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宣公八年

八年,春公至自会。

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其言至黄乃复何?据公孙敖不言至复,又不言乃。

[疏] 注「据公」至「言乃」。

○解云:即文八年冬,「公孙敖如京师,不至复。丙戌,奔莒」是也。

有疾也。乃,难辞也。上言乃复,下有卒,知以疾为难。○难辞,乃旦反。何言乎有疾乃复?据公如晋以有疾乃复,弑耻,以为有疾无恶。

[疏] 注「据公如」至「无恶」。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传云「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杀耻也」,注云「因有疾以杀,畏晋之耻」是也。

讥。何讥尔?大夫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闻丧者,闻父母之丧。徐行者,不忍疾行,又为君当使人追代之。以丧喻疾者,丧尚不当反,况于疾乎?顺经文而重责之。言乃不言有疾者,有疾犹不得反也。敖不言乃者,明无所难为重。敖当诛,遂当绝。

[疏] 注「顺经文」至「难为重」。

○解云:正以传不言大夫以君命出,遇疾而还非礼,而言闻丧徐行而不反者,是其顺经文而重责之故也。

[疏] 注「敖当诛,遂当绝」。

○解云:以敖违命罪大,故当诛。诛者,罪累家也。遂前虽弑君,而宣公不以为罪,直以当时行事而责之,责其奉命不终而以疾辞,故当绝其身而已。

辛巳,有事于太庙。

仲遂卒于垂。仲遂者何?据不称公子,故问之。公子遂也。自是后无遂卒,知公子遂。何以不称公子?据公子季友卒,虽加字,犹称公子也。

[疏] 注「据公」至「子也」。

○解云:即僖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是也。言虽加字者,欲道仲遂亦加字,而不称公子矣。

贬。曷为贬?据叔孙得臣卒不贬。

[疏] 注「据叔」至「不贬」。

○解云:即宣五年秋九月,「叔孙得臣卒」是也,何氏云「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弑君,为人臣知贼而不言,明当诛」。然则得臣与遂同罪,而或贬或否,故难之。

为弑子赤贬。然则曷为不于其弑焉贬?据翚终隐之篇贬,欲使于文十八年「子赤卒」年中贬。

[疏] 注「据翚」至「中贬」。

○解云:即隐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以下「伐郑」,传云「翚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与弑公也」。十年「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传云「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隐之罪人也,故终隐之篇贬也」是也。

于文则无罪,于子则无年。此解十八年秋如齐不贬意也。十八年编于文公贬之,则嫌有罪于文公,无罪于子赤也。卒乃贬者,元年逆女,嫌为丧娶贬也。公会平州下如齐也,嫌公遂;八年如齐,嫌坐乃复贬也。贬加字者,起婴齐所氏,明为归父后,大宗不得绝也。地者,卒外,明当有卒外礼也。日者,不去乐也。书有事者,为不去乐张本。○编,必连反。

[疏] 注「元年逆」至「贬也」。

○解云:即上元年「公子遂如齐逆女」,彼注云「嫌触讳不成其文也」是也。

[疏] 注「云会」至「公遂」。

○解云:即元年经云夏,「公会齐侯于平州。公子遂如齐」是也。若不言公子,直言遂如齐,文承公会于平州之下,嫌谓公遂如齐,非公子遂,是以不得去公子矣。

[疏] 注「如齐嫌坐乃复贬也」。

○解云:公子翚助桓篡弑,入篇即不贬,见其无罪于桓公。今此公子遂助宣篡弑,而于宣贬者,正以于子赤则无年,遂之罪重不得令免,会须贬之。诸见之处,悉皆有嫌,不得作文,是以正于卒时贬,见其事。

[疏] 注「贬加字」至「绝也」。

○解云:成十五年「三月,乙巳,仲婴齐卒」,传云「仲婴齐者何?公孙婴齐也。公孙婴齐」,注云「更为公孙之子,故不得复氏公孙」;传文云「为人后者为其子,则其称仲何?孙以王父字为氏也。然则婴齐孰后?后归父也。归父使于晋而未反,何以后之」,注云「据巳绝也」;传云「叔仲惠伯,传子赤者也。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原与子虑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宣公死,成公幼,藏宣叔者相也。君死不哭,聚诸大夫而问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诸大夫杂然曰:『仲氏也,其然乎?』于是遣归父之家」,注云「时见君幼,欲以防示诸大夫」;「然后哭君。归父使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踊,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齐。鲁人徐伤归父之无后也」,注云「徐者,皆共之辞也,关东语。伤其先人为恶,身见逐绝不忿怼也」;「于是使婴齐后之也」,注云「弟无后兄之义,为乱昭穆之序,失父子之亲,故不言仲孙明不与子为父为父孙是也。然遂既被贬而加字者,欲起成十五年仲婴齐以仲为氏故也。婴齐者,仲遂之子,宜称公孙而氏仲者,明为其兄公孙归父之后,不得氏公孙,故氏仲矣。所以弟为兄后者,正以大宗不得绝故也。

