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吴于向。叔老,声伯子也。鲁使二卿会晋,敬事霸国。晋人自是轻鲁币,而益敬其使,故叔老虽介,亦列於会也。齐崔杼、宋华阅、卫北宫括在会惰慢不摄,故贬称「人」,盖欲以督率诸侯,奖成霸功也。吴来在向,诸侯会之,故曰「会吴」。向,郑地。○其使,所吏反。介音界。惰,徒卧反。
○正义曰:叔老,声伯子,叔肸孙,故以叔为氏也。卿出聘使及盟会,皆以大夫为介,礼之常也。此会,鲁使季孙宿与叔老二卿会晋,敬事霸国,故以卿为介。於例唯征战重兵,详内略外,鲁师出征伐,则诸将并书。其聘与会,唯书使主,其介不合书也。晋人自是轻鲁币,而益敬其使。叔老虽则为介,而晋为盟主,亦列之於会。鲁人以其并列於会,故并书之也。传称「宋华阅、仲江会伐秦,向之会亦如之」,则此会宋亦二卿,华阅犹尚被贬,仲江固不在列。若二卿并敬其事,俱得列会,亦当并书於策。何则?盟主列之於会,鲁史无容略之也。故传言「崔杼、华阅会伐秦,不书,隋也。向之会,亦如之。北宫括不书於向,书於伐秦,摄也。」是齐、宋、卫三国之卿,於此会也。惰慢不自整摄,故贬称「人」。罪其身,故去名氏。犹序郑卿之上,从其大小旧次也。在会惰慢,未是大尤,即加贬责者,此是仲尼新意,盖欲督率诸侯,奖成晋悼霸功故也。以吴来在向,诸侯就向会之,故不序吴於列。而云「会吴于向」,与锺离、善道同也。
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无传。
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括、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齐、宋大夫不书,义与向同。
己未,卫侯出奔齐。诸侯之策,书「孙、甯逐卫侯」。《春秋》以其自取奔亡之祸,故诸侯失国者,皆不书逐君之贼也。不书名,从告。
○正义曰:二十年,甯子疾,召悼子曰「诸侯之策」云云。甯殖自为此言,明知诸国策书皆云「孙林父、甯殖逐卫侯」,不言卫侯自出奔也。仲尼脩《春秋》,以其自取奔亡之祸。故诸失国者,皆是被臣逐之,悉非其君自出。仲尼尤其不能自安,皆不书逐君之贼,所以责其君也。北燕伯款出奔齐,蔡侯朱出奔楚,并书名。此不书名,从告也。《释例》曰:「诸侯奔亡,皆迫逐而苟免,非自出也。传称『孙林父、甯殖出其君』,名在诸侯之策。此以臣名赴告之文也。仲尼之经,更没逐者之名主,以自奔为文,责其君不能自安自固,所犯非徒所逐之臣也。卫赴不以名,而燕赴以名,各随赴而书之,义在於彼,不在此也。」杜言在彼不在此者,义在自出为罪,不在名与不名,以其失国,巳足罪贱,不假复以名责。故史记随赴而书,仲尼依旧为定也。《曲礼》云:「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记》之所言,当据《春秋》为义。灭同姓,名,《春秋》既依用之,则失地书名,亦是大例。而杜云「名与不名」无义例者,案经书卫侯毁灭邢,传云「同姓也,故名」,其言与《记》符同,《左氏》本有此例也。失地书名,则传无其事。且《记》言失地者,谓国被人夺,非弃位出奔者也。州公如曹,纪侯大去,皆是失地之君,经不书名,亦不发传,知失地之君,不以名为贬也。穀伯绥、邓侯吾离来朝,《公羊传》皆云:「何以名?失地之君也。」则《礼记》之文,或据《公羊》之义,不可通於《左氏》,故杜不为此说。
莒人侵我东鄙。无传。报入郓。
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冬,季孙宿会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虿、莒人、邾人于戚。
十四年,春,吴告败于晋。前年为楚所败。
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谋为吴伐楚。○为,于伪反,注「为吴」、「卒不为」同。
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以退吴人。吴伐楚丧,故以为不德。数而遣之,卒不为伐楚。
执莒公子务娄,在会不书,非卿。○务,徐莫侯反,又音如字。娄,力侯反,或力俱反。
以其通楚使也。莒贰於楚,故比年伐鲁。○使,所吏反。
将执戎子驹支,驹支,戎子名。
范宣子亲数诸朝,行之所在,亦设朝位。
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四岳之后,皆姓姜又别为允姓。瓜州地在今敦煌。○迫音百。瓜,古华反。敦,徒门反。煌音皇。
