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二选举考》六
举士。
乾隆四十一年。
谕:「朕因平定两金川,集勲奏凯,巡幸山左,告成泮林山东,及各省士子,聨袂迎銮,抒诚忭颂,进献诗赋者甚多。因照从前巡幸之例,命题考试,就其文义,量加甄録。所有列在一等之贡生黄道煚、李宪乔,监生蔡廷衡,俱著赏给举人。其举人窦汝翼、秦瀛,著以内阁中书,用其列在二等之举人,贡监生员李佩鸾等十六人,俱著赏给縀二疋,以示偃、武、修、文、庆、惠、士林之至意。
又
谕:「朕因平定两金川告成阙里回銮,举行郊劳,盛典跸途,经过津门,直𨽻各省士子祇迎道左忭颂抒诚进献诗赋者甚多。因照此次在东省召试之例,就其文义量加甄録。所有列在一等之进士邱桂山等五人俱著以内阁中书补用蔡万年等三人,俱著赏给举人。其列在二等之举人贡监生员周光裕等二十人,俱著赏縀二疋,以示嘉惠士林之至意。
又
谕翻译乡㑹试停止以来已二十馀年,近日满洲学习清文善翻译者,益少著加恩。以乾隆戊戌年八月考试翻译举人,己亥年三月,考试翻译进士,寻议翻译㑹试。所有中式翻译进士,应与文进士一体截取选用知县。其有归班铨选者,应以翰林院典簿等缺补用。
四十二年,
谕昨检阅内廷旧存摺奏内有康熙五十六年詹事王弈清宻奏,请于考官入闱后,即谕誊録官凡七艺,破承开讲等虚字,概不誊写,以防关节。王奕清所奏自属防弊之一法,但将破承起讲等虚字,概不誊写,于文理既不明顺,且篇幅不完,体制尤多,未协朕思与其暗防弊窦,不若明示章程。况近今乡试头场改为书艺三篇,尤易防范。嗣后令顺天及各省主考官于刋发题目时,即酌定三篇内承题起讲,应用虚字明白开列,另行刋印一纸,分给举子。如此科篇,首承题用夫字,次篇用。盖字三篇,用甚矣起讲首篇,用今夫次篇用且夫三篇,用尝思之类下科,即将此等虚字错综更换,总听主考,临期酌定,俾众共闻知,通场一体,遵用违者贴出,如此,于防范更为周密。至㑹试亦著照此通行,将此㫖通谕中外,知之,并刋入科场条例。
又议定房考官无庸分经阅卷及定试卷,分束章程奉。
谕向例乡㑹试,同考官分经阅卷易、书、诗、三经卷分三、四、五房,春秋、礼记,卷止分一、二房,以一、二人専阅一经,则暗藏关节易于识认,立法不能无弊。况各经卷多者一房,阅至数百卷,甚且多至千卷。其卷少者,一房止阅一二百卷,校阅多寡,亦觉悬殊。各省主考,既以一人兼阅五经卷,则房、考官同系科甲出身,谅无不能阅看他经之理。著自乾隆丁酉科为始,乡㑹试考试官,俱不必拘泥五经。分房如房官十人,试卷五千本,则每房各阅五百卷,均匀分派。其每经分中卷数,仍照原额。如此各房通看,即欲呈送关节,势不能遍送多人,于防范更为周密。而各房考均匀派阅,亦不虑多寡相悬,致滋草率之弊。将此通行晓谕,并刋入科场条例,一体遵行。嗣经议奏分给试卷,系汉御史一员主持其事,应请再定以掣籖分卷之例,先令至公堂监临知贡举等官,于每次进试卷时,照房考十八员之数,将试卷分为十八束分别登簿,即用签开写第一束、第二束等字様钤盖,监临知贡举、关防送进内帘考试大臣,㑹同满、汉御史及收掌官,先将第㡬房掣籖次,将试卷,第㡬束掣籖,当堂分给,仍填号登簿,以便稽核。其二、三场试卷,即照头场号簿办理。如此则各房试卷并无须逐卷分派,而分卷关通之弊,不禁而自除。至各省乡试内帘阅卷,并请照此掣籖分给,以昭画一」。从之。又
谕大学士于敏中等将顺天乡试㑹试卷如何分束之处,㑹同顺天府礼部详细酌议。寻称顺天乡试卷有满合南北中皿之分。房考有旗员南、北、中、籍贯之别,乾隆三十三年钦奉。
上谕:「嗣后顺天乡试,仍照乾隆六年所降谕㫖南省人回避南皿卷,北省人回避北皿卷边省人回避中皿卷,著为令,诚以防弊窦,而慎遴选法至善也。今议将试卷概分为十八束,若以应回避之卷错杂,其中房考仍难于阅看。查近科试卷数目,其满字合字夹字旦字,及中皿北皿等卷,约在一千七八百卷及二千馀卷,即分为南籍房考应掣之卷南皿卷,约在九百馀卷及一千馀卷,即分为北籍房考应掣之卷。如有旗员及边省人员,并入北籍房考数内,核计将此尽数酌分十八束。其贝字号试卷约在五千馀卷以外,除直𨽻籍贯官员例,应回避顺天乡试。其馀各籍房考,俱可通行。阅看,则以贝字卷量为匀配,以均十八束之数,不致多寡叅差。其二,三场试卷,只须按满合南北中皿贝夹旦等字様分束,概送内帘令查明。第一场掣卷号簿,照例分给阅看。如此,庶于掣籖分卷之中,仍与回避之例不相违碍,再查㑹试,按省分额房考阅,卷向,止回避本省。今乡试分卷之法既定为两项,分掣则㑹试分卷自可比照核办。臣等谨就各省卷数及中额多寡均匀搭配,并照上两科。
钦派房考籍贯应行回避之省,酌分两项,其回避员数稍多之项,应阅卷数分为十束。八旗:浙江、江西、山西、河南、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卷,分为十束,约共二千馀卷
,回避员数较少者所阅卷分为八束。奉天、直𨽻、江南、山东、陜西、四川、贵州等卷分为八束,约共一千七百馀卷
