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百九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二舆地考》二十四

喀尔喀

等谨案大漠之野,号称瀚海,此漠南、漠北所自分也。汉、唐盛时,兵力或能至于漠南,若漠北则固荒逺矣。自元初起自西北建都和林,其后混一天下,遂于和林置行中书省,列于十一行省之中。其后裔于明初复退保于此,位号相传,终明之世,自成强国。

「圣朝功徳隆盛,遐迩咸宾,当开国之始,䝉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即同时纳贡,至康熙年间,喀尔喀与准噶尔构难,举国内属我。

圣祖仁皇帝亲整六师,三临朔漠,天戈所指,威震龙沙,絶域之遥,如履户闼。逮乎准、夷败窜,朔塞荡平。于是喀尔喀全部列爵分旗,庇我宇下。

承平以来,绥懐益逺,凡内附之厄鲁特部人,亦分驻焉,其封爵㑹盟,诸典礼隶于理藩院典属司,及柔逺司来享来王,奔走恐后,与漠南诸部无异焉,盖懐柔之化,讫于无外矣!

喀尔喀东西袤延五千里,南北距三千里,东至黑龙江将军界,西至阿勒坦山,接西域新疆界,南至瀚海接漠南诸䝉古界,北至俄罗斯国界战国,时为丐奴地。汉初冒顿强盛,并有漠南。武帝时,累岁征伐,匈奴始退保漠北,后汉时,分为南北二单于,此为北单于地。汉末,匈奴衰弱,乌桓、鲜卑递有其地。元魏初,蠕蠕强盛,其主始称可汗,常与后魏为敌国,东至朝鲜,西至炖煌、张掖之北境,南临大碛,北渡沙漠,穷瀚海,皆为所有。西魏以后,蠕蠕破,而突厥兴,尽有西北之地,其主亦称可汗。北齐后周,争结婚姻,倾府蔵事之,至大逻,便沙钵略分为二国大逻便之后,别为西突厥,在今天山北路境,此为东突厥地。唐初,又有薛延陀,自称可汗于漠北。贞观时,颉利被擒,突厥破亡,薛延陀与回纥并强盛,至薛延陀,既灭回纥并有其地。其后内附,以其地遥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龟林、卢山六都督府,又置皋兰、髙阙、鸡田、榆溪、鸡鹿、蹛林、置颜等七州,即以其部长为都督、刺史、长史、司马,皆隶燕山都䕶府。后更并有九姓诸部,尽突厥故地,其东境又兼为室韦部地。五代至宋,回纥始衰,与室韦诸部散居其地,覊属于辽,金时蒙古诸部始盛。元太祖十五年定诸部建都于此,名和林,初置元昌路,后改和林转运使司,自太祖至世祖初,五朝并都焉。世祖迁都大兴,于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大徳十一年,设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罢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路为和宁路。明初,元顺帝殂于应昌,其子阿裕实哩达喇嗣立,徙和宁,依王巴拜于此,改元宣光,传其次子托果斯特穆尔改元天元,驻捕鱼儿海,于洪武二十一年为明将蓝玉所败,走至图拉河,为其下。伊苏岱尔所弑,部落多溃,其族乌纳实哩收散亡,居和宁之西,复为明都督刘真等所破。自托果斯特穆尔后五传至昆特穆尔,皆被杀,逺族郭勒齐篡位,称汗始去,国号称鞑靼,其下以非顺帝裔不附酋长阿噜台等杀郭勒齐而迎元后,布尼雅实哩立以为汗。永乐六年,以书谕之,不报,命淇国公邱福统五将军出塞击之,师殱焉。八年,明文帝亲征,布尼雅实哩惧,欲与阿噜台俱,西阿噜台不从君臣始各自为部。布尼雅实哩西奔明师,追败之于鄂诺河,还师遇阿噜台,复破之。十年,布尼雅实哩为卫拉特马哈木所杀。时阿噜台强盛,与卫拉特相攻,元裔益㣲。其后阿噜台为卫拉特所蹙,内附,封为和宁王,寻复入冦兴和。二十年,明文帝复亲征,阿噜台遁去,遂击降乌梁海而还。仁宗时,阿噜台数败于卫拉特,乃率其属东走乌梁海,驻牧辽塞。宣徳中,为卫拉特马哈木之子脱欢所杀,乃求元后托克托布哈立之。脱欢自为丞相,居漠北。脱欢死,子额森嗣为太师,众益强,后疑其主托克托布哈与中国通,攻杀之。额森自称汗,寻亦为其下所杀,诸部共立。托克托布哈之子号小王子。其后数传至卜赤,嗣为小王子,徙帐东方为察哈尔。其留漠北部落曰喀尔喀,为西北强国,共为七部,有三汗:中曰土谢图汗,东曰车臣汗,西曰扎萨克图汗。

本朝天聪七年,玛哈萨嘛谛车臣汗遣使来贡。 崇徳、三年,三汗并遣使入朝,定各贡白马八、白驼一,谓之「九白之贡,岁以为常。后因其国西接乌噜特部,每与构兵,康熙十六年。

诏谕两国和好。时尼鲁特、噶尔丹方雄骜,西北喀尔喀之三汗内自相残。二十八年,噶尔丹兴兵攻破其国。

七部举族奔溃款塞内,附三十年四月。

圣祖仁皇帝亲巡边外,受其朝大㑹于多伦诺尔之地,安辑其众于卡伦边内,仍留其三汗之号,其诺颜济?

