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卫侯之弟黑背,率师侵郑。
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其言乃不郊何。据上不郊不言乃,僖公不从言免牲也。
○解云:即上七年夏,「不郊犹三望」是也。
○解云:僖三十一年夏,「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是也。
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不免牲,当坐盗天牲,失事天之道,故讳使若重难不得郊。○难,乃旦反。
○解云:宣八年传云「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何氏云「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下昃日昳久,故言乃」。然则乃者难之深,今经云「乃不郊」,故云使若重难不得郊也。重难之义,皆出于乃字。
五月,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不致者,成公数卜郊不从,怨怼,故不免牲,不但不免牲而巳,故夺臣子辞以起之。○数,所角反。怼,直类反。
○解云:庄六年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注云「此谓公与二国以上也」。然则此经「公会晋侯、宋公」以下「伐郑」,亦是二国以上,若得意宜致会,不得意宜致伐。今全不致,故如此解也。言成公数卜郊不从者,即此上文「五卜郊,不从」是也。五卜郊,卜之多者,故言数。云不但不免牲而巳者,谓成公意,卒竟而不复郊。知如此者,正以不免牲,上文巳有说。今此仍不致,故知更有罪也。
○解云:谓不致也,夺其臣子之辞,以起见其罪矣。所以不致得谓之夺臣子辞者,桓二年注云「凡致者,臣子喜其君父脱危而至」。今不书至,似若不得脱危然,故曰夺臣子辞也。桓元年注云「不致之者」至「故复夺而凡夺臣子辞,成诛文也」者,义亦通于此。
齐人来媵。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三国来媵,非礼也。曷为皆以录伯姬之辞言之?妇人以众多为侈也。侈,大也。朝廷侈于妒上,妇人侈于妒下。伯姬以至贤为三国所争媵,故侈大其能容之。唯天子娶十二女。○侈,昌氏反,大也。妒,子故反。取十,七住反,本或作「娶」。
○解云:言妒其有贤才而居于巳上位者,是朝廷侈之妒也。
○解云:言不能容众妾而妒恶之者,是妇人妒也。○「故侈大其能容之」。解云:考诸旧本,「大」上无「侈」字。
○解云:《保干图》文。孔子为后王立制,非古礼也。
丙午,晋侯獳卒。不书葬者,杀大夫赵同等。○獳,乃侯反。
○解云:《春秋》之义,君杀无罪大夫,例不书其葬,见其合绝之。是以僖九年「晋侯诡诸卒」,何氏云「不书葬者,杀世子也」是也。其杀赵同等,即上八年「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是也。
秋,七月。○公如晋。如晋者,冬也。去冬者,恶成公,前既怨怼不免牲,今复如晋,过郊乃反,遂怨怼无事天之意,当绝之。○去,起吕反。恶,乌路反。复,扶又反。
○解云:谓明年「三月,公至自晋」,是过郊乃反,是其无事天之意。
○解云:当合绝之,不可为鲁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