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百七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三舆地考

山西省:

等谨按:禹贡,叙冀州于九州之首,而晋阳、平阳之间,伊耆氏实先后都之,所谓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者也。冀州三面距河,当时辟龙门,凿吕梁,至于壶口,既载而西河以治,此施功之最大者。然则今之山西固,禹迹所首经之地矣。周礼职方氏,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其霍恒二山及诸州浸多,在今山西境内,地利之胜,自古而然。战国时,赵韩魏以三晋遗墟,争雄大国,逮乎十六国、南北朝时,诸雄并起,割据相寻,率以此为用武之地,葢其界邻朔塞,东据太行,而西薄大河,形势最为险要。明代自边墙以外,为元裔所逼处,筑城架屋,号曰板升,侵轶之患,无歳无之,终明之世,大同宣府之间,倚为重镇,又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闗,列戍分屯,控防孔亟我。

朝边境敉宁,各卫所之地,俱已改为朔平、宁武等郡县,至于长城之外,䝉古各部久为臣仆,若归化城、绥逺城及丰镇、宁逺诸㕔,并以王官临治,其奉令禀敎,视内地,无异焉,于以拱䕶。

帝京峙为右辅,固不仅区区焉。画郊圻,固封守之为矣。山西明置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治太原府。

领太原、平阳、潞安、大同四府,汾、泽、沁、辽四州,又置山西都指挥使司,领太原左右等七卫、保徳等四守御千戸所,又置行都指挥使司,领大同等十三卫二所。万厯中,又升汾州为府。

本朝初因之,设山西巡抚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驻太原府。复仍明制,设宣大总督驻大同府之阳和城。顺治十三年,裁宣大总督,改置山西总督。康熙四年,并为山陜总督,驻西安府,兼辖山西。十四年,复専设山西总督。十九年,裁山西总督。雍正元年,增置归化城同知㕔,分理边外蒙古民人交涉事务。二年,升太原府属之平定、忻、代、保德四州,平阳府属之蒲、解、绛、吉、隰五州,俱为直𨽻州。三年,增置朔平、宁武二府。六年,升蒲州、泽州俱为府。乾隆四年,増置绥逺城同知㕔,与归化城㕔并直𨽻于归绥道。二十五年,于归化城、绥逺城所属地方,又増置五通判㕔,分理边外事务。三十五年,升平阳府属之霍州为直𨽻州,仍以吉州还属府,凡领府九,直𨽻州十道,所辖之㕔七,各卫所,俱以次裁,并入州县。东西距九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千七百八十三里。东至直𨽻正定府赞皇县界四百三十里,西至陜西绥德州呉堡县界五百五里,南至河南陜州界。一千二十三里,北至杀虎口边墙七百六十里。东南至河南卫辉府辉县界。八百五十里。西南至陜西同州府朝邑县界一千一百五里。东北至直𨽻宣化府懐安县界。六百七十里,西北至陜西榆林府府谷县界八百八十里在。

京师西南一千二百里,其北自得胜口边外为丰镇、宁逺二㕔界。东西距二百七十馀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馀里。自杀虎口边外为归绥七㕔界。东西距四百馀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

太原府为省治。东西距五百七十里,南北距七百三十里。东至平定州寿阳县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汾州府永宁州界四百里,南至沁州沁源县界四百七十里,北至代州崞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南至辽州榆社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忻州定襄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保徳州界五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三百里。明,太原府,共领州五,县二十。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平、定、忻、代、保徳四州俱为直𨽻州,以乐平等九县分属四州。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县入徐沟县。今领州一、县十。

阳曲县附郭

太原县在府西南四十里。

榆次县在府东南六十里。

太谷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

祁县在府南少西一百四十里。

徐沟县在府南八十里。

交城县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文水县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

岢岚州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岚县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

兴县在府西北四百十里。

平阳府:在省治西南五百六十里。东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东至泽州府沁水县界一百五十五里。西至隰州蒲县界八十里,南至绛州界一百十里,北至汾州府介休县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绛州垣曲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绛州稷山县界一百十五里,东北至沁州沁源县界一百五十三里,西北至隰州界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明,平阳府,领州六,县二十八。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蒲、解、绛、吉、隰五州俱为直𨽻州,以临晋等十七县分属五州。乾隆三十五年,仍以吉州及乡宁县还属,升霍州为直𨽻州,以赵城、灵石二县属之。凡领州一、县十。

临汾县附郭

洪洞县在府东北五十五里。

浮山县在府东南八十里

岳阳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

曲沃县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翼城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

太平县在府西南九十里。

襄陵县在府西南三十里。

汾西县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乡宁县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十,本朝雍正二年分属吉州。乾隆三 五年还属。吉州在府西一百七十里。旧属府县。本朝雍正二年升为直𨽻州,领乡宁蒲二 。九年以蒲县改属隰州,乾隆三十五年还属。

