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伯于阳者何?即纳上伯款,非犯父命,不当言于阳。又微国,出入不两书,伯不当再出,故断三字问之。○断,丁管反,又丁乱反。
○解云:纳上伯款者,即上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齐」是也。其犯父命而见纳言于邑者,即哀二年夏,「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传云「戚者何?卫之邑也。曷为不言入于卫?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注云「明其父得有子而废之,子不得有父之所有,故夺其国文,正其义也」者是也。然则今此「纳北燕伯于阳」,若是纳上伯款,即非犯父之命者,正以出奔称伯,不似蒯聩称世子故也,是以何氏于款之上连伯言之,见非犯父之命。云又微国,出入不两书者,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传云「何以不言遂,两之也」,注云「顿子出奔不书者,小国例也」是也。
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子谓孔子。乃,乃是岁也。时孔子年二十三,具知其事,后作《春秋》,案史记,知「公」误为「伯」,「子」误为「于」,「阳」在,「生」刊灭阙。○刊,苦于反。
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如,犹奈也。犹曰奈女所不知何?宁可强更之乎?此夫子欲为后人法,不欲令人妄亿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女,音汝。强,其丈反。令,力呈反,下「令楚」同。亿,于力反。错,七故反,或七各反,字或作「措」。
○解云:孔子云当是岁时,我已年立,具见其事,奈汝在侧之徒,不见之何?故曰奈汝所不知何也。孔子虽知伯于阳者,是公子阳生,但在侧之徒,皆不委曲,若改之,谓已苟出心肺,故曰宁可强更之乎。庄七年「星霣如雨」之下,传云「『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何氏云「明其状似雨耳,不当言雨星。不言尺者,霣则为异,不以尺寸录之」。然孔子修《春秋》,大有改之处,而特此文不改之者,欲示后人重其旧事,似刘公即君与为不上礼之类也,故曰夫子欲为后人法,不欲人妄亿措也。亿措者,亿谓有所拟度;措者置也,置意于言也。不欲令人妄拟度,不欲令人妄置意于言矣。若拟度而中之者无伤,即「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之类是也;若亿措而妄者,正得学者不思之义也,则「学而不思,则罔」之类是也。云子绝四者,备于郑注。引之者,欲道无事亿措,乃孔子所绝,是以修《春秋》,而有其义矣。
《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唯齐桓、晋文,会能以德优劣、国大小相次序。
○解云:谓其盛时事也。及其衰未亦不醇粹,是以僖十三年咸之会,许男序于曹伯之上,而何氏于僖四年「许男辛臣卒」,「葬许穆公」之下,注云「得卒葬于所传闻世者,许大小次曹,故卒少在曹后」者,是咸之会,当桓未年,许在曹上,非其次序之事也。
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非齐桓、晋文,则如主会者为之,虽优劣大小相越,不改更,信史也。
其词,则丘有罪焉耳。」丘,孔子名。其贬绝讥剌之辞。有所失者,是丘之罪。圣人德盛尚谦,故自名尔。主书者,恶纳篡也。不书所篡出奔者,微国虽未逾年君犹不录。不足阳下言于北燕者,史文也北燕本在上,从史文也。○恶纳,乌路反。
○解云:即《春秋说》云「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是也。云「主书者,恶纳篡也者,正以《春秋》之义,立、纳、入皆为篡辞,且上有「伯款出奔齐」之文,知今纳,宜是篡人也。
○解云:正以上三年之末「伯款出奔」,遥历十许年,计应有君矣。阳生篡之,宜书其出。今不书者,微国之君被篡而出走者,皆略而不书之。假令非被篡,但是微国,未逾年之君,卒犹不书,况乎被篡出奔,宁不略之乎?何氏所以必将未逾年君约之者,正以所见之世,微国成君之出,例皆录之故也,即伯款之徒是也。
○解云:若足其文,宜云齐高偃帅师纳北燕公子阳生于北燕。今「阳生」之下,不言北燕者,正以史之本文,「阳生」之上有「北燕」之字,因而从之,不及改顺文。楚杀其大夫成然者,《左氏》作「成熊」,《谷梁》作「成虎」字。
三月,壬申,郑伯嘉卒。
夏,宋公使华定来聘。
公如晋,至河乃复。
五月,葬郑简公。
楚杀其大夫成然。○成然,《左氏》作「成熊」
。
秋,七月。
冬,十月,公子整出奔齐。○整,之领反,或作「慭」,鱼觐反。
楚子伐徐。
晋伐鲜虞。谓之晋者,中国以无义,故为夷狄所强。今楚行诈灭陈、蔡,诸夏惧然去而与晋会于屈银,不因以大绥诸侯,先之以博爱,而先伐同姓,从亲亲起,欲以立威行霸,故狄之。
○解云:诸夏之称连国称霸,今单言晋,作夷狄之号,故须解之。言中国无义,故为夷狄所强者,即襄七年「郑伯髡原」之下,传云「曷为不言其大夫弑之?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郑伯将会诸侯于鄬,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即伐我丧。以中国为强,则不若楚。』于是弑之」,何氏云「祸由中国无义,故深讳使若自卒」之属,是中国无义之文也。言遂为夷狄所强也者,即四年「夏,楚子」以下「会于申」,「执齐庆封,杀之」之属是也。云令楚行诈,灭陈、蔡者,即昭八年灭陈,十一年灭蔡是也。令楚行诈者,即讬义讨招瑗,讬义讨蔡般是也。言诸夏惧然去而与晋会于屈银者,即上十一年「秋,季孙隐如会晋韩起」以下「于屈银」是也。言先伐同姓者,正以鲜虞姬姓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