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定公四年

【经】

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陈侯吴卒。无传。未同盟而赴以名。癸巳,正月七日,书二月,从赴。

[疏] 注「癸巳」至「从赴」

○正义曰:杜以《长历》校之,知癸巳是正月七日,故云「书二月,从赴」也。知非日误者,以崩薨之事,皆以赴为文。故平王崩,赴以庚戍,陈侯卒,赴以甲戌已丑。杜依大例而言,故云「从赴」。刘炫以为,诸侯五月而葬,下云「六月葬陈惠公」,则陈侯卒在二月,以为日误,而规杜氏。今知非者,但诸侯虽五月而葬,春秋之时,或缓或速,无复常准。此陈侯之葬,事既无传,何知必五月而葬?妄以杜为失,其义非也。

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於召陵先行会礼,入楚竟,故书侵。○夏,户雅反。召,上照反。竟音境。

[疏] 注「於召」至「书侵」

○正义曰:先言「于召陵」,后言「侵楚」,是於召陵先行会礼也。《土地名》:「召陵,楚地也。」诸侯既入楚境,先行会礼,后乃侵之,故经书先会后侵也。

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召陵会刘子、诸侯,总言之也。繁昌县东南有城皋亭。复称公者,会盟异处故。○公孙姓,音生,又作生。鼬,由又反。复,扶又反。处,昌虑反。

[疏] 注「召陵」至「处故」

○正义曰:书经之例,诸侯先会而后盟,皆前目而后凡。此共盟者,还是前会之诸侯,前巳历序,故於此总言之也。刘子虽是王朝之臣,而亦有封爵,故诸侯之文可以兼刘子也。僖二十九年,王子虎与诸侯盟于翟泉,贬之称「人」。此刘子得与诸侯盟者,楚僣号称王,不事天子,诸侯会而侵楚,将以尊崇王室。传言「刘文公合诸侯」,是天子敕之使盟也。下文书刘卷卒葬,鲁人吊会,依同盟之礼,知刘子亦与盟也。复称「公」者,由其会、盟异处,故也。刘炫规杜云:「会盟异处,故复称公。案襄二十五年盟重丘,亦是会、盟异处,何以不言公?」今删定知非者,但会、盟异处,理合称「公」。重丘不书「公」,史官自略耳。以此规杜,非也。

杞伯成卒于会。无传。○成音城。

[疏] 「杞伯成卒于会」

○正义曰:成以昭二十五年即位,二十六年盟于鄟陵,三十二年于翟泉,此年于皋鼬,鲁、杞俱在,计杜当云「三同盟」。无注者,漏脱耳。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此既薨於会,其礼亦当然。

六月,葬陈惠公。无传。

许迁于容城。无传。

秋,七月,公至自会。无传。

刘卷卒。无传。即刘蚠也。刘子奉命出盟召陵,死则天王为告同盟,故不具爵。○卷音权,一音眷免反。蚠,扶粉反。为,于伪反,下「吴为蔡」同。

[疏] 注「即刘」至「具爵」

○正义曰:昭二十二年传曰「单子立刘蚠」,即此是也。《世族谱》,伯蚠、刘蚠、刘文公、刘狄、刘卷、刘子为一人。王朝公卿卒,不赴鲁,鲁不会葬。文三年书「王子虎卒」,传曰:「来赴,吊如同盟,礼也。」彼为同盟于翟泉故也。此亦书「卒」,明为同盟故也。畿内之国,不得外交诸侯,必非刘邑之臣来赴,知是天子为告也。天子告臣,略言名封而已,不言刘子,故书不具爵。

葬杞悼公。无传

楚人围蔡。不服故也。

晋士鞅、卫孔圉帅师伐鲜虞。无传。孔圉,孔羁孙。士鞅即范鞅。○圉,鱼吕反。

葬刘文公。无传。

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师能左右之曰「以」,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吴为蔡讨楚,从蔡计谋,故书「蔡侯以吴子」,言能左右之也。囊瓦称人,贪以致败,不能死难,罪贱之。柏举,楚地。昭三十一年传曰,六年,十二月,庚辰,吴其入郢。今以十一月者,并数闰。○陈,直觐反。难,乃旦反。数,所主反。

[疏] 注「师能」至「数闰」

○正义曰:「师能左右之曰『以』」,僖二十六年传例也。「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庄十一年传例也。吴大蔡小,而蔡能以吴者,吴子为蔡讨楚,言蔡能左右之也。《释例》曰:「吴虽大国,顺蔡侯之请,自将其众,唯蔡侯之命,故亦言『以吴子』也。」囊瓦,楚之上卿,当称名氏,今称「人」者,贪以致败,又不能死难,罪贱之也。《释例》曰:「楚之囊瓦,贪珮马以致讨,称『人』,罪贱之也。」昭三十一年传言六年十二月庚辰吴其入郢,今以十一月,与彼期有差殊者,《长历》推此年闰十月,庚辰又是十一月二十九日,其月垂尽,并数闰得为十二月也。

