以

圣祖之心为心,以天地之量为量,念为君之实难,崇前王之祀典。不论其方域之广狭,而综其政治之盛衰,不惟其遭遇之亨屯,而核其事功之隆替,垂爼豆于千秋。

示权衡于万世,诚非臣等所见,窥测于万一者也。伏查歴代帝王立庙崇祀,所以崇徳报功,垂昭法戒,前代列祀,祗及开创之君,实为缺略,仰䝉。

圣祖仁皇帝

特诏迋臣详议增祀,俾歴代守成继统之君咸得馨香,庙食实阐数十年来未发之幽光,举数十朝以来未?

备之钜典,而诸臣莫喻。

高深致定议,尚多疏漏,兹蒙皇上指示两晋,南北朝后,五代创守,各主祀典,缺如复命,臣等悉心详议,臣等恭绎」。

圣训所述

圣祖仁皇帝谕㫖云:「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煌煌。

谟训于大公至正之中,严篡夺之防,著守文之戒,盖人君临御区宇,诚能承先裕后,善始令终,固足称为谊。

辟其或天运有期,遭逢不幸,非尽由政事之失者,如明之愍帝䝉。

圣祖仁皇帝特予庙祀,允为万世定评,此外或功徳光于前,烈或基绪贻诸后人,皆宜恪遵。

圣训详加酌议,窃考前代史评溢美者,每多失实,责备者或有苛求,均未能折衷至当伏读。

御批:《通鉴辑览》一书,进退褒贬,酌理凖情,毫厘不爽,实为千古史家绳凖。臣等谨就管窥所及。按代寻绎,如魏代勃兴北边奄甸河、洛,世有贤君,允宜光昭爼豆。晋及前后五代,虽得国非正,而嗣业之君合于

圣训所云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者亦宜并膺庙食。臣等详列,一单仰邀」。

论定:其他以篡窃得国,以失徳亡国不应入祀者,列为一单并呈。

《御览》:抑臣等据义引伸,兾以推广我皇上阐扬前王之至意,窃见康熙六十一年㑹议本内唐代,增入高祖以下十四帝,而不及宪宗金代增入太宗以下三帝,而不及哀宗,但考史载宪宗削平僭叛,不惑群议,功业实不可没,而哀宗图存于亡,从容殉国,较之明愍帝更为有光,臣等谨以此二帝,另立为一单可否一体,増祀伏候。

睿裁至于歆报之典,宁严无滥。汉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犹明之亡于神宗、光宗、熹宗,而不亡于愍帝。乃明神宗以下三主业奉。

圣祖仁皇帝谕黜而桓、灵二主,转得滥邀入祀,诚为未协,自应遵。

㫖:「将汉桓帝、灵帝神牌撤出,以昭予夺之。公伏候命下神牌入龛事宜,交礼部、工部办理入庙吉期,由钦天监选择告祭典礼,交太常寺遵办祭文由翰林院撰拟,所有臣等遵。

㫖详议之处,谨合词恭摺具奏。奉谕㫖,据大学士九卿等㑹议,增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一摺,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增祀等语,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慿凌䟦扈,僭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徳,召变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因熙宗海陵淫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增祀,馀俱著照所议」。钦此。

等,谨按诸臣遵。

㫖议覆,酌拟增入庙祀单内开列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齐武帝

陈文帝宣帝

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

唐宪宗

后唐明宗

后周世宗

金哀宗共二十五帝列单呈览,下所司遵照办理:嗣奉谕㫖,明春增祀神牌入庙,即于春祭前一日安奉祭日,照常年春祭仪注举行,不必另议。惟祝文内应将增祀之处,交翰林院添撰数语」。钦此。

五十年二月辛丑。

皇上亲祭

歴代帝王庙时,以增祀两晋。后五代,南北朝各主亲诣行礼,祭文曰:「仰惟」。

诸帝应运,代兴治隆。开创业懋,继承。报功。崇徳秩祀肇增聿光。

前典牲爼香升。

二十五帝礼殿,同登报于仲春,神其式慿。

祭。

歴代帝王庙礼成恭纪乾隆五十年予小子既敬遵

皇祖圣训增祀

歴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神主入庙,礼以克成,祭不欲数,于是退而恭。纪曰:「皇祖之圣允符我。

皇考所尊,称《大成有类》。

先师孔子而无以复加也,即此增入之㫖,实为大公至明,乃称歴代之名义,而非有意于其间也。夫歴代者,自开辟以来,君王者之通称,非如配享。

先师孔子,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间也。夫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间,则必有所进退,而是非好恶纷然起矣,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将,无所底止,且以旌别彰瘅,言之汤武,即有惭徳,则歴代开剙之君,汤武且不若审,如是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庙者有几是非祭?

