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有五年,春,叔孙婼如宋。
夏,叔诣会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诣,五计反。
有鸜鹆来巢。此鸟穴居,不在鲁界,故曰来巢。非常,故书。○鸜,其俱反。嵇康音权。本又作鸲,音劬。《公羊传》作鹳,音权。郭朴注《山海经》云,鸜鹆,鸲鹆也。鹆,音欲。
○正义曰:此鸟穴居,今验犹然。《考工记》云:「鸜鹆不逾济。」《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荧,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经齐鲁之界,鲁在汶水之南,鸜鹆北方之鸟,南不逾济,旧不在鲁界,今来鲁而不穴,又巢居,故曰来巢。传曰:「书所无也」,是非常故书也。《公羊传》曰:「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禽也。宜穴又巢。」《穀梁》亦然。案,今大河以北皆有鸜鹆,不得云非国之禽也。宜穴又巢,信然。
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季辛,下旬之辛也。言又,重上事。○重,直龙反,又直用反。
○正义曰:月有三辛,上辛,上旬之辛也。季辛,下旬之辛也。《长历》推校此年七月已丑朔,上辛,月三日;上辛,二十三日也。不书其日之辰空言辛者,本见旱甚,欲知二雩相去远近耳,无取於辰,故空书辛也。季辛,又雩,不言大者,言又,见其重上事。上辛是大雩,明季辛亦大雩也。《春秋》旱则脩雩,雩而得雨,则书雩,喜雩有益;雩而不得雨,则书旱,以明灾成。此书二雩者,上辛雩而得雨,雨少,寻即为旱,故季辛又雩。传曰,秋书再雩,旱甚也。是言前雩少得雨旱甚,而复雩。故贾云:上辛不注。是也。《公羊传》曰:「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聚众以逐季氏也。」公以九月始孙,岂七月巳与季氏战乎?若使时实不旱,亦不得讬雩以聚众矣。
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讳奔,故曰孙,若自孙让而去位者。阳州,齐、鲁竟上邑。未敢直前,故次于竟。○孙音逊,本亦作逊,注及传同。竟音境,下同。
齐侯唁公于野井。济南祝阿县东有野井亭。齐侯来唁公,公不敢远劳,故逆之,往至野井。○唁音彦,吊失国曰唁。
冬十月戊辰,叔孙婼卒。公不与小敛而书日者,公在外,非无恩。○与音预。敛,力验反。
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棘。陈留外黄县城中有曲棘里,宋地。未同盟而赴以名。
十有二月,齐侯取郓。取郓以居公也。○郓音运。
二十五年春,叔孙婼聘于宋,桐门右师见之。右师,乐大心,居桐门。
语,卑宋大夫而贱司城氏。司城,乐氏之大宗也。卑,贱,谓其才德薄。
昭子告其人曰:「右师其亡乎!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唯礼可以贵身,贵身故尚礼。
今夫子卑其大夫而贱其宗,是贱其身也,贱人,人亦贱己。
能有礼乎?无礼,必亡。」为定十年乐大心出奔传。
○正义曰:杨子《法言》云:「何以动而见敬?曰敬人。何以动而见侮?曰侮人。然则贵人者,人亦贵之;卑人者,人亦卑之。」此言凡人轻贱其身,则不能以尊贵之道及於他人。若君子能自贵其身者,已先贵人,欲其身之贵,是以须有礼,然后能以尊贵之道及於他人。既尊贵他人,是以有礼。
宋公享昭子,赋《新宫》。逸《诗》。
○正义曰:《燕礼》记云:「升歌《鹿鸣》,下管《新宫》。」郑玄云:「《新宫》,《小雅》逸篇也。」其诗既逸,知是《小雅》篇者,管即笙也。以《燕礼》及《乡饮酒》升歌、笙歌,同用《小雅》,知《新宫》必是《小雅》。但其诗辞义皆亡,无以知其意也。
昭子赋《车辖》。《诗·小雅》。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昭子将为季孙迎宋公女,故赋之。○辖,本又作众4,胡瞎反。将为,于伪反。
○正义曰:「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车众4》诗序也。杜以下云「逆女」,故知将为季孙迎宋公之女,故赋之。杜必知为逆女而赋者,以《车众4》之诗论逆女之事。其诗云:「间关车之众4兮,思众4季女逝兮。」言间关然设此车众4,思忆娈然季女,而往迎之。又云:「辰彼硕女,令德来教。」皆论逆女之事。又昭子因聘逆女,巳共宋公平论,故於享礼之时而赋《车辖》,犹如季文子如宋致女还赋《韩奕》之诗,与此正同,又何不可?而刘炫以为昭子赋《车辖》不为逆女,又以《新宫》非昏姻之事而规杜过,然《新宫》既亡焉,知非是亲好,苟生异见,於义非也。
明日宴,饮酒,乐,宋公使昭子右坐,坐宋公右以相近,言改礼坐。○乐音洛。近,附近之近。礼坐,如字,又才卧反。
○正义曰:《燕礼》云:「司宫筵宾于户西东上,小臣设公席于阼阶上,西乡。」是礼坐公西向,宾南向也。宋公使昭子右坐,令在宋公之右。盖在宋公之北,同西向以相近,言其改礼坐也。
语相泣也。乐祁佐,助宴礼。
退而告人曰:「今兹君与叔孙其皆死乎!吾闻之:『哀乐可乐而哀。○乐哀,音洛,注及下同。
而乐哀,可哀而乐。
皆丧心也。』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为此冬叔孙、宋公卒传。○丧,息浪反,下同。
季公若之姊为小邾夫人,平子庶姑,与公若同母,故曰公若姊。
○正义曰:公若,即平子之叔父也。不言平子之姑,而云公若之姊,明公若是平子庶叔,此姑与公若同母,故曰公若姊也。
生宋元夫人,宋元夫人,平子之外姊。