,每束卷约在二百以外,合计总数,不甚相悬。知贡举、提调于分送封固后,将某省若干卷,标于封面,至送入内帘,即交主考官同内监试,按照房考回避省分员数,查对卷束掣籖分阅。其二三场,试卷,亦即照乡试办理。庶立法更周而查办亦易,但每科
钦㸃房考省分员数多寡,不能一律,应令知贡举提调临时按照。
派出房考员数,省分卷数,仿此式量为分配,具摺奏闻,遵照办理」。从之。
又奉
谕科场、外帘各官子弟回避之例,节经御史条奏,礼部议覆准行,其中尚有未甚允协者,如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总办场内一切事务,其受卷弥封、誊録对读收掌等官,亦各有承办试卷之责,自应令其子弟回避,以杜弊端。若两翼副都统叅领章京,不过入场弹压事毕,即行出闱,与考试文字,毫无干涉,至供给等所,并不与士子相见,即顺天府所委之巡绰等官,止于号外巡查,不能进号关照。又如砖门御史㸃名后,例不入场,亦可毋庸防范。所有副都统叅领章京砖门、御史及供给、巡绰等官嗣后,俱不必回避,即自今年为始,著为令。
又议定现充誊録,不准重考,别馆礼部议奏各馆现充誊録人员,嗣后遇考试汉教习之时,俱不准其考试,并查明现在如有誊録教习两处兼走之员,系先补誊録者,即将教习撤回,系先补教习者,即将誊録撤回。如系肄业外班,于依限写书之外,仍可自理本业,毋庸扣除,以昭平允」。从之。
又议定申明祖籍寄籍,并声明冒籍条例。吏部议准,侍郎蒋赐棨条奏本年八月遵。
㫖定议声,明祖籍寄籍,将不由科目出身之各项人员,责成地方官督抚,及验看大臣科道,稽查籍贯,如有混冒,即行纠叅治罪。嗣后顺天中式举人寄籍者,发榜后填写亲供,并令据实呈明,改归原籍。如无家可归,亦令呈明原籍,及因何不能改归,縁由确实注册,其实系顺天土,著取同中举人互结,顺天府查明造册,送吏部、礼部存案备查。倘仍有含混隠慝情事后,经查出本人治罪,互结举人及顺天府承办之员议处,即以本年丁酉科为始,遵照办理。
又议准御史戈源条奏申明冒籍条例四款:一,查乾隆九年议准考试大宛童生究出冒籍情弊,廪保照变乱版籍例,杖八十,革去衣顶。如受财冒保,计赃从重论。教官受贿革职,交刑部计赃定罪。一,查乾隆九年二十一年清查籍贯,议令廪生一体查明改归。距今日久,自宜申禁。令应照吏部议准。乡试中式之例,饬令改归。无家可归者,呈明注册。如实系土著,亦饬取各生互结凭查,交顺天府饬该县教官分别办理。一,查定例考试。大宛童生派审音御史满、汉各一员,现在南籍御史一体开列,诚非逺嫌防弊之意,应行回避扣除。一,查顺天贡监于乾隆二十二年奉
㫖:令学政于録科时严加察验,以杜假冒,是学政録科原有稽查之责,惟録科之前,该贡监等,先赴大宛两县起文,该县于给发印文时自应逐一查核,嗣后令该县确实查明申送。如并不详查,輙行送考照审音不实例议处,至申送后,仍令学政覆加查察,不得因有地方印文率行收考。
又
谕:向来云南、贵州举人进京㑹试,一路赏给驿马骑坐,所以体恤逺方寒畯者,至优极渥。本年陜西乡试中式第二名举人黄斌,即系新设迪化州阜康县人,可见闗外人文渐盛,殊属可嘉,第念该处进京道里,较云贵等省更逺,即每科新疆士子赴西安乡试,路亦不近,而新疆车马等项,雇觅维艰,殊堪轸念。嗣后嘉峪闗以外士子赴西安乡试及进京㑹试,并著加恩照云贵之例,一体赏给驿马,以示优恤边陲寒士之至意。
四十三年,
谕今年翻译乡试,前经降㫖于八月举行,但今秋起銮前往盛京先朝举行为便,著将翻译乡试,改为七月。又议定弹压填榜日,书吏人役,礼部左侍郎谢墉奏称填榜放榜日期外,帘自知贡举以下,俱集聚奎堂,共襄开榜,供给等官,率厨匠皂役,亦并入内龙门人数既众,礼部钤榜官到时䕶印,䕶榜送録领卷官并钦天监候时官等,下至书吏家人,一拥而入向未设,有弹压之员,往往纷纭杂㳫,有争先㨗报闗,通𫝊信以图厚利,至毁物伤人,末由迹问,且设有匪猾,乘此作奸,则必至疏纵,尤不可不防微而杜渐应请。
㫖饬令原。
派之副都统二员,于填榜之日早赴贡院,至公堂前㑹同外帘,巡察御史查验,核实放入,临期同入内龙门在聚奎堂外。仍分两翼各带兵数名弹压巡查」。从之。
又
谕文以明道自当,以清真雅正为宗。曽谆谆训谕,而文风总未能醇,盖非一朝一夕之故。本年㑹试闱中进呈前十名卷,朕详加披阅,文体较为纯正,尚不失制义之本。发榜后询之大学士于敏中,据奏近年风气喜为长篇,又多沿用墨卷,肤词烂调,遂尔冗蔓浮华,即能文者,亦不免为趋向所累等语。士子平日覃心经术,探讨古文,及时文诸大家以立其体,作文尤须体㑹先儒𫝊说,以阐发圣贤精藴,独出心裁屏除习见语,其文自然合度,何必动輙千言,因陈不察耶?昔陆机云:要辞达而理举,固无取乎冗长。韩愈云:惟陈言之务,去二语实文章。正鹄士子宜深味乎其言嗣后乡㑹两试,及学臣取士,每篇俱以七百字为率,违者不録其庸熟墨卷,悉行剔除。又或过为新竒,堕入牛鬼蛇神,恶道尤在所澄汰。操觚者,慎毋掉以轻心,司衡者各宜示以正轨,务期风㑹,蒸蒸日上,以副朕崇雅黜浮之至意。
