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百三十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经籍考》二十

类书 艺术 道家 释氏 神仙钦定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

康熈四十九年,大学士张英等奉敕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几务馀暇,博涉艺林,毎览一书,必尽其全帙。沉潜往复,既得其始终,条理精义之所存,而文句英华,亦常读之矣。尝谓古人政事文章虽出于二,然文章以言理政事,则理之发迩而见逺者也。岂仅以其区区文句之间,而可以自命为学术乎?自六朝乃有类书而尤盛于唐,此岂非求之文句之间者哉?虽然理之所寓,于斯萃焉,弗可废也。昔者孔子之系易也,曰方以类聚,又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于诸卦则曰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盖以天下古今事物之理毕具于易,而易之为书。因理象物,因物徵辞以断天下之疑而成天下之务者,各从其类以明之。然则类书之作,其亦不违于圣人立言之意欤。书之最著者,《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帖杜氏《通典》,宋明以来撰者寖广。若博而不繁,简而能核者,抑亦鲜矣。独俞安期《唐类函》颇称详括,大抵祖述欧阳询之类聚,稍删存《书钞》、《初学记》、《白帖通典》而附益之。安期,明人也,而曰《唐类函》者,以其皆唐辑也。既缺宋以来书,而唐以前亦有脱漏者。爰命儒臣,逖稽旁搜,溯洄往籍,网罗近代,増其所无,详其所略,参伍错综,以摛其异,探赜索隠以约其同,要之不离乎以类相从,而类始备焉。书成,计四百五十卷。夫自有类书,迄于今千有馀年,而集其大成,可不谓斯文之少补乎。学者或未能尽读天下之书,观于此而得其大凡,因以求尽其始终条理精义之所存,其于格物致知之功,修辞立诚之事,为益,匪浅尠矣。等谨按:明俞安期撰集,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孔六帖》诸书,以其为唐人所述,题曰《唐类函》。六朝以前遗文旧事,颇存梗概,至武徳、贞观以后,词章仅见数篇。盖当时七子倡复古之说,相戒勿读。唐以后书安期在明之季,号称积学,犹持七子之绪论。然唐人搜辑旧闻,不遗隋、魏,即宋时太平御览》亦著三唐。况类书之作,要使古籍散亡,藉以存什一于千百,非徒为诗文𨽻事而设,则何必更限以时代,转令千馀年文献无徵乎我。

圣祖仁皇帝乙夜观书,广为紬绎,因命词臣博采元明之文章事迹,并安期所编,㑹成巨制,百川归海九金。

就熔自有类书以来,未有若兹之宏博富丽者也。御定《佩文韵府》一百六卷。

康熈五十年,大学士张玉书等奉敕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万几在御,日昃宵分,未遑自逸,时当燕闲不辍,问学群经,子史诵其文而晰其义矣,以至百家之书,凡可以禆世教、励民风者,修明补正,罔使阙遗,尝谓韵府群玉、五车韵瑞诸书,事系于字字,统于韵稽古者近而取之,约而能博,是书之作,诚不为无所见也,然其为书简而不详,略而不备,且引据多误,朕每致意焉,欲博稽众籍,著为全书,爰于康熈四十三年夏六月,朕与内直翰林诸臣亲加考订,证其讹舛,増其脱漏,或有某经某史所载某字,某事未备者,朕复时时面谕,一一増録,渐次成帙,犹以故实,或未极博,于十月复命阁部大臣更加搜采以裒益之,既有原本増本,又有内増外增,将付剞劂矣,名曰佩文韵府,随于十二月开局武英殿,集翰林诸臣,合并详勘,逐日进览,旋授梓人,于五十年十月,全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馀页,囊括古今,网罗巨细,韵学之盛,未有过于此书者也,书成诸臣请序朕念,自初至今,经八年矣,厯寒暑之乆,积岁月之勤,朕于此书,政事之暇,未尝惜一日之劳也。朕又尝谕诸臣,从来著一大书,非数十年之功不能成,今数年以来,所成大部书,凡十有馀种,若非合众人之力,岂能刻期告竣,故念先后预事诸臣,皆命列名其中。兹序佩文韵府,因备记编,撰之始末,遂及修集诸书之大指,以见成书之不易如此。

