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七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一《学校考》

直省乡党之学

雍正十三年九月。

皇上初登大寳。

恩诏各省入学额数,大学加七名,中学加五名,小学加三名。

吏部奏请

钦㸃、各省学政奉。

上谕:「各省学政有训导士子,校阅文艺之贵,闗系甚重,非才守兼优、素有学问者,不克胜任。朕即位之初,于诸臣之才学,品行未能深知,难以降㫖,简用著大学士、尚书、侍郎于翰詹科道部属内,各据所知,保举一二员,开列送部彚奏请㫖。

加给各省教官品级。先是,直省教职未入流品,至是奉。

上谕各省:「教职乃师儒之官,所以训迪约束为多士之表率也。若不能给品秩,则与杂职无异,恐本人遂以冗散自居,不知殚心课士,以尽职任。其应如何加给品级,以示鼓舞责成之意。著吏部议奏。寻议:准京府教授四氏学教授,各府卫儒学教授为正七品官,各州学正、各县教谕为正八品官,各府州县卫训导为从八品官。

更定河南陈州府学许州学及新设淮宁、石梁二县学廪増生员各额数,陈州、许州各设学照例,各取进文童二十名、武童二十名廪増各额设四十名。自乾隆元年岁考为始,新设淮宁、石梁二县学,并取进文、武童生各十五名,额设廪増之处,仍照县学例。

定贵州苗学及廪増额数,新进苗生大学五名,中学三名,小学二名,均附各学肄业、苗籍廪増大学各三名,中、小学各一名。

更定山东益都县及分设博山县各学文武生员额数,益都文童取进十五名,武童取进十二名分设之。博山县照小学例,取进文、武童生八名,令黔省毕节县属之赤水、河北地方童生,拨归永宁县籍者,统归川省考试,不得两地冒考。赤水、河北地方应考儒童,自永邑归川之后,即赴永宁考试,入学已逾三年,而文武生员岁科两试仍赴黔省,隔省多有未便,故有是令。

定粤省各卫所屯军籍童生,照直𨽻河间等卫裁并,归县考试,例以军籍童生额多人少,且军民两籍混冒,控讦不已也。凡各卫所屯军籍童生,一并归入现在住居办粮之州县民籍内应试。

乾隆元年。

命免举贡生员、杂色差徭。是时,各省有令生员充当总甲图书之役者奉。

上谕:「嗣后举贡生员等,著概行免派杂差,俾得専心肄业,倘于本户之外,别将族人借名滥免,仍将本生按律治罪」。

恩准直省抗粮续完未清,遇蠲之革生,仍予开复。定例:士子倚恃青衿,抗欠国课者,褫革追比,至革后清完者,仍予开复。先是

上初登大寳。

恩诏将直省所有雍正十二年以前旧欠钱粮,俱行豁免,至是复。

念革生内容有所欠钱粮,亦已陆续完纳,祗縁尾欠未清,未曾循例开复,而所欠又奉豁免之。

恩诏遂令所革衣顶永无开复之期,情殊可悯。特谕各省督抚,转饬各州县查明开复,俾得改过自新,并将姓名登记档册,倘将来再有抗欠,著该督抚严㕘治罪。

増定。

恩诏加广奉天等处满合字号及辽阳州儒童入学额数。礼部奏准:奉天府学满字号,照中学例加五名,锦州府学复州学合字号照小学例加三名,其辽阳州等学原额七名,五名者加额二名,四名二名者加额一名。举行一次,不著为例」。

敕各省通行。

御纂诸经并

谕士子诵习成熟者,听学臣考试优録。先是圣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尚书彚纂、诗经彚纂、春秋彚纂等编及朱子全书、性理精义诸书,颁行直省。

世宗宪皇帝敕直省布政司敬谨刋刻,准士子赴司呈请刷印,嗣各省士子以赴司递呈,必俟批发既多守。

候且一生所请不过一部,不能特为发板开刷,是以刷印寥寥至是。

特谕直省抚藩诸臣,加意招募坊贾人等,听其刷印通行,严禁胥吏阻挠需索之弊。

谕各省学臣,毎科岁,按临时预饬,各该学确访生童中有诵读。

御纂诸经者,或専一经,或兼他经开明册报,俟考试文艺之后,该学政就四经》中斟酌旧说,有所别异处,摘取数条,另期发问,只令以义条答,不必责以文采,有能答不失指者。所试文稍平顺童生,即予入泮生员即予补廪,以示鼓励。

钦颁

圣祖仁皇帝御制律书渊源于直省学宫,并令礼部招募坊贾刷印,听其翻刻。

定广东,改𨽻府州各县,取进文武童生额数,嘉应州属之兴宁、长乐二县,前𨽻恵州平逺、镇平二县,前𨽻潮州,至是四县改属嘉应州,辖将恵州府学文武童生,各减三名,归兴宁、长乐二县,潮州府文武童生,各减二名,归平逺、镇平二县,拨入州学,其嘉应州武童原额止十二名取进,原未加増,准于潮州府学武童内,再减二名,拨归嘉应州学。又连州改为直隶州学额,进八名,准再于广州府学内拨取文童一名,归连州学。

定河南复设南召县学廪増生员,増额照中学例,文武入学,各额取十二名,廪増各额设二十名。更定广东普宁、潮阳二县,学取进文、武童生额,普宁县文童取进十名,武童九名,潮阳县文童十八名,武童十四名。