○正义曰:《周语》称「尧遭洪水,使禹治之,共之从孙四岳佐之。胙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贾逵云:「共,共工也。从孙,同姓末嗣之孙。四岳,官名,大岳也,主四岳之祭焉。姜,炎帝之姓,其后变易。至於四岳,帝复赐之祖姓,以绍炎帝之后。」是四岳为姜姓也。下传云:「谓我诸戎,四岳之裔胄」,是姜戎为四岳之后。姜姓,故称姜戎也。昭九年传云:「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同说此事,而云「允姓」,知姜姓之后,又别为允姓也。其姜姓,是帝尧所赐。允姓,不知谁赐之也。《周语》云「胙四岳国为侯伯」,谓为诸侯之长。下注云「四岳,尧时方伯」,据彼文而知之。
乃祖吾离被苫盖,盖,苫之别名。○被,普支反。苫,式占反。盖,户腊反。《尔雅》曰:「白盖谓之苫。」
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蒙,冒也。○冒,莫报反。
○正义曰:《释器》云:「白盖谓之苫。」孙炎曰:「白盖,茅苫也。」郭璞曰:「白茅苫也。今江东呼为盖。」○「被苫盖,蒙荆棘」。 ○正义曰:被苫盖,言无布帛可衣,唯衣草也。蒙荆棘,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说其穷困之极耳。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腆,厚也。○腆,他典反。
与女剖分而食之。中分为剖。○女音汝,下同。剖,普口反。中,丁仲反,又如字。
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职,主也。○泄,息列反,徐音以世反。
诘朝之事,尔无与焉。诘朝,明旦。不使复得与会事。○诘,起吉反。朝,如字,注同。与音预,注及下同。复,扶又反。
与,将执女。」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蠲,明也。
○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云:「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则秦、晋共迁之也。昭九年传云:「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又似晋侯独诱之也。此云秦人逐之,惠公与田,乃是被秦逐而自归晋也。三文不同者,此戎本处瓜州,明远在秦之西北。秦贪其土,晋贪其人,二国共诱而使迁。僖传是其实也,昭传王专责晋,故指言晋耳。此传宣子施恩於戎,故言被逐归晋。驹支顺宣子之言,故云「秦贪土地,逐我诸戎」。秦本贪其土地而迁也。
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四岳,尧时方伯,姜姓也。裔,远也。胄,后也。○裔,以制反。胄,直又反。
毋是翦弃,剪,削也。○毋音无。
赐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貍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不内侵,亦不外叛。○貍,力之反,又作「狸」,同。豺,仕皆反。嗥,户羔反。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在僖三十年。
於是乎有殽之师。在僖三十三年。○殽,户交反。
晋御其上,戎亢其下,亢,犹当也。○亢,若浪反。
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掎其足也。○捕音步,徐又音赋。掎,居绮反。
与晋踣之。踣,僵也。○踣,蒲北反,又蒲豆反。僵,居良反。
○正义曰:角之,谓执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前覆谓之踣,言与晋共倒之。
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言给晋役不旷时。
以从执政,犹殽志也,意常如殽,无中二也。
岂敢离逷?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於会,亦无瞢焉。」瞢,闷也。○逷,他历反。贽音至。不与,音预。瞢,莫赠反,徐又武登反,一音武忠反。
赋《青蝇》而退。《青蝇》,《诗·小雅》。取其「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蝇,似仍反。恺,开在反。悌,徒礼反,下文及注同。
