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成公十六年

【经】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无传。记寒过节,冰封著树。○「雨木冰」,如字,《公羊传》曰「雨而木冰也」,旧子付反。著,直略反。

[疏] 「正月雨木冰」

○正义曰:正月,今之仲冬,时犹有雨,未是盛寒。雨下即著树为冰,记寒甚之过其节度。《公羊》、《穀梁》皆云「雨而木冰」,是冰封著树也。今世时有之,皆寒甚所致也。

夏,四月,辛未,滕子卒。不书名,未同盟。

郑公子喜帅师侵宋。喜,穆公子子罕也。

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无传。

晋侯使栾黡来乞师。将伐郑。黡,栾书子。○黡,於斩反;徐,於玷反。

[疏] 注「黡,栾书子」。

○正义曰:十八年悼公之入,黡尚为公族大夫,此时栾书尚在,黡未为卿,而得名见经者,襄二十九年,郑公孙段未为卿而见经,杜云:「盖以摄卿行」,然则此亦当以摄卿故书。

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楚师未大崩,楚子伤目而退,故曰「楚子败绩」。鄢陵,郑地,今属颍川郡。○鄢,谒晚反,又於建反。

[疏] 注「楚师」至「败绩」。

○正义曰:此战楚师未至於败,而楚子身伤,故书「楚子败绩」也。泓之战宋公伤股,师亦败绩,故书师败,而不书宋公败也。君将不言帅师,以君重於师也。战陈以师相敌,死亡既多,举师为重,故师败君伤者,唯书师败而已,不复书君身败也。刘炫又云:「若君将被杀获者,复以杀获者为重,既书师败,又书杀获。即韩之战获晋侯,大棘之战获华元,鸡父之战获胡沈之君是也。」

楚杀其大夫公子侧。侧,子反。背盟无礼,卒以败师,故书名。

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人于沙随,沙随,宋地。梁国宁陵县北有沙随亭。不见公。不及鄢陵战故。不讳者,耻轻於执止。

[疏] 注「不及」至「执止」。

○正义曰:诸公被执者,皆讳不书执。此会晋侯不肯见公,不讳之者,公为国内有故,不及战期,虽不见公,非公之罪。是为耻轻於执止,故直书之,以示谏公之意,冀公改过,无后犯。及归,书「公至自会」,以无罪,不讳,故依法告庙也。

公至自会。无传。

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伐郑。尹子,王卿士。子,爵。

曹伯归自京师。为晋侯所赦,故书归。诸侯归国,或书名,或不书名,或言归自某,或言自某归,无传义例,从告辞。

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丘。苕丘,晋地。舍之苕丘,明不以归。不称行人,非使人。○苕音条。使,所吏反。

[疏] 注「苕丘」至「使人」。

○正义曰:昭十三年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归,此言舍之苕丘,明其不以归也。大夫因使被执,无罪者则书行人,以见无罪。於时行父从公伐郑,在军见执,虽则无罪,不称行人,以其非使人故也。季孙意如得释而归,书「意如至自晋」,此行父得释,不书「至」者,《释例》曰:「贾氏以为书执行父,舍于苕丘,言失其所。不书至者,剌晋听谗执之,示巳无罪也。案传囚之苕丘,以别晋都,无义例也。公待于郓,与行父俱归,厌於公尊,故不书行父至耳。若欲示无罪,则宜於执见义,今既直书其执,处绝不书至,乃所以示终於见执,非示无罪也。」《穀梁》以行父至不致者,为公在故,与杜义合也。

冬,十月,乙亥,叔孙侨如出奔齐。公未归,命国人逐之。

十有二月,乙丑,季孙行父及晋郤犨盟于扈。晋许鲁平,故盟。

公至自会。无传。伐而以会致,史异文。

乙酉,剌公子偃。鲁杀大夫皆言剌,义取於《周礼》三剌之法。○剌,本又作刾,七赐反;《尔雅》云,杀也。

【传】

十六年,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汝水之南,近郑地。○近,附近之近。郑叛晋,子驷从楚子盟于武城。为晋伐郑起。

夏,四月,滕文公卒。

郑子罕伐宋,滕,宋之与国。郑因滕有丧而伐宋,故传举滕侯卒。侵、伐,经、传异文,经从告,传言实。他皆放此。宋将鉏、乐惧败诸汋陂。败郑师也。乐惧,戴公六世孙。将鉏,乐氏族。○鉏,仕鱼反;徐音在鱼反。汋,七药反;徐音酌,一音市药反。陂,彼宜反。

[疏] 注「乐惧」至「氏族」。

○正义曰:乐惧是戴公六世孙,《世本》有文也。将鉏为乐氏之族,不知所出。杜《谱》於乐氏之下乐鉏、将鉏为一人。传无乐鉏之文,不知其故何也?