农等封以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爵,并世袭,分为三路,共三十七旗,与内扎萨克同列。噶尔丹既并其地,遂沿克鲁伦河南牧,窥伺边塞。三十五年,驾亲征,至克鲁伦河,贼众骇遁还,遇大兵击之,尽殱其众。明年,噶尔丹窜死,漠北悉平,喀尔喀诸部始归故。

地其从征有功者,晋封爵,増编旗,分为五十五旗,又有善巴自为一部,曰赛音诺颜部,雍正九年,固伦额驸䇿凌以奋击准噶尔功。

诏授为扎萨克,分辖各旗共四部,为七十四旗,今增至八十二旗。设阿尔台军营,驻定边左副将军及㕘赞。

大臣以经理之,设库抡互市处,驻司员以经理之,其朝觐贡道,由张家口共分为四班,其㑹盟则土谢图汗部之二十旗为一㑹,其盟所曰罕阿林车臣汗部之二十三旗为一㑹,其盟所曰克鲁伦巴尔和屯,扎萨克图汗部之十七旗为一㑹,其盟所曰扎克毕赖色钦毕都哩雅诺尔、赛音诺颜部之二十二旗为一㑹,其盟所曰齐齐尔里克,每㑹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

恭载。

圣祖仁皇帝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文惟

天尽所覆海内外,日月所出入之区,悉以畀予一人,自践祚至今,蚤夜殚思,休养生息,冀臻熙皥,以克副维皇大徳好生之意,庶几疆域无事,得以偃兵息民,乃厄鲁特噶尔丹阻险北陲,困此一方,人既荼毒塞外,辄狡焉,肆其凶逆,犯我边鄙,虐我臣服,人用弗宁,夫荡冦所以息民,攘外所以安内,边冦不除,则吾民不安,此神人所共愤,天讨所必加,岂惮一人之劳,弗贻天下之逸,于是断自朕心,躬亲朔漠,欲使悔罪革心,故毎许以不杀,彼怙终不悛,我师三出絶塞,朕皆亲御以行,深入不毛,屡涉寒暑,劳苦艰难,与偏禆士卒共之,迨彼狂授首,胁从归诚,荒外君长,来享阙下,西北万里,灌燧销烽,中外乂谧,惟朕不得已用兵以安民,既告厥成事,乃蠲释𤯝灾,洁事禋望,为亿兆祈升平之福,而廷臣请纪功太学,垂示来兹,朕劳心于邦本,尝欲以文徳化成天下,顾兹武略廷臣,佥谓建威消萌,宜昭斯绩于有永也,朕不获辞。考之礼王制有曰:天子将出征,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而泮宫之诗,亦曰: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又礼:王师大献则奏恺乐,大司乐掌其事,则是古者文事武事为一,折冲之用,具在樽爼之间,故受成献馘,一归于学,此文武之盛制也。朕向意于三代,故斯举也,出则告于神祇,归而遣祀阙里,兹允廷臣之请,犹礼先师以告,克之遗意,而于六经之㫖,为相符合也,爰取思乐泮水之义,为诗以铭之,以见取乱侮亡之师,在朕有不得已而用之之实,或者不戾于古帝王伐罪安民之意云尔。铭曰:巍巍先圣万世之师,敬信爱人,治平所基,煌煌圣言,文武道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朕临域中,逾兹三纪,尝见羮墙,寤寐永矢,下念民瘼,上承帝谓,四海无外,尽隶候尉。维彼凶丑,渎乱典常,既梗声教,遂窥我疆,譬之于农,患在螟螣,秉畀不施,将害稼穑,度彼游魂,险逺是怙,震以徳威,可往而取朕志,先定龟筮,其依属车万乘,建以龙旗,祝融骖鸾,风伯戒途,宜●而𤾉,利我樵苏,大野水涸,川渎效灵,泉忽自涌,其甘如𨤍,设为犄角,一出其西,一出其东,中自将之,絶域无人,兽群自掩,五日穷追,彼狂走险,大殱于路,波血其孥,剪其党孽,俘彼卒徒,众乌昼号,单马宵遁,恐久驻师,重为民困,慎固戍守,还辕于京,自夏徂冬,雨雪其零,载驰载驱,我行至再,蠢兹穷冦,昏惑不悔,我边我氓,以休以助,爰宁其居,爰复其赋,籓落老稚,斯恬斯嬉,岁晏来归,春与之期,春风飘翩,扬我斾旓。我今于迈,如渉我郊,言秣我马,狼居胥山,登髙以眺,闵彼弹丸,天降凶罚,孤雏就覊,三驾三㨗,封狼舆尸,既腊枭獍,既獮豺貙,大漠西北,解甲弃殳,振旅凯入,泽霈郊卜,明禋肆赦,用迓景福。昔我往矣,在泮饮酒,陈师鞠旅,誓屈群丑,今我来思在泮,献功有赫,颂声文轨,来同采芹,采藻颂兴,东鲁车攻马,同亦镌石,鼓师在安民,出非得已,古人有作,昭示斯㫖,缅维虞廷,诞敷文徳,圣如先师,战胜必克,惟兵宜戢,惟徳乃绥,亿万斯年,视此铭词。