歴代帝王之义也,故我。

皇祖谓非无道亡国被弑之君,皆宜入庙者,义在此,但引而未发,予小子敢不敬申其义乎?盖自洪武建庙南京以来,北京祖之,而祀者寥寥明洪武六年,始建南 ,歴代帝王庙于京。崇祀者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汉高祖、光武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十九帝,而罢周文王、隋高祖、唐高祖之祀。嘉靖九年,罢南京庙祀,建 ,歴代帝王庙于北京。二十四年又罢元世祖之祀。及我。

世祖定鼎燕京。

㓜龄即位,百度毕举,尔时议礼之臣,于议歴代帝王庙,位次,亦颇有所出入我因明世祖定鼎燕京, 代祀典。顺治元年,增祀辽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凡五帝而我。

皇祖之谕,亦因近。

大事之际,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诸臣未能仰遵圣意,其出入亦颇不伦㑹典载康熙六十一年,道被皇祖谕㫖:凡帝王在位,除无 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崇祀。尔时迋臣不能仰体数日,圣意详细讨论,且疏奏在十一月 大事,前所议増祀夏商以来帝王一百四十三位,并汉之桓灵皆入之,实不伦矣,予小子于昨岁阅《大清通礼,始悉其事,因命大学士、九卿更议增祀,而以仲春躬祀入所增。

神主于庙昨岁因阅大清通礼,见崇祀阑入歴代帝王位次有不惬于怀者,如汉之 桓、灵,而于前后五代全未议及,因敕大学士、九卿更议增祀晋元帝以来二十五帝,而于桓、灵则撤出之

以昭公论,今岁仲春入述事神主于庙,躬礼致祭,详见礼成。 ,诗并序予尝论之,洪武之去辽、金而祀元世祖,犹有一统,帝系之。公嘉靖之去元世祖,则是狃于中外之见而置一统,帝系于不问矣。若顺治初之入辽、金而去前五代,则尔时议礼诸臣亦未免有左袒之意孰若我?

皇祖之大公至明,昭示千古,为一定不易之善举哉!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之乎?正统必有所系,故予于《通鉴》。辑览之书,大书特书,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轩轾于其间予于《歴代通鉴》辑览一书,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馀年,于南北朝及宋、元、辽、金,正统偏安,如南天命,人心系属,存亡之际,大书特书,必公必平。 ,宋自徳佑以前,尚有疆域可慿,至临安既破,帝㬎见俘,宋统始絶,故自丙子三月以前为宋帝㬎徳佑二年三月以后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于元顺帝北迁沙漠,委弃中原,则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以后正统乃归之,明为洪武元年,我朝世祖定鼎京师在甲申五月,维时明福王尚监国南京,故《通鉴辑览》仍书明以别之。直至乙酉五月,大清兵下江南,福王就执,始书明亡,折衷义例,惟严惟谨,一遵《春秋》之法,无所容心,曲殉于其间也以为一时之议,虽权万世之论,不可欺也。然则。

歴代帝王之祀,果即非配享。

先师孔子,漠无旌别,彰瘅于其间乎?曰:不然也。歴代帝王胥祀于景徳之殿,其有徳无徳,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为法?孰可以为戒万世之后入?

庙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惧耶?是即不明示旌,别彰瘅而已。寓旌别彰瘅于无穷矣。其有不憬然思惧者,则是无道之伦,必不能入此。

庙矣呜呼!可不惧哉!可不惧哉!虽然,予更有后言焉,盖宜入。

庙与不宜,入诚昭然,应知惧而我大清,国子子孙孙祈天永命,所以绵万祀无疆之庥者,更当以不入斯庙为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用慎苞桑之固。思及此者,有不忍言而又有不忍不言者。世世子孙,其尚凛难谌之戒乎!

