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成公十二年

【经】

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晋。

夏,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琐泽,地阙。○琐,素果反;依字宜作「璅」。

秋,晋人败狄于交刚。交刚,地阙。

冬,十月。

【传】

十二年,春,王使以周公之难来告。周公奔在前年。○难,乃旦反。书曰「周公出奔晋」,凡自周无出,周公自出故也。天子无外,故奔者不言「出」。周公为主所复,而自绝於周,故书「出」以非之。

[疏] 注「天子」至「非之」。

○正义曰:凡言「出」者,谓出其封内;天子以天下为家,本无出封之理,以无外之故,虽有出奔之人,史策皆不言「出」。昭二十六年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实出而不言「出」,是其事也。襄王蔽於匹夫之孝,不顾天下之重,故书云「出居于郑」;此周公、王既复之,而又自出,故书云「出奔」,是不应言「出」而言「出」,皆所以罪责之也。郑玄答孙皓曰:「凡自周无出者,周无放臣之法,罪大者刑之,小则宥之。」以为实无出法。案《书》:流宥五刑。则宥者流之,非不出也。舜放四罪,投之四裔,安得不出畿乎?若如《周礼》无流放之文,即云「周无放臣之法」,礼:三谏不从,待放於郊。然则周臣三谏不从,终是不蒙王放。欲令谏者何所措身?《左传》发凡,自是书策之例,因即以为周制,谓其实无出者,执文害意,为蔽何甚!

宋华元克合晋、楚之成,终前年事。夏,五月,晋士燮会楚公子罢、许偃。二子,楚大夫。○罢音皮。癸亥,盟于宋西门之外,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贽,币也。○好、恶,并如字;又上呼报反,下乌路反。菑音灾。贽本又作挚,之二反。壅,於勇反。

[疏] 注「贽,币也」。

○正义曰:传言「交贽住来」,谓聘使来去也。《聘礼》:「宾执圭以通命,执币以致享。」故知贽是币,谓聘享之币也。

谋其不协,而讨不庭。讨背叛不来在王庭者。有渝此盟,明神殛之,殛,诛也。○渝,羊朱反。「殛」本又作「极」,纪力反,注同。俾队其师,无克胙国。」俾,使也。队,失也。○俾,本亦作卑,必尔反。队,直类反,注同。胙,才故反。郑伯如晋听成,听,犹受也。晋、楚既成,郑往受命。会于琐泽,成故也。晋既与楚成,合诸侯以申成好。○好,呼报反,尽年皆同。狄人间宋之盟以侵晋,而不设备。○间宋,间厕之间。秋,晋人败狄于交刚。○晋郤至如楚聘,且莅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县焉。县锺鼓也。○相,息亮反。县音玄,注同。郤至将登,登堂。金奏作於下,击锺而奏乐。

[疏] 注「击锺而奏乐」。

○正义曰:作乐谓之奏,奏乐先击锺,故《周礼·大司乐》、《乐师》每事皆云「令奏锺鼓」,以锺先击,故先言锺也。锺以金为之,谓之金奏,故锺师掌金奏。郑玄云:「金奏,击金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锺及镈也」。郑玄《燕礼》注云:「以锺、镈播之,鼓、磬应之,所谓金奏也。」是金为奏节之初,故传言「金奏作於下」。作乐先击锺,故注云:「击锺而奏乐也。」《礼记·仲尼燕居》云:「两君相见,入门而县兴,升堂而乐阕。」《郊特牲》曰:「宾入大门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郑玄云:「宾,朝聘者。」朝、聘连言之,则燕享朝宾、聘客,皆入门即奏乐矣。其实朝宾入门而奏乐,聘、客则至庭乃奏乐。此郤至将登堂始奏乐者,县当在庭,而楚之为地室而县,待客将登乃奏,皆所以见异,故欲以惊宾矣。燕享聘客,皆当入门奏《肆夏》;若燕已之群臣,则有王事之劳者,乃得以乐纳宾。其常燕唯有升歌间合而已,无纳宾之乐也。故《燕礼记》云:「若以乐纳宾,则宾及庭奏《肆夏》。」郑玄云:「卿大夫有王事之劳者,则奏此乐焉。」是燕己之臣,无王事之劳者,不以乐纳宾也。

惊而走出。子反曰:「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宾曰:「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贶之以大礼,重之以备乐。贶,赐也。○莫音暮,本亦作「暮」。施,以豉反。重,直用反。

[疏] 「惊而」至「备乐」。

○正义曰:卒闻地下锺声,出其不意,故惊而走出。其出实为惊怖,因即饰辞辞乐,言己不敢当大礼,匿其惊走之意。

如天之福,两君相见,何以代此?下臣不敢。」言此两君相见之礼。

[疏] 注「言此」至「之礼」。

○正义曰:《仲尼燕居》云「两君相见,入门而县兴」,是宾入门作乐,为两君相见之礼也。而《燕礼》虽兼聘问之宾,以燕已臣为主,而云「若以乐纳宾」,燕己之臣,尚有以乐纳宾之法,则燕享聘客,必以乐纳宾矣。故郑玄《郊特牲》注云:「宾,朝聘者。」朝、聘并言,则君臣同乐,郤至不敢同君,故以之为辞耳,非谓礼不得也。

子反曰:「如天之福,两君相见,无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焉用乐?言两君战乃相见,无用此乐。○遗,唯季反。焉,於虔反。

