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九十三《郊社考》三
郊
乾隆元年正月辛丑,祈谷于上帝。
皇上亲诣行礼。先是,雍正十三年九月,皇上绍登大宝,仁孝方笃,逾三月后,群臣以祀典上请奉。
谕㫖:
郊
庙大祀,朕自不敢。因一已孺慕之,私情有缺天。
祖禘尝之,钜典所议。朕诣行礼甚是。但先期斋戒,所以洁齐心,志对越」。
神明朕意,斋戒之日,即当素服,冠缀缨纬。其视祝版,亦当照例用礼服,以昭敬谨」。
朝日
夕月等祀,虽系遣官行礼,然诚敬之心,黙为昭格,陟降左右,不啻亲承朕意,于遣祭之日,亦应素服,冠缀缨纬,方与礼意相合,尔等再议具奏」。礼部等遵。
㫖议,上允之,于乾隆元年孟春祈谷,行礼如仪。二年四月甲戌,大祀。
天于
圜丘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行恭奉神牌㕘拜
上帝之礼先是,元年十二月,谕礼部:仰惟
皇考世宗宪皇帝,徳并高深,恩覃海宇,骏烈鸿功,垂裕百世,允宜配享。
郊坛永崇禋祀,朕思来年三月,升祔太庙之后。配享之礼,理宜敬谨举行。苐其时夏至伊,迩冬至,尚遥敬稽我朝旧制」。顺治十四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恭奉
太宗配享
圜丘翼日配享
方泽康熙六年十一月丁未,时届南郊。
圣祖仁皇帝恭奉
世祖配享,越十日配享。
方、泽两朝典制,均系特行,礼隆仪备,灿垂史册。且稽之经传,成周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月令》所谓季秋大享帝」也。《召诰》:「三月丁巳,用牲于郊」。释者谓:非常祀而祭天,以告定位也。又宋仁宗皇佑二年,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三圣并侑,一如圜丘、南郊之仪,则是古来因事郊祀之礼,不必定在二至之时明矣。我朝旧制,尽孝尽诚,与古符合来年。
世宗宪皇帝配天大礼,宜遵照举行」。于是礼部具仪奏上奉。
谕㫖尔部具奏。
皇考配享。
天坛仪注,朕敬谨详阅」。内称:配享时,朕恭奉神牌升坛,奉安于东三青幄次,并未议及㕘拜上帝之仪,朕思升祔」。
太庙时先行㕘拜。
列祖
列后礼,然后升座。今配享圜丘,亦应先行㕘拜」。
上帝礼,然后升座于理。方协议政,王大臣等议奏。伏查本朝会典》及《明会典》,未经详载神牌㕘拜。
上帝之仪。今
皇上特谕臣等详议,仰见皇上仁孝敬谨之心,至周至备,应遵㫖増入㕘拜。
上帝之仪,实为尽善仪注见后
。其夏至配享,方泽㕘拜。
皇地祇俱遵此仪,至上辛、配享,祈谷坛不必再行,㕘拜礼」。疏入,从之。正祭日,皇上恭奉。
世宗宪皇帝神位㕘拜。
皇天上帝礼毕奉安于
上帝,神位之左。
世祖章皇帝之次,第三青幄内,前期祭告,一应礼仪,均与雍正元年同。
三年正月辛酉,祈谷于
上帝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
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辛巳冬至,大祀天于
圜丘以斋戒于
皇太后万寿,前三日,预行庆贺礼。十二年十一月定。
郊坛大祀,誓戒百官之礼,是岁冬至大祀,后六日,奉谕㫖:古天地大祀前期有百官受誓戒之礼。《周官冢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唐、宋则掌以太尉,或于尚书省,或于朝堂,明初誓于中书省,后于阙门宣制:嘉靖中,则亲御奉天殿,百官朝服聴誓戒,所以耸众聴而致肃共儆怠,玩典至重也。国朝祀典,太常寺先期行文出示,葢本古人誓戒遗意,而集众宣示,仪章未举。朕思八政,祀居其首,而大祀莫重于郊,嗣后有事于
