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襄公八年

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晋。月者,起鄬之会,郑伯以弑,陈侯逃归,公独修礼于大国,得自安之道,故善录之。○以杀,音试。

夏,葬郑僖公。贼未讨,何以书葬?为中国讳也。探顺事上,使若无贼然。不月者,本实当去葬责臣子,故不足也。○为中,于伪反。去,起吕反。

[疏] 「贼未讨,何以书葬」。

○解云:正以隐十一年传云「《春秋》弑君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是以弟子据而难之。

[疏] 注「不月者」。

○解云:本实当去葬,责臣子,故不足也者,正以卒日葬月,达于《春秋》大国之例。今郑为大国,不月,故如此解。

郑人侵蔡,获蔡公子燮。此侵也,其言获何?据宋师败绩,获宋华元,战乃言获也。○燮,素协反。

[疏] 「获蔡公子燮」者。

○《谷梁》作「公子湿」。

[疏] 注「据宋」至「获也」。

○解曰:即宣二年春,「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是也。《公羊》之义,以为「觕者曰侵」,故如此解。

侵而言获者,适得之也。时适遇值其不备获得之,易,不言取之者,封内兵不书,嫌如子纠取一人,故言获,起有兵也。又将兵御难,不明候伺,虽不战斗,当坐获。○易,以豉反。难,乃旦反。伺,音司,又息嗣反。

[疏] 注「易,不言取之者」。

○解云:《春秋》之义,取为易辞,故隐十年「郑伯伐取之」,传云「其言伐取之何?易也」者,是《春秋》之义。封内之兵,例不书之,故定八年传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经不书之是也。庄九年「齐人取子纠杀之」者者,是取一人之文。凡言获者,用兵之文,即「获宋华元」、「获陈夏啮」之辈是也。然则此传言「适得之」,即是易之甚者,所以不言取之者,其人是时将兵拒郑,但未至斗战。封内之兵,例所不书。既不得书有蔡师,若言郑人侵蔡取公子燮,则嫌如庄九年「齐人取子纠杀之」然,但取一人而已,故言获起其文,是时亦将兵来。云又将兵御难,不明侯伺,虽不战斗,当坐获者,以谓蔡公子燮,当以被获为坐罪,何者?以其于守御之道不足故也。

季孙宿会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邾娄人于邢丘。○邢,音刑。

公至自晋。

莒人伐我东鄙。

秋,九月,大雩。由城费,公比出会、如晋,莒人伐我,动扰不恤民之应。

[疏] 注「由城」至「之应」。

○解云:城费在七年夏也。公比出会者,即五年冬,「公会晋侯」以下「救陈」;七年十二月,「公会晋侯」以下「于鄬」是也。「如晋」者,即今年「正月,公如晋」是也。莒人伐我者,即今年夏,「莒人伐我东鄙」是也。或者公比出会者,即七年「公会晋侯」以下「于鄬」,今年「季孙宿会晋侯」以下「于邢丘」是也。然则季孙宿会而言公比出会者,略举以言之,是以不复别也。

冬,楚公子贞帅师伐郑。

晋侯使士匄来聘。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