退,舍於夫渠,不儆。宋师不儆备。○夫音扶。儆,京领反。郑人覆之,败诸汋陵,获将鉏、乐惧。宋恃胜也。汋陂、夫渠、汋陵,皆宋地。○覆,徐敷目反,一音扶又反,又芳又反。

卫侯伐郑,至于鸣雁,为晋故也。鸣雁,在陈留雍丘县西北。○为,于伪反。

晋侯将伐郑。范文子曰:「若逞吾愿,诸侯皆叛,晋可以逞。逞,快也。晋厉公无道,三郤骄。故欲使诸侯叛,冀其惧而思德。若唯郑叛,晋国之忧,可立俟也。」栾武子曰:「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必伐郑。」乃兴师。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代荀庚。

[疏] 「栾书」至「燮佐之」。

○正义曰:《晋语》云:「鄢陵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与此异者,彼孔晁注云:「上下,中军之上下也。传曰:『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又曰:『栾、范以其族夹公行。』」引此为正。是彼谓分中军为二,将将上而佐将下。

郤锜将上军,代士燮。荀偃佐之;代郤锜。偃,荀庚子。韩厥将下军;郤至佐新军。荀罃居守。荀罃,下军佐。於是郤焠代赵旃将新军,新上下军罢矣。○守,手又反。

[疏] 注「荀罃」至「罢矣」。

○正义曰:十三年传云:「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又此年末传云「知武子将下军,郤犨将新军」,是其文也。三年作六军,其新三军将佐六人皆赏鞍之功,死亡不复存,至此唯有韩厥在耳。郤至佐新军,不言中下,是新军唯一知新上下军於是罢矣。

郤犨如卫,遂如齐,皆乞师焉。栾黡来乞师,孟献子曰:「有胜矣。」卑让有礼,故知其将胜楚。戊寅,晋师起。郑人闻有晋师,使告于楚,姚句耳与往。句耳,郑大夫。与往,非使也。为先归张本。○句,古侯反。与音预。使,所吏反。楚子救郑。司马将中军,子反。令尹将左,子重。右尹子辛将右。公子壬夫。过申,子反。入见申叔时,叔时老,在申。○过,古禾反。曰:「师其何如?」对曰:「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器,犹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财足则思无邪。○邪,似嗟反,注皆同。用利而事节。动不失利,则事得其节。时顺而物成,群生得所。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动顺理。求无不具,下应上。○应,应对之应。各知其极。无二心。故《诗》曰:『立我烝民,莫匪尔极。』烝,众也。极,中也。《诗·颂言》先王立其众民,无不得中正。○烝,之乘反,注同。

[疏] 注「烝众」至「中正」。

○正义曰:「烝,众」,《释诂》文。「极,中」,常训也。《诗·颂·思文》之篇,美后稷之德。《周语》云「昔我先王世后稷」,故杜以先王言之,言先王后稷立其众人,无不得其中正也。当尧之末,洪水滔天,人不粒食皆失其正性,后稷教人耕稼以养之,各复本性,故无不得中正也。

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厖,和同以听,敦,厚也。厖,大也。○厖,莫降反。

[疏] 注「敦,厚。厖,大也」。

○正义曰:皆《释诂》文也。言人之生计,若财物足,皆丰厚而多大。《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让生於有馀,争生於不足。」是其人生厚大,则心和而听上命也。

莫不尽力以从上命,致死以补其阙,阙,战死者。此战之所由克也。今楚内弃其民,不施惠。而外绝其好;义不建利。○好,呼报反。渎齐盟,不详事神。○渎,徒木反。而食话言;信不守物。○话,户快反。奸时以动,礼不顺时。周四月,今二月,妨农业。○奸音干,本或作干。

[疏] 注「礼不」至「农业」。

○正义曰:沈氏云:「晋亦奸时,所以无天殃者,以郑既有罪,晋人讨之,楚党有罪之郑,故独谓之奸时。」

而疲民以逞。刑不正邪,而苟快意。○疲,本亦作罢,音皮,下注同。

[疏] 注「刑不」至「快意」。

○正义曰:《鲁语》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朝市。」则征伐之刑,刑之大者,「刑不正邪,而苟快意」,正谓伐晋是也。此六句言楚无上六事,随便而言,故与上不次。服虔以「外绝其好」为刑不正邪也,「食话言」为义不建利也,「疲民以逞」为信不守物也。杜以「食话言」是言之不信也,快意征伐是刑之失所也,故不从旧说。

民不知信,进退罪也。人恤所底,其谁致死?底,至也。○底,徐音旨,又之履反。

[疏] 注「底」至「也」。

○正义曰:底声近至故为至也,在上之信不著於人,号令无常,动情恣意,或乍东乍西,或欲迟欲速,每事如此,不可测量,人不知信,进退获罪,人人各忧其身,不知性命所至,谁肯致死战也?