定陜西同州府县各学廪増生员各额,时改同州为府,岁科两考,取进文、武童生各二十名,廪増各四十名。大荔县学取进文童二十名,武童十五名,廪増各二十名,原减西安府额内拨归白水。朝邑、蒲城三县之文、童三名,仍归西安府学,定额取进文、武童生各二十名。

定湖北新设宜昌府县各学廪増生员各额数,府学额取文武童生二十名,廪増各四十名,彛陵州改为东湖县,准照州学原额取进文、武童生十五名,廪増各二十名。

严定贡监生员包揽钱粮例侵收入已者,革去衣顶,照常人盗仓库钱粮,律并赃论罪系八十两以上,照不应为,而为之律,杖八十,仍斥革。如不及八十两以上,仍照揽纳税银。杖六十之例,定拟収赎奉。

上谕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我世宗宪皇帝命设之省㑹,发帑金以资膏火,恩意至渥也。古者乡学之秀,始升于国,然其时诸侯之国皆有学,今府州县学并建而无递升之法,国子监虽设于京师,而道里辽逺,四方之士不能胥㑹,则书院即古侯国之学也,居中讲习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俾相观而善,庶人材成就,足备朝家佐使,不负教育之意,该部即行文各省督抚学政,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覊之士,不得滥入书院中,酌仿朱子、白鹿洞规条立之仪节,以检束其身心,仿分年读书法,予之程课,使贯通乎经史,有不率教者,则摈斥勿留。学臣三年任满,谘访考核如果,教术可观,人材兴起,各加奨励,六年之后,著有成效,奏请酌量议叙。诸生中材噐尤异者,准令荐举一二,以示鼓舞。

上以各省学政有衡文育材之责,人文繁盛,应试众多者,莫如江南。而江南学政养廉江苏二千两、安徽一千五百两,较他省为少,以此养赡家口,延致幕客,未免不敷。

特谕从今秋后为始,上下两江学政养廉各赏银四千两,使伊等用度从容,益得尽心于职业,以副朕任官课士之至意」。

更定举报优劣例定例、学政、岁科二试,并行举报优劣于三年,任满彚题,至是改定,于岁试时,随场举报优劣一次,造册送部,仍俟任满彚题,从前科试举报之例停止。

停止五生互结之例。先是,严禁生监,抗粮唆讼,行止有亏,令各该学教官岁底责取各生甘结,以五生互结为例。至是,部议:「生监并隶黉宫,如有不法,该学自可详革。若惟以五生互结为凭,良善者固气类相投,不肖者岂不能朋比掩饰,应将互结之例停止」。从之。

禁地方官擅行斥责生员,凡生员偶有过愆,止应戒饬者。地方官㑹同教官在明伦堂扑责,有擅自叱呵斥责者,听学臣察㕘以违例处分。其有肆行不法等事,该地方官察禀,即行申详。督抚学臣革退审理,如挟私妄报者,照例㕘处。

令顺天府尹修葺义学,饬大兴、宛平二县清理义学旧址,酌量修葺,慎选文行兼优之士,延请为师,不论乡城老幼愿就学者,皆听肄业。其中有贫乏无力者,酌给薪水。其修建学房,师生膏火,需费统于存公银内奏请动拨。

饬黔省设立社学。礼部奏准黔省地处偏僻,其有未经设立社学之处,令该督遵照雍正元年定例,饬令州县官酌量举行。

更定月课三次不到者,详革之例,定例月课不到者戒饬三次,不到者详革。至是,改定三次不赴课者,该学教官严𫝊教饬。其有并无事故终年不到者,详请禠革。

二年,禁止各学教官,率领文武生员迎送官司之习。

减定河南南阳县学廪増额数,原设廪増各三十名,至是减去十名,以是时分设南召县别设廪増故也。

増设山西、朔平、宁武等处各学廪増额数,原设廪増二十名,时以改府已久,人文渐盛,议准照州学例各加十名,神池、五寨、二县学与宁武县,均设廪増各二十名。

是年冬,初制,台湾试院、巡视台湾给事中兼理学政单徳谟奏称:「台湾考试生童,向来未建考棚,止就海东书院之便,而地方湫隘难容,遂别开门径通。

文庙㦸门外,塔盖棚厂,未免杂沓喧嚣,邻于䙝慢,且虑闗防不宻,易滋弊端,请照内地之例,建立考棚,以昭严肃得」。

㫖:「向因台湾应试人少,故未建立考棚,今人文日盛,生徒众多,著该督抚转饬地方有司相度地方情形,修造试院,俾宫墙肃静,考试谨严,以重造士育才之典」。定安徽、颍州府县各学取进生童额数,颍州学升为府学,取进童生二十名。新设阜阳县学,取进十五名。

定奉天、永吉州学取进生童额数,长宁县裁归永吉州额进童生四名。

三年,定赈给贫生例,定例各省学田银粮,原为散给各学廪生贫生之用,但为数无多,或地方偶遇歉年贫生,不与贫民一例散赈,至是奉。

上谕:「凡遇地方赈贷之时,著该督抚学政,饬令教官将贫生名籍,开送地方官,核寔详报,视人数多寡,即于存公项内量拨银米,移交教官均匀散给资其饘粥。如教官开报不寔,给散不均,及为吏胥中饱者,交督抚学政稽察,即以不职㕘治」。