喀尔喀中路土谢图汗部:驻图拉河左右境。东至肯特山接车臣汗部界,西至喀鲁特哈河接赛音诺颜部界,南至瀚海,接苏尼特四子部落诸部界,北至俄罗斯国界。康熙二十八年,土谢图汗察浑多尔济为噶尔丹所败,率其部众来降。三十年,许仍其旧号,増封王、贝勒等爵,共为十七旗。三十二年,以后,增至三十五旗。雍正年间,增至三十八旗,寻分二十旗属于赛音诺颜部,此为十八旗。乾隆元年以后,复増二旗,共二十旗,于本旗外分十九扎萨克掌之,仍统领于土谢图汗。其封爵无定员,今为汗一人。和硕亲王二人。多罗郡王一人,多罗贝勒一人。固山贝子一人,辅国公七人,一等台吉八人。

喀尔喀东路车臣汗部驻克鲁伦河左右境,东至库伦诺尔,接黑龙江将军地界,西至察罕齐老山接土谢图汗部界,南至瀚海接阿巴哈纳尔、阿巴噶诸部界。北至俄罗斯国界。康熙二十八年,故车臣汗阿拉布坦之子乌巴什率其部众来降。三十年,许仍其旧号,增封王、贝勒等爵,共为十二旗。三十五年以后,增至二十一旗。乾隆十四年,增一旗。二十二年,又增一旗共二十三旗,于本旗外分二十二。扎萨克掌之,仍统领于车臣汗。其封爵无定员。今为汗一人。和硕亲王一人。多罗郡王一人,多罗贝勒二人。固山贝子二人,镇国公三人,辅国公三人。一等台吉十三人。

喀尔喀西路扎萨克图汗部:驻杭爱山左右境。东至鄂尔浑河,接赛音诺颜部界,西至塔尔巴哈台山,接西域新疆界,南至贺兰山厄鲁特界,北至俄罗斯国界。康熙二十八年,扎萨克图汗兵败,为噶尔丹所害。三十年,其弟䇿旺扎卜率其部众来降,初封为和硕亲王后,仍许其袭扎萨克图汗之号,增封贝勒等爵,共为八旗。三十三年以后,增至十二旗。雍正年间,增至十五旗。乾隆十三年,增一旗。二十二年,又增一旗,共十七旗,于本旗外分十六扎萨克掌之,仍统领于扎萨克图汗。其封爵无定员。今为汗一人,多罗贝勒一人,镇国公三人,辅国公六人,一等台吉九人。

喀尔喀赛音诺颜扎萨克亲王部驻翁金河北境。东至土谢图汗部界,西至扎萨克图汗部界,南至茂明安、乌喇特诸部界,北至俄罗斯国界。初喀尔喀内附。时有信顺额尔克戴青诺颜善巴自为一部,及固伦额驸䇿凌,征准噶尔有功。于雍正元年,封多罗郡王。九年,晋封和硕亲王,授为大扎萨克。十年,赐号超勇亲王,于土谢图汗部内分辖二十旗。乾隆元年以后,复增二旗共二十二旗,于本旗外分二十。一扎萨克掌之,仍统领于大扎萨克亲王。其封爵无定员。今为大扎萨克和硕亲王一人。和硕亲王一人。多罗郡王二人,世子一人,多罗贝勒二人,镇国公二人,辅国公八人,一等台吉九人。附驻牧喀尔喀境内厄鲁特。

乌兰乌苏、厄鲁特部共二旗:其一旗旧驻喀尔喀河。康熙二十五年,准噶尔绰罗斯部台吉阿拉布坦来降,封为郡王。后传至其子朋楚克,降袭贝子。乾隆二十六年,移驻鄂尔坤之乌兰乌苏地方。其一旗旧驻达拉尔河。康熙二十五年,准噶尔绰罗斯部台吉丹济拉来降,封为辅国公后。其子多尔济色布腾,晋封贝子。乾隆二十六年,移驻乌兰乌苏地方。

等。谨按乌兰乌苏厄鲁特二旗属喀尔喀赛音诺颜部管辖,其驻牧地即在赛音诺颜疆理内,贺兰山厄鲁特。

等谨按厄鲁特部种类各殊,在国初时,驻牧河套西者,谓之套夷,驻牧青海者谓之西海诸台。吉其驻牧天山北境者,谓之北厄鲁特,各有部长。当青海盛时,并统属于顾实汗。其后青海、套西二部并来归顺,其北厄鲁特恃其荒逺,终于覆灭。惟其部众之先来降附者,在青海境则有游牧之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各旗,在喀尔喀境则有乌兰乌苏,厄鲁特旗在西域,新疆境则有都尔伯特旗,皆北厄鲁特之裔云。

