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八《经籍考》八
经小学
臣
等谨按《旧唐书经籍志》,以训诂、小学分为二类,然诂、训亦小学也。焦竑曰:「古者八歳入小学,习六甲四方与书数之艺。《尔雅》津渉九流,标正名物,讲艺者莫不先之。于是有训诂之学,三苍之说始制字法,而说文兴焉。于是有偏旁之学。孙炎、沈约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是解说名物,固与辨释形声同为小学之始基。凡以使之知类通逹,靡所不晰,而底于大成也。今遵
钦定《四库全书》之例,列训诂于《小学》之首,次字书、次韵书,各以其类而编次焉。
《字诂》一卷
黄生撰。生字扶孟,歙县人。前明诸生。
越语肯綮録》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臣
等谨按:宋赵叔向有肯《綮録》,详述朝制,竒龄沿袭其名,以记其乡之方言而证以古音古训本,未可厕于六经之末。然李少通《俗语难字》载在《旧唐书经籍志》,张推证俗音颜愍林证俗音略,载在《新唐书》《艺文志》,皆入小学类中,今亦姑从其例而列之。
《尔雅补注》六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续方言》二卷
杭世骏撰。世骏字大宗,号堇浦,仁和人。乾隆丙辰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
臣
等谨按是编杂録》、《十三经注疏》及《说文》《释名》之属,以补扬雄《方言》之所未及。其前后类次,悉仍《尔雅》之旧,特不明标其目。虽采録诸书,多有阙漏,六朝以前方言散见于《玉篇》、《列子》、《古今韵㑹》等篇,可取以续扬雄之书者,皆未之及。然搜罗典核,引据详明,于训诂之学不为无功矣。
《连文释义》一卷
王言撰。言字慎旃,仁和人。右小学类训诂。
御定康熙字典四十二卷。康熙五十五年,大学士张玊书等奉敇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易传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官。外史掌逹书名于四方。保氏养国子,教以六书,而考文列于三重,盖以其为万事百物之统纪,而足以助流政教也。古文篆隶,随世逓变,至汉许氏始有说文,然重义而略于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七音之传。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为母,从为四声,横为七音,而后天下之声总于是焉。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此歴代相传取音者所以不能较若画一也。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玊篇,于唐则广韵,于宋,则集韵,于金则五音集韵于元则韵㑹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髪无憾,而后儒推论,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疏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曽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㑹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玊篇兼用广韵、集韵、韵㑹、正韵,其馀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歳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是为序。
钦定篆文,《六经四书不分卷
臣
等谨按是编,悉依小篆文体。凡《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周礼》、《仪礼》、《学庸》、《论语》、《孟子》,综为十四册。汉人传经,多用隶写。至唐开元,改写今文,于是诸经悉从楷体。古经旧本,久已沿讹是编。仰䝉
圣祖仁皇帝鉴定,俾学者奉为圭臬,得以循流溯源,有禆经学,洵非浅鲜也。
《钦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乾隆二十八年,大学士傅恒等奉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歳庚午既定同文韵统序而行之,盖以梵音合。国书切韵,复以国书切韵叶华音字母于是字无遁音,书皆备韵微特,支那咒语,窔奥可探。而且寰宇方言,拘墟尽释。兹者西域既平,不可无方略之书。然准语回文,非纂辑文臣所晓,是宜示之纲领,有所遵循,俾无蹖驳舛讹之虞。因以天山、北路、天山南路准部、回部并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诸门,举凡提要。始以国书继以对音,汉文复继以汉字三合切音,其䝉古西番托忒回字以次缀书。又于汉文下详注其或为准语,或为回语于是兀格蟀自之言,不须译鞮象寄,而凡识汉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了若列眉易。若指掌。书既成,名之曰西域同文志。同文云者,仍阐韵统之义,而特加以各部方言用名,西域纪载之实期,家喻户晓,而无鱼鲁毫厘之失焉。然尝思之,天高地下,人位乎其中,是所谓实也。至于文,盖其名耳,实无不同,文则或有殊矣。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天,则曰阿卜喀,以蒙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哩以西番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思满令回人指天以告,汉人曰:此阿思满,汉人必以为非。汉人指天以告回,人曰:此天则回,人亦必以为非。此亦一非也。彼亦一非也。庸讵知孰之为是乎?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既同名,亦无不同焉。逹者,契渊源于一,是昧者滞名象于纷殊。是志也。将以纳方俗于㑹极,祛群疑之分畛,举一例,凡豹䑕易辨,即世道人心,岂云无禆益哉?
