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昭公十三年

【经】

十有三年,春,叔弓帅师围费。不书南蒯以费叛,不以告庙。○费音秘。

[疏]注「不书」至「告庙」。 ○正义曰:定八年传云:「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注云:「叛不书,略家臣。」则此亦为略家臣,故不告庙也。以不告庙,故史不得书。二注互相备。

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弑其君虔于乾谿。比去晋而不送,书归者,依陈、蔡以入,言陈、蔡犹列国也。比归而灵王死,故书弑其君。灵王无道而弑称臣,比非首谋而反书弑,比虽胁立,犹以罪加也。灵王死在五月,又不在乾谿,楚人生失灵王,故本其始祸以赴之。○谿,苦兮反。

[疏] 注「比去」至「赴之」。

○正义曰:传称「依陈蔡人以国」。许复其国,而藉其力,故书为归,言是陈蔡纳之。《释例》曰:「韩、魏有耦国之彊,陈、蔡有复国之端,故晋赵鞅、楚公子比皆称归,从诸侯纳之例。言非晋、楚之所能制。」是其义也。计灵王无道於国,其弑不应称臣。又比为观从所诳,迫胁而立,非是弑君首谋,而反书比弑君者,比归而王死,故书比「弑其君」。比虽被胁而立,灵王为比而死,虽非比弑,犹以弑君之罪加比。哀六年注云:「楚比劫立,陈乞流涕,子家惮老,皆疑於免罪,故《春秋》明而书之,以为弑主」。《释例》曰:「若郑之归生,齐之陈乞,楚公子比,虽本无其心,《春秋》之义,亦同大罪,是以君子慎所以立也。」其意以为弑君之恶,恶之大者,虽则本无其心,君实由之而死,若舍而不责,则下无所忌,故书其名,成其罪,所以示来世,励后人,为教之远防也。灵王见弑,实由无道,但欲见比罪,故称臣名,非言灵王为有道。犹如宣二年,「晋赵盾弑其君夷皋」。《释例》曰:「传言『灵公不君』,又以明於例此弑宜称君也,弑非赵盾,而经不变文者,以示良史之意深,责执政之臣。」彼为章盾之罪称臣名,此亦为章比之罪称臣名,非言灵王不合弑称君也。又传称「五月,王缢于芋尹申亥氏」。他年申亥以王柩告,则灵王死在五月,其死又不在乾谿,而经书四月比「弑其君虔于乾谿」者,楚人生失灵王,告时未知死否,但以乾谿之地失王,以为王必死矣。本其始祸,故以四月弑君赴也。刘炫云:比以四月归,既归而王死,故以云云,同。

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比虽为君,而未列於诸侯,故不称爵。杀不称人,罪弃疾。

[疏] 注「比虽」至「弃疾」。

○正义曰:《释例》曰:「诸侯不受先君之命而篡立,得与诸侯会者,则以成君书之,齐商人、蔡侯般之属是也。若未得接於诸侯,则不称爵,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蔡人杀陈佗、齐人杀无知、卫人杀州吁、公子瑕之属是也。诸侯篡立,虽以会诸侯为正,此列国之制也。至於国内,策名委质,即君臣之分已定,故诸杀不称君,亦与成君同义也。传曰会于平州,以定公位,又云若有罪,则君列诸会矣。此以会为断也。」卫州吁、齐无知皆弑君自立,其死称人以杀。此比亦弑君而立,不称人以杀,而云「弃疾杀」者,弃疾利比之位而杀之,其意不得为讨贼,不称人,所以罪弃疾也。《释例》云:「比既得国,国人惊乱,弃疾从而扇之,比惧自杀,皆弃疾之由,故书『公子弃疾杀公子比』。」是言不称弑其君,又说罪弃疾之意也。

秋,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平丘在陈留长垣县西南。○垣音袁。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书同,齐服故。公不与盟。鲁不堪晋求,谗慝弘多,公不与盟,非国恶,故不讳。○与音预,注同。慝,他得反。

[疏] 注「鲁不」至「不讳」。

○正义曰:宣七年,「公会晋侯」云云「于黑壤」,传曰:「晋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晋人止公于会,盟于黄父,公不与盟,以赂免。故黑壤之盟不书,讳之也。」彼公不与盟,讳而不书,此书之者,彼不相朝聘,公实有罪,讳国之恶,故不书其盟;此时公实无罪,非是国恶,故书而不讳。襄三十一年传曰:「晋公室卑,政在侈家。韩宣子为政,不能图诸侯,鲁不堪晋求,谗慝弘多,是以有平丘之会。」此年传云:「邾人、莒人愬于晋曰:『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注云:「自昭公即位,邾、鲁同好,又不朝夕伐莒,无故怨诉,晋人信之,所谓『谗慝弘多』。」是言晋受谗言,公无罪,非国恶,故不讳也。

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归。公至自会。无传。

蔡侯庐归于蔡。○庐音卢,又力居反。陈侯吴归于陈。陈、蔡皆受封于楚,故称爵。诸侯纳之曰归。

[疏] 注「陈蔡」至「曰归」。

○正义曰:《公羊传》曰:「此皆灭国也,其言归何?不与诸侯专封也。」其意言诸侯不得专封,不与楚封陈、蔡,使若陈、蔡之君自有国而归之。然以是故称爵言归,若言各自有爵,非由楚也。杜以传言「平王封陈、蔡」,又二君之归,再言「礼也」,则兴灭继绝,是为得礼,无有「不与楚封」之事也。二者皆是旧国立君,绍其先祀,袭其封爵。爵是先世之爵,非楚今始立之,故言「陈、蔡皆受封于楚」。巳立为侯,故称爵以归国,非入国始为君也。礼,诸侯不生名。二君皆书名者,称爵以其受封于楚,书名以其未成为君。称名称爵,两见之也。「诸侯纳之曰归」,成十八年传例。

冬,十月,葬蔡灵公。蔡复,而后以君礼葬之。

公如晋,至河乃复。晋人辞公。

吴灭州来。州来,楚邑。用大师焉曰灭。

[疏] 注「州来」至「曰灭」。

○正义曰:州来,楚邑。不系楚者,大都以名通者,例皆不系国。「用大师焉曰灭」,襄十三年传例。

【传】

十三年,春,叔弓围费,弗克,败焉。为费人所败。不书,讳之。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冶区夫曰:「非也。区夫,鲁大夫。○俘,芳夫反。冶音也。区,乌侯反,一音丘于反。