贺兰山厄鲁特,在河套以西,东至宁夏府边外界,西至甘州府边外界,南至边墙,北至瀚海,接喀尔喀界至。

京师五千里,汉北地郡西境及武威、张掖二郡北境地,晋时为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北凉沮渠,䝉逊所有。唐时属河西节度使,广徳初入于吐蕃,宋景徳中,入于西夏,元属甘肃行中书省,明为边外地。国初有厄鲁特部落,驻牧套西,称为套夷,其部长鄂齐尔图汗及阿巴赖诺颜随顾实汗内附,于顺治四年即遣使入贡,嗣是朝贡不絶。后噶尔丹强盛,侵并套夷,害鄂齐尔图汗,其孙济农巴图尔、额尔克等窜至近边,于康熙二十五年上书求给牧地,诏于宁夏、甘州边外画界给之,自宁夏所属玉泉营以西至贺兰山阴,自甘州所属镇畨塞口以北至额济。

内河俱以离边六十里为界。三十六年奏:「愿以所部编置佐领为旗一,其封爵无定员。今为亲王一人、镇国公二人。

贺兰山,厄鲁特部驻贺兰山之博罗冲竒克地方。康熙三十六年,封巴图尔额尔克为多罗贝勒。后其子阿寳晋封郡王。其孙罗卜藏多尔济,仍袭贝勒。乾隆二十二年,以功复封多罗郡王。三十年,晋封亲王,世袭,掌本旗扎萨克。事

额济内土尔扈特

等谨按土尔扈特之本国,在西北极边本。准噶尔四卫拉特之一,与准噶尔有隙。遂徙国与俄罗斯接境。康熙年间,其国王阿贵齐之弟阿拉布珠尔自西藏还,以准噶尔道梗不能归,遂乞内属。今居甘肃边外,自为一部云。

额济内土尔扈特东至古尔鼐,西至肃州边外,南至三岔河,北至坤都楞河至。

京师五千里。汉,武威、张掖二部北境。唐入吐蕃。宋入西夏。元属甘肃行省。明为边外地。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土尔扈特部阿拉布珠尔来降于甘肃边外,给与牧地,后编为一旗,其封爵为贝勒一人。

等谨按额济内土尔扈特部与贺兰山、厄鲁特部疆理相接,其境内山川不别载。

额济内土尔扈特部驻额济内河之党色尔腾地方。康熙四十三年,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其子旦永,于雍正七年晋封为多罗贝勒,世袭,掌本旗扎萨克事。

青海

等谨按《禹贡》雍州终之以西戎即叙,孔《传》谓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羌、髳之属。郑康成以为衣皮之民居于昆仑,析支、渠搜之野者皆西戎也。诸儒以昆仑为在临羌西,以析支为在河闗西,皆在今西宁边外,然则青海之地固为当日雍州西徼矣。周、秦以还,诸羌繁衍,罕归声教。厥后一变而为吐谷浑,再变而为吐蕃。至明代入于䝉古,而后复为厄鲁特,所有部落之居此者已经屡易我。

国家开创之初,其部顾实汗即输诚归附。逮雍正初年,平定、青海编旗之后,馀众畏服,朝贡惟谨,实与内扎萨克相等。抑又论之:青海介处,西陲邻接甘肃全境。自汉置河西四郡,史称其隔絶南羌,为断匈奴右臂。明初建重镇于甘肃,以北拒鞑靼,南捍诸番。中叶以后,北部得越境阑入,与番族相通,遂世为边患。

圣朝威武丕彰,抚有万宇,若北部之四十九旗,久归臣仆,至于安西境外,地尽西䝉,所谓河西诸郡已为甘肃之内地,长驾逺驭之略,固非前代之规模所得拟其万一者也。

青海,古曰西海,东至甘肃、西宁、洮、岷边境,西至西藏,南至四川松潘界,北至甘肃安西府界,袤延二千馀里至。

京师五千七十里,本《禹贡》西戎地。夏、殷、周皆属西羌。汉为武威、张掖、金城、陇西四郡之西徼外及蜀郡之北徼外,属先零烧当等诸羌地。王莽时,置西海郡。歴后汉、魏、晋皆诸戎所居,东晋以后,又为吐谷浑所据。隋大业五年,平吐谷浑,置西海、河源等郡。隋末,吐谷浑复据其地,唐初击破之。龙朔三年,吐蕃灭吐谷浑,尽有其地。宋亦为吐蕃地。元置吐蕃宣慰司于河州,又封驸马章古为郡王,镇西宁,并统治畨众,明为西畨地。洪武初,遣官招谕,凡西宁、河州诸卫指挥、佥事等官,并即以畨酋为之,以畨地产马,岁与之互市。其后又以畨僧入贡,加以国师、禅师等封号,永乐以后,诸番僧及诸卫番族,各许其岁时朝贡,西番之势,益分率不相统属。正徳四年,有蒙古部酋额布勒等袭破青海,番人多逼徙,其留者不能自存,反为所役属,屡为甘肃西宁边患,名曰海冦。嘉靖时,额布勒为河套酋济农所破,收其部落大半而去,惟布尔噶一部敛众自保。其后北部谙达又贪青海饶富,袭据其地,布尔噶窜走。已而谙达引去,留其子丙图居青海。隆庆中,谙达受封顺义王,西宁亦安自丙图据青海,后谙达之从孙车臣台吉及兄子永、邵卜等同居之。万歴中又时时犯边,后渐衰弱。

