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王礼考
山陵
世宗宪皇帝陵曰:
泰陵
孝敬宪皇后合葬
敦肃皇贵妃从葬,在易州西三十里。永宁山本名太平峪,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山逺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前则白涧河旋绕,而清
世宗宪皇帝谕大学士等曰:「朕之本意,原欲于孝陵。
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后经选择九凤朝阳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
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臣工,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今据怡亲王、总督髙其倬等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等语。朕览所奏,其言山脚水法,条理分明,洵为上吉之壤,但于孝陵。
景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且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戊午,大学士等会议言:「谨按帝王世纪及通志、通考诸书,厯代帝王营建之地,逺或千馀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厯数千百里蟠结之福区,自非一方独擅其灵、秀。今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
孝陵
景陵相去数百里,然易州及遵化州皆与京师宻迩,实未为遥逺,又泰宁山雄髙,群巘抽脉,自管涔恒岳而。
来襟带百川,分水以拒马。滹沱为界,相其形局。既属大地之凝庥,稽之典章,又合三代而同揆。伏乞遵照定制,敬谨办理,自集纯嘏,于万年流嘉祉于奕叶矣得。
㫖大学士九卿等引据史册,典礼陈奏,朕心始安。一应所需工料等项,俱著动用内库银两办理规模制度,务从俭朴。其石像等件,需用石工浩繁,颇劳人力,不必建设,著该部遵行。
乾隆元年二月戊子,尊。
世宗宪皇帝陵曰:
泰陵
十月戊辰,恭悬。
御书
泰陵匾额
辛未,奉移。
世宗宪皇帝梓宫于
泰陵先是,八月丙戌,礼部奏十月十一日世宗宪皇帝梓宫发引仪注奉」。
谕㫖奏,内议称奉移」。
梓宫发引时,朕随行出寰宇尊亲牌楼门,跪于街南恭候梓宫过后,朕乘舆出西直门,由别路前往恭候,至于梓宫到。
泰陵三孔桥更换小舆,时朕先至隆恩门恭候到。
陵后安
梓宫之次日,祭毕,即行回京」等语,雍和宫奉移。
梓宫之日,朕不忍于城内乘舆前往,应步行送梓宫出城后,再乘舆由别路前往,以便跪接,至三孔桥更换小舆,时朕仍在旁跪候,不必先至」。
隆恩门。
梓宫到陵之次日,祭毕即回,朕心实为不安。朕欲在彼居住数日,以申哀恋之忱。著总理事务」。王大臣议奏,十月初九日行奉移。
梓宫礼:告祭毕,朕即在。
雍和宫居住恭候。
梓宫发引,馀依议。至九月癸巳,总理事务王大臣议言:谨按前代帝王亲送梓宫者少,无成宪可?稽礼曰既。
「葬反而卒哭」。又曰:「既反哭,主人与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是安奉既毕,原无复行居住之文。恭查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日。
世宗宪皇帝亲送。
圣祖仁皇帝梓宫至。
山陵屡降。
谕㫖欲于安奉后在。
陵居住数日,群臣再三劝请,伏䝉俞允,于四月初三日祭毕回銮,臣等恭请皇上遵照。
世宗宪皇帝典礼,于次日祭后回銮,实属允协。奉谕㫖王大臣援引礼经及。
皇考所行,定例具奏。朕谨遵此例行」。戊戌,谕曰:「十月十一日朕亲送」。
皇考梓宫前往。
山陵朕躬缟素。其随往之王大臣、官员等,俱素服,冠摘缨纬到。
陵后回銮时,各官冠缀缨纬,俱服行衣。又谕履亲王允祹等曰:「尔等所议,奉移皇考梓宫送至。
陵寝照从前。
仁寿皇太后恭送。
圣祖仁皇帝梓宫之例,内称皇太后宫眷,于每日早辰先行,由另修道路,预至享殿,恭候驻次。于朕黄幔城之右稍后等语,虽云天子行营,宜居正中,朕心实为不安。伏思。
皇太后恭送。
梓宫宜瞻望」。
梓宫起行,稍间在后,随行驻次,亦应于梓宫营内至回京时。
皇太后仍由原行路回京,则既与理相合,亦不致劳民动众。修垫三道。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再议具奏」。寻王大臣等议言奉移。
世宗宪皇帝梓宫日
皇帝于
梓宫前祭酒三爵:
皇太后于
梓宫旁祭酒三爵
皇太后宫眷
皇后宫眷瞻望。
梓宫起行,后由阜成门出,候梓宫过,随行驻次,请于。
芦殿大营东边稍后,建立行营,设皇太后黄幔城,每日早晨瞻望灵驾起,行后稍间随行,晩间停止进谒,至日,由驻次所修新路先至。
隆恩门西所设黄幔,恭候回銮时,仍由去时所行道路还京」。从之。丙子。
世宗宪皇帝梓宫至。
泰陵暂安奉。
飨殿
臣
等谨按:
泰陵安奉地宫以前致祭之礼,乾隆元年八月,礼臣奏恭查。
世祖章皇帝于二周年安奉地宫,自期年后,每日一次奠献,每月馔五筵,羊三,酒三尊,楮钱五千,楮帛五千,致祭。
圣祖仁皇帝于期年内安奉地宫,于安奉前每日仍三次供献,每月馔十有一筵,羊五,酒五尊,楮钱二万,楮帛一万,致祭本月二十三日。
于
世宗宪皇帝前行期年致祭礼。至十月十一日,奉移梓宫于
泰陵至次年三月初二日,安奉地宫奉移之前请照。
圣祖仁皇帝前奠献之例,每日三次至,奉移泰陵安奉。
地宫之前请照。
世祖章皇帝前奠献之例,每日一次。其月祭所用馔筵、羊酒、楮钱、楮帛等项,仍照见行例致祭。至是,礼臣复。
奏言:
世宗宪皇帝梓宫暂安奉隆恩殿,每日三次㸃香烛,晡时供果馔一筵,凡在陵寝之贝勒公、大臣、侍卫等分作二班,轮流齐集,安奉地宫以前。
隆恩门令、大臣、侍卫等守䕶周围,内外令总管率八旗官兵、总兵、率緑旗官兵各轮班守䕶,每月二十三日周月致祭,由部奏遣亲王承祭,行礼举哀如仪」。从之。
二年二月庚辰,奉移。
孝敬宪皇后梓宫于
泰陵先是元年十二月戊辰,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曰:「明年二月二十二日,朕亲送孝敬宪皇后梓宫前往」。
泰陵前已颁发谕㫖,今因礼部奏进仪注,奉皇太后懿㫖,届期亦欲亲送,朕思奉移之日,距安奉地宫之期尚逺。
皇太后慈舆,可以迟数日启行,少节劳勩」。再三奏恳,未䝉俞允,又降。
懿㫖
孝敬宪皇后梓宫奉移大事,若不亲送,于礼未尽,于心未安」。钦此。传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礼部、工部、内务府,将一切仪注及途次行走事宜,一并详议具奏。寻王大臣等议,言:
孝敬宪皇后梓宫奉移日,皇帝诣。
梓宫前祭酒,三爵。
皇太后于
梓宫旁祭酒三爵。
皇太后宫眷
皇后宫眷瞻望。
梓宫起行
梓宫由殡殿出。
皇上预诣大门外东旁,跪候梓宫,登大升舆,兴在左,随行,至下马红桩处,候灵驾过。
乘舆由别路预往。
芦殿祗候。
皇太后
皇后宫眷由。
御路往行营宿次。
灵驾将至
皇上跪迎,候过随行,安奉芦殿毕,供献果馔。
皇上行夕献礼毕,由东南角门出。翼日早,皇帝诣。
芦殿前行朝奠礼。
皇太后
皇后宫眷退于
芦殿东间瞻,望。
灵驾起行,每日恭迎行礼之处,皆照此例,行至陵之日。
皇帝
皇太后
皇后皆先诣。
世宗宪皇帝几筵前,恭谒毕,皇帝至红门内东更衣殿内,恭俟灵驾,至红门外桥东跪迎,候过随行,俟奉安毕,于梓宫前行奠献礼,乃还行宫,众皆退。
皇太后
皇后宫眷均诣
殿内祭酒三爵毕,回行营从之。甲申。
孝敬宪皇后梓宫至。
泰陵暂安奉。
芦殿
乙酉,王大臣等奏请间日一诣梓宫前奠献,不允。总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奏言:「昨奉
谕㫖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俱亲诣飨殿,梓宫前奠献行礼。臣
等伏见。
皇上自二十一日诣。
孝敬宪皇后梓宫前行祖奠礼,二十二日,梓宫发引。
皇上步行亲送又先至。
芦殿奉迎
躬亲奠献,沿途每日迎送两次行礼,尽敬尽哀。圣躬已极劳瘁。二十六日恭谒。
世宗宪皇帝梓宫,今日行奉安大祭礼,连日哀劳,实为过甚。在皇上大孝性成,中情纯挚,不觉过哀而臣
等,瞻仰之际,不胜感悚。伏念三月初一日」。
大祭,初二日安奉。
地宫典礼,至为重大。
皇上仁孝诚敬之心,更不知如何深切,若于此三日内诣?