[疏] 「非也」。

○正义曰:非三代服叛之道也。

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费来如归,南氏亡矣。民将叛之,谁与居邑?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为之聚也。若诸侯皆然,费人无归,不亲南氏,将焉入矣?」平子从之。费人叛南氏。费叛南氏在明年。传善区夫之谋,终言其效。○衣,於既反。食音嗣。共音恭。惮,待旦反。为之聚也,于伪反。焉,于虔反。效,户孝反。

[疏] 「民疾」至「聚也」。

○正义曰:季氏既执费人,人皆憎疾季氏而叛之,为南氏之积聚也。

楚子之为令尹也,杀大司马薳,掩而取其室。在襄三十年。○薳,于委反。掩,於检反。及即位,夺薳居田。居,掩之族。言薳氏所以怨。迁许而质许围。迁许在九年。围,许大夫。○质音致。蔡洧有宠於王,王之灭蔡也,其父死焉,楚灭蔡在十一年。洧仕楚,其父在国,故死。○洧,于轨反。王使与於守而行。使洧守国,王行至乾谿。○与音预。守,手又反。

[疏] 「楚子」至「而行」。

○正义曰:《易》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至於灭身也。

申之会,越大夫戮焉。申会在四年。

[疏] 「申之」至「戮焉」

○正义曰:王肃云:越大夫常寿过也。申之会,经书「淮夷」,而不书越者,以常寿过有罪,不得列会,故不书越也。戮者,陈其罪恶以徇诸军,言将杀之,终亦不杀,过至今在楚,故怨而作乱。

王夺斗韦龟中犨,韦龟,令尹子文玄孙。中犨,邑名。○犨,尺州反。又夺成然邑而使为郊尹。成然,韦龟子。郊尹,治郊竟大夫。○竟音境。蔓成然故事蔡公。蔡公,弃疾也。故犹旧也。韦龟以弃疾有当璧之命,故使成然事之。○蔓音万。故薳氏之族及薳居、许围、蔡洧、蔓成然,皆王所不礼也,因群丧职之族,启越大夫常寿过作乱,常寿过,申会所戮者。○丧,息浪反。过,古禾反。

[疏] 「故薳」至「成然」。

○正义曰:言族者,以掩既被杀,唯有族存,故言族也。韦龟、成然皆被夺邑,所以不数韦龟,而独数成然者,以是时韦龟已死,故不言之。上言夺邑者,积王之恶,见成然怨恨之深,犹父子被夺故也。

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息舟,楚邑,城之坚固者。

[疏] 「围固」至「居之」。

○正义曰:围固城,城之固者。克息舟,息舟即是其一也。以围时有所毁,故更城而居之。

观起之死也,其子从在蔡,事朝吴,观起死在襄二十二年。朝吴,故蔡大夫声子之子。○从,如字。朝,如字。

[疏] 注「故蔡大夫声子之子」。

○正义曰:言故蔡大夫者,此时蔡灭,见为楚县。吴今在蔡,其父先为蔡国大夫,故云故蔡大夫声子之子也。

曰:「今不封蔡,蔡不封矣。我请试之。」观从以父死怨楚,故欲试作乱。以蔡公之命召子干、子晳,二子皆灵王弟。元年,子干奔晋,子晳奔郑。○晳,星历反。及郊而告之情,告以蔡公不知谋。强与之盟,入袭蔡。蔡公将食,见之而逃。不知其故,惊起辟之。○强,其丈反。

[疏] 「强与之盟」。

○正义曰:二子闻非蔡公之命,欲还,故观从强与之盟,遂入袭蔡。

观从使子干食,坎用牲,加书而速行。使子干居蔡公之牒,食蔡公之食,并伪与蔡公盟之徵验以示众。己徇於蔡己,观从也。○己音纪。徇,似俊反。曰:「蔡公召二子,将纳之,与之盟而遣之矣,将师而从之。」诈言蔡公将以师助二子,蔡人聚,将执之。执观从。辞曰:「失贼成军,而杀余何益?」乃释之。贼谓子干、子晳也。言蔡公已成军,杀已不解罪。朝吴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则如违之,以待所济。言若能为灵王死亡,则可违蔡公之命,以待成败所在。○为,于伪反。若求安定,则如与之,以济所欲。言与蔡公则可得安定。且违上,何適而可。」言不可违上也。上谓蔡公。众曰:「与之。」乃奉蔡公,召二子而盟于邓,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二子,子干、子晳。依陈、蔡人以国。国陈、蔡而依之。

[疏] 「依陈蔡人以国」。正义曰:二子更无兵众,唯依倚陈、蔡人耳。以国者,许为复其国,以此招慰之。

楚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晳。○肱,古弘反。公子弃疾、蔡公。蔓成然、蔡朝吴帅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因四族之徒,四族;薳氏,许围,蔡洧,蔓成然。○羹音郎。叶,始涉反。以入楚。及郊,陈、蔡欲为名,故请为武军。欲筑垒壁以示后人,为复雠之名。○垒,力轨反。壁,本亦作辟,音璧。蔡公知之,曰:「欲速。且役病矣,请藩而已。」乃藩为军。藩,离也。○藩,方元反,注同。离也,依字应作篱,今作离,假借也,力知反。

[疏] 「蔡公」至「而已」。

○正义曰:蔡公知之,知陈、蔡人之情也。蔡公,楚之公子,犹尚吝惜本国,耻有报雠之名,筑垒以示后世,故请藩而已。

蔡公使须务牟与史猈先入,因正仆人杀大子禄及公子罢敌。须务牟、史猈,楚大夫,蔡公之党也。正仆,大子之近官。○牟,亡侯反。猈,皮皆反。徐扶蟹反,又扶移反,或扶瞻反,本或作{⺮稗},音同。罢音皮,徐甫绮反,一音蒲买反。