国初有厄鲁特顾实汗者,自西北侵,有其地于崇徳,二年即遣使修贡,嗣是朝贡不絶顺治十年。

诏封为遵文行义敏慧顾实汗。其后顾实汗之子留驻西藏,为汗于青海,不复称汗,自分其地为左右二境。

部落散处其间,谓之西海诸台吉」。康熙三十六年,既平噶尔丹,青海、台吉、扎什巴图尔等咸内附,封以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爵并世袭。雍正元年,扎什巴图尔之子罗卜藏丹津诱众犯边。

世宗宪皇帝命官兵进剿平,定其地,惟不从逆者,仍其封号,以军功增封世爵。三年,于各部落编设旗分,自

青海厄鲁特外为游牧之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喀尔喀皆分置佐领,共为旗二十有八。乾隆十一年,增设一旗。又有大喇嘛、察罕诺们汗所属䝉古分为四佐领,不统于各旗,即令喇嘛管辖。其封爵朝贡,隶于理藩院之典属司及柔逺司。凡简稽军实、巡阅边防之事,设西宁驻札大臣以经理之,置互市于西宁之地。其朝觐、贡道由西宁,分为三班。恭载。

世宗宪皇帝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文:我国家受。

天眷命抚临八极,日月所照,㒺不臣顺,遐迩乂安,兆人䝉福,乃有罗卜藏丹津者,其先世顾实汗,自国初稽首归命,当时使臣建议,卑以驻牧之地,其居杂番羌,密近甘、凉、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睿虑深逺,每厪于怀,既亲御六师,平定朔漠,威灵所加青海部落扎什巴图尔等震讋承命,圣祖仁皇帝因沛殊恩,封为亲王,兄弟八人,咸赐爵禄,覊縻包容,示以寛大,而狼心枭性不可以徳,义化三十年来,包蔵异志,朕绍登寳位,优之锡赉,荣其封号,尚冀克辑宁部众,而罗卜藏丹津昏谬狂悖,同党吹拉克诺木齐、阿尔布坦温布藏巴扎布等实为元恶,谓国家方宏浩荡之恩,不设严密之备,诞敢首造逆谋,迫胁番羌,侵犯边城,反状彰露,用不可释于天诛,遂令川陜总督太保公年羮尧为抚逺大将军,声罪致讨,以雍正元年十月,师始出塞,自冬涉春,屡破其众,凡同叛之部落,戈鋋所指,应时摧败,招降数十万众,又降其贝勒贝子公台吉等二十馀人,朕犹悯其愚蠢,若悔祸思愆,束手来归,尚可全宥,而怙恶不悛,负险抗违,乃决剪灭之计以方略。宻付大将军羮尧,调度军谋简稽将士,用四川提督岳锺琪为奋威将军,于仲春初旬,禡牙徂征,分道深入,捣其窟穴,电扫风驱,搜剔岩阻,贼徒仓皇糜溃,穷蹙失据,罗卜藏丹津之母及逆谋渠魁,悉就俘执,擒获贼众累万,牲牵军械不可数计,贼首逃遁,我师逾险穷追,获其辎重人口殆尽,罗卜蔵丹津孑身易服,窜匿荒山,残喘待毙,自二月八日至二十有二日,仅旬有五日,军士无久役之劳,内地无转输之费,克奏敷功,永清西徼。三月之朔,奏凯旋旅,铙鼓喧轰,士众欣喜。四月十有二日,以唱逆之吹拉克诺木齐等三人献俘。

庙社受俘之日,臣民称庆。伏念。

圣祖仁皇帝威灵震于遐方,福庆流于奕业,用克张皇,六师殄灭,狂贼行间,将士亦由感激,湛恩厚泽,为朕踊跃,用命斯役也,芟夷凶悖,绥靖番羌,俾烽燧永息中外人民,胥享安阜,实成先志,以懋有丕绩。廷臣上言:「稽古典礼出征而受成于学,所以定兵谋也,献馘而设奠于学所,以告凯㨗也。宜刋诸珉石,揭于太学,用昭示于无极,遂为之铭曰:天有雷霆,圣作弧矢,辅仁而行,威逺宁迩,维兹青海,种类实繁,锡之茅土,列在藩垣,被我宠光,位崇禄富,负其阻遐,祸心潜构,恭惟。