圜丘
方泽
祈谷。
雩祭应于午门前,宣誓戒陪祀之王公、文武大臣官员,朝服齐集,跽聴行礼,以明齐明严敬之意。大学士会同该部稽古具仪以闻。寻具仪奏上,举行如仪。至十九年,大学士等奏令各衙门恭录。
敕谕制牌收贮,每遇。
两郊大祀,太常寺豫奏通行,令于致斋日恭设堂中,随时仰瞻,其宣读之礼,停止」。允之。
十二月定。
郊坛大祀省视。
神位上香及省视牲器之礼。内阁奉谕㫖:「朕惟致敬」。
郊坛宜从典制,乃者朕于大祀前期一日,恭诣坛位,躬亲省视,展洁告䖍,良云周备,惟是神主向藏」。
皇穹宇
皇祇室
皇乾殿考之唐《开元礼》,先期升主陈设,省视复收,朕思因省视而陈设。
神主有违神道静穆之义,未协。寅恭严事之诚,应于躬省皇穹宇。
皇祇室
皇乾殿上香行礼,分献官诣配殿行礼,肃将悃忱,以伸对越,但事属剏举,着大学士,㑹同该部详悉定议,并恭诣」。
坛位后,亲视笾豆之处,具仪以闻。寻遵㫖,具仪奏上,举行如仪。详见仪注。
十三年十一月壬子冬至,大祀天于。
圜丘用新成祭器,更定。大驾卤簿,乘玉辂,亲诣行礼。是岁正月奉。
谕㫖国家敬。
天尊
祖礼备乐和,品物具陈,告丰告洁,所以将诚敬昭典则也。考之前古,笾豆簠、簋诸祭器,或用金玉以示贵重,或用陶匏以崇质素,各有精意,存乎其间。歴代相承,去古寖逺。至明洪武时,更定旧章,祭品、祭器,悉遵古而祭,器则惟存其名,以甆代之我朝。
坛
庙陈设祭品亦用甆,葢沿前明之旧。皇考世宗宪皇帝时,考按经典,范铜为器,颁之阙里,俾为世守。曽宣示廷臣穆然见古先遗,则朕思坛。
庙祭器既遵用古名,则祭器自应,悉仿古制,一体更正,以备隆仪,著大学士㑹同该部,稽核经图,审其名物度数、制作款式,折衷至当,详议绘图以闻。朕将亲为审定,敕所司敬谨制造,用光禋祀,称朕意焉」。十月,又谕:「朕敬。
天尊
祖寅承毖祀。
坛
庙祭器聿既稽考古典,亲为厘定,命所司准式,敬造质文有章精洁,告备。自今岁
圜丘、大祀为始。灌献、陈列,悉用新成祭器,展䖍敬焉。古者崇郊享,则备法驾,乘玉辂,以称钜典。国朝定制,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其名㕘用宋、明以来之旧。而旗章麾葢视前倍简,今稍为增益。更定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合三者则为大驾卤簿。
南郊用之。
方泽以下,皆用法驾卤簿五辂,酌仿周官》及唐、宋遗制,金玉、象革各如其仪,乘用亦自今岁。
南郊始光,昭羽卫用,肃明禋谕,所司知之」。十五年四月,又谕:「礼器昭垂,世守勿替。祠官掌故图谱宜详。其令。内府依卤簿大驾之例,按器绘图,具著体式,俾懿文洽礼,展帙犁然」。永传册府,称朕修厘法物,毖敇明禋,至意十四年五月。
诏斋宫致斋,勿鸣鼓角,内阁奉谕,㫖朕于
两郊、大祀,先御斋宫,以齐一思虑闻之记曰:斋者耳,不聴乐。孔子曰:三日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言不敢散其志也。今斋宫宵漏,下鸣画角,严鼓以为节,虽异于宫悬合奏,而吹角鼓鼜,军中之容,岂所以专致其精明者欤?此葢相沿前明,弊典未更后,此严更鼓角,不当用之。斋次大学士,其会同礼部定议以闻」。载入会典。
是月
诏修缮。
两郊坛宇,展拓旧制。是岁五月,皇上以夏至大祀。
方泽诣
斋宫斋宿大学士等奉
谕㫖稽古,明禋肇祀。
郊坛各以其色。
地坛方色尚黄今。
皇祇室乃用绿瓦,葢仍前明旧制,未及致详。朕思南郊大享殿,在胜国时合祀」。
天。
地山川,故其上覆以青阳,玉叶次黄,次绿,具有深意。且南郊用青而?