宣子辞焉,辞,谢。
使即事於会,成恺悌也。成恺悌,不信谗也。不书者,戎为晋属,不得特达。
於是子叔齐子为季武子介以会,自是晋人轻鲁币,而益敬其使。齐子,叔老字也。言晋敬鲁使,经所以并书二卿。○介音界。使,所吏反,注同。
吴子诸樊既除丧,诸樊,吴子乘之长子也。乘卒,至此春十七月,既葬而除丧。○长,丁丈反。
将立季札。札,诸樊少弟。○札,则八反。少,诗照反。
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曹君,公子负刍也,杀太子而自立。事在成十三年。
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诸樊,適子,故曰「义嗣」。○適,丁历反。
谁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原附於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传言季札之让,且明吴兄弟相传。○奸音干。传,直专反。
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也。栎役在十一年。
晋侯待于竟,使六卿帅诸侯之师以进。言经所以不称晋侯。○竟音境。
及泾,不济。诸侯之师不肯渡也。泾水出安定朝那县,至京兆高陆县入渭。○朝,如字,如淳音株。那,乃多反。
叔向见叔孙穆子,穆子赋《匏有苦叶》。《诗·邶风》也。义取於「深则厉,浅则揭」。言巳志在於必济。○匏,白交反。揭,起例反。
○正义曰:此《诗》本文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释水》全引下三句而释之,云:「揭者,揭衣也。以衣涉水为厉。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繇带以上为厉。」李巡云:「济,渡也。水深则厉。水浅则揭衣渡也。不解衣而渡水曰厉。」孙炎曰:「揭,褰衣裳也。以衣涉水濡裈也。」《诗》意言遇水深浅,期之必渡。穆子赋此《诗》,言巳志在於必济也。《鲁语》云:「叔向见叔孙穆子。穆子曰:『豹之业在《匏有苦叶》矣。』叔向退,召舟虞与司马曰:『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济而已。鲁叔孙赋《匏有苦叶》,必将涉矣。』」彼叔向之意,取《匏有苦叶》为义,此注取深厉、浅揭为义者,穆子止赋此《诗》,不言所取之意,未必叔向曲得其情。杜以厉、揭为义,切於取《匏有苦叶》,故不从《国语》而别为此解。
叔向退而具舟,鲁人、莒人先济。郑子蟜见卫北宫懿子曰:「与人而不固,取恶莫甚焉,若社稷何?」懿子说。二子见诸侯之师而劝之济,济泾而次。传言北宫括所以书於伐秦。○说音悦。
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饮毒水故。
郑司马子蟜帅郑师以进,师皆从之,至于棫林,棫林,秦地。○棫,位逼反,徐于目反,一音於鞠反。
不获成焉。秦不服。
○正义曰:此役止为报栎之败,非欲求与秦成。而云「不获成」者,凡兴师伐国,彼若服罪谢过,即当相与和平,故注解其意,「不获成焉」者,止谓「秦不服」也。服虔云:「不得成战陈之事。」案传诸伐国者,皆服之而已,不是皆成战陈之事。此何以独云不获成战也?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示不反。
唯余马首是瞻。」言进退从己。
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黡恶偃自专,故弃之归。○恶,乌路反。
下军从之。左史谓魏庄子曰:「不待中行伯乎?」中行伯,荀偃也。庄子,魏绛也。左史,晋大夫。
庄子曰:「夫子命从帅。夫子,谓荀偃。○帅,所类反,下及注皆同。
栾伯,吾帅也,吾将从之。从帅,所以待夫子也。」以从命为待也。栾黡,下军帅,庄子为佐,故曰「吾帅」。
伯游曰:「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军师不和,恐多为秦所禽获。○遗,唯季反。
乃命大还。晋人谓之「迁延之役」。迁延,却退。
栾针曰:「此役也,报栎之败也。役又无功,晋之耻也。吾有二位於戎路,栾针,栾黡弟也。二位,谓黡将下军,针为戎右。
敢不耻乎?」与士鞅驰秦师,死焉。士鞅反,鞅,士匄子。
栾黡谓士匄曰:「余弟不欲往,而子召之。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弗逐,余亦将杀之。」士鞅奔秦。栾黡汰侈,诬逐士鞅也。而,女也。○侈,昌氏反,本或作「奓」,又尺氏反。女音汝。
