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九《舆地考一
臣
等,谨按马端临舆地考》,以《禹贡》九州为纲,凡自宋以前之郡县,皆析载于其下,葢本杜佑《通典》之例,顾其间分配疆域,有不尽足据者。禹贡分州但有山川之限,非若后世郡国之书有四至八到之可考,九州中惟兖、豫、青、徐实居腹地,犹可约略得之。若冀州不言境界,说者以为三面距河,则其北界于河而极荆州曰荆及衡阳,说者以为自衡以南无复有名山大川之可纪,则其南界于何而止?梁、雍二州,皆以黒水分疆,自黒水之迹不明,则其西界于何而判?至于扬州之境,北据淮而南距海,自晋以后,厯代诸史皆云五岭之南至于海,并为扬域,然考禹贡山川及物产贡赋,皆不及焉。汉书所载,南粤闽粤,尚与西南夷同传,则自三代以前,其曽通中国与否,固莫得而知也,于此欲按其界限,分列地名,使截然不爽难矣!为九州之说者,每曰:禹以山川定疆界为万世不易之书,史家作志,以郡县为主,郡县一更而其书遂废,其言是矣,不知郡县能变其疆域,而山川亦能混其疆域,自山川未可尽慿,而九州益难审考。昔孔安国曰:孔子述职方而除九邱,九邱者,九州之志也,而除之,存禹贡,以著夏后治水之功,而所述者职方也。然则言地理者,自当以今之郡邑为主,岂必多为之说以求合于古哉?抑又论之,马氏所纂者,固自夏、商、周至宋十数朝之书也。三代以后,多袭古州之名,止就其疆理所及分之,故每代各有参差。两汉十三州,晋十九州,宋齐偏安,而州名转増,多有侨置者,盖晋之冀州,非即汉冀州本境,宋之冀州,非即晋之冀州,本境诸州,莫不类然,梁魏之末,益务夸张,往往一郡之地,而析置者数十一县之名,而复见者数四,辗转迁移,循名失实,㡬于不可究诘。至隋末,改州为郡,而古者以州领郡之制俱废,唐复改郡为州,别设各道领之,而宋又改称为各路,势不得于一书之中,屡更其体例,兼之南北割据时,邉境之守,彼此不常。晋末与十六国分地,宋、齐、梁、陈与北魏、北齐、北周分地,唐末五代,与十国及契丹分地,朝隶南疆,夕归北界,读史者细辨方隅,伊于何属?马氏一以禹九州统之,而后条理秩然,至五朝续通考,仍其旧例者,亦以事阅、数朝称名互异,必仍用九州分配而始归画一也。洪惟
圣朝丕基,式廓分土,辨方昭大,一统之盛,又何取拘牵前例,以古州之名号,冠当代之昄章乎且我。
皇清受。
天景命肇基东土,抚有寰瀛幅𢄙之广逺,本有非禹迹所能限者而。
列圣相承,重熙累洽。
京师
盛京而外,为省一十有八,分置各府以领诸县,诸州则参列其间,或直隶如府,或分治,如县至各邉外之地隶在舆图者,复以千万里计。四履之盛,固已超轶汉、唐。今
天子恢伟略靖遐壤,月窟、冰天皆归疆宇,境为亘古所未通,事属生民所未有。其地之在古九州外者,北自大青山左右为蒙古诸部,至喀尔喀地,南自五岭外为广东、广西及贵州地,东北自
盛京邉外,为吉林黒龙江等地,西南自四川境外,为云南及青海、西藏地,正西则自安西境外,至于流沙,而禹迹已尽,其在天山北路,则有乌噜木齐、伊犁等地,天山南路则有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等地,自昔所称,近有龙堆逺,则葱岭天所以界别区域者,今则建官授职,因地屯田,耕牧方兴,邉氓乐业,其境且逺及二万馀里,若仍以九州为纲,则是嬴出之地,多于正数转失分纲之本意矣!兹编次舆地一门,悉谨遵。
本朝之制,自
京师至各省,以及各扎萨克部落,凡地名之因革増省,皆以见在者为凖,试觇全盛之规模,览大同之版籍,东越瀛壖,西穷䝉泛,北逾漠野,南轶炎陬,声教之覃敷,靡逺弗届,举大荒以外之境,无不棋置星络,包在提封,彼自昔郡国地理之书,局于州部,限于方隅,乌足语于?
圣朝无外之治哉!
