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文公元年

文公卷十三起元年,尽九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是后楚世子商臣弑其君,楚灭江、六,狄比侵中国。

[疏] 注「是后」至「其君」。

○解云:即下经云「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杀其君髡」是也。

[疏] 注「楚灭江六」。

○解云:即下四年「秋,楚人灭江」,五年「秋,楚人灭六」是也。

[疏] 注「狄比侵中国」。

○解云:即下四年夏,「狄侵齐」;七年夏,「狄侵我西鄙」之属是也。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其言来会葬何?据奔丧以非礼书,归含且赗不言来。○归含,本又作「唅」,户暗反,五年经同。赗,芳凤反。

[疏] 注「据奔丧以非礼书」。

○解云:即定十五年夏五月,「壬申,公薨于高寝」,下云「邾娄子来奔丧」。传云「其言来奔丧,非礼也」是。

[疏] 注「归含」至「言来」。

○解云:下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是也。

会葬礼也。但解会葬者,明言来者常文,不为早晚施也。常事书者,文公不肖,诸侯莫肯会之,故书天子之厚,以起诸侯之薄,盖以长补短也。叔服者,王子虎也。服者,字也。叔者,长幼称也。不系王者,不以亲疏录也。不称王子者,时天子诸侯,不务求贤而专贵亲亲,故尤其在位子弟,剌其早任以权也。鲁得言公子者,方录异辞,故独不言弟也。诸侯得言子弟者,一国失贤轻。○不为,于伪反,下「不为」同。长幼,丁丈反。称也,尺证反。

[疏] 注「但解」至「施也」。

○解云:在隐元年也。

[疏] 注「常事书者」。

○解云:僖公之卒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四月葬之,是为五月而葬。叔服来会附在葬前,适得其所,故谓之常事。常事不书,今书之,故须注解。

[疏] 注「文公」至「会之」。

○解云:正以下七年「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云「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眣晋大夫使与公盟也」,注云文公「为诸侯所薄贱,不见序,故深讳为不可知之辞」,是其不肖,诸侯莫肯会之之义也。

[疏] 注「故书」至「之薄」。

○解云:言天子恩厚于文公,而经书其会葬,起诸侯之薄,无恩于文公,故经不书矣。而襄三十一年「冬,十月,滕子来会葬」,亦是常事而书之者,亦起当时更无人会,故彼注云「此书者,与叔服同义」是也。

[疏] 注「盖以长补短也」。

○解云:谓书天子得礼,欲以补诸侯之短,令其非礼见矣。其非礼者,不相会葬是也。

[疏] 注「叔服」至「称也」。

○解云:知叔服为王子虎者,正以下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传云「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注云「王子虎,即叔服也。新为王者使来会葬,在葬后三年中卒,君子恩降于亲亲,则加报之,故卒,明当有恩礼也」是也。

[疏] 注「不系」至「录也」。

○解云:若系王,宜云「王使王服子来会葬,似若宣十五年王札子矣。今不如此者,《春秋》主见天子之厚,使来会葬而巳,何须录其使人之亲疏乎?是以不言王服子矣。宣十五年「王札子杀召伯、毛伯」,传云「王札子者何?长庶之号」,注云「子者,王子也。天子不言子弟,故变文上札系先王以明之」,是其类也。

[疏] 注「不称」至「权也」。

○解云:言尤其在位子弟,则知聘使与会盟之时,不得称子弟,若其卒与奔犹得称之,何者?卒与出奔不复在位,何须刺其早任以权乎?即下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襄三十年夏,「王子瑕奔晋」之属是也。

[疏] 注「鲁得」至「弟也」。

○解云:鲁君在位,公子得言之者,即桓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庄二年「公子庆父伐于馀丘」之属是也。言方录异辞者,谓上异于天子,下异于诸侯,见其为新王之义,故曰方录异辞矣。故独不言弟也者,谓尤其在位之弟,若其卒与出奔,不妨有之,即宣十七年冬,「公弟叔肸卒」之属是也。

[疏] 注「诸侯」至「贤轻」。

○解云:诸侯在位,公子得见经者,即宣二年春,「及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之属是也。其诸侯在位之弟得见经者,即隐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桓十四年夏,「郑伯使其弟语来盟」之属是也。一国失贤轻者,虽是不务求贤,而专贵亲亲,要其一国失贤,其罪轻故也。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复发传者,嫌礼与桓公同,死生异也。主书者,恶天子也。古者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文公新即位,功未足施而锡之,非礼也。○锡,恩历反。复,扶又反。恶,乌路反。

[疏] 「锡者何」。

○解云:明始即位未有功美,天子加锡,异于常典,故执不知问。

[疏] 注「复发」至「礼也」。

○解云:庄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传云「锡者何?赐也」,注云「上与下之辞」;传又云「命者何?加我服也」,注云「增加其衣服,令有异于诸侯」。然则若不重发,即嫌悉与桓公同,故复言之,明有异矣。彼是赠死之衣,此是朝祭之服,故言死生异也。云云之说,在庄元年。

晋侯伐卫。

叔孙得臣如京师。书者,与庄二十五年同。知不为丧聘书者,聘为贡职天子,当得异方之物以事宗庙,又欲以知君父无恙,不以丧废,故不讥也。如他国,就不三年一讥而巳。○恙,馀亮反。

[疏] 注「书者」至「讥也」。

○解云:即庄二十五年冬「公子友如陈」,彼注云「如陈者,聘也。内朝聘言如者,尊内也。书者,录内所交接也」。今此亦然,故曰同也。

[疏] 注「如他」至「而巳」。

○解云:如他国所以合讥者,正以聘是吉礼,又非君父之国,于丧宜废故也。言就不三年一讥而巳者,即下二年冬,「公子遂如齐纳币」,传云「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丧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则何讥乎丧娶?三年之内不图婚」是也。言就其重者,一讥而巳,其馀不讥从可知。

卫人伐晋。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戚,于寂反。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楚无大夫,言世子者,甚恶世子弑父之祸也。不言其父,言其君者,君之于世子,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言世子者,所以明有父之亲;言君者,所以明有君之尊,又责臣子当讨贼也。日者,夷狄子弑父,忍言其日。○髡,苦门反,《左氏》作「頵」。

[疏] 注「楚无」至「贼也」。

○解云:下九年「冬,楚子使椒来聘」,传云「椒者何?楚大夫也。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然则至下九年,楚始有大夫,则知此处未有大夫矣。既无大夫,其世子亦未当见,故解之。

[疏] 注「日者」至「其日」。

○解云:如此注者,正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何氏云「不日者,深为中国隐痛有子弑父之祸,故不忍言其日」是也。

公孙敖如齐。书者,讥丧娶,吉凶不相干。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