○正义曰:栾针自以家有二位,耻其无功,与士鞅共驰秦师。非鞅召之,是诬逐士鞅也。
於是齐崔杼、宋华阅、仲江会伐秦。不书,惰也。临事惰慢不脩也。仲江,宋公孙师之子。
向之会亦如之。卫北宫括不书於向,亦惰。
书於伐秦,摄也。能自摄整,从郑子蟜俱济泾。
秦伯问於士鞅曰:「晋大夫其谁先亡?」对曰:「其栾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对曰:「然。栾黡汰虐巳甚,犹可以免。其在盈乎!」盈,黡之子。
秦伯曰:「何故?」对曰:「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武子,栾书,黡之父也。召公奭听讼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害其树,而作勿伐之诗,在《召南》。○召,上照反,注同。奭,诗亦反。
栾黡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没矣,而黡之怨实章。将於是乎在。」秦伯以为知言,为之请於晋而复之。为传二十一年晋灭栾氏张本。○施,如字,又始豉反。为之,于伪反。
卫献公戒孙文子、甯惠子食,敕戒二子,欲共宴食。
○正义曰:君之於臣,有礼食、宴食。《仪礼·公食大夫礼》者,主国之君食聘宾之礼也。其食己之大夫,亦当放之。而迎送答拜之仪,有差降耳。《曲礼》云:「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郑玄云:「此大夫、士与宾客燕食之礼。其礼食则宜放公食大夫礼也。」如郑之言,大夫与客礼食,尚放公食大夫礼。明知国君与臣礼食,亦当放之公食大夫之礼。其礼甚大,卫侯虽则无道,不应与臣礼食,而得弃之射鸿。知是公自敕戒二子,欲共为宴食。宴食者,閒燕无事,召臣与之共食耳。
皆服而朝。服朝服,待命於朝。
○正义曰:言「服而朝」,明朝服也。诸侯每日视朝,其君与臣皆服玄冠、缁布衣,素积以为裳。《礼》通谓此服为朝服。宴食虽非大礼,要是以礼见君,故服朝服。公食大夫之礼,宾朝服,则臣於君,虽非礼食,亦当服朝服也。
曰旰不召,旰,晏也。○旰,古旦反。
而射鸿於囿。二子从之,从公於囿。○射,食亦反。囿音又。
不释皮冠而与之言。皮冠,田猎之冠也。既不释冠,又不与食。
○正义曰:此公射鸿於囿,而冠皮冠,明皮冠是田猎之冠也。且虞人掌猎。昭二十年传曰:「皮冠以招虞人。」又十二年传言「雨雪,楚子皮冠以出」,出田猎也。是诸侯之礼,皮冠以田猎。《周礼·司服》云:「凡甸,冠弁服。」郑玄云:「甸,田猎也。冠弁,委貌也。其服缁布衣,素积以为裳。」是服诸侯视朝之服也。彼天子之礼,故以诸侯朝服而田,异於此也。昭十二年传又云:「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杜云:「敬大臣。」是君敬大臣,宜释皮冠。既不释皮冠,又不与食,二子所以怒也。
二子怒。孙文子如戚,戚,孙文子邑。
孙蒯入使。孙蒯,孙文子之子。○使,所吏反,又如字。
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巧言》,《诗·小雅》。其卒章曰:「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戚,卫河上邑。公欲以喻文子居河上而为乱。大师,掌乐大夫。○饮,於引反。麋,亡悲反,本或作「湄」。拳音权。
大师辞,师曹请为之。辞以为不可。师曹,乐人。
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诲,教也。○嬖,必计反。
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公使歌之,遂诵之。恐孙蒯不解故。○解音蟹。
蒯惧,告文子。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欲先公作乱。○欲先,息荐反。
并帑於戚,帑,子也。○并,必政反。帑音奴。
○正义曰:孙子,卫朝大臣,食邑於戚。其子先分两处。将欲作乱,虑祸及其子,故令并帑处於戚。
而入,见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惧社稷之倾覆,将若之何?」伯玉,蘧瑗。○蘧,其居反。覆,芳服反。瑗,于眷反。
对曰:「君制其国,臣敢奸之?奸,犹犯也。
虽奸之,庸知愈乎?」言逐君更立,未知当差否?○愈,羊主反。愈,差也。差,初卖反。
遂行,从近关出。惧难作,欲速出竟。○难,乃旦反。竟音境,下文皆同。