地坛用绿,于义无取,其议更之。至两郊坛宇,虽岁加涂塈,而经阅久逺,应敕所司省视所当修整者,敬谨从事,详考典章,具议以闻」。嗣大学士,礼部奏言:「臣等谨考礼经所载。
两郊义类甚著。故祭分二至,以顺阴阳之时,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制别方圜,以则阴阳之象,惟辨色亦。
然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牲币各从其器之色,所谓依类求神者也。制礼从类辨色从方,原属不易之道,又况栋宇檐桷乃以藏?
神祇而昭妥侑,其义尤谨。明代南北两郊分祀,而皇祇室编次绿瓦。臣等详检,一切礼书,并无考据。查绿乃青黄间色诚如」。
圣谕于义无取。《坤卦》「天元地黄」,《考工记》「天谓之元,地谓之黄,二者系《乾》、《坤》正色今。
北郊坛砖壝瓦及牲帛帏幄色俱用黄。乾隆十三年,遵㫖,议定笾豆成式。
地坛祭器,亦用黄质制造,契合古制,宁神与歆。
神不当有异应,请《易》葢琉璃、黄瓦,庶与《坤卦》黄中之义相符若夫。
两郊坛宇岁修,向有著令而经阅,久逺金碧采章,或日久不鲜,阶级砖甓间有损,缺垩赤间有漫漶,均宜遵。
㫖修整及时,鸠工疏上。
上命和亲王海望、王安国、三和总理其事。十五年正月,谕和亲王等。
圜丘坛上张幄次及陈设祭器处过窄,既议鼎新,可将圜丘三层,台面仍九五之数,量加展寛,则执事者得以从容进退,益昭诚敬。至棕荐向系满铺,则台面可以不用琉璃,著改用金砖益经久矣。王等奏言:
两郊制度自前明嘉靖间始定。
圜丘坛制,上成径广,用明官司尺五丈零九寸,取九五之数。二成九丈,取九数,三成十二丈,取天全数,据明。
臣张孚敬谕对录所载,大抵以意为量度,原非垂自,古昔一定,不可増减。今往坛内较度,若依工部营造尺为度,未能恰当九五之数。谨考。
圣祖仁皇帝御制《律吕正义》一书,内载古尺制度,其长较工部营造,尺直八寸一分,今依古尺,定坛径广上。
成取九数,用古尺九丈二成取五数,用古尺十五丈三成仍取九数,用古尺十九丈,既与天数九五之义吻合,而幄次之广深,亦可量加展寛,俾应陈器物以及执事人员,得以从容进退,实属适中。又坛面砖块奉。
谕改用金砖,考原制砖数,上成九重,二成七重,三成五重,上成围砖,取阳数之极,自一九起,递加环砌,以至九九、二成、三成围砖不拘。今坛面加广,上成仍照九九墁砌。计金砖每块应长三尺六寸八分,下寛三尺五寸七分,上寛一尺,伏查烧造金砖,向例不过二尺二寸。今若照依展寛尺寸,诚恐烧造维艰,若增加块数,又与原制取义不符。查直属房山县产艾叶青石质,性坚泽色,应法象可否,饬令官员选择精纯者,仿依砖式,细加磨琢墁砌。如原法既得寛长,随宜复足以永垂久逺。又坛制每成,四陛之外,各用青色琉璃,栏板围绕上成,每面用九二成,每面十七,取除十用七之义。三成每面积五用二十五,虽各成均属阳数,而合计三成数目,并无取义。谨按易大传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今请用乾䇿,依九数分配三成,最为宜称。但上成九数琉璃栏板,每块应长四尺五寸有竒,比之现今栏板,每块长一尺三寸有馀,亦难烧造。考谕对录明代建坛时,曽有欲用南方青石之议,后张孚敬以南来石质经霜,易致剥落,遂不果用。窃思现在北地所出艾叶,青石坚润,非南方之比,堪以如式制办。若易用前项艾叶青石,其上成每面一九,计三十六二成,每面二九,计七十二。三成,每面三九,计一百零八合二百一十有六,用符乾䇿之数」。上命大学士等议奏,大学士等奏言:
郊坛规制,其意贵于法古,而数贵于合宜。谨按《易大传》曰:「天数二十有五,葢一、三、五、七、九皆竒,属阳而五为。
中数九为老阳。是故《洛书》用五统竒,大易》用九策,筮煌煌。
圣谕仍九五之数,量加展寛,至为精当。查明时,上成用五丈九寸,当九五之数,稍涉牵合,而三成用十二丈,则于竒义无取。今据奏以古尺计度,台面上成径九丈为取九数,二成径十五丈,为取五数,极为妥协,惟三成径十九丈,虽亦为竒数,然非由九而生,谓为仍取九数,未尽吻合。拟请三成面径用古尺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数,上成为一,九二成为三,五三成为三七,则天数一三五七九于此而全,且合九丈十五丈二十一丈,共成四十五丈,于九五之义尤为恰合。再考古尺,制起黄锺,数协九九,我圣祖仁皇帝审元音而定,以作乐我。
皇上重。
郊坛而推,以制礼义,既法古而数更合,宜应如所奏,照依律吕《正义》所正古尺制度,上成,面径九丈二成面。
径十五丈,惟三成面径改用二十一丈,确核今尺按数兴修。又查坛面砖块,原置上成圆面九重,自一九递加环砌,以至九九,其义甚精,允宜仍旧。至二成七重、三成、五重围砖不拘,未免参差。臣等酌议,坛面既加展寛二成三成,拟合亦用九重,递加环砌二成,自九十至一百六十二三成,自一百七十一至二百四十三体制,方为整齐,再查金砖,向例不过见方二尺馀。今上成铺面,每块长阔至三尺五六寸,诚难烧造,应如所奏,用艾叶青石,敬谨成造,俾保永逺坚固。又前奉。
圣谕:台面棕荐满铺,是以改用金砖,若栏板则系露明,不便易用青石,应请仍用琉璃成造。至原奏称琉璃栏板每块长四尺五寸有馀,难以烧造。臣等伏思栏板扇数加多,则尺寸自然减少。拟请三成,栏板共用三百六十扇,应周天度数上成,每面十八扇,四面计七十二扇。每扇之长,得今尺二尺三寸馀二成,每面二十七扇,四面计一百八扇。每扇之长,得今尺二尺六寸馀三成,每面四十五扇,四面计一百八十扇。每扇之长,得今尺二尺二寸馀,则扇数加多尺寸减少,自然易于成造,而每成毎面亦皆与九数相合,总计三百六十较之二百一十有六,取义尤为明显。再查原奏,三成径数俱系古尺,而所定中心圆面周围压面及九重之长,则皆系今尺。至三成台髙现,今上成髙五尺七寸,二成髙五尺二寸,三成髙五尺,并栏柱长阔髙厚,踏垛寛深,亦系今尺。臣等逐项,悉按古尺合算,略为増减,皆与九数相合,如此则
郊坛重典制,崇法象数,协乾元允足,昭盛代之宏规,垂万年之巩固矣。谨绘图列数,恭呈御览」。奏上,允之。嗣因琉璃栏板,难以成造经。总理工程大臣奏明易用青白石须弥座,用旱白玉石为栏板柱子,添安出水龙头。至十八年工竣。
十六年九月改。
祈谷坛大享殿为
祈年殿门为
祈年门总理工程和亲王等奏:「臣等奉修两郊坛宇。伏见。
祈谷坛匾额旧书大享二字,殿与门相同,窃疑名义未协。详考《明史》纪载,縁前明初建大祀殿,合祀天地至。