亲祭

歴代帝王庙仪

正殿七室中室。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左室:

帝金天氏

帝高阳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右室。

夏禹王启王仲康王少康王杼王槐王芒王泄王不降王扄王厪王孔甲王皋王发王

商汤王太甲王沃丁王太庚王小甲王雍巳王太戊王仲丁王外壬王河亶甲王祖乙王祖辛王沃甲王祖丁王南庚王阳甲王盘庚王小辛王小乙王武丁王祖庚王祖甲王廪辛王庚丁王太丁王帝乙王次左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次右。

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昭烈帝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

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齐武帝

陈文帝、宣帝又次左:

唐高祖、太宗、高宗、睿宗、元宗、肃宗、代宗、徳宗、顺宗、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

后唐明宗

后周世宗

辽太祖、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又次右。

金太祖太宗世宗章宗宣宗哀宗元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

明太祖惠帝、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位均南向,凡异代同室者,皆隔别之。两庑:东风后、仓颉、䕫伯、夷商、伊尹、傅说、周、召公奭、毕公、高召、穆公虎、仲山甫、汉张良、曹参、周勃、魏相、邓禹、耿弇、诸葛亮、唐房元龄、李靖、宋璟、郭子仪、许逺、李晟、裴度、宋曹彬、李沆、王曾、富弼、文彦博、李纲、韩世忠、文天祥、金尼玛哈元、穆、呼哩、博果、宻明、徐达、常遇春、杨士竒、于谦、刘大夏、西力牧皋陶、龙伯益、商仲虺、周公旦、太公望、吕侯、方叔、尹吉甫、汉萧何、陈平、刘章、丙吉、冯异、马援、赵云唐、杜如晦、狄仁杰、姚崇、张巡、李泌、陆贽、辽耶律、赫鲁宋、吕䝉正、㓂凖、范仲淹、韩𤦺、司马光、赵鼎、岳飞、金呼噜、沃里布、元巴延、托克、托明、刘基、李文忠、杨荣、李贤,位均东西向,以北为上岁。春秋仲月,诹吉遣官将事。

特行崇典则。

皇帝亲诣行礼。先二日,礼部尚书一人诣牺牲所,视牲如仪。

右视牲

致斋

书祝版。

视割牲

视祝版仪均同祀东西郊

先一日,太常寺官入庙洁蠲殿宇,内外藉以㯶荐拂拭。

神座工部司官张。

御幄于景徳门外阶下之左,南向。夜分太常寺卿率属入,具器陈。

正殿中室,分设三案,左一室,统设三案,馀五室代设一案,每位爵三,实酒,每案豋一,鉶二,簠簋各二,笾十,豆十。其前皆设香案一。各炉一、镫二,每室牛一、羊一、豕一。殿中设案一,少西,北向。供祝版东设一案,西向。西设一案,东向,分陈每室尊一。每案香盘一,虚爵三。每位礼神制帛一色白。设福胙于东案尊爵之旁,加爵一。凡牲,陈于爼。凡帛每案同篚。凡尊实酒,承以舟疏,布幂勺具。两庑东设案十,各鉶二,簠一,簋一,笾豆各四,每位爵三。实酒统羊二,豕二。前设香案四,各炉一,镫二。又设案于南,北向。陈尊二,香盘四,虚爵十有二,素帛四十,爼篚幂勺具,西庑帛三十有九,馀陈设同銮仪卫,设洗于黄幄外。乐部率太常协律郎设中和诏乐于殿外阶上,分东西悬,陈乐舞于乐悬之次,如常仪。

右陈设。

陈设毕,太常寺博士引礼部侍郎一人入庙省视正殿牲帛,齍盛及笾、豆、豋、鉶之实毕,次诣两庑周视,如仪。

右省齍。

辨行礼,位殿门内正中为皇帝行礼拜位,北向阶下。甬道左右为分献官拜位,北面。陪祀王公位阶上,东西各二班。百官位阶下分献官之南,东西,各五班,重行异等,均北面东位西上,西位东上。辨执事位司拜褥,銮仪卫官二人立于

