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筑,音竹。
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郄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曹无大夫,公子手何以书?据羁无氏。○公子手,一本作「午」,《左氏》作「首」,鞍,音安。
○解云:即庄二十四年冬,「曹羁出奔陈」,传曰「曹羁者何?曹大夫也」,注云「以小国知无氏为大夫」。然则曹为小国,例无大夫,假有须见者,仍名氏不具。以此言之,则是不合有大夫之限,故传云「曹无大夫,公子手何以书」。
忧内也。《春秋》讬王于鲁,因假以见王法,明诸侯有能从王者征伐不义,克胜有功,当褒之,故与大夫。大夫敌君不贬者,随从王者大夫得敌诸侯也。不从内言敌之者,君子不掩人之功,故从外言战也。鲁举四大夫不举重者,恶内多虚,国家悉出用兵,重录内也。○以见,贤遍反,年未注同。恶,乌路反。
○解云:欲决僖二十八年夏,晋侯以下「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传云「此大战也,曷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子玉得臣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大夫不敌君也」,注云「臣无敌君战之义,故绝正也」。然则彼是大夫敌君,故贬之,此不贬者,随从王者大夫有得敌诸侯之义故也。以此言之,即知宣十二年晋荀林父序于楚子之上,为恶者,时无王者大夫故也。
○解云:桓十年冬,「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注云「《春秋》讬王于鲁,战者敌文也。王者兵不与诸侯敌,战乃其已败之文,故不复言师败绩」矣。然则此战之内有鲁大夫,若从鲁为文,宜直云季孙行父以下,败齐师于鞍而已,但以君子不掩人功,故从外为文,言战于鞍,齐师败绩耳。何氏必如此解者,正以桓十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已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传云「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从外也。曷为从外?持外,故从外也」,何氏云「明当归功乎纪、郑言战」。然则此亦归功于晋、卫,不掩其功,故从外言战也。
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已酉,及国佐盟于袁娄。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据高子来盟,鲁无君不称使。不从王者大夫称使者,实晋郄克为主,经先晋,传举郄克是也。○不使,所吏反,下及注「使乎大夫」同。
○解云:即闵二年「齐高子来盟」,传云「何以不称使?我无君也」,何氏云「时闵公弑,僖公未立,故正其义,明君臣无相适之道也。《春秋》谨于别尊卑,理嫌疑,故绝去使文,以起事张例,则所谓君不行使乎大夫也」者是。
○解云:经先晋,谓未战之时,经已言「及晋侯盟于赤」是也。云传举郄克是也者,即下传云「师还齐侯,晋郄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马前」之属是也。或者言先晋,正谓会晋郄克是也,何者?序四大夫乃言会晋郄克,则似却克先在是,而四大夫往会之,是为先晋之文,犹如宣元年「宋公、陈侯」以下,「会晋师于斐林,伐郑」然。
佚获也。佚获者,已获而逃亡也。当绝贱,使与大夫敌体以起之。君获不言师败绩,等起不去师败绩者,辟内败文。○佚获,音逸,下同,一本作「失」。去,起吕反。
○解云:言君获不言师败绩者,即僖十五年冬,「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君获,不言师败绩也」,注云「举君获为重也」是也。然则君若被获,则不言师败绩。今此经等欲起见齐侯被获,何不去师败绩以见之,而书使乎大夫以起之者,正欲辟内败之文故也,何者?《春秋》王鲁,内不言战,言战乃败。若直言季孙行父以下及齐侯战于鞍,不言齐师败绩,则是内败之文。