○正义曰:《聘礼》:「及竟,谒关人。」郑玄云:「古者竟上为关,以讥异服,识异言。」又《周礼·司关》注云:「关,界上之门也。」卫都不当竟中,其界有远有近,欲速出竟,故从近关出也。
公使子蟜、子伯、子皮与孙子盟于丘宫,孙子皆杀之。三子,卫群公子。疑孙子,故盟之。丘宫,近戚地。○蟜,古表反。近,附近之近。
四月,己未,子展奔齐。子展,卫献公弟。
公如鄄。鄄,卫地。○鄄音绢。
使子行於孙子,孙子又杀之。使往请和也。子行,群公子。
公出奔齐,孙氏追之,败公徒于河泽,济北东阿县西南有大泽。
鄄人执之。公徒因败散还,故为公执之。○为,于伪反,下「为孙氏」同。
○正义曰:服虔云:「执追公徒者,公如鄄,故鄄人为公执之。」计孙氏追公徒,众必盛,鄄人为公,可言与之战耳,不得言「执之」也。且文承「败公徒」下,岂败公徒之后,乃执之乎?下文方说二子追公,岂复是鄄人执二子也?故杜以为公徒因败而散亡,鄄人为公执散走者。
初,尹公佗学射於庾公差,庾公差学射於公孙丁。二子追公,二子,佗与差,为孙氏逐公。○佗,徒何反。差,初佳反,徐初宜反。
公孙丁御公。为公御也。
子鱼曰:「射为背师,不射为戮,射为礼乎?」子鱼,庾公差。礼射不求中。○射,食亦反,下及注除「礼射」一字,皆同。或一读「射而礼乎」,食夜反。背音佩。中,丁仲反。
射两軥而还。軥,车轭卷者。○軥,其俱反,徐又古豆反。轭,於革反。卷音权,又起权反。
尹公佗曰:「子为师,我则远矣。」乃反之。佗不从丁学,故言「远」。始与公差俱退,悔而独还射丁。
公孙丁授公辔而射之,贯臂。贯佗臂。○贯,古乱反,一音官,注同。
○正义曰:《孟子》云:「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疾作,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庾公之斯曰:『小子学射於尹公之佗,尹公之佗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叩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其姓名与此略同,行义与此正反。不应一人之身,有此二行。《孟子》辩士之说,或当假为之辞。此传应是实也。 ○注「軥车轭」。 ○正义曰:《说文》云:「軥,轭下曲者。」服虔云:「车轭两边叉马颈者。」
子鲜从公。子鲜,公母弟。
及竟,公使祝宗告亡,且告无罪。告宗庙。
定姜曰:「无神,何告?若有,不可诬也。诬,欺也。定姜,公適母。○適,丁历反。
有罪,若何告无?舍大臣而与小臣谋,一罪也。先君有冢卿以为师、保,而蔑之,二罪也。谓不释皮冠之比。○舍音舍。比,必二反。
余以巾栉事先君,而暴妾使余,三罪也。告亡而已,无告无罪!」时姜在国,故不使得告无罪。○栉,侧乙反。
○正义曰:言暴虐使余如妾。
公使厚成叔吊于卫,曰:「寡君使瘠,闻君不抚社稷,而越在他竟,越,远也。瘠,厚成叔名。○厚,本或作郈,音同。「吊于卫」,本或作「吊于卫侯」。「侯」,衍字也。瘠,在亦反。
若之何不吊?以同盟之故,使瘠敢私於执事,执事,卫诸大夫。
曰:『有君不吊,吊,恤也。
有臣不敏。敏,达也。
○正义曰:不敏,不达於礼也。
君不赦宥,臣亦不帅职,增淫发泄,其若之何?』」卫人使大叔仪对,大叔仪,卫大夫。○泄,息列反。大音泰。
曰:「群臣不佞,得罪於寡君。寡君不以即刑而悼弃之,以为君忧。君不忘先君之好,辱吊群臣,又重恤之。重恤,谓愍其不达也。○好,呼报反。重,直用反,注及下同。
敢拜君命之辱,重拜大贶。」谢重恤之赐。
厚孙归,复命,语臧武仲曰:「卫君其必归乎?有大叔仪以守,守於国。○语,鱼据反。守,手又反。
有母弟鱄以出,或抚其内,或营其外,能无归乎?」齐人以郲寄卫侯。郲,齐所灭郲国。○鱄,徐市脔反,又音专。郲音来。
及其复也,以郲粮归。言其贪。
右宰穀从而逃归,卫人将杀之。穀,卫大夫也。以其从君,故欲杀之。○从,才用反,又如字,注同。
辞曰:「余不说初矣。言初从君,非说之,不获巳耳。○说音悦,注及下同。
○正义曰:言余之不说於君,初即然矣。不得已而从之出耳。非是爱君而从,在道始悔而反也。
余狐裘而羔袖。」言一身尽善,唯少有恶。喻己虽从君出,其罪不多。○袖,本又作「褎」,在又反。
○正义曰:《玉藻》云:「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又曰:「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是裘之用皮,狐贵於羔也。
乃赦之。卫人立公孙剽,剽,穆公孙。○剽,匹妙反,一音甫遥反,《字林》父召反。
孙林父、宁殖相之,以听命於诸侯。听盟会之命。○相,息亮反。