严直省教官勒索生员贽仪,举报优劣不公之罚,照借师生名色、私相馈送,例革职。

申严优生改行之条,凡优行生员,如举优注册之后,该生改行易辙,寔有劣迹。可指者,该府州县官及教官,仍应据实申详,该学政咨部黜革。

改甘肃兰州学为府学,狄道县学为州学。新设皋兰县学,府学取进童生二十名,狄道十五名,皋兰十二名。

定湖广慈利、永定二县学廪増额数,慈利各十四名,永定各十二名。

定湖南沅州府县等学廪増及取进童生各额数,沅州升府所属祗三县,府学廪増,仍照州学例各三十名,府学取进童生十五名,蕊阳县学十五名,苗、童三名。

又増定广东嘉应州廪増额数,旧额各二十名,至是加十名。

停止外省,入籍广西考试例。先是,粤西本地应试者少,准令各省及本省异府之人入籍考试。至是冒籍纷纷,有妨土著,议准停止。

四年,

上以浙江敷文书院生童众多,每岁帑金租息银仅四百馀两,不足以敷饩廪。

特命加赐帑金一千两,交与该抚经理,定取息银,以资诸生膏火。

増定贵州南笼府学廪,増各额数廪増各三十名,取进童生各十二名。

増定广东商籍廪増各额数,照直隶天津府学例,设商籍廪増,各十五名,拨附广州府学。

又定申严劣生,聚众抗官之律。时各省劣,生有聚众抗官者奉。

上谕:「朝廷之所以优待士子者,以其读书明理,立品修身,足为庶民之坊,表且备登进之选,为国家有用之材也。今则恃列胶庠,藐视宪典,以安分为耻,以抗法为荣,平时号为读书,明理者尚且如此,愚民无知,群相则效,其为风俗人心之害,何可胜言?且此等人伏处牖下,即不自爱,将来幸登仕籍,必至乖戾纵肆,傲上虐民,尚望其慎守官方,砥砺廉隅,为国家循良之吏乎?古称稂莠不剪,则嘉禾不生,朕之严斥劣生者,正所以培植端人正士也。各省学政,当深知此意,时时训诫,俾顽劣生童,改行率徳,以受国恩,其荡闲逾检,有玷宫墙者,即行黜革,毋得姑容,督抚大吏,亦当极力化导,严加约束,以端士习而厚民风,著将此㫖,刋刻颁布,咸使闻知。寻刑部等衙门议,准除聚众抗官,按首从分别治罪外,凡童生于临考时,不待聨谋,群相萃集,或偶与市民争讼,輙喧播观㸔,虽未有不法情事,实属嚣凌陋习,令学政分别革惩,俾知畏法自守。

定直省生员补行岁考之法,凡欠考各生挨次补考者,学臣于彚报岁科册内分别详注。如有将数次只补一次,及径行附等之处咨部者,照徇情例议处。

定云南宣威州学廪増额数,仍照县学例,廪増各二十名。

定直𨽻抚宁县学,及新设临榆县学廪増额数,抚宁县学取进文童十八名,武童十五名,其新设之临榆县,学设廪増各二十名,取进文童十五名,武童十二名。

定福建霞浦分设之福鼎县廪増各额数,霞浦、福鼎毎学廪增各十名,取进童生、霞浦八名,福鼎七名。

定广西泗城、镇安等府各学廪増额数,泗城、镇安俱设廪増各四名,归顺州学,设廪増各二名,定湖北宣恩、来鳯、利川、咸丰四县,取进童生额数四县,各酌取二名,暂归恩施县学。

定云南威逺土州,改𨽻镇沅府,取进童生额数前,附考元江府于元江府,加额二名,至是改𨽻镇沅,将加额二名,拨归镇沅府学。

定各省拔贡生应试经解例,学政考试拔贡,将御纂诸经中摘取先儒异同之说,令其条方缕晰,详对一道解部。

定各省举报优生,注明经解例,除将实行注册外,仍将通晓何经或五经或三经并行注明,将考试经义一道,一并解部磨勘。

五年,定广东新设之丰顺县廪増各额数廪増各二十名,取进童生八名。

増定浙江长兴、萧山二县学,取进童生额数照府学例,取进二十五名。

増定福建永春州、徳化县各学取进童生额数,永春原额十五名,至是増三名,徳化原额十四名,至是増四名。

定陜西乐山、三台二县学廪増各额数,乐山三台原系州学额设廪,増三十名,后改县学,廪増尚仍其旧,至是乐山升嘉定府,三台,升潼川府,均酌拨县学三十名之十名,归入府学,馀仍留县学,其两府学取进童生额,设各十五名。

六年,

上以近来教职多衰老庸劣,不但不能以道徳礼义化导齐民,并课士之职,亦不克举。

特谕督抚,㑹同学政,严饬所属教官,务以实心实力劝学、兴文恪,尽课士之责。其有年力衰頺、贪恋禄位及庸劣无能不称师儒之席者,秉公甄别,咨部罢黜七年」。

上以粤东俗尚浇漓,毎遇生童齐集,考试之时,或赴摊铺短价,强买什物,或与市人扭结禀官,稍不遂意,即恃众喧嚣,挟制罢考地方,有司视以为常,毎多寛纵,至是石城、电白等县考试武童,有不遵礼教之武生,恃衿抗法事。

特谕该督抚、学政董率有司教官严切训谕,务令士子等洗心涤虑,痛改前非。倘冥顽不灵,仍不率教,即按律惩治,不稍寛贷。如官员等有徇隐姑纵者,一经查出定行,分别处分。

命剔除直省童生营私入学之弊。时江西巡抚陈宏谋奏:江省积棍,毎年尾随学臣按临各郡,假冒学臣、亲戚、内幕,哄诱士民营求,入学讲定,谢仪若干,面同包封,仍存士民之手,俟案出有名方来取银营求之人,见其不先取银,以为有益无损,遂将银两付伊包封画押棍徒预用钱文,假作银封,临时同夥设计掩饰调换,银两潜逃,名曰掉包。迨至案出无名,士民启视银封,方知堕计,而棍徒早已逺扬此风各处多有,不能杜絶。