皇上拜位之左,稍后,太常寺司祝一人立祝案西。司香九人,司帛九人、司爵九人,光禄寺卿二人,太常寺赞答福胙一人,立东案之东。司香七人,司帛七人、司爵七人、侍卫二人立西案之西。侍仪、礼部尚书、侍郎各一人,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各一人,乐部典乐一人立东西案之南。太常寺典仪一人于殿左门外立。司乐、协律郎、乐工歌工舞佾于阶上,乐悬东西序立。记注官四人于西阶下,序立。纠仪御史、礼部祠祭司官各二人,于陪祀王公拜位之次序立。又御史二人、祠祭司官二人、鸿胪寺官二人,于陪祀百官拜位之次序立。掌燎官率燎人立于燎炉之南。

右辨位

其日五鼓,步军统领率所部清跸,除道自西华门至。

庙门》

御道左右涂巷皆设布幛,銮仪卫陈法驾卤簿详见《祭仪》北郊。 不陪祀,王公百官朝服,咸㑹祗候送」。

驾如仪。日出前六刻,司祝恭请祝版,设于祝案,太常寺卿赴。

乾清门奏时

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前引后扈如常仪。驾发警跸。

午门鸣钟鼓。

驾出西华门,导迎乐,前引不作,提炉执镫,官左右骑导如诣。

西郊之仪

右銮舆出宫。

驾将至,鸿胪寺官豫引陪祀王公于庙门外序立。候驾至,随入太常寺,赞礼郎豫引两庑分献官四人于景徳西侧门外序立,陪祀百官按班入景徳东西侧门,豫于行礼位稍南,东西序立祗候。

驾至,由庙中门入降舆,右赞引左对,引太常寺卿二人恭导。

皇帝入幄次,少俟,太常寺卿奏请行礼,皇帝出次盥,銮仪卫官跪奉盥,奉巾如仪,司拜褥官豫布拜褥于殿门内,正中赞引对,引官恭导。

皇帝入景徳中门,升中阶,正殿中门至拜位前,北向立。前引内大臣止立殿檐下,提炉官执镫官,侍卫止立阶下。后扈大臣随侍,赞礼郎引分献官东西各二人于甬道左,右鸿胪寺官引陪祀王公,升东西阶,引陪祀百官于庙,迋左右均就拜位,北面序立。典仪赞乐舞生,登歌,执事官各供乃职,武舞执干戚进,赞引奏就位。

皇帝就位立。

右就次,盥洗就位。

典仪赞迎。

神左司香二人,右司香一人,奉香盘,东西趋进,均折而北,诣中一室。

三皇香案前,左司香七人,右司香六人,奉香盘分诣各室香案前祗候,司乐赞「举迎」。

神乐奏《肇平之章》乐辞俱详见《乐考》。协律郎举麾,工鼓柷,乐作。赞引奏就上香位,暨对引官恭导。

皇帝诣

太昊伏羲氏香案前对,引官至祝案前止立,司香跪进香,赞引奏「上香。

皇帝上炷香三上,瓣香毕,以次诣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香案前上香,仪同左右各室,司香跪上香毕,皆趋退。赞引奏「复位」,暨对引官恭导。

皇帝复位,奏跪拜,兴。

皇帝行二跪六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协律郎偃麾,工戞敔,乐止凡乐以举麾,鼓柷作,以偃麾戞敔止,后同

右迎神。

典仪赞「奠帛爵」。行初献礼,有司掲尊幂,勺、挹酒,实爵。司帛奉篚,司爵奉爵,以次诣各。

神案前,司乐赞举初献乐,奏兴平之章,乐作。司乐举节舞干戚之舞凡舞以节领之,导引升降后同。司帛跪献,篚奠于各案,三叩,兴。司爵立献爵于各垫中退。赞礼郎引分献官升东西阶,诣两庑,以次跪上,香毕,兴,立香案前,执事生奠帛献爵如仪,皆退。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乐暂止。赞引奏跪。

