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文公七年

七年,春,公伐邾娄。

三月,甲戌,取须朐。取邑不日,此何以日?据取丛也。○朐,其俱反。

[疏] 注「据取丛也」。

○解云:考诸旧本,丛皆作「阚」字,是以昭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取阚」,传云「阚者何?邾娄之邑也」。若作「丛」字,即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癸巳,葬晋文公。狄侵齐。公伐邾娄,取丛」。文承日月之下,而将取邑不日据之,非其义也。且案彼丛字,多作「邹」字耳。

内辞也。使若他人然。使若公春伐邾娄而去,他人自以甲戌日取之,内再取邑,然后甚而日也。今此一取而日,故使若他人然。所以深讳者,扈之盟不见序,井为取邑故。○并为,于伪反,年末注同。

[疏] 注「内再」至「日也」。

○解云:即隐十年夏六月,「辛未,取郜。辛巳,取防」,传云「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是也。若然,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取漷东田及沂西田」,亦是再取邑而不日者,隐公之时,新王始起,当先自正,而比取人邑,小恶之甚者,书日以甚之。至定、哀之时,久致太平,内之小恶亦讳而不书,是以不书其日矣。所以不全讳之者,如彼注云。

[疏] 注「今此」至「人然」。

○解云:旧本「故」下有「知」字。

[疏] 注「扈之」至「邑故」。

○解云:扈之盟,在下文秋八月。

遂城郚。主书者,甚其生事,困极师众。○郚,音吾。

夏,四月,宋公王臣卒。不书葬者,坐杀大夫也。不日者,内娶略。

[疏] 注「不书」至「夫也」。

○解云:正以僖二十四年宋公王臣即位,至二十五年夏「宋杀其大夫」,而不书葬,明其坐此故也。

[疏] 注「不日」至「娶略」。

○解云:正决僖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书丁丑故也。

宋人杀其大夫。何以不名?据宋杀其大夫山名。

[疏] 注「据宋」至「山名」。

○解云:即成十五年秋,「宋杀其大夫山」是也。

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故使无大夫。

[疏] 「宋三」至「娶也」。

○解云:僖二十五年传云「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注云「三世谓慈父、王臣、处臼也,内娶大夫女也。言无大夫者,礼,不臣妻之父母,国内皆臣,无娶道,故绝去其大夫名,正其义也」是也。然则彼巳有传,今复发之者,恐大夫不书名,更有佗义,故明之。其有佗义者,即庄二十六年夏,「曹杀其大夫」,传云「何以不名?众杀之」之类是耳。

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令,力丁反。晋先眛以师奔秦。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据秦师败绩。○眛,音篾,《左氏》作「蔑」。

[疏] 「晋先眛」。

○解云:《左氏》、《谷梁》作「先蔑」。

[疏] 注「据秦师败绩」。

○解云:即上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是也。

敌也。俱无胜负。此晋先眛也,其称人何?据奔无出文,知先眛也。贬。曷为贬?据新筑之战,卫孙良夫败绩不贬。

[疏] 注「据新筑」至「不贬」。

○解云:即成二年夏,「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败于新筑,卫师败绩」是也。

外也。其外奈何?以师外也。怀持二心,有功欲还,无功便持师出奔,故于战贬之,起其以师外也。本所以怀持二心者,其咎亦由晋侯要以无功当诛也。不起者,敌而外事可知也。○咎,其九反。

[疏] 注「不起」至「知也」。

○解云:言所以不申作文,起见晋侯要无功,当诛之义者,以其可知故也。

何以不言出?据楚囊瓦俱战而奔言出。

[疏] 注「据楚」至「言出」。

○解云:即定四年冬,「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莒,楚师败绩」,「楚囊瓦出奔郑」也。以此言之,则令狐非晋地,伯莒为楚地亦明矣。

遂在外也。起其生事成于竟外,从竟外去。

狄侵我西鄙。

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序,次也。据新城盟,诸侯序,赵盾名。

[疏] 注「据新城」至「盾名」。

○解云:即下十四年夏,「六月,公会宋公、陈侯」以下「晋赵盾,癸酉,同盟于新城」是。

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眣晋大夫使与公盟也。以目通指曰眣。文公内则欲久丧而后不能,丧娶逆祀,外则贪利取邑,为诸侯所薄贱不见序,故深讳为不可知之辞。不日者,顺讳为善文也。○眣,音舜,本又作「昳」,尹乙反,又大结反,以目通指曰眣;本又作「〈目矣〉」,音同,字书云「昳,瞚也。以忍反」。

[疏] 注「以目通指曰眣」。

○解云:言其用目视之,而并指向鲁,若今时瞬眼矣。

[疏] 注「文公」至「不能」。

○解云:即上二年二月,「丁丑,作僖公主」,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不时也。其不时奈何?欲久丧而后不能」是也。

[疏] 注「丧娶逆祀」。

○解云:其丧娶,即二年冬,「公子遂如齐纳币」,传云「何以书?讥丧娶」是也。其逆祀,即二年秋,「大事于大庙,跻僖公」,传云「何讥尔?逆祀也」者是也。而先引丧娶者,正以纳币之前。仍有数礼。不妨在大事之前,故见之。

[疏] 注「外则贪利取邑」。

○解云:即上「春,公伐邾娄」「取须朐」是也。

[疏] 注「不日」至「善文」。

○解云:正以日为不信辞故也。

冬,徐伐莒。谓之徐者,前共灭王者后,不知尊先圣法度。今自先犯,文对事连,可以起同恶,莒在下不得狄,故复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为莒狄之尔。徐先狄,在僖十五年。○复,扶又反。

[疏] 注「谓之」至「同恶」。

○解云:即僖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传曰「孰城之?城杞也。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盖徐、莒胁之」是也。言不知尊先圣法度者,谓杞有禹法度也。

[疏] 注「莒在」至「徐也」。

○解云:谓莒时被伐,例不得出主名,是以无由狄之。

[疏] 注「徐先」至「五年」。

○解云:即僖十五年冬,「楚人败徐于娄林」,彼注云「谓之徐者,为灭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恶重,故狄之也」是也。

公孙敖如莒莅盟。

 {{ anno.name }}