其佚获奈何?师还齐侯,还,绕。○还,音环,注同。
晋郄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马前。逢丑父者,顷公之车右也,人君骖乘有车右,有御者。○逡,七巡反。顷,音倾。乘,绳证反。
○解云:礼,介者不拜。而郄克再拜者,盖齐师已败,行陨命之礼,投戟之后得再拜矣。若当战之时,将军有不可犯之色,宁有拜乎?故《表记》曰「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郑注云「言色称其服也」是。
面目与顷公相似,衣服与顷公相似,礼,皮弁以征,故言衣服相似。顷公有负晋、鲁之心,故特巽丑父备急,欲以自伐。
○解云:时王之礼,即昭二十五年注云「皮弁以征不义」是也。《韩诗传》亦有此文。
○解云:即下传云「前此者,晋郄克与臧孙许同时而聘于齐,则客或跛或眇,于是使跛者迓跛者,眇者迓眇者」是也。
代顷公当左。升车象阳,阳道尚左,故人君居左,臣居右。○尚,时亮反。
使顷公取,饮顷公操饮而至,不知顷公将欲坚敌意邪?势未得去邪?○公操,七刀反,持也。
曰:「革取清者。」革,更也。军中人多水泉浊,欲使远取清者,因亡去。
顷公用是佚而不反。不书获者,内大恶讳。
○解云:获人君故为大恶,是以讳而不书也。若获大夫则当书之,是以庄十二年传云「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数月,然后归之」,何氏云「获不书者,士也」,然则万若大夫,书之明矣。
逢丑父曰:「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君已免矣。」郄克曰:「欺三军者,其法奈何?」顾问执法者。
曰:「法斮。」斮,斩。○斮,在略反,又仕略反,斩也。
○解云:《释器》云「鱼曰斮之。」樊光云「斮,斫也。」又《说文》云「斮,斩也。」故此何氏亦云斮,斩也。
于是斮逢丑父。丑父死君不贤之者,经有使乎大夫,于王法顷公当绝。如贤丑父,是赏人之臣绝其君也。若以丑父故不绝顷公,是开诸侯战不能死难也。如以衰世无绝顷公者,自齐所当善尔,非王法所当贵。○难,乃旦反。
○解云:言若以丑父,故不绝顷公,似若襄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传曰「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贤季子,则贤君许使臣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今若以丑父贤,以为齐国有君而不绝顷公,即开诸侯不死社稷。
○解云:丑父权以免齐侯,是以齐人得善之,但《春秋》为王法,是以不得贵耳。而《公羊说》、《解疑论》皆讥丑父者,非何氏意,不足为妨。
已酉,及齐国佐盟于袁娄。曷为不盟于师而盟于袁娄?据国佐如师。
前此者,晋郄克与臧孙许同时而聘于齐。不书,耻之。
○谓鲁使尊卿聘齐,为所侮戏,假藉大国而雪其耻,是以不书如齐,耻之矣。其郄克不书者,自从外相如之例。
○正以当聘之时无有内鲁之义,晋为大国,郄克宜先而鲁宜后,传先言或跛,故知眇者是臧孙许矣。或曰一本云「臧孙许跛」,旧解传言客或跛或眇,据鲁序上者非也。案此一句注宜在「不书耻之」下,今定本无,疑脱误也。
萧同侄子者,齐君之母也。萧同,国名。侄子者,萧同君侄娣之子嫁于齐,生顷公。○侄,大结反,又文乙反。
踊于棓而窥客,踊,上也。凡无高下有绝,加蹑板曰棓,齐人语。○踊,音勇,上也。棓,普口反,又步侯反,高下有绝,加蹑板曰棓。而窥,去规反,本又作「窥」。上,时掌反。蹑,女辄反。
○解云:无高下犹言莫问高下,但当有县绝而加蹑板者,皆曰棓矣。
则客或跛或眇。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迓,迎。卿主迎者也。聘礼,宾至,大夫帅迓至于馆,卿致馆,宰夫朝服致飱腍。厥明讶于馆。○跛,布可反。眇,亡小反。迓,本又作「讶」,五嫁反,迎也。飱,音孙。腍,而审反。