等谨按《类书》之分韵隶事,昉于唐颜真卿之《韵海镜原》二百卷,惜其书不传。今惟《韵府群玉》、《五车韵瑞》等书盛行于世,而舛讹疏漏之处,或不免焉。我

圣祖仁皇帝特诏儒臣,重加纂辑,延阁广内之储,搜罗遍焉。前列韵藻,凡皆阴氏、凌氏之书所已録者也后。

则别标増字,则两家所未録者也。分𨽻之字,由少而多,又各依经、史、子集序次秩如,或一语而诸书互见者,则先引最初之书,而其馀以次注于下,又别以事对摘句,附缀于末。

《御定韵府拾遗》一百十二卷康熈五十五年,刑部侍郎张廷玉等奉敕撰。

等,谨按《佩文韵府》既成,特命搜竒抉秘,复辑是书。其分韵𨽻事,悉凖前编,而所补之例则有四焉:一曰前编》。所有之字,则惟増韵书。

之音切:一曰前编未收之字从他韵増入者,则兼注音义,一曰文句典故,前编未及载者,谓之补藻,一曰前编已载,而复加注谓之补注。清词丽句,搜采靡馀,无只字之憾,信乎学海朝宗,不遗涓滴也已。

《御定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康熈五十八年工部侍郎吴士玉等奉敕撰。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我皇考徳秉生知,学深稽古,万几之暇,披览简编,自六经、诸史以逮诸子,百家莫不探其本源,穷其阃奥。又令词臣纂集群言,广稽博采,丹黄甲乙,荟萃成编,所就者非止一书,所録者动盈万卷咸秉。

宸衷之厘定,并为秘府之珍藏。又以自古类书,或以事而相从,或以韵而相次,因循故辙,讹伪相沿乃。

命儒臣纂修骈字,类编一书,字从所统,若律吕之有元声,类以字分。如百川之归大壑,提纲挈领,义例灿然,首天地而时令次之。次山水居处而珍寳数目又次之。次方隅采色器物,而草木鸟兽虫鱼人事又次之。部分则简而不烦,取材则博而能要。极词坛之玮丽,创类苑之奇,观朕景仰。

前徽钦承丕绪,如子史精华图书集成》等书,悉遵先志,分命臣工,夙夜校雠,并皆竣事。而骈字类编亦以今秋告成,记曰:「比事属辞」,葢骈之义也。易曰:「方以类聚,则类之始也,今字则从骈,义虽不同而不妨于并列,编则从类,事虽互见,而不至于混淆。于是乎乾坤之藴,民物之繁,大备于一书之中,而蔚然萃群书之秀矣。洪惟我皇考盛徳际,天地大业,照古今,述作上继,夫圣明文章,悉归于性道。是书之成,岂徒为艺林之盛事而已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无器之非道也。爰书大意,弁之简端,庶几以学务时敏之思,为绍庭陟降之志云尔。

等谨按《韵府》、《群玉》、《五车》、《韵瑞》等书,皆取落脚字为韵,从未有以起头字,编次成书,俾之互相,为用者我。

圣祖仁皇帝韵府既成,旋以尾字同韵,必更以首字同韵者相为经纬,爰辑为是编。凡分十有二门,曰《天地》。

曰时令,曰山水,曰居处,曰珍寳,曰数目,曰方隅,曰采色,曰器物,曰草木,曰鸟兽,曰虫鱼。又补遗一门,曰人事,标首之字凡一千六百有四。每条所引,以经史子集为次,仍仿韵府成例也。至引书必著其篇名,引诗文必著其原题,或一题而数首者必著其为第几首,俾检阅者得一览而知,不徒泛为捃摭务博而已。

《钦定子《史精华》一百六十卷康熈六十年,工部侍郎吴士玉等奉敕撰。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恭惟皇考圣祖仁皇帝天纵聪明,秉上圣之姿,而垂意典籍,勤于稽古。

御极六十馀年,万几之暇,披览卷帙,不辍寒暑。巡幸所至,必以缃素自随。逮于耄龄,精研不倦,延阁广内之藏,搜讨无遗。所谓好古敏,求多学,而一以贯之也。欲以编辑成书,嘉惠天下后世嗜学之士。

特命开书局于武英殿,召集词臣厯岁修纂,每成数卷,即上呈。

御览

亲加指示,前后所成,充溢册府,而子史精华之纂为最。后朕缵绪之初,尚未告竣敬承。

先志俾就厥功,综观大凡,其部三十,其目二百七十有九。自天文地理、帝徳、王功、礼乐、兵刑之大,人伦、日用之常,以及九边之殊域,二氏之异教、方术、技艺之巧,草木鸟兽之蕃,门分类别,条理具备,而采掇子史,芟芜撷秀,甚有禆于学者。葢士之向学,通经为先,而博及于子史,固不能若穷经之専。一惟揽其精华而识之弗忘,俾考古者于兹寻其绪,则无虑于简牍之繁,绩文者于兹取其材,则有助于翰墨之富,用力甚简而成功已多,是圣祖皇帝垂教无穷之至意也!剞劂既毕,展阅全编,敬为叙引,昭示乆逺,用缀于篇端。