嘉靖中,定南、北郊二至分祀,罢大祀殿不用。其后致仕扬州同知丰坊疏请复古明堂大享之制,葢附会《孝经》「严父配天语,以迎合大礼」之议。时明世宗已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帝,因并议称宗以配上帝,明堂秋享即于大祀殿行之,改大祀为大享。此殿与门得名所自始也。
国朝既定
南北郊祀奉。
祖宗升配,爰举祈谷之礼,行礼之地,即明之大享殿,是以旧有题额,袭用未改。谨按大享之名,见于《礼记》月。
令篇葢指季秋报祀而言,与孟春祈榖异义,仰惟皇上厘定典礼式焕
郊坛理合仰请。
圣训别荐嘉名,庶与祭义协应」。上命大学士等议奏,大学士等奏言:「祈谷坛额实起前明嘉靖中,原取季秋飨帝之说,以崇兴献王已非成周明堂本制,而殿宇告成以后每岁
大享咸在元极宝殿,隆庆初并罢元极享礼,是即在前明时,固已徒存虚名矣。考《祭法》列序礼神之处于祭天曰泰坛,于祭地曰泰折,于祭日曰王宫,于祭月曰夜明。虽郊坛不屋,无事标题,然循名足以见义,未有不相应者。宋儒朱子有言:「为坛而祭谓之天。祭于屋下谓之帝,天与帝。其实一也。随地而异其名耳。
国朝孟春祈谷。
上帝因殿行事,准诸朱子所论屋下祭帝,义例正自相通,敬稽礼部,每岁恭进祀册,于冬书某日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于春书「某日祈谷,典式备极,昭著独殿,与门袭用。大享名号,实觉未协,仰请。
皇上钦定,嘉名俾昭。
盛典寻奉。
谕㫖,改曰祈年。
圜丘在正阳门外南郊形,圆象天,南向,三成,上成径九丈,髙五尺七寸以古尺合今尺合九数计
。二成径十有五丈髙五。
尺二寸三成,径二十一丈,高五尺,每成四出,陛皆白石九级。内壝形圆周百有六丈四尺。门四壝,外东南丙地。燔柴炉一,瘗坎一东南。燎炉五。西南镫杆三。外壝形方周二百十丈一尺。门四,燎炉四,分设于壝东西门之左右壝北门后为。
皇穹宇南向,环转八柱,圆檐上安金顶,基髙九尺,径五丈九尺九寸,石栏四十有九。东西南三出陛,各十有。
四级,左右庑各五间,殿庑覆瓦均青色琉璃,围垣形圆周五十六丈六尺八寸,南向三门。外壝东门外东北隅为
神库
神厨、井亭、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又东为宰牲。亭井、亭壝外内垣门四:东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广利,北曰成贞。昭亨门外东西石坊各一。成贞门北为祈年殿,坛圆南向三成,上成径二十一丈五尺。二成径二十三丈二尺六寸,三成径二十五丈。面甃金砖围。
以石栏四百二十南北三出陛,东西一出陛。上成二成各九级,三成十级,坛上建。
祈年殿制圆内外皆十二柱,中龙井柱四檐三重,上安金顶,左右庑各九间,均覆青色琉璃旧制,圆顶三层,上覆青瓦中覆
。
黄瓦下覆绿瓦,两庑用绿瓦。
前为
祈年门门外东南燔柴炉,一瘗坎一,燎炉五。内壝周百九十丈七尺二寸,门四,北门后为
皇乾殿殿五间,上覆青色琉璃。正面三,出陛,东西一出陛各九级,石栏五十有九。内壝东门外长廊七十二。
间通。
神厨、井亭、宰牲亭为祭时,进俎豆,避雨雪之用。壝外围垣四门,南接成贞门门外西北为