又议更定同考官,仍用蓝笔,大学士于敏中奏称:「同考官评阅朱卷,近科改用紫笔,似未妥协。查向例评阅朱卷,同考官用蓝笔,主考用墨笔,三色较然,且蓝笔,用于朱字之旁,亦不嫌太素。自乾隆三十六年经礼部议定,将内外帘所用蓝笔悉行改易,因将同考官阅卷改用紫笔色稍淡,即易与朱相混圈㸃加,于字旁不甚分明,设或㸃乙数字,亦难以辨别。甚至内帘书吏,缮写文移,登记档案并用紫笔,尤觉非宜。臣愚以为同考阅卷,应仍照旧用蓝笔,其内收掌及书吏,并当一体更正。惟内帘监试御史,仍用紫笔,庶足以昭慎重」。从之。
又
谕国子监助教吴省兰、助教衔张羲年学问尚优,且在四库馆校刋群书,颇为得力,俱著加恩准。其与本科中式举人一体殿试」。
又选拔贡生引。
见奉。
㫖以部员用者十五人,经吏部奏定,以七品小京官用。又
谕:本年选拔贡生除引、见分别録用外,其馀已经考试各生,如有情愿自备资斧,在四库书馆效力者,准其呈明,充当誊録,嗣经议准写书之日为始扣足五年,期满照例办理。
又议减定商学额数,及设立卤字号中额。大学士九卿㑹议,御史戈源条奏,近来商学商人子弟日少,外省假冒日多,请将商籍生员一体勒回原籍,将各处商学运学各额概行删除。查商籍定额,始自顺治十一年,相沿日久,若因清厘冒考概,将真商学额。
恩例裁除,亦未允协商学运。学原额直,𨽻山东、陜西均取进八名,山西取进十二名,江南取进十四名,广东取进二十名,浙江取进五十名,额数既多寡不等,文风亦髙下不齐,是以南省之人,每乐向北省夤縁,若核实定额,即本商亦不肯轻以予人。应请敕交各省督抚、学政通查各省真商亲子弟侄应试者,核计人数多寡,另行酌减学额具奏。
钦定至乡试,若实因道路窵逺,必在商籍就近应试,当照直𨽻从前另编卤字号之例,定额取中,除广东旧设有卤字号中额外,其馀直𨽻江南、浙江、山东、山西、陜西,均查明从前另设卤字号之例,归于该省定额,内五十名,取中一名,虽应试多至数百名,总不得过二名之额,如有因人数过少不敷取中情愿改归本籍者,准其呈明,改归嗣议。准山东学政姚梁奏:「商籍之设,原因民人逺出充商,其子弟不能回籍,应考准在行盐地方入籍嗣后实系逺商,其子弟照例收考。
臣
等谨按四十四年议准江苏商籍乡试之人,每科多则十二三名少,则六七名不敷,另编卤字号,请并入民卷取中,有情愿改归本籍者,准其呈明,改归本籍乡试,谨附识」。
举行翻译乡试。
谕翻译乡试卷,止须弥封交送内帘校阅,毋庸另行誊録」。
是年,奉。
㫖开。
万寿恩科
谕:「朕本意以庚子年为朕,七旬庆辰,越岁辛丑即恭,逢圣母九旬万寿,斯时敷天同庆,自当胪欢祝。
嘏以抒万姓悃忱,今既不能遂朕初,愿尚复何心,为已称庆?但天下士民,遇朕七旬,皆不免望恩幸泽,此则情理之常,亦何肯因不举行庆典,并靳恩施乎?著于己亥年八月举行恩科,乡试,庚子年三月举行恩科㑹试,以彰寿考作人之盛。
四十四年,举行翻译㑹试。又
谕热河庠生照宣化府之例,另编承字号。每科乡试取中举人一名。
又准各省誊録归入皿字号,应顺天乡试。又
谕:近来凡有谕㫖应兼蒙古文者,必经朕亲加改正,方可颁发,而以理藩院所拟原稿,示䝉古王公等多不能解,縁翻译人员未能谙习,䝉古语就虚文实事,敷衍成篇,遂致不相吻合。又如从前徳通所翻清文,阿岱阅之,往往不能尽晓,夫阿岱素精国语,无不备知,其所以不晓徳通之清文者,非阿岱不通清语,乃由徳通拘泥汉字文义,牵缀为文,于国语神理全未体㑹,是歧清语,与清文而二之,无怪其相背也,则蒙古、王公等之不解,理藩院之䝉古文,其义亦然。总由国朝定鼎,至今百有馀年,八旗满洲,䝉古子弟,自其祖父生长京城,不但蒙古语不能兼通,即满洲语亦日渐遗忘,又复惮于学习,朕屡经训示,而率教者无㡬,固由习俗所移,亦其人之不肯念,本向上耳!朕因洁矩而思之,非特此也,即如制义所以代圣贤立言,虽古今时㑹不同,而中国语言相沿,未改无难㑹意追求,乃今之所为时文,朕览之多不能解。朕虽不喜作时文,然向在书斋中,于明季及国初名家大家之文亦曽诵习,其中如归有光、黄淳耀,纯乎古文,读之心喜馀,亦理精义,正足供玩味柰何?今之作者相戾若此,至于文理之变,固不始于今时。曩者魏、晋六朝,习尚浮靡,斯文极敝,韩愈出而起衰,八代约六经之㫖以成文人见之,转以为怪,故其言曰: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必以为好。小惭者谓之小好,大惭者,即以为大好。是文士趋向之坏在韩愈时,且然何?况今之距唐又将千载乎?夫文风递降,说者每以比之江河日下,然听其流而不返,日甚一日伊于胡底,昔韩愈尚思回狂澜于既倒,矧有移风易俗之责者乎?文以明道,宜以清真雅正为宗,朕曽屡降谕㫖,谆谆训诫,无如听之藐藐,恬不为怪,读书人于此理尚不能喻,安望他日之备,国家任使乎?大抵近来习制义者,止图速化而不循正轨,每以经籍束之髙阁,即先正名作,亦不暇究心,惟取庸陋墨卷𠞰袭撏扯,效其浮词,而全无精义,师以是教弟,以是学举子,以是为揣摩,试官即以是为去取。且今之举子,即异日之试官,不知翻然悔悟,岂独文敝,即士习亦不可问矣。嗣后作文者,务宜沉潜经义,体认先儒𫝊说,阐发圣贤精藴,务去陈言,辞达理举,以蕲合于古人立言之道,慎毋掉以轻心,试官阅卷,亦当严为甄别,一切肤词烂调,概摈不録,庶㡬共知,谨凛文化,蒸蒸日上,以副朕崇雅黜华之至意。其翻译清文,䝉古文,亦当实力讲求,勿仍陋习此㫖,著颁示贡院暨各省学政及翻书房、理藩院各书,一通掲之堂楣,俾皆触目警心,钦承毋忽,并谕中外知之。