蒲州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一百里。东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至解州界九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府朝邑。县界五里,南至同州府潼闗㕔界六十里,北至绛州河津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解州芮城县界一百十五里。西南至潼闗㕔界六十里,东北至绛州稷山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朝邑县界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二百里。明为蒲州,省河东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为直𨽻州,以临晋等四县来属。六年,升为蒲州府。増置永济县。八年,増置虞乡县。凡领县六。

永济县附郭。明初省入蒲州,置本朝。雍正六年升州为府,以州地改 永济县为府治。临晋县在府东七十里。

虞乡县在府东六十里,元省入临晋县。 本朝雍正八年复置。猗氏县在府东北一百十里。

荣河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

万泉县在府东北一百六十里。

汾州府:在省治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太原府祁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陜西绥德州呉堡县界。二百九十里,南至霍州灵石县界六十里,北至太原府文水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沁州治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隰州治二百七十里。东北至祁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陜西榆林府。葭州治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三百八十里。明初,为直𨽻汾州,万歴二十三年升为汾州府。

本朝因之。领州一、县七。

汾阳县附郭

孝义县在府南少东三十五里。

平遥县在府东八十里。

介休县在府东南七十里。

石楼县在府西少南二百五十里。

临县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永宁州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宁乡县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潞安府。在省治东南四百五十里。东西距三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东至河南彰徳府林县界一百七十里,西至平阳府岳阳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泽州府髙平县界八十里,北至辽州界二百里,东南至河南卫辉府。辉县治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泽州府沁水。县治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彰徳府,涉县治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沁州治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三百里。明洪武九年为直𨽻潞州。嘉靖八年升为潞安府。共领县八。

本朝因之,乾隆二十九年以平顺县省入潞城、黎城、壶闗三县。凡领县七。

长治县附郭

长子县在府西少南五十里。

屯留县在府西北六十里。

襄垣县在府北少西九十里。

潞城县在府东北四十里。

黎城县在府东北一百十里。

壶闗县在府东南三十里

泽州府:在省治东南六百二十里。东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东至河南卫辉府辉县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平阳府翼城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河南懐庆府河内县界一百十里,北至潞安府长子县界一百三十五里。东南至辉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绛州垣曲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北至河南彰德府林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翼城县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明泽州。洪武初,省州治晋城县入州,属平阳府。九年,升为直𨽻泽州,共领县四。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升为泽州府,增置鳯台县。凡领县五。

鳯台县附郭本晋城县,明初省入州台。本朝雍正六年,升州为府,以州地置鳯 县为府治。髙平县在府北少东八十五里。

阳城县在府西八十里。

陵州县在省东北一百二十里。

沁水县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大同府在省治北六百二十里。东西距六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三里。东至直𨽻宣化府懐安县界二百十里,西至朔平府左云县界五十里,南至代州繁峙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得胜堡边墙八十三里,东南至直𨽻宣化府蔚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左云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新平堡边墙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破鲁堡边墙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七百二十里。明洪武五年,置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七年,改为大同府。共领州四,县七。

本朝初因之,顺治六年,移大同府治于阳和城。八年仍还故治。雍正三年,改置阳髙、天镇二县,以朔州及马邑县往属朔平府。六年,以蔚州往属,直𨽻宣化府。十一年,以广昌县往属直𨽻易州。乾隆十一年增置丰镇㕔。凡领州二、县七,㕔一。

大同县附郭

懐仁县在府西南七十里。

浑源州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

应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山阴县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广灵县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

灵邱县在前东南二百七十里。

阳髙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三十一年,置阳和、髙山二卫。 。本朝顺治十三年,以髙山卫并入阳和卫,为阳髙卫。雍正三年,改为阳髙县。

天镇县在府东北一百八十四里。明洪武三十一年,置天城、镇逺二卫。 本朝顺治十三年,以镇逺卫并入天城卫为天镇卫。雍正三年,改为天镇县。

丰镇㕔。在得胜口外三十馀里,明为边外地,于本朝康熈十四年迁察哈尔部众,分驻 。此雍正十二年,以口外开垦地畆生聚日众,置丰川卫及镇宁所。乾隆十五年,裁卫所,设立理事通判管理边外官地,及察哈尔正黄半旗正红一旗并附近各扎萨克部落䝉古民人交涉事务,仍属于大同府。