圣祖虑逺智周,眷念荒服,绥抚懐柔,朔野既清,西陲攸震,爵号洊加,示之恩信,如何凶狡,造谋逆天,鼔动昏憝,冦侵于边,惟彼有罪,自干天罚,桓桓虎貔,爰张九伐,王师即路,冬雪初零,日耀组练,雪响鼙钲,蠢兹不顺,敢逆戎旅,奋张螳臂,以当齐斧,止如山岳,疾如雨风,我战则克,贼垒其空,彼昏终迷,曾不悔戾,当剪而灭,斯焉决计,厉兵简将,往捣其巢,逾歴嵚岖,坦若垧郊,贼弃其家,我絷而获,牛马谷量,器仗山积,蹇兔失窟,何所逋逃?枯鱼游釡,假息煎熬,师以顺动,神明所福,旬日凯归,不疾而速,殪彼逆谋,悬首藁街,献俘成礼,金鼓调谐,西域所赡,此惟雄特,天讨既申,群酋惕息,櫜戈偃革,告成辟雍,声教遐暨,万国来同。惟我。

圣祖亲平大漠,巍功焕文,迈桓轶酌,流光悠久,视此铭辞,继志述事,念兹在兹。

青海厄鲁特部本顾实汗之后。康熙三十六年,诸台吉内附,授以封爵。雍正元年,以罗卜藏丹津叛逆出师。平定三年,编为二十旗。乾隆十一年,增设一旗,共为旗二十有一,各设扎萨克掌之。其封爵为亲王一人,郡王二人,贝勒一人,贝子三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二人。一等台吉十一人。其游牧地诸部散处不分畛域。

青海游牧绰罗斯部,本准噶尔,绰罗斯部台吉为噶尔丹之族。游牧青海地方,举所部来降。雍正三年,编为二旗,各设扎萨克掌之。其封爵为郡王一人,辅国公一人。

青海游牧辉特部:本准噶尔辉特部台吉游牧青海地方,举所部来降。雍正三年,编为一旗,设扎萨克掌之。其封爵为辅国公一人。

青海游牧土尔扈特部:本准噶尔土尔扈特部台吉游牧青海地方,举所部来降。雍正三年,编为四旗,各设扎萨克掌之。其封爵为一等台吉四人。青海游牧。喀尔喀部本喀尔喀台吉游牧青海地方,举所部来降。雍正三年,编为一旗,设扎萨克掌之。其封爵为一等台吉一人。

西藏

等:谨按吐蕃之部,通自唐时史称其国西南与婆罗门接壤,则其俗之信奉释教固宜也。元时西藏之地,皆领于番僧,若大寳,法王帝师之号,尊礼特殊,明代因之。自宗喀巴肇兴黄教,数传之后,为诸畨所尊信,于是有达赖喇嘛班禅喇嘛,更在各番王之上自。

本朝崇徳年间,谓东土有圣人,即遣使经数国之地,逾年而至,当大统之方集,识归化之独先。

国家以其恭顺有年,锡之封号,俾得以世次相继。逮康熙年间,为准夷侵扰经。

王师平定以来,藏地诸番皆登乐土于焉,阐扬善教,同我太平。所谓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者,盖怀柔抚驭之道,即于是寓焉矣。

西藏,在四川云南徼外,东西六千四百馀里,南北六千五百馀里。东至四川界。东南至云南界,西至大沙海,北至青海界至。

京师一万四千馀里。古西南徼外诸羌戎地,两汉、魏、晋间,种落无闻。自吐蕃始祖鹘提勃窣野居析支水西,并诸羌据其地。歴周及隋,犹未通中国,其君长称为赞布。唐贞观八年,始遣使来朝。十五年,妻以宗室女文成公主。既而灭吐谷浑,尽臣羊同、党项诸羌,幅员万馀里,唐末渐衰弱,宋时亦号吐蕃,朝贡不絶。元宪宗始于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又于四川徼外置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等处。宣抚司,世祖时置乌思藏,以吐蕃僧帕克斯巴为大寳法,王帝师领之,嗣者数世,其弟子号司空、司徒、国公,皆佩金玉印。明洪武六年,以摄帝师拉木监巴藏卜为炽盛佛寳国师,给玉印,置乌思藏朵甘二指挥司,又置宣慰司三、招讨司、六万户府四千户所十七,以元国公那木喀思丹巴监藏等为都指挥同知、宣慰使、元帅、招讨等官。永乐中,复封番僧为大寳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赞善王、阐教王、辅教王䕶教王,凡八王,并给印诰,比岁或间岁朝贡,其徒以次封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诸号者,不可胜纪。明之中叶有宗喀巴者,居拉萨、始兴、黄㡌之教,相传其二世,始立第巴,以治国事,其三世始称达赖喇嘛有异术,能知三生事,诸番莫不从其教,正徳时遣中使至其地往迎所谓活佛者,所费以巨万计,其僧卒匿不出见,所携寳货器械,皆为番人所夺。其后达赖喇嘛与班禅喇嘛并为诸番所奉,凡大寳,法王及阐化诸王亦皆俯首,称弟子。

本朝崇徳七年,达赖喇嘛首先入贡,至顺治九年来朝,十年。

世祖章皇帝赐以金印,遣使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普通斡齐喇达喇达赖喇嘛嗣,后与班禅。