又
谕明岁又届庚子乡试,正科、各省正、副考官,应行陆续简派,而云贵省向例于四月中旬进本,其时朕南巡尚未回銮,不能预行考试,而今岁考差后,尚有陆续进京销假及升补各员,应与考者亦颇不少,未便独令向隅,莫若于今冬再行考试一次,除本年已出各省试差及上年㑹试曽经分校人员,毋庸考试外,著交吏部查明各衙门应行考试人员,开具清单,于十月中旬奏请定期考试,以备简用。嗣经吏部奏请本年顺天乡试分校各员,亦著一体,无庸考试,以昭平允」。从之。
又
谕原任大学士刘统勲之孙、刘钚之:「现应顺天乡试未能中式,著加恩赏,给举人一体㑹试」。
又
谕:「原任尚书王际华之子王朝梧,昨岁已降㫖,赏给内阁中书,著加恩,准其一体㑹试」。
又
谕昨大学士于敏中之孙于徳裕中式举人前赴行在谢恩,因令其将闱中诗文,黙出呈览,虽大致尚属清顺,但其首篇内朝廷自有养贤之典,何臣子偏为过激之辞,小臣意为弃取,而大君驭富无权,又今日之粟,出之于国,非出之于家,国家无以报功,而群下适为多事等句,语意俱与𫝊注不合。朱注云:孔子为鲁司寇时以思为宰,是思乃孔子家臣九百之粟,即夫子所与非受禄于鲁国,更非颁禄于周室也。朝廷之语,鲁国尚不足以当之,而况夫子之家乎?又云:夫子行芳志洁行,芳非六经所有,而以拟夫子更觉不伦,此实认题不真,及遣词不当之故,但恐通场类此者或所不免,而今年乡试揭晓,适当木兰秋獮,回跸热河之时,闱中十魁卷,例不先行进呈,朕无由得见。因命军机大臣取闱中所刻元魁卷前十名勘阅,粘签进呈,则首名破题,即有尊国制所以重君恩之语,而其他如以功诏禄,以禄驭富,朝廷诏糈之典,国家之体制垂焉,上尊政体,下广国恩,计功诏禄,国典攸闗,御廪之颁,天家之饩等句十名中,不可枚举,即其中偶有叙及为宰者,亦未切实发挥,均未能体㑹正解,总由近时文风日坏,习制义者祇图速化而不循正轨,无论经籍束之髙阁,即先儒𫝊说,亦不暇究心,専取浮词俗,调撏扯求售师,以是教弟,以是学举子以是为揣摩,试官即以是为去取,岂可听其流而不返乎?前曽降㫖,厘正文体,务以清真雅正为宗,著再明白晓谕嗣后作文者,各宜体认先儒𫝊说,阐发题义,试官阅卷,当严为甄别,若仍复掉以轻心,必令将此庸陋之句,悉心磨勘,以示惩儆。毋谓朕不戒视成也,将此通行,𫝊谕知之。
四十五年
谕浙江进献诗册,考取一等之马履泰、沈扬、李彤、沈叔埏著,特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与考取候补人员挨次补用。其二等之吴纯等十三名俱著,赏縀二疋。
又
谕江苏、安徽进献诗册诸生,其考取一等之举人汪履基著授为内阁中书,遇缺即补。吕光复等十人俱著,特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与考取候补人员,挨次补用。江西省考试一等之蒋知让、裘元,复著照直𨽻山东召试之例,赏给举人,准其一体㑹试。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考列二等之叶恩绂等三十三名,著各赏縀二疋。
定内帘官入闱后,遇有服制事故,毋庸即行移㑹。知贡举谢墉疏奏:「考官入闱后,遇有丁忧事故,其应行出闱与否,于例未有明文。请凡在十五日以后者,文到礼部暂行押住,并不必移文知贡举。如届十三四日间,经礼部移知至公堂,以己未送卷为率,酌定查定例,同考官入闱。后如遇有事故奏明,交与考官通融办理,毋庸另派是考官入闱后,遇有事故,向例俱令出场,于防闲未为周密。今据知贡举谢墉所奏,较旧例固为详慎,但阅卷既虞泄漏,而试题尤应闗防。嗣后乡㑹、试主考同,考内帘等官入闱后,遇有服制,事故,无论曽否,送卷该承办衙门,毋庸移㑹场内,均俟撤棘之日,令其守制」。从之。
又
谕制艺以清真雅正为主,其在前列者,尤为士林模楷,必择理醇法密、辞语精当之作,方足以式多士而正文体。今日据磨勘大臣奏到覆勘本科㑹试中式。第三名之邓朝缙首艺内有读鳲鸠在桑之什,而表里莹然,咏鹤鸣九皋之篇,而精粗不紊,峻徳著协和之绩可验,表里之无违,干羽本文徳之敷,可见精粗之悉,举等句,语意粗杂理,题不应有此,所奏甚是。此等题文在士子择语不精,率意填写,或所不免,此卷现据指出,而其馀似此未经磨勘者,当复不少,但即使舍短取长,亦只可在二三十名外,今竟髙列第三名位置,殊为失当。近年因文体蹖驳,屡经降㫖训饬,凡有衡文之责者,尤应悉心甄拔,以期有醇无疵,使文风日臻淳雅,何致漫无区别?若此著总裁,徳保等明白回奏。
又