臣
等谨按是书二十四卷。又《凡例总目》一卷,分门四,曰地,曰山,曰水,曰人分部四,曰天山北路准噶尔部》,曰《天山南路回部,曰青海、曰西番。其体例则每条首列。
国书以为枢纽,次以汉字详注名义,次三合切音,次䝉古字次西番字,次托忒字,次回字,如本条系「准」语,则以托忒字为主。而西番䝉古「回」字惟取对音本条系回语,则以回字为主。而「西番蒙古托忒字惟取对音循环,毗附音义,咸审仰见。
聪明天纵,于异俗殊音,无不洞彻源流,同条共贯,圣徳神功,允超三古,天下一家之盛真,无有过于今日者矣。
《钦定增订清文鉴》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补总纲》一卷
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奉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稽古语言文字之传,不能不随,方随时代为变易,将欲观其㑹通,惟音义两端为之枢管,独是施之于翻译则以字之,不得其音而舛者,亦以字之强索其义而愈舛。向评《通鉴辑览,紏前史译本失真,则有校正金元国语解之命,及制西域同文志序诸作,复连类而引伸之。兹増订清文鉴告竣并为鬯厥指以诏来者,夫字之不得其音者,如明安之为猛安,穆昆之为谋克,犹云对字未叶耳。甚者乃因字法以寓褒讥,如金史书乌珠为兀术贝,勒为勃极烈,或为孛堇者是也。且同一䝉古人名于膺世爵者,则书罗卜藏于隶谳牍者,则书罗卜赃沿流至今未改不綦诞乎?至以文字强索其义者,如䝉古语鄂博特堆砌之统词而曲说者,以鄂为嵯峨之峨,博为軷癸之軷,自诩语出经传,究之,求其义而不得,遂并其音而失之,不愈盭乎?盖对音本无义也。即如国语称天曰阿卜喀䝉,古语则曰腾格哩,西番语则曰那木喀,回语则曰阿思。满以汉文求之,皆无义之可索。且以汉文天字设用国书合音,则字当云梯烟。夫梯烟宁有义乎?岂梯必梯磴之梯,而烟必烟霄之烟乎?穿凿者,又将谬解为梯烟而上为天之义可乎?盖尝推而论之,前代之主,其不暇兼治汉文者,既一任夫承伪,袭谬而莫之正。而兼治汉文者乃转为汉文所牵掣而不克博订方言之异,精研声律之元。譬诸以水济水,谁能食之,非虗语也。洪惟
皇祖圣祖仁皇帝
神灵天亶《制度考文于
列祖剏垂国书,广大精微,贯穿赅洽,御定清文鉴全函,折𠂻大备。惟当时编纂诸臣依国语分类排纂,未列三合切音、汉字注中间采经传成语以佐训诂,日久易启,傅㑹穿凿之习。朕志切绍闻,指授馆臣,详加㩁核。每门首著国语,旁附汉字,对音,或一字,或二合,或三合切音,俾等量者不爽苗髪,而字之淆于不得,其音者尠矣。诠释具,以日用常言期人共晓其俗解,摭拾陈编章句,及以之乎者也。为文者悉汰之,而字之汨于强索,其义者抑又尠矣。综计续入新定国语五千馀句,若古官名冠服、器用、鸟兽花果等有禆参考者,别为补编,系之卷末,庶几嘉与我子孙臣民可以同文,可以传世而行。逺是为序。臣
等,谨按是编因。
太宗文皇帝命巴克什库尔纒剏造国书,以十二字头贯一切音,厥后日趋精密,音义益详。
圣祖仁皇帝虑口传笔授或有异同,乃辑《清文鉴》一书,而音译则未之及。
皇上复亲加订定,凡三十有五部,子目二百九十有二。每条以:
《国书为纲,左列汉字切韵,右列汉语,又右则音以国书而。
《钦定新语》,悉皆载入,尤徵详备。信能包罗万象,综括七音。
同文之盛轨,蔑以加于此矣。钦定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三十三卷。乾隆四十四年,大学士阿桂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向既増订清文鉴,序而行之,与夫穿凿字法,谬寓褒讥,曲解方言,傅㑹汉语,一切务竒求胜,亦既辨之详矣。兹三合切音清文鉴,书成司事者,以序为请。夫既有前序,则此可以不必重为。然前书祗载《国语》、《汉语》,而未及䝉古此书,乃并载䝉古语所为异于前书者,是不可以不阐其义。我国家自
太祖
