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百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经籍考》

等谨按马端临《通考》,三礼次序,仪礼在前,周礼在后。故续《五朝通考》,仿其例以仍马氏之旧。兹纂《皇朝通考》㳟绎。

钦定《三礼义疏》:御制序文,列《周礼》于《仪礼》之先,自应谨遵诠次并㳟録。

御制序文于《周官》义疏》之前,俾读者知《周礼》乃一代治天下之典,而《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各以类从,庶不失本末纲领之次焉。

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三《礼》之传逺矣。《周礼》六官,河间献王上之《仪礼》十七篇,《礼记》四十九篇,高堂生、戴圣传之。汉、唐以来笺疏训释,无虑数十家。考其义,或相抵牾。先儒尝讥其聚讼,要其掇拾灰烬之馀,传先王制作之旧,得什一于千百,好古者所为郑重而爱惜之也。我皇祖圣祖仁皇帝表章群经,旣

御纂周易折中》,而《诗》、《书》、《春秋》则以分授儒臣,纂辑义疏,颁布海内,惟三礼未就。朕御极之初,儒臣上言,今当经学昌明,礼备乐和之㑹,宜纂辑三礼,以蒇五经之全。爰允其请,开馆编校。越十有一年冬告竣。夫礼之所为,本于天淆,于地达之人,伦日用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斯须不可去者,天不变,道亦不变,此其本也。其制度、品节、服物、采章随时,损益屡变,以适其宜者,礼之文也。三代去今数千年矣,修其教而教明,循其道而道行,谓三代至今存可也。何则?其本得也,若其用之朝廷邦国名物器数之具,周旋进退之仪,虽先王处此,必将变通以适其宜,而不泥于其迹,故言礼者惟求其修道设教之由,以得夫礼之意而已,顾其教之不泯,道之所由传,未尝不赖于经好学深思之士,读其书,有惜不能俯仰揖让于其间者,先王制作之精意,尚可想见于抱残守阙之馀,则经传之为功也大矣。鼎彝钩剑之遗,篆籀之迹,流传有自,尚摩挲而宝䕶之,况制作之精意所赖以传者欤?独其贸于众说,无所取𠂻,爰命校纂诸臣,芟烦截浮,约文申义,敷畅厥㫖,至其说之不可强同者,稍为辨正而仍其旧,盖其承传各异,必牵合附㑹,比而同之,则其惑也滋甚,故无取焉。刻旣成,为之叙论,以发其端,俾隆礼者有所考云。

等谨按义疏,例略有七,其直诂经义确然无疵者,曰正义。其后儒驳正旧说至当不易者,曰辨正,或以本节本句㕘正。他篇比类以测义,或引他经与此经互相发明者,曰通论。或虽非正解,而依附经义,于事物之理有所推阐者,曰馀论。各持一见,义亦可通。又或已经驳论,而持此者多未遂偏废者,曰存疑,名物象数,久逺无传,难得其真。或创立一说,虽未惬人心,而姑存以资考辨者,曰存异本节之义,已经训解,又合数节而论之,曰总论。七条之后,或辞连义贯,难以折断,则附于最后一条之末。三书凡例虽各不同,而编纂之义大抵如一。是编首列。

圣祖仁皇帝御论,次列纲领,次列总叙八条。至御撰序文,包罗万有综览百家,掲三礼之宏纲,成一篇之钜制。兹㳟録于是编之前,以见部虽区而为三类,则仍统于一云。

《周礼》订释古本无卷数。

王芝藻撰。芝藻见《易类》。

高注《周礼》二十二卷

高愈撰。愈字紫超,无锡人。顺治中歳贡生等。谨按《江南通志》,载愈著《周官集解》十六卷,当即此本。今是编分卷不同,或传写互异耳。

《周礼惜阴録》六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周官辨非》一卷

万斯大撰。斯大字充宗,鄞县人。陆元辅曰四明诸生。万斯大从学于黄梨洲,究心经学,以《周官》为非。周公之书,举其可疑者辨驳之,凡五十五则。或举吴氏之说,或独抒己见,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梨洲极称许之。