生子,以妻季平子。昭子如宋聘,且逆之。平子人臣,而因卿逆,季氏强横。○妻,七计反。横,华孟反。
公若从,从昭子。○从,才用反,又如字,注同。
谓曹氏勿与,鲁将逐之。曹氏,宋元夫人。
曹氏告公。公告乐祁。乐祁曰:「与之。如是,鲁君必出。政在季氏三世矣,文子、武子、平子。
○正义曰:武子生悼子,悼子生平子,政在季氏,唯云:「三世」不数悼子者,悼子未为卿而卒,不执鲁政,故不数也。十二年传曰:「季悼子之卒也,叔孙昭子以再命为卿。」卿必再命乃得,经书名氏。七年三月经书「叔孙婼如齐莅盟」,其年十一月季孙宿卒,是悼子先武子而卒,平子以孙继祖也。
鲁君丧政四公矣。宣、成、襄、昭。
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国君是以镇抚其民。《诗》曰:『人之云亡,心之忧矣。』《诗·大雅》。言无人则忧患至。○逞,敕景反。
鲁君失民矣,焉得逞其志?靖以待命犹可,动必忧。」为下公孙传。○焉,於虔反。
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王室有子朝乱,谋定之。
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简子,赵鞅。
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纳王於王城。
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
○正义曰:《乐记》云:「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又曰:「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仲尼燕居》云:子张问礼。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言而履之,礼也。』又五年传云:「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晋侯以为知礼。女叔齐曰:「是仪也,非礼也。」此问揖让、周旋之礼,又云:「是仪也,非礼也。」凡此诸文,皆言礼与仪异。礼之与仪,非为大异,但所从言之有不同耳。礼是仪之心,仪是礼之貌。本其心,谓之礼,察其貌,谓之仪。行礼必为仪,为仪未是礼。故云仪,非礼也。郑玄《礼序》云:「礼者,体也,履也。统之於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此训两释,良有以也。郑谓体为礼,履为仪,是其所以礼仪别也。
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经者,道之常。
地之义也,义者,利之宜。
民之行也。』行者,人所履。。○之行,下孟反,注同。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日月星辰,天之明也。
因地之性,高下刚柔,地之性也。
○正义曰:自「夫礼」至「因地之性」,言礼本法天地也,自生其六气。至民失其性,言天用气味、声色以养人,不得过其度也。是故为礼以下,言圣王制礼以奉天性,不使过其度也。经,常也。义,宜也。夫礼者,天之常道,地之宜利,民之所行也。天地之有常道,人民实法则之。法则天之明道,因循地之恒性,圣人所以制作此礼也。此传文於天言常,则地亦常也。於地言义,则天亦义也。覆言「天地之经」,明天地皆有常也。天有常明之义,地有常利之义也。覆云「则天之明」,是天以明为常,「因地之性」,则地以性为义。是天以光明为常义,地以刚柔为常义。义谓义理,性谓本性,言天地性义有常,可以为法,故民法之而为礼也。 ○注「经者,道之常。义者,利之宜」。 ○正义曰:覆而无外,高而在上,运行不息,日月星辰,温凉寒暑,皆是天之道也。训经为常,故言道之常也。载而无弃,物无不殖,山川原隰,刚柔高下,皆是地之利也。训义为宜,故云利之宜也。杜以今文《孝经》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故天以道言之,地以利言之。天无形,言其有道理也。地有质,言其有利益也。民之所行,法象天地,象天而为之者,皆是天之常也;象地而为之者,皆是地之宜也,故礼为天之经,地之义也。《孝经》以孝为天之经,地之义者,孝是礼之本,礼为孝之末,本末别名,理实不异,故取法天地,其事同也。 ○注「行者,人所履」。 ○正义曰:民谓人也。人禀天地之性而生,动作皆象天地,其践履谓之为行。但人有贤与不肖,行有过与不及,圣人制为中法,名之曰礼。故礼是民之行也,行者人之所履也。《易》及《尔雅》并训履为礼,是礼名由践履而生也。人之本性自然,法象天地,圣人还复法象天地而制礼教之,是礼由天地而来。故仲尼说孝,子产论礼,皆天、地、民三者并言之。 ○注「日月星辰,天之明也。高下刚柔,地之性也」。 ○正义曰:则天之明,杜以为日月星辰者,以下传云「为父子兄弟,昏媾姻亚,以象天明」,若众星之共北辰,故知天明,日月星也。杜知高下刚柔,地之性者,以下传云:「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则君高臣下,臣柔君刚,地义则地之性也。传文上下,其理分明,人法天地,其事多种。杜以天明地义,举要而言,故不备显刑罚威狱,温慈惠和。刘炫责杜不具载其文而规其过,非也。此传文,天言则、地言因者,民见地有宜利,因取而法效之,因亦则之义也。既言天之经,不可复言地之经,故变文称义。既言则天之明,不可复言则地之性,故变文言因。因之与则,互相通也,正是变文使相辟耳。
生其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
用其五行。金、木、水、火、土。