太宗以来,近边诸䝉古部落久为世臣,而至今则喀尔喀、青海及准噶尔之四卫拉特,前后归顺,盖无一蒙古之非我臣矣。诸部语言音韵刚柔虽略殊,而大段则一。即国语虽与䝉古语异,而亦有一二相同者。朕即位初,以为诸外藩歳来朝,不可不通其语,遂习之不数年而毕能之,至今则曲尽其道矣。侵寻而至于唐古,特语又侵寻,而至于回语,亦既习之,亦既能之,既可以为馀暇之消遣,复足以聨中外之性情,因悟天下之语万殊天下之理,则一无不戴天而履地,无不是是而非非,无不尊君上而孝父母,无不贤贤而恶小人。彼其于语言文字中谬存我是,彼非,入者主之出者,奴之不亦仰而唾空,终于自污其面哉?故向有校正金、元、国语解之命,及制西域同文志,壹是义也。虽然,予以为亦无足,深怪作金、元史者之谰文。何则彼一类之人,尚有越人视秦人肥瘠之言,而况非其类者乎?又况彼实不解其语言音义乎,则又安能保千秋万世后不解此书者之不,又将如作金元国史者之其人乎?前书之序,并命载于后,庶几并观以互相发明也。
臣
等谨按乾隆三十六年,皇上既命增订。
圣祖仁皇帝御撰。清文鉴补注,汉字各具翻切《释文》,而䝉古字,犹未备列乃。
复命廷臣续定是编。以
《国语》与《蒙古书》、《汉书》贯通为一,互相音释。每国语一句,必备载䝉古汉语以明其义,复以䝉古汉字与。
《国语》对音以定其声,或汉字声所无者,则三合以取之。蒙古字声所无者,则分各种读法、写法、收法以取之。贯穿益为精密,而稽览更极详明。是皆頼帝学渊深,务综其备,俾读者得以举一知三,巍乎焕乎,允昭万世。
敷文之极已
《广金石韵府》五卷
林尚葵、李根同撰。尚葵字朱臣,莆田人。根字云根,晋江人。
周亮工序曰:篆体惟许氏《说文》最详核,用修杨氏宗之,兼取众家为《六书索隐》,而其传不广。锡山朱时望所辑《金石韵府》一编,至今几二百年,亦渐湮没。予获诸旧簏,因与林尚葵、李根共为考订。讹者正,疑者晰。即所未备者,亦间补其什一焉。分书是序者,郑簠也。
臣
等。谨按是编,不列亮工之名,而序称与林、李二人共考订,未审其故。卷首列所采各家次玊篇偏旁,形似释疑,次乃依平上去入韵以真体书为纽,而朱书类从焉。
《他山字学》二卷
钱邦芑撰。邦芑字开少,丹徒人六书准》四卷。
冯调鼎撰。调鼎字云鸥,华亭诸生。调鼎自序曰六书:曰象形、指事、㑹意、谐声、假借、转注形事字之原意声字之流,转注假借,又补原流之不足,而以形事意声为变化者也。汉平帝时,徵沛人爰礼等,令《说文》字于未央庭中,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和帝申命贾逵修理旧文。于是太尉南阁祭酒许慎采李斯扬雄之书,博访于逵,作《说文解字》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载古文三百九十六,籀文一百四十五重文或体六百二十二。至宋雍熙三年,命徐弦等重较定概为形声,昧于事意。然颉籀遗文,犹赖仅存世所流传。《六书统六书,故六书略正讹、本义、索隐、精藴之属书之六义,详见一二间,尝摘象形指事㑹意之混淆,转注假借之错乱,及循俗讹谬者注分六义,较正误差。其可依俗成文,无甚深义者。已详载诸书不尽述。
《六书通》十卷
闵齐伋撰。齐伋字寓五,乌程人。毕𢎞述序曰:闵寓五先生,集三代、秦、汉篆法,其体以《说文》字为标首。下列古文、籀文,以及鼎彝符印,有变体必载,使观者知其全得其变与通也,而又继之以附通。附通者,如「东」字之后附之以冻先字之后附之以姺东,先具各变体加水加女,则无变也。然则东先之变,参之以水,女亦不可谓无本也。附之以不变,通之以无不可变。义精而体详,有功后学不浅。
程炜序曰:晟溪闵寓五先生,好古读书,能逺绍仓颉㣲㫖,于三代、秦、汉诸篆法,遐搜备其形体穷讨,溯其本原,参互辨其疑似,劳精竭神者五十馀年,辑成书,题曰《六书通》。后流传散失,付之荒烟,又六十馀年,炜得之炜,交于毕殿。扬弟既明,先生一见惊絶,谓周秦古法复见于今,惜残阙非全书,为之参考篆订,以传于后焉。
《篆隶考异》二卷
周靖撰。靖字敉宁,呉县人。明吏部文选司郎中。周顺昌之曾孙。
《隶辨》八卷
顾蔼吉撰。蔼吉号南原,长洲人。蔼吉自序》曰:「《隶辨》之作,为解经也。字不辨则《经》不解,而古文邈矣。汉人传经,多用隶写,变隶为楷,益失本真。及开元始,易以俗字,名儒病其芜累。余因收集汉碑,间得刋正经文。《虞书》大鹿旧本无林泰卦包㠩后人加草,郑风掺执,即为操执。谷梁壬臣当作王臣。若斯之类,取益颇多。后于北海孙氏见中郎石经残碑经典释文》所云,本又作者皆碑中字也。于是鋭志精思,采摭汉碑,有不备者,求之汉隶字原准,以《说文》辨其正变,或省或加,靡不兼载。讹者非之,疑者阙之。从古文竒字及假借通用者随字附之。下注碑名,并録碑语。群书引据,类以四声,复依《说文》次第,纂偏旁五百四十字。括其枢要。又列叙诸碑之目,折中分隶之说,各为之考,以彰信析疑焉。
