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一百七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乐考二十三

夷部乐

等谨按《周礼》四夷之乐,曰韎,曰任、曰侏,离曰僸。先王用之于祭祀燕享,所以昭大一统之盛也。国朝。

列圣相承,化隆无外,幅员广逺。亘古所无,我皇上绍。

世泽之鸿庥,辟无疆之伟业,西陲二万馀里,尽入版图,至徳崇勲,焜耀万古。迄今回部归诚,献其国俗乐器列之。

殿廷与高丽国俳、瓦尔喀乐并陈于宴享,陈旸所谓「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服而役之,得其欢心,使鼓舞焉,君子之所乐也。至于西洋论乐,颇极精深,盖中土律乐失传,而逺西之辨调审音,实与古法黙相符合。

圣祖仁皇帝特载其说于《律吕正义续编,圣意良有在也。他如高丽、琉球诸国以及新辟西疆、内省边境苗民,类皆有乐大都随地异宜,仍其旧制。今

《大清一统志》暨各省全志所载,敬谨采辑,以为夷部乐考于以见。

皇朝徳威,光被中外,一家之盛,岂仅如《周礼》鞮鞻氏之所掌而已哉!

西洋乐律

《律吕正义续编》曰:西洋波尔都哈儿国人徐日升精于音乐,其法专以弦音清浊二均逓转和声为本。后又有壹大里呀国人徳礼格,亦精乐律,与徐日升所传源流无二。以其所讲声律节奏核之经史所载律吕宫调,实相表里,故取其分配阴阳,二均高低字谱编集成书,使谈理者有实。据云,五线界声,凡度曲之声字不过七音至第八音,而仍合于首音。因用五线以界之,五线四空共九位,已足于用。或九位之外,别有当如之音,则上下各略一短线,而得十三音之分,或所増短线上下各纪一位,则又得十五音之分矣。

二记纪音,凡乐不出刚桑二端,故用刚柔二记以纪清浊互易为用之号。盖柔乐浊声,刚乐清声。若夫纯用刚音,或纯用柔音则不纪焉。如柔乐内间以刚乐声字则用刚纪而知其髙半音,或刚乐,内间以柔乐声字则用柔纪而知其低半音如南曲北曲中出调之类,俾人一见而即知其为某声字。某宫调也六字,定位音之有七,传记则以五声二变名之,度曲家则以字谱七字名之,西法止用六字自下而上曰乌勒鸣,乏朔拉,其命立音之分,则乌上至勒为全分勒上至鸣为全分而鸣上至乏则为半分,乏上至朔仍为全分,朔上至拉亦为全分。夫弦音七声之度有五全,分二半分,今止用六字纪之者,盖七调之弦毎一弦第七音之分皆值半音之位,故省而不用。欲审弦音全度系何声字,必以鸣乏二音之分考之上起之音乏在第四,则知第一音为乌乏在第三,则知第一音为勒乏在第二,则知第一音为鸣下落之音鸣在第四,则知第一音为拉鸣,在第三则知第一音为朔鸣在第二,则知第一音为乏。是以弦度之中但遇半音之分,则以鸣乏纪之为其易于上下推寻而不乱也。

三品明调,凡作乐必有高音低音平音之三等,若不设一凖,则髙低无凭,故用上中、下三品,以纪一曲之始,终为何声调也?其一曰上品乃自下而上,逓髙之调,惟有上起而无下落焉。一曰中品,乃上下适中最平之调,此调之声字可上可下也。一曰下品乃自上而下,逓落之调自最髙音至最低音,其中可以兼髙、低平三等声字也。此三品乃弦音诸乐之枢纽,而为一切声字之门户焉。

