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溃者何?下叛上也。国曰溃,邑曰叛。不与诸侯溃之为文,重出蔡者,侵为加蔡举,溃为恶蔡录,义各异也。月者,善义兵也。溃例月,叛例时。○蔡溃,户内反,下及注同。重,直用反。恶蔡,乌路反,下「恶其专」并六年注同。
○解云:侵者浅辞,溃者深辞,二者并书,故执不知问。
○解云:即此及文三年春正月「沈溃」之属是也。
○解云:即襄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冬,晋荀寅」等,「入于朝歌以叛」之属是也。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
○解云:即此经书正月,文三年「沈溃」书正月是也。成九年经云「庚申,莒溃」,彼注云「日者,录责中国无信,同盟不能相救,至为夷狄所溃」是也。
○解云:即晋赵鞅书秋,荀寅书冬之属是也。
遂伐楚,次于陉。其言次于陉何?据召陵侵楚不言次,来盟不言陉。○陉,音刑。召陵,上照反,下文同。
○解云:即定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巳下「于召陵,侵楚」是也。
○解云:即下文夏「楚屈完来盟于召陵」是也。
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时楚强大,卒暴征之,则多伤士众。桓公先犯其与国,临蔡,蔡溃,兵精威行,乃推以伐楚,楚惧,然后使屈完来受盟,修臣子之职,不顿兵血刃,以文德优柔服之,故详录其止次待之,善其重爱民命,生事有渐,故敏则有功。○屈,居勿反。卒,寸忽反。
○解云:言「上事有渐」者,即先犯于蔡,乃遂伐楚是也。言敏则有功者,敏,审也。言举事敏审则有成功矣。
夏,许男新臣卒。不言卒师者,桓公师无危。不月者,为下盟,去月方见大信。○为,于伪反,下「为桓公」同。去,起吕反。见,贤遍反。
○解云:决成十三年「曹伯庐卒于师」之属,皆以其有危,故言于师矣。
○解云:正以庄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然则许与曹等,而不月者,若会盟之例,大信者时,若不去月,恐其盟不为大信故也。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称使?据陈侯使袁侨如会。○侨,其骄反,一本作「骄」,音同。
○解云:欲言楚子,经不书爵;欲言大夫,文不言使,故执不知问。
○解云:即襄三年「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巳下,「同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如会」是也。
尊屈完也。曷为尊屈完?据陈侯使袁侨如会,不尊之。
以当桓公也。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
○解云:倍,读如陪益之陪矣。
○解云:即下传云「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其言盟于师,盟于召陵何?据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不举会与地。
○解云:在襄三年夏也。彼经不言陈袁侨来盟于会,盟于鸡泽,与此异,故难之。
师在召陵也。时喜得屈完来服于陉,即退次召陵,与之盟,故言盟于师,盟于召陵。
师在召陵,则曷为再言盟?据齐侯使国佐如师,已酉,及国佐盟于袁娄,俱从地,不再言盟。
○解云:在成二年秋。言俱从地者,谓国佐从晋于袁娄也。
喜服楚也。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重,直用反,又直容反。之复,扶又反,年末「乃复」同,又音福。
○解云:《春秋说》文。
何言乎喜服楚?据服蔡无喜文。
○解云:即上「侵蔡,蔡溃」是也。
楚有王者则后服,桓公行霸,至是乃服楚。
无王者则先叛。桓公不修其师,先叛盟是也。
○解云:即下经云「八月,公至自伐楚」,传云「楚巳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也」,彼注云「为桓公不修其师,而执涛涂故也」者是。
夷狄也,而亟病中国。数侵灭中国。○亟,去冀反。数,音朔。
○解云:即庄二十八年「秋,荆伐郑」者,是其数侵中国之文。其数灭中国者,即灭邓、谷之属是也。而经不书者,后治夷狄故也。
南夷与北狄交,南夷,谓楚灭邓、谷,伐蔡、郑。北夷,谓狄灭邢、卫,至于温,交乱中国。
○解云:楚灭邓、谷不书,而此言者,正以上桓七年「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故知之。伐蔡、郑者,谓蔡、郑服从楚,即上经齐侯「侵蔡、蔡溃」,「遂伐楚」者,盖是蔡为楚之属矣。其郑为楚属者,盖见庄十五年「郑人侵宋」,十六年「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之文也,何者?庄十五年时,正是桓公为霸,宋为齐属而郑侵之,岂不从楚故也?庄十六年齐人助宋伐之,岂不怒乎其从楚而侵宋也?盖于时郑人又服于齐,是以十六年「秋,荆伐郑」,故此作注云蔡、郑矣。
○解云:狄灭邢、卫,在闵元年、二年。狄灭温,在僖十年。温言至于者,以其在后,故言至于,僖十年文灭温也。或者温是圻内之国,去京师近,故言至于矣。