等谨按:是编部分三十天地帝王皇亲岁时礼仪、设官政术、武功边塞、伦常品行、人事乐、释道灵异方术、巧艺、形色、言语、妇女、动植、仪饰服饰、居处产业、食馔、珍寳器物,凡治统道统之大品物名象之微,罔不赅备,而又详为分注,端绪秩,如于子史两家,诚披沙而见寳矣。

《御定分类字锦》六十四卷康熈六十一年,翰林院编修何焯等奉敕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司马相如云: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葢言词赋,虽雕虫末技,亦必掞藻敷华,饰琢其章句,然后文质相宣也。朕山庄避暑,𢽟几之暇,以翰墨自怡,而卷帙充积,广博鲜要。爰命何焯、陈鹏年等荟萃经、史、子集,下至说部诸书,采择其字之丽雅者,别为四十门、六百一十八类。每类又分成对备用,共六十四巻。名曰分类字锦,阅三载编纂告成。朕惟日星辉耀,云霞绮驳,天之锦也。山川峙流,草树葱郁地之锦也。观文察理,礼定乐兴,帝王之锦也。若夫相如所云,乃锦之肤寸者耳。然对偶本于阴阳,音声协于律吕,古文人骈织之功,又乌可废哉?是书也,子夏所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等谨按《𨽻事纂言》,列为对偶。徐坚《初学记》中即有此体。有唐文士,遂以精敏为工。第丹青杂俎,典册纷繁,博采恒难,骈罗未惬。是书纂合丽句,荟成巨编,凡四十门。剪裁则华实兼收,配𨽻则铢两悉称。或玉屑珠英,可供文藻,而单词片语未易骈连者,各依字数附缀于末,谓之备用于此见。

石渠天禄之珍藏者,诚众美之毕萃也。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

雍正三年,户部尚书蒋廷锡等奉敕校。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钦惟我皇考圣祖仁皇帝聪明睿知,亶生知之质,而又好古敏求,孜孜不倦。万几之暇,置图书于左右,披寻玩味,虽盛暑隆寒,未常暂旷,积数十载之乆,研综古今,搜讨殆遍,屡命儒臣,宏开书局,若周易折中,发四圣之微言,朱子全书,会群儒之奥,义皆禀自。

睿裁复。

躬加校定,若律厯渊源,推轩皇之神策,叶虞代之元声,皆亲行指授,以天纵之能,而凖于仪器,凡注经考史、选诗论文,以及博闻多识之资所,纂辑雕镌,充溢于内府删述之功,嘉恵无穷,称极盛矣。而又以为未揽其全,乃命广罗群籍,分门别类,统为一书,成册府之钜观,极图书之大备,而卷帙浩富,任事之臣,弗克祗承,既多讹谬,每有阙遗,经厯岁时,乆而未就,朕绍登大寳,思继。

先志特命尚书蒋廷锡等董司其事,督率在馆诸臣,重加编校,穷朝夕之力,阅三载之勤,凡厘定三千馀卷,増删数十万言,图绘精审,考定详悉,书成进呈。朕览其大凡,列为六编,析为三十二,典其部六千有馀,其卷一万,始之以厯象观天文也。次之以方舆,察地理也。次之以明伦,立人极也。又次之以博物理。学经济,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治国乎天下之道,咸具于是矣。惟我

皇考法天行之刚健,协坤徳之含宏,察于人伦,明于庶物,尊六经而礼先儒,厘六官以敷大政,故是书之成,贯三才之道,而靡所不该,通万方之略,而靡所不究也。我皇考金声玉振,集五帝、三王、孔子之大成,是书亦海涵地负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前乎此者,有所未备,后有作者,又何以加焉?敬藏石室,寳垂乆逺,用叙其本末,缀于篇首上以彰。

皇考好学之圣徳,右文之盛治,并纪朕继志述事,兢兢业业,罔敢不钦。若于

丕训云尔。

等谨按是书分六彚,编三十二典,首厯象彚编为典。四曰乾象典,二十一部,岁功典四十三部,厯法典六部,庶徵典五十部。次方舆彚编为典。四曰坤舆典,二十一部职方,典二百二十三部,山川典,四百一部,边裔典五百四十二部。次明伦彚编为典。八曰皇极典三十一部,宫闱典十五部官,常典六十五部,家范典三十一部,交谊典三十七部,氏族典一千六百九十四部人,事典九十七部,闺媛典十七部,次博物彚,编为典。四曰艺术典、四十三部神异典七十部,禽虫典三百十七部,草木典七百部,次理学彚编为典四:曰经籍典,六十六部学,行典九十六部,文学典四十九部字,学典二十四部,次经济彚编为典。八曰选举典二十九部,铨衡典十二部,食货典八十三部,礼仪典七十部,乐律典四十六部,戎政典三十部,祥刑典二十六部,考工典一百五十四部,通六千一百九部,凡一万卷。典制纪略无卷数