楚囊瓦出奔郑。书名,恶之。○恶,乌路反。

[疏] 注「书名恶之」

○正义曰:文八年「宋司城来奔」,十四年「宋子哀来奔」,传皆云:「贵之也。」不称名为贵之,是称名为恶之。

庚辰,吴入郢。弗地曰入。吴不称子,史略文。

[疏] 注「弗地」至「略文」

○正义曰:「弗地曰『入』」,襄十三年传例也。上文战称「吴子」,此言吴「入」楚,不称「子」,犹成三年郑伐许,昭十二年晋伐鲜虞,史略文,无义例。《公羊》、《穀梁》以为,吴於战称子,为其忧中国,故进而称爵。及其入郢,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反为夷狄之行,故贬而称「吴」。《左氏》无此义,故杜异而显之。

【传】

四年,春,三月,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文公,王官伯也。晋人假王命以讨楚之久留蔡侯,故曰「文公合诸侯」。

[疏] 注「文公」至「诸侯」

○正义曰:刘子是天子大臣,故言「王官伯也」。往年蔡侯如晋,请晋耳,不请天子,今称「刘文公合诸侯」,知是晋人告王,假王命以讨楚。王使刘子会之,故言「刘文公合诸侯」,以示禀於王命,假王威也。

晋荀寅求货於蔡侯,弗得。言於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中山,鲜虞。○潦音老。疟,鱼略反。弃盟取怨,无损於楚,晋、楚同盟,伐之为取怨。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吾自方城以来,楚未可以得志,晋败楚,侵方城,在襄十六年。祗取勤焉。」乃辞蔡侯。晋人假羽旄於郑,郑人与之。析羽为旌,王者游车之所建,郑私有之,因谓之羽旄,借观之。○祗音支。旄音毛。析,星历反,下放此。

[疏] 注「析羽」至「观之」

○正义曰:《周礼》:「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全羽为旞,析羽为旌。道车载旞,斿车载旌。」郑玄云:「全羽析羽皆五采,系之於燧、旌之上,所谓注旄於干首也。凡九旗之帛,皆用绛。道车,象路也,王以朝夕燕出入。斿车,木路也,王以田以鄙。」是其析羽为旌,王者游车之所建也。《释天》云:「注旄首曰旌。」李巡曰:「以旄牛尾著旌首者也。」孙炎曰:「析五采羽注旌上,亦有旒縿。」据彼文言之,则羽毛者,有五色鸟羽,又有旄牛尾也。言全羽、析羽者,盖有全取其翅,或析取其翮,故有全、析二名也。系此鸟羽、牛尾於干首,犹自别有绛为旒縿县之於干,今之旗、韣犹然。此传直言羽耳,注不引全羽,而以析羽解之者,以全羽尊於析羽,郑人所有未必尊贵,故以析羽解之。计羽旄所用,其费无多,晋人自应有之。而襄十四年,范宣子假羽毛於齐,此又假羽旄於郑者,或当制作巧异,故闻而借观之。

明日,或旆以会。或,贱者也。继旐曰旆,令贱人施其旆,执以从会,示卑郑。○旆,步贝反。旐音兆。令,力呈反。下「欲令蔡」同。

[疏] 注「或贱」至「卑郑」

○正义曰:郑玄注《论语》云:「或云,言有人不显其名,而略称为或,是或为贱者也。」「继旐曰旆」,《释天》文也。郭璞曰:「帛续旐末为燕尾者。」然则旐谓旂身,旆谓旂尾。晋令贱人建此羽旄,施其旒旆於下,执之以从其会。本谓其美,而就郑借观之。既得其物,令贱人服用之,是示其卑侮郑也。郑是列国,而晋卑侮之,诸侯於是知晋轻蔑,心皆怨恨,故晋於是乎失诸侯。

晋於是乎失诸侯。传言晋无礼,所以遂弱。将会,卫子行敬子言於灵公,子行敬子,卫大夫。曰:「会同难,难得宜。啧有烦言,莫之治也。啧,至也。烦言,忿争。○啧,仕责反,一音责。争,争斗之争。

[疏] 注「啧至」至「忿争」

○正义曰:「啧,至」,贾逵云然,是相传训也。《易·系辞》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谓见其至深之处,赜亦深之义也。谓至於会时,有烦乱忿争之言,无才辨者,则莫之能治也。

其使祝佗从。」祝佗,大祝子鱼。○佗,徒何反。从,才用反,下「师从」、「旅从」同。大音泰,下「大祝」、「大卜」、「大中」、「大原」同。公曰:「善。」乃使子鱼。子鱼辞曰:「臣展四体,以率旧职,犹惧不给,而烦刑书。若又共二,共二职。○共音恭,注同。徼大罪也。且夫祝,社稷之常隶也。隶,贱臣也。○徼,古尧反。夫音扶。杜稷不动,祝不出竟,官之制也。社稷动,谓国迁。○竟音境,下同。

[疏] 注「社稷动谓国迁」

○正义曰:《周礼·大祝》云:「大师宜于社,造于祖,设军社。及军归,献于社,则前祝。」天子之祝如此,则诸侯之祝官亦然也。然则彼军行,唯有社无稷。今社稷俱动,故知谓国迁也。国迁唯在竟内,得云「祝不出竟」者,《诗》称公刘迁豳、大王来岐,及《春秋》杞都陈留而迁缘陵、及许迁于析之属,并是离弃本国,远適它土,故有出竟之事。刘以社稷动谓军行而规杜,非也。