卫侯在郲,臧纥如齐唁卫侯。卫侯与之言,虐。退而告其人曰:「卫侯其不得入矣!其言粪土也。亡而不变,何以复国?」武仲不书,未为卿。○唁,鱼变反,徐作「〈歹言〉」,音唁。吊失国曰唁。粪,方问反。
子展、子鲜闻之,见臧纥,与之言,道。顺道理。
臧孙说,谓其人曰:「卫君必入。夫二子者,或輓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为二十六年卫侯归传。○輓音晚。推,如字,又他回反。
师归自伐秦。晋侯舍新军,礼也。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成国,大国。○舍,音舍,下及注同。
○正义曰:《周礼·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五命赐则,七命赐国。」郑玄云:「则,地未成国之名。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赐之以方百里、二百里、三百里之地者,方四百里以上为成国。」如郑之言,成国者,唯公与侯耳。伯虽与侯同命,地方三百里,未得为成国也。成国乃得半天子之军,未成则不得也。《夏官序》云:「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当以公、侯为大国,伯为次国,子、男为小国也。诸侯五等,唯有三等之命,伯之命数可以同於侯。其军则计地大小,故伯国之军不得同於侯也。此据《礼》正法耳。春秋之世,郑置六卿,未必不为三军。
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於是知朔生盈而死,朔,知罃之长子。盈,朔弟也。盈生而朔死。○知音智。长,丁丈反。
盈生六年而武子卒,彘裘亦幼,皆未可立也。新军无帅,故舍之。裘,士鲂子也。十三年,荀罃、士鲂卒,其子皆幼,未任为卿。故新军无帅,遂舍之。○彘,直例反。帅,所类反,注同。任音壬。
师旷侍於晋侯。师旷,晋乐大师子野。
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贰,卿佐。○出,如字,徐音黜。仰,本亦作「卬」,音仰。霆,徒丁反,又音挺,本又作「电」。匮,其位反。「乏祀」,本或作「之祀」,误也。去,起吕反。
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侧室,支子之官。
大夫有贰宗,贰宗,宗子之副贰者。
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赏,谓宣扬。○昵,女乙反。
○正义曰:赏者,善善之名也。但上之善下,则赐之以财,故遂以赏为赐财之号。此言天子以下,皆有臣仆以辅佐其上。而下之赏上,不得奉以货财,唯当延其誉耳,故知赏谓宣扬也。
过则匡之,匡,正也。
患则救之,救其难也。○难,乃旦反。
失则革之。革,更也。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补其愆过,察其得失。
史为书,谓大史,君举则书。
○正义曰:《周礼》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史官有五名,知此史谓大史者,以传称齐崔杼弑其君,云「大史书之」,知「君举则书」,皆大史书也。
瞽为诗,瞽,盲者,为诗以风刺。○瞽音古。盲,莫庚反。风,芳凤反。
○正义曰:《周礼》乐官、大师之属,有瞽曚之职。郑玄云:「凡乐之歌,必使瞽朦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郑玄云:「无目朕谓之瞽,有目朕而无见谓之矇。」无目是盲者也。诗者,民之所作。采得民诗,乃使瞽人为歌以风刺,非瞽人自为诗也。《周语》云:「天子听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陈曲。」韦昭云:「公以下至上士,各献讽谏之诗,瞽陈乐曲献之於王。」是言瞽为歌诗之事。
工诵箴谏,工,乐人也,诵箴谏之辞。○箴,之林反。
○正义曰:《仪礼》通谓乐人为工,工亦瞽也。诗辞自是箴谏,而箴谏之辞,或有非诗者,如《虞箴》之类,其文似诗而别。且谏者万端,非独诗箴而已。诗必播之於乐,馀或直诵其言,与歌诵小别,故使工、瞽异文也。《周语》云「师箴瞍赋矇诵」,亦是因事而异文耳。
大夫规诲,规正谏诲其君。
○正义曰:规,亦谏也。郑玄《诗》笺云:「规者,正圆之器。以恩亲正君曰规。」然则物有不圆者,规之使圆;行有不周者,正之使备,犹规正物然。故云「规正谏诲其君」也。