黄宗羲曰:「充宗不为科举之学,湛思诸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无由悟传注之失。所为书曰学礼质疑曰周官辨非》曰《仪礼》,商曰礼记偶笺。

等谨按是编,斯大取《周礼》一书,条举件系,详稽博考,极辨其非,凡五十馀节。盖斯大于经学颇有根柢,而于《礼经》疑义尤所究心,故能直抒己见,言之凿凿。

《周礼述注》二十四卷

李光坡撰。光坡字耜卿,号茂夫,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

杭世骏曰:「光坡家居不仕,潜心经学,著有《三礼述注》,此即其一。

等谨按:光坡受三《礼》于其兄,以《周官》阙误独多,乃根柢注疏,兼采诸儒经解,阅丙寅至甲申,始得成书。

《周礼问》二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周礼辑义》十二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周礼节训》六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叔琳自序曰:经之有三礼也,《周礼》其大纲学,士大夫经生小子,诚讲明而切究焉。则《考古》即所以知今也。叔琳屏居无事,荟萃先儒成说,旁采时贤新义,掇其菁英,剃其繁复,参互考订,间附愚管,名为《周礼节训》。

《周礼训纂》二十一卷

李锺伦撰。锺伦字世得,安溪人。康熙癸酉举人。等谨按是书前有李绂、林令旭二《序》。末有其子广平知府清馥《跋》,称锺伦初受三《礼》于叔光坡乡荐,后日侍其父光地于京邸。及光地视学,顺天巡抚直𨽻,随行十馀年,深得指授。又与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里陈万策等往复讨论,故是书诠释,具有本源。曰《训纂》者,纂其父光地之训也。

《周官集注》十二卷 《周官析疑》三十六卷 《考工记析疑》四卷 《周官辨》一卷

方苞撰。苞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

特赐侍讲衔致仕。

苞自序周官集注》曰:「朱子旣称《周官徧布周密,乃周公运用天理烂熟之书,又谓颇有不见其端绪者,学者疑焉。是殆非一时之言也。盖公兼三王,以思四事,于人事之终始,百物之聚散,思之至精,而不疑于所行,然后以礼乐、兵刑、食货之政、散布六官,而聫为一体。其笔之于书也,或一事而诸职各载其一节,或举下以赅上,或因彼以见此,其设官分职之精意,为文字所不载,迫而求之,诚有茫然不见其端绪者,久而相说以解,然后知其首尾皆备,而脉络自相灌输。窃尝析其疑以示生徒,并纂録一编,指在发明端绪,故凡名物之纎悉推说之衍蔓者,槪无取焉。

《礼说》十四卷

惠士竒撰。士竒见《易类》。

等谨按士竒贯、串三礼,能补郑康成所未备而不悖」。其㫖讲汉学者多宗之。

《周礼集传》六卷

李文照撰。文照见《易类》。

文照自序略曰:「朱子曾称《周礼》为天理烂熟之书,表章虽明,而训释未逮。诸儒之说,不能有醇无疵,因逺稽博采,上推列圣之因革,下鉴列代之兴衰,以窃附于《诗》《书》、《集传》之后」。

《周官翼疏》三十卷

沈淑撰。淑字季和,常熟人。雍正癸卯进士。《周礼㑹要》六卷

王文清撰。文清号九溪,宁乡人。雍正甲辰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

《周礼质疑》五卷

刘青芝撰。青芝见诗类》。

《周礼拾义》无卷、数

李大浚撰。大浚,安溪人。

《周礼三注粹钞》二卷

高宸撰。宸字北侍,福建人。雍正中诸生《周官禄田考》三卷

沈彤撰。彤见《书类》。

彤《自识》曰:彤尝研求本经,勤览传记,得其端于载师之都邑,以为凡内外官之禄皆可得辨析整齐之」。又曰:「自宋以来之稽官,有未及乡遂属吏者,今乃并郊野之吏而补之。其稽田有不去山林、川泽、城郭等三之一者,今更通不易一易再易上、中、下之率,而二夫当一夫,则官益多而田益少,宜禄之不给尤甚也。然以县都已下数等之田,食公卿大夫士数等之爵,非独相当,且供他用而有馀。是田禄与官爵之数,在本经未尝抵牾也。