谕:「前以各省举人选用知县需次至三十馀年,因于壬申、辛巳、丙戌、壬辰等科降㫖挑选,分发各省试用,于铨政既无壅积,而士子得及锋而试,不致淹滞多年。今因三十七年壬辰科挑选以后,距今又届九年,所有分发一等举人,各省将次用完,即二等之教职,亦俱陆续补用。著该部于明年辛丑科㑹试榜后,请特派王大臣再行挑选,并照例将近四科举人扣除,俾科分较深者,得早乘时自效。
又议更定开列稽察御史条例:都察院左都御史张若溎疏称:乡㑹试外场、内场、内帘三处,派有御史监试,所以稽察弊端,责任綦重,向例惟将资浅御史依次开列二十员,指定所司之事。请用十员,是一年半年之前已可揣度而知,保无请托,照应请嗣后一体通行开列。
圣明简用之人,非资格挨定之人,于闗防更为周密」。从之。
又
谕乡试为抡才大典,欲拔真才,先清弊窦。本年顺天乡试,经搜检王大臣奏拿获怀挟𫝊逓及顶名代倩,不一而足,各犯已交部从重办理,用昭炯戒顺天科场,特派王大臣等于砖门、龙门逐次严查,尚有此等弊窦,何况外省稽察搜查,断不能如京师之严密,该巡抚等职任监临,摘弊防奸,是其専责乃厯年披阅。各该抚奏摺,惟今年富纲奏称先于场前访查积习,出示禁谕,并増筑夹墙另开,更道于抬运人夫逐加搜检,印用号戳,并不假手吏胥等语办理较属认真。此外则均以三场无弊一奏塞责,并未见有查出怀挟𫝊逓顶冒之事。岂作奸犯科者?惟顺天有之,而各省竟俱弊絶风清如此乎?实因各抚臣模棱市誉,不肯认真任怨,耳夫取怨于作奸犯科之人,亦何妨乎?嗣后各省巡抚,凡遇大比之年,必须实力稽察,慎密防闲。如有前项弊端,即当立时查获,严加究治,从重核办,务令闱中积弊肃清,士子怀刑自爱,庶足以甄别人材,振兴士习。将此通谕知之,并令于每科引㫖覆奏著为例。
又
谕:「据磨勘试卷大臣奏江南省第一名顾问,卷头场四,书文三篇,纯用排偶,于文体有闗,且首艺未经㸃题,请将该考官及本生交部查议制艺,代圣贤立言,原以清真雅正为宗,朕屡经训谕,不啻至再至三,何得又将骈体録取,且拔冠榜首,所谓厘正文风者安在,况三艺俱用排偶场中易于辨识,并不必再用字眼,闗通更易滋别项情弊殊属不合。除将该举子交部照例查议外,所有江南省正考官钱载、副考官戴均元著交部议处,并将此通谕知之。
四十六年
谕向来殿试新进士有至次早始交卷者,虽伊等草茅新进,对扬之始,未免矜持,但考试给烛,最滋弊窦,至于连宵达旦,则更长人,倦防闲,更未能周。且朝考例作四题,尚不过日入完场,而殿试对䇿一道,穷日之力写作已可从容,何必焚膏继晷,始得成章乎?况殿廷重地,尤宜谨慎。嗣后殿试交卷至迟,亦以日入为度,不得仍准给烛。其不能完卷者,仍准列入三甲末士子等各宜自勉,以副朕剔弊遴才之至意。
又
谕各省大挑举人,分发试用,向例原以省分大小酌定挑数。自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部,臣始以逺省挑十之六,近省挑十之五,定例请㫖,固为边逺士子跋涉较难,格外优恤起见而未思及近省中式者,本来人多逺省,本来人少,兹朕阅本年各省大挑举人名单内所挑近省举人,科分有逺至三十五六年者,而逺省科分最久不过二十馀年,盖因直𨽻江浙等近省系中式举人,㑹试三科,始得拣选,而云、贵、川、广等逺省㑹试一科,即行拣选,是以逺省科分略深者,业已挨班选用,其得官已较近省为优,今大挑举人,再按五六分挑取,则大省科分较深,举人转多壅滞,除本年已经办毕,无庸议外,至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再加恩举,行大挑时,无论省分逺近,但就人数多寡均匀挑取,俾逺近士子均得乘时自效,以示朕加惠寒畯之至意。
四十七年
谕大学士、九卿、科道等将从前任克溥条陈诸弊㑹议具奏摺内称:现在纲纪肃清,前代秕政俱已革除净尽,惟在大小臣工实力奉行,自不致有因循废弛之弊。此语朕疑信半焉,亦惟日慎一日所其无逸耳。至副都御史巴彦学有请更定科场诗论,以杜闗节,以端士习之奏。所言实为深切时弊不虚,朕降㫖之意已依议行矣。盖诗题系朕所命,且律句谨严,难以揣摩。又若头场诗文既不中选,则二三场虽经文策问间有可取,亦不准复为呈荐。倘同考官仍蹈故辙,监试官即可指名叅处,如此亦防弊之一端。巴彦学此奏,殊可嘉尚。又御史郑澄称论内易藏闗节一款,已于巴彦学摺内准行。
又议覆准举贡监生员,仍得改习经书。先是三十五年,准广西学政童鳯三奏请举贡生员改经之例,永行停止。今御史施学濓奏称,定例以后,春礼孤经习者渐少,边省尤甚,阅卷不过数本。嗣后举人㑹试贡监生员,乡试之年,仍照向例不准改经外,其平时将所习之经具呈请改者,原非临场趋避。应令举人由该州县申详督、抚、贡监生员,由州县教官分详学政,准改立案,并于年终彚造清册,咨报礼部以凭查核」。从之。
四十八年
谕乡㑹试派出主考房官秉公阅看试卷,由内监试,按照卷数,分为十八束籖,派各房阅看。此定例也。各房官诚能细心检阅矢公矢,慎阅荐之后,听主考取中,自可甄拔真才。即有一二不肖房官欲通闗节设,其人不在所分,卷束之内亦无从作弊。近闻闱中房考于阅卷时竟有互相披阅之事,如此则彼此通同,其流弊何所底止?嗣后房官于分卷后止准各就所分之卷悉心校阅,不得互相抽看,著主考官并内帘监试御史时加查核,如有仍蹈前辙者,指名叅奏,毋稍瞻徇。