七级,明乐用乐名之七级,以明弦度之七音。盖弦音诸乐,总以声字之清浊互易为用,此半音之名所由立也。七级之中以三字名之者四,以二字名之者三。其以三字名之者,三弦之分全而以二字名之者,乃除第七分之虚位也。第一曰朔勒乌,第二曰拉鸣勒,第三曰乏鸣,第四曰朔乏乌,第五曰拉朔勒,第六曰拉鸣,第七曰乏乌夫七,乐名之中以刚柔二记纪于乏鸣二字者,盖乏鸣二字原系刚柔二音相交之界。他乐名内此二音不能全具,故乏音纪以柔号鸣音,纪以刚号若刚,乐内有杂柔音之处,则纪柔号使奏乐者见之。即知音系半减,而以乏音代鸣音焉。或柔乐内有杂刚音之处则纪刚号,使奏乐者见之,即知音当半加,而以鸣音代乏音焉。果能以乐名七级熟记于心,而以刚、柔二纪明练于目,以六字精详于耳,则一聆乐音,即知何者为全,何者为半,皎然洞悉于胸中矣。三品纪乐名七级,朔勒乌以上品纪之,盖朔勒乌为最低音之分,调起低音则必自下渐上,故以逓高之品配之。使人一见此品,即知朔勒乌之纪为上起之调也。朔乏乌,以中品纪之,盖朔乏乌为中音之分,调起中音则必可上可下,故以中品配之。使人一见此品,即知朔乏乌之纪为平调也。乏乌以下品纪之,盖乏乌为最高之分,调起高音,必自上而下,故以逓下之品配之。使人一见此品,即知乏乌之纪为下落之调也。要之第一,乐名朔勒乌之乌,第二乐名拉鸣勒之勒,第三,乐名乏鸣之鸣。第四,乐名朔乏乌之乏,第五,乐名拉朔勒之朔。第六、乐名拉鸣之拉皆属上品。第四,乐名朔乏乌之乌。第五,乐名拉朔勒之勒。第六,乐名拉鸣之鸣。第七,乐名乏乌之乏。第一,乐名朔勒乌之朔。第二,乐名拉鸣勒之拉皆属中品。第七,乐名乏乌之乌。第一,乐名朔勒乌之勒第二,乐名拉鸣勒之鸣。第三,乐名乏鸣之乏。第四、乐名朔乏乌之朔第五、乐名拉朔勒之拉皆属下品,以此乐名次第熟之方能识度,曲为何乐名之声字品调也。至于弦音七调相旋,而三品之中独遇乏与鸣及第七音空位之分,上下互移半音之度,是以七乐名内惟乏鸣之一,乐名纪以半音髙低之二记,此又半音与整音不同之一证也。

半分易字,用六字以度弦音之曲。凡声字上起者,不出于第六拉字,下落者不过于第一「乌」字,则不易名。若上起出于拉下,落过于乌,则以七乐名之。第二,乐名《拉鸣勒》。第五,乐名拉朔勒两乐名,内之一字易之。易之者,声音之高低不易,但易其字以纪半音之分,既易其字,则当继之字仍依其序以足上下溢出之分。

新法七字,明半音、互用六字配七音,独遗第七音之分。今西法又一例,其第七音增一犀字,始足七乐名之位,而全半互易为用者,一览而即明焉。如一弦、全度,首音为朔乏,乌者以七字明之则朔乏,乌纪以乌拉朔,勒纪以勒拉,鸣纪以鸣乏,乌纪以乏朔勒,乌纪以朔拉鸣勒、纪以拉乏,鸣纪以犀此中法之四字调,所谓正调也,一弦全度首音为拉。朔勒者以七字明之,则拉朔勒纪以勒拉鸣纪以鸣乏,乌半音高纪以乏半音高,朔勒、乌纪以朔拉,鸣勒纪以拉乏,鸣、纪以犀朔乏乌半音高,纪以乌半音高此中法之乙字调也,一弦全度首音为拉鸣者,如以七字明之,则拉鸣半音低纪以鸣半音低乏,乌纪以之朔勒乌纪以朔拉鸣勒半音低纪,以拉半音低乏鸣半音低纪以犀,半音低、朔乏,乌纪以乌拉朔,勒纪以勒此中法之上字调也,一弦全度,首音为乏,乌者如以七字明之则乏乌纪,以乏朔敕,乌纪以朔拉鸣勒纪以拉乏鸣半音,低纪以犀半音低朔乏,乌纪以乌拉朔,勒纪以勒拉鸣纪以鸣此中法之尺字调也,一弦全度首音为朔勒乌者,如以七字明之,则朔勒乌纪以朔拉,鸣勒纪以拉乏,鸣纪以犀朔乏,乌纪以乌拉,朔勒纪以勒拉鸣纪以鸣乏,乌半音高,纪以乏半音高此中法之工字调也,一弦全度首音为拉鸣勒者,如以七字明之,则拉鸣勒纪以拉乏,鸣纪以犀朔乏,乌半音高纪以乌半音高拉朔勒纪以勒拉鸣纪以鸣乏乌半音高纪以乏半音高、朔拉乌半音高,纪以朔半音高此中法之几字调也,一弦全度首音为乏鸣者如以七字明之,则乏鸣半音,低纪以犀,半音低、朔乏。乌纪以乌拉朔,勒纪以勒拉鸣,半音低纪以鸣,半音低乏乌纪以乏朔勒乌纪以朔拉鸣勒纪以拉此中法之六字调也