[疏] 「正仆人」。

○正义曰:大仆也,《周礼》下大夫二人。

公子比为王,公子黑肱为令尹,次于鱼陂。竟陵县城西北有甘鱼陂。○陂,彼宜反。公子弃疾为司马,先除王宫。使观从从师于乾谿,而遂告之。从乾谿之师,告使叛灵王。且曰:「先归复所,后者劓。」劓,截鼻。○劓,鱼器反,截鼻之刑。师及訾梁而溃。灵王还至訾梁而众散。○訾,子斯反,注同。溃,户内反。王闻群公子之死也,自投于车下,曰:「人之爱其子也,亦如余乎?」侍者曰:「甚焉,小人老而无子,知挤于沟壑矣。」挤,队也。○挤,子细反,《说文》云排也,一音子礼反。壑,许各反。队,直类反。王曰:「余杀人子多矣,能无及此乎?」右尹子革曰:「请待于郊,以听国人」。听国人之所与。王曰:「众怒不可犯也。」曰:「若入於大都而乞师於诸侯。」王曰:「皆叛矣。」曰:「若亡於诸侯,以听大国之图君也。」王曰:「大福不再,袛取辱焉。」然丹乃归于楚。然丹,子革。弃王归。○祗音支。王氵公夏,将欲入鄢。夏,汉别名。顺流为氵公,顺汉水南至鄢。○氵公,以全反。夏,户雅反,汉水也。鄢,徐於建反,一音於晚反。入,本又作至。芋尹无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奸王命,谓断王旌,执人於章华宫。○芋,于付反,徐又音羽。奸音干。断,丁管反。王弗诛,惠孰大焉?君不可忍,惠不可弃,吾其从王。」乃求王,遇诸棘围以归。棘,里名。闱,门也。○棘闱音韦。孔晁云:棘,楚邑。闱,巷门。

[疏] 注「棘里名闱门也」。

○正义曰:《吴语》云:「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不入。」「其民不忍饥劳之殃,三军叛王於乾谿。王独行,屏营彷徨於山林之中,三日乃见其涓人畴。王呼之曰:『余不食三日矣。』畴趋而进,王枕其股以寝於地。王寐,畴枕王以块而去之。王觉而无见也,乃匍匐将入於棘闱。棘闱不纳,乃入芋尹申亥氏焉。」孔晁曰:「棘,楚邑。闱,门也。」案襄二十六年传言「吴伐楚,克棘」,四年传言「吴伐楚,入棘,以棘为邑」,或是也。

夏,五月,癸亥,王缢于芋尹申亥氏。癸亥,五月二十六日,皆在乙卯、丙辰后,传终言之,经书四月,误。○缢,於豉反。

[疏] 注「癸亥」至「月误」。

○正义曰:此癸亥之日,实在乙卯、丙辰之后,传先言之者,因申亥求王,遂言王缢,是传终言之也。既以五月统癸亥之日,而乙卯、丙辰亦是五月之日,虽则言有颠倒,即令蒙此五月之文也。刘炫云:杜此注经书四月,误。案上经注云,灵王实以五月死,楚人生失灵王,本其始祸以赴。两注不同,以为杜非。今知不然者,以其生失灵王,不知死在五月,遂以四月始祸,言灵王之死,是其错误之事,於文似异,义实一也。刘以为二注文异,而规杜氏,非也。

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观从谓子干曰:○殉,似俊反。谓子干,本或作谓子干曰。「不杀弃疾,虽得国,犹受祸也。」子干曰:「余不忍也。」子玉曰:「人将忍子,子玉,观从。吾不忍俟也。」乃行。国每夜骇曰:「王入矣!」相怨以灵王也。○骇,户揩反。怨,丘勇反,下同。乙卯,夜,弃疾使周走而呼曰:「王至矣!」周,徧也。乙卯,十八日。○呼,好故反,下同。徧音遍。国人大惊。使蔓成然走告子干、子晳曰:「王至矣!国人杀君,司马将来矣!司马谓弃疾也。言司马见杀,以恐子干。君若早自图也,可以无辱。众怒如水火焉,不可为谋。」又有呼而走至者曰:「众至矣!」二子皆自杀。不书弑,君位未定也。○弑,申志反。丙辰,弃疾即位,名曰熊居。葬子干于訾,实訾敖。不成君,无号谥者,楚皆谓之敖。○熊音雄。

[疏] 注「不成」至「之敖」

○正义曰:郏敖与此訾敖皆不成君,无号谥也。元年传云「葬王于郏,谓之郏敖」,此云「葬子于于訾,实訾敖」,并以地名冠敖,未知其故。又《世家》,楚之先君有若敖、宵敖,皆在位多年,亦称为敖,不知敖是何义。

杀囚,衣之王服而流诸汉,乃取而葬之,以靖国人。使子旗为令尹。子旗,蔓成然。○衣,於既反。旗音其。楚师还自徐,前年围徐之师。

[疏] 「楚师还自徐」。

○正义曰:上云「师及訾梁而溃」,此又云「楚师还自徐」者,上所云者是乾谿援师,此谓荡侯等五子伐徐师,故杜云前年围徐之师。

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定二年,楚人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以军楚师於豫章。又柏举之役,吴人舍舟于淮汭,而自豫章与楚夹汉,此皆当在江北淮水南,盖后徙在江南豫章。○五帅,所类反,谓荡侯、潘子、司马裻、嚣尹午、陵尹喜五人。见,贤遍反。汭,如锐反。平王封陈、蔡,复迁邑。复九年所迁邑。

[疏] 注「复九年所迁邑」。

○正义曰:成十五年「许迁于叶」,九年传云「迁城父人於陈」,「迁方城外人於许」,今「复迁邑」,则许还复叶方城外与城父人各复其本。

致群赂,始举事时所货赂。○赂音路。施舍宽民,宥罪举职。举职,脩废官。○宥音又。召观从,王曰:「唯尔所欲。」观从教子干杀弃疾,今召用之,明在君为君之义。○为,于伪反。对曰:「臣之先,佐开卜。」乃使为卜尹。佐卜人开龟兆。使枝如子躬聘于郑,且致犨、栎之田。犨、栎,本郑邑,楚中取之。平王新立,故还以赂郑。○栎,力狄反。事毕,弗致。知郑自说服,不复须赂故。○说音悦。复,扶又反,下将复使同。郑人请曰:「闻诸道路,将命寡君以犨、栎,敢请命。」对曰:「臣未闻命。」既复,王问犨、栎。降服而对降服,如今解冠也,谢违命。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王执其手曰:「子毋勤。姑归,不穀有事,其告子也。」王善其有权,有事将复使之。○毋音无。

[疏] 「臣过」至「致也」。

○正义曰:言臣罪过,漏失君命,遗忘之,未之致与也。○子毋勤。 ○正义曰:言子毋以见使为勤劳。

他年,芋尹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初,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尚,庶几。○极,其久反。