中国不绝若线。线,缝帛缕。以喻微也。○线,思贱反。
桓公救中国,存邢、卫是也。
而攘夷狄,攘,却也。北伐山戎是也。○攘,如羊反,却也。
卒怗荆,卒,尽也。怗,服也。荆,楚也。○怗,他协反,一本作「贴」,服也。刘兆同,《广雅》云「静也」,《玉篇》又丁簟反,一本作「拈」,或音章贬反。
以此为王者之事也。言桓公先治其国以及诸夏,治诸夏以及夷狄,如王者为之,故云尔。
其言来何?据陈袁侨如会不言来。
与桓为主也。以从内文,知与桓公为天下霸主。
前此者有事矣,谓城邢、卫是也。
○解云:即上元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曹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城卫也」是。
后此者有事矣。谓城缘陵是也。
○解云:即下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是也。
则曷为独于此焉?与桓公为主,序绩也。序,次也。绩,功也。累次桓公之功德,莫大于服楚,明德及强夷最为盛。
齐人执陈袁涛涂。涛涂之罪何?辟军之道也。其辟军之道奈何?涛涂谓桓公曰:「君既服南夷矣,何不还师滨海而东,服东夷,且归?」滨,涯也。顺海涯而东也。东夷,吴也。从召陵东归,不经陈,而趋近海道,多广泽水草,军所便也。○涛,徒刀反。辟,匹亦反,又音避,下同。滨,音宾。涯,五佳反。近,附近之近。便,婢面反。
○解云:趋犹乡也,谓乡近海之道也。
桓公曰:「诺。」于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沛泽之中。草棘曰沛,渐洳曰泽。○沛泽,音贝,又普贝反,草棘曰沛,斩洳曰泽。斩,子廉反。洳,人庶反。
○解云:《尔雅》无文也。
顾而执涛涂。时涛涂与桓公俱行。
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言有罪,方伯所宜讨。
○解云:即下二十八年「晋侯执曹伯畀宋人」,成十五年「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之属是也。
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此道黜陟之时也。《诗》云:「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解云:正以诸典不见周公西讨之文故也。
桓公假涂于陈而伐楚,则陈人不欲其反由己者,师不正故也。故令涛涂有此言。○令,力呈反。
不修其师而执涛涂,古人之讨,则不然也。以己所招而反执人,古人所不为也。凡书执者,恶其专执。
○解云:言虽有罪,方伯所宜讨,要须白天子,乃可执之。
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八月,公至自伐楚。楚巳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也。为桓公不修其师,而执涛涂故也。月者,凡公出满二时月,危公之久。
○解云:内之微者矣。
○解云:庄六年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今此楚巳服而致伐,故难之。
○解云:即此僖公春去秋乃还,而云「八月,公至自伐楚」;又襄二十八年冬,「公如楚」;二十九年「夏,五月,公至自楚」之属,皆是危而久之。久字亦有作「之」字者。案庄五年「冬,公会齐人」巳下「伐卫」,至六年「秋,公至自伐卫」,兵历四时而不月者,彼注云「久不月者,不与伐天子也,故不为危录之」者是。
葬许缪公。得卒葬于所传闻世者,许大小次曹,故卒少在曹后。○传,丈专反。
○解云:所传闻之世,微国卒葬例不录之。今许得书葬,故须注解也,何者?正以曹、许虽非大国,亦非微,故得录见也。知许大小次曹后者,案僖五年夏,「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许在曹上者,正是会盟之序,皆是主会次之,非孔子之意,未必得其正,故何氏不以为妨矣。若然,案昭十二年传云「《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彼注云「唯齐桓、晋文,会能以德优劣、国大小相次序」;传文云「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彼注云「非齐桓、晋文,则如主会者为之,虽优劣大小相越,不改更信史也」;又云「其词则有罪焉尔」,彼注云「丘,孔子名。其贬绝讥剌之辞有所失者,是丘之罪」。然则首戴之会,正是齐桓为伯之,时而云许在曹上,皆是主会者次之,未必得其正者,案下五年之会注云「世子所以会者,时桓公德衰,诸侯背叛,故上假王世子,示以公义」。然则桓公德衰,故曹在许下,仍自不妨小于曹,则知昭十二年传云「其序,则齐桓、晋文」者,据其盛时大叛言耳。
冬,十有二月,公孙慈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月者,剌桓公不修其师,因见患诳,不内自责,乃复加人以罪。○慈,《左氏》作「兹」。「诳」,九况反。
○称云:正以侵伐例时,今此书月,故须注解也。言因见患诳者,言因是不修其师之故,而为陈之所苦患,遂为所调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