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昭公五年

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舍中军者何?复古也。善复古也。○舍中,音舍,下及注同。

[疏] 「舍中军」。

○解云:襄十一年时,于司马之下为之置中卿之官,令助司马为军将,添前司徒司空之属为三军,逾王制,故于彼经云「作三军」以讥之。今还依古礼,舍司马,不复令作将军,故曰舍中军。

[疏] 「舍中军者何」。

○解云:欲言非礼,实如王制;欲言是礼,不应复书之,故执不知问。

[疏] 「复古也」。

○解云:正以鲁为州,故正舍二军。今舍僣从礼,故曰复古,是以隐五年注云「方伯二师」是也。

[疏] 注「善复古也」。

○解云:言舍僣从礼,正是常事,而书之者,正以当时皆僣,独自能抑从礼,善其复古,是以书之,故云善复古也。

然则曷为不言三卿?据上言作三军,等问不言军云卿者,上师解言三卿,因以为难。○为难,乃旦反,下同。

[疏] 注「据上言作三军」。

○解云:弟子之意,见上文襄十一年时,云道作三军,今日舍之,应言舍三军,而言舍中军,与上文异,故难之。

[疏] 注「等问」至「为难」。

○解云:襄十一年传云「三军者何?三卿也」,然则今于此问,何故不云曷为不言舍三军,而言卿者?正以上文襄十一年时,师解以为「三军者何?三卿也」,是以弟子因而难之,云曷为不言舍三卿。

五亦有中,三亦有中。此乃解上作三军时意,作时益中军,不可言中军者,吾亦有中,三亦有中,不知何中也。今此据上作三军,不言中云三,则益三之中,舍三之中,皆可知也。弟子本据上言作三,难下中不言三也。如师解言本益中,故下言舍中,为其将复据下中难上不言中,故解上以解下,如此,则下不言三亦可知也。不言卿者,欲同上下文以相起。传不足以解之者,以上解下,文当同亦可知。月者,善录之。○为,于伪反。复,扶又反。

[疏] 「五亦」至「有中」。

○解云:襄十一年时益司马之职,更令将军,正是作中,而不言作中军者,正以五亦有中,三亦有中。若言作中军,嫌是五之中,故变言作三军。若欲实而言之,正是作中军,故至舍时云道中军矣。

[疏] 注「此乃」至「三也」。

○解云:上谓襄十一年时也。云作时益中军者,谓于司马之下置中卿,令助司马将军,添前二军为三军,故曰作时益中军也。云今此据上作三军,不言中云三者,今此公羊子,据上作三军时不言中之意,故言五亦有中,三亦有中也。如此则上益三之中,下舍三之中,皆可知矣,何者?上言作三军,下言舍中军,则非五之中亦明矣。云弟子本据上言作三,难下中不言三也者,即此传云「然则曷为不言舍三卿」是也。

[疏] 注「如师」至「可知也」。

○解云:如诂为若。若公羊答之云本益三之中,故言舍中,即恐弟子难之云今舍时言中军,作时曷为不言作中军?若其如此,即是守文不察,疑惑门人,非师训之道,故公羊子解上以解下,何者?解上作时实是中军,但有嫌疑,不得言中,遂变言三军,即是解此下文舍中军不得言三之意,故云解上以解下。如此言之,即下文不言三军昭然可解,故云亦可知。云不言卿者,欲同上下文以相起者,正实而言之,正是舍去司马之职,中卿之官。何以不言舍中卿,而言舍中军者,正以襄十一年时云「作三军」,故欲同其文,相起为一物。

[疏] 注「传不」至「录之」。

○解云:传若足解之,宜云前此作三军之时不言中者,五亦有中,三亦有中。此舍三军不言三者,正以前三非正称,故舍时不得言三。今此传文少,故言传不足解之也。欲以上解下者,以作时文在上,故传特解之。上文既解讫,下文不言三之意当同上义亦可知。云月者,善录之者,谓善其复古而详录之也。

楚杀其大夫屈申。

公如晋。

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莒牟夷者何?莒大夫也。莒无大夫,此何以书?重地也。其言及防兹来奔何?据漆闾丘不言及,高张言及。

