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卫定公。无传。
三月,乙巳,仲婴齐卒。无传。襄仲子,公孙归父弟。宣十八年,逐东门氏,既而又使婴齐绍其后,曰仲氏。
○正义曰:《公羊》、《穀梁》皆以婴齐为仲遂之子,归父之弟也。以为归父之弟则同,其言称仲之意则异。《公羊》以为弟无后兄之义,使婴齐为归父之子,则为仲遂之孙,故以王父字为氏。《穀梁》以为宣八年「仲遂卒」者,为杀子赤,疏之,不使称公子。父既见疏,不得称公子,故其子由父亦疏之,不得称公孙,故别言仲氏。杜之此注,其言不明,当以为襄仲、归父本以东门为氏,及命婴齐绍归父之后,改之曰仲氏也。刘炫云:「仲遂受赐为仲氏,故其子孙称仲氏耳」。
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人同盟于戚。○成音城。
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不称人以执者,曹伯罪不及民。归之京师,礼也。
○正义曰:诸传於其事之下发凡例者,杜皆於经之下引传而言「传例曰」。今传因曹伯发凡,杜不引传例者,据称人以执为例,却云「不然则否」,曹伯称侯以执,从「不然」之例,故杜不得引之也。不称人以执者,曹伯罪不及民,其称人之例,於义为然也。诸侯不得相治,故归之京师,使天子治之,是礼也。《释例》曰:「执诸侯,当归于京师,而或以归,或归于诸侯,皆失其所,从实而显之,义可知也。」
公至自会。无传。
夏,六月,宋公固卒。四同盟。
○正义曰:固父鲍以二年八月卒,而固代立。其年十一月,宋大夫与公盟于蜀,五年于蟲牢,七年于马陵,九年于蒲,皆鲁、宋俱在,是四同盟。
楚子伐郑。
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三月而葬,速。○共音恭。
宋华元出奔晋。宋华元自晋归于宋。华元欲挟晋以自重,故以外纳告。○挟音协。
○正义曰:案传华元奔晋,鱼石即议止之,鱼石自止华元于河上,元始至河,本未至晋。既书「奔晋」,又书「自晋归」者,华元既出,宋即来告;华元既归,宋复来告。十八年传例曰:凡去其国,国逆而立之,曰「入」;复其位,曰「复归」;诸侯纳之,曰「归」。此是鱼石止之,宜从国逆之例,而为诸侯纳之文,书曰「自晋归」者,华元与栾书相善,布惧桓族,欲挟晋以自重,以晋纳告于诸侯,《春秋》从而书之,以示元之本情故也。
宋杀其大夫山。不书氏,明背其族。
宋鱼石出奔楚。公子目夷之曾孙。
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邾人会吴于锺离。吴夷未尝与中国会,今始来通,晋帅诸侯大夫而会之,故殊会,明本非同好。锺离,楚邑,淮南县。○燮,息协反。咎,其九反。音秋。好,呼报反。
许迁于叶。许畏郑,南依楚,故以自迁为文。叶,今南阳叶县也。○叶,舒涉反。
十五年,春,会于戚,讨曹成公也。讨其杀大子而自立,事在十三年。
执而归诸京师。书曰「晋侯执曹伯」,不及其民也。恶不及民。
凡君不道於其民,诸侯讨而执之,则曰「某人执某侯」,称人,示众所欲执。
不然则否。谓身犯不义者。
○正义曰:《春秋》执诸侯多矣,或名或否。此例不言之者。《释例》曰:「诸侯见执者,巳在罪贱之地,名与否,非例所加,故但书执某侯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若乃肆於民上,人怀怨雠,诸侯致讨,则称某人执某侯,众讨之文也。诸侯虽身犯不义,而恶不及民,则不称人以执之,晋人执曹伯是也。诸无加民之恶,而称人以执,皆时之赴告欲重其罪,以加民为辞,国史承以书策,而简牍之记具存,夫子因示虚实,传随而著其本状,以明得失也。」
诸侯将见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前《志》有之曰:『圣达节,圣人应天命,不拘常礼。○见,贤遍反。应,应对之应。拘,九于反。
次守节,谓贤者。
下失节。』愚者妄动。
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守乎?」遂逃,奔宋。
○正义曰:节犹分也,人生天地之间,性命各有其分。圣人达於天命,识已知分,若以历数在己,则当奉承天命,不复拘君臣之交、上下之礼,舜、禹受终,汤、武革命,是言达节者也。若自知已分不合高位,得而不取,与而不受,子臧、季札、卫公子郢、楚公子闾,如此之类,皆守节者也。下愚之人,不识已分,侜张妄作,取非其理,干纪乱常,如此之辈,古今多矣,州吁、无知之等,皆失节者也。子臧自以身是庶子,不合有国,故言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为圣,敢失其守节者乎?
