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春,正月,甲戌,已丑,陈侯鲍卒。曷为以二日卒之?忄戌也。忄戌者,狂也。齐人语。○忄戌,呼述反,狂也,齐人语。
甲戌之日亡,已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君子,谓孔子也。以二日卒之者,阙疑。
○解云:正以哀十四年传云「君子曷为为《春秋》」故也。
夏,齐侯、郑伯如纪。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据蔡侯东国卒于楚,不言如也。
○解云:在昭二十三年夏也。案襄二十六年「许男宁卒于楚」,在蔡侯之前而不据之者,科取一以当之,不以后见义,或者正以蔡是大国,齐之类,故取之。
离不言会。
○时纪不与会,故略言如也。《春秋》始录内小恶,书内离会;略外小恶,不书外离会。至所闻之世,着治升平,内诸夏而详录之,乃书外离会。嫌外离会常书,故变文见意,以别嫌明疑。○与,音预。治,直吏反。见意,贤遍反,下文注并同。别,彼列反。
○解云:即隐二年「公会戎于潜」是也。
○解云:即此文变会言如是也。
○解云:即宣十一年「晋侯会狄于攒函」是也。
○解云:若不载此事,以略言如,则嫌所传闻之世,合书外离会,但遇无之而已,故曰嫌外离会常书也。故书而变其文,见所传闻之世,不书外离会之意,故曰变文见意也。所以别其嫌而明其疑,故曰以别嫌明疑也。
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仍叔之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仍叔之子何?据宰渠氏官,武氏子不称字,又不加之。尹氏不称子。
○解云:欲言大夫,而文言之子;欲言未仕,而天王使之,故执不知问。
○解云:即上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解云:即隐三年「秋,武氏子来求赙」是也。
○解云:即隐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是也。
讥。何讥尔?讥父老,子代从政也。礼,七十县车致仕。不言氏者,起父在也。加之者,起子辟一人。○县,音玄。
○解云:案《春秋说》文。谓之县舆者,《淮南子》曰:「日至于悲谷,是谓脯时;至于渊隅,是谓高春;至于连石,是谓下春;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舆。」旧说云日在县舆,一日之暮;人年七十,亦一世之暮,而致其政事于君,故曰县舆致仕也。亦有作「车」字者。
○解云:言仍氏子,则与武氏子文同,嫌亦无父,故曰起父在。
○解云:若言仍叔子,则与僖三十三年百里子与蹇叔子之类是一人,故曰加之者,起子辟一人。
葬陈桓公。不月者,责臣子也,知君父有疾,当营卫,不谨而失之也,传曰「葬,生者之事」。
○解云:正以卒日葬月,乃是大国之例,今书时,故决之。
○解云:隐十一年传文。
城祝丘。
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其言从王伐郑何?据河阳举王狩,别出朝文,文不连王,王师不道所加。○从王,如字,又才用反,下及注同。
○解云:僖二十八年「冬,公会晋侯」以下「于温。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彼举王狩,此不举之;彼别出公朝之文,其文不连上王,今言从王伐郑,经连王言之,故难之。或者上会于温,诸侯之文连王言之。
○解云:成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戎」,不道伐某,今言伐郑,故难之。
从王正也。美其得正义也,故以从王征伐录之,盖起时天子微弱,诸侯背叛,莫肯从王者征伐,以善三国之君,独能尊天子死节。称人者,刺王者也。天下之君,海内之主,当秉纲撮要,而亲自用兵,故见其微弱。仅能从微者,不能从诸侯,犹莒称人,则从不疑也。不使王者首兵者,本不为王举也。知实诸侯者,以美得正。○撮,七活反。不为,于伪反,下「所为」、「与为」、六年同。
○解云:即隐八年「公及莒人盟于包来」,传曰「公曷为与微者盟?称人则从不疑也」,注云「从者随从也,实莒子也。言莒子则嫌公行微不肖,诸侯不肯随从公盟,而公反随从之,故称人,则随从公不疑矣」是也。
○解云:若使王者首兵,宜言王以蔡人、卫人、陈人伐郑,似若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师伐齐,取谷」然。
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雩,旱请雨祭名。不解大者,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曰:政不一与?民失职与?宫室荣与?妇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倡与?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不地者,常地也。○一与,音馀,下同。苴,子馀反。
○解云:皆《韩诗传》文。
○解云:谓政不专一,出自权臣之门。
○解云:谓废其农业。
○解云:谓若丹楹刻桷之属。
○解云:谓阿请乱国。
○解云:谓受人之馈,政以贿成。
○解云:谓若鲁任郑瞻。
○解云:《论语》云「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与此异者,彼言「暮春者,春服既成」,明鲁人正雩,故其数少,复不言男女。今此书见于经,非正雩也。凡修雩者,皆为旱甚而作之,故其数多,又兼男女矣,是以《司巫》职曰「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是也。《春秋说》云「冠者七八人,童子八九人」者,盖是天子雩也。
○解云:谓在鲁城南沂水上。
然则何以不言旱?据日食鼓用牲于社。
○解云:庄二十五年经,彼举日食乃言「鼓用牲于社」,此不言旱,直言大雩,故据难之。
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从可知,故省文也。日食独不省文者,与大水同礼,若但言鼓用牲,则不知其所为。必见雩者,善其能戒惧天灾,应变求雨,忧民之急也。○应,应对之应,下同。
○解云:诸言日食与大水,皆鼓用牲也,即庄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是也。
何以书?记灾也。旱者,政教不施之应。先是桓公无王行,比为天子所聘,得志益骄,去国远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
○解云:即注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解云:即四年春,「公狩于郎」是也。
○解云:在今年夏,正以大崩坏败,然后发众城之,故曰大城。
〈虫众〉。何以书?记灾也。〈虫众〉者,烦扰之所生,与上旱同说。○〈虫众〉,音终,本亦作「{众虫}」,《说文》{众虫}或「螽」字。
冬,州公如曹。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为六年化我张本也。传不言化我者,张本非再化也。称公者,申其尊,起其慢,责无礼。○过,古禾反,又古卧反。
○解云: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州国非此二者,必非是公,但今过鲁自尊若公,故如其意书之曰公,以起其无礼也。但诸文不知本爵是何,诸家之意,《左氏》已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