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矣。」言其必败不反。○复见,一本无复字。复,扶又反。

[疏] 「对曰」至「子矣」。

○正义曰:叔时此对,首尾相成。先举六名,云「战之器也」,言有此六事,乃可以战,若器用然也。自「德以施惠」至「信以守物」,辨六事施用之处也。自「民生厚」至「所由克」,言能用六事得战胜之意也。自「今楚内弃其民」至「疲民以逞」,言楚不行六事也。「民不知信」以下言楚必败之意也。德者,得也,自得於心,美行之大名。有大德者以德抚人,是德用之以施恩惠也。有奸邪者断以刑罚,是刑用之以正邪辟也。详者,祥也,古字同耳。《释诂》云:「祥,善也。」李巡曰:「祥,福之善也。事神得福,乃名为祥。」是祥用之以事神也。义者,宜也,物皆得宜,利乃生焉,故义所以生立利益也。礼者,履也,其所践履,当识时要,故礼所以顺时事也。言而无信,物将散矣,故信所以守群物也。人君用此道以抚下民,民之生计丰厚,财用足,则民之德皆正矣。德谓人之性行。《论语》云:「民德归厚矣」,即是正也。此一句覆上「德以施惠」。由上施恩惠,故民生计丰厚也,财用有利益,而每事得节,饥则有食,寒则有衣,其事皆得节矣此一句覆上「义以建利」也。政不扰民,时节皆顺,春种夏耨,而物得成矣。此一句覆上「礼以顺时」也。自上及下,和睦相亲,周旋运转,不有违逆,上之所求,下无不具,下民自知其中,无复二心。故《诗》美先王成立我之众民,无不於女先王得其中正,言先王善养下民,使得中也。自「上下和睦」以下,至「莫匪尔极」,总论在上德、义、礼三事,以教於下,则在下之人皆无邪恶,以信自守,即包上「刑以正邪」「信以守物」二句也。圣王先成於民,而后致力於神,民既如此,是以明神下之福祐,时无水旱灾害。此覆上「详以事神」也。故下民生计皆丰厚而多大,人皆和同其心以听进止,无不尽已之力以从上命,战陈之上,有被杀伤者,皆致其死命,以补其空阙之处,此战之所由得而胜也。今楚内弃其国内之民,不行施惠,是无德也;外绝其邻国之好,不得其利,是无义也;与晋结盟,而复背之,贯渎齐同之盟,是无详也;与人要言,今背其语,食消善言,是无信也;夏之二月,农事正烦,奸犯时节,而动兵伐人,是无礼也;晋人无罪,苟欲伐之,疲劳下民,以快己欲,是无刑也。六事皆无,是无器也。无器而战,其可胜乎?上若有信,民知所適;上既无信,不知所从,从前言则违后令,从后令则背前言。人既不知在上之信,其进与退皆得罪也。人人忧其所至,不知已之性命将至何处,其谁肯致死而战也?子其勉力为之。此行也必败,吾不复得见子矣。知其必死,与之长诀也。

姚句耳先归,子驷问焉。对曰:「其行速,过险而不整。速则失志,不思虑也。不整,丧列。志失列丧,将何以战?楚惧不可用也。」五月,晋师济河。闻楚师将至,范文子欲反,曰:「我伪逃楚,可以纾忧。纾,缓也。○丧,息浪反,下同。纾音舒。夫合诸侯,非吾所能也,以遗能者,我若群臣辑睦以事君,多矣。」武子曰:「不可!」六月,晋、楚遇於鄢陵。范文子不欲战。郤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众散败也。在僖十五年。○遗,唯季反,下注「问遗也」同。辑,又作集,音同。亦七入反。箕之役,先轸不反命;死於狄也。在僖三十三年。邲之师,荀伯不复从,荀林父奔走,不复故道。在宣十二年。○从,徐子容反,音或如字。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先君之事矣。见先君成败之事。今我辟楚,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亟,数也。○亟,去吏反。数,所角反。秦、狄、齐、楚皆彊,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彊服矣,齐、秦、狄。敌楚而已。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骄亢则忧患生也。○亢,苦浪反。盍释楚以为外惧乎?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压,笮其未备。○盍,户腊反。压,於中反;徐於辄反。陈直觐反下及注皆同。笮,侧百反。军吏患之。范匄趋进,匄,士燮子。○匄本又作丐,古害反。曰:「塞井夷灶,陈於军中,而疏行首。疏行首者,当陈前决开营垒为战道。○行,户郎反,一音如字,注同。垒,力轨反。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子重、子反。○窕,敕彫反,又敕吊反。恶如字,又乌路反。王卒以旧,罢老不代。○卒,子忽反,下皆同。郑陈而不整,不整列。蛮军而不陈,蛮夷从楚者不结陈。陈不违晦,晦,月终,阴之尽。故兵家以为忌。

[疏] 注「晦月」至「忌」。

○正义曰:日为阳精,月为阴精。兵尚杀害,阴之道也,行兵贵月盛之时,晦是月终,阴之尽也,故兵家以晦为忌,不用晦日陈兵也。昭二十三年七月,戊辰晦,吴败楚师于鸡父,吴犯兵忌而战胜者,杜云:「违兵忌晦战,击楚所不意,彼知楚有可败之机,晦是兵家所忌,原楚之情,必以吴为不动,故以晦日掩之,击楚不备故也。」

在陈而嚣,嚣,喧哗也。○嚣,许骄反,徐读曰嗷,五高反,注及后同。喧,本又作諠,况元反。哗,本又作譁,音华。合而加嚣。陈合宜静,而益有声。各顾其后,莫有斗心;人恤其所底。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巢车,车上为橹。○巢,《说文》作轈,云:兵车高如巢,以望敌也;《字林》同。橹音鲁。

[疏] 注「巢车,车上为橹」。

○正义曰:《说文》云:「轈,兵高车加巢,以望敌也。」橹,泽中守草楼也。是巢与橹俱是楼之别名。

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后。州犁,晋伯宗子,前年奔楚。○大宰,音泰,官名,大者多同,以意求之。王曰:「骋而左右,何也?」骋,走也。曰:「召军吏也。」「皆聚於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於先君也。」虔,敬也。○幕音莫。「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夷,平也。○上,时掌反。行,户郎反,下「夹公行」同。「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左,将帅。右,车右。○乘,绳证反,下同。将,子匠反,下「去将」同。帅,所类反,下「元帅」同。