气为五味,酸、咸、辛、苦、甘。
发为五色,青、黄、赤、白、黑。发,见也。○见,贤遍反,下解见同。
章为五声。宫、商、角、徵、羽。○徵,张里反。
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滋味声色,过则伤性。
○正义曰:此言天用气味声色以养人,不得过其度也。因上则天,之下更复本之於天。传称天有六气,此言生其六气,谓天生之也。用其五行,谓天用之也。上天用此五行以养人,五行之气,入人之口为五味,发见於目为五色,章彻於耳为五声。味以养口,色以养目,声以养耳。此三者,虽复用以养人,人用不得过度,过度则为昏乱,使人失其恒性,故须为礼以节之。 ○注「金、木、水、火、土」。 ○正义曰:《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孔安国云「皆其生数」。是其以生数为次也。《大禹谟》说六府云:「水、火、金、木、土、穀。」五行之次,与《洪范》异者,以相刻为次也。此注言金、木、水、火、土者,随便而言之,不以义为次也。五物世所行用,故谓之五行。五者各有材能,传又谓之五材。此传所说礼意,意在味、色、声也。但味、色、声本於五行而来,五行又是六气所生,故先言六气、五行,然后至於味、色、声也。《释名》,「五气於其方各施行」。《白虎通》云「言为天行气,故谓之五行」。 ○注「酸、咸、辛、苦、甘」。 ○正义曰:《洪范》又演五行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孔安国云「咸,水卤所生;苦,焦气之味;酸,木实之性;辛,金之气味;甘味生於百穀」。是言五行之气为五味。水味咸,火味苦,木味酸,金味辛,土味甘也。五行本性,自有此气,气至於人乃为五味,味之为异,入口乃知。言气气为五味,谓气入口,与下章也、发也者,据人知为文。味为性所有,色是形之貌,声是质之响,色可近视,声可远闻,自近以及远,故以口、目、耳所知味色声为次也。 ○注「青黄」至「见也」。 ○正义曰:五色,五行之色也。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黄,金色白,水色黑也。木生柯叶则青,金被磨砺则白,土黄,火赤,水黑,则本质自然也。发,见也。谓见於人目,有此五色。 ○注「宫、商、角、徵、羽」。 ○正义曰:声之清浊,差为五等。圣人因其有五,分配五行。其本末由五行而来也。但既配五行,即以五者为五行之声。土为宫,金为商,木为角,火为徵,水为羽。声之清浊,入耳乃知,章彻於人为五声也。此言章为五声,元年传云:「徵为五声。」章徵不同者,据声之至人,是为章彻;据人之知声,则为徵验。是彼此之异言耳。 ○注「滋味」至「伤性」。 ○正义曰:《老子》云「五味令人口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言其过耽耆之,则有此病。是其过则伤本性也。
是故为礼以奉之:制礼以奉其性。
为六畜、马、牛、羊、鸡、犬、豕。○畜,许又反,又楮六反。
五牲、麋、鹿、纴、狼、兔。○麋,亡悲反。麏,九伦反,本亦作麇。
三牺,祭天地宗庙三者谓之牺。
以奉五味;为九文、谓山、龙、华、蟲、藻、火、粉米、黼、黻也。华若草华。藻,水草。火,画火。粉米若白米。黼若斧。黻若两巳相戾。传曰:火龙黼黻,昭其文也。○黼音甫。黻音弗。
○正义曰:口欲尝味,目欲视色,耳欲听声,人之自然之性也。欲之不巳,则失其性。圣人虑其失性,是故为礼以奉养其性,使不失也。牲牺,祭祀所用,非人所食,而以牲牺奉五味者,礼推人道以事神,神之所享,皆是人食。尊鬼神而异其名耳,故亦为奉五味。 ○注「马、牛、羊、鸡、犬、豕」。 ○正义曰:《尔雅·释畜》,马、牛、羊、犬、鸡五者之名,其豕在《释兽》之篇。畜,养也。家养谓之畜。野生谓之兽。豕有野豕,故因记之於《释兽》耳。又《释畜》之末别释马、牛、羊、豕、犬、鸡,六者之名其下题曰「六畜」,谓此是也。《周礼·膳夫》云「膳用六牲」,是庖用六牲也。「庖人掌其六畜」,郑玄云:六牲,马、牛、羊、豕、犬、鸡。「六畜即六牲也。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畜牲一也。 ○注「麋、鹿、纴、狼、兔」。 ○正义曰:十一年传曰:「五牲不相为用。」注云:「五牲,牛、羊、豕、犬、鸡。」此异彼者,以上文巳言六畜,则五牲非六畜,故别解之。《周礼》,庖人掌共六兽。郑众云:「六兽,麋、鹿、熊、麏、野豕、兔。」郑玄云:「兽人冬献狼,夏献麋。又内则无熊,则六畜当有狼,而熊不属。」今杜解五牲之名,用郑玄六兽之说,去野豕而以其馀当之也。传称「牛卜日曰牲」。郑玄云「将用之曰牲」。此五者实兽也,据其将用祭祀,故名之曰牲。服虔云:五牲、麏、鹿、熊、狼、野豕。 ○注「祭天」至「之牺」。 ○正义曰:《尚书·泰誓》武王数纣之罪云:「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於神祇宗庙之下,总言牺牲。杜虽不见古文,其言闇与之会。是祭天地宗庙之牲,谓之牺也。然则牺亦六畜,而别言之者,《周礼·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以授充人系之。」郑玄云:「牺牲,毛羽完具也。授充人者,当殊养之。」然则六畜之内,取其毛羽完具,别养以共祭祀者,乃名为牺,故与六畜异言之也。服虔云:三牺,雁、鹜、雉也。 ○注「谓山」至「文也」。 ○正义曰:《尚书·益稷》篇云: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蟲,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尚书》之文如此,其解者多有异说。孔安国云:「日、月、星为三辰。华象草,华蟲,雉也。画三辰、山龙华蟲於衣服旌旗。会,五采也。