《周礼疑义举要》七卷

江永撰。永字慎修,婺源人。等谨按是书多申明古义,其释《考工记》,较贾公彦疏,更为明析。

右,礼类周礼》。

《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等。谨按乾隆十三年

敇撰《三礼义疏》,此其第二部也。首《纲领》一卷,次《释宫》一卷,俱不入四十八卷之数。《经文》分四十卷,末附《礼器图》四卷、《礼节图》四卷,《仪礼》一经疑义、奥词》,至为难读。唐韩愈已尝苦之。故宋元以来,李如圭、敖继公之外,率多不传,湮晦者四五百年。先王旧礼,数典而茫如矣。是编订讹补阙,断自

宸𠂻贾郑之精微,毕録宋、元之论述,旁搜钜目,宏纲条分,缕析仰见。

圣学邃深,经纶博物,所由昭然大著于世也。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篇。

张尔岐撰。尔岐见《易类》。

尔岐《自序略》曰:「庚戌歳年五十九,勉读《仪礼》六阅月,取《经》与注章分之定其句。读疏则节録其要,取足明《注》而止。或偶有一得,亦附于末,以便省览。顾炎武曰:济阳张君稷若作《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其人不求闻达,故无当时之名,而其书实似可传。使朱子见之,必不仅谢监岳之称许也。

《仪礼惜阴録》八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仪礼商》二卷,《附録》一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仪礼述注》十七卷

李光坡撰。光坡见《周礼类光坡自序》曰:言礼如聚讼,此诸儒不分经、传之失也。三代之礼存者惟《周官》、《仪礼》为经耳。三传、礼记及子史言礼者皆传也。如郊社,《左氏、公羊》、《曲礼》皆言不卜谷梁言卜而冢宰有卜日,则言卜得矣。晏子春秋言四时祭祀皆用孟月,而大司马明著四仲,则仲月得矣。若诬《周官》为莽歆窜入,指其阴杂病,《仪礼》推士以及天子,小其不完,则非所知也。《仪礼训义》十七卷。

不著撰人姓氏。原序自题康熙庚申《仪礼析疑》十七卷。

方苞撰苞见《周礼类》

《仪礼章句》十七卷

吴廷华撰。廷华初名兰芳,字中林,仁和人。康熙甲午举人,官至福建海防同知。

廷华子寿祺识略》曰:「《仪礼》一经句读不明,则句可移缀上下,往往宾主易位,东西乖方,其失者一章,次不明,则礼之始终度数,散无条贯,其失者二。是书定为章句,如《士冠礼》筮日戒宾,虽仍贾《疏》及《仪礼经传通解》所分之次,而更按其节奏,分为六章,令读者知某事在某礼之前,某事在某礼之后。十七篇节目,了如指掌。其训释多本郑、贾,间采他说附按以发明之。

《补飨礼》一卷

诸锦撰锦见诗类》。

等谨按《仪礼》十七篇,独无飨礼。元呉澄有《补经补传》十八篇,于《飨礼》仅附见于《聘觐篇》中,亦未有特著。夫飨有祭帝、祫祭之大飨」,又有天子享元侯,两君相见,以及凡享宾客之各异,原非聘觐之所得。而该锦因取《周官》、《春秋传》、《礼记》诸书中,犹可考见者,辑而补之。虽篇帙无多,而典章可据,正不得而少之也。