[疏] 注「左,将帅。右,车右」。

○正义曰:兵车为元帅在中,御者在左也;其馀将帅,皆御者在中,将帅在左也。左右执兵而下,唯御者持车不下耳。

「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祷,请於鬼神。○祷,丁老反,或丁报反。伯州犁以公卒告王。公,晋侯。苗贲皇在晋侯之侧,亦以王卒告。贲皇,楚斗椒子。宣四年奔晋。○贲,扶云反。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晋侯左右皆以伯州犁在楚,知晋之情。且谓楚众多,故惮合战。与苗贲皇意异。○惮,徒旦反。

[疏] 注「晋侯」至「意异」。

○正义曰:服虔以此「皆曰」之文,在州犁、贲皇之下,解云:「贲皇、州犁皆言曰,晋、楚之士皆在君侧,且陈厚,不可当。以为州犁言晋彊,贲皇言楚彊,故云「皆曰」也。若如服言,贲皇既言楚不可当,何故复请分良以击其左右?故杜不用其说。晋侯左右皆为此言,以惮伯州犁耳。

苗贲皇言於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於王卒,萃,集也。○萃,似醉反。必大败之。」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震下坤上,复,无变。

[疏] 注「震下」至「无变」。

○正义曰:《说卦》:「震为雷,坤为地。」《复·象》曰:「雷在地中,复。」服虔云:「复,反也。阴盛於上,阳动於下,以喻小人作乱於上,圣人兴道於下,万物复萌,制度复理,故曰复也。其筮六爻无变者,故言其所遇之卦而已。

曰:『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目。』此卜者辞也。复,阳长之卦。阳气起子,南行推阴,故曰南国蹙也。南国势⻊戚,离受其咎。离为诸侯,又为目阳气激南,飞矢之象。故曰:「射其元王,中厥目。」○⻊戚,子六反。射,食亦反,注及下「射之」同。中,丁仲反,注同。长,丁丈反。激,古狄反。

[疏] 注「此卜」至「厥目」。

○正义曰:此实筮也,而言卜者,卜筮通言耳。此既不用《周易》,而别为之辞,盖卜筮之书,更有此类,筮者据而言耳。服虔以为阳气触地射出,为射之象,杜以阳气激南,为飞矢之象,二者无所依冯,各以意说,得失终於无验,是非无以可明。今以杜言离为诸侯者,案《礼器》云:「大明生於东,君西酌牺象。」郑玄云:「象日出东方而西行也。」《诗·邶·柏舟》郑笺云:「日,君象也。」《说卦》:「离为日。」故为诸侯。

国⻊戚、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从其言而战。有淖於前,淖,泥也。○淖,乃孝反;徐,徒较反。乃皆左右相违於淖。违,辟也。步毅御晋厉公,栾针为右。步毅即郤毅。彭名御楚共王,潘党为右。石首御郑成公,唐苟为右。栾、范以其族夹公行,二族强,故在公左右。○共音恭。夹,古洽反。

[疏] 注「二族」至「左右」。

○正义曰:刘炫云:「族者,属也。属谓中军,以中军夹公耳,非谓宗族之兵。」今知非者,杜云「二族」者,顺传之文,无明言宗族之事,刘诬杜以为宗族,妄规其过,非也。

陷於淖。栾书将载晋侯,针曰:「书退!国有大任,焉得专之?在君前,故子名其父。大任,谓元帅之职。○焉,於虔反。

[疏] 「国有」至「专之」。

○正义曰:言国有元帅之大任,何得专意废之,而为御也。 ○注「在君」至「其父」。 ○正义曰:《曲礼》曰:「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云:「对至尊,无大小,皆相名。」以君至尊,为在君前,故子名其父。

且侵官,冒也;载公为侵官。○冒,莫报反,徐莫比反。失官,慢也;去将而御,失官也。离局,奸也。远其部曲为离局。○离,力志反,注同。远,于万反。有三罪焉,不可犯也。」乃掀公以出於淖。掀,举也。○掀,徐许言反,云捧毂举之,则公轩起也;一曰掀,引也,胡根反,一音虚斤反;《字林》云,举出也,火气也;又丘近反。

[疏] 注「掀举也」。

○正义曰:《说文》云:「掀,举出也。」公在於淖,知掀当训为举也。

癸巳,潘尫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党,潘尫之子。蹲,聚也。一发达七札,言其能陷坚。○尫,乌黄反。之党,一本作潘尫之子党。案注云:「党,潘尫之子也。」则传文不得有「子」字,古本此及襄二十三年「申鲜虞之传挚」,皆无「子」字。蹲,在尊反,徐又在损反,一音才官反。札,侧八反,徐侧乙反。

[疏] 「潘尫之党」。

○正义曰:潘尫之子,其名为党。襄二十三年「申鲜虞之传挚」,辞与此同,古人为文略言耳。

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於战?」二子以射夸王。○夸,苦瓜反。王怒曰:「大辱国!贱其不尚知谋。○知音智。诘朝尔射,死艺!」言女以射自多,必当以艺死也。诘朝,犹明朝,是战日。○朝如字,注同。女音汝。吕锜梦射月,中之,退入於泥。吕锜,魏锜。○射,食亦反,下至「使射吕锜」皆同。占之,曰:「姬姓,日也;周世姬姓尊。异姓,月也,异姓卑。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於泥,亦必死矣!」锜自入泥,亦死象。○中,丁仲反,下及注皆同。及战,射共王,中目。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弢。弢,弓衣。○项,户讲反。弢,他刀反。以一矢复命。言一发而中。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疾如风。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问,遗也。