项絪曰:古隶书见于世者,赖有汉碑,然多增减移易替代之字。顾南原氏作《隶辨》,以印其是,而砭其非昔之滞目碍膺者,今皆可以属读矣。前人亦常用意于此,而无其贯通明、确隶、释》诸家,咸所不及也。
《别雅》五卷
呉玊缙撰。玊缙字山夫,山阳人。廪贡生。官鳯阳县训导。
《韵原表》一卷 《石鼓文定本》二卷刘凝撰。凝见《礼类》。
黄公说字无卷数
顾景星撰。景星字黄公,蕲州人。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
《读书正音》四卷
呉震方撰。震方字青坛,石门人。康熙己未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臣
等谨按,是书卷一,以一音异读者分门编辑。其无门可列者,附以通用一门。卷二别为类。曰字音清浊辨,曰同音借义,曰借同音不借义,曰因义借音,曰音借而借,曰语词之借。卷三多録僻字,而以四声编之。卷四则各依部分,编常用之字,以正塾师之误。毛竒龄序称其精审然于古人之小学,能订六书音韵源流者,则尚未之逮耳。
《篆文纂要》四卷
陈䇿撰䇿字嘉谋,钱塘人《字辨》七卷
熊文登撰。文登字于岸,南昌人。《六书分类》十二卷。
傅世壵撰。世壵字宾石,归徳人。臣
等谨按是书分类,悉仿梅膺祚《字彚》之例,每字以小篆、古文,次于楷书后。然古文真赝可信,无几恐未有当于古义也。
《说文广义》十二卷
程徳洽撰。徳洽字学澜,长洲人。《篆字彚》十二卷。
佟世男编,世男,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中官知县钟鼎字源五卷。
汪立名编立,名号西亭,婺源人。官工部主事。立名自序曰:《汉书艺文志》书有六体,曰古文、竒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是古文与竒字,且各为一体也。世逺年湮,其仅可据者彝器之款识,庶几传信,即篆书家所谓钟鼎文是也。然而歴代博雅之士,虽搜集成编,或直载本文,或分隶韵部,往往杂収碑篆各字,而亦统之曰钟鼎。夫铭器与篆碑之文,当必有异用,不容以其说无可徵而臆为同也。余少嗜六书,数十年来未经卒业,近复寻阅金石韵府,见所収钟,鼎文徵引讹谬,挂漏甚多。爰考诸刻,自商盘、周鼎以迄秦、汉诸书,专采钟鼎文,仍依今韵编次有石刻之类于铭款者,如《石鼓文》为《西京法物,得附録》焉。其他碑篆皆不收采,以其不合乎钟鼎二字之义也。
《天然穷源字韵》九卷
姜日章撰日章字旦童,如皋人《六书辨通》五卷。 《六书例解》一卷附《六书杂说》一卷,《八分书辨》一卷
杨锡观撰。锡观字顒若,无锡人。《五经字学考》五卷。
成端人撰。端人字友端,阳城人。《六经字便》无卷数
刘臣敬撰。臣敬字恭邵,江阴人。字学正本》五卷。
李京撰。京字元伯,高阳人。例略》曰:是书以小篆为本,而正偏旁之不正者,故名《正本》。
《字学同文》四卷
卫执㲄撰。执㲄字子觐,韩城人。臣
等。谨按是书分目,从古未见,凡十有三类。曰上类,曰下类,曰上下中类,曰上下左右类,曰上下左类,曰上下右类,曰上左类,曰下左类,曰上右类,曰下右类,曰左类,曰右类,曰左右类。类各统部。然其中谬误甚多,则虽剏为此类,亦未见其异于他书耳。
《文字审》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
右小学类字书。
钦定《音韵阐微》十八卷
康熙五十四年,大学士李光地等奉敕撰。雍正四年告成。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声音之道微矣,天地有自然之声,人声有自然之节。古之圣人得其节之自然者,而为之依永和声,至于八音谐而神人和,胥是道也。文字之作,无不讲求音韵。顾南北异其风土,古今殊其转变。喉舌、唇齿、清浊轻重之分,辨在毫厘,动多讹舛,樊然淆混,不可究极。自西域梵僧,定字母为三十六分五音,以总天下之声而翻切之。学兴儒者,若司马光、郑樵皆宗之。其法有音和类隔,互用借声,类例不一。后人苦其委曲繁重,难以骤晓,往往以类隔互用之切,改从音和,而终莫能得其原也我。