乐音、长短之度,凡乐音必取一凖以为全度,自此度而引伸之则为长,自此度而逓减之则为短。立度长短之间,而音韵之迟疾生焉。此以无声之度而纪有音之乐也。是故法验时刻漏之义,而为手势抑扬之号,取手之一扬为半度,一抑为半度合一抑一扬而为全度,自全度而上为渐缓之式,自全度而下为渐速之式,使度曲者依此度而为之长短,庶品制有定而节奏以成焉。

八形号,纪乐音之度,全度之上长而缓者为三,全度之下短而速者为四,并全度为八,其全度为中分。自此而上则为全度之倍,名曰缓分。自此而上,则又为缓分之倍,名曰长分。自此而上,则复为长分之倍,名曰倍长分。自中分而下,则为全度之半,名曰半分。自此而下,则又为半分之半,名曰小分。自此而下,则又为小分之半,名曰速分。自此而下,则复为速分之半,名曰最速。分倍长形号,音节极长、人声断不能及。管乐中设法用之或可以及,然不过以备一种,要无此等曲也。其长形号人声亦不能及管,乐则能及之。其缓形号人声固能及,然用于人声者少,而用于乐音之终者,多以上三形号可用于下落之调,不可用于上起之调。盖音长而上起,乐声尚不能及,况人声耶?故谓之下声焉。其中形号于人,声为中分,而于乐声则为缓。分其半形,号用于人声,虽比中分稍速而用于乐音,则为适中,故凡度曲用此形号者最多。此二形号不拘下落,上起之调皆可用,故为之中声焉。其小形号用于人,声为少速,而于乐音则犹谓之中分其速形号于乐音为少速,而于人声则为极速。其最速形号则音节极促,乐音或能如之,而人声亦断不能及此三形号。用于上起之调则可用,于下落之调则不可,盖高则宛转成韵,下则曲奏难成,故谓之高声焉。

八形号定为三凖,一曰全凖,其倍长分凖十二度。手一抑一,扬为一次,此十二度即十二次。长分凖六度缓分,凖三度中分,凖一度半,其馀依次减半计之。一曰大半凖,其倍长分凖八度长分,凖四度缓,分凖二度中分凖一度,其馀亦依次半之。一曰小半凖各分俱为大半凖之半。然度曲时用大半与小半二,凖者多,用全凖者少,盖全凖之中分为一度半,自此分而减半之,则数必奇零,不若大半,凖小半凖,二者之得分整齐,逓析之而无奇零之虞也。

等谨按西法以乌勒鸣乏朔拉犀七字,纪乐即古五声二变之七音。今度曲家四乙上尺工凡六之七字。谱也。弦音之度分五正声为全分,二变声为半分,乏与犀皆得半分,即变征变宫二音也。若夫旋转为调,则正变清浊亦互易焉。至于奏乐之音韵疾徐,彼以手势之一抑一扬定为长短之度,以凖迟速,亦犹中法之以板节乐也。其论音辨调,颇称精详,实与中法相为表里。今苐采撮大要,著于萹。其详具载本书可见理之至者,逺近同源,法之精者,中外一辙益征我。