[疏] 注「问,遗也」。

○正义曰:遗人以物,谓之为问。问弦多以琴,问子贡以弓,《论语》云:「问人於他邦」,皆是也。

曰:「方事之殷也,殷,盛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韎,赤色。跗注,戎服,若袴而属於跗,与袴连。○韎,莫拜反,又音妹,徐莫盖反。跗,方于反。注,之树反。袴,苦故反。属,章玉反。

[疏] 注「韎赤」至「袴连」。

○正义曰:郑玄《诗》笺云:「韎,茅蒐染也。」韎声也。韦昭云:「茅蒐,今绛草也。急疾呼芽蒐成韎也。」茅蒐即今之蒨也。贾逵云:「一染曰韎。」《释器》云「一染谓之縓」,谓一入赤为浅赤色也。跗注,兵戎之服,自要以下而注於脚。跗谓属袴於下与跗相连。《周礼·司服》:「凡兵事,韦弁服。」郑玄云:「韦弁,以韎韦为弁,又以为衣、裳。晋郤至衣韎韦之跗注是也。」《郑志》以跗当为幅,谓裁韦若布帛之幅相缝属。郑言「以为衣、裳」,则衣、裳不连。《聘礼》:「君使卿韦弁,归饔饩。」郑玄云:「其服盖韎布以为衣而素裳。」郑以彼非戎事,当为素裳,明衣、裳不连。跗,杜言连者,谓要脚连耳。若然,在军之服,其色皆同耳。谓均服振振,上下同色。郤至与众同服,所以独见识者,礼法虽有此服,军士未必尽然,郤至服必鲜华,故楚王偏识之。

识见不穀而趋,无乃伤乎?」恐其伤。郤至见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间,犹近也。○近如字,一本或作与,音预。不敢拜命。介者不拜。○介音界。

[疏] 注「介者不拜」。

○正义曰:《曲礼》云:「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郑玄云:「蓌则失容节,蓌犹笮也。」虑其笮甲折。

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以君辱赐命,故不敢自安。

[疏] 注「以君」至「自安」。

○正义曰:刘炫以为:「楚王云『无乃伤乎』,恐其伤也;答云『敢告不宁』,告其身不伤耳。魏犨云『不有宁也』,以伤为宁,此与魏犨相似。」今知不然者,案僖二十八年魏焠云:「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谓不有被伤以自宁也。知不与彼同者,以彼云「不有宁」,谓不有损伤,此直云「不宁」,既无「有」字,又先无被伤之状,与魏犨不同也。案检杜注,「敢告不宁君命之辱」宜连读之,若「敢告不宁」别自为句,则「君命之辱」一句零行无所依附,故知与彼不同。刘君不寻此意,以为与魏犨相似,而规杜,非也。

为事之故,敢肃使者。」言君辱命来问,以有军事不得答,故肃使者,肃,手至地,若今撎。○为,于伪反。使,所吏反,注及下同。撎,伊志反,揖也;《字林》云,举首下手也。

[疏] 注「言君」至「今撎」。

○正义曰:《周礼·大祝》:「辨九拜,九曰肃拜。」郑司农云:「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说文》云:「撎,举首下手也。」其势如今揖之小别。《晋宋仪注》:「贵人待贱人,贱人拜,贵人撎。」

三肃使者而退。晋韩厥从郑伯,从,逐也。其御杜溷罗曰:「速从之!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韩厥曰:「不可以再辱国君。」乃止。二年鞍战,韩厥已辱齐侯。○溷,户昏、户本二反。郤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谍辂之,余从之乘,而俘以下。」欲遣轻兵单进以距郑伯车前,而自后登其车以执之。○茀,府勿反。翰,徐音韩。谍音牒。辂,五嫁反。乘,绳证反。轻,遣政反,又如字。

[疏] 注「欲遣」至「执之」。

○正义曰:《说文》云:「谍,军中反间也。」兵书有反间之法,谓诈为敌国之人,入其军中,伺候间隙以反告己军,令谓之细作人也。此欲令谍迎郑伯,则非一人细作,於时郑伯退走,故杜以为轻兵单进,绕郑伯之前,逆距郑伯,使郑伯前视轻兵,不复顾后,得自后登其车以执之也。郑军乱走,轻兵独出其间,亦谍之类,故翰胡得以谍言之。

郤至曰:「伤国君有刑。」亦止。石首曰:「卫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败於荧。」乃内旌於弢中。荧战在闵二年。○去,起吕反。荧,户扃反。旌音精。

[疏] 「内旌於弢中」。

○正义曰:旌谓郑伯所建之旗,弢是盛旌之囊也。《周礼》「全羽为旞,析羽为旌」,谓空建鸟羽者也。但九旗竿首,皆有析羽,故旌为之总名,故此传郑伯与子重所建皆以旌言之,其郑伯所建,当是交龙之旂,子重所建,当是熊虎之旗。《周礼》:「中秋,教治兵,辨旗物,诸侯载旂,军吏载旗。」郑玄云:「军吏,诸军帅也。凡旌旗,有军众者画异物,无者帛而已。」子重为将,自然当建熊虎之旗。