[疏] 注「地者」至「礼也」。

○解云:欲道公子季友之文皆不地。此言于垂者,正以卒于外故也。所以卒于外则地之者,明其当有卒于外之礼故也。

[疏] 注「日者,不去乐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失礼鬼神例日故也。

[疏] 注「书有」至「张本」。

○解云:正以时祭之礼,初夏作之,即是得时不书之例,而书之者,为下不去乐张本故也。而言有事者,礿不合书,是以但言有事,为下张本而已,似若文二年注云「不言吉祫者,就不三年不复讥,略,为下张本」而已之类。

壬午,犹绎。万入去钥。绎者何?祭之明日也。礼,绎继昨日事,但不灌地降神尔。天子诸侯曰绎,大夫曰宾尸,士曰宴尸,去事之杀也。必绎者,尸属昨日配先祖食,不忍辄忘,故因以复祭,礼则无有误,敬慎之至。殷曰肜,周曰绎。绎者,据今日道昨日,不敢斥尊言之,文意也。肜者,肜肜不绝,据昨日道今日,斥尊言之,质意也。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属,音烛。肜,羊弓反。

[疏] 「绎者何」。

○解云:欲言是祭,去礿大近;欲言非祭,绎者祭名,故执不知问。

[疏] 注「礼绎」至「神尔」。

○解云:正以《释天》云「绎,又祭也」,孙氏云「祭之明日,寻绎复祭」,故言继昨日事。正以昨日祭,已灌地降神,是以今日绎,主为尸作,何以为灌乎?故云但不灌地降神尔。

[疏] 注「天子诸侯」至「宴尸」。

○解云:《春秋说》文也。稍得言名绎在正祭之后,故曰去事之杀也。

[疏] 注「则无有误」。

○解云:畏敬先君之尸而为之设祭,则无有过误也。

[疏] 注「殷曰肜,周曰绎」。

○解云:《释天》文。案郭氏《尔雅》,其下文仍有「夏曰腹胙」之文,而何氏不言之者,正以诸家《尔雅》悉无此言,故不引之。复胙,郭氏云「未见义所出也」。

[疏] 注「绎者」至「意也」。

○解云:祭尊于绎,欲道今日所寻绎,乃是昨日之正祭,故云据今日道昨日,不敢斥尊,乃是尊正之义,故曰文意也。

[疏] 注「肜者」至「神也」。

○解云:正由昨日正祭,是以今日作又祭,相因而不绝,肜肜然,故曰据昨日道今日,乃是迫近而不尊,故曰质意也。

[疏] 注「礼天子」至「孙为尸」。

○解云:何氏差约古礼也。天子不使公,诸侯不使卿,皆为其疑也。卿大夫已下以孙为尸,以其昭穆同也。

[疏] 注「夏立」至「六尸」。

○解云:即《礼器》云「周坐尸」,注云「言此亦周所因于殷也」;「夏立尸而卒祭」,注云「夏礼尸有事乃坐」;「殷坐尸」,注云「无事犹坐」;「周旅酬六尸」,注云「使之相酌也。后稷之尸,发爵不受旅」;「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注云「敛钱饮酒为醵,旅酬相酌似之也」。

万者何?干舞也。干,谓楯也。能为人扞难而不使害人,故圣王贵之,以为武乐。万者,其篇名。武王以万人服天下,民乐之,故名之云尔。○楯,食允反。扞,户旦反。

[疏] 「万者何」。

○解云:欲言其乐,文无乐名;欲言非乐,祭祀用之,故执不知问。

[疏] 注「武王」至「云尔」。

○解云:《春秋说》文。昔武王一会八伯诸侯,人数岂止万而已,盖以万是总名,故据以言耳。

钥者何?钥舞也。钥所吹以节舞也。吹钥而舞,文乐之长。

[疏] 「钥者何」。

○解云:欲言非乐,钥是乐名;欲言是乐,临祭见去,故执不知问。

[疏] 注「吹钥而舞,文乐之长」。

○解云:正以万是武乐,入而用之,而钥特备矣。

其言万入去钥何?据入者不言万,去乐不言名。

[疏] 注「去乐不言名」。

○解云:即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是也。

去其有声者,不欲令人闻之。废其无声者,废,置也。置者,不去也,齐人语。存其心焉尔。存其心焉尔者何?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明其心犹存于乐,知其不可,故去其有声者而为之。