上以一省若是他省谅亦相同,特谕各该督抚等,于学臣按试之前,将此等掉包串骗之弊,详明晓谕。凡有指称营求,考取将银封贮出案收取者,无论真假立,即严拿究处,并许被骗之人报官查拿,则应考生童识破机闗,自不致堕其术中。而棍徒知有法纪,亦不敢公行无忌,亦肃清学政之一端,该部即遵谕行。

又左都御史刘统勲等奏,考试拔贡公同校阅,分别进。

呈其山西毛清竒误认,题㫖不准。拔贡奉。上谕:「山西毛清竒不准拔贡发回本学肄业,该学政交部严加议处。夫拔贡乃造就人才之典,今所取浅陋若此,何以振起文风,司衡鉴者不得辞其责?嗣后务矢公慎遴选出众之材,以鼓励多士,毋得茍且塞责,自干严谴!」

定贵州、永丰州学廪増额数。自雍正十二年建学,至是设廪増各二名。

定江西,改土为流之各土司子弟,准照湖广苗猺例,入籍考试。

更定河南许州学取进童生额数,许州府改为直𨽻州,取进童生仍照府学二十名。

八年,申定选取乐舞生之例。先是五年,定府、州、县学乐舞生,毎学例用六佾,额设三十六名,外加四名,以备事故,更替各州县考选本籍俊秀、通晓音律、娴习礼仪者充补,毎遇学臣按临,免其府县两试,由教官册送府县,叙入考案之后,申送院,试凭文録取,至是,更定各州县,于与考童生内略知文义者,取具邻族甘结,㑹同选官选补,送学臣察核,至学臣按临时饬令提调官按名考验,实系应试儒童略知文义者,方准充补,若系目不识丁者,即详明黜革,别行选取,仍将滥选州县学官察㕘议处。

申定考试童生覆试,仍用小学论题例,康熈三十六年定例考试童生用小学论。三十九年,改用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䝉一并命题。四十五年,仍定用小学论。雍正六年,改定论题用孝经。乾隆元年,定论题一道孝经与小学兼出。至是复定各省学政岁科两试及府、州、县试,于覆试时用四书题作时文,一篇外,仍用小学命题作论一篇,必通晓明顺,方准録取。

増设安西卫教授一员,甘肃口外、安西沙州、靖逆桞沟赤金五卫生员,向𨽻肃州学,至是以去肃千有馀里稽察难及改定,于五卫适中之安西卫,増设教授一员管辖。

九年,

命各省州县考取童生送院应试者,不必拘定额数。旧例,州县考取童生,送学政衙门考试,定有额数,康熈三十九年改定不必限额。本年礼部奏请仍照毎学入学额数,限定録送之多寡,以杜冒滥,得㫖允行,至是复奉。

上谕:「各处赴试童生多寡不等,若限以録送数目,恐有浮多于额外而摈弃不取者,即有不足于额中而强取充数者,未必俱当。况府州县録送去取全在学政,并无闗于入泮之数,应稍寛其途以鼓舞之,亦广育人材之道。嗣后仍照旧例,不必限定考送之额,但将文理不通者,摈弃不録,至二十三年又。

饬直省、府、州县考试,毋得滥行録送,俱著酌量按照地方人数,核实取録,以昭慎重」。

定甘肃、安西等五卫廪増额数廪増各三名。定直𨽻遵化州学,取进童生额数,遵化州升为直𨽻州,取进文童生十八名,武童生十五名。

定山东商籍廪増额数廪増各五名,定云南昭通等府州县学廪増额数,云南昭通二府学,镇雄州学,永善县学,并设廪増各八名。十年,令直省考验教职及应选教职人员,勿以限年勒休。先是九年,大学士九卿遵。

㫖议准以甲子年为始,毎遇乡试之后,令各省督抚学政,将应选教职人员,除学业堪以司教者,仍注册备选外,其精神衰惫无用者概给,以应得职衔,勒令休致,至该员轮选之时,仍令督抚照例验㸔考试,其不堪选用者,亦给以应得职衔,勒令休致,若年至七十,精力既衰,学业荒废,断难胜任,古人原有七十致仕之义,所有现任教职,令学政确查年岁清册,七十以上,即知㑹,督抚咨部,令其休致。嗣巡抚晏斯盛以岁贡年已七十,应否扣选,请㫖奉。

朱批:「古来申公伏生老,而𫝊经人之可用与否,未可以年齿论。譬如年逾七旬而强健者,亦不可铨选乎?未至七十而病惫、龙锺者,亦可姑容乎?惟当视其人之可用与否,以为去取,不当以七十为限,总在督抚,学政秉公,实心办理,庶有禆益至是。

上以此㫖未曾颁布各省,恐皆未㑹圣意,又上年乡试后验㸔教职老迈者,业去大半,特谕:「嗣后此例,不必毎科举行,候朕因时制宜,酌量降㫖,其恩㧞岁副及挨贡应用教职者验看之处,仍照旧例行,至该员临选,时给发文凭到日,仍加考验,必精力文艺,足胜司教之职,方准领凭赴任」。

又奉:

上谕:「国家设制科取士,首重者在四书》文,盖以《六经》精微尽于四子。书设非读书穷理,笃志潜心,而欲握管挥毫,发先圣之义藴,不大相迳庭耶我」。

皇考有清真雅正之训,朕题贡院诗曰:言孔、孟言大是难,乃古今之通论,非一人之臆说也。近今士子以科名难于猝获,或故为艰深,语或务为俳俪,语争长角胜风,檐𤨏院中偶有得售,彼此仿效,为夺帜争标良技,不知文风日下,文品日卑,有闗国家抡才大典,非细故也。夫古人论文,以浑金璞玊不雕,不琢为比,未有穿凿支离,可以𫝊世行逺者。至于诗赋掞藻敷华,虽不免组织渲染,然亦必有真气贯乎其中,乃为佳作。今于四书文采掇词华,以示淹博,不啻于孔、孟立言本意,相去万里矣。先正具在,罔识遵从,习俗难化,职此之故,自令其令各省督抚诸臣,时时训饬乡㑹考官,加意区择,凡有乖于先辈大家理法者,摈弃不録,则诡遇之习可息,士风还淳,朕有厚望焉。该部通行晓谕,中外知之。

定散给学租之法。旧例学臣散给学租,于各处考试,事竣,始据各学册报,给发其中,易滋弊端。至是,奉

上谕:「散赈于考试事竣之日,何如散给于士子云集之时,嗣后学政学官确查极贫,次贫造具细册,于按临之日投逓学臣核实,即于三日内逐名面赈,则贫生均沾实恵该教官等。如有滥开混报等弊,亦易查出㕘处。

申、严童生顶名冒考之弊,向来江蘓陋习,童生应试,率皆彼此通融互考。甚且有一人冒考数处,或多做重卷数名以为院,试时售卖之地者,事闻奉。

上谕:「各府州县皆有烟户册籍,诚于州县考试之时,童生报名查对烟户无讹,方许廪保填结,府考院考,俱令原保廪生识认,则冒籍顶名之弊,可除著督抚转饬所属实力奉行学政亦不时稽查,如有仍蹈前辙者,按律究治。至十二年,并议准寄籍之恩拔岁贡,及由俊秀寄籍之捐纳监生,并勒限三月,自首改归本籍。其现任教职内,有系本邑及邻邑之人,亦令呈明改归本籍,违者㕘革。

命顺天府、大宛两县寄籍者改归本籍,并申定儒童考试认保审音之例。凡现任京官及候选中式之进士、举人贡监生,与廪膳増附生员等,除入籍二十年,并无原籍可归者不议外,统以一年为限,具呈顺天府咨归本籍,仍报明吏、礼两部注册。其生员食饩挨贡,悉照本生年分次序。倘逾限不改,京官照规避例革职进士、举人、贡监生员,即行黜革。如该管官奉行不力,住俸一年。其直省大小官员由冒大宛两县籍贯出身者,亦呈明各该上司改归原籍,仍咨吏部存案逾限者,照例议处。至毎逢考试,大宛两县童生,令知县、教官将素行优谨之廪生,申送府丞查核,方准临期认保于府试审音,前该府丞移咨都察院满、汉御史各一员,㑹同审音。如有不合,究出情弊,即将本生廪保照变乱版籍,律杖革如受财冒保,计赃从重,教官婪赃者革职,交刑部计赃定罪。

申严直省生员欠考积弊,凡系病假生员,其上届开报者,下届果系游学未归,患病未痊,该教官查验确实,再行详请,展限一次,俟病痊回籍即送补考。如欠至三次以外,俱不准展限,竟行黜革。倘有扶同捏报不行,详请展限者,该学政严查将教官㕘处,以専责成。

十一年,定彚报开复除名案由册例。十二年,定四川岳池县学廪増各十名,额数十三年。

上谒

孔林广山东通省入学额数,奉上谕:「国家崇儒重道,尊礼先师,朕躬诣阙里释奠庙堂,式观车服、礼噐用,慰仰止之。思念鲁国诸生,素𫝊礼教,应加恩黉序,广励人才。山东通省入学额数,著格外,加思増广一次,府学大学増取三名,中学二名、小学一名,以广圣泽,以光文治。

定湖南永顺府县等学廪増各额数,永顺府学廪増各十名,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四县学俱设廪増各六名。

定云南镇沅等府县学廪增各额数,镇沅府学廪増各十名。普洱府学恩、乐县学黒白琅三盐井学均设廪増各八名。

十四年颁。

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于直省学宫:详见《太学门》十五年,増定广东鹤山县廪増额数,原设各十名,至是各増五名。

十六年,

上南巡江、浙。

命増本年江苏、安徽、浙江等处府州县学儒童入学额数,大学増取五名,中学増取四名,小学増取三名,举行一次,至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

南巡盛典,并如初例。

又奉:

上谕:「经史学之根柢也,㑹城书院,聚黉庠之秀而砥砺之,尤宜示之正学。朕时巡所至,有若江南之锺山书院、苏州之紫阳书院、杭州之敷文书院,各赐武英殿新刋十三经、二十二史一部,资髦士稽古之学。又定裁肇髙学政,归并广韶学政考试。