孙承泽撰。承泽见《经类》。

等谨按,承泽熟于典故,是编广徵博引,颇资考核,然体例不免龎杂。

《经世篇》十二卷

顾炎武撰炎武见经类

等谨按是书颇近埸屋策料,葢应科举者钞撮类书为之,而托名于炎武耳。

《考古类编》十二卷

柴绍炳撰。绍炳见经类。

绍炳《自述》曰:此书取便童䝉比于《小学绀珠》之类,《广群辅録》六巻

徐汾撰。汾字武令,钱塘人。王晫《今世说》曰:「汾喜著书,苦无由得钱为楮翰,常于破几上起草、束麻濡煤以作字。

等谨按:陶潜《圣贤群辅録》,乃后人假托为之,此编补续,尤未免冗芜。至明代七才子、十才子之目,乃系词人标榜,亦妄载之,则苦于编摩,而短于裁别矣。

二酉彚,《删》二十四巻

王训撰。训字敷彛,安邱人。顺治丁亥进士。《古今疏》十五卷。

朱虚撰。虚字邵斋,号可庵,又号介庵,曹州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绍兴府知府。

《政典彚编》八巻

王芝藻撰《芝藻见经类》。

《三才藻异》三十三卷

屠粹忠撰。粹忠号芝岩,定海人。顺治戊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三才彚编》四卷

龚在升撰。在升字闻园,嘉善人。顺治己亥进士,官苏州府推官。

《教养全书》十一卷

应撝谦撰。撝谦见经类。

等谨按是书之例,略仿马端临《通考》,特改分选举、学校、治官、田赋、水利、国计、漕运、治河、师役、盐法十考,而多载明代掌故,间附己见。议论亦醇韵粹》一百七卷。

朱彛尊撰。彛尊见经类》。

《宫闺小名録》四卷,《后録》一卷尤侗撰。侗见《史类》。

格致《镜原》一百卷

陈元龙撰。元龙字广陵,海宁人。康熈乙丑进士,厯官文渊阁大学士,谥文简。

《编珠补遗》二卷 《续编珠》二卷髙士竒辑。士竒见经类

等,谨按徐乾学序,谓编珠四卷,隋大业中著作佐郎杜公瞻奉敕撰。凡十四门,门各有类,惟取其事之切于用者,故卷帙不多。考《隋经籍》、《唐艺文》二志并无此书,他书録亦皆不注。士竒偕乾学奉命校勘,阁中书得之,已逸其后二卷。士竒博采故实,以补其阙。又广其门类之未备者。

《古事苑》十二卷

邓志谟撰。志谟字景南,饶安人。《行年録》无卷数

魏方泰撰。方泰字日乾,号鲁峰,江西广昌人。康熈癸未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

《石楼臆编》五卷

周纶撰。纶字鹰垂,江南华亭人。康熈中官国子监学正。

《五经类编》二十八卷

周世樟编世樟字章成,太仓人《古事比》五十三卷。

方中徳撰。中徳字田伯,桐城人。《典引辑要》十八卷

丁昌遂撰。昌遂字秀崖,怀宁人。《读书记数略》五十四卷。

宫梦仁撰。梦仁字定山,泰州人。康熈戊戌进士,官至福建巡抚。

《花木鸟兽集类》三卷

吴寳芝撰。寳芝,石门人。

《广事类赋》四十八卷

华希闵撰。希闵字豫原,无锡人。康熈庚子举人,《根黄集》十巻

杨文源撰。文源,长泰人。

等谨按是书,排纂三《礼》之文,分律吕、封建、井田、学校、祭祀为五门。每门之中,各具子目。其曰根黄」者,葢取黄锺为万事根本之意。

《三体摭韵》十二卷

朱昆田撰。昆田字西畯,秀水人。《文献通考节贯》十卷。

周宗濓撰。宗濓见儒家类考古略》八卷。 《考古原始》六卷王文清撰。文清见经类。

《春秋经传类聫》无巻数

王绳曾撰。绳曽字武沂,无锡人。雍正庚戍进士,官扬州府教授。

绳曽自序曰:宋徐晋卿有《春秋类对赋》,拘于声韵,选词难工,事弗类从,犹如野战,乃犹入经解,得与诸家,炳如列星,并垂不朽。兹编分《类彚集,聫为骈体,以便记诵。宁律不谐,不使句弱,宁句不工,毋使语俗。开府之长,庶几有取乎?