《礼经本义》十七卷

蔡徳晋撰。徳晋字仁锡,无锡人。雍正丙午举人。官司务。

宫室考十三卷,《肆献祼馈食礼三卷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等谨按《宫室考》一书,于李如圭释宫之外别为类次,分目十三,条理秩然,可与郑《注》相为参考。肆献祼馈食礼则取三礼中之有关王礼者推之,不得于经则求之注疏,其名本乎《周礼》每篇各为节次,每节先已说而自注其说之所从出,博稽逺证,较之黄干所续祭礼,更加密焉。

《仪礼小疏》一卷

沈彤撰。彤见书类。

《仪礼释宫増注》一卷 《仪礼释例》一卷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仪礼易读》十七卷

马駉撰。駉字徳淳,山阴人。《仪礼集编》四十卷

盛世佐撰。世佐,秀水人。官龙里县知县,右礼类仪礼》。

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闻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诚以礼者范身之具,而兴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类纷纶,莫可纪极,圣人起而整齐之法于天,则于地顺于人,逹于时,协于鬼神,斟酌损益,以定其品节限制,俾天下化其好逸恶劳之心,而予以从善弃恶之道,蒸蒸焉日,蹈履于中正而不敢越,盖非有以强之也,率乎其理之所安而已,其纲有三百,其目有三千大者,在冠婚、丧祭、朝聘、射燕之规,小者在揖让、进退、饮食、起居之节,循之则君臣上下赖以序夫妇,内外赖以辨父子兄弟,婚媾姻娅,赖以顺而成反,是则尊卑易位等杀无章家未有能齐而国未有能治者,故曰动容中礼而天徳备矣。治定制礼,而王道成矣。尝遐观三代,禹汤文武,敦叙彝典,以倡导天下,而其时之诸侯,秉礼以守其国,大夫士遵礼以保其家,下至工贾庶人,畏法循纪以世其业,呜呼,何风之隆哉!朕企慕至治,深惟天下归仁,原于复礼,故法宫之中,日陈礼经,讲习紬绎,盖不敢斯须去也。慨自嬴秦焚烧典籍,礼乃灭亡。汉兴,崇尚儒学,礼经始显,传之者十三家,而戴徳戴圣为尤著。圣所传四十九篇,即所谓礼记者是已。迨程子、朱子出,表章学庸,遂开千古道学之统,其馀四十七篇,虽杂出于汉儒,亦皆传述圣门,格言有切身心要㫖,朕熟之复之,靡间寒暑,积有讲义,裒成全部,弁以叙言,用以无忘斯勤。然岂徒效儒生呫哔云尔哉?务佩服其训辞,而实体诸躬修措之邦国,使百尔怀㳟敬逊让之诚兆,庶凛撙节防闲之则,徳化翔洽,上嫓隆古,庶乃惬朕敦崇礼教之意也夫。

皇上御制序曰:

皇祖圣祖仁皇帝稽古右文,命儒臣日直讲筵五经、通鉴以次进讲,荟萃群言,发明㫖要,胪为解义,积有成编,译以国书,颁示中外,各制序言,弁其端而授诸梓。易、书、诗三经,先竣春秋若干卷,刻于雍正年间。惟礼记卷帙浩繁藁,本存翻书房,久之未竟厥业。朕御极之初,允儒臣请纂修三礼义疏,因取日讲礼记解义》原本,㕘校同异,归于一是,并命翻译授梓,以备五经之全敬刋。

皇祖御制原文于前,而略述大槪以志成书,岁月惟《礼记》出自汉儒,然多本于七十子之所傅习。如《大学》、《中庸》二篇,旣经有宋大儒,定为孔氏遗书,训释而列于学官,其他精言奥义,往往与《易》、《书》、《诗》、《春秋》相发,明非董仲、舒、扬雄辈所及。盖其来有自去圣人之教,固未逺也。虽《月令》、《王制》附益,其间有以启后人疑议,而先王之制所传各异,事之不可,考而说之,不可强同者,亦已多矣。依文立训,以存旧观,说经之通例也。抑班固有言: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岂惟其文而已。盖将以章志贞教大,其防与天下臣民共之。仰惟