君以军行,祓社衅鼓,师出,先事祓祷於社,谓之宜社。於是杀牲,以血涂鼓鼙,为衅鼓。○祓音弗,徐音废。衅,许靳反。鼙,步西反,本又作鞞。

[疏] 注「师出」至「衅鼓」

○正义曰:《释天》云:「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是军师将出,必有祭社之事也。《周礼》:「女巫掌祓除衅浴。」则祓亦祭名,故知祓社即宜社是也。《说文》云:「衅,血祭也。」是杀牲以血涂鼓鼙为衅鼓,此皆祝官掌之。

祝奉以从,奉社主也。○从,如字,又才用反。

[疏] 「祝奉以从」

○正义曰:礼,军行,必以庙主、社主从军而行。《尚书·甘誓》云:「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孔安国云:「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主及社主行。有功,则赏祖主前,示不专也。不用命奔北者,则戮之於社主前。社主阴,阴主杀。亲祖严社之义也。」是军行必载社主行,故祝官奉主以从。

於是乎出竟。若嘉好之事,谓朝会。○好,呼报反。君行师从,二千五百人。卿行旅从,五百人。臣无事焉。」公曰:「行也!」及皋鼬,将盟。

[疏] 「若嘉」至「事焉」

○正义曰:此会因而侵楚,卫侯当以军行。而云「臣无事」者,晋本以会召诸侯,传言「将会」,是赴会之时,未知将侵伐也。但诸国既集,师众自多,故因得行侵耳。

将长蔡於卫。欲令蔡先卫歃。○长,丁丈反。令,力呈反。先,悉荐反。下文「先卫」同。歃,所洽反,又所甲反。卫侯使祝佗私於苌弘曰:「闻诸道路,不知信否。若闻蔡将先卫,信乎?」苌弘曰:「信。蔡叔,康叔之兄也,蔡叔,周公兄;康叔,周公弟。

[疏] 注「蔡叔」至「公弟」

○正义曰:《史记·管蔡世家》云:「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大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郕叔武,次曰霍叔封,次曰康叔封,次曰聃季载。」如彼文,则蔡叔,周公弟也。今以蔡叔为周公兄者,以僖二十四年传富辰言文之昭十六国,蔡在鲁上,明以长幼为次,贾逵等皆言蔡叔周公兄,故杜从之。马迁之言多辟谬,故不用《史记》为说。

先卫,不亦可乎?」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尹,正也。○蕃,方元反。相,息亮反。於周为睦。睦,亲厚也。以盛德见亲厚。分鲁公以大路、大旂,鲁公,伯禽也。此大路,金路,锡同姓诸侯车也。交龙为旂,《周礼》:「同姓以封。」○分,扶问反,下并同。路,本亦作辂,音路,下皆同。旂,其依反。锡,星历反。

[疏] 注「鲁公」至「以封」

○正义曰:《周礼·巾车》云:「金路,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郑玄云:「金路,以金饰诸末。大旂,九旗之画交龙者。以宾,以会宾客。同姓以封,谓王子母弟以功德出封,若鲁、卫也。」「交龙为旂」,《司常》文也。

夏后氏之璜,璜,美玉名。○夏,户雅反,下皆同。璜音黄。

[疏] 注「璜美玉名」

○正义曰:夏后氏所宝,历代传之,知美玉名也。哀十四年传云:「向魋出於卫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则璜非一也。《尚书·旅獒》及《鲁语》皆云,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则先王不以玉赐向魋,向魋自规求得之也。郑玄注《周礼》云:「半璧曰璜。」

封父之繁弱,封父,古诸侯也。繁弱,大弓名。○父音甫,下「武父」同。封父,国名。繁,扶元反。

[疏] 注「封父」至「弓名」

○正义曰:郑玄云:「古者伐国,迁其重器以与同姓。」此繁弱,封父之国为之,不知何时灭其国而得之也。《孔丛》云:「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於云梦。」是繁弱为弓名也。

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丑,众也。○索,素各反,下同。勺,市灼反,下同。辑音集,又七入反。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即,就也。使六族就周,受周公之法制。是使之职事于鲁,共鲁公之职事。○共恭,下文「以共上职」同。以昭周公之明德。昭,显也。

[疏] 「使帅」至「明德」

○正义曰:使六族之长,各自帅其当宗同氏。辑,合也。合其所分枝属。族,属也。将其族类人众,以法则周公,令其移家居鲁,用就受周公之命,是以使之共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也。下赐殷民七族,亦是使之法则康叔,令共职事于卫也。赐唐叔及怀姓九宗亦然。

分之土田陪敦、陪,增也。敦,厚也。○陪,本亦作倍,同,步回反。

[疏] 「陪敦」

○正义曰:陪是加增之义。「敦,厚」,《释诂》文也。言既封为大国,地方五百里,又分以土田,更增彼宽厚,为七百里也。《明堂位》云:「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郑玄云:「公之地方五百里,加鲁以四等之附庸方百里者二十四,井五五二十五,积四十九,开方之,得七百里。」郑玄《周礼·大司徒》注云:「凡诸侯为牧正帅长及有德者,乃有附庸。公无附庸,侯附庸九同,伯附庸七同,子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进则取焉,退则归焉。鲁於周法不得有附庸,故言锡之也。地方七百里者,包附庸以大言之,附庸二十四,言德兼此四等矣。」是增厚鲁国之事也。