[疏] 「尚得天下」。

○正义曰:谓得为天子也。

不吉,投龟诟天而呼曰:「是区区者而不余畀,区区,小天下。○诟,本又作询,呼豆反,徐许右反。呼,火故反。畀,必利反,徐甫至反,与也。余必自取之。」民患王之无厌也,故从乱如归。初,共王无冢適,冢,大也。○厌,於盐反。共音恭。適,丁历反,下无適音同。有宠子五人,无適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群望,星辰山川。

[疏] 注「群望星辰山川」。

○正义曰:《楚语》云:「天子遍祀群神,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孔晁云:三辰,日、月、星也。祀天地,谓二王后也;非二王后,祭分野、山川而已。又元年传云:「辰为商星」,「参为晋星」,是诸侯得祭分野之星,知此群望是星辰山川也。於十二次鹑尾为楚,当祀翼轸之星及其国内山川。哀六年传曰:「江、汉、雎、漳,楚之望也。」其山盖荆山、衡山之类。

而祈曰:「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於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巴姬,共王妾。大室,祖庙。○徧音遍。见,贤遍反,下注微见同。巴,必加反。埋,亡皆反。大室音泰。

[疏] 「徧以璧」。

○正义曰:谓以一璧徧见诸神,若神各一璧,乃多明无不当其上。 ○注「巴姬共王妾」。 ○正义曰:知者,襄十二年传云:「楚司马子庚聘于秦,为夫人宁,礼也。」彼秦女是夫人,明巴姬是妾。

使五人齐,而长入拜。从长幼以次拜。○齐,侧皆反,本又作斋。长,丁丈反,注及下同。康王跨之。过其上也。○跨,苦化反。灵王肘加焉。子干、子晳皆远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微见璧纽以为审识。○肘,中九反。远,于万反。厌,於甲反,徐又於辄反。纽,女九反。识,申志反,又如字。斗韦龟属成然焉,如其将立,故讬其子。○属音烛。且曰:「弃礼违命,楚其危哉。」弃立长之礼,违当璧之命,终致灵王之乱。子干归,韩宣子问於叔向曰:「子干其济乎?」对曰:「难。」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宣子谓弃疾亲恃子干,共同好恶,故言如市贾同利以相求。○贾音古。好恶并如字,又上呼报反,下乌路反,下皆仿此。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言弃疾本不与子干同好,则亦不得同恶。取国有五难:有宠而无人,一也;宠须贤人而固。有人而无主,二也;虽有贤人,当须内主为应。○应,应对之应。有主而无谋,三也;谋,策谋也。有谋而无民,四也;民,众。有民而无德,五也。四者既备,当以德成。子干在晋十三年矣,晋、楚之从,不闻达者,可谓无人。晋楚之士从子干游,皆非达人。族尽亲叛,可谓无主。无亲族在楚。无衅而动,可谓无谋。召子干时,楚未有大衅。○衅,许靳反。为羁终世,可谓无民。终身羁客在晋,是无民。亡无爱徵,可谓无德。楚人无爱念之者。

[疏] 「亡无爱徵」。

○正义曰:子干之亡,楚人无爱念之徵验也。

王虐而不忌,灵王暴虐,无所畏忌,将自亡。楚君子干涉五难以弑旧君,谁能济之?言楚借君子干以弑灵王,终无能成。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城外属焉。城,方城也。时穿封戌既死,弃疾并领陈事。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不以私欲违民事。○苛音何,本或作荷,音同,下同。慝,他得反。民无怨心。先神命之,先神谓群望。

[疏] 「先神命之」。

○正义曰:楚国既封,即有三望。三望起於先代,故曰先神。

国民信之,羋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获神,一也。当璧拜。○羋,弥尔反。有民,二也。民信之。令德,三也。无苛慝。宠贵,四也。贵妃子。居常,五也。弃疾,季。有五利以去五难,谁能害之?子干之官,则右尹也。数其贵宠,则庶子也。以神所命,则又远之。其贵亡矣,位不尊。○去,起吕反。数,所主反。远,于万反。亡矣音无,又如字。其宠弃矣,父既没故。

[疏] 「其贵」至「弃矣」。

○正义曰:亡,无也。其贵位则无矣,其宠爱之者又弃矣。然则父死,弃疾宠亦弃。独言子干者,以子干母贱,唯恃父宠,宠又弃矣,则无恃讬,故专属子干。

民无怀焉,非令德。国无与焉,无内主。将何以立?」宣子曰:「齐桓、晋文,不亦是乎?」皆庶贱。对曰:「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於僖。卫姬,齐僖公妾。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齐桓出奔莒、卫,有舅氏之助。有国、高以为内主。国氏、高氏,齐上卿。

[疏] 注「国氏高氏」。

○正义曰:僖十二年传管仲云:「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是也。

从善如流,言其疾也。下善齐肃,齐,严也。肃,敬也。○下,遂嫁反。齐,侧皆反,注同。不藏贿,清也。○贿,呼罪反。不从欲,俭也。○从,子用反。施舍不倦,施舍,犹言布恩德。求善不厌,是以有国,不亦宜乎?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於献。好学而不贰,言笃志。○厌,於艳反。好,呼报反。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五士从出。○衰,初危反。颉,咖结反。从,才用反。有先大夫子馀、子犯以为腹心,子馀,赵衰。子犯,狐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魏犨,魏武子也。称五人而说四士,贾佗又不在本数,盖叔向所贤。○佗,徒何反。

[疏] 注「魏焠」至「所贤」。

○正义曰:上言五人,直举其数,下说四士,独据有贤也。五人内不数贾佗者,佗以公族从文公,不在五人之数也,盖叔向言之意,所将为贤即言之。

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齐妻以女,宋赠以马,楚王享之,秦伯纳之。○妻,七计反。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谓栾枝、郤縠、狐突、先轸也。○栾,鲁官反。郤,夫逆反。縠,户木反。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惠公、怀公,不恤民也。民从而与之。献无异亲,民无异望,献公之子九人,唯文公在。天方相晋,将何以代文?此二君者,异於子干。共有宠子,国有奥主。谓弃疾也。○相,息亮反,下同。共音恭。奥,乌报反。