喇嘛各遣使贡献不絶。其部落号图伯特,前藏则达赖喇嘛主之,后藏则班禅喇嘛主之。其代喇嘛理事者曰第巴,又有汗,则䝉古部长为之。康熙初年,有藏地之藏巴汗威虐,部下第巴乞师于青海,顾实汗击破之,遂留其长子达赖为汗。三十二年,封第巴为图伯,特国王,赐金印。时达赖喇嘛已殁,第巴匿不以闻,潜与厄鲁特噶尔丹相通。及召班禅喇嘛来京,第巴又阻之,不至。四十四年,达赖汗之子拉藏诛,第巴以闻。

圣祖嘉之,赐金册印,封为辅教恭顺汗,遣大臣安抚其地。复立第六世达赖喇嘛。五十二年,封班禅胡图克。

图为班禅额尔徳尼依达赖喇嘛之例,锡以册印。五十三年,准噶尔䇿妄阿喇布坦兴师侵藏,害拉藏汗,焚毁寺庙,迫逐僧众。五十八年,遣大兵讨平之。

世宗宪皇帝嗣位,撤回官兵,封康济鼐为贝子,总理其地。雍正五年,西藏噶隆阿尔布巴等叛,杀康济鼐后。

藏办理噶隆事务之扎萨克台吉颇罗鼐走避以闻,遣兵进𠞰。明年,颇罗鼐率众部落入藏,阿尔布巴等伏诛,藏地安辑如故。封颇罗鼐为固山贝子。九年,晋封多罗贝勒,办理卫藏噶隆事务。乾隆四年,晋封多罗郡王,给印辖卫藏等处。十二年,其子珠尔黙特那木扎尔袭封。十五年,以谋逆伏诛。今设辅国公三人,一等台吉一人,并因其俗设噶隆第巴等职,其地有四:曰卫曰藏,其东境曰喀木,其西境曰阿里共辖城六十馀卫与喀木诸城,皆统属于达赖喇嘛藏。与阿里诸城,皆统属于班禅喇嘛,别设驻藏大臣二人镇抚其地。封爵承袭及入贡之事,𨽻于理藩院之典属司及柔逺司置,互市于四川西徼打箭炉之地。其贡道由打箭炉分为二班。凡喇嘛道行最髙者曰胡土克图,转世者曰呼毕尔罕。其秩之贵者曰国师、曰禅师,次曰扎萨克大喇嘛,曰扎萨克喇嘛。又次曰大喇嘛,曰副喇嘛,自扎萨克喇嘛以上皆颁给印信。其徒之分处喀尔喀及内扎萨克部落者,皆为蒙古所尊奉,仍遥属于达赖喇嘛、班禅喇嘛。

恭载

圣祖仁皇帝御制《平定西藏》勒铭碑文昔者

太宗文皇帝之崇徳七年,班禅额尔徳尼达赖喇嘛、顾实汗,谓东土有。

圣人出特遣使,自人迹不至之区,经雠敌之国,阅数年,始达盛京,至今八十载,同行善事,俱为施主,颇极安宁后达赖喇嘛之殁,第巴隠匿不奏者十有六年,任意妄行,拉蔵灭之,复兴其法,因而允从拉藏库克淖尔群众,公同之请,中间䇿妄阿喇布坦妄生事端,动准噶尔之众,肆行奸诈,灭坏达赖喇嘛,并废第五辈达赖之塔,辱蔑班禅,毁壊寺庙,杀戮喇嘛,名为兴法,而实灭之,且欲窃据图伯特国,朕以其所为非法,爰命皇子为大将军,王又遣朕子孙等调发满洲䝉古緑旗兵各数万歴,烟瘴之地,士马安然而至,贼众三次,乘夜盗营,我兵奋勇击杀,贼皆丧胆逺遁,一矢不发,平定西藏,振兴法教,赐今呼毕尔罕册印,封为第六辈,达赖喇嘛,安置禅榻,抚绥图伯,特僧俗人众,各复生业,于是文武臣工,咸谓王师西讨,歴瘴疠险逺之区,曾未半载,輙建殊勲,实从古所未有,而诸䝉古部落及图伯特酋长,亦合词奏曰:皇帝勇略神武,超越往代,天兵所临,邪魔扫荡,复兴蒙古向所尊奉法教,喀木藏卫等部人众,咸得㧞离,汤火乐土,安居如此,盛徳大业,非臣下颂扬所能宣罄,请赐御制碑文,镌勒招地,以垂永久,爰纪斯文,立石西藏,俾中外知达赖喇嘛等三朝恭顺之诚,诸部落累世崇奉法教之意,朕之此举,所以除逆抚顺,绥众兴教云尔。

卫在四川打箭炉西北三千馀里,即乌思藏,居诸藏之中,亦曰中藏。东自穆鲁乌苏西岸青海部落界,西至噶木巴拉岭藏界。一千五百三十三里。南自鄂木拉冈冲岭,北至崖鲁藏博江二千二百馀里。