祝、宗、卜、史,大祝、宗人、大卜、大史,凡四官。备物、典策,典策,春秋之制。○策,本又作册,亦作筴,或作众8,皆初革反。官司、彝器;官司,百官也。彝器,常用器。○彝,羊之反。

[疏] 「祝宗」至「彝器」

○正义曰:祝、宗,接神之官,大卜主卜,大史主书,与此四等官人,使之将归於鲁也。服虔云:「备物,国之职物之备也。当谓国君威仪之物,若今伞扇之属,备赐鲁也。」杜不解备物,则与典策为一也。备物典策,谓史官书策之典,若传之所云发凡之类,赐之以法,使依法书时事也。官司、彝器,谓百官常用之器,盖樽、罍、俎、豆之属,具赐鲁也。

因商奄之民,商奄,国名也。与四国流言,或迸散在鲁,皆令即属鲁怀柔之。○迸,彼诤反。令,徐力呈反。

[疏] 注「商奄」至「柔之」

○正义曰:《书传》云:「武王杀以,继公子禄父。及管、蔡流言,奄君谓禄父曰:『武王死,成王幼,周公疑。此百世之时,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是奄与四国流言也。昭九年传云「蒲姑、商奄,吾东土也」,此复云「因商奄之民」,则商奄是东方之国,近鲁之地也。昭元年传云:「周有徐、奄。」杜以彼奄与此商奄为一,故《土地名》奄、商奄二名共为一国。此注言「商奄,国名」,以商奄二字为国名也。《诗》称四国流言,《毛传》以四国为管、蔡、商、奄,则商、奄各自为国。奄则此奄是也,商谓纣子禄父,下云「管、蔡启商」,是名禄父为商也。然则毛言商、奄为二,杜言商奄为一。杜言「四国流言」,亦谓管、蔡、禄父与商奄为四也。商奄即四国之一,言「与」者,据民与四国之君流言,故言「与」也。或者,据奄君道三国为乱,故言「与」,总称四国,非为商奄外别有四国也。言封鲁於少皞之墟,则商奄非鲁地也。非鲁地而言因其民,是诛商奄之日,民或迸散在鲁,皆命使即属於鲁,令鲁怀柔之。玄卿以为三监与商为四国。奄在外,故言「与四国」。

命以伯禽伯禽,周公世子。时周公唯遣伯禽之国,故皆以付伯禽。

[疏] 注「伯禽」至「伯禽」

○正义曰:《诗·鲁颂》说封鲁之事云:「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是伯禽为周公世子也。《鲁世家》云:「周公相成王,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鲁。」文十三年《公羊传》曰:「周公何以称太庙于鲁?封鲁公以为周公也。周公拜乎前,鲁公拜乎后,曰:『生以养周公,死以为周公主。』然则周公之鲁乎?曰:不之鲁也。封鲁公以为周公主,然则周公曷为不之鲁?欲天下之一乎周也。」其意言周公圣人,若使之鲁,则恐天下回心向之,故不使之鲁也。以周公身不適鲁,唯遣伯禽之国,故传皆言分鲁公,不言分周公也。传言「命以伯禽」,於体例「命以《康诰》」、「命以《唐诰》」,则伯禽亦似策命篇名。今杜云「唯遣伯禽之国,故皆以付伯禽」,则「伯禽」非是诰誓篇名。若必是诰誓,当云「命以鲁诰」。既为国君,不得与君牙、伯冏同类也。刘炫云:「『伯禽』,犹下『命以《康诰》』,是『伯禽』为命书。似《书·序》『穆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作《君牙》』,即以《君牙》为篇,与此同也。」

而封於少皞之虚。少皞虚,曲阜也,在鲁城内。○少,诗照反,注及下同。皞,胡老反。虚,起居反,注及下皆同。

[疏] 注「少皞」至「城内」

○正义曰:此注少皞之虚即曲阜是也,曲阜在鲁城内,则鲁之所都,正在少皞虚矣。昭二十九年注:「穷桑,少皞之号。穷桑地在鲁北。」与此异者,贾逵云:「少皞居穷桑,登为帝。」盖未为帝居鲁北,既为帝乃居鲁也。

分康叔康叔,卫之祖。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少帛,杂帛也。綪茷,大赤,取染草名也。通帛为旃,析羽为旌。○綪,七见反。茷,步具反,又音吠。旃,章然反。

[疏] 注「少帛」至「为旌」

○正义曰:《周礼·司常》云:「通帛为〈巾亶〉,杂帛为物。」郑玄云:「通帛谓大赤,从周正色,无饰。杂帛者,以帛素饰,其侧白,殷之正色。」大赤是通帛,知少帛是杂帛也。《释草》云:「茹藘,茅蒐。」郭璞曰:「今之蒨也,可以染绛。」则綪是染赤之草。茷即旆也,《尔雅》:「继旐曰旆。」旐是旂身,旆是旂尾。尾犹用赤,则通身皆赤。知綪茷是大赤,大赤即今之红旗,取染赤之草为名也。盖王以通帛、杂帛并赐卫也。然则大赤即是旃也,於綪茷之下更言旃者,茷言旂尾,旃言旂身,圆其文,故具言耳。若其不然,旌是千之所建,旗皆有旌,少帛、旃旆之后,何须更复言旌?明是圆其文,故重言之。