以五采成此画焉。宗庙彝樽,亦以山龙华蟲为饰。藻,水草有文者。火为火字,粉若粟冰,米若聚米,黼若斧形,黻为两巳相背,葛之精者曰絺,五色备曰绣。」如孔此言,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龙也,华也,蟲也,七者画於衣服、旌旗。山、龙、华、蟲四者,亦画於宗庙彝器。藻也,火也,粉也,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绣之於裳。如此数之则十三章矣。天之大数不过十二,若为十三,无所法象。或以为孔并华蟲为一,其言华象草,华蟲雉者,言象草华之蟲,故为雉也。若华别似草,安知蟲为雉乎?未知孔意必然以否。郑玄读会为缋,谓画也。絺为绣,谓刺也。宗彝,谓虎蜼也。《周礼》,宗庙彝器,有虎彝、蜼彝,故以宗彝名虎蜼也。《周礼》有衮冕、鷩冕、毳冕。其衮、鷩、毳者,各是其服章首所画,举其首章以名服耳。衮是衮龙也,衮冕九章,以龙为首。鷩是华蟲也,鷩冕七章,以华蟲为首。毳是虎蜼也,毳冕五章,以虎蜼为首。虎毛浅,蜼毛深,故以毳言之。毳,乱毛也。如郑此言,则於《尚书》之文其章不次,故於《周礼》之注具分辨之。郑於《司服》之注,具引《尚书》之文。乃云「此故天子冕服十二章。絺或作绣,字之误也。王者相变,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於旌旗,所谓三辰旂旗,昭其明也。而冕服九章,登龙於山,登火於宗彝,尊其神明也。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蟲,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絺以为绣。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鷩画以雉,谓华蟲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毳画虎蜼,谓宗彝也。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是郑玄之说,华蟲为一,粉米为一也。杜之此注,亦以日、月、星辰画於旌旗。九文唯言衣服之文,谓山也,龙也,华也,蟲也,藻也,粉米也,黼也,黻也。以此为九。杜言华若草华,而不言蟲,则华蟲各为一也。粉米若白米,是粉米共为一也。《诗》云:「鱼在在藻。」是藻为水草也。孔安国云「火为火字」。《考工记》画缋之事:「火以圜。」郑众云:「为圜形似火」,郑玄云:「形如半环。」然则杜言火画火,盖同安国为火字也。粉米色白,故粉米若白米也。《考工记》曰:「白与黑谓之黼。」孔安国云「黼若斧形」,谓刀白而身黑,故若斧也。黻为两已相戾,今之刺黻。」犹然也。引桓二年传曰「火龙黼黻,昭其文也」者,以证此九文是山龙之属也。《世本》云:「胡曹作冕。」注云「胡曹,黄帝臣也」。《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则冕服起於黄帝也,加饰起自唐虞,即《书》云「予欲观古人之象」云云,是也。所以衣服画日月星等者,象王者之德,照临天下,如三光之耀也。山体镇重,象王者之德,镇重安静四方,又能润益含灵,如山兴云致雨也。龙者水物也。象王者之德,流通无壅,如水利苍生。又龙舒卷,变化无方,象人君有无方之德也。华蟲即鷩雉,雉有文章,表王者有文章之德也。宗彝,彝,常也。宗庙之常器有六彝,今唯取竣蜼者,虎取毛浅而有威,蜼取毛深而有知,以表王者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也。藻者,水草,是鲜絜之物,生於清水,能随短长,象王者之德,冰清玉絜,随机应物,随民设教,不肃而成也。火者,火姓炎上,用表王者之德,能使率土群黎,向归上命也。粉米者,米能济人之命,表王者有济养之德也。黼,白与黑,形若斧。斧能裁断,以象王者有裁断之德也。黻之言戾。戾,背也。黑与青谓之黻,作两已字相背,象王者能绥化兆民,能使向已背恶以从善,故为黻也。日之质赤,月星之质白。山作獐,《考工记》云「山以獐」也。龙为腾跃之形,似狝猴而大也。章次如此者,王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星,天用昭明,日最为盛,所以居先。月星光劣,其次之也。上以象天,下宜法地。地之形势莫大於山,故次三光也。龙为水物,水出於山,故次之也。华蟲象於礼乐文章,以礼乐文章润於万物,故以次龙也。宗彝所以次华蟲者,言王者既有礼乐,须威知乃行,无威则民不畏,无知则教不成,故以次也。藻所以次宗彝者,王者威知之德,随世而应,故以次也。火者,言王者有德必向归仰之,如火向上,故次之也。米所以次火者,民既归王,王须济活,济活之理,得米为生,故次之也。黼所以次米者,言王者能济活兆民,宜裁断合理,如斧之断决,故以次之。黻所以次黼者,王既裁断得所,善恶各有分宜,人皆背恶从善,故以次之。
六采、画缋之事,杂用天地四方之色,青与白,赤与黑,玄与黄,皆相次,谓之六色。○缋,户对反。
○正义曰:《考工记》云:「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玄与黄相次。」郑玄云:「此言画缋六色所象,及布采之第次。」此杜取彼记文省约而为之辞也。
五章,以奉五色;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
○正义曰:「谓之绣」以上,皆《考工记》文也。此刺绣之文,以北方相次。色亦采也。六采谓缋画,五色谓刺绣,故令色采之文异耳。郑注《尚书》「性曰采,施曰色」。味、色、声三事,色居其中,故杜言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明上下二文亦准此所陈,以奉成五味、五声之用,举中以明上下也。