又定停止弥封红号并二三场佳卷,通行校阅例,大学士公阿桂等㑹议掌江南道监察御史孟生蕙奏请停止弥封红号,以防割换藏匿之弊。科场试卷定例糊名易书,将朱卷戳印、红号分送内帘。其红号一项,责令弥封所官亲手用印,防范本极严宻。上年御史梁景阳条奏,请将头场朱卷卷面于印号登簿后照墨卷之例,一体弥封。经礼部议准通行,诚恐不肖胥吏藉红号关通内帘,易于辨识,亦为豫防窦弊起见。但据御史孟生蕙具奏本年顺天乡试监试外场所见试卷红号,照新例弥封,分送内帘办理。诸形掣肘,且恐易滋割换卷面之弊,自系现在实情。并据查照向来旧例,本极详尽,是欲严杜弊端,惟在监试提调官遵照成例,留心查察胥吏人等,毋许丝毫泄漏,何致内外闗通?况红号一经弥封,则落卷无可查对,势难保无割换匿藏情事,是欲除弊转以滋弊,自未便轻改前例,徒致分更。应如所奏,将弥封红号停止,仍照旧例办理。再现在条例律诗改置头场、主考等官将头场,阅荐既毕,再分阅二三场,即不得复荐头场,从前钦奉。
谕㫖三场并重,久经遵照办理,今概令于取中已定后,再将二三场核对,其头场未取中者,主考房考官转可藉名防弊,全不寓目,是后场竟属具文,殊非核实之道。嗣后令各房考于头场阅荐既毕,即将二三场通行细阅,如实有出色佳卷,仍准补荐头场,听主考官酌量取中,则博采之中,仍寓防闲之意」。从之。
五十年,又议申定二场论题并用孝经性理。礼部尚书姚成烈疏称:「查乡㑹试,旧制二场论题孝经与性理,按科轮出数科以来,祇以性理命题。恐士子以孝经为
功令所不及,庋之髙阁。祈皇上敕令,查明旧制,凡典试论题,将孝经仍与性理轮出,使天下士子益知仰体」。
皇上孝治天下之意。从之。臣
等谨按顺治十六年议准乡㑹试后场论题,令考官间出孝经,以励士习。又康熙二十九年,以孝经论题甚少,将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䝉一并命题,嗣后或専用性理,或専用孝经,或二书参用,更改不一。乾隆二十一年奉。
谕㫖将论判表,概行删省。二十三年,御史吴龙见奏:「准乡㑹试,仍出性理论,一题未曽,分晰具奏,以致近科。惟以性理命题,兹经礼部议奏二场论题,仍将《孝经》与性理二书兼出,著为令式,所以敦崇实学者至矣。
又定江南、陜西二省回避安徽甘肃现任官子弟例。御史丁云锦疏称:江宁司道首府首县,准用安徽籍贯人员,其子弟等即在江宁省城应试情形,与各省不同,迹涉嫌疑,应酌定条例,防于未然。所有江南省城司道首府首县之安徽籍贯人员,其子弟宗族姻亲概令回避,但须查明乡试之时,现在履任者,方照此辨理。若届期改任别省及业经回籍者,不在此例。又内外帘官,不应调取安徽籍贯人员,例无明文,应请一并载入科场条例。再陜西省城司道、首府首县亦准用甘肃籍贯人员,其子弟等即在西安乡试,亦应照此画一办理。从之。又议申定杂项考试人数二百名以外归贡院考试。
又
谕九卿议覆御史梁景阳条奏满、汉杂项考试应酌归贡院一摺。内称:嗣后各项考试人数,在五百名以内,仍令在午门考试。如五百名以上,应归贡院所议,未为允协。午门为朝㑹之所,考试人数较多,不但稽察难周,且于观瞻有碍。嗣后人数在二百名以内仍在午门考试,如至二百名,即归贡院考试,著为令」。先是,三十四年,准御史五章,阿奏请一切杂项考试人数,在五十名以内,仍照旧例在。
午门考试至五十名,外归贡院考试。嗣于四十八年,刑部尚书胡季堂言:「贡院地方闲旷,难于防范,请仍在」。
午门内外朝房办理,今因御史梁景阳疏,请仍归贡院考试,经九卿议奏」。从之。
登科总目:
顺治三年三月
廷试李奭棠等三百七十三人,赐傅,以渐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四年三月。
廷试李人龙等二百九十八人,赐吕宫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六年四月。
廷试,左敬祖等二百九十五人,赐刘子壮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九年三月。
廷试满洲进士麻勒吉等五十人,赐麻勒吉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廷试张星瑞等三百九十七人,赐邹忠倚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二年三月。
廷试满洲进士查亲等五十人,赐图尔宸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廷试秦鉽等四百四十九人,赐史大成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五年三月。
