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隐公十年

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月者,隐前为郑所获,今始与相见,故危录内,明君子当犯而不校也。

[疏] 注「犯而不校」。

○解云:谓校接之交,不谓为报也。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据楚公子婴齐贬,后复称公子。○复,扶又反,又音服。

[疏] 「此公子翚」。

○解云:正以上四年师解云言公子翚,故此弟子因以难之。

[疏] 注「据楚」至「公子」。

○解云:成二年「公及楚人」已下「盟于蜀」彼传云「此楚公子婴齐也,其称人何?得壹贬焉尔」,至成六年书「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是也。

贬,曷为贬?隐之罪人也,故终隐之篇贬也。嫌上一贬可移于他事者,故终隐之篇贬之,明为隐贬,所以起隐之罪人也。○明为,于伪反,下「先为」同。

[疏] 注「嫌上」至「人也」。

○解云:上一贬,谓四年时也。

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公败,必迈反,凡临佗曰贬,皆同此音。菅,古颜反。○辛未,取郜。○郜,古报反。○辛巳,取防。取邑不日,此何以日?据取阚不日也。○阚,苦暂反。

[疏] 注「据取阚不日也」。

○解云:即昭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取阚」是也。

一月而再取也。欲起一月而再取,故日。何言乎一月而再取?据取漷东田及沂西田,亦一月再取两邑,不日。○漷,火虢反,又音郭。沂,鱼依反。

[疏] 注「据取」至「不日」。

○解云: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氿、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是也。

甚之也。甚鲁因战见移生事,利心数动。○数,所角反。内大恶讳,此其言甚之何?《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明取邑为小恶,一月再取,小恶中甚者耳,故书也。于内大恶讳,于外大恶书者,明王者起当先自正,内无大恶,然后乃可治诸夏大恶,因见臣子之义,当先为君父讳大恶也。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者,内有小恶,适可治诸夏大恶,未可治诸夏小恶,明当先自正然后正人。小恶不讳者,罪薄耻轻败。宋师日者,见结日偏战也。不言战者,讬王于鲁,故不以敌辞言之,所以强王义也。○见,贤遍反,下同。

秋,宋人、卫人入郑。

宋人、蔡人、卫人伐载,郑伯伐取之。其言伐取之何?据国言灭,邑言取。又徐人取舒不言伐。

[疏] 注「据国言灭」。

○解云:僖五年「灭弦」之属是也。

[疏] 注「又徐」至「言伐」。

○解云:在僖三年夏。

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谁之力?因宋人、蔡人、卫人之力也。载属为上三国所伐,郑伯无仁心,因其困而灭之,易若取邑,故言取,欲起其易,因上伐力,故同其文言伐,就上载言取之也。不月者,移恶上三国。○易,以豉反,下及注同。属,音烛,适也。

[疏] 注「不月」至「三国」。

○解云:正以灭国例月故也。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盛。日者,盛,鲁同姓。于隐篇再见入者,明当忧录之。○入盛,《左氏》作「郕」后皆放此。

[疏] 注「日者」至「录之」。

○解云:正以入例时,伤害多则月,今此云日,故解也。云「再见入」者,谓五年「秋,卫师入盛」,及此为再入者也。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