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鲜见二十年。
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君臣有尊卑,法地有高下。
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夫治外,妇治内,各治其物。
○正义曰:此更覆上因地之义也。为父子以下至生殖长育。覆上,则天之明也。地有高下,圣人制礼为君臣上下。君在上,臣在下,以法则地之义也。以地有刚柔,为夫妇外内,夫治外,妇治内,以经纪二物也。物,事也,治理外内之二事也。上云「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又云「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再重言之,皆先天后地。但法地事少,则天事多,故上先言法天,后言法地。此先云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始云为父子兄弟,以象天明者,以其则地事少,故先言之,象天事多,欲下就以从四时,类其震曜杀戮,及生殖长育,皆是象天之事,欲使文相连接,故后言之也。下云「以象天明」,则此当云以象地性,而云「以则地义」者,义之与性一也。因其先言,故远覆上文地之义也。
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媾,古豆反。姻音因。亚,於嫁反,本亦作娅,同。重,直龙反。
○正义曰:老子云:「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六亲谓父子、兄弟、夫妇也。《孝经》曰:「孝莫大於严父。」《论语》云:「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六亲,父为尊严,众星,北辰为长。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北极,是其象天明也。妻父为昏,婿父为姻,两婿相谓曰亚,皆《释亲》文也。重昏曰媾,《尔雅》无文,相传说耳。《释亲》文曰:「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母之兄弟为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此皆世俗常言,杜不解者,为易知故也。
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在君为政,在臣为事,民功曰庸,治功曰力,行其德教,务其时要,礼之本也。○治,直吏反。
○正义曰:《论语》云:「冉子退朝。子曰:『何晏?』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於时冉子仕於季氏,称季氏有政,孔子谓之为事。是在君为政,在臣为事也。此对文别耳。《论语》称孝友是亦为政,明其政、事通言也。「民功曰庸,治功曰力」。《周礼·司勋》文也。郑玄以为庸,谓「法施於民,若后稷」。力,谓「制法成治,若咎繇」。《司勋》又云:「王功曰勋,国功曰功,事功曰劳,战功曰多。」郑注云「王功者,若周公,国功者,若伊尹,事功者,若禹,战功者,若韩信、陈平」。行其德教,务其时要,使民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圣王之化,先致力於民,是为礼之本也。
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雷震电曜,天之威也。圣人作刑戮,以象类之。
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此六者,皆禀阴阳风雨晦明之气。○效,户孝反。长,丁丈反。好,呼报反,注及下於好皆同。恶,乌路反,下注及下於恶皆同。乐音洛,下及注皆同。
○正义曰:贾逵云:好生於阳,恶生於阴,喜生於风,怒生於雨,哀生於晦,乐生於明。谓一气生於一志,谬矣。杜以元年传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谓六气共生五味,非一气生一味。此民之六志,亦六气共生之,非一气生一志。故云「此六者,皆禀阴、阳、风、雨、晦、明之气」。言共禀六气而生也。
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
○正义曰:民有六志,其志无限。是故人君为政,审法时之所宜,事之所类,以至民之六志,使之不过节也。下云「审行信令」,谓人君行之,知此「审则宜类」,亦是人君则之。审者,言其谨慎之意也。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所从言之异耳。
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於好,怒生於恶。是故审行信令,行祸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协,和也。
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经纬,错居以相成者。
○正义曰:言礼之於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如天地得礼始成就。
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曲直以弼其性。