[疏] 注「言两」至「此乐」。

○正义曰:子反意言晋、楚并是大国,不肯相朝,唯战乃相见。其相见之时,唯当用是一矢以相加陵、相遗与耳,无为用此乐也。

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宾曰:传诸交让得宾主辞者,多曰宾主以明之。

[疏] 注「传诸」至「明之」。

○正义曰:知传诸交让得宾主辞,多曰宾主者,此传每称郤至为宾,文十二年传称西乞术为宾,并称「主人曰」之类是也。

「若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世之治也,诸侯间於天子之事,则相朝也,王事间缺,则脩私好。○治,直吏反,下注「治世」同。间音闲,注同。於是乎有享、宴之礼。享以训共俭,享有体荐,设几而不倚,爵盈而不饮,肴乾而不食,所以训共俭。○享,许丈反,旧又许亮反;本亦作「飨」。宴,於见反;徐,於显反。倚,於绮反。

[疏] 注「享有」至「共俭」。

○正义曰:「享有体荐」,宣十六年传文也。「设几而不倚,爵盈而不饮」,昭五年传文也。《礼·聘义记》曰:「聘之礼,至大礼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乾人饥,而不敢食也。」彼言聘礼,即是享聘宾之礼,此事皆所以教训恭俭也。

宴以示慈惠。宴则折俎,相与共食。○折,之设反。

[疏] 注「宴则」至「共食」。

○正义曰:宣十六年传云:「宴有折俎。」宴则节折其肉,升之於俎,相与共啗食之,所以表示慈惠也。

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政以礼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而不夕,不夕,言无事。○朝,直遥反;朝,日朝;徐音朝旦之朝。

[疏] 「朝而不夕」。

○正义曰:旦见君谓之朝,莫见君谓之夕。哀十四年传称「子我夕」,《晋语》称「叔向夕」,皆谓夕见君也。人息事少,故百官承奉职事,皆朝朝而莫不夕。不夕,言无事也。

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扞,蔽也。言享宴结好邻国,所以蔽扞其民。○扞,户旦反。

[疏] 注「扞蔽」至「其民」。

○正义曰:扞者,扞御寇难,故为蔽也。言燕享结好,与邻国通和,甲兵不兴,人得安息,所以蔽扞其民,若如城然。故云「所以扞城其民也」。

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之风。赳赳,武貌。干,扞也。言公侯之以武夫,止于扞难而已。○赳,居黝反,一音居丑反。难,乃旦反。干,户旦反;本亦作「扞」,又如字,下同。

[疏] 注「诗周」至「而已」。

○正义曰:《诗·周南·兔罝》之篇。言兔罝之人,亦是贤者,其人乃是赳赳然雄武之夫,与公侯共扞城其民也。引《诗》之意,言世治无事,公侯之与武夫,设共俭慈惠之礼,与人扞难而已,不侵伐他国也。「干,扞」,《释言》文。

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八尺曰寻,倍寻曰常。言争尺丈之地,以相攻伐。○冒,莫报反,又亡北反。

[疏] 注「八尺」至「攻伐」。

○正义曰:《周礼·考工记》云:「人长八尺,殳长寻有四尺,崇於人四尺。车戟常崇於殳四尺。」是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喻其少,故言争尺丈之地,以相攻伐,尽杀其民。《孟子》曰:「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是谓尽杀其民也。

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略,取也。言世乱则公侯制御武夫以从己志,使侵害邻国,为搏噬之用无已。○搏音博。噬,市制反。

[疏] 注「略取」至「无巳」。

○正义曰:武夫有武,能为人之扞蔽。世治,则公侯同於武夫,同其腹心,相与扞己民而已,不侵犯他人也。世乱,则使武夫同於公侯,其公侯欲得拓竟宽土,则制御武夫以从己志,使武夫为己腹心、股肱、爪牙,令之侵害邻国。搏,击也。噬,齧也。犬能搏噬,譬之於犬,为搏噬之用无巳时也。

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举《诗》之正,以駮乱义。《诗》言治世,则武夫能合德公侯,外为扞城,内制其腹心。○駮,邦角反。

[疏] 注「举诗」至「腹心」。

○正义曰:此亦《兔罝》之篇。美贤人之事,而引之以证世乱,故解之此举《诗》之正,以駮世乱之义。《诗》言治世,则武夫能合德公侯,外则扞城其民,内则制其腹心也。以其人心则本贪,纵之则害物矣。美公侯能以武夫制已腹心,自守扞难而已,不害人也。

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略其武夫,以为已腹心爪牙。○能为,于伪反,又如字。

[疏] 「天下」至「反之」。

○正义曰:天下有道之时,则公侯能为扞城御难,而使武夫制其已之腹心,不侵犯他国也。乱则反之,不复扞蔽已民,乃以武夫从已腹心,将武夫为股肱、爪牙以侵害他国,是反治世也。晋、楚世为仇敌,常有相害之心,子反言一矢相加,仍怀战斗之意,故郤至言世治则自守,世乱则相侵害,答上「一矢」之言,冀得久为和好,故说此也。

今吾子之言,乱之道也,不可以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从?」遂入,卒事。归以语范文子文子。曰:「无礼,必食言,吾死无日矣夫!」言晋、楚不能久和,必复相伐。为十六年鄢陵战张本。○语,鱼据反。夫音扶,本亦无此字。复,扶又反。鄢,谒晚反;《汉书音义》,一建反。

[疏] 「无礼」至「矣夫」。

○正义曰:以一矢为辞,是无礼也。食言,是其将背盟也。背盟必相伐,故为死亡无日矣。

冬,楚公子罢如晋聘,且莅盟。报郤至。十二月,晋侯及楚公子罢盟于赤棘。晋地。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