京师:
臣
等谨按:古圣王辨方建国,必以首善之区为㑹,归之极,所谓王畿者,四方之本,而京邑者,又王畿之本也。今之。
京师为古燕蓟之域,地势雄厚,沧海环其左,太行峙其右,喜峰古北诸关口卫,其后据九州之上,㳺南面而临天下,自古天府之国,无过于此,顾前代虽曽卜邑建都,每以地近九邉,控防是亟我。
圣朝徳化逺被,六合一家,北至于瀚海,南极于越裳,东抵于朝鲜,西穷于葱岭,名王部长,莫不占风测海,共赴梯航,以形势论之,古称河、雒为九州之中,而今之。
京师实又居天下之中,故风声四讫,玉帛来同。如水朝宗如星拱,极用以统万邦而抚方夏,太平有道之。
鸿图于兹永固矣。
京师。明初为燕王封国。永乐元年,建为北京。称行在十九年,称京师。洪熙初,复称行在。正统六年始定为京师。
本朝顺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定鼎,建都于此,为万世之基,直隶省。
臣
等谨按禹贡,首列冀州,以其为帝都所在,而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又各有逺近之序,诚以帝王声教所讫,本无间于东西朔南,而必以邦畿为风化之首,居重驭轻之势然也。夫古者中冀之区,最称广大,溯自轩辕、涿鹿,肇建帝畿,其时画野分州,遂为万世舆地之祖,形势之胜,由来久矣!《禹贡》分州于冀域,不言境界,葢当时三面距河,而北界所分说者,以为当极阴山而止。三代以后,东南日嬴,而西北日缩,于是幽燕重地,界在邉隅,非特地运使然,亦由徳化之未广故也。今之直隶,自辽、金、元、明逓为畿辅我。
朝诞膺
景命入关定鼎,政教一新,列圣相承以来,渐仁摩义,久道化成,凡湛㤙闓泽之涵濡,直隶首先覃被焉。其北自长城以外,经野设官烟。
火桑麻,徧成乐土,已包越古,冀州之境。至于玉塞秋高,合围《纉武》。
斗车云䍐岁,举时巡木兰林壑之间,俨成灵囿,皆由圣朝威徳,丕宣化行。蕃部举龙沙朔漠之遥,莫不隶于郊甸环卫。
京师实为亘古之所未有,用奠我国家亿万世、丕丕基,猗欤盛哉!又按自明改北平为北直隶,而直隶之名以昉。葢以京畿之近,不必别设布政使司,而直隶于户部也。然其时各道之分治近畿者,仍假山东等省布政司叅政诸衔,故官与地每不能相符我。
朝以:
京师统驭各省,而于畿辅设布政使司,仍称为直隶,犹之汉置十三州部,而司隶亦为一部。唐置十五道采访使,而京畿采访亦为一道也。至于省之为名,始于元之中书省及行中书省,明代于两京之外,分置十三布政使司,而亦得称为十三省者,以省为官司之署,其名原可以通用。
皇清抚有区宇,仍各布政使司之名,惟改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复以江南、湖广、陜西三处疆域较广,分设江苏、湖南、甘肃布政使司。雍正二年,设直隶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定江苏设两布政使司,统计有布政使司之地凡一十有九,惟是旧时一统志诸书,即称各省为各布政使司,葢沿明统志》之例其实。
本朝设官分职,因时变通,有未可与前代同论者明之巡抚名寡无定,有一布政司之地而多至数巡抚者,有事则设,无事则罢,但为持节奉使之臣。我朝则巡抚各有定员,分寄以守土之责,以京朝官之衔而兼统民事,略如古之行台省及元之行中书省。其有専设总督者,亦必以督臣兼巡抚之事。至于布政使司,但与按察使司分理钱谷刑名,自不应専书于各省之首。且如江苏一省以两布政司而总隶于一巡抚,势不得更将两布政分列也。国家创制显庸,务崇实政,凡在
诏谕所颁,文移所用,并称各省,兹编纂舆地考,亦概书为省焉。
直隶:明洪武初,改诸路为府,分属河南山东行省,废上都路及大宁路。二年,置北平行中书省。九年,罢行省,改置北平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二十年,置北平行都指挥使司,领大宁等二十二卫。永乐元年,以北平为北京,罢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以大宁卫侨治保定府,而故地遂废。十九年,改北京为京师,各府,州仍直隶京师,共领顺天、保定、永平、真定、顺徳、广平、大名、河间八府,延庆、保定二州。宣徳五年,又置万全都指挥使司,领宣府等十五卫。
本朝顺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定鼎建都,其顺天等八府二州及宣府镇皆仍其旧。因明治,设顺天巡抚,驻遵化,辖顺天、永平。
二府设保定巡抚,驻真定,辖保定、真定、顺徳、广平、大名、河间六府,设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以直隶延庆、保安二州属之。并设宣大总督,驻山西大同镇,以宣府属之。五年,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八年,裁宣府巡抚,并于宣大总督。十三年,裁宣大总督,以宣府属于顺天巡抚。十六年,裁保定巡抚,改三省总督为直隶巡抚,仍驻大名。十七年,移直隶巡抚驻真定。十八年,设直隶总督,驻大名。康熙初,裁顺天巡抚。四年,复改直隶总督为三省总督,仍驻大名。八年,裁三省总督,以直隶巡抚自真定移驻保定。三十二年,改宣府镇为宣化府。五十四年,直隶巡抚加总督衔,仍管巡抚事。六十年,巡抚罢,加总督衔。雍正元年,改真定府为正定府,又于古北口邉外増置热河理事同知㕔。