○正义曰:刘炫云:礼有宜曲宜直,不可信情而行。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於礼者,谓之为成人;不能赴礼则不成为人,谓之为大,不亦宜乎!赴,谓奔走,言弼谐巳性,奔走以赴礼也。恐刘义未当。 ○注「曲直以弼其性」。 ○正义曰:性曲者,以礼直之;性直者,以礼曲之。故云曲直以弼其性也。
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鞅能守此言,故终免於晋阳之难。○以赴礼者,赴或作从。难,乃旦反。
宋乐大心曰:「我不输粟。我於周为客,二王后为宾客。
若之何使客?」晋士伯曰:「自践土以来,践土在僖二十八年。
宋何役之不会,而何盟之不同?曰『同恤王室』,子焉得辟之?子奉君命,以会大事,而宋背盟,无乃不可乎?」右师不敢对,受牒而退。右师,乐大心。○焉,於虔反。背音佩,下同。
○正义曰:《说文》云「简,牒也。牒,札也。於时号令,输王粟,具戌人。宋之所出人粟之数,书之於牒。受牒而退,言服从也。
士伯告简子曰:「宋右师必亡。奉君命以使,而欲背盟以干盟主,无不祥大焉。」言不善无大此者。为定十年宋乐大心出奔传。○使,所吏反。
「有鸜鹆来巢」,书所无也。师已曰:「异哉!吾闻文、武之世,童谣有之,师己,鲁大夫。○巳音纪,一音祀。谣音遥。
曰:『鸜之鹆之,公出辱之。言鸜鹆来,则公出辱也。
○正义曰:此鸟以两字为名,但谣辞必韵,故分言之。
鸜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馈,遗也。○馈,音求位反。遗,唯季反。
鸜鹆跦々,公在乾侯,跦々,跳行貌。○跦,张于反,又张留反。跳,直彫反。
徵褰与襦。褰,袴。○褰,起虔反,《字林》己偃反,又音愆。襦,本或作众5,而朱反。袴,苦故反,《说文》作绔。
○正义曰:《内则》云:「童子不衣襦袴。」是衣有袴也,以可褰行,故以褰为袴。
鸜鹆之巢,远哉遥遥,稠父丧劳,宋父以骄。稠父,昭公。死外,故丧劳。宋父,定公。代立,故以骄。○稠,直留反。父音甫,下同。丧,息浪反,注同。
鸜鹆鸜鹆,往歌来哭。』昭公生出歌,死还哭。
童谣有是。今鸜鹆来巢,其将及乎!」将及祸也。
○秋,书再雩,旱甚也。
○正义曰:既言旱甚,而经不书旱者,传言旱甚,解经一月再雩。再雩虽由旱甚,然而后雩得雨,不一至成灾,故不书旱。
初,季公鸟娶妻於齐鲍文子,生甲。公鸟,季公亥之兄,平子庶叔父。○娶,七住反。
公鸟死,季公亥与公思展与公鸟之臣申夜姑相其室。公亥即公若也。展,季氏族。相,治也。○夜,本或作射,音夜,又音亦。相,息亮反,注同。
及季姒与饔人檀通,季姒,公鸟妻,鲍文子女。饔人,食官。○姒音似。檀,直丹反,人名也,或巿战反。
而惧,乃使其妾抶己,以示秦遄之妻,秦遄,鲁大夫。妻,公鸟妹秦姬也。○抶,敕乙反。遄,巿专反。
曰:「公若欲使余,余不可而扶余。」又诉於公甫,公甫,平子弟。○诉音素,又作愬。
曰:「展与夜姑将要余。」要劫我以非礼。○展与夜姑,并如字,公思展及申夜姑也。与,及也。读或作馀音者,非也。要,一遥反,下同。
秦姬以告公之。公之,亦平子弟。
公之与公甫告平子,平子拘展於卞,而执夜姑,将杀之。公若泣而哀之,曰:「杀是,是余杀也。」将为之请,平子使竖勿内,日中,不得请。有司逆命,执夜姑之有司,欲迎受杀生之命。○为,于伪反。
公之使速杀之。故公若怨平子。季、郈之鸡斗。季平子、郈昭伯二家相近,故鸡斗。○郈音后,《字林》下遘反。近,附近之近,又如字。
季氏介其鸡,捣芥子播其羽也。或曰以胶沙播之为介鸡。○介又作芥,音界。
○正义曰:杜此二解,一读介为芥,捣芥子为末,播其鸡羽。贾逵云:捣芥子为末,播其鸡翼,可以坌郈氏鸡目。是此说也。郑众云:「介,甲也。为鸡著甲。」高诱注《吕氏春秋》云「铠著鸡头」。杜又云或曰不知谁说以胶沙播之,亦不可解。盖以胶涂鸡之足爪,然后以沙糁之,令其涩,得伤彼鸡也。以郈氏为金距言之,则著甲是也。
郈氏为之金距。平子怒,怒其不下己。○下,遐嫁反。
益宫於郈氏,侵郈氏室以自益。
且让之。让,责也。
故郈昭伯亦怨平子。臧昭伯之从弟会昭伯,臧为子。○从,才用反,后从者皆同。
为谗於臧氏,而逃於季氏。臧氏执旃。平子怒,拘臧氏老。将禘於襄公,万者二人,其众万於季氏。禘,祭也。万,舞也。於礼,公当三十六人。○禘,大计反。
○正义曰:季氏私祭家庙,与禘同日,言将禘,是豫部分也。乐人少,季氏先使自足,故於公万者唯有二人,其众万於季氏,轻公重己,故大夫遂怨。 ○注「禘祭」至「六人」。 ○正义曰:《释例》曰:「三年丧毕,致新死之主以进於庙,於是乃大祭於大庙,以审定昭穆,谓之禘。」禘於大庙,礼之常也;各於其宫,时之为也。虽非三年大祭,而书禘,用禘礼也。《释天》云:「禘,大祭也。」执干戚而舞,谓之万舞也。隐五年传说舞佾之差云「诸侯用六」,是於礼法当三十六人也。此以正礼言耳,亦不知当时鲁君用六佾以否。《公羊传》曰:昭公「告子家驹曰:『季氏僣公室,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驹曰:『诸侯僣天子,大夫僣诸侯久矣。』公曰:『吾何僣矣哉?』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王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如彼传文,当时或僣八佾,佾不必用六也。
臧孙曰:「此之谓不能庸先君之庙。」不能用礼也,盖襄公别立庙。
○正义曰:杜以襄若以次递毁,则庙与先公同处,禘於襄公亦应兼祭馀庙。今特云「禘於襄公」,似与先公异处,故云盖襄公别立庙。
大夫遂怨平子。公若献弓於公为,公为,昭公子务人。
且与之出射於外,而谋去季氏。公为告公果、公贲。果、贲皆公为弟。○去,起吕反。贲音奔,又扶云反,又彼义反。
公果、公贲使侍人僚相告公。公寝,将以戈击之,乃走。公曰:「执之!」亦无命也。独言执之,无敕命。○侍人本亦作寺人。柤,侧加反。