《杜韩集韵》三卷

汪文柏撰。文柏字季青,号柯庭,嘉兴人。官兵马司指挥。

《古今记林》二十九卷

汪士汉撰。士汉见杂家类。士汉自述曰:「此书义例有二:一纪淑慝以示劝戒,一搜瑰琦以资见闻。

《古学捷録》十卷

陈应麟撰。应麟原名应明,字缙英,莆田人。《读古纪源》九卷。

何懋永撰。懋永字念修,山阴人。《经济宏词》十二卷

汪学信、汪以时同编。学信字四如,以时字太易,新安人。

《唐句分韵初集》四卷,《二集四卷,《续集》二卷,《四集》五卷

马瀚撰。瀚字炎州。顺天人政谱》十二卷。

朱栗夷撰。栗夷字心庵,山阴人。《是庵日记十四卷。

杨拥编拥字蔚芝,号是庵,爵里无考。《例》略曰:是编㑹心即録,叙次不伦,挂漏孔,多体殊。《握要类书纂要三十三卷。

周鲁撰。鲁字南林,无锡人。《骈语类鉴》四卷。

周池撰。池见《史类》。

右类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康熈四十四年,礼部侍郎孙岳颁等奉敕纂。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书者,六艺之一:昔柳公权言心正则笔正,程子谓作字须敬,即此是学。葢以纪事载言,行之天下,垂之乆逺,书诚重矣!夫书以传其意而画以肖,其形事若不相侔,其义有可连类而并论者焉。苍颉、史皇以来,厯代载籍,多能道之,而时数相推,材智间出,繁重者变而之简易,朴拙者渐而之巧丽,亦天地自然之理也。其初古文继为篆𨽻,而今之所谓真书、行草三者,实权舆于斯矣。然三者皆肇兴于汉,逮夫魏、晋,去古未逺,多见古人篆𨽻,故锺繇书有其遗法,而王羲之踵美垂徽,祧前启后,士林所称,以为归极矣。若图画之事,始自秦、汉,盛于六朝,其间作者辈出曹、卫、顾、陆,擅能于前,董展、孙扬,流声于后。隋有何、郑,唐则阎呉,大抵皆画佛像人物,下笔辄依故事,迨气韵之超极,于泼墨、写生之精,穷于没骨而画之变尽焉。朕万几燕闲,披览典册,间临书家名迹,每观前代纪録、书画诸书,种类错互,漫无统纪,遂即佩文斋所有者编辑之,使各以类相从为一百卷。凡书画之源流古今,工于此者之姓氏,以至闻人之题䟦,厯代之鉴藏,悉备考而慎其择,亦可谓详且尽矣。昔唐太宗好书,亲序王羲之传,自以为心慕手追,而当时内府之图籍,亦号最盛,迄于今日,流传者日逺日少,晋、唐已为隆古,而况前此者乎?然溯流者必穷其源,习今日之书,而不推本于篆𨽻,亦犹齐末之观也。故上自苍颉、史皇,下暨近代皆列焉。朕于书画偶有题䟦,检出数十,则以为一卷,从诸臣之请也。要之,尚稽曩昔,用以摅适性情,泳陶清暇,附于古圣人游艺之意,并为世之嗜古者树毫楮之表凖,宏考索之㫖趣,则牙籖万卷之中是编其亦可以永传也夫。

等谨按书画之品,昉于齐、梁,唐张彦逺撰《法书要録》、《厯代名画记》自谓家世藏法书名画,李绰《尚书故实》亦亟称之。嗣后收藏鉴识家,记载日繁。大抵就所见闻,品题真伪。若考证之资,固未能赅备也我。

圣祖仁皇帝万几馀暇,翰墨怡情,御制《书画题䟦。

奎章炳耀,云汉昭回,乃复诏辑中秘之藏,分门列目,博采旁搜,订为兹谱,首论其艺,次传其人而。

宸翰之所品评,故府之所题识,以及名人手䟦,审定真赝者,咸著録焉。

《秘殿珠林》二十四巻

乾隆九年,刑部尚书张照等奉敕编。

等谨按:晋、唐以来书家所缮经典,杂列法帖,邓椿《画继》分八目,亦以仙佛鬼神为首,然均未尝别为一书也。我

皇上以二氏之教,畛域攸分,爰敕内府,所藏书画,有闗于释典、道籙者,别为编録,体例精详,巻端首载。

三朝宸翰。

皇上御笔,次列厯代名人书画,而凡印本、绣线、刻丝之属,以类附焉。次为臣工书画。次为石刻木刻经典语録、科仪及供奉经像三藏,旁罗七籖,并列金题玉躞,真有出于寻赏鉴之外者已。