圣祖序言:「所谓体诸躬修措之邦国者,礼之实,而明经之大用也。因言以求其义,因义以达其用。夫岂章句训诂之足云,敢申言之以阐?」

至训

等谨按是编为。

圣祖仁皇帝讲筵,御论未及成帙,乾隆元年,命承修三礼诸臣,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重加㕘校,告成刋布。

圣祖仁皇帝圣敬日跻,动容中礼,日进儒臣,讲论礼经,斯须不去我。

皇上服膺

至训寿梓颁行本

善述之心,垂淑世之范,是以徳化翔洽,天下归仁,猗欤休哉!斯诚万世一时之嘉㑹已。

《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等。谨按乾隆十三年

敇撰《三礼义疏》,此其第三部也。区经文四十九篇为七十七卷,附载图》五卷。《礼记》自陈浩集说行,而古义寖微。是编仰承

指授衡鉴》,至精于《集说》,则弃瑕録瑜,于群言则兼收并采。他如百家杂说,有裨诸儒未备者,亦必博采以备㕘稽。而后郑《注》之精奥,孔疏之博赡,卫湜《集说》之详明,粹然集其大成矣。

《深衣考》一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易类》。

《礼记提纲集解》四卷

邱元复撰。元复字汉标,号嵋庵,诸城人。《礼记疏略》四十七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沐自序略》曰:他经皆疏略,《五经》阙一不可,故采摭纂辑,并㑹同志而属之以分注云。

等谨按是编,沐所辑者,仅《礼运》、《礼器》、《乐记》、《学记》四篇。馀则武进王渭、登封冯五典,上蔡李范世及其从子煓所共成者,故自序》有属以分注之语。然自古说经贵抒己见専,门亦可名家,夫何阙一不可之有。

《大学翼真》七卷

胡渭撰。渭见《书类》。

等。谨按《大学》、《中庸》二篇,本《戴记》旧文,自陈浩《集说》,以朱子编入《四书,遂删除不载伏读。

钦定四库全书》虽列入四书》类中,而钦定礼记义疏》则备録全文,以复古今之旧。今谨遵编次,凡《大学》、《中庸》之单行者,仍入《礼类》,且以从马氏旧例焉。

《礼记惜阴録》八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大学古本说》一卷 《中庸章段》一卷 《中庸馀论》一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光地《大学古本说识略》曰:「《大学》旧本二程子各有更定,朱子因之又加订为今本。五百年来,群疑朋兴光地读朱子之书,凡如《易》之卜筮、《诗》之雅郑、周子无极之㫖、邵氏先天之传,皆能灼然不惑,独于此书亦勉强应和,而非所谓心通黙契者,陈其所得,待方来之朱子而折𠂻焉。

又自序《中庸》章段曰:读章句五十年,知近代讲解之误,盖自宋、元之间而已。失之是编,于章、段离合之间,虽颇有所连断,然其义所自来,则皆窃取朱子平生之意也。

《礼记偶笺》三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纳喇性徳撰。性徳见《易》类等。谨按方苞《望溪集》,谓此书本陆元辅所撰徐乾学刻经解》时改题性徳撰。