泰陵瞻依悲痛,深恐哀劳大过,致烦皇太后慈念,且初五日。
升祔大礼,仪文隆盛归途,程次遥逺圣驾,更为劳顿,伏乞。
俯允臣等所请,间日一次前往亲奠,稍加撙节以慰安」。
皇太后圣心,臣等不胜诚恳,激切之,至得㫖诸王大臣所奏知道了,朕若间日一往,心转不安,仍照前㫖,每日亲诣奠献。
三月庚寅,奉安。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梓宫于
泰陵地宫其日辰刻奉移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梓宫升龙輴,由隧道入地宫安奉。
寳床次请:
敦肃皇贵妃金棺升太平车,安于寳床,皇上亲视安奉。又
特命和亲王𢎞昼随入。
上痛号不已,诸臣再四叩请乃出。是日,大学士等恭题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神主毕,行虞祭礼上恭奉
神主回京升祔。
太庙先是,二月己帽。
谕据礼部奏称向来㸃。
主有具采服之例。今
世宗宪皇帝●
主日期在二十七月,服制之内,除简命㸃主之,大学士具朝服外,朕与群臣皆素服、不缀冠缨等语,朕思服制之内,固素服为是但㸃。
主,乃系。
皇考万年崇祀之吉礼,朕与臣工在隆恩殿行礼时,咸应从吉服,冠缀缨纬,可传谕礼部知之」。戊子。
谕派出●
主之大臣鄂尔泰、张廷玉、三泰、任兰枝曰:「㸃主大礼,攸关必取,其人品望素优,老成端悫者,俾之敬谨将事,方克称尊奉之隆仪,卿等皆国家大臣,夙荷。
皇考恩遇,倚任有年,名望素著,故藉卿等襄此,钜典其体。朕哀慕悃忱,斋庄严恪,静虑凝神以对越。
皇考在天之灵,庶得仰邀。
皇考歆鉴,朕有厚望焉。
甲午,清明节奉安。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神位于
隆恩殿,礼部奏,三月初六日清明节于隆恩殿奉安。
神位大祭仪是日
泰陵、奉祀等官,俱朝服,预陈祭品,进祝版毕,奉祀执事等官诣。
东配殿供奉。
神牌处行三叩礼恭奉。
神牌由中阶升,奉安。
世宗宪皇帝神牌:于正中左寳座,奉安。
孝敬宪皇后神牌于正中右寳座,俱南向奉安。
敦肃皇贵妃神位于西寳座东向,各行三叩礼,退。承祭官奠献行礼如常仪。祭毕,奉祀官行三叩礼,恭奉世宗宪皇帝神牌安奉正,中暖阁居左。
孝敬宪皇后神牌,安奉正中暖阁居右,敦肃皇贵妃神牌安奉西一室,均南向奉安毕,行三叩礼,退。
五月丁未封。
泰陵山为永宁山从祀。
方泽
九月壬辰,恭建。
《泰陵圣徳神功碑》
上御制碑文曰「洪惟我」。
圣祖仁皇帝统承
三圣之谟烈,奄奠万方,抚临天下六十一年,实兼开创与守成之事,爰自绥靖南荒,剪除三蘖,而后惟务以深仁厚泽,沦浃中外,俾涵泳优游,四方从欲,而励精圗治,悠久无疆,晚岁之政,尤欲申严庶务,以正官方,纠诘敝民,以清礼俗,以明作济,敦大以节制保丰亨故我。
皇考嗣承丕基,凡诚孝、中正、寛仁之大原,无一不与圣祖同揆。至用人行政规模,则稍有变通,以求继志述事之尽善。惟
皇考神圣之姿黙契
圣祖是以膺付托之重任,而宏开夫万年有道之长,惟皇考诚敬之徳简在。
帝心是以致嘉祥之骈臻,而即验于四海。于变之盛,虽十三年之忧劳,无一日一时少释于。
宸衷而所以贻我子孙,臣庶亿万祀之乐,利无穷者,诚如天地之无不帱载也。
皇考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
圣祖合天𢎞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徳大成仁皇帝第四子也。
母孝恭仁皇后在妊时,梦月中仙,娥授以神子,既觉而诞生。
皇考
皇考幼而徇齐,天性仁孝,圣祖恩眷逾常,八岁时患腹疾,皇祖方巡狩塞外,闻之遽驰归,一昼夜而至。其笃爱有如此者奉事。
庭闱数十年,深爱悫敬,无一言一动不允当皇祖之心,每语众称为至孝。先是旧皇太子赠理亲王之未得罪也。
皇考小心承顺,恪尽臣弟礼而王,恐圣祖之眷爱日隆,有妨于已遂,至以非礼相加,皇考每顺受之,而刚正之气亦不为少屈,律己则笃谨有加焉。及岁戊子,王以罪废居常,进䛕者多,背离相忌者率倾陷,祸且不测。
皇考多方保䕶,以悃忱恻怛,感慰圣祖之心,而曲为王解,始获矜容,王乃愧悔自失,东宫旧属咸洒泣惊颂。
圣徳方是时。
圣祖违和,又以允禔、允祀等屡作非彝,以干天怒,居常郁郁,病势増剧。
皇考竭心孝养,凡百躬亲,靡昼靡夜,逮四阅月,圣躬乃安。及理,亲王再废。
圣祖春秋益髙,诸王中私懐觊觎者,往往矫饰名誉,私树党援而
皇考絶不以一事自表异,友于兄弟,均平如一,莫不同其忧喜,轸其疾痛。其自取咎殃者,亦不避嫌疑,力为调剂。自内外族姻,左右大臣以及近侍宿卫,无一人往来观宻者。
圣祖用是灼知。
圣徳渊懿,大义明著,无党无偏,足以膺宗社臣民之付属也。及遭大故,水浆不入于口,以乾清宫东庑为倚庐,素服斋居养心殿三年如一日,每遇朔奠殷祭及献食。
寿皇殿悲不自胜,哀动左右躬送。
梓宫安葬。
景陵
仁寿皇太后升遐,哀诚,一如初礼。凡太庙
郊坛必躬,必亲致斋致,悫观者,罔不肃然起敬。每遇水旱之祲,輙愀然曰:
上天谴责,朕躬命直省,旬月奏报雨雪,茍应时则喜动颜色,或过期即减常膳。元年五月,京畿旱,䖍祷于
宫中自晨至夕不膳,霖雨立,沛葢。
皇考深念所任,受于
皇天暨
列祖者,惟兹天下之蒸黎,故休戚相关,如保赤子,而民之所以安者存乎政,政之所以举者存乎人,故宵衣旰食,日有孜孜,尤以是为先务焉,念民所苦病者,莫若赋重而刑滥,有司遇灾祲而不恤,巧法侵渔,或惰侈以自耗,致民俗之日,偷逐奸利,纵淫乐聚,徒鬬狠若是者,皆盗贼之源也。
皇考即位之元年,即大免直省逋赋,陜西、甘肃二省以军兴运饷,其所供赋税,无岁不䝉豁免。七年至九年,轮蠲各省赋税有差。自元季张士诚据苏、松、嘉、湖,陈友谅据南昌,袁瑞与明太祖苦战于江东西,横敛以给军,终明之世,故籍未改。