圣祖仁皇帝神明天纵,审定黄锺元音之度分辨,明第八音合于首音之妙义,辟阃奥而定宏规此我。

朝之雅乐,所以独絶千古云。

西洋

天主堂其国本称,内有三十六祭台,中台左右有编箫二,座中各有三十二层,毎层百管管各一音,合三千馀管,凡风雨波涛,讴吟战鬬,与百鸟之声,皆可模仿。

朝鲜

高丽史:郊庙朝㑹杂用。唐乐,宋大晟乐、明雅乐,又有俗乐、俗乐之名,颇有新异。 舞鼓侍中李混谪宁海,得海上浮查,制为舞鼓,其声宏壮。 动动其词,效仙女而为之。 无㝵出自西域,歌词多用佛语。 西京西京即箕子,始封地。其民习于礼让,作此歌。 大同江殷太师箕子封于朝鲜,施八条之教,以兴礼俗,人民大悦。以大同江比黄河,永明岭比崧山,颂祷其君也。 五冠山孝子》、李文忠所作杨州杨州即高丽汉阳,府地繁华,男女方春好逰,相乐而歌之也。 月精花,普州妓名司録,魏齐万惑之里人作此以刺之。 长生浦侍中李濯出镇金罗,有威惠。倭㓂长生浦濯赴援,倭望见,即引军去,军士悦而作歌。 丛石亭竒辄所作,辄东还,至江陵,登此亭,临望大海,感四仙之迹作是歌,处容新罗宪康王㳺鹤城,还至开云浦,有一人奇形诡服从入京,自号处容,毎月夜辄歌于市,以为神人。李齐贤诗:新罗当日处容翁见说来从碧海中,贝齿頳唇歌夜月鸢肩紫袖舞《春风。 沙里花赋役繁重,托言黄鸟啄粟以怨之。 长岩长岩老人讥平章杜英哲所作。 安东紫青妇人,一失其身,人所贱恶,故作此歌以丝之,红緑青白,反覆比之。 济危宝妇人以罪徒役至济危,宝恨其手,为人所执,作是歌以自怨。 冬栢木、蔡洪哲流逺岛作此歌。王闻之,即日召还。 礼成,江唐商贺头纲善棋,至礼成江,见一美妇人,乃与其夫赌棋,佯不胜,输物倍夫利之。果以妻注一举胜之,舟载而去。其夫悔恨,作是歌也。 郑瓜亭内侍郎中郑叙作李齐贤诗:忆君无日不沾衣,政似春山蜀子规」。为是为非人莫问,只应残月晓星知。 紫霞洞侍中蔡洪哲所作。 教坊女弟子奏王母队歌舞一队,五十五人,舞成四字,或君王万岁或天下太平、琉球。

凡有宴㑹,歌呼蹋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首而舞。

凖噶尔部。

伊犁固尔扎庙海努克庙喇嘛居此。二寺暮鼓朝螺,梵呗清越。又其俗每日申刻则撃鼓鸣铙,名曰送日,惟阿奇木伯克门首建小楼,早晩吹号,鸣铙擂鼓于其上,以迎送日光。其乐器有雅拖噶伊、奇里琥儿、土布数儿、琵琶、琥儿特木尔、琥儿绰儿、坑哥尔奇仓、戥赊轰货,鼻什库儿、伊克捕肋冬捕肋,大约与䝉古乐相似。雅拖噶以下六器为其欢㑹宴饮,所用以丝为主而竹附之。坑哥尔奇以下七器,则为诵经、应和之用也。其乐曲一名图尔本,卫拉特有声无辞,用以试弦。一名噶尔逹木特叹美其人之辞一名布图逊雅布逹尔,颂祷之辞,用以煞尾。别有沙谨奇末,克噶拉逹玛奇尔、吉斯讷、末库济尔噶拉、胡里莽拉、土门额起诸曲,率以雅拖噶以下六器相和成调云。

回部。

喀什噶尔,其俗于十月朔日、十二月十日,大伯克率众衣新衣张鼓乐赴寺拜天,并庆贺宴㑹。回民吉礼,用鼓二,胡琴一,三弦二,筝一,乐人席地而坐,以手拍鼓,众乐从之,声音和翕。乐人歌曲妇女数人起舞,踏步旋转,皆能应节。城内筑高亭一座,毎日夕时用铙鼓、唢呐铜号以送日。

辟展毎岁二月,谓之「年头」,彼此宴㑹,㓜子㓜女相率歌舞,凡婚礼,男妇及亲党并赴女家,作乐歌舞,至娶日,亦用鼓吹成婚。三日,婿偕妇回至女家,鼓吹歌舞导从,及门而止。居父母之䘮,一年内,不宴㑹,不作乐,伯叔兄弟之䘮,三月内不宴,㑹不作乐,其乐器有大鼓、小鼓、铜号铰子、唢呐喇叭三弦、胡琴、哈龙哈龙之制,以木为之,形圆中空,面挂铜弦六十,歌曲皆番音。