大吕,钟名。

[疏] 「钟名」

○正义曰:周铸无射,鲁铸林钟,皆以律名名钟。知此大吕、沽洗皆钟名也。其声与此律相应,故以律名焉。

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畛,涂所径也。略,界也。武父,卫北界。圃田,郑薮名。○陶,徒刀反。繁,步何反。锜,鱼绮反。畛,之忍反,一音真。圃,布五反,本亦作甫,同。涂音徒。径音经。薮,素口反。

[疏] 注「畛涂」至「薮名」

○正义曰:《周礼·遂人》云:夫閒有遂,广深各二尺,遂上有径,容车马也。十夫有沟,广深四尺,沟上有畛,容大车。百夫有洫,广深八尺,洫上有涂,容乘车一轨。千夫有氵会,广二寻、深二仞,氵会上有道,容二轨。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容三轨。畛是路,故为涂所径也。桓十二年「公会郑伯,盟于武父」,杜云:「陈留济阳县东北有武父城。」彼是郑地,与此武父非一也。《土地名》云:「传曰:『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则武父卫之北竟也,非河南武父。」其地阙无其处,故直云:「卫北界」也。《释地》十薮:「郑有圃田。」郭璞曰:「今荧阳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卫之南竟至此泽畔。

取於有阎之土,以共王职。有阎,卫所受朝宿邑,盖近京畿。○近,附近之近,下「近戎」同。取於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为汤沐邑,王东巡守,以助祭泰山。○相,息亮反。蒐,所求反。守,手又反。

[疏] 「取於」至「东蒐」

○正义曰:《土地名》「有阎之土」与「相土之东都」其地皆阙无其处。言「共王职」,犹鲁之许田,盖近京畿也。会王东蒐,则为从王巡守,助祭泰山,为汤沐之邑,若郑之祊田,盖近泰山也。王巡守者,诸侯为王守土,天子以时出巡行之。今言「蒐」,则王之巡守,亦因田猎以教习兵士。

聃季授土,聃季,周公弟,司空。○聃,乃甘反。

[疏] 注「聃季」至「司空」

○正义曰:富辰言文之昭,聃季在鲁下,《史记》大姒十子,聃季最少,是周公弟也。《周礼》司空主土,司徒主民。知「聃季授土」,为司空也。下「陶叔授民」,为司徒也。

陶叔授民,陶叔,司徒。命以《康诰》,而封於殷虚,《康诰》,《周书》。殷虚,朝歌也。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皆,鲁、卫也。启,开也,居殷故地,因其风俗,开用其政,疆理土地以周法。索,法也。○疆,居良反,注及下同。

[疏] 注「皆鲁」至「法也」

○正义曰:《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脩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宣。」是言王者布政,当顺民俗而施之也。此民习商之政,为日已久,还因其风俗,开道以旧政也。卫居殷虚,开以商政可矣。鲁亦开以商政者,王者所法,不过二代。夏在卫西,鲁在卫东,夏政非鲁所及,与卫大同。以殷之馀民有六族,将其丑类,以即事于鲁,故与卫皆启以商政也。疆理土地以周法,则三代经界,法皆有异,其异未尽闻也。索之为法,相传训耳。《考工记》量器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郑亦以索为法。

分唐叔唐叔,晋之祖。以大路、密须之鼓、密须,国名。阙巩、甲名。○巩,九勇反。沽洗,钟名。○沽音孤。洗,息典反。怀姓九宗,职官五正。怀姓,唐之馀民。九宗,一姓为九族。职官五正,五官之长。○长,丁丈反,下文「乃长卫」同。

[疏] 注「怀姓」至「之长」

○正义曰:怀姓居在晋地,而不言殷民,知是唐之馀民也。言「怀姓九宗」,则皆姓怀矣,知一姓而有九族也。「职官五正」,杜云「五官之长」,则谓五官之长子孙耳。《曲礼》云:「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郑玄云:「此殷时制也。」然则殷时五官,居在唐地,世为贵族,以赐唐叔,使主领之,所以荣宠唐叔也。殷之五官,不必皆在唐地,但有三官四官,亦得总五言之。刘炫云:「职官五正」,职,主也。正,长也。主官事者有五长。分九宗为五官使主之。此九宗盖宗有一人,数少者当宗不足立官,并之为五,使五官领此九宗。或以为於怀姓之内立五正,使分主九宗,未知谁是,故备言之。或以为「五官之长」谓如昭二十九年蔡墨所云「五行之官」长也,是天子之大臣,非唐之遗民。然姓而有五也,并赐唐叔,岂天子得以五行官长赐诸侯哉?

