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春秋左传原目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一千一百十五经部


 春秋左传原目


  春秋经传集解隐公第一。[音义]解,佳买反。旧夫子之经与丘明之传各卷,杜氏合而释之,故曰《经传集解》。隐公名息姑,惠公之子。母,声子。谥法:「不尸其位曰隐」。「第一」,此不题《左氏传》,《公羊》、《谷梁》二传既显姓别之,此不言自见。

[疏]

正义曰:五经题篇,皆出注者之意,人各有心,故题无常准。此本经传别行,则经传各自有题注者,以意裁定其本,难可复知。据今服虔所注,题云「隐公左氏传解谊第一」,不题「春秋」二字,然则「春秋」二字,盖是经之题也;服言「左氏传」三字,盖本传之题也。杜既集解经传,《春秋》此书之大名,故以「春秋」冠其上。序说《左氏》言已备悉,故略去「左氏」,而为此题焉。「经传集解」四字是杜所加,其馀皆旧本也。经者,常也,言事有典法可常遵用也。传者,传也,博释经意,传示后人。分年相附,集而解之,故谓之「经传集解」。隐公,鲁君,侯爵。杜君采《大史公书》、《世本》,旁引传记,以为《世族谱》,略记国之兴灭。《谱》云:「鲁,姬姓,文王子周公旦之后也。周公股肱周室,成王封其子伯禽于曲阜,为鲁侯,今鲁国是也。自哀以下,九世二百一十七年,而楚灭鲁。」依《鲁世家》,伯禽至隐公凡十三君,兄弟相及者五人。隐公,名息姑,伯禽七世孙,惠公弗皇子,声子所生,平王四十九年即位,是岁,岁在豕韦。《礼记·檀弓》曰:「死谥,周道也。」周法天子至于大夫既死,则累其德行而为之谥。《周书·谥法》云:「隐拂不成曰隐。」鲁实侯爵,而称公者,五等之爵虽尊卑殊号,臣子尊其君父,皆称为公,是礼之常也。字书云「第训次也」。一者,数之始。此卷于次第当其一也。

杜氏。

[疏]

正义曰:杜氏,名预,字元凯,畿之孙,恕之子也。陈寿《魏志》云:「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汉御史大夫杜延年之后。文帝时为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试船溺死,追赠太仆,谥戴侯也。恕,字务伯,官至幽州刺史。预,司马宣王女壻也。王隐《晋书》云:预,知谋深博,明于治乱,当称德者非所企及,立言立功,预所庶几也。大观群典,谓《公羊》、《谷梁》诡辩之言,又非先儒说《左氏》,未究丘明之意,横以二传乱之,乃错综微言,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衆家,为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至老乃成。预有大功名于晋室,位至征南大将军开府,封当阳侯,荆州刺史,食邑八千户。时人号为武库。不言名而言氏者,注述之人,义在谦退,不欲自言其名,故但言杜氏。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为注。而此于「杜氏」之下更无称谓者,以《集解》之名已题在上,故止云「杜氏」而已。刘炫云:「不言名而云氏者,汉承焚书之后,诸儒各载学名,不敢布于天下,但欲传之私族,自题其氏,为谦之辞。

  桓公第二十八年

  庄公第三三十二年

  闵公第四二年

  僖公上第五元年至十五年

  僖公中第六十六年至二十六年

  僖公下第七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

  文公上第八元年至十年

  文公下第九十一年至十八年

  宣公上第十元年至十一年

  宣公下第十一十二年至十八年

  成公上第十二元年至十年

  成公下第十三十一年至十八年

  襄公元第十四元年至九年

  襄公二第十五十年至十五年

  襄公三第十六十六年至二十二年

  襄公四第十七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

  襄公五第十八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襄公六第十九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

  昭公元第二十元年至三年

  昭公二第二十一四年至七年

  昭公三第二十二八年至十二年

  昭公四第二十三十三年至十七年

  昭公五第二十四十八年至二十二年

  昭公六第二十五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

  昭公七第二十六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

  定公上第二十七元年至七年

  定公下第二十八八年至十五年

  哀公上第二十九元年至十三年

  哀公下第三十十四年至二十七年


 春秋左传原目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