圣祖仁皇帝亶聪首出,天地万物之奥律,歴象数之秘,靡弗心解,神㑹洞彻。本原以国书合声之法出于自然,足以尽括汉文翻切之要妙也。于是指授大学士李光地拟定条例节目,俾诸生王兰生纂辑之。后复以尚书徐元梦董其成,始自康熙五十四年,迄今十载奏竣,命之曰音韵阐㣲,盖其为法也。缓读则成二字,急读则成,一音在音和中又极其和,总出于人声之自然,而无所勉强。洵为简明易晓,从来翻切,家所莫及,而讲求音韵者习之,良甚便也。虽然,此特就切韵言之耳。尝观《皇极经世书》:律感吕而声生,吕感律而音生,律吕倡和相生不穷,以声音统摄万物之变。说者谓其以声起数,以数合卦,而万物之理备焉我。
圣祖仁皇帝独见音韵之本原,即用以审音定律、作乐崇徳其道举无所不贯,盖睿智渊通,更有极乎至㣲者,夫岂群下所能仰窥万一哉?
臣
等谨按是书,首列韵谱,定四声之轻重。其部分一如官韵》,而附载《广韵》之子部,以存其旧。然亦如冬钟、虞模,许附近通,用不碍施,行其翻切,则准乎国书之合声。仍前列旧音,以考古读云。
钦定《佩文诗韵》五卷
臣
等谨按是书部分一百有六,「每」字下系以切音并诂释一二语,刋本有二。其一,广注较详。
《钦定同文韵统》六卷
乾隆十四年,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奉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粤自字韵,字母之学,兴于西域,流传中土,遂转梵为华,而中华之字,不特与西域音韵攸殊。即用切韵之法,比类呼之音,亦不备于是有。反切有转注,甚至有音无字,则为之空圈影附。其言浩若河、汉,而其绪纷如乱丝。我国朝以十二字头括宇宙之大文,用合声切字而字无遁音,华言之所未备者,合声无不悉具,亦无不吻合,信乎同文之极则矣。间尝流览梵夹,华文笔授,充牣支那,而咒语不翻,取存印度本音,以传真谛。顾缁流持诵,迥非西僧梵韵,是岂说咒不译之本意耶?和硕庄亲王当
皇祖时面承音韵阐微之要㫖,精贯字母,博涉明辨,爰命率同儒臣,咨之灌顶普善广慈国师章嘉胡土克图,考西畨本音,溯其渊源,别其同异,为之列以图谱,系以图说。辨阴阳清浊,于希㣲杳渺之间,各得其元音之所在。至变而莫能淆,至赜而不可乱。既正贝叶流传之讹谬,即硏穷字母形声之学者,亦可探婆罗门书之窔奥,而破拘墟之曲见书成,名之曰同文韵统,而著,其缘起如此云。
臣
等谨按是编卷一天竺字母谱,卷二天竺音韵翻切,配合字谱卷,三西畨字母配合字谱卷四天竺西畨阴阳字谱,卷五大藏经典字,母同异。考卷六华梵字母合璧谱,盖列天竺字母五十字,以标经咒诸字渊源。列,音韵翻切,配合所成一千二百十二字各谱以备经咒诸字声至唐古特字母,另编一谱者,所以备畨字音声。其天竺西畨字,俱分阴阳」及「可阴、可阳」三种,义例皆䝉我。
皇上敕示渊源,使华语梵音,同条共贯,所以敷四海而大一统者,宜其超轶三古也已。
钦定叶韵彚辑五十八卷。乾隆十五年,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奉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叶韵非古也,而即古也,有今韵而后有叶韵叶韵者,以古韵而协之于今,故曰非古。然以今视之,则用叶以合异,以古视之,则非叶而本同,故曰即古。朕㓜习《易》、《诗》诸经,考其音多与今韵不合。长而泛览百家,其用韵亦往往异于今读。盖韵书之行权舆江左,至唐以声律取士,部分较严,而今所循用则出于宋、元人之分并,宜其与古不相契也。三代而上言,律吕,言谐、声言书名,其于音韵,当必审清浊,别唇齿喉。舌有一定之部,分勒之简䇿,与律、度、量、衡、象、魏之法,同为当世所遵守,而惜其世逺而不传也。好古之士,欲忖而求之,其道无由。宋呉棫本《易、诗》、《史》、《汉》诸书为《韵补子》,朱子尝取以释《毛诗》、《楚辞》,明杨慎广之为古音,号称渊博及证之群籍,其疏略不备者,则己多矣。因于几暇指授儒臣,博考经史诸子,以及唐、宋大家之文所用古韵,举而列之,疏其所出,次于今韵之后,临文索句,就考焉可以恢见闻,可以益思致。独是四库之编,浩如渊海,学士毕生不能穷其读,区区掇拾而覼缕之,何异稽躔次而溯有虞氏之敬,授泛江、淮、河、汉而追禹功之疏,凿其可指而数者几何?然方之尝鼎之一脔,则未始非汲古之助云尔,爰授之梓而行之。
臣
等谨按:书中每部前列今韵,皆以佩文、诗韵》为宗,而参订注释,益致精详。次以今韵,虽部分各殊,而古韵相通者,以类相比。其古韵相通之字,而今韵所无者,并附于后。所援据书名,悉为标正。或古今韵皆独用者,则一韵自为一部,亦附以相通之字。
万几之暇,详示儒臣,用以酌古韵之中资,《披吟》之助,岂《呉棫韵,《补》杨慎古韵诸书,所能比拟万一哉!