[疏] 「国有奥主」。

○正义曰:室内西南隅谓之奥。奥是内之义。奥主,国内之主,故谓弃疾也。

无施於民,无援於外,去晋而不送,归楚而不逆,何以冀国?」传言子干所以蒙弑君之名,弃疾所以得国。○施,式豉反。

晋成虒祁,在八年。○虒音斯。诸侯朝而归者,皆有贰心。贱其奢也。为取郠故,取郠在十年。○为,于伪反。郠,亡杏反。晋将以诸侯来讨。叔向曰:「诸侯不可以不示威。」知晋德薄,欲以威服之。乃并徵会,告于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下邳有良城县。○邳,皮悲反。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辞不会。

[疏] 「水道不可」。

○正义曰:吴地水行,故谓水道不可,谓水路不通。吴子既辞,晋侯乃还,向平丘之会。

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车四千乘,三十万人。○乘,绳证反,下及注皆同。羊舌鲋摄司马,鲋,叔向弟也。摄,兼官。○鲋音附。遂合诸侯于平丘。子产、子大叔相郑伯以会。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幄幕,军旅之帐。○幄,於角反。幕音莫。四合象宫室曰幄,在上曰幕。

[疏] 「幄幕九张」。

○正义曰:《周礼·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郑玄云:「王出宫则有是事,在旁曰帷,在上曰幕」,「皆以布为之」。「四合象宫室曰幄,王所居之帐也。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尘,幄帟皆以缯为之。凡四物者,以绶连系焉。」然则幕与幄异,幕大而幄小,幄在幕下张之。「幄幕九张」,盖九幄、九幕也。

子大叔以四十,既而悔之,每舍损焉。及会,亦如之。亦九张也。传言子产之適宜,大叔之从善。次于卫地,叔鲋求货於卫,淫刍荛者。欲使卫患之而致货。○刍,初俱反。《说文》云:刈草也。荛,如遥反。饲牲曰刍,草薪曰荛。

[疏] 「刍荛」。

○正义曰:《周礼·充人》:「掌系祭祀之牲牷。祀五帝,则系于牢刍之三月。」《说文》云:「荛,薪也,从廾。」然则刍者,饲牛马之草也。荛者,共燃火之草也。

卫人使屠伯馈叔向羹,与一箧锦,屠伯,卫大夫。○屠音徒。馈,其位反。箧,苦协反。曰:「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屋宇之下,喻近也。而敢有异志?刍荛者异於他日,敢请之。」请止之。叔向受羹反锦,受羹示不逆其意,且非货。曰:「晋有羊舌鲋者,渎货无厌,渎,数也。○渎,徒木反。厌,於盐反。数音朔。亦将及矣,将及祸。为此役也。役,事也。○为,如字,或于伪反。

[疏] 「为此役」。

○正义曰:言叔鲋为此淫刍荛之事也。

子若以君命赐之,其已。」客从之。未退而禁之。禁刍荛者。晋人将寻盟,齐人不可。有贰心故。晋侯使叔向告刘献公,献公,王卿士刘子。曰:「抑齐人不盟,若之何?」对曰:「盟以厎信。厎,致也。○厎音旨。君苟有信,诸侯不贰,何患焉?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虽齐不许,君庸多矣。董,督也。庸,功也。讨之有辞,故功多也。

[疏] 「董督」至「多也」。正义曰:《释诂》云:「董,督,正也」,是董为督也。又云:「庸,劳」,劳亦功也。讨之有辞,则前敌易克,故功多也。

天子之老,请帅王赋,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天子大夫称老。元戎,戎车在前者。启,开也。行,道也。

[疏] 「天子之老」。

○正义曰:上注云「献公,王卿士」,此注云「天子大夫称老」。老者是大夫之总名。《诗》云「方叔元老」,《毛传》云:「方叔,卿士,命而为将」是卿士称老也。《曲礼》云:「五官之长曰伯」,「自称於诸侯曰天子之老。」彼谓三公也。如彼文,则三公乃得称天子之老。卿亦得称老者,彼说三公之事,言三公之自称耳,不言卿之自称不得同三公也。《曲礼》又云:「诸侯使人於诸侯,使者曰寡君之老。」诸侯之使尚得称老,明知天子之卿得称天子之老也。○「元戎」至「启行」。 ○正义曰:《诗·小雅·六月》之篇也。元,大也。大戎,戎车之大,在军前者也。启,开;行,道;常训耳。

迟速唯君。」欲佐晋讨齐。叔向告于齐曰:「诸侯求盟,已在此矣。今君弗利,寡君以为请。」对曰:「诸侯讨贰,则有寻盟。若皆用命,何盟之寻?」讬用命以拒晋。叔向曰:「国家之败,有事而无业,事则不经。业,贡赋之业。有业而无礼,经则不序。须礼而有次序。有礼而无威,序则不共。礼须威严而后共。有威而不昭,共则不明。威须昭告神明,而后信义著。不明弃共,百事不终,所由倾覆也。信义不明则弃威,不威弃礼。无礼无经,无经无业,故百事不成。○覆,芳服反。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志,识也。岁聘以脩其职业。间朝以讲礼,三年而一朝,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间,间厕之间。长,丁丈反。再朝而会以示威,六年而一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十二年而一盟,所以昭信义也。凡八聘四朝再会,主一巡守,盟于方岳之下。○守,手又反。岳音岳。志业於好,聘也。○好,呼报反,下注同好同。讲礼於等,朝也。示威於众,会也。昭明於神,盟也。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存亡之道,恒由是兴。晋礼主盟,依先王、先公旧礼,主诸侯盟。惧有不治,奉承齐牺,齐盟之牺牲。○治,直吏反,旧如字。牺,许宜反。而布诸君,求终事也。终,竟也。君曰:『余必废之,何齐之有?』唯君图之,寡君闻命矣!」齐人惧,对曰:「小国言之,大国制之,敢不听从?既闻命矣,敬共以往,迟速唯君。」叔向曰:「诸侯有间矣,间,隙也。