卫地所属诸城

拉萨城在打箭炉西北三千四百八十里,即唐吐蕃建牙之所,今为达赖喇嘛所居徳沁城在拉萨东南三十八里。

耨东城在拉萨东南二百二十里

桑里城在拉萨东南二百五十一里

吹扎尔普朗城在拉萨东南二百六十里恪噶尔城在拉萨东南三百里

里古城在拉萨东南三百十里

裕勒佳阿杂城在拉萨东南三百三十里济古城在拉萨东南三百四十里。

扪磋纳城在拉萨东南四百四十里。

拉巴随城在拉萨东南四百四十里

佳木达城在拉萨东五百四十里。

达木城在拉萨东南五百六十里

衮米纳木佳勒城在拉萨东南六百二十里硕勒噶城在拉萨东南六百四十里

卓莫城在拉萨东南七百五十里。

多木纯城在拉萨东南七百七十里

则布拉冈城在拉萨东南八百七十里。达克博柰城在拉萨东南九百六十里徳摩城在拉萨东南九百八十里

东噶尔城在拉萨西二十五里

日噶努布城在拉萨西南三十里。

楚舒尔城在拉萨西南一百十五里。

日噶公噶尔城在拉萨西南一百四十里雅尔博鲁克勒巴底城在拉萨西南三百里。多城在拉萨西南四百二十里。

僧格城在拉萨西南四百三十里。

得巴达克则城在拉萨东北九十二里伦珠布城在拉萨东北一百二十里

萨木珠布公喀尔城在拉萨东北一百五十里盆多城在拉萨东北一百五十里

等谨按西藏之俗,凡有官舍民居之处,建造楼居,依山为堑,即谓之城,量地之大小,人之多寡,各设宗布木,管理民事,设丁布木,管理兵丁。

藏在卫西南五百馀里。东自噶木巴拉岭卫界,西至玛尔岳木岭阿里界,一千八百八十二里。南自坡巴朗城之扎木拉岭,北至们巴部落之北,达鲁克裕木磋淖尔,一千三百馀里。

藏地所属诸城

扎什伦博城在拉萨西南五百六十里,其先藏巴汗居此。今为班禅喇嘛所居。日喀资城在扎什伦博东三十里。

林绷城在扎什伦博东二百二十里。

纳噶尔城在扎什伦博东二百八十里。堆朋城在扎什伦博东三百六十里。

巴纳木城在扎什伦博东八十五里

佳勒则城在扎什伦博东南一百二十里。乌裕克林噶城在扎什伦博东南三百八十五里。定集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三百九十里。

罗噶尔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五百二十里。坡巴朗城在扎什伦博西南六百二十里。喷磋克凌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七百里。济隆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七百二十里

济特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七百六十里。

叶尔摩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七百六十里。乌穆城在扎什伦博西二百里。

将罗尖城在扎什伦博西三百里

鄂摩城在扎什伦博西北九十里

将阿木凌城在扎什伦博西北四百八十里喀木在卫东南八百三十二里,近云南丽江府之北。东自雅龙江西岸,西至努卜公拉岭卫界,一千四百里。南自噶克拉冈里山,北至穆鲁乌苏南岸一千七百里。

喀木所属诸城。

达尔城在拉萨东南一千二百七十五里桑阿克吹城在拉萨东南一千三百里。硕班多城在拉萨东南一千三百四十五里。罗隆城在拉萨东南一千六百五十里。

苏尔东城在拉萨东南一千六百五十里衮珠城在拉萨东南一千九百里

匝坐里冈城在拉萨东南二千一百五十里塘噶尔城在拉萨东北二千二百里

索克城在拉萨东北一千三百里。

努布尔城在拉萨东北一千三百里

等谨按,自塘噶尔城之东南则为巴塘,巴塘之东北为里塘,巴塘之东南为中甸,西南为维西,各有属地,接四川打箭炉及云南丽江府、鹤庆府边外界,旧皆为喀木地,分置堪布喇嘛,管理𨽻于西藏。自康熙五十年大兵定藏,其众皆内附。雍正五年,设分治㕔员,驻中甸、维西地方属云南省管辖。七年,设立巴塘、里塘二宣抚使司,并増置各土司,属四川省管辖。

阿里,为西藏之极西边境。东自藏界玛尔岳木岭,西至得巴堪布岭,二千一百馀里。南自匝木萨喇岭北至乌巴拉岭一千二百馀里。

阿里所属诸城

布朗达克喀尔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二千二百馀里噶尔东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二千三百里

什徳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二千三百里。

古格扎什伦博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二千四百里冲隆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二千四百馀里。

则布朗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二千五百馀里。楚玛尔徳城在扎什伦博西南二千六百馀里扎什冈城在扎什伦博西二千七百馀里罗多克喀尔城在扎什伦博西二千八百里底木冈城在扎什伦博西二千八百馀里喀什城在扎什伦博西二千八百里。

毕底城在扎什伦博西三千馀里。

等谨按西藏诸城之外,又有附近部落在卫地。拉萨东南者,曰噶克卜部落居卫与喀木边界之间。其相近为恭布部落,在藏地扎什伦布西南者,曰萨噶部落,其西为卓书特部落,们巴部落乃藏之西界阿里之东界,至阿里之西北有达拉克部落,其在喀木西北界者,有拉塔部落、舒布伦巴部落、格尔济部、落塞尔、匝、纳尔噶鲁部落、瓦舒部落,与青海接界,并附属于西藏云。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二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