惧而不出,数月不见。公不怒。又使言,公执戈以惧之,乃走。又使言,公曰:「非小人之所及也。」谓僚柤为小人。○数,所土反,下数世同。见,贤遍反。
公果自言,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言难逐。○难,如字,注同。
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告子家懿伯,子家羁,庄公之玄孙。○郈孙以可,绝句。劝,劝公逐季氏也。
懿伯曰:「谗人以君徼幸,事若不克,君受其名,受恶名。○徼,古尧反。
不可为也。
○正义曰:谗人谓公若、郈孙之徒谗季氏者,劝君使伐季氏,以君徼天之幸。幸而得胜,则以为已功;不胜,则推君为恶。不可从也。
舍民数世,以求克事,不可必也。
○正义曰:克,胜也。言君从上以来,舍民巳经数代,今以求胜,此事不可必也。
且政在焉,其难图也。」公退之。退使去。○舍音舍。
辞曰:「臣与闻命矣,言若泄,臣不获死。」乃馆於公。恐受泄命之罪,故留公宫以自明。○与音预。泄,息列反,又以制反,注同,漏泄也。
叔孙昭子如阚,阚,鲁邑。○阚,口暂反。
公居於长府。长府,官府名。
九月戊戌,伐季氏,杀公之于门,遂入之。平子登台而请曰:「君不察臣之罪,使有司讨臣以干戈,臣请待於沂上以察罪。」弗许。鲁城南自有沂水,平子欲出城待罪也。大沂水出盖县南,至「下邳入泗。○沂,鱼依反。
○正义曰:《释例·土地名》:「襄十八年,沂水出东莞盖县艾山,南经琅邪东海,至下邳县入泗。」此沂水出鲁国鲁县西南入泗水。是沂水有二也。此注云「鲁城南自有沂水」,谓出鲁县者也。又云「大沂水出盖县南,至下邳入泗」,谓襄十八年之沂水也。以其有二,故辩明之。
请囚于费,弗许。请以五乘亡,弗许。子家子曰:「君其许之!政自之出久矣,隐民多取食焉,隐约穷困。○乘,绳证反。
为之徒者众矣。日入慝作,弗可知也。慝,奸恶也。日冥,奸人将起叛君助季氏,不可知。○慝,他得反。冥,亡定反。
众怒不可蓄也,季氏众。○蓄,敕六反,本亦作畜,下并同。
蓄而弗治,将蕰。蕰,积也。○蕰,本亦作蕰,纡粉反。
蕰蓄,民将生心。生心,同求将合。与季氏同求叛君者。
君必悔之!」弗听。郈孙曰:「必杀之。」公使郈孙逆孟懿子。懿子,仲孙何忌。
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於其众曰:「若之何?」莫对。众疑所助。○鬷,子公反。戾,力计反。
又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国。凡有季氏与无,於我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騣戾曰:「然则救诸!」帅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陷公围也。○陷,陷没之陷。隅,本或作堣,音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言无战心也。冰,椟丸盖。或云积丸是箭筩,其盖可以取饮。○踞音据。椟音独。丸,胡官反。筩音童,又音动,一音勇。
○正义曰:二十七年传说此事云:「岂其伐人而说甲执冰以游?」则此踞是游也。《曲礼》云:「游无倨。」倨是慢也,谓傲慢而游戏。 ○注「言无」至「取饮」。 ○正义曰:贾逵云,冰,椟丸盖也。则是相传为此言也。《方言》曰:「弓藏谓之鞬,或谓之椟丸。」如彼文,则椟丸是盛弓者也。此或说椟丸是箭筩,其盖何以取饮。十三年传云「司释射奉壶饮冰」,谓执此也。《诗》云:「抑释掤忌,抑鬯弓忌。」鬯藏弓,则冰藏矢也。《毛传》云:「掤所以覆矢。」掤与冰,字虽异,音义同,是一器也。
遂逐之。逐公徒。
孟氏使登西北隅,以望季氏,见叔孙氏之旌,以告。孟氏执郈昭伯,杀之于南门之西,遂伐公徒。子家子曰:「诸臣伪劫君者,而负罪以出,君止。使若非君本意者,君自可止不出。
○正义曰:子家子以为公本意自伐季氏,非是诸臣所劫。今子家意欲得令诸臣等伪作劫君以伐季氏者,令负罪而出,君自可止住。
意如之事君也,不敢不改。」意如,季平子名。
公曰:「余不忍也。」与臧孙如墓谋,辞先君,且谋所奔。
遂行。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将唁公于平阴,公先至于野井。齐侯曰:「寡人之罪也。使有司待于平阴,为近故也。」齐侯自咎,本不敕有司远诣阳州,而欲近会于平阴,故令鲁侯过共,先至野井,远见迎逆,自咎以射公。○为,于伪反。咎,其九反,下同。令,力呈反。
书曰:「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礼也。将求於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物,事也。谓先往至野井。○下,遐嫁反。
齐侯曰:「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二十五家为社。千社,二万五千家,欲以给公。○疆,居良反。
○正义曰:礼有里社,故《郊特牲》称:「唯为社事,单出里。」以二十五家为里,故知二十五家为社也。
以待君命。待君伐季氏之命。
寡人将帅敝赋以从执事,唯命是听。君之忧,寡人之忧也。」公喜。子家子曰:「天禄不再。天若胙君,不过周公。以鲁足矣。失鲁而以千社为臣,谁与之立?为齐臣。○胙,才路反。
○正义曰:天之福禄不可再,谓得齐千社,复得鲁国也。胙,报也。天若报君,终不得过於周公。周公止封鲁,以鲁封君足矣。若既得鲁国,又得千社,则是过周公矣。周公理不可过,得齐千社失鲁国也。既失鲁国,而以千社为臣於齐,谁复与之立也?言从君之人,皆将弃君去矣。
且齐君无信,不如早之晋。」弗从。臧昭伯率从者将盟,载书曰:「戮力壹心,好恶同之。信罪之有无,信,明也。处者有罪,从者无罪。○戮音六,又力彫反。