命各省甄别教职,所遗员缺,即以应授教职之选拔贡生充补。

减定山东胶州学,取进灵山卫童生额数,原定卫籍童生八名,至是减去三名。

増定四川、绵州等学取进童生额数:绵州取进十名,徳阳、罗江各六名,新津、双流、新繁、彭郫、崇宁各八名。

十七年,减定广西永宁州学廪増各额数,原额各三十名。至是裁减各十名。

増定四川、眉州等学廪増各额数,旧定、眉州学各十四名,青神、彭山二县学各八名,至是,均改设各三名,眉州取进童生十名,青、彭二县学取进童生各六名。

定考试生员儒童卷面,用经解印记之例,各学政按临之。初即将该提调册报,能对经解之生童,分别考试。其答不失指者,即于正试卷面,加以经解印记,以便阅卷时照例办理。

十八年,申定直省甄别教官例,定例各省教职六年俸满,该督、抚、学政公同甄别,堪膺荐举者,保题送部引。

见其年力衰迈者,咨部休致。至是奉上谕,嗣后教职,除有劣迹者随时㕘劾,外至六年俸满,堪膺民社者保题。其年尚强壮、精力未衰可以留任者,出具考语,送部引见。若准留任,俟六年再满,仍如是甄别。如年老人员,即著咨部休致。有愿来京引见者,照大计之例,该督抚声明给咨引见。至训导甄别之例,与教职同著为令。至二十二年,又定云、贵、川、广、福建、湖南、甘肃等省教职改为八年一次甄别保题。至来京亦不必専檄独行,听其从便结侣,请咨送部引。

见馀近省分,仍照旧例行。十九年,定安徽临淮乡学例。先是,江苏海门县裁归通州,以海门县学改为乡学童生,另额取进。至是,安徽裁汰临淮县归并鳯阳县援照海门乡学例,将临淮县生童另编为临淮乡学字様,取进额数及廪増出贡之处,悉照旧例办理。

二十年,奉:

上谕:「杨迋璋奏武生监生俱令教官督课约束一摺,言虽是而行之,则无实济不肖。生监或倚恃青衿,武断滋事,原属法所必惩。向来何尝不著为定例,令该教官一体管束。然以生监之众,安能责之一二?司铎微员,即文生系其専管,尚有防检不周者,是即屡定科条,仍属有名无实,何益之有?惟在该督抚等平时督率属员留心化导,一遇有作奸犯科之事,即随时黜究,以示惩儆。况生监等既为凡民之秀,果其读书自爱,自当优以礼貎。若乃干犯教令,甘蹈罪网,则其情视蚩蚩者为更重,又岂得専委司教而不力为振刷耶?近有县令徇纵劣衿加以处分者,正以地方官有整齐士习之责也。嗣后各督抚其严饬所属地方无论文武生监,俱令悉心体察。倘有不遵约束、恃符生事者,即行按法究治,毋徇私邀誉,视为具文。

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于直省、学宫详见《太学门》。二十一年,减定江南、金山卫学取进童生额数原额二十名,至是减四名。

定湖南、衡阳分设新县儒学各额数,衡阳原额取进童生二十名,今分设新县,将衡阳县学定为取进十名,原额廪増亦各分其半。出贡之年,两学轮贡一人,衡阳县学训导改为新县训导。

二十二年,清厘顺天冒籍生员,礼部议:准顺天学政庄存与条奏查出冒籍各生,暂请停其南北岁科两试,照定例一年,令本生自首至咨查原籍取结,往返难以一年为限,除已为查确取结者,听岁科乡试外,馀并停其乡试,以杜冒滥奉。

上谕:「此等冒籍生员即永停,乡试亦不为过,若未经杳明,遽准与试,必致仍多弊混著。将冒籍各生,停乡试一科,以便清厘,永杜冒滥」。

定广东、西宁、信宜两县学取进生童额数。时西宁、怀乡司属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等四都,既经改𨽻信宜县管辖,减去西宁学额,二名帚入信宜,因定岁科二试各以十名为额。

又申、定、蔚州训导管理乡学例,直𨽻总督方观承题,宣属文风,两蔚为盛,今蔚县裁归蔚州管辖,而读书士子不减于前,请将原住蔚县生童另编乡学字号,岁科两试取进额数,及考补廪増出贡之处,照旧办理。所有蔚州学正仍管本学事,其训导一员,専司乡学,另颁学记,以専责成」。部议应如所请,从之。

二十三年,又定江南阜宁、山阳、盐城等县学取进童生各额数。江苏学政李因培条奏将居住、山盐二县,现充阜宁县学诸生及应试子弟,清查改归本籍外,应将阜宁县学取进文童定为八名,武童六名,其阜宁原额应改拨山阳、盐城文童各二名,武童各一名,廪増亦应拨还山阳二名,作实廪实。増盐城毋庸改拨,所有阜邑改归本籍廪増,作虚廪虚,増照考案挨补。部议应如所请。从之。

定考试贡生改判为诗之例。先是,二十一年奉㫖,将乡㑹二场试题,改去表判易用五言八韵诗。至是,御史陈大复条奏各省选拔贡生二场,亦应改判为诗,部议应如所请,并议各省岁贡,亦应改判为诗。从之。

改定岁科两试文艺之例,向例生员,岁试作四书文二篇,经文一篇。冬日一书一经科试,作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时务䇿一篇。至是御史刘龙光奏请,岁试用一书、一经科试,用一书一策,不论春夏秋冬考试俱増试律诗一首,五言六韵学臣命题遵照乡试题定之例,期于中正雅,驯不许引用僻书私集。其应用韵本,令学政官备办,临期给发,以便士子检阅。部议应如所请,从之。