朔平府:在省治北六百七十里。东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东至大同府大同县界一百七十五里,西至边墙一百二十五里,南至宁武府宁武县界三百四十里,北至杀虎口边墙二十里,东南至大同府山阴县界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宁武府偏闗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威鲁堡边墙二十里,西北至阻虎堡边墙三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九百六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定边、镇朔二卫,后省。永乐七年移置大同左、右二卫于此。正统间,徙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名右玉林卫,徙边外云川卫并入左卫,名左云川卫。成化时,又置平鲁卫。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右玉林卫为朔平府,置右玉、左云、平鲁三县,又以大同府之朔州马邑县来属。乾隆十五年,增置宁逺㕔。凡领州一、县四、㕔一,右玉县附郭明洪武时置定边卫,永乐时改置大同右卫。正统时并置右玉林卫。 本朝雍三年,改置右玉县为府治。

左云县在府东南七十五里。明洪武时置镇朔卫。永乐时改置大同左卫。正统时并置。左云川卫,改本朝。雍正三年 置左云县。

平鲁县在府西南一百十五里。明成化时置平鲁卫。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平鲁县。朔州在府南二百四十里。初属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属朔平府。

马邑县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初属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属朔平府。宁逺㕔。在杀虎口外六十里,明为边外地。于本朝康熙十四年迁察哈尔部众,分驻 ,此雍正十二年,以口外开垦地畆生聚日众,置宁朔卫及懐逺所。乾隆十五年,裁卫所设立理事、通判管理边外官地,及察哈尔镶黄、镶蓝二旗,并附近各扎萨克部落䝉古民人交涉事务,仍属于朔平府。宁武府,在省治北少西三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七里。东至朔平府朔州界二十五里,西至太原府岢岚州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代州崞县界七里,北至水泉营边墙一百七十里,东南至崞县界九十五里,西南至忻州静乐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朔平府平鲁县界二百里,西北至保徳州河曲县界一百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师九百五十里。明初,置宁化守御千户所,属山西都司。成化二年,置宁武闗,与偏头闗及代州之雁门闗,称外三闗为重镇。

本朝初为宁武营。雍正三年,改置宁武府。领县四:宁武县附郭明初置宁化守御所府。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宁武县为 治。

神池县府北三十里。明嘉靖十八年,置神池堡。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县。偏闗县在府北一百八十里。明成化二年置偏闗所。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县。五寨县在府西一百里。明嘉靖十六年置五寨堡。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县沁州在省治东南三百十里。东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里,东至潞安府黎城县界。二百十里,西至霍州界二百十里,南至潞安府襄垣县界七十里,北至太原府太谷县界三百三十里,东南至襄垣县界八十里,西南至平阳府岳阳县。

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辽州榆社县界八十里,西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一百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与北并界武乡县。西界沁源县南界襄垣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七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铜鞮县入州。九年,升为直𨽻沁州。万歴二十四年,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复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领县二

沁源县在州西少南一百二十里。

武乡县在州东北六十里。

辽州,在省治东南三百四十里。东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东至河南彰徳府武安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太原府太谷县界一百九十里,南至潞安府黎城县界一百里,北至平定州乐平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黎平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沁州武乡县界一百二十五里,东北至直𨽻顺德府邢台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太原府榆次县界二百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东界武安县,西界榆社县,南界黎城县,北界和顺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二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辽山县入州。九年,升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领县二。

榆社县在州西九十里。

和顺县在州北九十里。

平定州,在省东南二百七十里。东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东至直𨽻正定府井陉县界九十五里。西至太原府榆次县界一百七十五里。南至辽州和顺县界八十五里,北至代州五台县界。二百十里。东南至正定府赞皇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榆次县界九十五里,东北至正定府平山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太原府阳曲县界二百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界井陉县,西界寿阳县,南界乐平县,北界盂县。自州治至

京师八百七十里。明属太原府。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𨽻州。领县三:乐平县在州东南五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平定州

寿阳县在州西一百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平定州。盂县在州西北一百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平定州忻州,在省治北一百里。东西距三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平定州盂县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太原府岚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太原府阳曲县界四十里,北至代州崞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阳曲县界六十五里,西南至汾州府永宁州界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代州五台县界七十五里,西北至宁武府五寨县界二百八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界定襄县西界静乐县,南界阳曲县,北界崞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三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秀容县入州,属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𨽻州。领县二:定襄县在州东五十里。初属太州原府。雍正二年,分属忻

静乐县。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忻州。代州,在省治东北三百二十里。东西距三百七十六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东至大同府灵邱县界二百三里,西至宁武府寜武县界一百七十三里,南至平定州盂县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大同府山阴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直𨽻正定府平山县界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忻州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大同府浑源州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朔平府朔州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与南并界繁峙县西界崞县北界山阴县,自州治至。

京师七百七十里。明为代州,属太原府。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𨽻州。领县三:五台县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代州

繁峙县在州东六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代州。崞县在州西南八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代州。保德州,在省治西北四百六十里。东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至宁武府五寨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太原府兴县界一百十里,南至太原府岢岚州界七十里,北至边墙一百五十里。东南至岢岚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兴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寜武府偏闗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边墙一百四十五里。本州境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九十一里,东界河曲。县西与北并界。陜西榆林府府谷县,南界兴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七百十五里。明属太原府。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𨽻州,以河曲县及兴县来属。八年,仍以兴县还属太原府。今领县一:河曲县。在州东北六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保徳州