缱绻从公,无通外内!」缱绻,不离散。○缱音遣。绻,起阮反。
以公命示子家子。子家子曰:「如此,吾不可以盟。羁也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从者陷君,留者逐君,皆有罪也。
或欲通外内,且欲去君。去君,伪负罪出奔,不必缱绻从公。
二三子好亡而恶定,焉可同也?陷君於难,罪孰大焉?通外内而去君,君将速入,弗通何为?而何守焉?」乃不与盟。何必守公。○好,呼报反。恶,乌路反。焉可,於虔反。难,乃旦反。不与,音预。
昭子自阚归,见平子。平子稽颡,曰:「子若我何?」昭子曰:「人谁不死?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将若子何?」平子曰:「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昭子从公于齐,与公言。子家子命適公馆者执之。恐从者知叔孙谋。○稽,音启。颡,息党反。
公与昭子言於幄内,曰:「将安众而纳公。」昭子请归安众。○幄,於角反。
公徒将杀昭子,
○正义曰:昭子谋归安众,而后纳公。则独公得入,从公伐季氏者,不得入,故欲杀昭子也。
伏诸道。伏兵。
左师展告公。公使昭子自铸归。辟伏兵。○铸,之树反。
平子有异志。不欲复纳公。○复,扶又反。
冬十月辛酉,昭子齐於其寝,使祝宗祈死。戊辰,卒。耻为平子所欺,因祈而自杀。○齐,侧皆反,本又作斋。
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公徒执之。展,鲁大夫,欲与公俱轻归。○乘,如字,骑马也。轻,遣政反。
○正义曰: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至六国之时,始有单骑。苏秦所云「车千乘,骑万匹」。是也。《曲礼》云「前有车骑」者,《礼记》汉世书耳,经典无骑字也。炫谓此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欲共公单骑而归,此骑马之渐也。
壬申,尹文公涉于巩,焚东訾,弗克。文公,子朝党,於巩县涉洛水也。东訾,敬王邑。
十一月,宋公元公将为公故如晋,请纳公。○为,音于伪反。
梦大子栾即位於庙,已与平公服而相之。平公,元公父。○相,息亮反。
○正义曰:言已与父平公盛服饰,而辅相之也。
旦,召六卿。公曰:「寡人不佞,不能事父兄,父兄谓华、向。
以为二三子忧,寡人之罪也。若以群子之灵,获保首领以没,唯是楄柎所以藉幹者,楄柎,棺中笭床也。幹,骸骨也。○殁音没,楄,蒲田反。柎,步口反,又音附。藉,在夜反。笭,力丁反。骸,咖皆反。
○正义曰:《说文》云:「楄,方木也。幹,胁也」。木以藉胁,明是棺中笭床也。宋元所言藉幹者,举胁而言耳,非独为胁。故云幹,骸骨也。
请无及先君。」欲自贬损。
仲几对曰:「君若以社稷之故,私降昵宴,群臣弗敢知。昵,近也。降昵宴,谓损亲近声乐饮食之事。○昵,女乙反。
若夫宋国之法,死生之度,先君有命矣,群臣以死守之,弗敢失队。臣之失职,常刑不赦。臣不忍其死,君命袛辱。」言君命必不行,袛,適也。○队,直类反。袛音支。
宋公遂行。己亥,卒于曲棘。为明年梁丘据语起本。
十二月庚辰,齐侯围郓。欲取以居公,不书围,郓人自服,不成围。
○正义曰:经书「取郓」而传言「围郓」。故云「郓人自服,不成围」。以传云书取,言易也。故贾为此解,杜从之也。刘炫以为此时围郓而未得,明年方始取之。经即因围书「取」,传言实围之日,非自服也。而规杜氏。今知非者,案二十六年,公围成亦是围而不得,而书围,此若围郓不得何以不书围?案元年「伐莒,取郓」,书取,不言伐,此围郓,取郓,亦书取不言围,其义正同,何为不可?刘何知此年围郓未服?郓若未服,经何得书「取」?苟出胸臆而规杜氏,非也。
初,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宝龟偻句,偻句,龟所出地名。○偻,力主反,又力具反。句,居具反。
○正义曰:释鱼云:「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则龟名无偻句。故云所出地之名。臧氏有蔡又有此,盖所宝非一。
以卜为信与僣,僣吉。僣,不信也。○僣,子念反,注同。
臧氏老将如晋问,问昭伯起居。
会请往。代家老行。
昭伯问家故,尽对。故,事也。
及内子与母弟叔孙,则不对。内子,昭伯妻。不对,若有他故。
再三问,不对。归,及郊,会逆。问,又如初。又不对。
至,次於外而察之,皆无之。执而戮之,逸,奔郈。郈鲂假使为贾正焉。郈在东平无盐县东南。鲂假,郈邑大夫。贾正,掌货物使有常贾,若巿吏。○鲂音房。贾音嫁,注同。
○正义曰:贾正,如《周礼》之贾师也。「贾师二十四则一人」。其职云:「各掌其次之货贿之治,辨其物而均平之。禁贵卖者,使有恒贾。」此郈邑大夫使为贾正,使为郈巿之贾正也。郈在后为叔孙私邑,此时尚为公邑,故使贾正通计簿於季氏。
计於季氏,送计簿於季氏。○簿,步户反。
臧氏使五人以戈楯伏诸桐汝之闾,桐汝,里名。○楯,食准反,又音允。
会出,逐之,反奔,执诸季氏中门之外。平子怒,曰:「何故以兵入吾门?」拘臧氏老。季、臧有恶。相怨恶。
及昭伯从公,平子立臧会。立以为臧氏后。
会曰:「偻句不余欺也。」传言卜筮之验,善恶由人。
楚子使薳射城州屈,复茄人焉;还复茄人於州屈。○屈,居勿反,一音其勿反。茄人音加。
城丘皇,迁訾人焉。移訾人於丘皇。
使熊相禖郭巢,季然郭卷。使二大夫为巢、卷筑郭也。卷城在南阳叶县南。○相,息亮反。禖音梅。卷音权,或眷勉反。为,于伪反。
子大叔闻之,曰:「楚王将死矣。使民不安其土,民必忧,忧将及王,弗能久矣。」为明年楚子居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