命以《唐诰》,而封於夏虚,《唐诰》,诰命篇名也。夏虚,大夏,今大原晋阳也。启以夏政,亦因夏风俗,开用其政。疆以戎索。大原近戎而寒,不与中国同,故自以戎法。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不然,文、武、成、康之伯犹多,而不获是分也,唯不尚年也。管、蔡启商,惎间王室,惎,毒也。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开道纣子禄父,以毒乱王室。○惎音忌。间,间厕之间。道音导。王於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周公称王命以讨二叔。蔡,放也。○蔡蔡叔,上素达反,注同;下蔡叔,如字。以车七乘,徒七十人。与蔡叔车徒而放之。○乘,绳证反。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巳卿士,为周公臣。○行,下孟反。见诸王,而命之以蔡。命为蔡侯。○见,贤遍反。其命书云:『王曰:胡!无若尔考之违王命也!』胡,蔡仲名。

[疏] 「文武」至「尚年」

○正义曰:文、武、成、康皆以处长而立,未得更有兄伯封为诸侯。而云「伯犹多」者,以叔年稚於伯仲,处叔而得分多,明其长者,无所得伯是兄弟之长,故举伯以为言。所云「犹多」者,甚言之耳。历检书传,文、武、成、康,未有兄为诸侯者,幼者分物多,长者无所得,此唯为不尚年故也。

[疏] 「管蔡」至「命也」

○正义曰:《书·序》云:「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其经云:「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蔡仲克庸祗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率乃祖文王之彝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传之此言,皆述《书》意而为之辞,唯增言「徒七十人」耳。孔安国云:「郭邻,中国之外地名。」亦不知何方地名也。

[疏] 注「惎毒也」

○正义曰:惎,毒。间,乱。贾逵云然,是相传训也。道禄父作乱,将以害周,若毒螫然,故云「毒乱王室」也。

[疏] 注「周公」至「放也」

○正义曰:《蔡仲之命》篇云「周公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则是周公诛之矣。而此言王者,周公称王命以讨之。《书·序》云「成王既伐管叔、蔡叔」,是称王命之文也。《说文》云:「〈杀米},散之也。从米,杀声。」然则〈杀米}字,杀下米也。〈杀米}为放散之义,故训为放也。隶书改作,已失字体,〈杀米}字不复可识,写者全类蔡字,至有为一蔡字,重点以读之者。今定本作蔡,非也。

[疏] 注「为周公臣」

○正义曰:孔安国云:「明王之法,诛父用子,言至公。周公圻内诸侯,二卿治事。」是为周公圻内采邑之卿也。

若之何其使蔡先耻也?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五叔,管叔鲜、蔡叔度、成叔武、霍叔处、毛叔聃也。

[疏] 「母弟八人」

○正义曰:上言十人,而此云「八」者,伯邑考巳死,不数武王,故八人。○「康叔为司寇」。○正义曰:《尚书》:「苏公为司寇。」此言康叔者,为苏公出封为国,康叔替之。○注「五叔」。○正义曰:《史记》云「聃季载」,杜云「毛叔聃」,又不数叔振铎者,杜以振铎非周公同母,故不数之。或杜别有所见,不以《管蔡世家》为说。

曹,文之昭也;文王子,与周公异母。○昭,上饶反,《说文》作绍。晋,武之穆也。武王子。曹为伯甸,非尚年也。以伯爵居甸服,言小。○甸,徒练反。

[疏] 「曹文」至「尚年」

○正义曰:於昭穆,曹是晋之叔父也。晋为大国,多受分物;曹为伯爵,而在甸服,非是尊尚年长也。桓二年传云:「晋,甸侯也。」晋亦在甸,唯侯、伯之爵异耳。言为「伯甸」,连言之耳,於甸无升降也。郑玄云:曹,今济阴定陶也。去王城八百里。东都之畿方六百里,半之三百里,侯服五百里。定陶在畿外,故为在甸服,言其小也。

今将尚之,是反先王也。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践土、召陵二会,经书蔡在卫上,霸主以国大小之序也。子鱼所言,盟歃之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文公。○重,直龙反。鲁申、僖公。卫武、叔武。蔡甲午、庄侯。郑捷、文公。○捷,在接反。齐潘、昭公。○潘,普安反。宋王臣、成公。○宋王臣,如字。本或作壬,如林反。莒期。』兹丕公也。齐序郑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丕,普悲反。藏在周府,可覆视也。吾子欲复文、武之略,略,道也。○覆,芳服反。

[疏] 「藏在周府」

○正义曰:言周家府藏之内,有此载书在也。本或为「盟府」,由僖五年传「藏於盟府」,涉彼而误耳。

而不正其德,将如之何?」苌弘说,告刘子,与范献子谋之,乃长卫侯於盟。反自召陵,郑子大叔未至而卒。晋赵简子为之临,甚哀,曰:「黄父之会,在昭二十五年。○说音悦。为,于伪反,下「楚为沈」同。临,力鸩反。父音甫。

[疏] 「不正其德」

○正义曰:正,长也。谓不长其有德者也。○「乃长卫侯」。○正义曰:《释例》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故践土之盟载书,齐、宋虽大,降於郑、卫。匡周而言,指谓王官之宰临盟者也,其馀杂盟未必皆然。践土、召陵二会,皆蔡在卫上,时国次也。至盟乃正其高下者,敬共明神,本其始也。」是言会以国之大小为次。至盟乃先同姓。盟之先同姓者,唯谓王官之宰临盟时耳。践土则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此盟则刘子在焉,故二者先同姓。其馀杂盟,亦以国之大小为次。故襄二十七年宋之盟,晋、楚争先,若其皆先同姓,则楚不得竞也,以此知馀盟不然。