[疏] 「莒牟夷者何」。

○解云:欲言莒君,经不言子;欲言大夫,莒无大夫,故执不知问。

[疏] 注「据漆」至「言及」。

○解云:言漆闾丘不言及者,即襄二十一年春,「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是也。高张言及者,即哀六年「夏,齐国夏及高张来奔」是也。正以地邑无及文,上下大夫乃言及,与此防兹之义违,故难之,何者?人之尊卑,自有差等,故可以言及;地邑无尊卑之义,恐其不得言及也。

不以私邑累公邑也。公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累,次也。义不可使臣邑与君邑相次序,故言及以绝之

秋,七月,公至自晋。

戊辰,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濆泉。濆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何?涌泉也。盖战而涌为异也。不传异者,外异不书。此象公在晋,臣下专为莒叛臣地以兴兵战斗,百姓悲怨叹息,气逆之所致,故因以着战处,欲明天之与人相报应之义。○濆泉,扶粉反。濆泉,踊泉也,《左氏》作「蚡泉」,《谷梁》作「贲泉」。处,昌虑反。应,应对之应。

[疏] 「于濆泉」。

○解云:《左氏》作「蚡」字,《谷梁》作「贲泉」字。

[疏] 「濆泉者何」。

○解云:欲言地名,以泉名之;欲言是水,战于其处,故执不知问。

[疏] 「直泉也」。

○解云:谓此泉直上而出。

[疏] 「直泉者何」。

○解云:欲言涌地,不应言直;欲言土地,仍谓之泉,故执不知问。

[疏] 注「盖战」至「而涌为异也」。

○解云:似谷洛斗之事也。

[疏] 注「不传」至「战斗」。

○解云:《春秋》之义,外异不书,即襄十九年不书漷移之属是。今此濆泉为异,故不录。经既不录,传无由发之;经若书之,传宜云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似若僖十四年「沙鹿崩」之传矣。云此象公在晋云云者,公在晋者,即上春「公如晋」是也。臣下专受莒叛臣地者,即经书「夏,莒牟夷」以下云云「来奔」,在「秋,七月,公至自晋」之上是也。以兴兵战斗者,即此战败于濆泉是。正以败者,内战之文故也。

[疏] 注「百姓」至「所致」。

○解云:上注云「外异」,今此云鲁人悲怨致之者,正以濆泉在莒鲁界上,二国结怨,方战于此,应而为异,何以不然?

[疏] 注「故因」至「之义」。

○解云:疏具僖三年。

秦伯卒。何以不名?据诸侯名。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竟,择勇猛者而立之。○嫡之,丁历反,注及下同。

[疏] 注「嫡子」至「立之」。

○解云:即《内则》云「夫告宰名,宰辩告诸男名,书曰某年某月某日某生,而藏之。宰告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州史献诸州伯,州伯命藏诸州府」,是其以名令于四竟之义也。其择勇猛者而立之者,正以夷狄之人,不尚文德故也。

其名何?据秦伯婴、稻名。

[疏] 注「据秦伯婴、稻名」。

○解云:文十八年春,「秦伯罃卒」;宣四年春,「秦伯稻卒」是也。然则文十八年经作「罃」字,今此作「婴」字者,误也。宁知非彼误者,正以文十八年「秦伯罃卒」之下,贾氏云「《谷梁传》云秦伯偃」,不道《公羊》曰「婴」,知《公羊》与《左氏》同,皆作「罃」字矣。注「独婴、稻以嫡得立之」者,「婴」字亦误,宜为「罃」字矣。

嫡得之也。独婴、稻以嫡得立之。

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吴未服庆封之罪故也。越称人者,俱助义兵,意进于淮夷,故加人以进之。义兵不月者,进越为义兵明,故省文。

[疏] 注「越称」至「省文」。

○解云:即上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彼注云「月者,善义兵」。然则上文淮夷唯助义兵,其意不进,故不称淮人。今称人,故以进解之。云义兵不月者,进越为义兵明,故省文者,正以侵伐例时,义兵则详录,故上四年「秋,七月,楚子」以下「伐吴」,注云「月者,善录义兵」是也。今此亦为义兵而不书月,故如此解。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