[疏] 「叔向」至「命矣」。

○正义曰:叔向此言,论聘、朝、会、盟四事。意在言盟,并说会、朝、聘,为次序耳。国家之所以败也,有交好之事,而无贡赋之业,交好之事不得常矣。有贡赋之常,而无上下之礼,事虽有常,则不次序矣。有上下之礼,而无可畏之威,虽有次序,则不共敬矣。有可畏之威,而不昭告神明,虽为共敬,则不明著矣。信义不明,弃共敬也。承事不共敬,弃次序也。班位不序,弃常度也。徵命不常,弃事宜也。事既弃矣,则百事不终,国家所由倾覆,只为此也。圣人知其不可,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每岁令大夫一聘天子,以志识贡赋之业,间一岁,诸侯亲自入朝,以讲习上下之礼。天子於诸侯再朝而一大会,以示可畏之威。再会而一为盟誓,以显诸侯之昭明者也。志识贡赋之业,在於交好,故使聘也。讲习上下之礼,在於等差,故使朝也。示可畏之威,在於众聚,故为会也。昭明德之信,在於告神,故为盟也。自古以来,遵行此法,未之有失也。国家存亡之道,恒由是兴,为之则存,废之则亡,存亡起於此也。今晋以先王之礼,主诸侯之盟,惧诸侯之事有不治理者,奉承齐盟所用之牺牲以来至此,而布诸齐君,求终竟盟约之事也。君言曰:「今余必废之,何齐盟之有?」必如此语,唯君自图谋之。寡君闻君之命矣!言晋知齐必背盟,即欲与之战。 ○注「业贡赋之业」。 ○正义曰:下句覆述此事云:「岁聘之志业。」每年聘者,所以共贡赋耳。知此业者,是贡赋之业也。下又云:「志业於好」,说聘事而谓之好,则好谓交好。诸侯、天子虽尊卑不同,亦是交好。然则有事者,谓有交好之事也。不经者,经训常也,谓交好不常也,或聘不以时,或贡赋不充,是不常也。 ○注「威须」至「义著」。 ○正义曰:昭亦明也。昭为昭告神祇,明谓信义明著。言会虽示威,威犹未著,必须昭告神明,以要束其心,而后天子信义始得明著於天下矣。 ○注「信义」至「不成」。 ○正义曰:杜以信义不明,威无可畏,则是弃威也。不畏威则礼不行,是弃礼也。无礼则无经,无经则无业,故百事所以不成。刘炫以此传四文皆缘上事而致下事,其上则事、业、礼、威,所致则经、序、共、明。传既言「不明弃共」,自然当云「不共弃序」,「不序弃经」「不经弃事」。今杜云「不明则弃威,不威弃礼,无礼无经,无经无业」,以杜违背传文而规杜失。今知刘义非者,杜以「不明弃共」,「不共弃序」,「不序弃经」,「不经弃事」,自是传文分明。但传云「百事不终」,明知非徒「弃共」、「弃序」,其威礼亦弃也。杜与传共为表里,非是违传。刘不解杜意,妄为规过,谬矣。 ○注「志识」至「职业」。 ○正义曰:志是记识,故为识也。岁岁使於天子,所以献其贡赋,令诸国各自记其职贡,是脩其职业也。 ○注「三年」至「之序」。 ○正义曰:间朝者,据聘为言也。既云岁聘,因从聘岁为始,更间一年乃朝,故知间朝是三年而一朝也。「朝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与下注「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皆庄二十三年传文也。 ○注「十二」至「之下」。 ○正义曰:显、昭、明三字,皆为明也。十二年而为一盟者,大明黜陟之法,诸侯之有明德者,表显升进之於此盟,以光显诸侯有昭明之德者。告誓神明,所以昭明王之信义,以示黜陟必有信也。计此十二年间,凡八聘、四朝、再会、一盟方岳之下也。《尚书·周官》曰:「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如彼文,六年五服诸侯一时朝王,即此再朝而会是也。此传之文与《尚书》正合。杜言巡守盟于方岳,暗与彼义符同,明此是周典之旧法也。而《周礼》之文,不载此法。《大行人》云:「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先儒说《周礼》者,皆以彼为六服,诸侯各以服数来朝,与此传文无由得合。先达通儒未有解者,古书亡灭,不可备知。然则《尚书·周官》是成王号令之辞,《尚书》之言定是正法,《左氏》复与彼合,言必不虚。《周礼》又是明文,不得不信。盖周公、成王之时,即自有此二法也。又《周礼》每岁壹见,唯言贡物,何必见者即是亲朝,各计道路短长,或当遣使贡耳。先儒谓彼为朝,未有明据。《大行人》又云:「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巡守之岁,《周礼》同於《尚书》,六年一朝,《尚书》何以违礼?又《大宗伯》云:「时见曰会,殷见曰同。」郑玄以为时见「无常期」也。「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有征讨之事」,「合诸侯而命事焉」。「十二岁王如不巡守,则六服尽朝」,谓之殷见。郑以时见无常期者,出自郑之意耳,非有明文可据也。「殷见」是此「再会而盟」,「时见」当此「再朝而会」,未必即如郑说,「时见」为「无常期」也。盖此传及《尚书》是正礼也。《大行人》岁壹见者,是遣使贡物,非亲朝也。今此上聘朝会,虽以为诸侯於天子之礼,然诸侯相朝亦当然也,故云「志业於好,讲礼於等,示威於众」,其「昭明於神」,虽天子於诸侯之礼然,王官之伯及霸主亦得与诸侯为盟,故晋为盟主,以此告齐,令齐受盟也。必知此朝聘文兼诸侯者,以《释例》引「明王之制」八聘四朝云:文襄之制,因而简之,三岁而聘,五岁而朝。以诸侯为文,明岁聘间朝兼诸侯相朝也。知盟年朝会俱行者,以传云「再朝而会」云云,故知盟年朝会不废也。又云「岁聘以志业」,不言再聘以行朝,故知朝年不行聘礼。但以朝聘君臣不等,盟会敌礼相当,故朝年不行聘,盟年得有朝会。知有盟者,传云同盟至故也。○「小国言之」。 ○正义曰:申上不用寻盟之意也。其意是小国言之,可不可则大国制之也。大国谓其须盟,言已不敢违也。

不可以不示众。」八月,辛未,治兵,习战。建而不旆。建立旌旗,不曳其旆。旆,游也。○旆,步具反。

[疏] 注「建立」至「游也」。

○正义曰:《释天》云:「缁广充幅,长寻曰旐,继旐曰旆。」郭璞曰:「帛续旐末为燕尾者。」然则旐谓旂身,旆谓旂尾。旆缀於旐,本是相连之物,非别体也。而不曳其旆,当缠继於干头。盖如《礼记》所云:「德车结旌」也。《释天》又云:「练旒九。」《周礼》所谓九游、七游,游即是旆,故云「旆,游也」。然郭氏既云旆继於旐,今之燕尾即旆是旐末。然天子十有二游,并属於一幅之广,於理不可,盖游数多者,旁缀於縿,如今之旗是也。其军前之旆,如郭璞之说。