《礼记述注》二十八卷

李光坡撰。光坡见《周礼类》,光坡《自序》曰: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内称郑氏祖䜟,孔氏唯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䜟,莫过于《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郑二说,各为胪列。其他自五礼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注疏中最为详核,何妄诋欤?又《礼器篇》斥后代封禅为郑祖纬启之秦皇、汉武,前郑数百年,亦郑注启之乎?又多约注疏而成,鲜有新意,而指注疏为旧说。凡此之类,抵冒前人即欺负后人,何以示诚乎?抑讥汉、唐儒者,说理如梦,此程、朱进人以知本,吾侪非其分也。今于礼运则轻,其出于老氏,《乐记》则少其言理而不及数。其他多指为汉儒之附㑹,逐节不往复其文义通章,不钩贯其脉络,而训《礼运》之本仁以聚,亦曰万殊一本,一本万殊。仲尼燕居之仁鬼神,仁昭穆,亦曰克去已私,以全心徳,欲以方轶前人,恐未能其退舍也。又曰:朱子教学者看注疏,自宋末有陈氏《集说》,学者祧注疏而崇焉。今本朱子之教,而陈氏杂合诸儒说为文,亦或仍之。

《曽子问讲録》四卷 《大学证文》四卷 《大学知本图说》一卷 《大学问》一卷 《中庸说》五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等谨按萧山连山门外讲堂,即宋儒杨时讲学之所有。以《曽子问》首章请业于竒龄者,借讲堂侧讲,此凡一百三十九条。又尝论列石经本石经改本,及程子、朱子改本,元明诸人改本以成证文知本《图说》。则竒龄自谓于嵩阳庙市得《大学》古本,阐悟彻然,自画一图后二十年述而为之说。《大学》问者因门人邵廷采之问而答之,《中庸说》则其门人子弟辈所编次,而各附已说者也。

《礼记章义》十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大学传注》一卷 《中庸传注》一卷李塨撰。塨见《易类》

《礼记详说》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觐祖自序略曰:坊本诸讲,其标宗㫖、剔字句、顺口吻、聨脉络、化板为圆,亦足醒人心目,故编检而分载之,附先儒后。

《大学讲义》一卷 《中庸讲义》一卷杨名时撰。名时见《易类》。

校补《礼记纂言》三十六卷,元吴澄原本,朱轼重订。轼见《易类》等。谨按是书篇目注释,一仍呉氏之旧。其于《澄注后问》以轼、按二字别之者,则其以己见辨定者也。

《考定石经大学经传解》一卷。邱嘉穗撰。嘉穗字实亭,上杭人。康熙壬午举人,官归善县知县。

《礼记析疑》四十六卷

方苞撰苞,见周礼》类

《中庸本㫖》二卷

朱谨撰。谨号雪鸿,昆山人。《大学本文》一卷 《大学古本》一卷 《大学困学録》一卷 《中庸本文》一卷 《中庸困学録》一卷王㴻撰。㴻见《书类》。

等谨按:㴻取夫学《中庸》本文及朱子《章句》原序,各为评论,大意欲以章法句法阐求书理。其古本一卷则与朱子改本并相尊奉。《困学録》两卷,发明学问之功,不徒以寻绎语脉,顺文诠解,盖胜乎坊塾诂本多矣。

成均《讲义》无卷数

孙嘉淦撰。嘉淦字锡公,兴县人。康熙癸巳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定。

等谨按是编,专疏圣经》一章,以发明章句之义。其讲致知格物、深中学者之弊。

《大学偶言》一卷

张文檒撰。文檒字风林,又字树声,萧山人。康熙甲午举人,官成都县知县。

成均课讲无卷数

崔纪撰。纪见《易类》。

纪自《识略》曰:《大学以慎动为宗,故所言多显。《中庸》以主静为宗,故所言多微。究则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者也。学者惟是微《大学》之显,而阐《中庸》之幽庶,有以得其源流指趣之一矣。

《礼记类编》三十卷

沈元沧编。元沧,字麟洲,仁和人。康熙丁酉副榜贡生。官文昌县知县。

元沧自序曰:《小戴礼》篇帙繁赜,读者未易,得其要领,辨索有年,乃为一书。先之以《五典》,次之以五礼,冠之以通论,广论殿之以仪节。文繁者分刋之繁,甚者更细分之注,仍汉之郑氏音义,仍唐之陆氏《戴记绪言》四卷。