特命永除数郡浮粮,著为令典。凡直省报灾,朝闻发,不待夕夕,闻发不待朝,每语近臣,朕蠲租发赈,如救焚拯溺,犹恐灾黎之鲜有济也。彼视民之伤与已若无与者,独何心哉?常念水土为农田之本,而救荒之政莫要于兴工筑以聚贫民,遂博求海内水利,修川防,俾各省河渠湖泽,岁久或淤,塞为连州,比郡农商害者,咸开浚之京畿则。
命怡亲王、大学士朱轼经理水利,营田官开水田数万顷,聴民自占者不与,十馀年中费数百万,贫民皆取食焉。洪泽、湖都受淮流广数百里,恃髙家堰为关键,以束淮,而漱黄下河七州县,民命系焉。发帑银百万,尽改石工。浙江、松江海塘经潮水屡涨,修筑相继,费数百万,滨海之民始得安衽,席无为鱼之患。往者封疆大吏,好因事以自为功,有司承迎以速进取之路,凡有兴作及赈灾,动称捐助,或曰小民乐输。
皇考再三谕禁,以苏民困,州县巧取有禁,门关苛索有禁,而民隠之,万难上达者莫不在。
皇考洞鉴之中,每遇重囚,即深厪睿懐,屡饬法司,必三覆奏,好生之徳,发于不能自己者如此,念刑罚所以济政教之穷,必修礼正俗,乃可清其源详注」。
圣祖仁皇帝谕㫖十六条,亲制劝农种树之诏。
御书刋示四方。
命九卿详定贵贱服色、兵民婚丧,礼制实举,孝义贞节,分遣御史巡行直省,常恐所任非人,则虽有良法美意,徳难下究,教不虚行,故搜扬俊乂,立贤无方。自唐、宋以后,秩禄不足以赡庶官,不肖者各以他途取之,用此苞苴盛行,不可遏止。
皇考于外省督抚,以及州县亲民之官,各赐养㢘较正,禄数十百倍。其在京师卿贰,则赐双俸,司旅并给饭费。虽闲曹职官,亦准俸银之数,赐之廪谷,而寡㢘鲜耻巧取以殃民者,法亦有所必行焉。左右辅弼及封疆重臣,忠勤夙著,猷绩彰闻,则推诚倚任,坦然不疑,俾得展尽底藴,而常戒以面从,责以启沃优容,宠赉十百于寻常。其有恃功骄蹇,植党营私者,则法立诛必而忠直善良。即时有失悮,屡被谴诃,卒保全其终始,建贤良祠崇祀。
累朝硕辅,其馀著勲伐效命疆场者,皆録用其后人,又念士者,民之表仪,而庶官所由备也,故广其登进之途而董之,以教元年。
命郡州县学官必用正途。二年,躬诣太学颁训饬士子、文。四年,命直省督学举英才。八年,举通晓性理,举人八人,并赐进士,各省会,俱特建书院。取之之广,恤之之周如此。兵者,民之卫藩而国威之所蓄也,故勤其搜简之政,而曲体其情。
命提、镇考核将校,必察其训练拊循之实,毋得徇私提镇之优劣。一以整饬将校,训练行伍,和辑兵民定之士伍,则正粮之外,别发帑银,俾军帅营运,以恤其婚丧。葢
皇考莅官驭将勤民养士,整军恤众,使文武并励,中外相维制防曲尽如此。重念八旗乃国家根本,内外大小臣工士民,军吏所观式也。故所以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察其情而优恤之者,尤详且备焉。元年。
命举人庠生之服公事者各还家,専力于学诵,设八旗官学,各就其方,简其士之秀异者而官教之。
命诸王察举孝弟守分力。学者以承平日久生齿愈繁,取八旗馀丁四千八百人为教养兵,岁给十七万有奇,自五旗诸王不得以旗分人员多供差役擅治其罪下,此正、副都统及㕘领佐领,不得苛索外吏财物,窃尝审究。
皇考治法之源流,然后古圣王所为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其规模气象始可得而见焉。
皇考自宗亲、戚畹、勲旧,以及八旗之士众,自京师畿服以及九州、四海之军民,惟恐其疾苦之蔽壅,礼俗之衰恶,一如一身之中毛髪,有触而必动,虽外藩䝉古,皆如家人父子,其职官并予俸禄,兵众咸给月粮,土黙特守台站,人岁时有赏用,此凡有征讨,外藩效命,屡谕蒙古王贝勒,宜爱民恵下,其子弟之俊秀者,或在内廷教养之。
赐安南以隙地,减朝鲜琉球贡物,厚朝鲜俄罗斯国人之赏赉,给琉球来学者归国之道,赍不独泽流方外,而声教亦渐被于遐荒。十有三年之间,宵衣旰食,无晷刻之宁。不谓天下已治,万民已安而少懈夫?朝乾夕惕之。
皇衷故以事。
天之诚敬,昭事百神,而神无不格,以法祖之仁孝,锡类万物,而物无不孚,至于孔子,徳配天地,尤加崇礼,王爵之封,上及五世,跪献之礼,首著上丁,详定配享先贤,増置五经博士,皆前古所未有也,教养宗室而寛其拘禁者自登。
宸极即封理亲王子𢎞晰为郡王,而于理亲王未降,一㫖未遣一使,曰:「吾不欲受其拜,并闻感恩之言也。锡赉频仍惟。
命内监传送,且教以询所从来,勿令告以上赐。及王薨,躬临哭奠,追赠理亲王,命𢎞晰进袭亲王爵,分封供具,特厚、怡贤亲王之丧。
躬临哭奠,哀恸久而不已。自戊子年后,允祀、允禟辈莫不妄冀非分,结党树援,尝触怒。
圣祖
圣祖降朱批谕。
皇考及诸王云:「朕与允祀父子之义已絶,及皇考嗣位,重念兄弟,情且知彼明敏,能任事,爰命辅政,加恩信用,冀以感悟其心,乃宻封」。
皇祖㫖于内阁,不以宣示外人,乃允祀不但不改悔,且心懐怨望,怙恶不悛,允禟在西宁多为不法,显悖臣礼,皇考虽申告中外,明正其罪,絶其属籍,而两人犹得以天年终,罚弗及嗣自
御极以后,瑞应骈至,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聨珠,黄河之清,自陜州至邳宿二旬,有五日不变,凤集麟生、庆云、甘露、灵芝、嘉谷之祥,不可胜纪。
皇考每见奏章,必深自警惕,咨戒臣工,茍徳政之不修,虽天瑞不足恃也。彰明人纪,更定刑章,凡继母虐杀前子,以所生子抵法无故杖杀、仆婢者,分别轻重治罪,访明太祖本支裔孙,袭封侯爵,以承其宗祀。自明初,绍兴有惰民,靖难后,诸臣抗命者,子女多发山西为乐户。数百年来,相沿未革,一旦去籍为良民。
命下之日,人皆流涕,自准噶尔扰边。
圣祖仁皇帝宿兵西北陲,以保旧属诸藩。青海之平也,彼又纳我叛臣,虽屡加训告,袭盗不休,故定议濯征,为一劳永逸计。及十年,大破之于喀尔喀之地。边将争言,宜乘时进剿。
皇考念彼逺处外夷,武不可黩,乃遣使谕告,决意罢兵。西南洞苗,自古为附近州县之害,自平定广,乌䝉古州归义,开地二千里,而时戒边疆大吏为善后之谋,敬惟。
皇考自始至终,所以莅官勤民、教士、恤军、安内驭外者,无不体之以诚,本之以孝,用之以中,持之以正,育之以仁,抚之以寛与?