斋宫广利门外西北为神乐署,中为凝禧殿。显佑殿奉祀协律廨舍西为犠牲所,中祀牺牲之神,后为官署。东西列屋,以饲牲牢。外垣内西角。钟楼一,围垣二重,内垣周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外垣周千九百八十七丈五尺。西向门二,南北并列南入。
圜丘北入。
祈年殿皆三门,角门一。
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冬至,大祀天于。
圜丘以荡平、回部并告成功,定制武功告成,祗祀郊坛,是岁西师告㨗,回部悉平,时在冬至之前,奉谕㫖殊勲,克奏茂典应修。
郊
庙告功:「宜申昭报,时当长至,朕方躬祀圜丘,其敕所司敬举受厘宣㨗之忱,载诸祝册,用申恳款告祭」。
太庙,朕亲行展事」。
方泽
社稷照例遣亲王恭代。
三十年正月辛酉,祈谷于上帝,用立春后初辛日。先是,二十九年十二月,谕礼部:「前经该部,请于正月初五日举行祭辛典礼,但初五日在立春以前,为时尚早,应俟立春后初辛举行,于义方协所有。
祈谷坛典礼于十五日举行,三十七年冬至,前期奉。
谕「朕御极以来,夙夜孜孜,惟以敬天报本为念每届
郊坛大祀,必躬亲昭事,用展悃诚,三十七年于兹,未敢稍懈,向来诣。
坛行礼日,由降辇进至拜位以迄荐献礼成,中间履蹈升降,仪节最为繁重。朕惟䖍恪以临,无有愆忽。今自念《春秋》,已逾六旬,其于动容周旋,差不能及,前此之从容中节。幸朕躬康强如昔,仍得祇循仪度。经久不渝,苐思敬意所持,贵乎内外交养。若精力过劳,恐心志转,未能纯一。与其拘于行走,末节弗克致其寅恭,且或因此而惮于亲诣。何如酌损步陟繁,文得专于升馨。告备时肃将劼毖,更足以严对越而抒诚愫乎!自古履帝位而臻寿考者,载籍曽不多觏。我朝景运遐昌化成,熙洽上荷。
昊苍鸿眷
列祖贻庥,朕自周甲巳逾,励勤未怠,真可谓国家祥瑞之大者,兹特降此㫖,非敢自惜其劳,惟期要之于久从,此更増年,岁当永矢,此昭格之诚,我世世子孙承庥衍庆,即可奉此为法守,且知朕六十岁以前,不惮经曲之繁,六十岁以后,冀申专一之敬,初无二致也。所有升级次数及降辇步行之逺近,无闗大体,诸仪节如何酌定合宜之处,著大学士会同,该部详悉定议以闻」。寻遵。
㫖具仪奏上,举行如仪。详见《仪注,同时并议。准祈谷坛 方泽坛
社稷坛类分先农坛行礼仪节,谨依 ,载各门仪注卷内
又
谕。
坛。
庙祭祀王公大臣宿斋陪祀,各期恪致寅恭,若其中有年齿渐増精力,未免稍减,倘以格于查核之例,因而勉强支持,跛倚从事,转非严恪肃将之本意。嗣后王公大臣有年逾六旬者,凡遇祀典,聴其自行,酌量精神,或致斋而不陪祀,或并不能致斋,一聴其便,并无庸列入查奏彚核之内,以昭体恤,以重明禋。
三十九年正月辛酉,祈谷于
上帝
亲诣行礼
谕:「朕临御以来,恒以敬」。
天报本为,要不敢稍有怠惰凢坛
庙大祀,必亲诣行礼,自降辇以至礼成,必敬必诚。至三十七年,朕年逾六旬,始敕大学士及该部将降辇步行之逺近,及升降之无闗钜典者,酌减一二,葢欲稍减步履之小节,蓄养精力于大典益致恪恭,亦因朕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所以益矢诚敬也。万世子孙,其敬识朕意于诸大祀,设非年至六旬,一切典章,断不可稍减。倘䝉
上天垂佑,年逾六旬,方可遵朕现在所行举行将此永著为例」。