壬申,复旆之。诸侯畏之。军将战则旆,故曳旆以恐之。○复,扶又反。恐,丘勇反,下并同。

[疏] 注「军将」至「恐之」。

○正义曰:本作旆者,为舒而曳之,以为容饰。结之为非常,曳之为得常。复旆之者,曳之为复常也。军法:战则舒旆。晋人舒旆,似其将战,故曳旆以恐之,诸侯见其曳旆而皆畏之。

邾人莒人愬于晋曰:「鲁朝夕伐我,几亡矣。自昭公即位,邾、鲁同好,又不朝夕伐莒,无故怨愬,晋人信之,所谓谗慝弘多。○愬音素。朝夕,如字,注同。几音祈。

[疏] 注「自昭」至「伐莒」。

○正义曰:三年传穆子云:「曹、滕、二邾,实不忘我好。」又无相伐之事,是昭公即位,邾、鲁同好也。不朝夕伐莒者,案元年、十年,再伐莒耳,是不朝夕伐也。

我之不共,鲁故之以。」不共晋贡,以鲁故也。○共音恭,注及下注同。晋侯不见公,使叔向来辞曰:「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请君无勤。」讬谦辞以绝鲁。子服惠伯对曰:「君信蛮夷之诉,蛮夷,谓邾、莒。以绝兄弟之国,弃周公之后,亦惟君。寡君闻命矣。」叔向曰:「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牛虽瘠,偾於豚上,其畏不死?偾,仆也。○瘠,在亦反。偾,方问反。仆音付,一音蒲北反。

[疏] 注「偾仆也」。

○正义曰:前覆曰仆。言牛倒豚上,豚必死也。言牛虽瘠者,谓鲁以晋为无德,轻之,故以瘦牛自喻。

南蒯、子仲之忧,其庸可弃乎?弃犹忘也。若奉晋之众,用诸侯之师,因邾、莒、杞、鄫之怒,四国近鲁,数以小事相忿。鄫巳灭,其民犹存,故并以恐鲁。○鄫,才陵反。近,附近之近。数音朔。以讨鲁罪,间其二忧,因南蒯、子仲二忧为间隙。何求而弗克?」鲁人惧,听命。不敢与盟。○与音预,下文不与同。甲戌,同盟于平丘,齐服也。经所以称同。令诸侯日中造于除。除地为坛,盟会处。○造,七报反。坛,本或作墠,音善。处,昌虑反。癸西,退朝。先盟朝晋。○先,悉荐反。子产命外仆速张於除,张幄幕。子大叔止之,使待明日。及夕,子产闻其未张也,使速往,乃无所张矣。地已满也。传言子产每事敏於大叔。及盟,子产争承,承,贡赋之次。

[疏] 注「承贡赋之次」。

○正义曰:承者,奉上之语。后承前,下承上,故以承为次。争贡赋之次,言所出贡赋多少之次,当承何国之下,故言争承也。郑众云:争所为承次贡赋之轻。

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位也。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公侯地广,故所贡者多。

[疏] 注「公侯」至「者多」。

○正义曰:《周礼·大司徒》云:公地方五百里,其食者半;侯地方四百里,伯地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子地方二百里,男地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郑康成注云:食者,「必足其国礼俗丧纪祭祀之用,乃贡其馀」。「上公之地以一易,侯伯之地以再易,子男之地以三易」。是上公优饶其半,以为荒莱之地,侯伯优饶其三分之二,子男优饶其四分之三。是大国优饶少而出贡多,小国优饶多而出贡少。假令大国小国其地美恶一种,则地多者贡多,地少者贡少。故杜云公侯地广,所贡者多,是也。

卑而贡重者,甸服也。甸服,谓天子畿内共职贡者。

[疏] 注「甸服」至「贡者」。

○正义曰:《禹贡》云:「五百里甸服。」孔安国云:「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王制》云:「千里之内曰甸。」郑玄云:「服治田出穀税。」是甸服,谓天子畿内也。畿内於京师路近,令其共正职贡,故贡重也。言「卑而贡重」者,畿内有公卿大夫之采邑,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其列位卑於畿外公侯伯子男也。《周礼·小司徒》郑注云:井田之法备於一同,今止於都者,采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国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於王。五十里之国凡四县,一县之田税入於王。二十五里之国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於王。食采者,卑与尊同,故云「卑而贡重」也。畿外之国,则卑者贡轻,尊者贡重。

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言郑国在甸服外,爵列伯、子、男,不应出公侯之贡。

[疏] 注「言郑」至「之贡」。

○正义曰:郑伯,男也。旧有多说。郑众、服虔云:「郑伯爵在男服也。《周礼》男服在三,距王城千五百里,郑去京师不容此数。」贾逵云:「男当作南,谓南面之君也。」子产争国小贡重,辄言郑伯为南面之君,复何所益?南面君者,岂贡得轻乎?《郑志》云:「男谓子男也。周之旧俗,虽为侯伯,皆食子、男之地。」郑之此言,不知所出。郑食子、男之地,不知复在何时。武公既迁东,郑并十邑为国,不得食子、男之地。若西郑之时,食子、男之地,则今为大国,自当贡重。子产不得远言上世国小,以距今之贡重。晋之朝士焉肯受屈,而「自日中以争,至于昏」乎?原此诸说,悉皆不通。《周语》云:「郑伯,男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贵也。」王肃注此与彼皆云:「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杜用王说,言郑国在甸服之外,其爵列於伯、子、男。言巳爵卑国小,不应出公侯之贡也。今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诸侯地有五等,命有三等,伯居五等之中,与侯同受七命。据地小大分为三等,则侯同於公,伯同子、男。僖九年「在丧」之例云:「公侯曰子」,言不及伯,是不得同於侯也。僖二十九年大夫会国君之例云:「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是伯国下同子、男也。子产自言其君爵卑下,引子、男为例,故云郑伯,男也。

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诸侯靖兵,好以为事。靖,息也。○好,呼报反。行理之命,行理,使人,通聘问者。○使,所吏反。无月不至。贡之无艺,艺,法制。

[疏] 「行理」至「不至」。

○正义曰:言晋国使人来责贡赋之命,无月不至於郑,每月皆来也。 ○注「艺法制」。 ○正义曰:服虔云:艺,极也,一曰常也,二者并非正训。杜以艺为经艺,故为法制也。贡有法制定数,徵求无限,则不可共也。

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脩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渎,易也。○咎,其九反。易,以豉反。

[疏] 「贡献无极」。

○正义曰:极谓限极。无极,谓无巳时。○「诸侯」至「渎乎」。 ○正义曰:言诸侯若来讨郑,其可不由子轻易晋乎!