《石渠寳笈》四十四卷

乾隆九年,刑部尚书张照等奉敕编。

等谨按书为游艺画,属考工古,未有所谓専门名家也。东汉以来,始以笔法为能事。至书评书断、画品画记,综甄益精,纪载日夥。六朝、三唐,代有传人。其于名姓品第,收藏著録,题䟦古迹,辨别真伪,或限于一家之见闻,或误于一时之鉴别。迄未能罗厥众美,勒为鸿编。惟我

皇上摛藻为春尺,素寸笺天工黙契而内府藏弆者,复多人间所未睹。储积日富,品鉴弥精,勤政之馀,萃成钜帙,其次序先册,次卷次轴,其记载则先书后画,先分后合,以及款式髙广,印记题䟦,胪载既详。而

列圣宸章

几馀寳翰,尤炳、耀于册府之中,允为艺林之盛事也。已《庚子销夏记》八卷。 《研山斋图绘集览》三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经类》。

等谨按:承泽品行,士论薄之,而于鉴别书画实别具只眼。退居后,尝于夏日録所藏墨迹,画卷石刻及所见他人处者,为之评隲。考据详明,名曰《销夏记图。绘集览》三卷,成于年八十二时。其文多具销夏记中以有其子炯所补。且间有同异处,故附録于后。别有墨迹集览法书集览》四卷,则全与《销夏记》同,无庸复载。

《无声诗史》七卷

姜绍书撰。绍书见杂家类。李光映《序》曰:是书出于郡城,项氏因多讹脱,乃校定重刻焉。

《书学彚编》十巻

万斯同撰。斯同见《经类。

等谨按斯同録,厯代善书之人,凡一千五十四,搜罗既博,考证亦精,由其邃于史学也。

《画法年纪》一卷

郭础撰。础字石公,江都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顺徳府知府。

《绘事备考》八巻

王毓贤撰。毓贤字星聚,镶红旗汉军人,官至湖广按察使。

等谨按,毓贤吏治精敏,而案牍之暇,不废赏鉴。是编先撮録诸家画法为总论。次取古来画家姓名事迹,以时代分序。上自轩辕,下至北宋,虽祖述张彦逺《厯代名画记》、夏文彦《图绘寳鉴》二书,而搜辑详赡,一览周知,谓之青出于蓝可矣。

《书法正传》十卷

冯武撰。武号简縁,常熟人等。谨按:武为冯班从子书学,颇有渊源,此其年八十一时所作。阅厯既深,论断亦颇可据。

《江村销夏録》三卷

髙士竒撰。士竒见《经类。

《式古堂书画彚考》六十卷。卞永誉撰。永誉字令之,镶红旗汉军人。官至刑部侍郎。

王士祯《居易録》曰:卞中丞永誉,贻书《画彚考》六十卷,凡诗文题跋悉载,上溯魏、晋,下迄元、明,所收最为详博。

《南宋院画録》八卷

厉鹗撰。鹗见《史类》。

《六艺之一録》四百六卷,《续编》十二卷,倪涛撰。涛见经类。

等谨按此编上下二千年,裒辑最富。其为例凡六:曰金器款识,曰刻石文字,曰法帖论述,曰古今书体,曰厯朝书论,曰厯朝书谱。溯其源不遗其流,观其通,亦穷其变,诚书家之统会,艺圃之渊林也。草韵彚编二十六卷。

陶南望编。南望字逊亭,上海人。《石村画诀》一卷

孔衍栻撰。衍栻字石村,曲阜人。《厯代画家姓氏韵编》七卷,顾仲清撰。仲清字咸三,号松壑,嘉兴人。烟云过眼録》二十卷。

周在浚撰。在浚见史类。

髙兆跋曰:「综计平生所闻见,以欣赏之情,具书画之识,谓今人皆及古人,曹吴闗荆,一顾再顾,不复累心,惟于幽人词客,故老贫交,㫁练残楮,皇皇岁月,若寝食不暇耳!

《小山画谱》二卷

邹一桂撰。一桂字小山,号让乡,无锡人。雍正丁未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等谨按:一桂所画花卉,得恽寿平之传。此编论画花卉法,皆酌采古人微论,而知天知地、知人知物之说,则未经人道者。宜其以绘事之微,上邀宸赏,非偶然也。

《传神秘要》一卷

蒋骥撰。骥字赤霄,号勉斋,金坛人。《汉溪书法通解》八巻

戈守智撰。守智字达夫,平湖人。《国朝画徵録》三卷。 《续録》二卷张庚撰。庚见史类。

庚自序》曰《録》

国朝之画家,徵其迹之可信者著于篇,凡画之为庚所寓目者,以鄙见论著之。或闻诸鉴赏家所称述,而未徵其迹,概从附録。创始于康熈后壬寅,脱稿于雍正乙卯,又精意识一卷,记所见古画而以论画终焉。