圣祖仁皇帝若合符节而更化砥俗,使天下遵道遵路,如优恤宗室,而礼度必谨于防维,爱礼大臣而法禁必行于贵近,搜罗才俊而甄别,不漏于昏庸,教育士民,而捕诘独严于败类,葢非此不足以移文恬武嬉,阴私交结之,风革吏蠧民,偷险戾奸欺之习,未尝非圣祖晩年整肃官,方矫除薄俗之遗意也,是以数年之后,蒸然丕变,外自郡州县吏私馈不行于大府监司,内而阁部院司、台垣,不敢以己事干外吏,仓库侵蚀者,所在充盈,庠序鲜嚣陵之士,门关无需索之兵,蠧吏散朋,奸民徙业,孔子所称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我。
皇考实克当之。
皇考即位之元年,即
手书建储事,宻封宫庭,布告群臣。八年六月,圣躬违和。
特召臣御名及庄亲王、果亲王、和亲王、大学士、内大臣数人入见。
面谕遗诏,大意谓夙夜忧勤,惟体圣祖之心以为心法。
圣祖之政以为政,因见人情浇薄,官吏徇私,罔知改省,不得不惩治以戒将来,故有从前条例本严而改易从寛者,乃原议未协,朕与廷臣悉心酌定,可垂永久,有从前本寛而改易从严者本,欲俟诸弊革除之后,酌复旧章,乃知。
皇考圣智,天纵灼见。
圣祖不言之意,以就前功,而随时取中,用建民极。葢圣祖时,疮痍初复,非徧覆包涵,不足以厚生养而定民志。皇考继承之初,则政寛而奸伏,物盛而蘖萌,非廓清厘剔大为之防,其流将溢漫而不可以长久两朝。
圣治正如天地四时之运,相推相代,以成岁功。先儒所谓虽有改制之名,而无变道之实者此也。
皇考圣意,原欲大加整剔,使弊絶风清,人人皆知礼法,而后布恩施徳,以培国家,万年元气。
昊天不吊,未假之年,使十有三年,惫精劳神之圣心,犹未释于。
龙驭上宾之日而广大欲沛之泽,不及旁流汪濊,以遂皇考之初志。而
亲见黎民徧徳之休也。呜呼痛哉!」雍正十三年八月,皇考崩。
圣寿五十有八。乾隆二年三月庚寅,葬泰陵。小子御名,谨稽首而献,颂曰维。
天行健运而不息。阴阳甄陶,万殊一则。惟圣时宪,建极宜民。其用曷先,曰义与仁。当丰而亨,蔀亦潜滋。既大且豫,必戒其随。
皇考继序,履盛持盈。日暄雨润,雷动风行。皇天所付,惟此嘉师。
四圣容保予承予,依曰予,作君在厚,其生其灾,其害我,躬是膺,曰予作师,在正其徳,其薄其顽,我躬之忒。设监置牧,惟民之安,茍非其人,虑为民残,心膂股肱,信贤不贰,庶司百吏,开诚以示,片言必录,小善必登,耳提面命,毋或荒宁,官箴之败,交以贿成,贤奸可易,白黒可更,植党背公,譸张谲诳,上下相䝉,斯民曷望?重増秩禄,用絶苞苴,私途既闭,邦经可胪,旌贤擢能,俾钦俾慕,诛恣惩贪,俾愧俾寤,九官承式,庶事寡愆,大府整躬,百城晏眠,敬刑明罚,乱狱无滋岁,㑹月要,出纳无欺,救荒拯溺,家沾户浃,増防浚川,役均廪给,兴礼明教以示之,则禁暴诘奸,以除其慝煌煌
帝京政肃风清,豪强屏息,奸宄潜形,博戏斗嚣,鹑茵鸡栅,竒技淫声,儿童莫识。近自畿甸,周于海隅,山行野宿,刁柝无虞,曷占政成,官称其职,曷占民安,鼔腹作息,皇帝致治,身为表仪。由中达外,诚一无私。
郊
庙明禋洞洞属属。
阙廷莅政,雍雍穆穆,大孝备矣,昭哉嗣服,眷旧亲贤,久而弥笃,近承徳意,逺树风声,父勉其子弟祗其兄,未明求衣,日昃不食,一日万几,是匡是饬。
天现其光,珠聨璧,合地效其灵。河清川,翕畆穗,丛歧陵,芝结纽。凤翽麟游,近在郊棷。
「皇帝曰:「咨毋安,毋豫,我君我臣,惟戒惟惧,遇灾而惧,灾可为祥,以祥为常,志将日荒,重道崇文,徳心是懋,张皇六师,武不敢究,天衢如砥,万国朝宗,开我明堂,四裔来同,盛徳之气,生物之元,于时为春。在人曰「仁,尊严之气,物以凝閟,于时为秋,在人曰义巍巍。
圣皇是则是效,雨露雷霆,罔非至教,徳厚于地。
智崇于天,仪我后昆,亿万斯年」。先是三月丙申,谕内阁礼部、工部曰:「钦惟。
皇考世宗宪皇帝秉道绥猷,建中立极,恩覃海宇。溥乐利于,万方徳配。
苍穹诒宪,章于百世。鸿模骏烈,史不胜书。今泰陵大礼,告成应恭建。
《圣徳神功碑昭示无极,朕祗承基绪,敬念先猷,谨于斋居之次,洒泪濡毫,撰述碑文,丕扬懿铄。虽荡荡巍巍之盛,非言语文字所能传,即竭力铺陈,莫罄万一而言言纪,实足以传信千秋,光照琬琰。所有相度方位、建立碑亭,及应行典礼,内阁、礼部、工部敬谨详议具奏」。寻议遣大学士、工部、堂官各一人前往相度建立诹吉于九月初七日兴工,遣官诣泰陵祭告,从之。
十一月壬申。
上恭谒
泰陵行释服礼
三年二月己亥,清明节。
上恭诣
泰陵致祭行上土礼。
八月癸帽
上奉。
皇太后恭谒。
泰陵行三期致祭礼
孝圣宪皇后陵曰:
泰东陵在。
泰陵之东北。乾隆四十二年正月辛帽,谕曰:
泰东陵为
皇太后万年吉地典礼綦重著派诚郡王𢎞畅、侍郎刘浩前往,敬谨办理」。丙申,又奉。
谕曰:「现在
泰东陵工程𦂳要,著徳成和尔经额前往会同諴郡王刘浩,迅速办理」。
二月戊戌。
谕曰:「朕从前原,欲于皇孙内遣派一人恭赴泰陵承祀」。因仰体。
皇太后年高,以孙曾绕膝为乐,圣意不欲令其逺离,是以未经办及。今遭大行皇太后大事,现在敬办」。
泰东陵工程,即日。
山陵礼成,著封绵徳为镇国公,前往泰陵。
泰东陵侍奉。
四月己酉。
孝圣宪皇后梓宫发引
上躬亲奠献,哀慕切至,恭奉梓宫升大舆,启行,哭泣,步从里许由别路先至芦殿敬视陈设候。
梓宫至,跪迎于黄布城北门外,奉安梓宫于
芦殿行夕奠礼,致祭尽哀。是日仪仗全设。辛亥,谕曰:本月十八日恭奉。
皇妣孝圣宪皇后梓宫至泰东陵道由
泰陵东经过自应朕躬,恭代向皇考世宗宪皇帝。
皇妣孝敬宪皇后陵寝行礼,而礼部仪注未经议,及葢因康熙初年。
孝康章皇后大事,未行此礼,是以部臣无可援引,然其时皇祖尚在冲龄,廷臣又忽于礼意,遂致缺略朕思。
皇妣升祔。
太庙之日,朕恭奉。
神牌进
殿门预设拜位,安奉朕躬,代于列祖。
列后及
皇考
皇妣前行礼,然后请。
神牌升座,正可援以为例」。是日早,朕先展谒泰陵,再诣。
泰东陵恭阅工程毕,预至泰陵,分路处候。
梓宫至恭请。
灵舆暂停,朕即于道旁遥向泰陵,恭代行礼再奉」。
梓宫启行,朕仍先至。
隆恩门外跪迎安奉。
隆恩殿所谓礼以义起,必如是,始足为万世法守」。辛丑,上恭谒。
泰陵
驾未至碑亭,即降舆步入隆恩门至。
隆恩殿上香诣