唐苟谓石首曰:「子在君侧,败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请止。」乃死。败者壹大,谓军大崩也。言石首亦君之亲臣而就御,与车右不同。故首当御君以退,己当死战。楚师薄於险,薄,迫也。叔山冉谓养由基曰:「虽君有命,为国故,子必射。」王有「死艺」命。○冉,如炎反。为,于伪反。射,食亦反。乃射,再发,尽殪。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晋师乃止。言二子皆有过人之能。○发如字,徐音废。殪,於计反。搏音博。中,丁仲反。所,之设反,又市列反。轼音式。囚楚公子茷。为郤至见谮张本。○茷,扶废反。

[疏] 「囚楚公子茷」。

○正义曰:《晋语》谓之王子发钩,盖一名一字也。

栾针见子重之旌,请曰:「楚人谓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曰臣之使於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又问其馀。○夫音扶。麾,许危反。日,人实反。使,所吏反,下「免使者」同。好,呼报反,下及注皆同。臣对曰:『好以暇。』暇,閒暇。○閒音闲。今两国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谓整;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食好整之言。○使,所吏反,又如字。请摄饮焉。」摄,持也。持饮往饮子重。○往饮,於鸩反。公许之。使行人执榼承饮,造于子重,承,奉也。○榼,苦腊反。造,七报反,曰:「寡君乏使,使针御持矛,御,侍也。是以不得犒从者,使某摄饮。」于重曰:「夫子尝与吾言於楚,必是故也。不亦识乎?」知其以往言好暇,故致饮。○犒,苦报反。从才用反。受而饮之,免使者而复鼓。免,脱也。○复,扶又反,注及下同。旦而战,见星未已。子反命军吏察夷伤,夷亦伤也。

[疏] 注「夷亦伤也」。

○正义曰:服虔云:「金创为夷。」杜以战用五兵,唯殳无刃,所言伤者,皆刃伤也,何须於此独辨金木?故知夷亦伤也,复言之耳。

补卒乘,补死亡。○乘,绳证反,下同。缮甲兵,缮,治也。展车马,展,陈也。○陈如字。鸡鸣而食,唯命是听。复欲战。晋人患之。苗贲皇徇曰:「蒐乘、补卒,蒐,阅也。○徇,似俊反。蒐,所留反。秣马、利兵,秣,穀马也。○秣音末。脩陈、固列,固,坚也。○陈,直觐反,又如字。蓐食、申祷,申,重也。○蓐音辱。重,直用反。明日复战!」乃逸楚囚。逸,纵也。○纵,子用反。王闻之,召子反谋。穀阳竖献饮於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穀阳,子反内竖。○见,贤遍反。

[疏] 注「穀阳,子反内竖」。

○正义曰:郑玄云:「竖,未冠者之名。」故杜以为内竖也。案《吕氏春秋》云:「荆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共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穀操酒而进之,子反曰:『却酒也。』竖阳穀曰:『非酒也。』子反曰:「却酒也。』竖阳穀又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於口,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穀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不穀无与复战矣。』於是遂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与此不同者,传依简牍本纪,彼采传闻异辞,所说既殊,其文亦异。

王曰:「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晋入楚军,三日穀。食楚粟三日也。○夫音扶。三日穀,本或作「三日馆穀」,误也。范文子立於戎马之前,曰:「君幼,诸臣不佞,佞,才也。○君幼,本或作「君幼弱」。何以及此?君其戒之!戒勿骄。《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有德之谓。」《周书·康诰》。言胜无常命,唯德是与。

[疏] 注「周书」至「是与」。

○正义曰:周公称成王之命,告康叔以此言也。唯上天之命,不常於一人也,言善则得之,恶则失之,唯有德者,於是与之。

楚师还,及瑕,瑕,楚地。王使谓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师徒者,君不在。谓子玉败城濮时,王不在军。○覆,芳服反。子无以为,过不穀之罪也。」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赐臣死,死且不朽。王引过,亦所以责子反。臣之卒实奔,臣之罪也。」子重复谓子反曰:「初陨师徒者,而亦闻之矣。盍图之!」闻子玉自杀。终二卿相恶。○卒,从此已前皆子忽反。陨,于敦反。盍,户腊反。对曰:「虽微先大夫有之,大夫命侧,侧敢不义?言以义命已,不敢不受。

[疏] 「虽微」至「不义」。

○正义曰:微,无也。纵使虽无先大夫有此旧事,今大夫将义命已,敢不以为之义乎?

侧亡君师,敢忘其死?」王使止之,弗及而卒。战之日,齐国佐、高无咎至于师,无咎,高固子。卫侯出于卫,公出于坏隤。坏隤,鲁邑。齐、卫皆后,非独鲁。明晋以侨如故不见公。○坏,户怪反,徐音怀。隤,徒回反。

[疏] 「卫侯」至「坏隤」。

○正义曰:「出于卫」者,已出卫竟也。「公出於坏隤」,始从坏隤而出,犹未出鲁竟。下云「公待於坏隤」、「设守而后行」,是出国止於坏隤,更从坏隤而出。

宣伯通於穆姜,穆姜,成公母。欲去季、孟而取其室。季文子、孟献子。○去,起吕反。将行,穆姜送公,而使逐二子。公以晋难告,会晋伐郑。○难,乃旦反。曰:「请反而听命。」姜怒,公子偃、公子鉏趋过,二子,公庶弟。○鉏,仕居反。