《月湖读画録》一卷

王梁撰。梁,震泽人。

《艳雪斋书品二卷,画苑二卷,笔墨纸砚谱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右艺术类书画。

《操缦録》十卷

胡世安撰。世安见《经类》。

《松风阁琴谱》二卷,《抒怀操》一卷程雄撰。雄字云松,休宁人。等谨按雄尝学琴于韩昌,因取闽人庄臻凤原谱重加订正,宫梦仁、祁豸佳皆为之序。抒怀操三十调,皆取时人之词,谐以为谱,并付梓而行之。《溪山琴况》一卷。

徐谼撰。谼,太仓人。

《琴学心声》一卷

庄臻凤撰。臻凤号蝶庵,《江宁人琴谈》二卷

程允基撰。允基字寓山,徽州人。琴学内篇一卷,外篇一卷。曹廷栋撰。庭栋见经类。

庭栋《自序》曰:栋撰《琴学内篇》,以律合琴,即以琴证律,而知正律之外,必有变律还宫、五声必取半律,实出于琴声清浊之自然,而与蔡氏新书有互相发明者。若夫以十分定半律以九寸为虚数,则与蔡氏微有不符。至于取应必兼三节,定徽俱出均分,制弦则巨细同归,律位,则分寸各具固。新书所未备,亦汉、唐以来诸书所未论及也。外篇荟萃古今琴说,妄以已意。按其是非,非敢讥议前人,葢不如是,无以明其理之必然,与其用之变化也。右艺术类琴谱》。

《印存初集》二卷,《印存元览》二卷,胡正言篆。正言字曰从,海阳人。前明尝官武英殿中书舍人。

等谨按古人摹印之法,以端重为宗。明文彭、何震二家篆刻最著。然彭喜秀雅而伤于妩媚,震尚苍劲而故示圭棱,其末流均不能无失正言,以摹印名于时颇能矫两家之弊。是编乃其印谱。朱印者为初集,墨印者为元览。凡名字印十之八,斋阁印十之一,镌成语者十之一。

《印典》八卷

朱象贤撰。象贤号清溪,呉县人。白长庚《序》曰:《印典》,引宋王基《梅庵杂记》、《蜗庐笔记》、叶氏《游艺杂述》,元宋无《考古纪略》、四书皆得之檇李、曹氏钞本,为诸家所未见。

右艺术类篆刻。

等谨按汉艺文志曰:道者秉要,执本清虗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有合于谦让之义,自神仙之流,赤松子、魏伯阳以炼养之术著卢生,李少君以服饵之方传,淮南鸿寳秘炼丹铅,北魏谦之诀,传斋醮以逮张鲁、杜充庭辈。又以符籙科教为事,异轨殊趋,源流不一,要于清净无为之㫖,益背而驰,此与老、庄之学所以不容混为一也。今仍马考之旧,仍析道家神仙为二。至释氏一门,昉于阮孝绪七録,而阮録本列神仙之上。四库全书已师其例,今亦谨遵编次焉。

《御定道徳经注》二卷

顺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御撰。

世祖章皇帝御制序曰:朕闻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于身,故其徳为𤣥徳。而其言为圣,言老子道贯天人徳,超品彚著,书五千馀言,明清浄无为之㫖,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尝观其告孔子曰:为人子者无以有己为人臣者无以有己,而仲尼答曽子之问礼,每曰:吾闻诸老耼岂非以人能清浄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乎?犹龙之叹,良有以也。自河上公而后,注者甚众,或以为修炼,或以为权谋,斯皆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开元、洪武之注,虽各有发明,亦未彰全㫖,朕以圣言𤣥逺末学多岐,茍不折衷以理,恐益滋讹误,用是博叅众说,芟繁去支厘为一注,理取其简而明辞,取其约而逺,未知于经意果有合否。然老子之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是注也,于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或亦不相迳庭也,爰序诸简端,以明大㫖云。

等,谨按司马迁谓河上丈人通老子而不称其有注,《汉书艺文志》亦仅载其书,未以注闻。自《隋经籍志》以下,注其书者始众魏王弼、宋苏辙、元吴澄,明焦竑之流代,有言诠徵诸典籍,诚以道徳五千馀言,特揭无为之㫖,实足发人忠孝敬顺之思,迥异于他子书之偏驳也。然注释滋多,谬悠日甚。我世祖章皇帝知化穷神,深明奥㫖。