○解云:皆《聘礼》文。
二大夫出,相与踦闾而语,闾,当道门。闭一扇,开一扇,一人在外,一人在内曰踦闾。将别,恨为齐所侮戏,谋伐之,而不欲使人听之。○踦闾,居倚反,踦足也;文音于绮反、初义反,何云「闭一扇,开一扇,一人在外,一人在内曰踦闾」。
移日然后相去。齐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知必为国家忧,明刍荛之言不可废,且起顷公不觉寤。○刍,初俱反。荛,如遥反。
二大夫归,相与率师为鞍之战,齐师大败。齐侯使国佐如师,怪师胜犹不解,往问之。
郄克曰:「与我纪侯之甗,齐襄公灭纪所得甗邑,其土肥饶,欲得之。或说,甗玉甑。○甗,音言,又鱼辇反,又音彦,邑也。
○解云:襄公灭纪者,即庄四年夏,「纪侯大去其国」是也。正以系纪侯言之,故知纪邑。而或说云「甗,玉甑」者,盖以《左传》云「赂以纪甗玉罄」,又别言与地,明甗是器名,非地,故以玉甑解之。
反鲁、卫之侵地,使耕者东亩,使耕者东西如晋地。
○解云:盖晋地谷川宜东亩者多,故言此。是以下传云「使耕东亩,是则土齐也」,何氏云「则晋悉以齐为土地,是不可行」者,是其晋东亩之义也。旧云如者,往也。使齐东西其亩,往来于晋地易,非《公羊》意也。
且以萧同侄子为质。见侮戏本由萧同侄子。○为质,音致,下注及下同。
则吾舍子矣。」国佐曰:「与我纪侯之甗,请诺。反鲁、卫之侵地,请诺。使耕者东亩,是则土齐也。则晋悉以齐为土地,是不可行。
○解云:亦有一本云「是则土齐,曰不可也」者。
萧同侄子者,齐君之母也。齐君之母,犹晋君之母也,不可。言至尊不可为质。
请战。如欲使耕者东西亩,质齐君之母,当请战。
壹战不胜,请再。再战不胜,请三。言齐虽败,尚可三战。
三战不胜,则齐国尽子之有也。何必以萧同侄子为质?」揖而去之。郄克〈目矢〉鲁卫之使,使以其辞而为之请,郄克耻伤其威,故使鲁卫大夫以国佐辞为国佐请。○〈目矢〉,音舜,又王乙反,又达结反。之使,所吏反。为之,于伪反,注皆同。
然后许之。逮于袁娄而与之盟。逮,及也。追及国佐于袁娄也。传极道此者,本祸所由生,因录国佐受命不受辞,义可拒则拒,可许则许,一言使四国大夫汲汲追与之盟。
○解云:其受命不受辞者,即庄十九年传云「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是也。
八月,壬午,宋公鲍卒。○鲍,白卯反。
庚寅,卫侯遫卒。○遫,音速。
取汶阳田。汶阳田者何?鞍之赂也。以国佐言反鲁卫之侵地请诺。本所侵地;非一,总系汶阳者,省文也。不言取之齐者,耻内乘胜胁齐,求赂得邑,故讳使若非齐邑。○汶,音问。
○解云:欲言是国,曾来未有;欲言非国,乃与取邾娄田同文,故执不知问。
○解云:知侵非一者,正以下三年「秋,叔侨如率师围棘」,传云「棘者何?汶阳之不服邑也」。以此言之,则知汶阳大畔之名明矣。
○解云:决襄十九年春,「取邾娄田,自漷水」,系邾娄言之故也。
冬,楚师、郑师侵卫。
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
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娄人、薛人、鄫人盟于蜀。此楚公子婴齐也,其称人何?据会而盟一处,知一人也。○处,昌虑反。
○解云:亦有一本无「齐人」者,脱也。
得一贬焉尔。得一贬者,独此一事得具见其恶,故贬之尔。不然,则当没公也,如齐高傒矣。不没公者,明不主为公故也。上会不序诸侯大夫者,婴齐,楚专政骄蹇臣也,数道其君率诸侯侵中国,故独先举于上,乃贬之,明本在婴齐,当先诛其本,乃及其末。○数道,所角反;下音导。
○解云:正以于此处得一贬焉尔。
○解云:即庄二十二年秋,「及齐高傒盟于防」,传云「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
○解云:言高傒本意敌公,故耻之。今婴齐者,止自元性蹇,不主为公,是以《春秋》不没公以见之矣。
○解云:即宣十四年秋,「楚子围宋」;十五年夏,「宋人及楚人平」;上文「冬,楚师、郑师侵卫」之属是也。以其非一,故谓之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