寳城前行礼恭奠,号恸良久,王公文武官员随行礼毕上出。
明楼门犹挥泪,徐行瞻仰慕思,感动左右。诣泰东陵阅视,工程毕诣。
两陵神路分道处候。
梓宫至,暂停。
躬代
孝圣宪皇后向
泰陵行礼毕,奉
梓宫启行仍先至。
泰东陵
隆恩门外桥南祗候。
梓宫至,跪迎哭泣,随行,奉安于隆恩殿,供奠行礼,悲哀笃至。壬寅,上诣
泰东陵未至碑亭,即降舆举哀至隆恩殿。
梓宫前行飨奠礼,恸哭良久。先是,大学士等遵㫖,将仪注内遣奠字様,查考㑹典所载,并不详遣字之义,徧检仪礼经注,亦无遣奠明文,惟孔颖达士丧礼。
疏内始有此说,唐代遂相沿承用,见于《通典》。然考《仪礼》「葬日将行祭毕」,苞牲体之车名为遣车」,其义与祭礼颇不相涉。颖达牵合成文,于礼既不甚相合,而于称谓尤属未安。谨考《仪礼》叙将行之祭云:「彻巾苞牲」。郑康成注:「苞者,象既飨而归宾俎者也」。又《礼记杂记》曾子曰: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所以为哀也」。郑《注》:「既飨归宾俎,所以厚之也,言孝子哀亲之去也」。据此,是将行之祭,原用飨礼,以明哀亲之去之义。今《会典》内「遣奠二字,拟改用「飨奠」字様,似于经注既合,而于称名较为理得。心安是否,有当伏候。
训示以便交,礼部遵照改正,谨奏奉㫖,是依议。甲辰
上诣
泰东陵未至碑亭,即降舆,举哀至隆恩殿。
梓宫前行百日大祭礼,恸哭良久。丙午,上摘冠缨诣。
泰东陵未至碑亭,即降舆举哀至隆恩殿。
梓宫前行迁奠礼,哀恸良久。戊申,上摘冠缨诣
泰东陵未至碑亭,即降舆举哀,至芦殿内跪接。
梓宫呼号,哭泣哀恸良久,辰刻,恭奉龙輴入。
寳城安于。
寳床
上于。
梓宫前奠酒行礼,伏地恸哭呼号哀恋于将,闭元宫门,时始出至幄次,犹涕泣不止,礼臣奏㸃主吉时将届。
上冠缨,纬更龙袍衮服,王公大臣同㸃主,大学士皆更朝服。
上至
隆恩殿向上立王公大臣官员,各于班次排立。大学士于敏中署大学士、尚书永贵恭㸃。
神主《奉安》
寳座。
上就位,行虞祭礼毕,銮仪卫官设安奉神主黄舆于丹陛。
上诣
寳座前行礼毕,恭捧。
神牌奉安于
黄舆内步随出。
隆恩门外跪送。
黄舆启行。
五月乙丑。
上诣天安门外恭迎。
孝圣宪皇后神牌入。
太庙躬代行礼奉
神牌升座,致祭毕诣。
奉先殿行礼丙寅
孝圣宪皇后升祔,礼成
颁诏天下。
诏曰:「朕惟显亲,义重乎尊称,报本典,隆于告庙。粤考慈仪之懋著,爰稽殷礼为推崇懿号,载在前闻,配食彰于往牒葢。
睿徳必大,名始副而升。禋实万世为昭钦。惟皇妣皇太后」。
履顺垂型
坤贞示范,敦仁爱而辉流。京室荷恩,勤而庆笃。藐躬备福寿者八十六年。受孝养者四十二载,仪天下而为。
大母尊宫中之有。
圣人合九州,万国以迓。
《欢心萃。
五世一堂而徵盛事,侍春筵于仙馆,奉夏凊于山庄。欣色笑之,时愉幸,尊亲之倍摰掖。
辇巡方而呼腾嵩、岱、推
恩赐复而感逮葭蓬,纪祝嘏在玉河入贡之年,缅承禧于雪徼。永清之会,仰藉洪熙。为普帱喜,逢寰宇之丰亨。庆典频臻,崇勲茂集。晋鸿称于一十八字,介繁祉于亿万。千龄厚福,冀自此引。长前史真,罕有伦比方念。
春晖之永庇何期。
爱景之难,追
慈恩遗慕于终天。
义训萦悲,于罔极溯。
徽音而同符髙厚,审上谥而莫罄名,言行本孝,斯无以加徳推。
圣为不可尚阐,实一根乎至性。考衷兼协。夫群情敬成,大礼于
山陵弥眷,哀思于俎豆。肇神宫之妥祀,跻太室以升香。燕天之灵爽,式凭诹吉之彝章备举祗告天。
地
宗庙
社稷于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十六日,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
册寳,上
尊谥曰: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四月二十五日奉安。
泰东陵礼成五月初一日,升祔太庙,既表崇亲之大谊,当推锡类之深仁。于戏懿行扬光,展悃报劬劳之徳馨。闻孝飨,延厘闳昌炽之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四十三年正月甲申。
上恭谒
《泰东陵行》
初、周年大祭礼。先是正月癸未,谕曰:本月二十三日」。
圣母孝圣宪皇后大事业,届初周,诸皇子及王公大臣等已满期年,今既经查照旧例,一切自应如旧。其挂朝珠及穿补褂蟒袍之处,以言朝廷礼有常经,万年体制所关,宜从此议,朕亦不能矫为过礼。至因尊敬朕躬而设,则朕于二十七月内尚系素服,而臣工服饰如常,朕心实有所不忍对之。所有王公大臣等,如遇朕在宫内及诸臣有事,进朝服色俱著照旧。如朕驻跸圆明园,非正朝可比随往及奏事引见之大臣官员,仍照上年所议行统俟过二十七月后再行复旧,庶为心安理得。馀依议」。三月戊辰。
上恭谒
泰陵
泰东陵礼成己巳
上以清明节诣
泰东陵行添土礼。
四十四年正月戊申。
上恭谒
《泰东陵行》。
二周年大祭礼。
四月癸酉。
上诣
泰东陵行释服大祭礼
谕曰:「朕于本月恭祭」。
泰东陵行释服礼二十七月之制,古礼相沿已久,不得不从。惟是时序易迁,益增怆慕,葢礼有节而哀则无尽耳。至朕躬所释之服,今昔不同。其故当明白宣,示国俗于亲,丧服缟素,百日而除。朕昔遭
皇考大故,欲持服三年。
圣母谕云:满洲旧俗服缟素,即不剃髪,故止能以百日为断。若百日外仍服缟素,亦不当剃髪。经二十七月之久,蓄髪甚长,不几如汉人之蓄发乎?此必不可之事。且国俗不剃髪,即不祭神,而旧制从无三年不祭神之事。缟素百日,已为得中,不宜太过。钦此。朕因敬遵」。
慈训然于释缟素后,仍存缟素之服,葢因其时山陵之礼未蒇,诣
几筵则服之而寻,常则遵皇考家法,素服三年,前年圣母大事,仍如前缟素。百日百日后,因即释缟,素而不存。葢即位时,年力正壮,自问可终三年之礼。今春秋已望七设或精力稍有未逮,存之而弗克尽礼,于心转有不安,此今之所以异于昔非,敢厚于前而薄于后也。先王制礼,不敢过亦不敢不及,朕心犹歉然,如不足焉,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孝贤皇后陵。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