四十年十一月甲戌,大祀天于
圜丘
命皇子陪祀观礼。先是,四月奉谕:「朕每遇
郊坛大祀,必亲诣行礼,歴四十年如一日,弗敢稍有懈弛。一切仪文典礼,悉本诚敬之心,仰期
昭格凡诸升降拜献弗愆于仪,实有可以自信者,惟是行礼时,诸皇子向不在陪祀之列,无由知朕恪恭将事之忱。著于本年冬至。
南郊令诸皇子在旁侍立,敬谨观瞻,祀事既蒇,并令就坛位前恭阅。朕所进之爵,皆安奉端正,无稍偏敧,俾共体朕所以展。
《精禋而答。
鸿贶者,实在乎是,其敬承毋忽」。四十四年十一月乙未。
南郊定
配位前帛爵
命皇子代陈礼前期奉。
谕「朕自践阼以来恭遇」。
郊坛大祀,一切仪文典礼,悉本诚恪之心,敬谨将事,歴四十年如一日,越岁庚子,朕春秋已届七旬,虽自信精力如旧但迎。
神进爵仪典繁重若各。
坛位前俱仍亲诣,转恐过疲,生惫于精意,或有未孚,正位上香献爵,朕必躬晋申䖍至。
列祖
列宗配位前上香,朕仍亲致,其献帛爵诸礼著。自今年南郊为始,令诸皇子代陈」。
四十六年正月,礼部具题壬寅年祈谷日期,改用正月十四日次辛,奉谕天子父。
天母
地祇承之,义不可稍弛,从前雍正七年恭奉皇考世宗宪皇帝谕㫖,以定例正月上辛,若在初五日以前,则改于次辛。但元旦朝贺,乃朕躬之礼仪,若因此而展祈谷之期,于心实有未安著于上辛行礼煌煌圣训,实属万世不刋之论。朕御极以来,遇正月初三日以前上辛,因必须隔年斋戒,是以改用次辛。其有初四日上辛亦改用次辛者则因。
圣母皇太后祝厘初祉,仪不容缺,至明岁正月初四上辛,并非向年可比,该部何得亦改次辛?况冬至南郊礼成,有于次日受贺者,所谓礼縁义起,如谓臣下意在尊君,不敢轻易朝正令典,亦当备查往例,具奏请㫖,所有明岁。
祈谷仍用上辛,并著为令」。二月,又奉谕㫖:礼莫大乎敬。
天义莫隆于
郊祀前以礼部具题壬寅年祈谷日期,改用次辛,所拟不当,已明降谕㫖矣。孟春祈谷,所以迓阳气而兆农祥。考诸经传,葢立春后之上辛,而非元旦后之上辛、雍正年间恭奉。
皇考圣谕饬礼臣定议允宜永逺遵守,敬思其义,若上辛在立春前举行与乘阳之义,未为精当。又上辛设在正月初三日以前,则当于旧腊隔年斋戒而。
太庙祫祭,实为合飨,大礼即宫中拜」。
神亦属国朝定例,若于斋戒期内照旧举行,于专一致敬之道,似犹未协,其应如何斟酌古今百世遵守可行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议以闻」。寻议:「上辛以立春后所得之辛,始为上辛,若立春之辛尚在上年十二月内,则仍用正月之上辛,以符岁首之义,正月上辛,如值初三日以前,于未进祀册以前,奏请改用次辛,至正月初四日上辛,应于初一日斋戒起是日。
皇上未入斋宫之前,宫中拜神。
奉先殿行礼,均可各昭诚敬,毋庸改期」。从之。四十六年定。
大驾诣
坛降辇仪
谕:「朕自临御以来,每遇」。
郊祀大典,无不蠲洁,躬承四十六年如一日。仰荷昊苍眷佑,寿越古稀,仍当躬亲行礼,而一切登降礼仪步履,究觉稍逊于前。若遣官恭代,非朕勤于躬亲昭事之初心,而勉强将事复于精一,凝承之意,转有未尽」。因谕该部前往敬视。
祈谷坛宿斋宫诣
坛瞻拜日降辇处,兹据请,拟由皇乾殿西墙门外降舆,较为近便,应如所奏。此朕仰体上天,眷爱朕躬,长申寅恪之意,将来朕子孙缵绪,凝庥有寿,登古稀者,亦可钦承朕志于