廷试,张贞生等三百四十三人,赐孙承恩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六年九月。
廷试朱锦等三百七十六人,赐徐元文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八年四月。
廷试,陈常夏等三百八十三人,赐马世俊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康熙三年三月。
廷试沈珩等二百人。
赐严我斯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六年三月。
廷试黄仍绪等一百五十五人,赐缪彤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九年三月。
廷试,宫梦仁等二百九十九人,赐蔡启僔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二年三月。
廷试韩菼等一百六十六人,赐韩菼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五年三月
廷试彭定求等二百九人赐彭定求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八年三月。
廷试马教思等一百五十一人,赐归允肃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召试博学鸿词一等,彭孙遹等二十名,二等,李来泰等三十名,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并给予职衔有差。
二十一年九月。
廷试金徳嘉等一百七十九人,赐蔡升元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二十四年三月。
廷试陆肯堂等一百六十四人,赐陆肯堂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二十七年三月。
廷试范光阳等一百四十六人,赐沈廷文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三十年三月。
廷试张瑗等一百五十七人,赐戴,有祺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三十三年三月。
廷试裴之仙等一百六十八人,赐胡任舆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三十六年七月。
廷试汪士鋐等一百五十人,赐李蟠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三十九年三月。
廷试王露等三百五人。
赐汪绎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四十二年五月。
廷试王式丹等一百六十六人,赐王式丹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四十五年三月。
廷试尚居易等二百九十人,赐王云锦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四十八年三月。
廷试戴名世等二百九十二人,赐赵熊诏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五十一年三月。
廷试卜俊民等二百七十七人,赐王世琛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五十二年。
万寿恩科十月
廷试孙见龙等一百九十六人,赐王敬铭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五十四年三月。
廷试李锦等一百九十人,赐徐陶璋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五十七年三月。
廷试杨尔徳等一百六十五人,赐汪应铨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六十年三月。
廷试储大文等一百六十三人,赐邓锺岳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雍正元年。
特恩开科十月
廷试杨炳等二百四十六人,赐于振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二年十月。
廷试王安国等二百九十九人,赐陈惪华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五年四月。