陆奎●撰。奎勲见《易类》。

奎勋《自序》曰:「元儒卫正叔《集说》百有六十卷,采摭大备,丹黄一过,始知陈氏说之醇粹者,悉本朱子。其馀《集解》,不免偏驳。爰举《曲礼》四十六篇,每篇作一《小序》,辨其为周,为秦为汉,凡先儒之说,有足正陈氏舛讹者,亟为録存,尚有遗义,则就己见论定焉。

《中庸解》一卷

任大任撰。大任字钧衡,吴江人。《檀弓疑问》一卷。

邵泰衢撰。泰衢字鹤亭,钱塘人。明于算术,官钦天监左监副。

《学礼阙疑》八卷

刘青莲撰。青莲字华岳,襄城人。等谨按青莲所撰自《曲礼》至《奔丧》七篇,末一卷尚阙,其弟青芝续成之。

鳌峰《讲义》四卷

潘思榘撰思榘见易类》

等谨按,思榘尝官福建巡抚,鳌峰书院为巡抚所掌。此其与书院生徒讲大学、中庸之语,而诸生编次付梓者也。

《檀弓论文》二卷

孙濩孙撰。濩孙字邃人,高邮人。雍正庚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礼记章句》十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礼记彚编》八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礼记训义择言》八卷 《深衣考误》一卷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等谨按:择言者永取檀弓》至《杂记诸注中异同者,择其一是而折𠂻之也。持论精审,足资㕘核,深衣考亦援据精详。

《读大学中庸日録》二卷

康吕赐撰。吕赐,字复斋,别号一峰,又自称南阿山人,武功人。

《古本大学解》二卷

刘醇骥撰。醇骥字千里,号廓庵,广济人。右礼类礼记》。

《夏小正注》一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等谨按《夏小正》一书,原载大戴礼中。《隋志》始别为一卷,宋傅崧卿作注,朱子尝仿其例,复加订定,附于《仪礼经传通解》。元金履祥未见傅氏书,以为朱子旧本,采附《通鉴前编》夏禹元年下句为之注,与傅多有异同。

国朝张尔岐合傅注,辑为一编,以已说附之。叔琳删其重复而作是编。其自为之说者,则称「案」以别之,《大戴礼删翼》四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孙奭跋曰:《删翼》者,因旧本而删其繁冗,翼其义理者也。删其繁冗,如《保傅篇》删去魏公子无忌等文,翼其义理,如《礼三本篇》,据《荀子》「利爵以正利省」之「悞」是也。有注在《家语》而从略者,如《王言》五《义》、五《帝徳、盛徳》等篇是也。有注在《礼记》而从略者,如哀公问》、《礼察、曾子大孝》、《朝事、投壶》等篇是也。有注在《仪礼》外,编而略互见其义者,如《夏小正》、《武王践阼》等篇是也。有旧本无注而笺解者,如《曾子立事》、《本孝》、《制言》、《天圆》与《少闲》、《本命》等篇是也。

《夏小正诂》一卷

诸锦撰锦见诗类》。

右礼类附録大戴礼

《三礼合纂》二十八卷

张怡撰。怡一名遗,字自怡,初名鹿征,号瑶星,江宁人。前明登莱镇总兵官可大之子,以难䕃锦衣卫千户。

《学礼质疑》二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斯》《大自序》曰:「大自丁未学《礼》以来,取其大者条而说之。首取《戴记》诸篇相对,次取《仪礼》与《戴记》对。次取《易》、《诗》、《书》、《春秋》及《左》、《谷》与二礼对用,因所得窃著于篇。

黄宗羲序曰:吾友万充宗为履安先生,叔子锐志经学,于三礼则条其大节目,前人所聚讼者,甲乙证据摧牙,折角轩豁,呈露昌黎,所谓及其时而进退揖让于其间者也。此在当时,顾人人所知者,于今则为絶学矣。其友魏方公为之先刻数卷,充宗以为质疑者,欲从余而质也。余老而失学,方欲求海内诸君子而质之,又何以待质?充宗亦姑以其所得㕘考,诸儒必求其精粗,一贯,本末兼该,凿然可举而措之,无徒与众说争长于黄池,则所以救弊其在此夫。