淑嘉皇贵妃从葬,在遵化州昌瑞山孝陵之西。
乾隆十七年十月庚子,奉移孝贤皇后梓宫于。
陵寝先是,九月丙子。
谕曰:「本年十月二十七日行孝贤皇后安奉地宫礼,稽之国家旧典皇祖圣祖仁皇帝于。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俱经亲送,自应谨遵祖制,但奉移梓宫,距安奉地宫之期,计逾旬日,朕于十月十三日至静安庄临送后,拟于二十三日自京起銮恭谒」。
祖陵礼毕,届期诣。
孝贤皇后陵寝,亲行视奠。甲辰,孝贤皇后梓宫至。
陵寝暂安奉。
飨殿甲寅,奉安。
梓宫于
地宫是日。
上亲临祭酒,届时奉移龙輴,由隧道入地宫,奉安于寳床次移。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金棺同葬。
上亲视奉安毕,乃还。
十一月癸酉,奉安。
孝贤皇后神位于
陵寝飨殿,是日冬至行大祭礼毕,乃奉安孝贤皇后神牌于。
殿中寝室。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神牌于西一室,均南向,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大祭与各。
陵寝,同。
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寅,奉移淑嘉皇贵妃金棺于
孝贤皇后陵,安葬奉安。
神牌于
飨殿西室
哲悯皇贵妃之次。
列圣,《奉安》
山陵仪前期礼部疏。
闻预
简王公大臣相度吉壤工部营治山陵,其制:甃石为
地宫筑,以黄,土环以。
寳城前起方城,覆以崇楼上题陵名内碑一镌。
庙号方城,阶下设祭台,上陈石香炉一,烛台花瓶各二。祭台前二石,柱一门,朱棂又前三琉璃花门为
陵寝门前为
隆恩殿重檐五间,殿中设暖阁、寝室如。
太庙之制,东西庑各五间,左右燎炉各一,前为隆恩门五,间三门,缭以朱垣门外东西厢各五间,守䕶官军、班房左右各三间,前为
神道碑备镌
尊谥庙号覆以亭,皆绘五采饰金亭。前石桥三,桥左右下马石牌各二。宰牲亭、神厨、神库、井亭皆绘采桥南。
神路正中龙凤门门外两旁班房各三门,文臣武士及麒麟、狮、象、马、驼等石象,左右序列前为望柱二。又前石桥一桥前。
《圣徳神功碑》,覆以崇楼,擎天柱前后各二。神道前为大红门,门三绘,采脊四,下左右角门二,南石坊一,东西。
石坊二,左右下马石牌各一。大红门内左为具服殿,缭以周垣门一,殿三间均西向,为乘舆更衣之所。凡神路两旁封以树十株为行,各间二丈。周垣之外,植红桩以为界。限禁樵采耕种。
右营治山陵。
内阁撰拟。
陵名进呈
钦定先期礼部会内务府,疏闻,徧布诸司供备,乃封。
陵名遣礼部尚书、侍郎致祭太常寺,具祝版、香帛。皇帝御中和殿。
阅视如仪。祭日,有司设坛于陵东南,承祭官奠献行礼,如告祭岳渎之仪。
山陵工峻,复祭。
陵山同日,并遣官致祭。
后土
司工之神,如兴工祭仪。
右封祭
乃
简大臣为向导,总领率向导官相视梓宫所出之都门,至
山陵量地逺近,计日分程,工部平治道路,为行殿于宿次。
行殿及
陵旁均设庐,供张毕备。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以奉移山陵祗告。
天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均如仪。
右视途祗告。
奉移前一日,祖奠陈祭筵三十有一,羊九,酒十有五尊,楮帛十有五万。内外齐集读文哭奠如启奠仪。
右祖奠。
届日五鼓,所司陈。
法驾卤簿大升舆于
殡宫门外设。
册
寳亭于阶下,执事官各供乃事治丧仪。王大臣率官役豫入。
殡殿出,缀衣黼扆,王公百官素服毕,集四品以下官豫于都城外齐集祗俟,王以下三品以上于门外卤簿。
之末,左右序立,三旗内务府官于大臣班后序立福晋以下、二品命妇以上集于大门内,内务府妇女集于门外。届时礼部尚书奏请。
皇帝丧服诣
梓宫前举哀,奠酒三爵。每奠,行一拜礼。众随行礼毕,皇太后诣。
梓宫旁三奠爵。
皇后率
妃
嫔暨公主、福晋、郡主等,皆集于殿内,举哀,行礼如仪。卒奠。
皇帝退立于左,西向。
皇太后
皇后
妃。
嫔以下退,立殿后奉。
册
寳官奉香
册香
寳安于亭内治丧,仪王、大臣、工部銮仪卫率、执事官、校尉进小舆恭移。
梓宫由中门出,内外齐集者,各于其次跪举哀候。过兴,皇帝由殿左门出,诣大升舆之左,北向跪候。
梓宫登舆,礼部尚书祭舆,奠酒三爵,行三叩。礼毕,皇帝兴,步行恭送。
皇太后
皇后以下瞻仰
梓宫启行,由别道诣宿次。福晋命妇等,亦由别道先行,灵驾发。
册
寳亭及
骑驾卤簿前导治丧仪王大臣、礼部工部内务府銮仪卫官属夹道巡行,豹尾班侍卫佩仪刀、弓矢侍卫扈。
从三品以上官,按品随行,校尉按班舁舆及更班,皇帝率众跪候凡途中更班皆跪候。后同
毕,乃行。
梓宫出都门,内大臣奠酒,三叩凡过门桥皆奠酒。后同
。四品以下官各于其次跪,举哀候,过兴。
皇帝乘舆,由别道预往宿次,祗候灵驾。将至宿次,王公百官先至幔城北门外,皇帝率王公百官举哀,跪迎候过兴。
梓宫奉安于
行殿正中藉以毡毯,前设供床案几,左右陈册。
寳陈。
骑驾卤簿于门外,王公百官按翼,按品序立。所司进果筵,皇帝行晡奠礼。祭酒三爵,三拜,众随行礼。卒奠,阖门,皇帝退居庐,治丧仪。王大臣戒所在官军祗严宿卫,翼日昧爽。
皇帝诣
行殿、朝奠、举哀、祭酒,众随举哀行礼,均如晡奠。仪治丧仪,王大臣率舁校进。
灵驾发导,引翼卫如前仪,皇帝率王公百官跪送启,行步送里,许仍乘舆,由别道先诣宿次,祗俟,群臣步从至舁校更班之所,乃乘马,凡在途皆朝,夕奠如初。
皇太后
皇后。
妃
嫔以下与朝奠不与。晡奠,每朝奠毕,瞻仰,灵驾启行,仍乘舆先诣宿次。
御道所经百里内守土官素服跪迎于道右,举哀至宿,次于幔城外,行三跪九叩礼。奠献时于右翼班末,随行礼如仪。凡在途之日并同。
右宿次朝夕奠。
灵驾将至。
陵
皇帝
皇太后
皇后
妃
嫔预至。
陵所恭俟守