乌什各城阿奇木,毎日用鼓吹一次,回民吉礼用乐,男女歌舞乐器有大鼓、小鼓喇叭唢呐,三弦胡琴、抓琴鼓子。

叶尔𦍑和阗。乐器有筝三弦琵琶、胡琴、管喇叭唢呐、鼓钹。日夕时亦作乐送日。

库车沙雅尔乐器,有大鼓、小鼓、喇叭唢呐、三弦筝、阿克苏、赛里木拜。凡婚䘮之事,俱用乐乐器。有三弦琴、筝手鼓,毎日申刻以后,并鼓吹作乐以送日回部乐曲。一名思那满爱,慕其人之辞,一名塞勒喀思,拊掌行乐之辞,一名察罕,一名珠鲁马前鼓吹之辞,凡按工尺字一周,终而复始,节以人声,随其长短,以成曲调。

等:谨按:凖夷崇尚黄教回民,敬奉天主,故其拜天礼佛,仪节不同,音乐亦异。《一统志旧载叶尔𦍑,国俗未甚详备,自西陲底定以后,人民土宇,咸𨽻版图,教育抚绥等诸内地,因得悉其祭祀婚䘮岁时,伏腊之乐,制大都、西极之地,迤逦广逺,族类繁多,风尚不一,声音器数之制,时有异同,盖习俗相承,所从来逺矣。回部所献土音俗乐,今已𨽻在乐官,陈于宴享,其乐技乐器,详见散乐,乐器二门,兹不备载。

●哇

乐有横笛、鼓板,亦能舞。

浡泥

国凡宴㑹,鸣鼓、吹笛、击钹、歌舞为乐。湖南苗

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亲戚宴㑹,以匏笙、铜鼓为乐。

四川苗:

賨人剽勇鋭气,喜歌舞,宴乐则撃铜锣鼓,吹横笛歌舞。

两广苗

俚人最贵,铜鼓铸初成,悬于庭中,置酒招同类来者,以金银为大钗,执以扣鼓,因遗主人,名为纳鼓钗」。风俗好杀,相攻击,辄鸣此鼓。聚众有是鼓者,极为豪强,号为「都花」。

云南苗

𤏡夷一名攞夷,筵宴则贵人上坐,僚属以次列坐于下,酒初行,乐作,一人大呼,一声,众人和之,如此者三,既就坐,乐有三:曰𤏡夷乐、缅乐、车里乐、𤏡夷乐。有筝笛、胡琴、响盏之类,歌中国之曲。缅乐者,缅人所作,以羊皮为三五尺,长鼓,以手拍之,间以铜铙鼓、拍板,与中国僧道之乐无异,乡村宴饮,则撃大鼓,吹芦笙,舞牌为乐人死,亲邻相聚,少年百数十人,饮酒作乐,歌舞逹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撃碓杵为戱,数日而后𦵏。在镇南者,婚礼夷歌,侑食窝泥,䘮无棺吊者,击锣鼓揺铃,头插鸡尾跳舞,名曰洗鬼,忽泣,忽饮三日,采松为架,焚而葬其骨,祭用牛羊,挥扇环歌,拊掌踏足,以钲鼓芦笙为乐,在南安州,又曰和泥饮酒,以一人吹芦笙为首,男女连手周旋,跳舞为乐。

花苗凡节序撃铜、鼓吹喇叭欢,聚赛神黒、乾夷、婚配,不用媒妁男吹笙,女弹口琴,倡和相调。悦而野合,归语父母,始用媒聘。

嫚且男妇作欢,鸣叶吹新,弹蔑弄枯,则皆音节流畅,合夷曲而杂和之。其声喑然,咿然亦可聴贵州苗。

红苗撃鼓歌舞,名曰「调鼓」,八番燕㑹撃,长腰鼓为乐,克孟牯羊苗,男女躧笙为偶,免乳而归,其聘财狆家,其种有三:一曰补笼,一曰卡龙,一曰青狆,岁时击铜鼓为欢,土人或掘地得鼓,即以为诸葛所遗,富者不吝,直争购。

蔡家居䘮,犹存古礼,聚亲属,吹笙跳舞,名曰「做戞花苗」,毎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

东苖跳月与花苗同至,禾熟牛肥,酿酒斫牛,召集亲属剧饮歌唱。

西苗延善歌祝者,各著大毡衣,腰摺如围,穿皮靴,顶大毡帽,导于前,童男女百数十軰,青衣彩帯,相随于后,吹笙舞,踏歴三昼夜,乃杀牛以赛丰年。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