《读礼志疑》六卷

陆陇其撰。陇其见书类。

等谨按:陇其以汉儒采辑三《礼》所述古制,互相考校,多有未合。因取孔、郑以来诸家注疏,折𠂻于朱子之书,并旁采《春秋》律吕与夫天时人事,可以阐发《礼经》者成为是编,其疑而未决者则仍阙之,故名曰《志疑》。

《读礼窃注》一卷

孙自务撰。自务字树本,号立庵,安邱人,岁贡生。《稽礼辨论》一卷。

刘凝撰。凝字二至,南丰人。贡生。官崇义县训导,《郊社禘祫问》一卷。 《庙制折𠂻》三卷 大小宗通释》一卷 《学校问》一卷 《明堂问》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等谨按郊社禘祫问十八条答门人李塨问南北分祀及有禘无祫之说,庙制折𠂻,凡七庙、五庙、三庙、二庙一庙、夏五庙、商六庙、昭穆庙位,列儒先诸说于前,而以已说定之,大㫖宗王而驳,郑大小宗通释,以天子宗法无考祇诸侯公子,略见于丧服小记及大传二篇,而说又不详郑、孔亦无所折𠂻。宋以后立说倍多,愈不可信,因取小记大传言宗法者为条解焉。学校问前答门人张希良问学校之名,继答门人呉鼎问庙学中先师设主,因及乡饮养老之礼,又因门人姜垚问九室五室之辨,故复著明堂问一篇。

《礼学彚编》七十卷

应撝谦撰。撝谦见《易类》。

《郊社考辨》一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仪礼经传内编》二十三卷,《外编》五卷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自述曰:右《仪礼经》自士冠至少牢,凡十四篇,内《士》、《丧礼》《少牢礼》,又各离为二篇,凡十六篇,并今所采补之经传若干篇,是为《仪礼》内编。而《丧服》一篇则与所采补之若干篇,别为《仪礼》外编,编之分内外,何也?本《仪礼》而分之也,古无《周礼》、《仪礼》之名,《汉艺文志》称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是为经而记百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二篇,曲台后苍九篇,《明堂阴阳说》五篇,是为《传》皆不名《仪礼》也。又《周官》六篇为经,而《周官传》四篇为传,亦不名《周礼》也。永嘉张淳谓汉未有《仪礼》之名,疑后世学者见十七礼仪,遂因以名之。是则《仪礼》之得名本于升降揖让、动作威仪之所发而为名,故十六篇及凡所补之属为《内编》,而《丧服篇》及凡所补之属,乃所以行是《仪礼》之具,而与其发见于升降揖让、动作威仪之间者,则有间矣,故为《外编》也。

《礼乐通考》三十卷

胡抡撰。抡字应麟,武进人。《礼书纲目》八十五卷。

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秦蕙田撰。蕙田字树峰,金匮人。乾隆丙辰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赐谥文㳟。

《参读礼志疑》二卷

汪绂撰。绂一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婺源人。等。谨按是书取陆陇其《读礼志》疑于各条之下,以己意参之,故曰参读《礼志》。疑其所考论,亦多得《经》义,实可与陇其之书相发明耳。

《三礼约编》十九卷

汪基撰。基字警斋,休宁人。《三礼㑹通》二卷。

张必刚撰。必刚字继夫,潜山人。乾隆壬戌进士。重刋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六十九卷。

梁万方撰。万方字广庵,绛州人。等。谨按朱子通解杨复序文,谓朱子尝称黄干所续丧祭二礼,规模甚善,欲依以改定全书而未暇万方援据此语,遂以干之体例更定。朱子之书,名曰重刋,实则改修也。

右礼类总《礼》。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