[疏] 注「二子,公庶弟」。

○正义曰:沈氏云,以剌公子偃,不云弟故也。

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言欲废公,更立君。○女音汝。公待於坏隤,申宫、儆备,申敕宫备。○儆,京领反。设守而后行,是以后。后晋、楚战期。○守,手又反。使孟献子守于公宫。

秋,会于沙随,谋伐郑也。郑伯未服。宣伯使告郤犨曰:「鲁侯待于坏隤,以待胜者。」观晋、楚之胜负。郤焠将新军,且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主齐、鲁之属。取旷于宣伯,而诉公于晋侯。诉,谮也。晋侯不见公。

曹人请于晋曰:「自我先君宣公即世,在十三年。国人曰:『若之何?忧犹未弭。』弭,息也。既葬,国人皆将从子臧,所谓忧未息。○弭,亡氏反。而又讨我寡君,前年晋侯执曹伯。以亡曹国社稷之镇公子,谓子臧逃奔宋。是大泯曹也,泯,灭也。先君无乃有罪乎?言今君无罪而见讨,得无以先君故。若有罪,则君列诸会矣。诸侯虽有篡弑之罪,侯伯已与之会,则不复讨。前年会于戚,曹伯在列,盟毕乃执之,故曹人以为无罪。○篡,初患反。弑音试。复,扶又反,下及下文「复请」同。

[疏] 注「请侯」至「无罪」。

○正义曰:诸侯废立,当由天子。但春秋之世,王政不行,若篡弑而立,则侯伯既列於会,便是已成为君,臣人得杀之,邻国不得复讨。往年为戚之会,主为讨曹,但晋侯既列於会,盟毕乃始执之,故曹人以为无罪也。宣元年会于平州,以定公位。齐非侯伯,而得公位定者,纵非侯伯,乃是彊邻,既得与会,即为党援,晋若讨鲁,齐必救之,於是晋国竟不伐鲁,是由会齐而公位遂定也。

君唯不遗德、刑,遗,失也。以伯诸侯,岂独遗诸敝邑?敢私布之。」为曹伯归不以名告传。○伯,如字,又音霸。

[疏] 注「为曹」至「告传」。

○正义曰:诸侯被执,及归,或名或否,虽从告辞,传不为例,但诸侯尊贵,不斥其名。《曲礼》曰:「诸侯不生,名;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是诸侯称名者是罪责之事,彼告者亦量其事之善否,恶之则以名告。故《释例》曰:「蔡侯般弑父自立,楚子欲显行刑诛,以章伯业,诱而杀之。蔡人深怨,故称名以告。春秋从而书之。」是告者,谓其有罪,则称名以告;谓其无罪,则告不以名。此曹人诉君无罪,晋侯从而释之,言其无罪而归,故晋人不以名告。下云:「晋侯谓子臧:『反,吾归而君。』」是晋人告其归也。此传说曹伯无罪,是为经不以名告之传也。

七月,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将行,姜又命公如初,复欲使公逐季、孟。公又申守而行。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师次于督扬,不敢过郑。督扬,郑东地。○守,手又反,下注同。过,古卧反,又古禾反。子叔声伯使叔孙豹请逆于晋师,豹,叔孙侨如弟也。侨如於是遂作乱,豹因奔齐。

[疏] 注「豹叔」至「奔齐」。

○正义曰:此时七月也,至十月而侨如奔齐。昭四年传称穆子去叔孙氏,及庚宗,遇妇人,使私为食而宿焉。后生竖牛。適齐,娶於国氏,生孟丙、仲壬。乃云宣伯奔齐,穆子馈之,则似豹在齐多年,侨如始往,故服虔以为叔孙豹先在齐矣,此时从国佐在师,声伯令人就齐师使豹,豹不忘宗国,闻白国佐,为鲁请逆。杜不然者,若豹以前在齐,则非复鲁臣,声伯正可因之以请,不得云声伯使豹,声伯安得专使背叛之臣也?又声伯岂无鲁人可使,而崎岖艰险,远使他国之人乎?今传言声伯使豹,明在鲁军,得为声伯使耳。下云声伯「食使者而后食」,不言食豹,而言食使者,明豹因请逆,遂即不还,还者豹之介耳。於时鲁师在郑,从郑向齐,涂出於鲁,豹必过鲁乃去,故得宿於庚宗。彼传因言宿於庚宗,遂说娶於国氏,生二子耳。二子之生,必在侨如奔后。豹之还鲁,虽无归年,而襄二年始见於经,竖牛已能奉雉,故杜以为此年去,彼年归,故下注云:传因言其终。

为食於郑郊。师逆以至。声伯戒叔孙以必须所逆晋师至,乃食。声伯四日不食以待之,食使者,使者,豹之介。○食使,音嗣。使,所吏反,注同。介音界,下文「敢介大国」同。而后食。言其忠也。○而后食,一本作「声伯而后食」。

诸侯迁于制田。荧阳宛陵县东有制泽。知武子佐下军,武子,荀罃。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陈国武平县西南有鹿邑。遂侵蔡。未反,侵陈、蔡不书,公不与。○与音预。诸侯迁于颍上。戊午,郑子罕宵军之,宋、齐、卫皆失军。将主与军相失。宋、卫不书,后也。○将,子匠反。

[疏] 注「将主」至「后也」。

○正义曰:服虔以失军为失其军粮。传称「诸侯迁于颍上,子罕宵军之」,则军诸侯之营,不军其辎重,安得为失军粮也?故杜以为「将主与军相失」,谓夜里迸散相失耳。此诸侯即伐郑之诸侯也。经书「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伐郑」,不书宋、卫,传言宋、卫皆失军,则宋、卫在矣,在而不书,后至故也。