《钦定《音韵述㣲》三十卷
乾隆三十八年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音韵述㣲者,述音韵阐㣲之意也我。
皇祖钦定《佩文诗韵》颁示中外,复依国书合声切韵之法。叶华音字母作。
《音韵阐㣲一书按字母之说始于《隋书经籍志》载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得西域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其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至唐僧守温増为三十六字母,相沿至今,未识其源。由今考之,盖守温略知唐古特字,而所译汉文则不免强为牵合。即如见溪群疑,乃梵音之嘎喀噶迎阿
端透定泥乃梵音之答塔逹纳也。
阐㣲则于每字皆用国书合声法切之。如「东」字旧韵,「徳红切」今用都翁切缓,读成二字,急读成一音,较之旧韵之转字叶音实,简明精确,足为华梵字母之㑹通,而启自古音韵未发之秘准也。夫国书以阿字为首,梵经亦谓阿字能括天下之音,其生生之序出于自然。今以人之始生证之,虽各国各地殊语,至其孩啼音皆出于阿,则阿字之为诸方声韵之源,综其异而得其同从可知矣。字母既源出西域,则国书之阿字实㑹通华,梵字母之枢纽以立义,所以得天地之元声。不独梵音藉国书而明即华音之字母,亦因国书而愈明也。朕少时见等韵书亦茫然弗悉其原委。及后习䝉古语回语,又习唐古特语、畨语,然后知汉音字母即梵音之字母,而以国书枢纽其间,率可以通华梵之情,畅形声之奥。前此同文韵统,西域同文,志既仰承。
圣祖阐㣲之义,撰辑成编,兹复命词臣恭依佩文诗韵,并萃《广韵、集韵》之字删冗。存英为《音韵述㣲共收一万五千二百七十九字,成书三十卷。尝考古来韵书沈约四声,其书不传。今惟宋陈彭年广韵,则就隋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本重加修订,收字凡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又宋丁度《集韵》至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其实行用者不出寻常经见之文,则虽多亦奚以为也?至诸家分韵皆二百六部,然其中有通用,有独用通用者,名虽分而实合,是以元阴时夫撰韵府群玊于独用者仍之,通用者并之,即今《佩文韵府》所因也。及明乐韶鳯等奉敕撰《洪武正韵》,则减为七十六部,所收一万二千一百四十六字,分韵一改古人之旧,诚未若今韵之繁简适用损益得中也。又从来韵书主音字书主义,二者不能兼赅,而审音与分韵又歧而为两。夫轻重清浊音也,平上去入韵也。韵显而易明,音㣲而难察。诗赋家所用惟韵,而不必审音。至诗馀词曲则兼辨音,而于平上去韵转得通用。此唐、宋及今音韵之大略也。是书翻切,悉遵阐㣲。凡古今音韵之奥华,梵㑹归之,故以国书为枢纽,无不一以贯之。而于古人韵书义训未详者,则加推广发明焉。其训释古无今有者,量加増订,期于字义明而字音悉协四声准而等韵贯通皆即。
皇祖宣畅中声,嘉惠艺林之意,缵述而引伸之,盖四十七年以来所为。绳绳翼翼,无一念不敬承。
先志无一,事不聪听。
彝训者,亦于是书见端也夫臣
等谨按:
御定音韵阐㣲,以字母之先后为字之次序。是书则以部首一字之母为首,其下诸母所领字以次从之。其
合声切字则一以。
御定音韵,阐㣲为主,部分亦仍从御定佩文诗韵惟以殷文分两部而以殷附,真不附文,此其稍变者也。至所収之字,亦多所増益,凡古今音。
训迥异者,亦从宜添入,而互注之益为详密。盖此所重者字义,故训释为较详。由是两书相辅而行,则韵学之精㣲,无美不备。
圣朝之作述所以。
嘉惠后学者至已。
《古韵通》八卷
柴绍炳撰。绍炳字虎臣,仁和人。《古韵叶音》六卷。 《佐同録》五卷杨庆撰。庆字宪伯,秦州人。前明诸生《声韵丛说》一卷,《韵问》一卷。 《韵学通指》一卷 《韵白》一卷
毛先舒撰。先舒字稚黄,一名騤,字驰黄,仁和人。臣