改定大名、元城等学取进童生额数及魏县为乡学各例直𨽻魏县,裁缺就近改并大名、元城二县管辖魏县原额十八名,武童十五名,内拨文武童生各二名。大名县原额文童十八名,武童十五名,内拨文、武童生各一名,俱归入元城县将。元城县学额定文童二十一名,武童十八名,大名县学额定文童十七名,武童十四名,其拨剩之魏县原额文童十六名,武童十三名。另编乡学字様考试取,进大名县训导一员,専管乡学事务。

増定江西、宁都直𨽻州学,取进童生额数定例,瑞金石城増额三名,内各减一名,拨给宁都州学,以宁都升县为州,不得仍分赣郡学额也。

二十四年,设簿稽查生监词讼,按季立簿,由学政印发各州县于自理词讼。及上司批查事件,内有生监属原告,或系被告者,将两造姓名简明,事由已结未结,按月登记两季申缴一次,听学政查核。如生监为人作证,系他人牵连,许本生辨明,免其开注。若系无故多事出身作证,即属不守学规,令地方官详明学臣,分别戒饬。

停止捐纳贡监,归各学教官管束之例。向例捐纳贡监,照依生员之例,一并归学。举报优劣,严加约束。至是以捐纳贡监,其途本杂教官职司训课,不能董率稽查,仍责成州县官约束。除犯细事应行戒饬者,仍会同教官面行扑责外,其馀事件,教官例不得干预。府州县仍遵例将犯案縁由申报督、抚、学政杳核至举报贡监优劣,学政临按时仍行照例掲报。

义奉。

上谕:「前因磨勘顺天等省乡试卷,见其中词句纰缪者不一而足,甚至不成文义,如饮君心于江海之语,于文风士习深有闗系,已降㫖宣谕中外,俾衡文作文者知所警惕,苐念别裁伪体,以端风尚固在,考官临时,甄㧞公明,而平时之造就渐摩,使士子皆知崇实黜浮,不堕揣摩,撏扯恶习,则学政责任尤重乡㑹,两试乃士子进身阶梯,而学臣于三年之前岁科考校评隲甲乙者,此日之生童,即可为他日之举人进士,所云正本清源,舍是无由也。为学政者,果能以清真雅正为宗,一切好尚竒诡之徒无从幸售,文章自归醇正,否则素日趋向纷岐,一当大比。为试官者鏁闱校拔,不过就文论文,又何从激劝而惩创之?且学政按临谒庙讲书,原与士子相见,非考官易书糊名暗中摸索者,可比文字一道,人品心术,即于此见端,自应随时训励整顿,务去佻巧僻涩之浇风,将能为清真雅正之文,亦可望为醇茂端谨之士,由此贤书释褐,足备国家任使,斯士子无负科名,而学臣亦不负衡文之任,但不得因有是㫖,徒以字句疵戾,易为磨勘指摘,遂専取貌似先正之文,于𫝊注无所发明,至相率而归于空踈浅陋,此又所谓矫枉过正,救弊适以滋弊,不独舆论,难诬一经,朕鉴察亦惟于该学政是问,今岁正学政受代之始,诸臣皆朕特简,各宜勉副兴贤,育才至意,著将此㫖,録于学政公署,并各府州县学明伦堂用资触目警心,而凡我多士,亦皆得审所就范,朕实有厚望焉。

二十五年,礼部议覆江苏学政李因培条奏清查屯卫事宜:一,查明该卫勲军屯军户口及坐落各县,责成该卫守备彚造戸口清册,分送学政司府,三处存贮,将来童生应试,持此核对,如有不符,即行剔除。一,从前民籍冒进生员,即令改归民籍,其子弟俱随父兄之籍考试,不得转辗混冒。一,卫籍考试,宜归卫守备,报名録送提调,转送学政衙门。该卫弊端,即令松江府查察,以専责成一童生既归録送,应令守备在该卫适中之地考试,以免童生䟦渉之艰,均应如所请行。至金山卫学廪増二十名,既经将冒籍各生改归,应将原额二十名内,拨出华亭、娄县、上海、南汇四学各一名外,再酌减四名出贡、年分,酌议三年一贡。其取进童生,先经二十一年,裁定十六名。今应再酌减四名,以十二名为定额。从之。

申严边省生童寄籍冒考之弊。先是粤西本地,应试无人,准其令外省及本省异府人入籍,嗣经冒籍纷纷,议准停止。至是,学政鞠恺奏:「粤西应试生童多系冒籍,现在严行查办,并请将已经冒籍入学各生,准照顺天冒籍生员,罚停乡试,一科例办理」。事下部议并。

谕此等冒考弊窦,在江、浙等处尚少,他如云、贵、川、广偏僻州县,文风稍陋,他省人或因父兄作幕,或因亲友贸易,遂尔乘便混考,皆所不免。并著各该学政留心查察,毋使滋弊。寻议冒籍各生,照例停科,以示警戒。并行知云、贵、川、广学政,遵照办理」。从之。

新设湖南永绥㕔学:先是二十四年湖南学政郑虎文奏,辰州府属之乾州、鳯凰、永绥三㕔,皆新辟苗疆、乾鳯二㕔,已于雍正十年设学取士人文,日开比隆内地,惟永绥建治稍后未经设学,请照乾鳯二㕔之例,一体设学经,部议督抚㑹同学政查明,实在情形,详悉妥议。至是,查覆该地民苗童生,肄业义学、颇通文义,堪以应试者二百馀人,应一体设学,其教职一员,以辰溪县训导管理」。部议应如所请,从之。