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以能骄人。○语,鱼据反。怙音户。敖,五报反。

[疏] 「九言」

○正义曰:古者一字与二字并为一言。《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乾、坤虽是一字,亦一出口,乃得言之,故谓之一言。今则一字为一言,三字以上为一句。

无复怒,复,重也。○复,扶又反,注同。无谋非德,非所谋也。无犯非义。』」传言简子能用善言,所以遂兴。

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灭沈。秋,楚为沈故,围蔡。伍员为吴行人以谋楚。楚之杀郤宛也,在昭二十七年。○员音云。伯氏之族出。郤宛党。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大宰以谋楚。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蔡侯因之,以其子乾与其大夫之子为质於吴。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唐侯不书,兵属於吴、蔡。○犁,力兮反。嚭,普鄙反。乾,其连反。质音致。舍舟于淮汭,吴乘舟从淮来,过蔡而舍之。○舍音赦,置也;又音舍,弃也,注同。汭,人锐反。自豫章与楚夹汉。豫章,汉东江北地名。○夹,名洽反。

[疏] 注「豫章」至「地名」

○正义曰:《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名,在江南。此在江北者,《土地名》云:「定二年,楚人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共军楚师于豫章。又伯举之役,吴人舍舟于淮汭,而自豫章与楚师夹汉,此皆在江北淮南。盖后徙在江南之豫章。」

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沿,缘也。缘汉上下,遮使勿渡。○沿,悦全反。上,时掌反。遮,正奢反。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以方城外人毁吴所舍舟。还塞大隧、直辕、寘阨。三者,汉东之隘道。○隧音遂。冥,亡于反;本或作寘,之豉反。阨,於懈反;本或作隘,音同。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武城黑谓子常黑,楚武城大夫。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用,军器。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恶子而好司马。史皇,楚大夫。司马,沈尹戌。○恶,乌路反。好,呼报反。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城口,三隘道之总名。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禹贡》: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夏界。○陈,直觐反,下文及注同。夏,户雅反。

[疏] 注「禹贡」至「夏界」

○正义曰:《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孔安国云:「三澨,水名,入汉。大别,山名。触山回南入江。」如彼文,大别在江北,小别当近之。小别当在大别之东也。何则,子常从小别与吴战,退而至大别,明其自东而渐西也。《土地名》:小别、大别皆阙,不知所在。或曰,大别在安丰县西南,传曰,吴既与楚夹汉,然后楚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然则二别近汉之名,无缘反在安丰也。

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知吴不可胜。史皇曰:「安求其事,求知政事。难而逃之,府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言致死以克吴,可以免贪贿致寇之罪。○难,乃旦反。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经所以书战。二师,吴、楚师。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於阖庐曰:「楚瓦不仁,瓦,子常名。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弗许。夫概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以战死。○卒,子忽反,下同。乘,绳证反。广,古旷反。

[疏] 「所谓」至「入也」

○正义曰:臣见义则行,不待君命,古有此言,故云「其此之谓也」。今日我致死而战,楚可入也。

吴从楚师及清发,清发,水名。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奔食,食者走不陈,故不在战数。○澨,市制反。

[疏] 注「奔食」至「战数」

○正义曰:五战,谓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也,柏举也,清发也,此已五矣。若复数雍澨,则为六也。传例:「皆陈曰战。」奔食而从之,则食者走不暇为陈,故不数也。

己卯,楚子取其妹季芊、畀我以出,涉雎。雎水,出新城昌魏县,东南至枝江县入江,是楚王西走。○羋,面尔反,楚姓。畀,必利反。《世族谱》:季羋、畀我,皆平王女也。服云:畀我,季羋之字。雎音七馀反,下同。

[疏] 「季羋畀我」

○正义曰:《世族谱》:季羋与畀我二人皆平王女也。服虔云:季羋许嫁而字。畀我,季羋弟也。礼,妇人许嫁,笄而称字。季羋称字,是许嫁也。盖遭乱夫死,而改適锺建耳。

[疏] 注「雎水」至「西走」

○正义曰:《土地名》雎水,出新城昌魏县南发河山,东南经襄阳,至南郡枝江县入江。此水在郢都之西,楚王辟吴而西走。

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烧火燧系象尾,使赴吴师,惊却之。○针,之林反。遂音遂。

[疏] 注「烧火」至「却之」

○正义曰:贾逵云:「燧,火燧也。象,象兽也。以火系其尾,使奔吴师,惊却其众,使王得脱。」杜用其说也。《礼》有「金燧」、「木燧」,皆取火之物,故以燧名火也。《说文》云:「象,长牙鼻,南越之大兽也。」《南州异物志》云:「象,身倍数牛,而目则如豕。其鼻长七八尺,其所食物,皆鼻取之。性驯良,为人所养,夷人服乘之。」《史记·大宛传》曰:「身毒国,其民皆乘象以战。」是象可调驯,楚近南边,故有此象。王将涉雎,吴师来逼,故使以火系象尾,令突吴师,使惊却之。言「执燧象」者,既系火於尾,执而率向吴师,乃放之。

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以尊卑班次处楚王宫室。子山处令尹之宫,子山,吴王子。夫欲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夫概王入之。入令尹宫也。言吴无礼,所以不能遂克。左司马戌及息而还,息,汝南新息也。闻楚败,故还。败吴师于雍澨,伤。司马先败吴师而身被创。○创,初良反。初,司马臣阖庐,故耻为禽焉。司马尝在吴为阖庐臣,是以今耻於见禽。谓其臣曰:「谁能免吾首?」吴句卑曰:「臣贱,可乎?」司马曰:「我实失子,可哉!」失不知子贤。句,古侯反。

[疏] 「我实失子可哉」

○正义曰:言我比来失子,不知子有贤行,临难能免吾首,女今可守此言哉!