廷试彭启丰等二百二十六人,赐彭启丰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八年四月。
廷试沈昌宇等三百九十九人,赐周●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一年四月。
廷试陈倓等三百二十八人,赐陈倓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乾隆元年四月。
廷试赵青藜等三百四十四人,赐金徳、瑛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召试博学鸿词一等,刘纶等五名二等,杨度汪等十名,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有差。次年,又补试博学鸿词一等。万、松龄二等,朱筌等三名,如前例,授官有差。
二年,
特开恩科五月。
廷试何其睿等三百二十四人,赐于敏中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四年四月。
廷试,轩辕诰等三百二十八人,赐庄有恭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七年四月。
廷试金甡等三百一十三人,赐金,甡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年五月。
廷试,蒋元益等三百一十三人,赐钱维城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三年四月。
廷试,郑忬等二百六十四人,赐梁国治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六年五月。
廷试周澧等二百四十三人,赐吴鸿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七年。
皇太后万寿恩科九月。
廷试邵嗣宗等二百三十一人赐秦大士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十九年四月。
廷试胡绍鼎等二百四十一人,赐庄培、因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二十二年五月。
廷试蔡以台等二百四十二人赐蔡以台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二十五年五月。
廷试王中孚等一百六十四人,赐毕沅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二十六年。
皇太后万寿恩科四月
廷试陈步瀛等二百一十七人,赐王杰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二十八年四月。
廷试孙效曽等一百八十八人,赐秦大成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三十一年四月。
廷试胡珊等二百十三人,赐张书勲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三十四年四月。
廷试徐烺等一百五十一人,赐陈初哲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三十六年。
皇太后万寿恩科四月。
廷试邵晋涵等一百六十一人,赐黄轩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三十七年四月。
廷试,孙辰东等一百六十二人,赐金榜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四十年四月。
廷试,严福等一百五十八人,赐吴锡龄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四十三年四月。
廷试缪祖培等一百五十七人,赐戴衢亨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四十五年。
万寿恩科五月。
廷试汪如洋等一百五十七人,赐汪如洋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四十六年四月。
廷试钱棨等一百六十九人,赐钱棨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四十九年四月。
廷试侯健融等一百二人,赐茹棻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