曹人复请子晋。晋侯谓子臧:「反!吾归而君。」以曹人重子臧故。子臧反,曹伯归。子臧自宋还。子臧尽致其邑与卿而不出。不出仕。

宣伯使告郤犨曰:「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於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政不由君。宁事齐、楚,有亡而已,蔑从晋矣!』蔑,无也。若欲得志於鲁,请止行父而杀之,行父,季文子也。我毙蔑也,蔑,孟献子。时留守公宫。○毙,婢世反。而事晋,蔑有贰矣。鲁不贰,小国必睦。不然,归必叛矣。」

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郓,鲁西邑。东郡廪丘县。东有郓城。○廪,力甚反。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郤犨曰:「苟去仲孙蔑而止季孙行父,吾与子国,亲於公室。」亲鲁甚於晋公室。○去,起吕反,下同。对曰:「侨如之情,子必闻之矣。闻其淫慝情。○慝,吐得反,下文同。若去蔑与行父,是大弃鲁国,而罪寡君也。若犹不弃,而惠徼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晋君,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鲁必夕亡。以鲁之密迩仇雠,仇雠谓齐、楚。○夫音扶。朝如字。

[疏] 「若朝」至「夕亡」。

○正义曰:「朝亡之」,谓朝失蔑与行父也;「鲁必夕亡」,谓亡属他国也。下云「亡而为雠」,是欲弃晋而属齐、楚。

亡而为雠,治之何及?」言鲁属齐、楚,则还为晋雠。郤犨曰:「吾为子请邑。」对曰:「婴齐,鲁之常隶也,隶,贱官。○为,于伪反。敢介大国以求厚焉!介,因也。承寡君之命以请,承,奉也。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

范文子谓栾武子曰:「季孙於鲁,相二君矣。二君,宣、成。○相,息亮反。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乎?信谗慝而弃忠良,若诸侯何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不受郤犨请邑。○衣,於既反。食,旧如字,对上句应作嗣音。谋国家不贰,谓四日不食,以坚事晋。图其身不忘其君,辞邑、不食,皆先君而后身。若虚其请,是弃善人也。子其图之!」乃许鲁平,赦季孙。

冬,十月,出叔孙侨如而盟之,侨如奔齐。诸大夫共盟,以侨如为戒。

十二月,季孙及郤犨盟于扈。归,剌公子偃,偃与鉏俱为姜所指,而独杀偃,偃与谋。○偃与,音预。召叔孙豹于齐而立之。近此七月,声伯使豹请逆於晋,闻鲁人将讨侨如,豹乃辟其难,先奔齐,生二子,而鲁乃召之,故襄二年豹始见经,传於此因言其终。○难,乃旦反。见,贤遍反。

齐声孟子通侨如,声孟子,齐灵公母,宋女。使立於高、国之閒。位比二卿。侨如曰:「不可以再罪。」奔卫,亦閒於卿。传亦终言侨如之佞。○閒,徐音间厕之间,读者或如字。

晋侯使郤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伐,功也。

[疏] 「晋侯」至「其伐」。

○正义曰:《周语》称郤至见召桓公,与之语,召桓公与告单襄公,非郤至自与襄公语也。襄公论郤至将死,答召桓公语耳,非语诸大夫也。其文与此小异,其意与此大同。《周语》详而此传略,先贤或以为《国语》非丘明所作,为其或有与传不同故也。「骤称其伐」,谓数数自伐其功,《周语》说郤至自伐之言多矣,共辞不可具载。

单子语诸大夫曰:「温季其亡乎!温季,郤至。○语,鱼据反。

[疏] 「温季其亡乎」。

○正义曰:《周语》单襄公答召桓公云:「人有言曰:『兵在颈者。』其郤至之谓乎!」即具论郤至之失,乃曰:「以吾观之,兵在其颈,不可久也。」

位於七人之下,佐新军,位八人。

[疏] 「位於七人之下」。

○正义曰:此时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郤锜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将下军,荀偃佐之;郤犨将新军,郤至佐之;是位在七人之下。

而求掩其上。称已之伐,掩上功。

[疏] 注「称己」至「上功」。

○正义曰:《周语》曰:郤至自称已有大功,欲求晋国之政,召桓公谓之曰:「吾子则贤矣。晋国之举,不失其次,吾惧政之未及子也。」至谓召桓公曰:「何次之有?先大夫荀伯,下军之佐,以为政,赵宣子未有军行而以为政,今燮伯自下军往。是三子也,吾又过之无不及也。若佐新军而以之为政,不亦可乎?将必求之。」是掩上功。

怨之所聚,乱之本也。多怨而阶乱,何以在位?怨为乱阶。《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逸《书》也。不见细微也。○见,贤遍反,又如字,注同。

[疏] 「夏书」至「可乎」。

○正义曰:《夏书·五子之歌》第一章也。其为人所怨者,岂必在明白之处乎?其於人所不见,当於是图谋之。此书之言,将谓慎其细小之事者也。今乃明明言之,道己欲掩其上,此事甚明。「其可乎」,言必不可也。杜不见古文,故云逸《书》。

将慎其细也。今而明之,其可乎?」言郤至显称已功,所以明怨咎。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