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定公六年

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尽十五年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遬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

二月,公侵郑。月者,内有强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结怨,故危之。公至自侵郑。

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

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

冬,城中城。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为其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所以长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此《春秋》之制也。○为其,于伪反。令,力呈反。易,以豉反。长,丁丈反。大,音泰。见,贤遍反。治,直吏反。复,扶又反。

[疏] 「冬季孙斯、仲孙忌」。

○解云:古本无「何」字有者,误也。《谷梁》及贾经皆无「何」字。又哀公三年经云「晋魏多帅师侵卫」,传云「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以此言之,则此经无「可」明矣,而贾氏云「《公羊》曰仲孙何忌者,盖误」。

[疏] 「此仲孙」至「之仲孙忌」。

○解云:正决上文夏「仲孙何忌如晋」之文也。

[疏] 注「一字」至「逼下」。解云:难言者,谓言难着。既不言君父之名,即是臣子之敬,故曰长臣子之敬也;动不违礼,为下之易,故曰不逼下也。云《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者,实不太平,但作太平文而巳,故曰文致太平也。案《春秋说》,昭公亦为所见之世,而此注偏指定、哀为太平者,正以昭公之时,未讥二名故也。云唯有二名,故讥之者,文王之臣散宜生,孔子门人宓不齐之属,皆亲事圣人,而以二字为名者,谓依古礼,若似尧名故勋,舜名重华,禹名文命,宣王之兴,名子为宫皇之属是也。但孔子作《春秋》,欲改古礼为后王之法,是以讥其二名,故注即言此《春秋》之制也。然则传云「二名非礼」者,谓非新王礼,不谓非古礼也。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