等谨按《丛说》,乃杂论《毛诗》及古今来有韵文字凡四十条。《韵问》一卷,则设为问答之辞。《通指》谓「风」字可以入侵韵,非《东韵》之字全可入侵。「舒」字可以入支韵,非《鱼韵》之字全可入支。谓古韵之差等有三,今韵之差等有四,所见皆视前人为确,又析通指之绪馀。《辑韵白》一卷,皆杂论古韵词曲韵之类。大抵皆详于今而略于古,于考证之学未免稍疏焉。
《韵统图说》无卷数
耿人龙撰。人龙字书升,号岵,云江阴人。《韵蕞》一卷。
徐世溥撰。世溥见《礼类》。
《音论》三卷 《诗本音》十卷 《易音》三卷 《唐韵正》二十卷 《古音表》二卷 《韵补正》一卷
顾炎武撰。炎武见《春秋类前》五种,本名《音学五书》。炎武自序》曰:「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宋韵》行而《唐韵》亡,为音学之再变。炎武既得《唐韵》之书,乃始发寤于中,而旁通其说。于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乱。乃列古今音之变,而究其所以不同为《音论》三卷。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三百五篇为《诗本音十卷,注《易》为易音》三卷,辨沈氏分部之误,而一一以古音定之,为《唐韵》正十卷。综古音为十部,为《古音表》二卷。
又《后序》曰:「此书为三百篇而作,也先之以音论,何也?」曰:「审音,学之源流也。《易》文不具,何也?」曰:「不皆音也。《唐韵正之考音详矣,而不附于《经》,何也?」曰:「文繁也,已正其音,而犹遵其次第,何也?」曰:「述也,古音表之别为书,何也?」曰:「自作也。盖尝几欲分之,几欲合之久之,然后胪而为五矣。闗中李因笃每与炎武言诗,今颇采之,以答书附于末。
《韵补正自序》曰:「炎武为《唐韵》,正已成书矣,念考古之功,寔始于宋、呉才老,而其所著《韵补》,合者半,否者半一。 一取而注之,名曰《韵补》,正附《古音表》之后。李因笃曰:「亭林顾氏广引古人韵语,谓三百篇无叶韵,均是本音,以辟呉才老《韵补》之谬。山阳张弨力臣刋行其书。
《诗韵更定》五卷
呉国缙编。国缙字玊林,全椒人。顺治壬辰进士,《声韵源流考无卷数
万斯同撰。斯同字季野,鄞县人。谐《声品字笺》无卷数。
虞徳升撰。徳升字闻子,钱塘人。《古今通韵》十二卷。 《易韵》四卷 《韵学要指》十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竒龄《自序《易》韵曰:「自《尚书》古经,并各传诸子百氏周、秦间文以暨《史记》、《汉书》、《淮南》参同诸书,往往间及韵语。而在《古经》,则《周易》尤甚。顾《周易》非尽用韵者,其《彖象》原辞亦偶然及之。惟夫子上下象传》并《杂卦传》则无一不韵,一如诗歌、铭颂、赋诔之所为,以其用赞体,赞必尽韵,所谓赞《周易》是也。至《彖传》即用韵十九,《说卦》则偶有一二语入韵,而序卦閴然焉。
李天馥序《韵学要指》曰:「竒龄为史官,曾著《古今通韵》一书,已梓之行世,复括其议论之尤要者,自三古立均太师,造韵,以及后之析并通叶,皆溯其所始,而究其所终,即以讹传讹。如沈韵、陆韵孙韵、刘韵《切韵、礼部韵》、郑庠《古韵、呉棫韵补》,无不备为指据。确示可否,使世之人读《诗》读《易》,读《离骚》古文及诸子百家之书一开卷而燎若观火焉。
《类音》八卷。
潘耒撰。耒字次耕,号稼堂,呉江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
例略》曰:「旧字母三十有六,有复有漏,耒删五増十九成五十母,各具阴阳,而列以喉舌腭齿唇之序,旧四呼以音就字无定准。今各母各韵并列四呼,字缺而音不缺旧,分类互有得失。今统有字无字之音,辨其全分分平、上、去为二十四类,入为十类。旧切同母,《同韵之字皆通用。今则同母之中必用同呼同转,同韵之中必用元音分阴阳也。
李光地《榕村语録》曰:潘次耕若将其师所著《音学五书》撮总纂订,令其精当,岂不大快?却自出意见,欲驾亭林之上,反成破绽以自已。土音影响,意揣,便欲武断,从来相传之绪岂可乎?