子产曰:「晋政多门,政不出一家。贰偷之不暇,何暇讨?贰,不壹。偷,苟且。

[疏] 「贰偷」至「暇讨」。

○正义曰:政出多门,则其情不一。情既不一,则各怀苟且。各自苟且免於目前,无人为国远虑也。为此二心,为此苟且,不有閒暇,何暇来讨郑乎?

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不竞争,则为人所侵陵,不成为国。○争,争斗之争,下争竞同。公不与盟。信邾、莒之诉,欲讨鲁故。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幕蒙之,蒙,裹也。○裹音果。使狄人守之。司铎射鲁大夫。○铎,待洛反。射,食亦反,又食夜反。

[疏] 「使狄人守之」。

○正义曰:有北狄之人,从晋师来会,故使狄人守囚,犹如长岸之战,楚使随人守舟。

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守者御之,乃与之锦而入。蒲伏窃往饮季孙。冰,箭筩盖,可以取饮。○奉,芳勇反。蒲,本又作匍,同,步都反,又音扶,本亦作扶。伏,本又作匐,同,蒲北反,又音服。守,手又反,又如字。御,鱼吕反。饮,於鸩反。筩音童,又音勇。

[疏] 注「蒲伏」至「取饮」。

○正义曰:蒲伏,即匍匐也。《说文》:「匍,手行也。」「匐,伏地也。」《诗》陈后稷之初生云:「诞实匍匐。」今司铎射窃往饮季孙之所,似小儿伏地而手行。冰是箭筩之盖,相传为然。本作此器以盖箭筩,脱而用之,可以取饮。此以壶盛饮,用此冰以饮之。

晋人以平子归,子服湫从。湫,子服惠伯,从至晋。○湫,子小反,徐音椒,又子鸟反。案,子服湫又作子服椒,止一人耳。从,才用反,注同。子产归,未至,闻子皮卒,哭,且曰:「吾已!已犹决竟。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言子皮知已之善。

[疏] 「无为为善矣」。

○正义曰:子产言我此日行善,唯子皮知之;今子皮既卒,无人知我之善,故云无为更须为善矣。

仲尼谓:「子产於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诗》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诗·小雅》。言乐与君子为治,乃国家之基本。○治,直吏反。子产,君子之求乐者也。」且曰:「合诸侯,艺贡事,礼也。」嫌争竞不顺,故以礼明之。

[疏] 「诗曰」至「礼也」。

○正义曰:此《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篇。《诗》云:「乐只君子」,以其能为「邦家之基」也。今子产是君子之人所求乐者也。仲尼且复言曰:盟主会合诸侯,限艺贡赋之事,使贡赋有常,是为礼也。盟主制定贡赋,是为得礼。则子产争之,不为有失。嫌争竞无礼,故以礼明之。

鲜虞人闻晋师之悉起也,五年传曰:「遗守四千。」今甲车四千乘,故为悉起。而不警边,且不脩备。言夷狄无谋。○警音景。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驱冲竞,中山望都县西北有中人城。驱冲车与狄争逐。

[疏] 「晋荀」至「鲜虞」。

○正义曰:上云「悉起」,得有上军在者,晋侯从平丘会还,行至著雍,闻鲜虞不警,遂使荀吴侵之,非从本国而去,故云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也。

大获而归。为十五年晋伐鲜虞起。

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於荆焉。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礼也。灭蔡在十一年。许、胡、沈,小国也。道、房、申,皆故诸侯,楚灭以为邑。荆,荆山也。传言平王得安民之礼。汝南有吴防县,即防国。

[疏] 注「得安民之礼」。

○正义曰:此乃迁动,而云安者,以狐死首丘,人生恋旧,往彼灵王逼徙,元情悉眷故居,平王今复从其所欲,民心获安,故云得安民之礼也。

隐大子之子庐归于蔡,礼也。隐大子,大子有也。庐,蔡平侯。悼大子之子吴归于陈,礼也。悼大子,偃师也。吴,陈惠公。

冬,十月,葬蔡灵公,礼也。国复,成礼以葬也。此陈、蔡事,传皆言礼,嫌楚所封不得比诸侯,故明之。

公如晋。荀吴谓韩宣子曰:「诸侯相朝,讲旧好也。执其卿而朝其君,有不好焉,不如辞之。」乃使士景伯辞公于河。景伯,士文伯之子弥牟也。○旧好,呼报反。

吴灭州来。令尹子期请伐吴,王弗许,曰:「吾未抚民人,未事鬼神,未脩守备,未定国家,而可民力,败不可悔。州来在吴,犹在楚也。子姑待之。」传言平王所以能有国。○守,手又反。

季孙犹在晋,子服惠伯私於中行穆子,私与之语。曰:「鲁事晋,何以不如夷之小国?鲁,兄弟也,土地犹大,所命能具。若为夷弃之,使事齐、楚,其何瘳於晋?瘳,差也。○为,于伪反,下为夷、将为同。瘳,敕留反。差,初卖反。亲亲与大,赏共罚否,所以为盟主也。子其图之。谚曰:『臣一主二。』言一臣必有二主,道不合得去事他国。○谚音彦。吾岂无大国?」言非独晋可事。穆子告韩宣子,且曰:「楚灭陈、蔡不能救,而为夷执亲,将焉用之?」乃归季孙。惠伯曰:「寡君未知其罪,合诸侯而执其老。老,尊卿称。○焉,於虔反。称,尺证反。若犹有罪,死命可也。死晋命也。若曰无罪,而惠免之,诸侯不闻,是逃命也,何免之为?请从君惠於会。」欲得盟会见遣,不欲私去。宣子患之,谓叔向曰:「子能归季孙乎?」对曰:「不能。鲋也能。」鲋,叔鱼。乃使叔鱼。叔鱼见季孙曰:「昔鲋也得罪於晋君,自归於鲁君。盖襄二十一年坐叔虎与栾氏党,并得罪。○坐,才卧反。微武子之赐,不至於今。武子,季平子祖父。虽获归骨於晋,犹子则肉之,敢不尽情?归子而不归,鲋也闻诸吏,将为子除馆於西河,西使近河。○近,附近之近。其若之何?」且泣。泣以信其言。平子惧,先归。惠伯待礼。待见遣之礼。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