二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复改守道为直隶承宣布政使司,巡道为直隶提刑按察使司,俱驻保定,升正定府属之冀、赵、深、定、晋五州为直隶州,又于邉外増置张家口理事同知㕔。三年,改天津卫为直隶州。七年,升河间府属之沧州为直隶州。九年,复升天津州为府,以沧州属之。十年,于邉外増置八沟理事同知及多伦诺尔理事同知㕔。十一年,于热河置直隶承徳州。十二年,升保定府属之易州为直隶州,以晋州仍属正定府,又于邉外増置独石口理事同知㕔与张家口㕔多伦诺尔㕔,并直隶于口北道。乾隆元年,于邉外増置四旗理事通判㕔。五年,増置塔子沟理事通判㕔。七年,罢承徳州,改置喀喇河屯理事通判㕔,与热河㕔八沟㕔四旗㕔、塔子沟㕔,并直隶于热河道。八年,升顺天府属之遵化州为直隶州。三十九年,设乌兰哈达㕔三座塔㕔。四十三年,升热河㕔为承徳府,以喀喇河屯八沟四旗、乌兰哈达塔子沟、三座塔等㕔,置县属之。凡领府十一,直隶州六、㕔三各卫所,俱以次裁并入州县,其存者专司漕运,不治民事。东西距一千一百八里,南北距二千馀里,东至盛京锦州府宁逺州界六百七十八里,西至山西大同府灵邱县界。四百三十里。南至河南开封府兰阳县界一千四百三十里,北至邉墙一百九十八里。自邉外为热河道口。北道所辖地又四百馀里,东南至海岸四百四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徳府安阳县界一千一百三十里,东北至喜峰口邉墙四百二十里。自古北口邉外为承徳府地,至木兰围场,又五百馀里,西北至山西大同府天镇县界五百三十里。自独石等口邉外为口,北三㕔地又四百馀里。
臣
等谨按自《后汉书郡国志》,详载里至后之地理家皆遵之。晋裴秀《禹贡图序所列:一曰分率、二曰凖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说者为分率者,计里画方每方百里五十里之谓也。凖望者,某地在东西,某地在南,北之谓也。道里者,东西至某地若干里,南北至某地若干里之谓也。凖望以鸟道空虗之处,测计道里,以人迹屈曲之处测计,自地有高下方邪迂直之不同,故必合凖,望与道里互相参验而后得其实,洵乎里至之不可不讲矣。杜佑《通典》、《元和郡国志》、《太平寰宇记》、《九域志》等书,皆于州郡下列四至八到之数,马氏《舆地考》用《通典》之例,而独删其里至,尚为疏略,兹故备载其逺近之数焉。
顺天府东。西距四百七十六里,南北距四百八十八里,东至遵化州界二百四十六里,西至宣化府保安州界。二百三十里,南至天津府青县界三百十三里,北至邉墙一百七十五里,东南至天津府天津县界。二百里。西南至保定府新城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遵化州马兰峪邉墙三百四十里,西北至宣化府延庆州界一百三十里。明洪武元年,改为北平府,为北平行中书省治。九年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治。永乐元年罢布政使司,改北平为顺天府,置府尹。凡领州五,县二十二。
本朝初因之。顺治十六年,省漷县。康熙十五年,升遵化县为州。雍正九年,増置宁河县。乾隆八年,升遵化州为直隶州,以玉田、丰润二县往属。凡领京县二、州五,县十七,统于顺天府尹,亦兼属于直隶总督。
臣
等谨按,自昔京畿亲民之吏,视外郡品秩加优,所以重帝都也。汉置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与各州刺史殊称唐、宋以来,并称为尹。今之顺天府曰尹,曰丞列,在京卿不侪于知府,大兴、宛平二京县,亦较外县秩加一等。至于五城之地,设兵马司正、副指挥使以分治之,犹之汉之左、右部尉。唐之赤县尉,宋之都厢官也,其统之以五城察院者,犹之汉之司隶校尉也。葢辇毂之区,四方所㑹,设官分职,整率攸资,诚所谓教化之行建首,善自京师始者矣。
大兴县附府京城。内治 东境。
宛平县附府京城内,治 西境
良乡县在府西南七十里。
固安县在府南一百二十里。隋开皇六年改置固安县。元中统时升为州。明洪武初,复降为县,因本朝 之。
永清县在府南一百四十里。
东安县。在府东南一百四十里。元中统时为东安州。旧治今县西北境,明洪武初,复降为县,寻移今治之。 本朝因。
香河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十年省,十三年复置 ,本朝因之。
通州在府东四十里。明洪武初,省潞县入州。 本朝顺治十六年,又以漷县省入。
三河县在府东一百十里。
武清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旧治今县东境,明洪武初,移今治 本朝因之。
寳坻县在府东少南一百八十里。
宁河县在府东南三百里。金寳坻县地。明永乐初,置梁城千户所。 本朝雍正元年,改置宁河县。
昌平州在府北少西七十五里。
顺义县在府东北六十里。
懐柔县在府东北一百里。
宻云县在府东北一百三十里。
涿州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房山县在府西南九十里。
霸州在府南一百八十里。
保定县在府南二百里。
文安县在府南二百四十里。
大成县在府南少东二百九十里。
蓟州在府东一百八十里。
平谷县在府东北一百五十里。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