士传言,士卑不得径达,闻君过失,传告大夫。○传,直专反,注同。
庶人谤,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与音预。非,如字,本或作「诽」,音亦同。又甫味反。
○正义曰:庶人卑贱,不与政教,闻君过失,不得谏争,得在外诽谤之。谤谓言其过失,使在上闻之而自改,亦是谏之类也。○昭四年传「郑人谤子产」,《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皆是言其实事,谓之为谤。但传闻之事,有实有虚,或有妄谤人者,今世遂以谤为诬类,是俗易而意异也。《周语》云「庶人传语」,是庶人亦得传言以谏上也。此有「士传言」,故别云「庶人谤」为等差耳。
商旅于市,旅,陈也,陈其货物,以示时所贵尚。
○正义曰:「旅、陈」,《释诂》文也。商旅于市,谓商人见君政恶,陈其不正之物,以谏君也。《易》云「商旅不行」,旅亦是商。此云「陈」者,彼云「商旅不行」,故以「旅」为「商」,此文连于市,若以「旅」为「商」,且云「商旅于市」,则文不成义,故以旅为陈也。刘炫云:《王制》言巡守之事,云「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郑玄云「市,典市者。贾,谓物贵贱厚薄也。质则用物贵,则侈物贵」。此亦彼类。彼上观民,此民观上。商陈此物,自为求利,非欲谏君。但观所陈,则贵尚可见。在上审而察之,其过足以自改,故亦为谏类,则齐鬻踊之比是也。
百工献艺。献其技艺,以喻政事。○技,其绮反。
○正义曰:《周礼·考工记》云:「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郑玄云:「五材各有工。言百,众言之也。」则工是巧人,能用五材金、木、水、火、土者也。此百事之工,各自献其艺,能以其所能,譬喻政事,因献所造之器,取喻以谏上,即《夏书》所云「工执艺事以谏」是也。
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逸《书》。遒人,行人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徇於路,求歌谣之言。○遒,在由反,徐又在幽反,又子由反。铎,待洛反。徇,似俊反。铃,力丁反。
○正义曰:此在《胤征》之篇。其本文云:「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共,邦有常刑。」此传引彼,略去「每岁孟春」,直引「遒人」以下,乃以正月孟春结之,殷勤以示岁首,恒必然也。孔安国云:「遒人,宣令之官。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也。」《周礼》无遒人之官。彼云「其或不共,邦有常刑」,是号令群臣百工,使之谏也。木铎徇路,是号令之事。孔言「宣令之官」,杜必以为「行人之官」者,以其云「徇於道路」,故以为行人之官,采访歌谣者。与孔「宣令之官」,其事不异。刘炫以为杜不见古文,以「遒人」为「宣令之官」,徇路求谏,而规杜氏。不见古文,诚如刘说,然杜之所解,於义自通。苟生异见,其义非也。
官师相规,官师,大夫。自相规正。
○正义曰:杜意谓师为长,故以官师为大夫。言大夫是群官之长,大夫自相规正。案孔安国云:「官众,众官也,更相规阙。」其意以师为众。杜必知官师是大夫者,此云「官师相规」,上云「大夫规诲」,规文既同,故以为大夫。《尚书》文无所对,故孔云「官众,众官也」。
工执艺事以谏。』所谓献艺。
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谏失常也。有遒人徇路之事。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於民上,肆,放也。
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传善师旷能因问尽言。○从,子用反,本或作「纵」。
秋,楚子为庸浦之役故,在前年。○为,于伪反。
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不出而还。子囊殿,殿,军后。○殿,多练反。
以吴为不能而弗儆。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皋舟,吴险阨之道。○儆音景。隘,於懈反。要,一遥反。阨,於卖反。
楚人不能相救。吴人败之,获楚公子宜穀。传言不备不可以师。
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将昏於齐故也。定公,刘夏。位贱,以能而使之。传称谥,举其终。