陵贝勒、公、大臣官员于十里外举哀,跪迎自红门设法驾卤簿前导。
灵驾至。
皇帝迎于大门之左,跪举哀。王公百官随驾先至者,均随跪。举哀从。
梓宫后行者近。
陵桥下马步从。
灵驾至。
享殿门桥南大升舆止。
皇帝跪视降舆,校尉恭舁梓宫由。
享殿中门外
皇帝由左门入奉安。
梓宫于
享殿正中陈设几筵毕。
皇帝诣殿内奠酒三爵,率群臣举哀,行礼如仪,出还居庐,众退。
皇太后
皇后
妃。
嫔等入。
享殿右门诣殿内奠拜毕,均回行宫。是日,遣官祗告,各
陵并。
后土
皇陵山神各如仪。翼日行飨奠礼旧作「遣奠」,乾隆四十二年,奉 ,谕改称飨奠」
。所司陈卤簿于
享殿门外设幕于门内之左,置奠案,陈祭文于殿檐下,陈祭筵二十有五,羊七,酒十有五尊,楮币九万往送。
王公百官及在
陵贝勒、公大臣官员,皆按班齐集,届时皇帝由。
享殿左门入,诣殿内举哀,奠酒,读文行礼,众随行礼举哀,均如祖奠之仪。
右飨奠
诹日奉安。
元宫前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天。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如常告仪。工部官豫设芦殿于方城门外接方城,以木为平台,陈龙輴于芦殿正中,设戗桥于方城前及
陵门外布木轨,于隧道内自方城径达元宫寳床之前,先一日。
皇帝行迁奠礼如飨奠仪。卒奠,王公百官于隆恩门外,按品齐集如初。福晋以下命妇等预诣方城西旁立俟。
皇帝于幄次少俟,执事王大臣率属戒办。届时皇帝诣
梓宫前举哀祭酒三,每祭一拜,众皆举哀随行。礼毕,皇帝退,立于丹陛之左,执事者入殿恭奉。
梓宫降中阶,循殿东行。
皇帝跪候过《兴豫入》
陵左门。
梓宫登戗桥由。
陵中门入至平台,奉安。
梓宫于
寳城前。
芦殿正中登龙輴,北向去,幠陈设几筵毕,皇帝诣。
梓宫前举哀祭酒三,每祭一拜,众皆举哀随行礼,乃彻送燎。
皇帝仍由左门出还。
居庐
右迁奠。
奉安日所司慎简、工役执事王大臣祗率供事,内外齐集,如初届时。
皇帝诣
芦殿内祭酒举哀,每祭一拜,众皆举哀随行。礼毕,皇帝出。
陵门外跪候。
梓宫御龙輴,执事奉輴寻轨行,入于元宫,侍卫执镫前导,王大臣随入敬视,奉安于寳床上。礼部、内务府大臣奉。
册
寳陈于左右石案,执事以龙輴及木轨出封石门大葬。礼成,遣官祗告。
陵山
后土之神。
皇帝入
陵左门诣祭台前奠爵,举哀行礼,众皆举哀随行,礼卒哭,皇帝乃出诣幄次。
右奉安山陵。
是日恭题。
神主行虞祭礼所司陈黄舆于隆恩殿丹陛之下设。
寳座于殿内正中南向,前设供案,陈设牲牢、俎豆。又设帛案、香案各一。陈制帛、香盘、尊爵、炉镫,具设祭文案。
于西檐下设题。
主案于香案之东南,北肆。司拜褥官豫设皇帝拜位于殿内正中。司祝、司帛、司香、司爵以次序立于殿内东西,典仪立殿外东阶,掌燎立于
隆恩门外燎所奉椟大臣豫由东。
配殿恭奉。
神主椟陈于案,满、汉大学士各一人朝服入俟,礼部尚书诣幄次奏时。
皇帝御素服,冠加饰执事暨陪祀官服同
出次,赞引对引,太常寺卿二人恭导。
皇帝由。
隆恩左门入,升东阶,进殿左门诣拜位,北向立。鸿胪寺官引陪祀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于露台上序立。引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官于丹墀内序立。奉椟,大臣进启椟奉。
神主恭设于东案,大学士二人诣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兴就位。恭题。
神主跪,安于。
寳座三叩,兴」,「退乃,行虞祭礼。上香,读祝,三献爵、送燎,均如隆恩殿亲飨之仪。
右题主虞祭。
祭毕,銮仪卫率官校舁黄舆于露台上正中,南向,太常寺卿一人北向跪,奏请:
神主登舆
升祔
太庙三叩,兴,退。赞引恭导皇帝诣。
寳座前行一跪三叩礼,兴,恭奉神位,赞引对引暨大学士恭导,由殿中门出,奉安于黄舆内,行一跪三拜礼,兴,退立于左,校尉舁舆导以御。
仗黄盖,内大臣十人,大学士、礼部、堂官前引,皇帝率王以下各官于大门外跪,候过,随行神舆出。
隆恩中门大学士退立左右皇帝由左门出,先诣宿次,恭俟神舆出。
龙凤门,内大臣预诣。
红门外祗俟侍卫,礼部尚书、侍郎率官属十人进前恭导至。
红门外止立,内大臣乘马导行,侍卫扈从王公百官序从,均乘马至宿次,所司豫张黄幄奉安。
神位黄舆前,设供案,陈果品十有二,爵三实以酒。又设香案一,于正中前为拜位。太常寺卿奏请行夕奠礼。
恭导。
皇帝诣香案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毕,还居庐。翼日朝奠。
亲诣上香行礼毕,出幄次,转立于左。所司彻案,校尉舁舆,礼部尚书暨太常寺卿引诣网城南门外,止内大臣侍卫前导,后扈如初。
神舆出
皇帝跪,候过,兴,仍先诣宿次恭俟,王公各官于网城外跪,候过,随行。
御道所经,守土官朝服跪迎道右,至宿次,行谒见礼,三跪九叩,退在途,每日仪同。
神舆至都城前一日
皇帝还京豫俟,遣官恭代。夕奠就香案前上香毕,退至幄外行礼。次日,恭、代朝奠亦如之。奠毕,校尉舁舆出次,遣官于西跪候。
神舆过随行。是日,王公百官均朝服,从神位还京。
升祔
太庙至
大清门,王以下文武百官跪候,过兴,神舆至。
天安门赞引对,引恭导。
皇帝跪迎如仪详载《宗庙考》
。
右神位还京。
期年小祥
皇帝诣
陵于
寳顶方城前行礼,前期翰林院撰拟祭文、执事、诸司供备部院大臣官员三分之一,随往先一日。
皇帝诣
陵行展谒礼仪别见
。礼毕,退居庐所,司豫张黄幄于。
明楼前,丹陛之上,幄内设供床一,设祭文案于阶上之西,设燎床于。
隆恩门外燎所,殿东设幕,置奠案。祭日黎明,内监奉冠服篚,安设供床。所司陈祭筵三十有一,羊九,酒十有五尊。礼部尚书奉祭文安于西案,鸿胪寺官引王公。
大学士、内大臣侍卫于
陵门外公、侯、伯、子男以下文武百官于配房前按翼、序立,均去冠饰、素服守。
陵贝勒公夫人以下命妇及内务府妇女,于方城前丹陛下庭西之末,齐集序立。
皇帝丧服乘舆出。