亲洒丹毫,撰为此注。大学士成克巩等承命编校,辟诸解之虚无,析群言之淆乱,使人知老子之教,不外寻常日用之间,于以返朴还淳涤,瑕荡秽夫。

是以于万斯年,永臻宁一之休也。

《老子说略》二卷

张尔岐撰。尔岐见《经类》。

尔岐《自序》曰:「流览本文,读有未通,辄以己意占度,稍加一二言于句读隙间,觉大义犁然回视诸注,勿计不能读,亦已不欲读矣。

古今南华内篇讲録十卷。不著撰人名氏。

等。谨按,是编《题林屋洞藏书》,以郭象注为今本,以向秀注为古本。然秀注虽间见于陆徳明《经典释文》,至陈振孙作《书録解题》,已称亡佚,又何从而见其真本。至于《南华》之名,不知为唐天寳所尊,而疑为郭向所加,则其人考古之学,亦可见矣。《阴符经注》一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经类。

南华评注无卷数

张坦撰。坦字方平,号一庵,泰安人。坦自序曰:「广求古注数十馀家,采其简当,删其繁芜。又叅以己意,为之评释,别为《或问》十条,列于卷首。

《庄子解》三卷

吴世尚撰。世尚,贵池人。

《南华通》七卷

孙嘉淦撰。嘉淦见经类。

《南华本义》二卷

林仲懿撰。仲懿爵里未详,列子辨》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康熈后壬寅自序,署其号曰《复堂》。

《道徳经编注》二卷

胡与髙撰。与髙字岱瞻,黟县人。雍正癸卯举人。与髙自述曰:「老子今本相沿,章句多舛。乃遍访古本,考正其文,并注释其义云。

《南华简钞》四卷

徐廷槐撰。廷槐字立三,号笠山,会稽人。雍正庚戌进士。

《道徳经悬解》二卷

黄元御撰元御见经类。

《道徳经注》二卷,《附阴符经注》一卷。徐大椿撰。大椿见《医家类》。

《道徳经注例略曰:老氏之学,与六经㫖趣,各有不同,六经为中古以后文物极盛之书,老氏所云养生修徳,治国用兵之法,皆本上古圣人相传之精意,故其教与黄帝并称,其用甚简,其效甚速,汉时循吏,师其一二,已称极治。

《南华摸象记》八卷

张世荦撰。世荦字无夜,钱塘人。乾隆甲子举人。等谨按世荦之学以禅为宗,因以禅解《庄子》。其篇目皆依佛经之例,以内篇之名标曰某品」,分割并附,又各叙其宗㫖于每篇之首云。

右道家。

《正宏集》一卷

释本果撰,本果字旷圜,潮州灵山寺僧。等。谨按韩愈与大颠游,见与孟简书中,后人遂为大颠别传,依托简作,并伪为愈与大颠三书。陈振孙《书録解题》尝力辨其妄。是书仍侈谈韩愈,皈依大颠事,葢犹沿袭《宗门统要》之说,以复辟佛之雠也。

《南宋元明僧寳传》十五卷释自融撰,始末未详。

等谨按宋僧恵洪撰有僧寳传一编,自融乃复采宋建炎丁未至。

国朝顺治丁亥,凡五百二十一年中得九十七人。各系传赞,续为此编。

《现果随録》一卷

僧戒显撰。戒显,字悔堂,顺治间居杭州灵隠寺右释氏。

《列仙通记》六十卷

薛大训撰。大训字六诂,吴县人。等。谨按是书采録道藏神仙凡八百七十七人。时代舛错,真妄杂糅。华亭王宗熈兄弟为之序,尤怪诞无稽。初名《神仙通鉴》,顺治己丑重刋,改今名真诠》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据后跋当为顺治中人。自序曰:「葆真子所留真诠,余尝删节之,犹病其多。今重为订正。

果山修《道居志》二卷

叶鉁撰。鉁见儒家类。

《参同契章句》一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经类》。

光地自序曰:「《参同契》者,参之而同契也。三相类者,三字之义疏尔。魏氏作《参同契》,自谓阙略未备,复作《三相类》一篇,互相解剥,而二千年未有知者。心之不达,则窃易旧简以就肤见。故此书独无完编。惟《汉魏丛书》所载,似是原本,间有窜悞不多也。独其不知中断二书及截立标题,亦庸末者之妄,《参同契注》二卷。

陈兆成撰。兆成字宜赤,上虞人。《得一参》五七卷。

姜中贞撰。中贞,会稽人。

等谨按是书阐明修炼之㫖,所注阴符、经道、徳经各一卷,参同契三卷,黄庭经、悟真篇各一卷,为书凡五,故以得一参五名之。

《万寿仙书》四卷

曹无极编。无极字,若水,金坛人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八卷,袁仁林撰。仁林字振千,三原人古参同契集注六卷。

刘吴龙撰。吴龙字绍闻,南昌人。雍正癸卯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清悫。

吴龙《自序》曰:《参同契》自明杨慎掘地得原本,经传始分,因本元俞琰发挥而为是注。

右神仙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