三战皆伤,曰:「吾不可用也已。」句卑布裳,刭而裹之,司马已死,刭取其首。○刭,古顶反。裹音果。

[疏] 注「司马已死」

○正义曰:言布裳刭之,是司马伤而自杀,故云「已死」。

藏其身,而以其首免。传言司马之忠壮。

[疏] 注「忠壮」

○正义曰:谋毁舟败吴,是忠也;虽伤,犹战不止,是壮也。

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入云梦泽中,所谓江南之梦。○梦,如字,又音蒙。

[疏] 注「入云」至「之梦」

○正义曰:《土地名》云:南郡枝江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梦城。或曰,南郡华容县东南有巴丘湖,江南之梦也。郢都在江北雎东,王走西涉雎,又南济江,乃入于云中,知此在江南。昭三年,王与郑伯田於江南之梦,谓此也。言江南之梦,则江北亦有梦矣。司马相如《子虚赋》云:「云梦者,方九百里。」则此泽跨江南北。

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孙由于以背受之,中肩。王奔郧。锺建负季羋以从。锺建,楚大夫。○中,丁仲反。郧音云。从,才用反,下同,一音如字。由于徐苏而从。以背受戈,故当时闷绝。郧公辛之弟怀将弑王,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辛,蔓成然之子斗辛也。昭十四年楚平王杀成然。○杀如字,又申志反,下「我杀」同。蔓音万。辛曰:「君讨臣,谁敢雠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雠?《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唯仁者能之。《诗·大雅》。言仲山甫不辟彊陵弱。○茹音汝。矜,古顽反。

[疏] 「柔亦」至「彊御」

○正义曰:《诗·大雅·烝民》美宣王之诗。其章内言仲山甫不茹柔、不吐刚也。《释言》云:「啜,茹也。」舍人曰:「啜,茹食也。」《檀弓》云:「啜菽饮水。」啜菽,谓食藜藿也。然则茹者,啖食之名。

违彊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灭宗废祀,非孝也;弑君罪应灭宗。动无令名,非知也。必犯是,余将杀女。」斗辛与其弟巢以王奔随。吴人从之,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天诱其衷,致罚於楚,而君又窜之,窜,匿也。○知音智。女音汝。衷音忠。窜,七乱反。匿,女力反。

[疏] 「以王奔随」

○正义曰:桓六年传曰:「汉东之国,随为大。」《土地名》「随,义阳随县」,其国在楚之东也。《土地名》:「郧,江夏云杜县」,则是楚之西南。吴师犹尚在楚,更东来奔随国者,盖为楚与随有恩,谓可保守故也。

周室何罪?君若顾报周室,施及寡人,以奖天衷,奖,成也。○施,以豉反。君之惠也。汉阳之田,君实有之。」楚子在公宫之北,随公宫也。吴人在其南。子期似王,子期,昭王兄公子结也。逃王,而已为王,曰:「以我与之,王必免。」随人卜与之,不吉,乃辞吴曰:「以随之辟小,而密迩於楚,楚实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若难而弃之,何以事君?执事之患,不唯一人。一人,楚王。○辟,匹亦反。难,乃旦反。若鸠楚竟,敢不听命?」吴人乃退。鸠,安集也。○竟音境。炉金初官於子期氏,实与随人要言。要言无以楚王与吴,并欲脱子期。○炉,本又作炉,金名,音虑。是也。王使见,王喜其意,欲引见之,以比王臣,且欲使盟随人。○见,贤遍反,下注「敢见」皆同。辞曰:「不敢以约为利。」此约谓要言也。此一时之事,非为德举,故辞不敢见,亦不肯为盟主。○约,如字,又於妙反。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当心前割取血以盟,示其至心。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包胥,楚大夫。○包,必交反。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复,报也。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荐,数也。言吴贪害如蛇豕。○荐,在荐反。数,所角反。

[疏] 注「荐数也」

○正义曰:《释言》云:「荐,再也。」再亦数之义也。

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於君,疆埸之患也。吴有楚,则与秦邻。○草莽,旧作茅,亡交反;今本多作莽,莫荡反,下同。厌,於盐反。疆,居良反。埸音亦。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与吴共分其地。○逮音代。分,扶问反。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抚,存恤也。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伏,犹处也。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诗·秦风》。取其「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勺,市灼反,又音灼。为,于伪反。仇音求。

[疏] 「无衣」

○正义曰:《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剌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其《诗》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郑注云:「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同袍』乎?言不与民同欲也。」下注云:「君不与我同欲,而於王兴师,则云『脩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剌其好攻战。」又云:「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矛戟,与子偕作。」又云「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

九顿首而坐。《无衣》三章,章三顿首。秦师乃出。为明年包胥以秦师至张本。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