行宫内大臣、侍卫扈从至隆恩门外降舆,礼部尚书、侍郎恭导皇帝诣幄次,少俟。届时礼部尚书、侍郎奏请,遂前导驾由。
隆恩左门入。
陵左门诣
明楼前黄幄内拜位立,尚茶举茶案设于阶下正中,奉茶升阶,恭献于案,灌毕,退。尚膳奉汤饭,进献于案揭。
幂司祝及展祭文官诣祝位跪。
皇帝跪,众咸跪。司祝读文毕,复于案三叩,退,奉爵大臣进爵。
皇帝恭奠三爵,每奠行一拜礼,兴,众随兴,皇帝复位立,举哀众随举哀,乃彻。鸿胪寺预引百官于燎所东西稍逺立,司祝奉祭文,礼部尚书、侍郎前引送至燎所,避立东旁,俟内监奉。
冠服篚出内监四人前引。
皇帝跪,候过,随行出。
陵中门内大臣十人恭导侍卫扈从王以下跪,候过随行,百官均跪,候过,至燎所。
皇帝诣奠酒位跪,众皆跪。奉爵大臣进爵,皇帝奠酒,三爵,拜如初兴举哀。众随叩兴,举哀。奉爵大臣灌毕,哀止。
皇帝仍由左门出还。
居庐。众各退。若遣官致祭,去冠饰素服,出入,自右门立于丹陛西旁,燎位奠酒,礼部官进爵,馀均如前仪。右期年致祭。
再朞大祥
皇帝诣
陵致祭,或遣官行礼,所司陈祭筵羊酒,读文齐集序,立举哀均如初朞仪三周年致祭仪同。自后逢忌辰致祭,载 ,谒 陵门
右再朞致祭。
中月而禫。
皇帝诣
陵致祭前期,翰林院撰拟祭文、执事、诸司供备部院大臣、各官,以其半随往所司,陈祭筵、羊酒,如百日致奠。
之数内外齐集序立。
皇帝丧服,率群臣举哀读文,致祭、奠酒行礼,均如朞年祭仪。是日,周二十七月。
皇帝
皇后均除服,群臣皆即吉右,除服致祭。
列后,《奉安》
《山陵仪》前三日祗告。
天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前一日祖奠,届日奉移梓宫。
皇帝率
皇子
皇孙百官。
皇后率
妃
嫔皇子、皇孙福晋以下,命妇以上,恭送在途。朝夕奠梓宫至。
山陵奉安于
享殿,遣官祗告。
列圣陵寝并祭。
陵山
后土之神,翼日行飨奠礼均如仪。右奉移山陵。
《奉安
元宫之前三日,遣官祗告天。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先一日奉移。
梓宫于
寳城前。
芦殿行迁,奠礼届日。
梓宫御龙輴,执事官恭奉循隧道木轨入元宫,奉安于
寳床是日,行敬题。
神主礼恭奉还京。在途,虞祭、至京,升祔、大葬。礼成,遣官致祭。
陵山
后土之神,均如。
列圣大葬礼
右大葬。
皇后《奉安》
山陵仪:奉移前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天。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前一日行祖奠礼,陈馔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五。尊仪与启奠同。至日,陈大升舆于
殡宫大门外设。
册寳亭于阶下
皇帝亲诣。
梓宫前祭酒,三爵,不往送祭。酒时,皇子行礼,众随行。礼毕,奉移梓宫,登大舁舆。礼部堂官祭舆,三祭酒,行三叩。礼毕,焚楮帛。
灵驾发。
册寳亭及仪驾咸前列,沿途分站,预设芦殿,绕以黄幔城。
皇子、王公、百官、内监、女侍、内府妇女六十人,皆以次随行恭理丧仪。王公大臣、内务府礼工二部,銮仪卫官,左右翼卫、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焚楮帛妃。
嫔以下由别道先往宿次,祗俟灵驾。将至宿次,王公百官先至幔城北门外举哀,跪迎灵驾,安奉于。
芦殿,众至大门外,序立陈设,仪驾乃行。晡奠如仪。奠毕,各退。翼日昧爽,行朝奠如仪。
皇子跪送,仍随行在涂,皆朝夕奠,如初日妃。
嫔以下与朝奠不与。晡奠所过五十里内,守土官于道右百步外跪迎。
灵驾举哀至宿,次于幔城外,行三跪九叩礼。奠献时,各于右翼班末,随行礼至。
陵日守。
陵贝勒、公大臣官员咸于十里外举哀,跪迎灵驾至。
飨殿大门外降大升舆,安奉梓宫于
飨殿
皇子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是日,遣官告祭各陵寝,并祭。
后土
皇陵山神,翼日行飨奠,陈馔二十有五席,羊七,酒十有五尊,楮帛九万,往送王公大小官员及在。
陵贝勒、公大臣官员齐集,仪如祖奠,右奉移山陵。
先葬,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天。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前一日奉移。
梓宫于
寳城前芦殿。
皇子行迁奠礼如飨奠仪。恭理丧仪,王公大臣等率夫校进小舆奉
梓宫登龙輴三,祭酒毕,众皆退,乃焚仪。驾讫至日,皇子诣。
梓宫前祭酒届吉时,恭移龙輴,自隧道入地宫,安奉寳床列香。
册寳于左右几,遂掩闭。
元宫。
皇子于祭台前祭酒举哀,行礼毕,卒哭,各退。大葬礼成,遣官祗告。
陵山
后土之神,如仪。
右大葬。
行题
主礼执事官预设黄舆于阶下,设神主寳座于殿内正东,南向。设题主案于东旁,西向,设奉安。
主椟案于寳座旁,南向。至时,大臣一人启椟,奉神主设于题。
主案,大学士二人朝服,诣案东行,一跪三叩礼,兴就位,恭题。
神主毕,大臣奉。
主安于
寳座三叩,退,乃行虞祭礼。遣官就拜位,王公百官各就拜位。上香、奠帛,读祝,三献爵,送燎,均如仪。礼毕,銮仪卫堂官率校尉舁黄舆于阶上,遣官诣。
寳座前行一跪三叩,礼恭奉。
神主由殿中门出,奉安,黄舆校尉舁舆前列,御仗黄盖内大臣十人、礼部堂官导引启行,王以下各官随行沿途仍朝夕奠,俟还京时升祔。
奉先殿升祔仪恭载宗庙考。
如大葬期逺,则于殡宫东庑制。
神主卜吉于。
殡殿
钦命大学士二人行题。
主礼奉。
主大臣恭奉。
神主至
几筵前设左案,大学士上香行礼毕,恭题神主。銮仪卫舁凤舆,升至阶正中,奉主大臣恭奉。
神主出,大学士前导,奉安凤舆内前,引大臣十人前导,校尉舁舆由中门出,仪驾前导至。
东华门止黄盖,御仗前导至诚肃门止。
右题主升祔。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