改定考试童生文艺之例,向例四书文二篇,经文一篇,至是裁去四书》文一篇,増试排律,以一书、一经一诗命题。

定直省学臣考试,无得割裂命题,并停止试卷解部磨勘之例。

二十六年,定义学归学臣考核之例。云南学政李中简奏:请嗣后各府、州、县义学教习,如系举人副榜、拔贡岁贡、文理本优者,聴各属延请册报外,其生员饬令该教官将文理优通,品行纯笃者,保送地方官,该印官覆加访核亲试,然后延请。仍令教官不时稽查,如有荒废、学课生徒游荡者,即行更换。其别途初学之辈,不许延请得。

㫖允行。

御制平定回部碑文于直省学宫,详见太学门,改并甘肃华亭所属生员入固原州学,以是时甘肃华亭县属之瓦亭驿、何家大堡改𨽻固原州,因将瓦亭驿、何家大堡等处文武生员俱改归固原州学。

二十七年,増减四川、茂州等州县童生入学额数,原定、茂州取进童生十二名,保县十二名,松潘八名,越嶲八名资州八名,眉州八名新宁四名。至是,学臣以茂州、松潘、越嶲、保县应考之人稀少,请将茂州、保县各减四名,松、潘、越嶲各减二名,酌加资州四名,眉州二名,新宁二名尚有二名,俟松潘等处人文稍盛,奏请増给,部议应如所请,从之。更定四川、茂州等州县廪増额数,茂州原额廪増三十名,减去十名,松潘、越嶲二十名各减去二名,保县二十名,减去六名,量加资州五名,眉州五名,新宁五名,馀五名,加于新宁所分之梁山县学,増设贵州荔波县廪増额。礼部议:准学臣汤先甲条奏,荔波县由广西改入黔省,尚未开设廪増,以致现在童生并无保结,应额设廪増二名,自乾隆二十八年为始。

定考列下等武生罚赎对读之例,礼部议准,江苏学政李因培条奏武生考列四等,全无文理,以之对读文生之卷。伊等亦自揣不能每多规避,请照文生不愿对读者,一体准其罚赎银三两,解交藩库,雇觅对读。至二十九年,更定五等,武生亦照五等文生罚,赎之例罚银六两,仍令解交藩司照例办理。

二十八年,定江西棚民入学,悉归土籍之例。先是雍正九年,定棚民另额取进之例,至是议准均归土籍考试,毋庸另立棚籍,以杜冒占。

二十九年,定四川、嘉定等府、县学廪増生员各额。先是,议准川陜总督尹继善题请新设嘉定、潼川二府学,各取进文童十五名,乐山、三台二县,原系州学,今改县学,应将原额廪増各三十名,内拨十名入府学。至是学政博卿额奏请嘉定、潼川二府各添廪増十名,部议应如所请,从之。

更定生员补考之例,嗣后随棚补考生员,即令本地府㕔同教官严加考试,将原卷钤印封送学政,毋令本生亲赍,另差门斗伴送补考。其随棚提调、考试补送,并迳由教官补送之处,概行禁止。又

颁发周易述义、诗义折中、春秋直解于直省学宫裁并,山西清源县改为乡学。例裁清源,归并徐沟县管理。其清源县学改为清源乡学考试生童。另编乡学字様,考试事宜,照旧办理。其考试武生,亦照文生童,一例办理。徐沟县训导移驻清源乡学,颁给徐沟县训导,管理清源乡学钤记。

定督抚委署教官咨明学臣例,嗣后教官缺出,毋论暂署委署督抚,均于委署时咨明学臣存案该员仍将到任日期报明。学臣备案。

定生员承袭土司规避考试之禁,嗣后土司由生员承袭者,自揣不能应试,准其告退。其愿应试者,饬令如期应试,不得托故避考,违者黜革。

销毁删本《礼记,湖南学政李绶奏:「嗣后専习礼记、生童,须读全经,不得仍以删本自欺。其现在坊间所刻删本礼记,饬令地方官出示销毁,已经刷印者,禁止贩卖,毋许存留」。部议准行。从之。

裁定山西平顺乡学例,裁平顺县归并潞城、黎城、壶闗三县管理。其原𨽻平顺生童准,另编平顺乡学字様。裁汰平顺学训导,仍留乡学,即𨽻潞城县管辖,仍给潞城县,管理平顺乡学钤记。

三十年,

上南巡。

诏増本年江苏、安徽二省分县选抜贡额定例选拔贡生,府、学二名州县学一名,江苏、安徽二省有分设各县,仍于新、旧两学中彚拔一人,贡入成均肄业。至是

上念分设各邑,版籍既繁,胶、庠亦盛,两学合取一人懐才者,未免拘于常格。

特加恩将,分设各县,于本年选拔时,每学各取一人。又

颁发

御制诗初集二集

御制文初集各一部,于直省减定四川䕫州府学廪増额数。先是,雍正十二年,额减取进生童名数,廪増额缺,未经议裁,至是学政以该学人文与四十名,廪増额缺不能相称,请定为三十四名,其馀六名裁汰,部议应如所请,从之。

陜甘总督杨应琚奏甘省兰山书院延请丁忧在籍之府丞史茂来主讲席。

上以回籍守制之员,竟居省㑹书院,教授生徒与地方官应酬,则与居官无异微,特人子之心难安,亦无以为多士表率。

谕曰:「督抚有维持风教之责,缙绅积学砥行之儒足备师资者,谅不乏人,何必令丁忧人员腼居讲席?是应聘者固不能以礼自处,而延请之地方大吏亦复不能以礼处人,于风化士习微有闗系,恐他省不无类此者,特为明切晓示通谕之。

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一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