[疏] 「存其心焉尔者何」。

○解云:欲道存心于乐,而有去钥之文;欲道存心于股肱,而绎万不废,故执不知问。

犹者何?通可以已也。礼,大夫死,为废一时之祭,有事于庙而闻之者,去乐卒事;卒事而闻之者,废绎。日者,起明日也。言入者,据未奏去钥时书。凡祭自三年丧已下,各以日月废时祭,唯郊社越绋而行事可。

[疏] 「犹者何」。

○解云:欲言是礼,书而讥之;欲言非礼,乃当正祭之明日,故执不知问。○「礼大夫」至「之祭」。

○解云:正以正祭为吉事故也。

[疏] 注「有事」至「去乐」。

○解云:即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传云「其言去乐卒事何?礼也。君有事于庙,闻大夫之丧,去乐」,注云「恩痛不忍举」。

[疏] 注「卒事」至「日也」。

○解云:即《檀弓》下篇云「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钥。仲尼曰『非礼也,卿卒不绎』」是也。

[疏] 注「言入」至「时书」。

○解云:欲道所以不言万作而言万入之意也。

[疏] 注「凡祭」至「事可」。

○解云:即《王制》曰「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郑注云「不敢以卑废尊。越,犹躐也。绋,輴车索」是也。

戊子,夫人熊氏薨。

晋师、白狄伐秦。

楚人灭舒蓼。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是后楚庄王围宋,析骸易子,伐郑胜晋,郑伯肉袒,晋大败于邲,中国精夺,屈服强楚之应。

[疏] 注「是后」至「易子」。

○解云:「围宋」者,即下十四年「秋,九月,楚子围宋」是也。言析骸易子者,即十五年传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是也。

[疏] 注「伐郑胜晋。

○解云:即下九年冬,「楚子伐郑。晋郄缺帅师救郑」;十年夏,「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冬,「楚子伐郑」;十一年「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注云「不日月者,庄王行霸,约诸侯,明王法,讨征舒,善其忧中国,故为信辞」。然则比年之间,晋、楚争共伐郑,郑伯终服于楚,盟于辰陵,楚胜于晋,居然明矣,故云伐郑胜晋也。

[疏] 注「郑伯肉袒」。

○解云:即下十二年春,「楚子围郑」,「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是也。

[疏] 注「晋大败于邲」。

○解云:即下十二年夏,「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疏] 注「中国精夺」。

○解云:正以日者,大阳之精,诸夏之象,今而被食,故曰中国精夺。

冬,十月,巳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顷熊者何?宣公之母也。熊氏楚女。宣公,即僖公妾子。○顷,音倾。

[疏] 「顷熊者何」。

○解云:欲言是妾,卒葬备书;欲言夫人,与君别谥,故执不知问。

而者何?难也。乃者何?谓问定公日下昃乃克葬。

[疏] 「而者何」。

○解云:鲁公夫人薨葬多矣,此独言,故执不知问。

[疏] 注「谓问定公日下昃乃克葬」。

○解云:即是十五年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是也。然则言乃之经,不干此事,而于此问之者,正以葬时遇雨废葬,而乃异文,是以连而问之。

难也。礼,卜葬从远日。不克葬见难者,臣子重难,不得以正日葬其君。

[疏] 「礼卜葬从远日」。

○解云:即《曲礼》上篇云「丧事先远日」,郑注云「丧事,葬与练祥也」。《左氏传》云「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旧典之遗存也。

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下昃,日眣久,故言乃。孔子曰:「其为之也难,言之得无讱乎。」皆所以起孝子之惰也。雨不克葬者,为不得行葬礼。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故不得行礼则不葬也。鲁录雨不克葬者,恩录内尤深也。别朝莫者,明见日乃葬也。。○讱,音刃。莫,音暮。

[疏] 注「孔子」至「认乎」。

○解云:《论语》文。引之者,证难言之事,必须讱而言之,似若臣子不得正日,虽言重难,亦须讱而葬之。

[疏] 注「所以起孝子之情也」。

○解云:谓《春秋》言而言乃者,所以起见孝子之情,重难有浅深故也。

[疏] 注「鲁录」至「深也」。

○解云:欲道外诸侯葬多矣,而无不克之文者,以其恩浅也。

[疏] 注「别朝」至「葬也」。解云:谓日中与昃。然则朝莫犹早晚也。

城平阳。

楚师伐陈。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