夏,六月,宋共公卒。为下宋乱起。
楚将北师,侵郑、卫。
子囊曰:「新与晋盟而背之,无乃不可乎?」子反曰:「敌利则进,何盟之有?」晋、楚盟在十二年。子囊,庄王子公子贞。○囊,乃郎反。
申叔时老矣,在申,老归本邑。
闻之,曰:「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礼,礼以庇身。信、礼之亡,欲免得乎?」言不得免。○庇,必利反,又音秘。
楚子侵郑,及暴隧。遂侵卫,及首止。郑子罕侵楚,取新石。新石,楚邑。○隧音遂。
栾武子欲报楚。韩献子曰:「无庸,庸,用也。
使重其罪,民将叛之。背盟数战,罪也。○数,所角反。
无民,孰战?」为明年晋败楚於鄢陵传。
秋,八月,葬宋共公。於是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荡泽为司马,荡泽,公孙寿之孙。
○正义曰:《世本》云:「公孙寿生大司马虺,虺生司马泽也」。华喜,督之玄孙者,又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也。」公孙师,庄公之孙者,又云:「庄公生右师戊,戊生司城师也。」鳞朱,鳞矔孙者,又云:「桓公生公子鳞,鳞生东乡矔,矔生司徒文,文生大司寇子奏,奏生小司寇朱也。」向戌,桓公曾孙者,又云:「桓公生向父盻,盻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鳣及合左师。」左师即向戌也。
华喜为司徒,华父,督之玄孙。
公孙师为司城,庄公孙。
向为人为大司寇,鳞朱为少司寇,鳞矔孙。○少,诗照反,下同矔,古乱反。
向带为大宰,鱼府为少宰。荡泽弱公室,杀公子肥。轻公室以为弱,故杀其枝党。肥,文公子。○带音带,本又作带。大音泰。
华元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不能讨荡泽。
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乃出奔晋。二华,戴族也。华元、华喜。
司城,庄族也。六官者,皆桓族也。鱼石、荡泽、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皆出桓公。
鱼石将止华元。鱼府曰:「右师反,必讨,是无桓氏也。」恐华元还讨荡泽,并及六族。
鱼石曰:「右师苟获反,虽许之讨,必不敢。言畏桓族强。
且多大功,国人与之,不反,惧桓氏之无祀於宋也。华元大功,克合晋、楚之成,劫子反以免宋围。
右师讨,犹有戌在,向戌,桓公曾孙。言其贤,华元必不讨。○戌音恤。
桓氏虽亡,必偏。」偏,不尽。
鱼石自止华元于河上。请讨,许之,乃反。使华喜、公孙师帅国人攻荡氏,杀子山。喜、师非桓族,故使攻之。
书曰「宋杀大夫山」,言背其族也。荡氏,宋公族。还害公室,故去族以示其罪。○去,起吕反。
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出舍於睢上,睢,水名。五大夫畏同族罪及,将出奔。○睢音虽;徐,许惟反,又音绥。
华元使止之,不可。冬,十月,华元自止之,不可,乃反。五子不止,华元还。
鱼府曰:「今不从,不得入矣。不得复入宋。○复,扶又反。
右师视速而言疾,有异志焉。若不我纳,今将驰矣!」登丘而望之则驰,骋而从之,五子亦驰逐之。○登丘而望之则驰,绝句。骋,敕景反。
则决睢澨,澨,水涯。决,壤也。○澨,市利反。涯,本又作崖,鱼佳反,一音宜。坏音怪。
闭门登陴矣。左师、二司寇、二宰遂出奔楚。四大夫不书,独鱼石告。○陴,毗支反。
○正义曰:襄元年传谓此五人为五大夫,故除去鱼石,谓之四大夫也。彼四大夫所以不书者,宋人独以鱼石告,不以四人告也。服虔云:「鱼石,卿,故书。」以为四人非卿,故不书。杜不然者,案文七年传云:「宋成公卒。於是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乐豫为司马,鳞矔为司徒,公子荡为司城,华御事为司寇。六卿和公室。」哀二十六年传:「宋景公无子,於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据彼二文,则向为人为大司寇,亦是卿也。若五人皆告,为卿则书,向为人亦当书之,何以独书鱼石?杜言独以鱼石告,正为向为人不书故也。或少司寇、二宰等六卿之外,亦是卿官,合书名氏,犹如鲁之三卿外,别有公孙婴齐、臧孙许,但非如六卿等世掌国政也。
华元使向戌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以靖国人。老佐,戴公五世孙。○裔,以制反。
晋三卻害伯宗,谮而杀之,及栾弗忌。栾弗忌,晋贤大夫。
伯州犁奔楚。伯宗子。○犁,力兮反。
韩献子曰:「卻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纪也,而骤绝之,不亡何待?」既杀伯宗,又及弗忌,故曰骤也。为十七年晋杀三卻传。○骤,仕救反。
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难。」传见虽妇人之言不可废。○恶,为路反。好,呼报反。难,乃旦反。见,贤遍反。
十一月,会吴于锺离,始通吴也。始与中国接。
许灵公畏逼于郑,请迁于楚。辛丑,楚公子申迁许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