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胙,报也。表,显也。谓显封东海以报大师之功。○右音又。胙,才故反。
○正义曰:师,法也。保,安也。言大公与民为法,而民得以安也。《尚书·泰誓》武王数纣之罪云「放黜师保」。孔安国云:「可法以安者,反放退之。」是谓良臣为民之师保也。
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繄,发声。○坏,如字,服本作「怀」,繄,乌兮反。
○正义曰:服虔本「坏」作「怀」,解云:「怀,柔也。繄,蒙也。赖,恃也。王室之不怀柔诸侯,恃蒙齐桓之匡正也。」孙毓云「案旧本及贾氏皆作『坏』」,杜虽不注,当谓王室之不倾坏者,唯伯舅大公是赖也。上文不言桓公,不得为赖桓公也。
今余命女环,环,齐灵公名。○女音汝。环,户关反也。
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敬之哉!无废朕命!」纂,继也。因昏而加褒显,传言王室不能命有功。
晋侯问卫故於中行献子,问卫逐君当讨否。献子,荀偃。
对曰:「不如因而定之,卫有君矣。谓剽巳立。
伐之,未可以得志,而勤诸侯。史佚有言曰:『因重而抚之。』重不可移,就抚安之。○佚音逸。
仲虺有言曰:『亡者侮之,乱者取之。推亡、固存,国之道也。』仲虺,汤左相。○虺,许鬼反。侮,亡浦反。相,息亮反。
○正义曰:《尚书·仲虺之诰》云:「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孔安国云:「弱则兼之,闇则攻之,乱则取之,有亡形则侮之,有亡道则推而亡之,有存道则辅而固之。王者如此,国乃昌盛。」此传取彼之意而改为之辞,其言非本文也。
君其定卫以待时乎!」待其昏乱之时,乃伐之。
冬,会于戚,谋定卫也。定立剽。
范宣子假羽毛於齐而弗归,齐人始贰。析羽为旌,王者游车之所建。齐私有之,因谓之羽毛。宣子闻而借观之。○析,星历反。
○正义曰:《周礼》:「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全羽为旞,析羽为旌,道车载旞,游车载旌。」郑玄云:「全羽、析羽,皆五采,系之於旞旌之上,所谓注旄於干首也。凡九旗之帛,皆用绛。」「道车,象路也,王以朝夕燕出入。游车,木路也,王以田、以鄙。」是其「析羽为旌」,王者,游车之所建也。郑玄唯言「全羽、析羽有五采」耳,犹不辩羽是何羽。《周礼》有「夏采之官」,郑玄云:「夏采,夏翟羽色。」《禹贡》:「徐州贡夏翟之羽,有虞氏以为緌。」后世或无,故染鸟羽,象而用之,谓之夏采。其职云:「掌大丧,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郑玄云:「《明堂位》曰『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绥』。则旌旗有是緌者,或以旄牛尾为之,缀於橦上。」所谓「注旄於干首」者,《释天》云:「注旄首曰旌。」李巡曰:「以旄牛尾著旌首者也。」孙炎曰:「析五采羽注旌上也。下亦有旒縿。」据彼诸文言之,则羽旄者,有五色鸟羽,又有旄牛尾也。言全羽、析羽者,盖有全取其翅,或析取其翮,故有全、析二名也。系此鸟羽、牛尾而於干首,犹自别有绛为旒縿,县之於干。今之旗〈革蜀〉尚然也,此传直言羽耳。注不引全羽,而以析羽解之者,以全羽尊於析羽,齐人建以赴会,当是羽之贱者,故以为析羽。不然,则无以知之。计羽毛所用,其费无多,晋人自应有之。而此年范宣子假羽毛於齐,定四年晋人假羽旄於郑,皆假之他国者,或当制作巧异,故闻而借观之。
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楚徙都郢,未有城郭。公子燮、公子仪因筑城为乱,事未得讫。子囊欲讫而未暇,故遗言见意。○见,贤遍反。
君子谓:「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谓前年谥君为共。
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诗》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诗·小雅》。忠信为周。言德行归於忠信。即为万民所瞻望。○行。下孟反,注同。
○正义曰:此《诗·小雅·都人士》之篇也。笺云:「城郭之域曰都」。言都人之士所行,要归於忠信,其馀万民寡识者,咸瞻望而法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