《韵雅》五卷
施何牧撰。何牧,苏州人。康熙己丑进士《古音正义》一卷。 等《切元声》十卷熊士伯撰。士伯字西牧,南昌人,官陜西高陵县知县。
《古今韵表新编》五卷
仇廷模撰。廷模字季亭,宁波人。康熙辛帽举人,官知县。
《唐韵考》五卷
纪容舒撰。容舒字迟叟,号竹厓,献县人。康熙癸巳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
《八矢注字图说》一卷
顾陈垿撰陈垿见《乐类。
臣
等谨按:八矢者,譬字为的,以八矢注之,所谓八门者,一分四声,二经声,三定清浊之界,四审五音,五分阴阳,六分正变,七分轻重、八分留送是也。其谓三十六母为乱道,已不可训,而于四声之外又増一下声,则更骇人听闻之甚矣。
《声韵图谱》无卷数
钱人麟撰。人麟字铸庵,武进人。康熙庚子举人,官萧山县知县。
《类字本意》无卷数
莫宏勲撰。宏勲字诚斋,钱塘人。《韵学臆说》一卷 《韵学》五卷王植撰。植见《四书类》。
《五方元音》二卷
樊腾鳯撰。腾鳯字凌虚,尧山人。臣
等。谨按是书部分十二,曰一天、二人、三龙、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十一豺十二地。其字母则并为二十。曰梆、匏、木、风、斗、土、鸟、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皆纯用方音,于古义全未深究。至其变乱韵部,较之《洪武正韵》有过之无不及也。
《诗经叶音辨讹》八卷
刘维谦撰。维谦字让宗,自号双虹半士,松江人。黄之隽序曰我。
朝文治贲,明太平之鼓吹尤盛。安溪李文贞光地论切字之法,分母之理,南北古今之音而以。
国书十二字头为得天、地、元声、阿、额、伊、鄂乌为歌麻、支、㣲齐、鱼、虞七韵能切诸韵,而不为诸韵之所切,论极㣲渺而独心服顾炎武之书。窃谓炎武谓《毛诗》四声通为一韵,似以宋、元之词曲例商、周之《雅》、《颂》,是书亦遵炎、武而有驳正。夫自有诗本音,而诗不叶而自叶,有叶音辨讹而诗有一定之叶而无馀叶。其理同学者,由是可以咏诗,可以审音可以识字,其效亦同也。
《诗传叶音考》三卷
呉起元撰。起元字复一,震泽人。《古韵标准》四卷 《四声切韵表》一卷江永撰。永见《礼类》。
《本韵》一得二十卷
龙为霖撰。为霖字雨苍,成都人。选㧞贡生,官至潮州府知府。
臣
等谨按,称「本韵者,言韵必有本本乐律也。乐有五声,故取郝氏四声加一转音,马氏四声加一全音,及林氏改为开承转纵,合五音之说,以分为五。其有不可当者,以变宫、变徵当之而为七声。乐有十二律,故立十二字为韵,而并合诸韵以属之。其于《切韵》、《唐韵》、《广韵》、诸书、等韵、经世诸法,无不排诋以伸其说。縁有《传》本姑存而论之,以备考焉。《音韵源流》五十卷。
潘咸撰。咸见《易类》。
《韵歧》四卷
江昱撰。昱见《书类》。
《音韵清浊鉴》三卷
王祚祯撰。祚祯字楚珍,大兴人。祚祯《自序》曰:此编博极诸家,如扬雄《训纂》、许慎《说文、玊篇》、《唐韵》、《广韵》、《韵㑹》、《篇海》、《集韵、正韵》、《吕氏同文释,日月灯,无不绎其论说,证其异同。
《声音发源图解》一卷
潘遂先撰。遂先,句容人。
臣
等谨按是书分四声为六声,曰初平、次平、终平、初仄、次仄、终仄、支离、穿凿、尽废齿腭、唇舌,而专以牙之一音定宫、商、角、徵、羽。又尽废齿牙、腭唇,而以十二舌定平仄六声。其说全无根据。遂先自为草创,其子命世续成之。
右小学类韵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