皇帝跪,群臣皆跪。赞读祝」,司祝读祝,辞曰:「维某年月日,皇帝致祭于」。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帝金天氏。

帝高阳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夏十四王

商二十六王

周三十二王

汉十九帝

晋七帝

魏八帝

宋三帝

齐武帝

陈二帝

唐十六帝

后唐帝

后周帝

辽六帝

宋十四帝

金六帝

元十一帝

明十三帝曰仰惟。

诸帝应运,代兴作君,作师抚育,黎烝创业,维艰基业,用宏守文,不易谟烈,是承风教,既逺功徳,可称报于仲《春秋》

神其式慿尚」。

飨读毕,兴。奉祝版,跪安。

太昊伏羲氏神位前,篚内三叩,兴,退,乐作。赞引奏拜兴,皇帝率群臣行三拜,礼兴。赞礼郎引分献官降阶复位,乐止。《武功之舞》退,文舞执羽龠进。

右初献

典仪赞「行」亚献礼司乐赞举亚献乐,奏崇平之章,乐作舞羽龠之舞。司爵奉爵,以次诣各案前,恭献于左两庑,赞礼郎引分献官分献如初,乐止。右亚献。

典仪赞「行」「终」,献礼,司乐赞举终献乐,奏恬平之章,乐作舞同亚献,司爵献爵于右,两庑随分献,均如亚献仪,毕,乐止,《文徳之舞》退。

右三献

既终,献太常寺赞礼郎一人少前,西面立,赞答福胙,光禄寺卿二人奉福胙至。

太昊伏羲氏位前拱举退,祗立于皇帝拜位之右,侍卫二人进立于左。赞引奏跪,皇帝跪。左右官皆跪奏「饮福酒」。右官进福酒,皇帝受爵,拱举授左官,次受胙如饮福之仪。奏拜兴,皇帝三拜兴,又奏跪拜,兴。

皇帝率群臣行二跪六拜礼,典仪赞「彻馔」,司仪赞举彻馔,乐奏《淳平之章,乐作。彻毕,乐止。

右受福胙,彻馔。

典仪赞送。

神司乐赞举送」。

神乐奏《匡平之章》,乐作,赞引奏跪拜兴,皇帝率群臣行二跪,六拜,礼兴,乐止。右送神。

典仪赞奉,祝帛馔送燎,司祝、司帛诣各神案前,咸跪三叩。司祝奉祝,司帛奉篚,兴,司香跪,奉香,司爵跪奉馔,兴,以次由中道,出恭送燎所。

皇帝转立拜位旁,西向司拜褥官彻拜褥,俟祝帛过仍布拜褥,皇帝复位,立两庑香、帛、馔均送焚燎。太常寺赞礼郎引分献官退。鸿胪寺官引陪祀王公百官均退立拜位东西旁,乐作乐章与上并为一阕。赞引奏礼成」,恭导皇帝仍由景徳门,中门出,升舆。

法驾卤簿前导,导迎乐作,奏佑平之章,不陪祀。王公百官,仍朝服祗候。

驾至,跪迎。

午门鸣钟,乐止王公随

驾入内,至内金水桥,恭候皇帝还宫,各退。太常寺官彻乾清门斋戒牌,铜人送寺右,礼成,回銮。

遣官致祭先二日,视牲如仪。承祭官分献官暨文官郎中、武官㕘领世爵,轻车都尉以上,均于邸第致斋。先一日,太常寺以祝版送内阁,恭书受而藏诸。

神库、光禄寺少卿、御史、礼部祠祭,司官朝服,视割牲,瘗毛血,有司供具并如仪。及祀之日,鸡初鸣,承祭官及分献官朝服祗俟于庙,礼部侍郎入庙省。齍毕,质明,承祭官王公入景徳左门领侍卫内大臣、尚书等入右门升左阶,位于阶上领侍卫内大臣、尚书等位阶下,北面迎神,赞就上香位,出入殿左门,承祭官分献官及陪祀官行三跪九叩礼,不饮福、受胙,王公不陪祀。赞引以太常寺赞礼郎祝帛送燎,避立西旁东面,馀均如仪。右遣官仪。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