郊坛大祀岁岁躬行,率由此典以上,邀皇天眷顾之隆,庶㡬无疆惟休,永膺昊贶,垂裕万年」。
四十七年十一月庚戌。
上亲祀。
圜丘次日奉。
㫖凡祭。
坛行礼时,派出王大臣若系四人,著在门站立二人坛,内站立二人一体管察。
四十九年正月辛丑,祈谷于上帝,遣皇子恭代行礼。
谕本年上辛
祈谷因气滞,旧恙偶发,诚恐登降仪,节或愆转,不足以昭诚敬。著派皇六子永瑢恭代行礼,朕仍于斋宫敬谨斋宿,届期亲诣。
大高殿行礼。
乾隆元年至乾隆五十年,皇上亲诣次数:
乾隆元年正月辛亥,元年十一月己帽。
二年正月辛丑,帽二年十一月乙
三年正月辛酉申,三年十一月庚
四年正月辛酉丑,四年十一月乙
。
五年十一月庚午,六年正月辛未。
六年十一月丙子,七年正月辛未。
七年十一月辛巳,八年正月辛酉。
八年十一月丙戌,九年正月辛帽。
九年十一月辛帽十年正月辛巳。
十年十一月丙申,十一年正月辛巳。
十一年十一月壬寅,十二年正月辛丑。
十二年十一月丁未,十三年正月辛帽。
十三年十一月壬子,十四年正月辛酉。
十四年十一月丁巳,十五年正月辛酉。
十五年十一月癸亥,十六年正月辛亥
十六年十一月戊辰,十七年正月辛未。
十七年十一月癸酉,十八年正月辛酉。
十八年十一月戊寅,十九年正月辛酉。
十九年十一月壬午,二十年正月辛巳。
二十年十一月己丑,二十一年正月辛巳。
。
二十一年十一月甲午,二十二年正月辛丑。
二十二年十一月己亥,二十三年正月辛丑
。
二十三年十一月乙巳,二十四年正月辛帽。
二十四年十一月庚辰,二十五年正月辛亥。
二十五年十一月己帽,二十六年正月辛亥。
二十六年十一月庚申,二十七年正月辛丑
。
二十七年十一月丙寅,二十八年正月辛未。
二十八年十一月辛未,二十九年正月辛未。
二十九年十一月丙子,三十年正月辛酉。
三十年十一月辛巳,三十一年正月辛巳。
。
三十一年十一月丁亥,三十二年正月辛未。
三十二年十一月壬辰,三十三年正月辛丑。
三十三年十一月丁酉,三十四年正月辛帽。
三十四年十一月壬寅,三十五年正月辛帽。
三十五年十一月戊申,三十六年正月辛亥
。
三十六年十一月癸丑,三十七年正月辛丑
。
三十七年十一月戊午,三十八年正月辛丑
三十八年十一月癸亥,三十九年正月辛酉。
。
三十九年十一月己巳,四十年正月辛酉。
四十年十一月甲戌,四十一年正月辛巳。
四十一年十一月己帽,四十二年正月辛巳。
四十二年十一月甲申,四十三年正月辛未。
四十三年十一月庚寅,四十四年正月辛帽。
四十四年十一月乙未,四十五年正月辛帽。
四十五年十一月庚子,四十六年正月辛巳。
四十六年十一月乙巳,四十七年正月辛丑
。
四十七年十一月庚戌,四十八年正月辛丑。
四十八年十一月丙辰,四十九年十一月辛酉。
五十年正月辛酉寅,五十年十一月丙
臣
等谨按。
南郊祀典极隆我。
朝
列圣事
天之诚,备著典册。
皇上丕承
帝贶、昭格弥䖍,自临御以来,无岁不躬亲将事,兹自乾隆元年至五十年,凡冬至大祀及上辛祈谷。
亲诣月日,敬谨彚登,以昭隆礼。嗣后亿万斯年统俟。按时续载。至孟夏雩祭,自乾隆九年后亦每岁。
亲诣行礼,敬纪月日于雩祭专门,以著敬天勤民之至意焉。
皇朝文献通考卷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