解州,在省治西南九百五十里。东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绛州垣曲县界二百五里,西至蒲州府虞乡县界二十里,南至河南陜州灵寳县界六十里,北至蒲州府猗氏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陜州界一百里,西南至陜州阌乡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绛州闻喜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蒲州府临晋县界三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东界安邑县,西界虞乡。县南界芮城县,北界猗氏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四百五十里。明洪武初,省州治解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𨽻州,以安邑、夏平陆、芮城、垣曲五县来属。八年以垣曲县改属绛州。凡领县四。

安邑县在州东北五十五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解州。夏县在州东北一百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解州。平陆县在州东南九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解州。芮城县在州西南七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解州。绛州在省治西南七百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平阳府曲沃县界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府韩城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解州夏县界八十里,北至平阳府太平县界二十里,东南至曲沃县界二十里,西南至蒲州府荣河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太平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吉州乡宁县界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界曲沃县,西界稷山县,南界闻喜县,北界太平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正平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𨽻州,以太平、襄陵、河津、稷山四县来属。七年,以闻喜、绛二县来属。仍以太平、襄陵二县还属平阳府。八年又改垣曲县来属。凡领县五。

闻喜县在州南七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七年,分属绛州。绛县在州东南八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绛州。稷山县。在州西五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绛州。河津县在州西一百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绛州。垣曲县在州东南二百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解州。八年改属绛州。隰州在省治西南五百五十里。东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东至平阳府汾西县界九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吉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汾州府宁乡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平阳府临汾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延安府宜川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汾州府孝义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汾州府石楼县界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界汾西县,西界永和县。南界大寜县,北界宁乡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七百里。明洪武二年,省州治隰州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𨽻州,以汾阳、大宁、永和三县来属。九年,又改蒲县来属,仍以汾阳县还属平阳府。凡领县三。

蒲县在州东南一百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吉州。九年,改属隰州。大宁县在州西南九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隰州。

永和县在州西九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隰州。霍州,在省治西南五百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五里。东至沁州沁源县界五十里,西至汾州府汾西县界三十里,南至平阳府洪洞县界七十里,北至汾西县界一百五十五里。自州治至京师一千五百五十里。明省霍邑县入州,复属平阳。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升为直𨽻州。凡领县二:赵城县。在州南二十五里。初属平阳府,乾隆三十五年分属霍州。

灵石县在州北五十里,初属平阳府,乾隆三十五年,分属霍州。归绥七㕔,在杀虎口外,直𨽻于归绥道东。西距四百馀里,南北距三百七里,东至镶蓝旗察哈尔界,西至鄂尔多斯界,南至边城界,北至四子部落、喀尔喀右翼、茂明安,各䝉古界,归化、绥逺二城,至京师一千一百八十馀里。明初,于故丰州东南置玉林卫,西南置云川卫,又于故胜州地置东胜左右二卫,设兵戍守。永乐初,俱内徙。宣徳初,复置玉林、云川二卫。正统以后,移治于大同,其故地遂废,为䝉古诸部驻牧地。嘉靖间,察哈尔小王子之族曰谙达,始筑城于丰州滩,屡为边患。隆庆间,封为顺义王,名其城曰归化,是为西土黙特。

本朝天聪八年。

太宗文皇帝亲征察哈尔,驻跸归化城,土黙特部众悉降,后编为二旗,设都统等官管辖。雍正元年,以口外。

地方生聚日众,设立归化城,理事同知。乾隆元年,于归化城东北增建绥逺城,四年,移建威将军驻其地,又设立绥逺城理事同知,后因地方辽阔,増设协理通判分管。六年,设归绥道,驻绥逺城,以各同知、通判𨽻之,后又増至七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裁协理通判二员,改为五㕔,与两同知,共为七㕔,凡口外官地及土黙特并附近各扎萨克部落䝉古民人交渉事务,俱归五通判、分理,由两同知核转,并属归绥道管辖。

归化城同知㕔在杀虎口北二百里。雍正元年,设同知治此,管理民人事务。乾隆二十五年,定各地方归五通判分管。其刑名事务,由归化城同知核转

绥逺城同知㕔在归化城东北五里,乾隆元年建城。四年设同知治此,管理蒙古民人事务。二十五年,定各地方归五通判分管,其钱榖事务,由绥逺城同知核转

归化城通判㕔初以笔帖式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设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务

和林格尔通判㕔。初以笔帖式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设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务

萨拉齐通判㕔。初以笔帖式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设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务

清水河通判㕔初以笔帖式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设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务

托克托城通判㕔。初以笔帖式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设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务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三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